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杨文英)
预混胰岛素的新证据
![预混胰岛素的新证据](https://img.taocdn.com/s3/m/2ab22b155fbfc77da369b12a.png)
2021/2/2
2
与其他种族相比,亚裔人的胰岛素分泌功能更脆弱
2021/2/2
3
IGR(糖调节受损 )
共纳入74个研究队列进 行荟萃分析
n=3813
Kodama K , et al. Diabetes Care. 2013;36(6):1789-96.
早相胰岛素分泌指数 (△I30/△G30)
180分钟胰岛素曲线下面积 AUC-I (μU/ml)
7
中国T2DM患者特点β 细胞功能衰竭明显
中国T2DM患者特点 餐后高血糖更为突出
全面改善胰岛素分泌不足,尤其 是早时相胰岛素分泌缺陷
应重视控制餐后高血糖
预混胰岛素同时改善餐时 和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
预混胰岛素有效控制 FPG,同时 能够更好降低 PPG
预混胰岛素—— 能够同时作用两个主要特点
预混胰岛素临床治疗中的疑虑和问题
JIA Wei-Ping, et al.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08; 121(21):2119-2123.
2021/2/2
4
早相分泌缺失与餐后血糖升高直接相关
2021/2/2
5
30min胰岛素反应(pmol/L) 2h胰岛素反应(pmol/L)
糖耐量降低/肥胖 糖耐量正常/肥胖
2021/2/2
9
导入 筛选
门冬胰岛素 30 QD + 二甲双胍 + 格列美脲 (QD 晚餐时) 甘精胰岛素 QD +二甲双胍 + 格列美脲(QD 睡前)
-5/-3 -2* 0 2* 3*
5* 6* 7*
9* 10*
14*
18*
22*
主要入组条件
地特胰岛素的作用机制与安全性研究进展
![地特胰岛素的作用机制与安全性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5ef086e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f4.png)
地特胰岛素的作用机制与安全性研究进展
苏杰英;李宏亮;杨文英
【期刊名称】《药品评价》
【年(卷),期】2008(5)10
【摘要】胰岛素是有效降糖的关键手段,其中基础胰岛素的应用是持续稳定控制血糖的重要方面。
新型基础胰岛素类似物地特胰岛素以其独特的作用特点受到广泛关注,并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本文将对其作用机制及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总页数】4页(P430-433)
【作者】苏杰英;李宏亮;杨文英
【作者单位】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北京,100029;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北京,100029;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北京,10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1;R458
【相关文献】
1.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冠心病作用机制及安全性研究进展 [J], 刘佳;刘强
2.含镍合金口腔应用的生物安全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闫朵朵;吕柯佳;姚亚男;姚华;何艳艳
3.艾灸作用机制及安全性研究进展 [J], 卢静
4.利格列汀联合地特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J], 李伟
5.地特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J], 刘秀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特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
![地特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2cde9f09a6c30c2259019ece.png)
糖尿病 合并 症及 急性 感染 酮症 酸 中毒等
徐新 8 10 4 00新 疆 巴音 郭 楞 蒙 古 自治 州 库 尔 勒 市 巴州 人 民 医 院 V P特 需 科 I
的年龄 、 糖尿病病程 、 化 血红蛋 白、 糖 体重
d i1 . 99 j i n 10 —6 4 . 0 2 o: 0 3 6 /.s . 0 7 s 1x 2 1
2 0 9. 7l
布 死 亡 患 者 明 确 内 科 疾 病 所 致 死 外 其 他 所 有
情况 , 包括 中毒 、 醉酒 、 窒息等情况引起死 亡者均报 10并协 同 10处理 。 1 1
2型 糖 尿 病 临床 观 察 。 方 法 :8例 应 用 口 6 服 降 糖 药 血 糖 控 制 不 理 想 的 2型糖 尿 病
每天晚 9O :0注 射地 特胰 岛索 , 门冬 胰 岛 素3 0胰岛素 绀采 用早 、 餐前 皮下 注射 晚 胰岛素。① 地特 胰 岛素 起 始 剂量 0 2~ .
