书法辨伪的基本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谓“辨伪”就是辨识出历代所作的伪品。其对象主要是有作者名款或印章的作品。它与推断某些无款印作品的年代乃至作者的“断代”是有区别的。有些伪作虽无款印,但有伪造的标题、跋语,指称为某家之作,辨识此类假古董也属“辨伪”。辨伪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运用各种方法判断出某件书法作品与署名的或被指称的作者是否一致,名实相符的是真品,否则就是伪品。辨伪的所有方法是依据上述原则产生的,而最基本的方法大致有以下数种。
◎依据书法作品的风格特征辨别真伪
风格特征的形成与特定的书法方式、工具材料、思想文化、艺术祟尚等有关,它主要表现在笔墨技法、形象和字体、构图和章法、神韵气息等方面,而具体的辨识则可从时代共性和作者个性上着手。
笔墨是中国书法艺术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因此也是辨别真伪的首要依据。笔墨技法在历史上曾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虽有粗、细、方、圆、干、湿、浓、淡等无穷的变化,但在每个时代总是会形成一些基本的特点。书法工具和材料的不同使笔墨形成了某些特殊的形态。晋唐时多用一种坚硬而吸墨较少的有心笔,于是出现笔划开又及顿笔处有贼毫直出的现象。北宋中叶始用较软的兼毫或羊毫无心笔,形成丰满圆润的笔划。至清代中期以后又逐渐流行极软的纯羊毫笔。如果前人的作品中出现后世才有的笔墨形态,那就有伪作的可能了。从书法家个人来说,每个书法家由于执笔方式、书法习惯、运笔的迟速轻重、笔锋的转折变化、墨色的浓淡干湿等各不相同,皆会形成其独特的笔墨性格和形态。
物体形象和字形、体势对辨别真伪也有重要作用。书法的字形和体势也有时代的和个人的特征。鉴定家谢稚柳将传世的王羲之《游目帖》定为元人伪作,理由是此帖已具有赵孟頫书法的笔势和形体,这一判断正是基于时代和个人的双重特征作出的。
构图和章法的风格特征也是不可忽视的。明清时形同布算的馆阁体章法不可能见于宋元人的书法作品中(碑版、墓志除外)。值得一提的是,临、摹的书法伪作也常会在字行和物象间的相互呼应上露出破绽。
所谓“神韵气息”是指书法家通过各种艺术手段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等内在精神。这种气息既有时代性的,也有作者个性的。有些高明的作伪者在模仿某家书法作品的形式特征上可达到乱真的程度,但却绝不可能复制出他人的内在精神。这种鉴别虽然很模糊,也很难说出其中的道理,但却最准,同时也最难掌握。因为所望到的是作品的精神,是整幅作品各部分的综合体现。伪作者可能把结构写得很像,但作品整体所体现出的“神”却是无法仿造出来的。当然要能感受作品的神韵气息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辨伪者必须具有高度的修养和长期实践的积累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因而对初学者来说,是较为困难的。
◎依据书法作品的具体内容辨别真伪
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是辨别真伪的重要依据。任何书法作品都是处在特定历史时期中的书法家的创作,因而总能反映出一些历史的和作者本人的事实。古代的许多书法名家往往兼是文人学者,他们所具有的高度文化素养是一般的作伪者望尘莫及的,我们可以运用考证的方法来判断,作品中的东西是否与时代的和作者本人的实际情况相一致,并以此确定其真伪。书法作品可以从避讳、字句及具体内容等方面加以考证。
“避讳”是指人们在说话作文时遇到与某些人物名字相同的字必须避开或改写。这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历史现象,它源于周代,秦汉以后,其制日臻
完备,讳禁也越来越严。避讳的种类主要有“国讳”、“家讳”、“圣人讳”三种。“国讳”主要避当朝皇帝及其父祖之名,也有进而讳及皇帝的姓、字,皇后及其父祖之名,前代年号,帝后谥号等的,“家讳”是避本人的父祖之名,“圣人讳”是避黄帝、周公、孔子、孟子等人之名。避讳方法大致有改字、空字、缺笔三种。
