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作业: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宗派的形成

合集下载

隋唐佛学

隋唐佛学

2004.12.6第十二章隋唐佛学第一节佛教的产生及发展一、佛教的产生及传播(一)佛教的产生: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创始人是公元前六世纪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答摩(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者)和佛陀(觉悟了真理的智者)。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教等阶段。

释迦牟尼创立的原始佛教教义,主要内容是“四谛”、“十二因缘”、“六道轮回”,宣扬人生是一个“苦海”,由于人们的“无明”(愚昧无知)而引起了欲望、追求、反抗意识,从而造成了人生种种痛苦,认为只有通过修行,消除“无明”,惩治个人的身心活动,方能脱离“苦海”,进入“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

原始佛教虽有这一套理论,但基本属于粗俗的宗教形态。

释迦牟尼死后→上座部与大众部(部派佛教);公元1世纪→大众部演化出大乘佛教,佛教开始由宗教形态向思辨的理论形态发展;公元2—3世纪→南印度佛教理论家龙树、提婆依附《般若经》创立大乘“空宗”;公元4—5世纪→北印度的佛教理论家无著、世亲创立大乘“有宗”,以所谓“缘起论”的名相分析,论证现实世界是“识”所变现的幻境。

空宗和有宗,从不同角度把佛教由宗教形态加工成富于思辨的唯心主义哲学形态;公元7世纪后→大乘佛教的理论日趋烦琐空洞,失去对群众的吸引力,为密教所取代。

并在公元十三世纪时消亡。

(二)在中国的传播:1、佛教约在两汉之际转入中国。

公元67年(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始有佛经汉译本。

以后佛教大小乘经论陆续翻译介绍到中国来。

其中系统地介绍了大乘空宗理论,并培养出一批富有创见的中国佛教学者,促进了大乘空宗理论,并培养出一批富有创见的中国佛教学者,促进了大乘空宗哲学(般若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2、佛教初入中国时,并未引起社会的重视。

东汉时的佛寺只对西域商人开放,法律规定汉人不得出家为僧。

只有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才得到迅速传播和发展。

佛教在这时达到鼎盛有其社会原因和理论原因:1)社会原因。

选修作业: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宗派的形成

选修作业: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宗派的形成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宗派的形成13级教师教育学院心理学本科班李珂2013100186 佛教自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传入中国后,经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酝酿和发展,到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

由于唐代独特的社会人文背景为佛教发展提供了“前无古人”的契机,使其很快风靡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不再局限于贵族和士大夫阶层,并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亦达到了它的辉煌。

既然谈到我国佛教宗派在隋唐时期的发展,那就先来谈一下佛教在隋唐时期发展到辉煌程度的原因。

其一隋文帝自幼长在佛寺,自然就对佛教有特殊的感情。

他认为“我兴由佛法”,所以一生热心兴办佛教事业。

在隋朝两代帝王支持下,隋代佛寺有3985所,僧尼236,200人,并形成了天台宗、三论宗和三阶教等宗派。

其二唐代大多数帝王自觉扶植佛教。

唐太宗虽讲“至于佛教,非意所遵”,表明他个人并不信仰佛教,但他非常重视利用佛教维护自己的统治,特别积极支持玄奘的译经事业。

武则天利用佛教为自己改唐建周造舆论,诏令“释教宜在道法之上,瑙服处黄冠之前”,抬高了佛教在三教中的地位。

到唐玄宗时,佛教相继形成了法相、律宗、净土、华严、禅宗和密宗等宗派。

其三唐代社会各阶层举办诸种法会有流行之势,有些佛教礼仪是印度佛教或西域佛教所没有的。

随着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中唐以后出现专为俗人讲经的活动——“俗讲”。

另外,还有民间的传教资料——“变文”不断增加。

其实,我认为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个原因是隋朝统一全国,南北两地社会的发展渐趋一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沟通。

于是佛教南北各家师说也逐渐出现了综合调和、融会贯通的趋势。

这就为建立融摄各家之长的佛教宗派提供了条件。

同时,原来的佛教学派在安定的社会里有可能固定于某一地方,发展起寺院经济。

有了物质基础,也就具备了设立门庭、传授僧徒的条件,因而师徒传承,络绎不绝,逐渐形成宗派。

中国佛教思想的成熟,正是以宗派的形式表现出来。

隋唐佛教义学蓬勃发展,促成大乘各宗派的建立。

隋朝作为汉传佛教的鼎盛时期,整合了哪些佛教体系的建立?

隋朝作为汉传佛教的鼎盛时期,整合了哪些佛教体系的建立?

隋朝作为汉传佛教的鼎盛时期,整合了哪些佛教体系的建立?历史上,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