示, 用 检 验 。
注射笔注射 , 临床常用于模拟基础胰 岛素 分泌 , 其效果稳 定 , 具有 较长 的相 对平 缓 的时间作用 曲线 , 疗效 可 长达 2 4小时 以
』 , 血糖 的 发 病 率 明 显 低 于 其 他 种 类 胰 低
胰 岛素 治疗方 案。本文 比较 口服 降糖 药
逆性 动态结合 , 到进一 步 的延长 作用 。 起
当诺 和平 从 血 液 进 入 靶 组 织 , 会 立 即 与 则 胰 岛 素 受体 结合 , 挥 降 血糖 作 用 。应 用 发
资料 结果 用 ( X±S 表示 , ) 治疗前 后 及组
门冬胰岛素30每日1次起始方案的临床使用专家意见
![门冬胰岛素30每日1次起始方案的临床使用专家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5788c73e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26.png)
门冬胰岛素30每日1次起始方案的临床使用专家意见
杨文英;母义明;许樟荣
【期刊名称】《药品评价》
【年(卷),期】2015(0)11
【摘要】胰岛素的发现是糖尿病治疗史的一大突破。
近年来,胰岛素制剂不断的被更新,而胰岛素治疗理念也日趋丰富和完善,治疗方案也更加倾向个体化。
上世纪90年代末期,科学家利用重组DNA技术,将人胰岛索氨基酸链B28位的脯氨酸替换为天门冬氨酸,研制出速效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
【总页数】4页(P10-13)
【作者】杨文英;母义明;许樟荣
【作者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代谢中心;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解放军第306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1
【相关文献】
1.36例口服降糖药治疗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起始门冬胰岛素30的治疗体会[J], 张勉
2.从临床使用技巧看门冬胰岛素30的灵活掌控 [J], 高凌
3.新诊断糖尿病患者门诊起始应用门冬胰岛素30的初步分析 [J], 洪靖;邢小燕;卜石;王昕;杨文英
4.地特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30起始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伴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疗
效比较 [J], 何相成; 温志刚; 李艳君; 崔秀敏; 林惠婵
5.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在模拟临床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研究 [J], 栗凤娟;梅丽;王军军;赵珊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共62张PPT】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共6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63ac2a1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56.png)
内分泌激素 胰岛激素:胰升血糖素、生长抑素; 胃肠激素:胰泌素、胆囊收缩素、胃泌素、抑胃肽; 其它升糖激素: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等 药物:如离子通道活性剂 钾离子通道激动剂:如多种降压药、长压定、利尿剂 钾离子通道阻滞剂:如磺脲药; 钙离子通道激动剂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吡啶、尼莫地平、尼群地平等
胰岛素概论 胰岛素分泌与血糖的关系 胰岛素治疗的适应证 胰岛素治疗的方法 胰岛素治疗注意点
胰岛素概论
胰岛细胞的种类
细胞种类 (主要类型)
约占胰岛细胞 总数的%
分泌物
A细胞()
20%
胰高血糖素
B细胞()
75%
胰岛素、C肽及胰岛素原
D细胞()
3-5%
生长抑素及小量胃泌素
F细胞(PP)
<2%
胰多肽
胰岛素的结构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优选)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上第一位 接受胰岛素注射的患者
14岁的男孩,处于死亡边缘 1922年1月1日接受胰岛素注射----注射部位形成脓肿 1月23日再次接受Collip提取的胰岛素注射----血糖正常,尿糖及尿酮体消失 生存到27岁
Leonard Thompson
主要内容
OGTT时平均 胰岛素水平(mU/l)
*
胰岛素使用适应证(1)
1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 口服药无效者 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 应激情况(感染,外伤,手术等) 严重疾病 (如结核病) 肝肾功能衰竭 妊娠糖尿病 各种继发性糖尿病(胰腺切除,肾上腺皮质激素 增多症,慢性钙化性胰腺炎等等
胰岛素治疗的适应证(2)
胰岛素治疗的适应证
*