在作品中出现原作者没有的错字和乖谬不通的文句也是作伪者易出的破绽。错讹字多是作伪者在临摹时看错了笔划或臆造时不晓前人文意而造成的。这与偶然的笔误是迥然有别
的。考证作品中的具体内容也常能发现作伪的证据。我们可从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涉及的典章制度、风尚习惯乃至书写格式、遣词造句、称谓语等方面着手,考察其是否与特定的历史事实相悖,如果一件号称为前人的作品却书写了后人的诗文,或用了后世的典故,那就必伪无疑了。
◎依据作者的款题辨别真伪
作者的名款、题跋和印章是辨别书法真伪的一个重要方面。
款题。一般来说,书法较绘画更难作伪,许多赝品常会在款题上露出马脚,因此不少鉴定家常通过看款来辨画,以此作为辨伪的捷径。看款题与看书法作品一样,也主要依据其风格特征来辨识。此外,对臆造的伪作则可运用上述的考证方法来辨识。例如,在时间、年龄、地点、官职、家世、交友及重大事件等方面作者本人一般不会出错,但后世作伪者却容易出错。款题的格式也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和个人习惯,因此还可据此鉴别。如上款中称“某某仁兄雅
属”是清道光以来的风气,它不可能出现在清初及以前的作品中。作者落款,董其昌晚年有书不署“玄宰”,画不署“其昌”的习惯;朱耷中年为僧时署僧
名,稍晚署“驴屋”、“人屋”等别号,60岁后才署“八大山人”,时间界限颇分明。至于添款、改款等,还可依据纸绢的伤痕、墨色的新旧、墨迹的沉浮
等来辨识。
◎依据印章辨别真伪
印章。印章是取信于人的凭证,一般来说,书法家在用印章表示确属自己的作品时,态度是郑重的。历史上有不少书法家在很长的时间中,甚至一生中,都用比较固定的数方印。而从印章本身讲,也较绘画及书法更难作伪在照相制版术发明以前,要通过翻刻的方法将印章伪造得丝毫不差是极其困难的,即便是用照相制版的办法,仔细辨认也还是可以看出一些破绽。可见,依据印章的真伪来判断作品的真伪是有相当可信度的。因此,旧时的鉴定家,尤其是晚清的收藏家曾将印章作为鉴定书法的主要依据。鉴别印章除可用核对的方法还可依据其时代特征。如印文,唐、宋、元人喜用小篆,明清则多取秦汉玺印文字;印形,一般是方、长方、圆、椭圆、葫芦等形,宋、明时还偶有钟形和鼎形;印质,唐、宋、元多为铜、牙、玉等,元末明初以来始用石章,印色,唐、五代多用蜜印或水印,北宋出现了油印,至南宋,油印渐多于水印,元
代以后全用油印。倘有一幅元人字画,却用了皖派刀法的石印,那很可能就有问题了。
当然款题、印章也有其局限性。因为有些书法家用印既多且乱,根本无法核对。有些书法家死后,别人将他留下的印章盖到伪作上去,还有一些书法家出于各种原因,在他人代作或仿制的作品上题上自己的名款,加盖自己的印章。此外,还有人用移款、拼接、利用真款的余纸作假等等手法作伪。于是便出现了款印真而书法假的情况。因此,我们既不能全信款印,也不能不信款印,而应该将款印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依据,与书法本身结合起来考察,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依据他人题识辨别真伪
他人题识。此指作者的同时代人或后人在作品本幅或作品前后所题的诗文题跋、标题、引首、观款等。其内容包括对作品的评论、说明作者或作品内容、鉴定真伪和年代、阐述创作过程和收藏关系、记载观赏的时间等等。此类题识对辨别书法真伪也有一定作用,因此旧时古玩业习称之为“帮手”。当然题识本身也有真伪司题,辨识题识的方法与辨识书法作品和作者款题基本相同。如果题识是真的,那就应该先验看一下是否有移款、拼接等情况,在排除了题真而书画假的赝品后便可根据题识者的不同情况分别对待了。同时代人的题识常是鉴定的重要依据。如北宋李公麟的《五马图》无款印,但本幅和尾纸上都有黄庭坚的题字,黄精于鉴赏,又与李为好友,因此可确认此图是李公鳞真迹。至于后人题识的价值,则应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