隋朝虽然建立不久,但佛教整合了南北体系,新教、新教派纷纷建立。

发展历史隋文帝时期(581-604)隋文帝(581-604)继承了北周的统治。

他从一开始就改变了周武帝宇文邕灭佛的政策,将佛教作为巩固统治权力的政策之一。

这与他出生在凤仪(今陕西省大荔县)的般若寺,受知县倪的抚养,以及谭延闿即位时请他复兴佛教有关。

首先,他下令修复被毁的寺院,允许人们出家,并让每家每户出钱创作佛经。

都城(长安)和并州、襄州、洛州等其他大都市都是官家所撰,分别收藏在寺院和秘阁,以至于天下随波逐流,民间佛经比六经多了许多倍(见隋书经典)。

文帝一生致力于佛教的传播。

在出家方面,他听取了许多僧尼和皇帝在位十年(590年)自愿出家的人的意见,当时接受了50多万人(《松井传》卷十《续高僧传》);和第18卷“雾度迁移”)。

在寺庙建筑方面,他在登基初期,将周宣帝建造的女主人庙改为大繁荣庙。

他还下令在吴越各建一座佛寺,在各州县各建一座佛寺,在他所经历的四十五州各大兴各建一座佛寺,还有延行、光明、精营、圣光、禅修等寺庙。

据说他建的寺庙有3792座(《论辩》卷三)。

在建塔方面,文帝首先得到了天竺沙门给他的一包舍利子。

即位后,下令全国各州设立佛塔安置,前后三次。

第一次是在仁寿元年(601)。

6月13日,他60岁生日时,全国30个州塔被要求将舍利送去重新安置。

第二次是在仁寿二年(602)。

佛祖生日,名僧,智觉,明芬等。

,被邀请分发文物到全国53个州,并通过信件建立一个塔。

第三次是仁寿四年(604),也是佛祖生日,于是在三十州设佛塔,并请名僧法显、林静分发舍利。

前后有一百一十座塔。

所有建塔费用都可以给任何人,但限十条。

造像、佛经方面,相传自开帝始至仁寿末年(604年),共筑金、铜、檀、铜、牙、石等器16580具,修器1508940余具(《论辩》卷三)。

并在汉武帝在位二十年(600年),禁止破坏或偷盗佛像(高祖纪治下)。

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

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

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作者:赵志威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7年第11期经历过南北朝风烟的中国,进入了隋唐五代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展迅速,文化格外繁荣,对外交往频繁,是中国历史上繁盛的时代,也是融入中国文化的佛教得到大力传播的时代。

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相对比较稳定的时期,虽然隋末的农民起义和唐末的藩镇割据,以及五代时政权的动荡与分分合合的变迁,对社会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但从总体上来说,当时中国整个社会呈现出统一和稳定发展的趋势,包括人口、农业、手工业在内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更是中国历史上国力强盛的时期。

据《隋书》记载:杨坚生于冯翊般若寺,自小与佛结缘。

杨坚做了皇帝后,下诏在全国范围内恢复佛教。

隋文帝在位期间,全国出家僧尼达20多万,建立佛教寺院3 000多座,极大地促进了佛教的发展。

同时,隋文帝也大力支持儒教、道教。

然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中国历史上有四次灭佛事件,合称“三武一宗法难”,分别为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

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①佛教部分教义与中国社会状况不符,这点不必多说。

②佛教与中国本土儒道二教有冲突。

儒家思想发展到南北朝的时候有些衰落,但仍处于统治地位,佛教的传入,抢走了儒学的“信徒”,信仰儒学的人减少,让儒学派大为恼火。

佛教与道教的冲突与佛教与儒教的冲突类似。

儒、道二教作为土生土长的教种,自然排斥外来的佛学,对其极力打压。

当然佛教也不甘示弱,奋力反抗。

③寺院经济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

佛教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已经相当繁盛,从古人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一斑。

当时,寺院和僧尼是有特权的。

寺院的收入可以不用上交,僧尼也不用纳税和服役,于是人们争相出家,结果劳动力大减,国家收入不足。

同时,寺院还凭借特权抢占田地,作为寺院私产,而且不用向国家交税,俨然一方豪强,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

中国佛教三大派别的起源

中国佛教三大派别的起源

一、汉地佛教的起源自从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入中国,随着佛经译介的发展,佛教越来越被更多的中国人所理解与接受。

到了南北朝时期(420-589),由于佛经的大量翻译,出现了诸多的佛教学派。

这些佛教学派各自以研究一部分佛典佛经为宗旨,独尊一经一论,各学派分别以大小乘佛教的佛典佛经中的某一部为研习对象,进行不同的阐释,互相辩论、争鸣。

佛教学派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并为佛教宗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到了隋唐时期(589-907),为了满足各个阶层广大佛教徒对教义、教规和修持的要求,以适应佛教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各个佛教寺院的经济利益,从印度传入的“判教”(也称教相判释)得以广泛流行。

佛教各宗派为了树立自家的理论权威和地位,对佛教的经典著作和各派教义作出了不同的综合分类,判别浅、深、大、小、权、实、偏、圆等,判定哪一部佛经、哪一种教义是佛祖的最终和最圆满的说法,同时把自家的阐述理论摆在最高地位,以此作为立宗的依据,这就是“判教”。

这样,中国佛教宗派产生了,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八大宗派。

二、藏传佛教的起源藏传佛教的经典以藏文为主,因主要在西藏形成和流行,故得名。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喇嘛为藏语,是上师的意思。