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 2型糖尿病发病机理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杨文英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杨文英](https://img.taocdn.com/s3/m/5d579761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d1.png)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杨文英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据统计,全球有4.16亿人患有糖尿病。
而胰岛素治疗是目前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糖尿病的病因和胰岛素治疗的原理,以及不同类型糖尿病的治疗方式。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反应不正常而引起的代谢紊乱疾病。
糖尿病可分为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由于免疫系统攻击胰岛细胞造成的胰岛素完全或部分缺乏,患者必须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水平。
而2型糖尿病则是由于胰岛细胞逐渐损伤,胰岛素分泌减少或细胞对胰岛素反应下降所引起的,治疗方法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和使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
胰岛素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激素,由胰岛细胞分泌。
它在体内调节血糖水平,使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当血糖升高时,胰岛细胞会释放出胰岛素,促进血糖的吸收和利用,以降低血糖水平。
胰岛素治疗即通过向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来实现血糖控制。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是基本的治疗手段。
这类患者胰岛细胞完全或大部分被破坏,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来调节血糖。
因此,他们需要每天注射外源性胰岛素来维持血糖平稳。
胰岛素注射可以通过腹壁皮下注射或胰岛素泵等不同方式进行。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的使用相对较少。
这类患者胰岛细胞还能分泌一定量的胰岛素,但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造成血糖难以控制。
在一段时间内,改善生活方式如饮食控制和适当的运动等可使血糖保持在正常水平。
然而,随着疾病的进展和胰岛细胞功能的不断恶化,口服降糖药物可能不能满足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需求,此时胰岛素治疗就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
胰岛素治疗在不同类型糖尿病患者中有着不同的应用方式。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他们需要通过胰岛素泵或多次皮下注射来模拟胰岛素的分泌方式,以满足24小时不同时间段的胰岛素需求。
而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通常作为其他治疗手段无效或不足的补充。
通常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时,患者需要进行血糖监测,以确定合适的胰岛素剂量和治疗方案。
浅谈胰岛素注射的护理体会
![浅谈胰岛素注射的护理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063e84791eb91a37f1115c97.png)
浅谈胰岛素注射的护理体会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逐年提高,胰岛素治疗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所接受,在护理中如何正常发挥胰岛素治疗效果和减少注射引起的不适,已经成为大家所关注的问题,。
2004年以来,我在护理工作中为162位患者进行了胰岛素皮下注射,从中获得了一些护理体会,结合有关文献,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2004年以来,我科收治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患者162例,其中男102例,女60例,年龄14~81岁,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最短1年,最长18年。
2 常用的胰岛素注射工具胰岛素专用注射器,胰岛素专用笔。
3 护理3.1 注射前准备。
3.1.1 胰岛素提前1小时从冰箱取出(安装好笔芯的胰岛素注射笔严禁放冰箱,放清洁区,常温下可保存30天)。