7世纪,西藏赞普松赞干布在他的两个妻子尼泊尔公主布丽库蒂(一译墀尊)和唐代文成公主的影响下,信奉了佛教,他还专门为两位公主建造了惹摩伽寺和大昭寺,用以供奉佛像。

松赞干布积极支持佛教在西藏的传播,组织人员将佛经翻译成藏文。

650年,松赞干布去世,西藏佛教发展陷入缓慢时期。

8世纪时,天竺僧人寂护、莲华生等到西藏传播显、密两系宗教。

9世纪,赞普朗达玛禁止佛教流行,使得佛教传播在西藏中断了一百多年。

10世纪末期,在新兴封建领主阶级的支持下,佛教以喇嘛教的形式得以复兴。

喇嘛教是佛教与西藏原有的本教(又称笨教)长期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产物。

13世纪后期,由于元朝统治阶级的支持,上层喇嘛开始掌握政权,逐步形成政教合一的局面,并将该教传入蒙古和中原等地区。

隋唐佛教宗派的 兴盛与思想发展

隋唐佛教宗派的 兴盛与思想发展

观体用者,谓了达尘无生无性一味,是
体;智照理时,不碍事相宛然,是用。事虽
宛然,恒无所有,是故用即体也。如会百川
以归于海;理虽一味,恒自随缘,是故体即
用也。如举大海以归百川,由理事互融,故
体用自在。若相入,则用开差别;若相即,
乃体恒一味。恒一恒二,是为体用也。
(《华严经旨归》)
2020/6/2
33
3、事事无碍
2020/6/2
46
3、北宗神秀
道信与弘忍,后来在湖北黄梅双峰 山传法,弘忍的后学分布各地。由此形 成了以慧能和神秀为代表的南北两宗的 禅法体系。一般认为,南北两宗的区别 在于顿悟与渐修。神秀禅法的要旨,所 称“无心”颇类慧能的“无念”法门:
2020/6/2
47
夫无心者即真心也。真心者即无心也。问 曰:今于心中作若为修行,答曰:但于一切事 上觉了,无心即是修行,更不别有修行。故知 无心即一切,寂灭即无心也。弟子于是忽然大 悟——始知心外无物、物外无心。举止动静皆得 自在。断诸疑网,更无罣碍。(《观心论》)
2020/6/2
21
关于“一念三千”,智顗本人从不同角 度分辨了几种情况,他说:
若从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 时合一切法,此则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 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 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 所言,所以称为不思议境。(《摩诃止观》 卷五)
2020/6/2
2020/6/2
5
(一)渊源与创始
天台宗虽然正式形成于隋朝,但其 渊源却可以追溯到北齐慧文和南岳慧思 两位禅师。
2020/6/2
6
1、慧思与慧文
慧文生卒年代不详,慧思从慧文那里得到
“一心三观”的传承。所谓“一心三观”主要

佛教在隋朝时期的发展及其对以后文化思想的影响(精)

佛教在隋朝时期的发展及其对以后文化思想的影响(精)

佛教在隋朝时期的发展及其对以后文化思想的影响佛教在整个隋朝时期都处在发展时期。

隋文帝和炀帝本人与佛教关系亲密,隋文帝从小在尼姑庵里由尼姑带大,此尼还给他起了佛名“那罗延”’(梵语端正猛健之意)1。

隋炀帝也有关系至密的僧人为师,曾亲自受戒于当时的高僧智觊。

由于有封建皇帝的支持提倡,佛教在隋代得到很大发展,仅隋文帝仁寿年间(601—604年),就在全国修建一百一十三座舍利塔。

隋炀帝时僧尼受到和贵官一样的尊重,凡在宫廷设宴,除帝后一席、亲信权贵一席外,僧尼道士也都另设一席2。

到唐朝时,虽在佛教发展的历史上曾几度有所曲折(如唐太宗、玄宗时对佛教的禁令,以及唐武帝灭佛),但实际上佛教势力仍在迅速发展。

例如唐太宗时,一次下令剃度天下僧尼即达一万八千五百余人3。

武则天时代,因为篡政的需要,更是借用佛教压制道教,于天授二年(691年)下令“释教在道法之上,僧尼处道士女冠之前”。

到唐武宗时,佛教已经发展到“僧徒日广,佛寺日崇,劳人力于土木之功,夺人利于金宝之饰”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

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寺院众多,寺院经济发达。

隋朝文帝、炀帝二君,三十七年间全国寺院达到三千九百八十五所5。

开皇年间,有个山西蒲州僧人,他在长安住持的清禅寺,规模大得惊人:“九级浮空,重廓远摄,堂殿院宇,众事园成,竹树森繁,园圃周绕,水陆庄田,仓廪碾硙,库藏盈满。

京师殷有,无过此寺”,实是一个非常不小的僧侣地主庄园。

到唐朝,规模更加庞大,到武宗灭佛前夕,捡括全国大、中寺院竟达到四千六百所,小庙宇尚有四万所。

当时,“造寺不止,费财货者数百亿;度人无穷,免租庸者数千万”。

唐武宗灭佛之后,从寺院地主那里刮收肥沃良田数千万顷之多。

所以唐时有人说:“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其七、八”。

第二,僧尼数多,而且僧侣地主的上层人物和隋唐王朝常有密切关系,他们直接受到政府的庇护,其中有不少是政治上很有实力的代表人物。

据道宣的《大唐内典录》计算,隋朝一代剃度僧尼达三十万人。

隋唐佛教宗派概述

隋唐佛教宗派概述

隋唐佛教宗派概述——读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佛教产生于印度,经中亚盖至西汉传入中国内地。

魏晋时佛教发展迅速,致寺院经济盛行,寺院与官府争夺土地和人口,因此北周武帝下令毁经灭佛。

从南北朝末年到隋唐之际,佛法就出现了许多宗派。

所谓宗派者,其质有三:一、教理阐明,独辟蹊径;二、门户见深,入主出奴;三、时味说教,自夸承继道统。

用是标准来衡量,那么南北朝时确实未有完全之宗派确立,迨及隋唐而有宗派确定矣。

现分列诸宗,稍加叙述,主要有:三论宗、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禅宗、净土宗、真言宗即密宗、三阶教。

一、三论宗。

世谓三论之学,推文殊师利为印度始祖,鸠摩罗什为中国初祖,罗什传道生,生传昙济,济传河西道朗,道朗传摄山僧诠,诠传兴皇法朗。

一说僧诠之师僧朗,僧朗之师名法度,黄龙人。

又说周颙受学而作《三宗论》,此说有人考其为虚构。

僧朗重振三论并大弘《华严》,但其三论宗的影响也只是在中原,未及京邑地区,即说首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后南盛于浙江,北盛于关中。