3.1.2 检查胰岛素剂型,有效期,药液有无絮状物或残渣,短效胰岛素为清亮、无色、透明液体。
中效、长效胰岛素50/50、70/30或超长效胰岛素均为外观均匀的混悬液,轻轻摇晃后,如牛奶状.如发现有沉淀,结晶,冰冻则不宜再用。
我们在护理中发现1例患者住院期间自带胰岛素笔注射,胰岛素剂量不断调整,但高血糖仍不能控制,经检查发现胰岛素结晶,予更换笔芯后血糖很快得到控制。
3.1.3 注射前做到“三准一注意”即时间准,剂型准,剂量准,注意注射部位的选择:可在上臂前外侧,腹部,臀部,大腿外侧注射,一般腹部吸收最快,臀部吸收最慢。
应注意避开疤痕,硬结以及脐周10cm内不能注射,胰岛素注射部位应多处轮换,以免固定一处注射造成局部脂肪组织萎缩及纤维组织增生影响胰岛素吸收及美观,常采取左右轮换,避免2周内注射同一部位。
研究认为运动时最好将胰岛素注射在腹部,因为肢体运动使胰岛素吸收明显加快,达到不运动时的7倍,同时作用加强,易发生低血糖。
3.2 注射及注射后的护理。
3.2.1 一般用胰岛素专用注射器抽吸瓶装胰岛素前应在手中轻轻滚动,药液均匀后再注射,如自行混合两种剂型胰岛素时,应按照以上方法先抽取普通胰岛素再抽取中长效胰岛素,以免影响疗效。
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病程的关系
![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病程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0c614a88e9951e79a892796.png)
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病程的关系在糖尿病的人群中,95%以上为2型糖尿病,而2型糖尿病的最重要的发病机制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缺陷。
在此,我们对糖尿病病程与胰岛素抵抗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患者为2005年1月~2006年6月住院的2型糖尿病(DM)患者, 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共计71例,全部采用胰岛素治疗,普通胰岛素(动物胰岛素)治疗25例,重组人胰岛素治疗46例;年龄50.25±26.01岁;其中,男41例,女30例;病程1~5年30例, 其中,男21岁,女9例;6~15年11例,其中,男6例,女5例;16年以上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不着在对照组为正常健康人群30例,年龄46±13岁;其中,男19例,女11例。
胰岛素抵抗判定标准:采用公认的稳态模式HOWA公式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WA-IR):HOWA-IR=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22.5。
按国内杨文英[2]报道,以HOWA-IR≥2.69作为“胰岛素抵抗”的标准。
统计方法:计量资料表示方法用均数±标准差(X±S)一组间均数比较用t 检验(方差齐)检验。
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采用SPSS10.0软件包。
结果糖尿病病程与年龄的情况:发病病程以实际确诊糖尿病的年限为准,按不同年龄和病程进行排列,观察病例共71人,用以说明所观察病例的病程与年龄的关系。
糖尿病的发病早期(≤5年)的病人30例,发病晚期(≥16年)的病人30例,发病6~15年共11例(见表1)。
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病程的关系:糖尿病在发病不同阶段,无论是发病早期还是发病晚期,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均大于诊断标准(HOWA-IR≥2.68);提示糖尿病的发病不同阶段均存在着胰岛素抵抗,而且早期胰岛素抵抗严重(见表2)。
这也提示与糖尿病的“黎明现象”有关。
(糖尿病人在黎明开始有时会出现高血糖,被称为“黎明现象”。
门冬胰岛素30每日1次起始方案的临床使用专家意见
![门冬胰岛素30每日1次起始方案的临床使用专家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58e4d3efaef8941ea76e05fd.png)
(4)同时使用α-糖苷酶抑制剂时(以阿卡波糖为 例),阿卡波糖起始剂量为25mg/次,视患者血糖情况 个体化调整剂量。
早餐后
午餐前
午餐后
晚餐前
晚餐后
睡前
未达标
每周3天 复诊前1天
√ √
√
√
√
√
√
已达标
每周3天 复诊前1天
√ √
√
√
√
√
√
√
方案。门冬胰岛素30每日1次的使用方法满足了患者 对简便性和经济性的需求,疗效肯定,安全性好, 为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起始治疗方案提供了更多的 选择。
参考文献
[1] Raskin P, Allen E, Hollander P, et al. INITIATE Study Group. Initiating insulin therapy in type 2 Diabetes: a comparison of biphasic and basal insulin analogs[J]. Diabetes Care, 2005, 28(2): 260-265.