三论宗兴盛于隋代及唐初,至贞观后渐衰。

二、天台宗。

自称定慧双修,其宗“文者北齐慧文,思者南岳慧思,者天台智一”,因此慧文、慧思、智一被称为天台宗三初祖。

盖在智一以前,慧文慧思以禅法著称,至智一而义学亦胜。

天台宗因智者大师住在天台山而得名,天台宗抱定由禅生禁之旨,而谓其所得为大乘圆顿境界。

其教旨三满圆融,一念三千。

似流行于江汉一带,经安史之乱至会昌法难后日渐式微。

三、法相宗。

法相宗在唐初即大盛多半都是由于玄奘的影响。

玄奘受学十三师,俱当世名宿,但其偏重法相之学,因此法相盛大。

法相宗自玄奘开基业,其继承者最优秀者当推窥基、圆测。

后又有窥基之弟子慧诏,圆测之弟子道证。

据《僧传》言光、宝之后,晖公问世,两河间,二京道,江表燕齐楚蜀盛行晖疏。

四、华严宗。

其实际创始人为法藏,后其弟子慧苑、慧英、宗一,至澄观,宗密(圭峰大师)。

华严宗强调宗教灵异,说人人都能进入宗教幻想的幸福世界,以《华严经》为最高经典。

中国文化概论之佛教的宗派

中国文化概论之佛教的宗派

净土宗
此宗典籍
• 根本经典:净土三经《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 • 西方三圣(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此宗主要佛学思想
• ①宣扬世界上有一个净土的存在 • ②提出快速成佛法 • 净土宗创立前,隋唐佛教各宗派,或者 由于唯心主义理论比较深奥,或由于仪 轨极端繁杂,因此较多地流行于宫廷和 上层知识分子之间,而净土宗理论简单, 法门简易,更适合于在民众中传播,所 以在统治阶级的支持下普遍地流行了起 来。
普法宗(三阶教)
隋代信行所创立。把全部佛教按照 “时”“处”(所依世界)“机”(根 机,指人)分为三类,每类又各分为三 阶:第一阶是正法时期,“处”是净土 佛国,只有佛、菩萨修持大乘一种佛法; 第二阶是像法时期,“处”是秽土,人 是凡圣混杂,流行大小乘(三乘)佛法; 第三阶是释迦牟尼死后一千年的末法时 期,“处”也是秽土,人是“邪解邪 行”。
初祖达摩:一苇渡江 · 只履西归 • 达摩,印度南天竺国人,梁武 帝时来到中国南海。梁武帝一 见到达摩大师,就请求开示法 要。
• 问曰:朕一生所有造寺、度僧、 写经、弘扬佛法、到底有没有 功德。祖曰:没有功德,只是 人天之果,有漏之因,如影随 形,看来虽有,实在没有。
• 帝曰:如何是真实功德呢?祖 曰:清净智慧是微妙圆融,本 体空寂,无法可得,如是功德, 绝对不是世间上有为之法所能 求到的。
• 正法就是根本佛法,眼藏就是大 智慧择法眼,能够普照一切,含 藏万法,一法即是一切法,一切 法都含藏此一法之中,这一法就 叫做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也就是 说不生不灭的妙真如心。它是不 变又能随缘,随缘依然不变。
禅宗的传承
• 关于禅宗历史有一套传法 世系:西天二十八祖与东 土五祖(达摩-慧可-僧 璨-道信-弘忍)的说法。

第二节 隋唐佛教的繁1

第二节 隋唐佛教的繁1

第一节隋唐佛教的繁荣一、佛教发展概述及发展分期1、概述佛教自两汉传入中国,经过五六百年的发展,到隋唐时期进入到繁荣时期。

在汉代,佛教主要依附于黄老方术得到流传,并逐渐在中土扎下了根。

魏晋时期,佛教在与中国固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得到了进一步传播,并逐渐赶超中土原有的各种宗教信仰而与儒、道并存并进,为三教三足鼎立之势奠定了基础。

南北朝,由于政治上的分裂,佛教也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学风,佛教理论趋于独立,但还没有能够对佛教本身各种不同的观点加以系统的综合和汇通,独立的寺院经济尚出于形成和发展之中,仅出现了众多的佛教学派,佛教宗派尚未出现。

隋唐时期,随着统一王朝的建立和寺院经济的发展,佛教各派得到了进一步融合儒发展的机会,顺应着大一统的趋势,佛教形成了的众多的宗派。

这些宗派各具独特的教义、教规和修持方法,模仿世俗的宗法制度建立了各自的传法世系。

其思想体系中融合吸收了大量的传统思想和方法。

中国化佛教各宗派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佛教文化的鼎盛,佛教在中土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2.分期佛教在汉地的传播的中国化的进程,按其不同特点,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佛教初传到两晋时期。

该段佛教主要依据传统思想扎下根来,并在与传统文化的交融中得到发展。

具体而言,两汉佛教主要依附于神仙方术,魏晋则主要依附于玄学。

第二阶段:从南北朝到隋唐,这是佛教走向独立发展与鼎盛时期。

这一阶段,佛经大量译出,中国僧人纷纷倾心于对佛教义理的探究,并夹杂自己的理解体会,创建不同的理论体系;南北朝时期,经论的讲习之风大胜,进而形成不同的学派,学派的林立与寺院经济的发展,为隋唐佛教宗派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天台、华严和禅宗等佛教中国化的宗派相继形成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基本完成,也意味着佛教鼎盛阶段的到来。

第三阶段,从北宋至近代,这是中国佛教发展由盛而衰的阶段。

,也是中国华佛教潜移默化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传统思想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重要阶段。

隋唐时期的佛教文化

隋唐时期的佛教文化

隋唐时期的佛教文化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为辉煌的时期,特别是在文化艺术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佛教文化在其中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佛教的传入、发展以及造化和社会影响等方面,来探讨隋唐时期的佛教文化。

一、佛教传入和发展在隋末唐初的时候,佛教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并通过一些译经之士,将佛经和善谟传入到了中国。

其中,像玄奘、鉴真等人,更是将印度、南亚等地的佛教文化带到了中国。

这些人不仅在经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还通过自己的研究和传授,推动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文化的传入,为祖国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和艺术资源,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在此基础上,佛教文化深入人心,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佛教造化的艺术展现佛教文化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思想和结构上,同时还在艺术造化方面有了显著的体现。

佛教审美理念的独特性、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对心灵生命价值的关注,为艺术造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条件。

在隋唐时期,佛教造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佛教建筑、绘画、雕塑、书法、诗歌等艺术创作。

其中,佛教建筑在造型上极其独特,如寺庙、塔、佛殿等,不仅体现了佛教思想体系,而且在美学上具有崇高、雄伟、古朴的内涵。

在绘画、雕塑等艺术创作上,佛教文化同样也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

在佛像雕刻方面,隋唐时期的佛像造型,更加真实、生动、富有表现力,有些还体现了线条的流暢和饱满。

此外,诸如雕饰、装饰等方面也随之展现,如石窟壁画、佛像装饰等都已经成为建筑和艺术上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佛教文化的社会影响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和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推动、影响和催化中国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在促进各地的交流和融合方面,佛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佛教信众在传承和宣传佛教文化的同时,也将中华文化和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行了交流和融合,使得民族文化渐渐实现了全球化的交流。

其次,在教育和学术方面,佛教的教育体系和修行方法,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方法和方式。

隋唐文化之宗教篇

隋唐文化之宗教篇

• 3.隋朝大力倡导佛道 • ——公元574(建德三年)周武帝禁断佛道,但577年死 去,580年杨坚执政后,宣布恢复佛道二教,令旧时 沙门道士重入寺观传教。581年,杨坚即帝位,“诏
境内之民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佛 教大行,民间流行佛经,比儒经多数十百倍。文帝晚 年,更崇尚佛道,压倒儒学。仁寿年间,“废天下之 学,唯存国子一所,弟子72人”。
• ②高宗时期: • ——唐高宗尊太上老君为玄元皇帝,并规定 道士女冠隶属宗正寺(掌管皇族事务,宗室家谱、名籍), 再次向人们强调太上老君和李唐皇室家族关 系,提高道教社会声望。 • ③武周时期: • ——武氏革唐建周,大杀李唐宗室,不需攀 附太上老君;她做女皇是靠佛教制造舆论, 因此在排序上佛先道后,但并没废除道教。
• 2.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发展状况 • ——东汉时期,佛教仅在统治阶级上层中流传,三 国以后传入民间,东晋十六国时期,佛教在南北 方开始迅速发展,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统治者大
力提倡,佛教进入大发展时期。 • ——南朝大发展:梁武帝“南朝四百八十寺”,建康 城里有佛寺五百多所;北魏有寺院三万余所,僧尼二 百多万。南北朝虽曾两次灭佛和范缜的佛,但没有动 摇它的根基。
• 一、 隋唐文化 • (一)隋唐佛教
• 1.佛教何时传入中国问题 • ——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博士弟子秦景宪从大 月氏使臣伊存学佛经。对此说法,学界争论不一: • ⑴秦汉说:有人说早在西汉中期武帝时,甚至秦始皇 时期,佛教就已经传入中国。 • ⑵东汉说:据文献记载,东汉明帝时佛教确已传入中 国,明帝夜梦神人后知为佛,曾遣派蔡愔西行拜佛求 经,蔡与大月氏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一起到洛阳,并 用白马驮回佛经,明帝将他们安置于白马寺。
• ⑶隋朝:发展阶段~政治功能 • ——在隋朝,道士焦子顺曾密呈“受命之符”, 假神人说“革周立隋,天所命也”,在内殿设道 场,求神帮助,平定王谦叛乱,事果,被尊为天

隋唐时期的佛教哲学

隋唐时期的佛教哲学

隋唐时期的佛教哲学第一节隋唐时期佛教发展的概况佛教自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传入中国后,经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酝酿和发展,到隋唐达到了鼎盛的时期。

由于唐代独特的社会人文背景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前无古人”的契机,使其很快风靡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不再局囿于贵族和士大夫阶层,并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亦达到了它的辉煌程度。

一、主要派别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大量佛教典籍被翻译,佛教思想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交流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宗派。

隋唐时期也是佛教宗派形成的重要时期。

隋朝僧智创立了天台宗,僧吉藏创立了三论宗,僧信行创立了普法宗。

唐朝建立后,先后出现了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华严宗、禅宗、密宗等宗派,到安史之乱爆发之前佛教的重要宗派已大体形,只有禅宗的一些小的支派如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等出现于晚唐和五代时期。

天台宗最早成为成熟的宗派。

此派宗旨主要依据的经典是法华经,南北朝。

唐代大宗教的形成与发展

唐代大宗教的形成与发展

唐代大宗教的形成与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为灿烂的一朝,也是中华文化的繁荣时期。

唐代宗教盛行,佛教、道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宗教逐渐发展壮大。

其中,佛教与道教最为广泛和影响深远,被视为唐代最主要的两大宗教。

一、佛教在唐代的发展唐代佛教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初唐时期与盛唐时期。

初唐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主要以印度籍和波斯籍僧人弘扬为主。

由于外国僧人的语言不通,因此在传教过程中遭遇到许多困难。

随着时间的推移,目睹了唐朝皇帝的善举和放大和尚等故事的流传,唐代开始有了大批本土化的中国僧传。

在此基础上,佛教教义得以更好地融入中国文化之中,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形态。

盛唐时期,佛教开始进入繁荣时期。

唐代佛教分南北两个派系,南宗以禅宗为主,北宗以律宗和宝书宗为主。

禅宗以禅修为重,主弘先心后得,旨在启迪人们的心灵和觉悟;律宗以戒律为重,主张修行人要遵守戒律,力行善根;宝书宗则强调念佛,每日念佛三万遍,以此来积累功德和慈悲。

佛教在唐代的发展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

唐代社会大力兴修打造佛教寺庙,既满足信仰需要,又成为政治手段和维护稳定的手段。

同时,佛教的广泛传播也使当时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唐诗中出现了许多以佛教教义为主题的作品,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孟郊的《登科后》等。

二、道教在唐代的发展道教是唐代本土宗教,它是以老子所创刊的“道德经”为根据的,与佛教有很强的区别。

道教主张“道法自然”,认为自然宏博、空无所垢,是人们心灵的净土。

唐代道教发展迅猛,先后形成了七大派别,其中以全真教最为有名,其创始人之一王重阳更是被誉为“道教之祖”。

道教的基本教义主要包括从众修道、道家练丹、天人合一等思想。

其中,道家练丹是道教最为独特的特点之一。

道家练丹主要通过内外两者结合,达到养生、延年的目的。

内调主要通过静坐冥想、呼吸调理等方法;外装则主要通过药物炼制、炉鼎锤炼等方法。

可以说,在唐代,道家练丹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综合性的医学体系,为当时的医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02禅宗的形成及其分布(隋与唐代初期)

02禅宗的形成及其分布(隋与唐代初期)