为达到更好的治疗目标,起始胰岛素治疗后,部 分患者仍需联合口服降糖药物,并根据临床情况,调 整口服 降 糖 药 物 的 方 案 和 剂 量 。根 据 大 样 本 观 察 研
究 [ 18 ] ,在 临 床 上 证 实 的 口 服 降 糖 药 失 效 后 的 中 国 人 群,联合门冬胰岛素30最常用的口服降糖药有:二甲 双胍(63.9%)、非磺脲类促泌剂(43%)、α-糖苷酶抑制 剂(14.8%)。以下是门冬胰岛素30每日1次联合口服降 糖药的临床使用建议:
胰岛素制剂的发展
![胰岛素制剂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79e0326ed630b1c59eeb585.png)
中华糖尿病杂志2013-08-27分享作者:杨兆军杨文英作者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1890年VonMering和Minkowski发现切除狗胰腺可使狗发生糖尿病,从而第一次真正将糖尿病病因和胰腺联系在一起。
但1898年Zuelzer及其他学者试图用胰腺提取物治疗糖尿病未获成功,反而引起严重过敏和局部化脓感染。
在此后的20余年时间里,大量的实验证据逐步汇集,发现引起糖尿病的病因在于胰腺的内分泌胰岛,胰岛可分泌一种调节血糖稳态的“因子”。
1920年加拿大多伦多外科医生Banting和助手Best将狗的胰腺导管结扎,使胰腺腺泡萎缩,从萎缩了的胰腺中提取冷却提取物,再给发生了糖尿病的狗注射,发现狗的血糖确实可以明显下降。
在生物化学家JamesCollip帮助下,Banting和Best改进了胰腺提取物的提取和纯化方法,大大减少了提取物的毒副作用。
1922年1月Banting和Best 给多伦多总医院14岁的糖尿病患者LeonardThompson注射了胰腺提取物,患者的血糖下降到了正常水平。
他们将此提取物命名为胰岛素(insulin),1922年5月3日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全美医师协会上向大会公开报道,得到大家的承认,被认为是现代医学史上最伟大的成就。
Banting因此获得1923年诺贝尔医学奖。
一、动物胰岛素和人胰岛素时代在发现胰岛素后的60余年时间里,胰岛素来源主要从猪和牛的胰腺中提取,由于最初的胰岛素制剂提纯不够,易产生过敏反应、耐药、高血糖和低血糖反复发生以及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另外不同批次间效价变异大。
随着蛋白质提纯技术的进步,人们能得到更纯化的“单峰胰岛素”或“单组分胰岛素”,但由于猪和牛胰岛素分子结构和人胰岛素分子结构的差异,仍然没能解决免疫原性的问题。
这段时期被称为动物胰岛素时代。
20世纪70年代末,基因重组技术日趋成熟和完善,1978年成功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合成了人胰岛素,其一级、二级和三级结构与人胰岛素完全相同,并证实具有完全的生物功能。
德谷胰岛素
![德谷胰岛素](https://img.taocdn.com/s3/m/3435702089eb172dec63b702.png)
德谷胰岛素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制剂是一种可溶性胰岛素制剂,由新一代超长效基础胰岛素类似物(德谷胰岛素)联合餐时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组成。
德谷胰岛素通过1个谷氨酸连接子,将1个16碳脂肪二酸连接在已去掉B链第30位氨基酸的人胰岛素上获得。
这种合理的设计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延长作用时间的机制,该种胰岛素类似物具有作用时间超长,变异性最小,同时能与速效胰岛素结合形成复方制剂,有良好的安全性等特点。
德谷胰岛素皮下注射后会形成多六聚体(胰岛素六聚体长链),这种胰岛素多六聚体作为一个存储库缓慢解聚释放成德谷胰岛素单体。
这些单体缓慢并持续地被吸收进入循环中,达到超长的(,24 h)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曲线。
目前市场上的预混胰岛素产品都是通过胰岛素部分结晶化实现的,即非结晶状的胰岛素类似物快速地被吸收,而结晶的部分则吸收缓慢。
这样的预混胰岛素制剂在使用前首先需要确保摇匀。
而理想的由胰岛素类似物组成的基础—餐时制剂需要两种胰岛素类似物不形成共结晶,不形成混合六聚体,在相同的成分中两种类似物都要保持各自的化学稳定性。
德谷胰岛素独特的分子结构允许它与速效门冬胰岛素结合形成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制剂。
德谷门冬胰岛素复方制剂中含有,,,的德谷胰岛素和,,,的门冬胰岛素,两种胰岛素成分能独立起作用而不改变各自的吸收动力学,是第一个可溶性双胰岛素制剂,同时控制空腹及餐后血糖,每天注射1 次就能使全天24 h血糖达标,是一种理想的胰岛素制剂。
德谷门冬双胰岛素这种非共结晶的、非混合的基础与餐时胰岛素的合成制剂突破了现有预混胰岛素的限制,以复方制剂的形式存在,两种胰岛素类似物均保持自身特点,无须混匀即可使用,为临床使用提供了更为理想的选择。
德谷门冬双胰岛素目前在国外正在进行大量的临床研究,为其临床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更多循证依据。
一项近期发表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针对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天使用1次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制剂联合二甲双胍可以更为安全有效地降低血糖,8,。
甘精胰岛素联合赖脯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
![甘精胰岛素联合赖脯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https://img.taocdn.com/s3/m/f21e4c5b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6e.png)