02禅宗的形成及其分布(隋与唐代初期)第一节形成期的历史特点宇文周统一北朝(578)三年,为隋所代(581),又八年,隋灭南朝陈而统一全国(589),到隋大业六年(610),约二十多年的时间,国家相对稳定,人民比较安康。

但继之而来的炀帝的暴政和隋末遍地的战火,使全国再度陷入混乱之中。

唐王朝南征北战,直到武德七年(624)和贞观二年(628)先后平定江南和朔方,封建国家才逐步繁荣昌盛起来。

在这半个世纪中,政权归属屡屡更迭,大规模的内外战争频频发生,人民的大量逃亡和阶级结构的急剧变化,都给佛教的发展以新的刺激,其中尤以禅僧的发展速度最快。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社会原囪对佛教的影响也很大。

一、北朝和隋唐的佛教政策与禅僧队伍的变化北朝统治集团的宗教政策是很不一贯的。

从总体上说,自魏太武帝灭佛(4U)失败以后,历代王朝不管还有多少检括、沙沐的限制,对佛教大都采取扶植利用的态度,所以僧尼寺院的数量始终持续上升,居高不下。

到北周武帝晚年(577)攻占齐北方佛教重镇邺都,下令全境灭佛,拆毁寺院和佛像,焚烧经书,勒令还归编户的僧尼近三百万人,其中得到满意安排的大约为数极少,絶大多数是四散奔逃,一部分隐匿山林村落,一部分南下谋生,本是相对合法的释子,如今变成了无籍的野人;原本对矛盾重重的社会起着某种协调作用的因素,一下子变成了加剧动荡的力量;曾经在民伺流行数百年的信仰,一旦被禁,其带来的不安也是意料中事。

因此,杨坚取得政权以后,立即大力恢复和重建佛教,这一举措有着非常现实的社会政治意义。

从开皇元年(581)二月开始,隋文帝不断诏令修寺建塔,目的主要是招徕游僧入寺安居。

开皇十年,隋文帝接受晷迁的建议,敕准此前所有僧尼私度者,并听出家,“率土蒙度数十万人”①,其中以流亡的禅众居多。

道宣指出“隋高造寺,偏重禅门”,也反映了隋王朝抉植佛教的用心主要在安抚禅众,但效果并不理想。

据《历代三宝记》统计,截至开皇十七年(597),“见即僧尼将二十万,支提寺宇向出四千”,全国的寺庙和僧尼数都不到北周一隅的十分之~。

中国传统文化XS153007 9.1-2佛教

中国传统文化XS153007  9.1-2佛教


人的精神和心理活动由“五蕴”即色 (形质)、受(感觉)、想(观念)、行 (行动)、识(意识)诸要素所构成。
26

因果相续。佛教认为因缘所生的一切 法不但是生灭无常的,又是相续不断的, 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后后生起,因因 果果,没有间断。因与果相符,果与因相 顺。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
27
佛教原先比较注重个人的解脱,但随 着时代的变化,逐渐由注重个人解脱发展 为强调“慈悲普度”。 如果说个人解脱有如一条小船,那么 “慈悲普度”则象一只大船。故后来的佛 教又称“大乘佛教”,而称以前的佛教为 “小乘佛教”。

11
苦谛是佛教对人生苦的内容的概括。常 见的人生苦有八种,除生、老、病、死外, 还有: 怨憎会苦(即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与自己 意气不相投者一块相处之苦恼)、 爱别离苦(即生离死别之苦)、 求不得苦(即欲望得不到满足之苦)

五取蕴苦(由于把五蕴和合之假身执着为 真实之存在所造成的种种痛苦)。

19
六度波罗蜜,是佛教徒的修持法门。 度是载渡的意思,波罗蜜即到达彼岸。六 渡即六种载渡人到达彼岸的途径。六度的 内容分别是: ( l )布施。分财施、法施、无畏施。 财施即把自己的财物、身体器官甚至整个 生命施舍给需要的众生。法施是向众生施 舍正法、善法,给众生带来法利。 无畏施, 即为众生解除恐怖畏惧,施予安全。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传统 文化的消化、吸收与融合,逐渐成为 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中国哲 学、文学、艺术、民间习俗乃至整个 社会都有相当程度的影响。

神秀: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律宗发展历程

律宗发展历程

律宗发展历程
律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派别,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宋代。

以下是律宗发展的几个关键阶段:
1.初创阶段:律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当时摩诃衍
那等人将佛教戒律制度化,并创立了比丘戒律。

在隋唐时期,律宗开始形成,被追随者称为比丘戒律宗。

比丘戒律宗的特点是强调持戒和修行戒律的严格遵守。

2.发展阶段:到了唐朝,律宗逐渐发展壮大。

唐代法相宗的高
僧道宣提出了“悟修合一”的思想,将戒律修行和禅修结合在一起,并成为了律宗的主要教义。

此后,律宗成为了唐代佛教的主导派别,并在此时开始出现了多个分支。

3.独立阶段:到了宋代,律宗逐渐从其他佛教派别中独立出来,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宗派。

在宋代,以僧人道元为代表的律宗宗师,提出了“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理论,强调通过直接的心灵传承来传授戒律,而非依赖书面文字。

这一理论对于律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4.继承阶段:明代是律宗继续发展的时期。

明初,张养浩等人
在律宗的基础上创立了华严宗,该宗派将律宗与禅宗和华严宗结合在一起,成为了明代律宗的主流派别。

此后,律宗在明代继续壮大,并在清代延续至今。

总的来说,律宗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初创阶段、发展阶段、独立
阶段和继承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律宗逐渐形成独特的教义和传承方式,并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隋唐时期形成的佛教宗派

隋唐时期形成的佛教宗派

隋唐时期形成的佛教宗派
子君
【期刊名称】《华夏文化》
【年(卷),期】1996(000)004
【摘要】隋唐时期形成的佛教宗派子君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佛教得以迅速发展的时期。