甘精胰岛素联合赖脯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邵珊【摘要】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赖脯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0例,给予对照组诺和灵R联合诺和灵N疗法,给予实验组甘精胰岛素联合赖脯胰岛素疗法,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优于对照组(60.00%),实验组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12.12%)较对照组(39.53%)降低,P<0.05。
结论给予2型糖尿病患者甘精胰岛素联合赖脯胰岛素有效降低患者低血糖的发生,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insulin glargine combined with insulin lispro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thods 40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2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were given Novolin R combined with Novolin 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received insulin glargine combined with insulin lispro,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95.00%)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60.00%), and the hypoglycemia incidence of observation group(12.1%)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39.53%),P<0.05. Conclusion Intensive therapy of insulin glargine combined with insulin lispro for type 2 diabetes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hypoglycemia and get better clinical efficacy.【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5(000)016【总页数】2页(P94-95)【关键词】甘精胰岛素;赖脯胰岛素;2型糖尿病【作者】邵珊【作者单位】450000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甘精胰岛素联合赖脯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邵珊【摘要】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赖脯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诺和锐50让餐后血糖控制得更好
![诺和锐50让餐后血糖控制得更好](https://img.taocdn.com/s3/m/abf6c4cb0c22590102029dfb.png)
方便:临餐注射,无需等待
诺和锐®50由糖尿病治疗领域的主导企业诺和诺德公司生产。诺和诺德大中国 区总裁柯瑞龙先生表示:胰岛素的研发跨越了90余年的历史,从动物胰岛素到人
胰岛素,现在又开启了第三代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的时代;而预混胰岛素也
经历了从预混单一比例到多比例的发展过程。诺和诺德一直致力于以患者为中心, 每一种新产品上市都是为患者提供更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帮助他们改变糖尿病。
方便:临餐注射,无需等待
为了能够全天控制好血糖,很多胰岛素注射方案都需要一天2次甚至多次注射, 而采用人胰岛素方案都需要餐前半小时注射,给患者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很多 患者期待注射时间更灵活的治疗方案。由于诺和锐®50具有起效时间短,降注射,必要时可以餐后立即注
分泌代谢病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杨文英教授表示: “餐后血糖控制不好,糖化血红蛋白就很难达标;而糖化血红蛋白是导致多种糖 尿病并发症的罪魁祸首。为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中国糖尿病患者应特别关注 餐后血糖达标。” 日前,一种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减少低血糖风险并可临餐注射的新型预混胰 岛素类似物——诺和锐®50(双时相门冬胰岛素50)在中国上市,为众多中国糖尿 病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射,这样让患者的用餐时间更灵活,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进一步保证降糖疗 效。
杨文英教授指出,目前使用高预混人胰岛素但需要优化治疗的患者,如餐后
血糖控制不佳,低血糖发生率较高,希望注射更灵活、方便的患者,可考虑转为 诺和锐®50的治疗方案。需要起始胰岛素治疗且餐后血糖高的患者也是这种高预
混胰岛素类似物的适用人群。
餐后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至关重要。而糖化血红蛋白又与糖尿病并发