隋唐两朝皇帝大力扶植佛教(除唐武宗外),大量佛经被译出,中国佛教常用的重要经典基本齐备,作为中国佛教正式成熟的标志,天台宗等九大佛教宗派于此时形成,它们各有独立的理论...
【总页数】1页(P36-36)
【作者】子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6
【相关文献】
1.汉地佛教与藏传佛教之比较论纲——两地佛教形成宗派后的比较 [J], 班班多杰
2.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前宗派时期之比较 [J], 班班多杰
3.日本奈良佛教宗派对唐代长安\r佛教宗派的吸收和借鉴 [J], 田荣昌
4.中国佛教宗派化过程中的"性空"与"佛"
——兼论《大智度论》对中国宗派佛教的影响 [J], 杨航;李巾;王旭瑞
5.隋唐时期佛教诸宗派在福建的传布初探 [J], 王荣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宗派的形成13级教师教育学院心理学本科班李珂2013100186 佛教自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传入中国后,经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酝酿和发展,到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

由于唐代独特的社会人文背景为佛教发展提供了“前无古人”的契机,使其很快风靡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不再局限于贵族和士大夫阶层,并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亦达到了它的辉煌。

既然谈到我国佛教宗派在隋唐时期的发展,那就先来谈一下佛教在隋唐时期发展到辉煌程度的原因。

其一隋文帝自幼长在佛寺,自然就对佛教有特殊的感情。

他认为“我兴由佛法”,所以一生热心兴办佛教事业。

在隋朝两代帝王支持下,隋代佛寺有3985所,僧尼236,200人,并形成了天台宗、三论宗和三阶教等宗派。

其二唐代大多数帝王自觉扶植佛教。

唐太宗虽讲“至于佛教,非意所遵”,表明他个人并不信仰佛教,但他非常重视利用佛教维护自己的统治,特别积极支持玄奘的译经事业。

武则天利用佛教为自己改唐建周造舆论,诏令“释教宜在道法之上,瑙服处黄冠之前”,抬高了佛教在三教中的地位。

到唐玄宗时,佛教相继形成了法相、律宗、净土、华严、禅宗和密宗等宗派。

其三唐代社会各阶层举办诸种法会有流行之势,有些佛教礼仪是印度佛教或西域佛教所没有的。

随着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中唐以后出现专为俗人讲经的活动——“俗讲”。

另外,还有民间的传教资料——“变文”不断增加。

其实,我认为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个原因是隋朝统一全国,南北两地社会的发展渐趋一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沟通。

于是佛教南北各家师说也逐渐出现了综合调和、融会贯通的趋势。

这就为建立融摄各家之长的佛教宗派提供了条件。

同时,原来的佛教学派在安定的社会里有可能固定于某一地方,发展起寺院经济。

有了物质基础,也就具备了设立门庭、传授僧徒的条件,因而师徒传承,络绎不绝,逐渐形成宗派。

中国佛教思想的成熟,正是以宗派的形式表现出来。

隋唐佛教义学蓬勃发展,促成大乘各宗派的建立。

而在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宗派的形成又有哪些具体的原因的,经过对史料的分析探讨及对历史背景的研究,我认为大致有三个主要原因:首先,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走上独自发展的道路,这一时期,出现了研究佛经和讲解佛教理论的高僧,形成各种师说比如有研究涅槃经的涅槃师,有研究楞伽经的楞伽师,等等。

各种师说为创立各种宗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次,到隋唐时期,寺院经济比前期有了进一步发展,僧人成了大地主,拥有寺院与田产,也有当铺,还放高利贷,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僧人们希望强化组织来维护自得利益,于是采用世俗地主宗法体制传发形式,师父在传法的同时也把寺产传给嫡传弟子,于是形成各宗派。

最后,在隋唐时期,由于有国家的支持,佛教达到全盛时期,僧人有免疫免税的特权,译场由国家支持,成绩显著。

信佛的人很多,为了适应各阶层信徒的需求,需要有不同的理论和维持的体制。

以上各原因,使得在隋唐时期形成八大宗派,有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三论宗,净土宗,禅宗,律宗和密宗。

那就来分别简要的谈一下各大宗派的形成和发展。

天台宗,是在隋代形成的、中国创立最早的一个佛教宗派。

因创始人智顗住在天台山,故后世称之为天台宗。

又因该宗教义以《法华经》为依据,所以又称为法华宗。

智顗认为《法华经》是佛祖释迦牟尼最后的说法,也就是最高权威经典,因而敬奉为宗要。

他以《大智度论》为指针,吸收南朝三论师和涅槃师的思想,并继承和发展北齐慧文、慧思的“一心三观”(一心中观缘起法空、假、中三谛)的观行方法,来组织自己的学说体系。

智顗的思想主要体现在陈隋之际他所开讲、后由弟子笔录成书的《法华经玄义》、《法华经文句》、《摩诃止观》之中,也就是所谓的“天台三大部”。

天台宗的主要理论是“三谛圆融”和“一念三千”。

“三谛圆融”说明世界万物的实相是空、假、中的统一。

“一念三千”说明一切事物相互包含、贯通一致的关系。

天台宗的创立,既是体现佛教一统的产物,也标志着佛教已经完成了“中国化”的历程,开创了中国佛教建立宗派的风气。

华严宗,此宗由唐初的法藏大师所创立,因他被武则天赐号为“贤首国师”和鼓吹“法界缘起”说,遂又名贤首宗或法界宗。

这里的法界,即指真如(真理)。

真如的缘起,是由“清净心”随缘而生。

离开“一心”,更无别物。

在“一心”的作用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华严宗否定世界上一切事物之间具有矛盾和冲突,它们皆可以圆融无碍。

所以众生与佛也没有根本差别。

众生只要认识法界缘起重重无尽、事事无碍的道理,就可以去掉妄念而觉悟。

华严宗的这些说教,有助于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协调各个宗派的分歧,甚至能够调和佛教同儒、道等家的学说。