症息息相关,糖化血红蛋白每降低1%,糖尿病相关死亡率降低21%,心肌梗死的 发生率降低14%。同时,大量流行病学研究也证实,餐后血糖峰值与心血管事件
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ecdf028af7ec4afe04a1dfe7.png)
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口服降糖药疗效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HbA1c变化、低血糖发生率及临床意义。
方法将58例口服降糖药疗效不佳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组和预混胰岛素组。
甘精胰岛素组的方法:甘精胰岛素每晚睡前皮下注射一次,加三餐前口服二甲双胍(君力达)。
预混胰岛素组的方法:早晚餐前各皮下注射一次,疗程为三个月。
观察两组患者空服血糖(FBG)和餐后2小时血糖(2HBG)、HbA1c下降情况、低血糖发生率。
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糖、HbA1c下降明显。
治疗后两组之间对比无显著差异,低血糖发生率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组明显低于预混胰岛素组。
结论两组都具有明显降低FBG、2HBG、HbA1c的作用,且依从性好。
低血糖的发生率甘精胰岛素组明显低于预混组。
【关键词】甘精胰岛素预混胰岛素二甲双胍 2型糖尿病【中图分类号】R4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0-0157-022型糖尿病是一组以血糖水平增高为特佂的代谢性疾病,随着胰岛β细胞功能衰退而导致的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引起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导致心脏、脑、肾、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的病变,临床上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不能靠饮食和生活方式干预以及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达到满意的降糖效果而需要采用胰岛素治疗[1],早期应用胰岛素治疗对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出现有很好的疗效。
但治疗达标的同时,尢其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有效避免低血糖事件的发生,值得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2]。
本文对口服降糖药物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改用胰岛素治疗,通过观察血糖、HbA1c指标控制情况以及低血糖发生。
评价早期胰岛素治疗效果。
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2009年4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共有58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推荐的血糖控制目标为HbA1c<7.0%,口服药物控制血糖不满意HbA1c>7.0%的患者,糖尿病史大于等于3年,年领40——80岁,其中男35例女23例,既往未使用胰岛素治疗。
从指南变迁看GLP-1受体激动剂的治疗地位
![从指南变迁看GLP-1受体激动剂的治疗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9f7343ba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e8.png)
从指南变迁看GLP-1受体激动剂的治疗地位杨文英【摘要】GLP-1受体激动剂可以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同时低血糖的发生风险小,可减轻体重,具有改善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和β细胞数量的作用,以及在使用后可带来的心血管获益等综合优势,而且随着相关研究及循证证据的不断增加,其在国内外糖尿病治疗指南中的地位逐年提升。
【期刊名称】《药品评价》【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5页(P8-12)【关键词】胰高血糖素样肽-1;激动剂;糖尿病;指南【作者】杨文英【作者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升高。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易导致大血管、微血管及神经系统等病变,其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故控制血糖尤为重要。
大量研究人员致力于降糖药物的研制,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等新型降糖药物陆续面世。
随着GLP-1受体激动剂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应用经验不断积累,其在国内外糖尿病治疗指南中的地位逐年提升。
GLP-1受体激动剂在指南中的地位2009年10月,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和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ASD)联合发表了2型糖尿病高血糖管理的共识[1]。