华严宗在唐武宗灭佛事件中遭到沉重打击,趋于衰落。

唐朝中期后,华严宗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奈良东大寺即是此宗的道场。

法相宗,是在唐太宗和唐高宗的大力支持下,由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创立的宗派。

因玄奘常住慈恩寺,故此又名慈恩宗。

因该宗由分析法相(泛指事物的相状、性质、名词、概念及其含义等)入手而表达“唯识真性”,故称“法相”。

无论其分析的出发点还是结果都认为一切现象不过是“识”所变现出来的,所以由称“唯识宗”,合起来称之为“法相唯识宗”。

还因该宗以《瑜伽师地论》为根本教典,故又名“瑜伽宗”。

唯识宗从分析事物的现象,特别是着重从分析意识现象入手,进而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其主要理论是“唯识无境”说。

主张外境(客观世界)非有,内识(主观精神)非无,世界上一切现象只是心识的变现,心外无独立的客观事物存在。

这种理论主张有情的心识可分为八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合称“八识”。

本宗以印度大乘唯识宗教义为宗旨。

法相宗在唐代盛行不过三、四十年,轰动一时很快就转向衰微。

它早衰的根本原因是该宗固守印度佛教的教义,论证烦琐晦涩,且主张五种性说,认为有一种无种性者,终究不能成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所主张的人性本善以及人人皆可为尧舜的观念相冲突,也受到了主张人人皆可成佛的天台宗、禅宗的批评。

而且法相宗的弘传只限于有较高文化的社会上层,影响了争取更多的信众。

武则天上台时为了与李唐王朝相区别,改为提倡华严宗。

同时比较接近下层的禅宗也起而与之相争,法相宗的衰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三论宗,是隋朝形成的宗派,因以印度中观学派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主要依据而得名。

开创者为隋代金陵人吉藏法师。

此宗以真俗二谛为总纲,认为世上万事万物皆由因缘而生,因此是空幻不实的。

但在世俗人看来则是真实存在的,此为俗谛;而佛家看来是空无实体,此为真谛。

这真俗二谛又是“二而不二”的,万物非有非无,此即为中道。

“空”不等于虚无,“有”也只是假有。

只有把真、俗二谛统一起来,才是中道。

三论宗流行不久便开始衰落。

虽然三论宗流传的时间并不长,但“中道实相”的思想却融入到中国佛教其他宗派的思想学说中去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净土宗,由唐代的道绰所创立,是延续了南北朝以来的阿弥陀净土思潮而形成的。

净土宗宣扬每一个佛都有自己的一片佛国净土,所依据的经典主要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

净土宗鼓吹众生只要信仰并且口念“南无(尊称)阿弥陀佛”,死后就可消除无量罪过,被阿弥陀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

此宗缺乏理论上的思辨性,强调信佛不一定要钻研佛理和静坐参禅,只要信念坚定,口念佛号,便可获得佛的解救。

由于这种主张简便易行,不拘形式,因此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

上层统治者迷恋享乐,虽信佛教又不肯刻苦钻研佛经;下层民众缺少文化,又整日为生存奔波,也无条件学习佛经,净土宗的主张正好适应社会上下的广泛认同,因此在唐朝得到广泛流传,盛极一时。

唐朝以后,净土宗与禅宗相融合,成为大多数寺庙的特点。

禅宗,是中国佛教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宗派,因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行而得名。

又因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众生本有的佛性为目的,故又名“佛心宗”。

禅宗尊奉南北朝时来中国的印度高僧菩提达摩为初祖,发展到五祖弘忍时,他的弟子神秀和慧能分别创立北宗和南宗。

北宗谨守师教,缺少新的创造,渐趋衰落。

南宗所传习的不是自古以来所修习的如来禅,而是主张只要明心见性就可顿悟成佛的祖师禅,逐渐取代北宗及其他宗派,中唐以后,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一直流传至今。

律宗,为道宣法师所创立,因他在终南山修行,创立戒坛,制定受戒仪轨,故此又名南山律宗。

律宗注重对佛家戒律的宣扬,以大乘教义阐释小乘的戒律主张,从理论上强调戒律的重要性。

律是专为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制定的准则;戒是为出家僧人和在家居士制定的戒规。

遵守戒律便能制伏诸恶。

佛教的戒律及其理论传入中国后,产生了一定影响。

唐朝确立了长期大一统的封建专制统治,朝廷对僧侣的管理也日益加强。

反映在佛教内部也需要通过戒律来强化自己的组织。

于是律宗也就应运而生了。

密宗,称喇嘛教。

喇嘛,意为上师、高僧。

相对于密宗而言,佛教的其它宗派可通称为显宗。

作为密宗的藏传佛教,在教义上是大小乘兼容,但以大乘为主;大乘中,显密并重,但先显后密。

它有严密的寺院组织和学经制度,有翻译成藏文的全部三藏经典。

它主要在藏族、蒙古族、纳西族等民族中流传,在国外,尼泊尔、不丹、锡金、蒙古等国有流传。

中国佛教的密宗是继承印度密教而来的。

唐玄宗时,印度密教大师善无畏带来《大日经》以及金刚智大师带来《金刚顶经》,于是在中国创立密宗。

此宗仪轨复杂,有些须秘密传授,颇具神秘色彩,一时得到王公贵族们的崇尚。

但唐朝后期便趋于衰落,退出中原地区,而在西藏等地却得到进一步弘扬。

上述八个佛教宗派的出现,反映了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的兴盛发达。

八大宗派的特点可以用一偈浅而概之:密富禅贫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

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

隋唐佛教宗派的创立,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佛教进入鼎盛时期的重要标志。

伴随着佛教宗派的出现,中国化的佛教思想体系相继成熟,佛教的文学艺术日趋繁荣,佛教的世俗活动和对外交流空前活跃。

中国开始成为亚洲佛教的中心。

参考文献:《中国哲学史》,郑红峰,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4-1《中国佛教史》,蒋维乔,群言出版社,2013-06-01《隋唐时期形成的佛教宗派》出自1996年04期《华夏文化》,子君《隋唐时期佛教宗派的形成与发展》出自佛缘资讯,吴平,2010-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