共识中推荐,在生活方式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血糖控制不佳时,进一步联合磺脲类或基础胰岛素治疗是首选,GLP-1受体激动剂作为备选的二线用药。
这是GLP-1受体激动剂首次在指南中被推荐纳入治疗流程。
随后,2012年ADA/EASD的血糖管理共识[2]推荐,对于二甲双胍单药治疗3个月HbA1c仍未达标者,可以考虑下列与二甲双胍联用的5个方案之一:GLP-1受体激动剂、磺脲类药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DPP-4抑制剂和胰岛素。
该共识还指出,GLP-1受体激动剂降糖疗效强,与磺脲类药物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相当,优于DPP-4抑制剂,并且具有发生低血糖风险小、降低体重以及潜在的β细胞和心血管保护作用等优点。
胰岛素是控制高血糖的最有效手段等
![胰岛素是控制高血糖的最有效手段等](https://img.taocdn.com/s3/m/07bf6665e518964bcf847c80.png)
龙源期刊网 胰岛素是控制高血糖的最有效手段等作者:来源:《家庭医学》2009年第01期在最近召开的“前沿追踪: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炎症和肥胖”学术研讨会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杨文英教授宣讲了新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强调胰岛素治疗是控制糖尿病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新版指南建议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接受口服降糖药治疗3个月后,如果糖化血红蛋白仍超过6.5%,应考虑尽早加用基础胰岛素(有别于餐时胰岛素,可缓慢平稳释放,提供持续水平的胰岛素)。
对于非肥胖患者,在采取饮食、运动、控制体重等措施,并加用单药或多药口服治疗,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仍高于6.5%。
也应当开始胰岛素治疗。
新版指南还明确指出,糖尿病的预防措施应更强调有效性。
2型糖尿病的预防除了生活方式干预外,必要时可采用药物干预;强调早期达标的重要性:对血糖控制目标更为严格,新版指南推荐医师、糖尿病教育师、营养师、患者等多方参与,形成治疗单位的团队性管理。
新版指南明确我国继续采用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异常的切点仍采用6.1毫摩尔/升。
姜黄素有明显抗癌作用第三军区大学西南医院的最新研究显示,由中药姜黄提炼出的姜黄素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姜黄是姜科植物姜黄的根茎,性辛、苦、温、归脾、肝经。
具有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的功效,中医常用于胸胁刺痛、闭经、风湿肩臂疼痛、跌仆肿痛等。
近年来研究,它具有抗肿瘤作用。
西南医院呼吸科科研人员从姜黄中分离出3种姜黄素单体,即双脱甲氧基姜黄素、脱甲氧基姜黄素和姜黄素,不但可以抑制肺癌细胞生长,而且可明显抑制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裂增殖,从而影响肺癌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
其中双脱甲氧基姜黄素(简称姜黄素Ⅲ)的抗肿瘤活性最高,动物实验显示,使用姜黄素治疗肺癌没有明显的副作用,据西南医院呼吸科杨和平教授介绍,姜黄素是一种很强的抗氧化剂,它本身的生化生理特性很奇妙。
化学药物要杀灭癌细胞时,癌细胞会筑起一道防卫的“墙”,让药物发挥不了作用。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37cff31ffc4ffe473368aba1.png)
中图分类号: .233 + - / ( 文献标识码: 4 文章编号: (,%%,) -%%5 6 ($5( %5 6 %-(5 6 %$
$8! 则可使用预 !若晚餐后 ! " 血糖 # $% &&’()*, 混 +,-, 在晚餐前皮下注射, 其中普通 +,- 帮助晚餐 后血糖控制, ,./ 在夜间到清晨控制 0.1。 2 3 $ 3 $ 3 ! 使用剂量估计 睡前 ,./ 起始剂量一般 为 4 5 6 单位, 肥胖者因 +7 明显或 0.1 很高时血糖 毒性严重, 起步量可酌情增加, 一般使用剂量肥胖者 非肥胖者 8 5 $% 单位。 $% 5 $8 单位, 2 3 $ 3 ! 早餐前和睡前两次 ,./ 注射方案 在睡前
量接近生理剂量, 那么口服促 +,- 分泌剂的作用已 很差, 可停用。是否继续使用加强 +,- 作用的药物 (如双胍类、 噻唑烷二酮类) 可视病人使用的 +,- 日 剂量和肥胖程度而定, 如果 +,- 日剂量 # 4% 单位, 且肥胖者可联合上述药物。使用方法如下。 2 3 ! 3 $ ! 次预混 +,- 治疗方案 将 +,- 日剂量大约 分为 2 份, 注射预 !)2 用在早餐前, $)2 用在晚餐前, 混 +,[一般为 2%7 (普通胰岛素) 或 8%7] , 因人而异 地调整剂量是必需的。 优点: 简单, 病人依从性好。 缺点: 此方案不符合生理 ! 如果病人胰岛功能较差, 要求; 尤其是早 %% 5 $$: %% 易出现低血糖, !上午 $%: 餐后 ! " 血糖 9 : &&’()* 时; 一般需口服 ! ;糖 !午餐后血糖很难满意控制, 苷酶抑制剂或双胍类降糖药物帮助降低餐后血糖。 注意: 一般不适用于较重的 $ 型糖尿病和 ! 型 糖尿病胰岛功能很差的病人。 2 3 ! 3 ! 2 次 +,- 注射方案 即 7;7;7 < ,./ 三餐前 注射。此方案较 ! 次给予预混 +,- 注射接近生理需 求, 可克服其缺点, 唯一不足是晚餐前 ,./ 用量大 时, 前半夜容易发生低血糖, 用量小时 0.1 控制不 满意。 2 3! 3 2 4 次 +,- 注射方案 即 7;7;7;,./ 三餐前 和睡前注射。此方案为目前推荐的强化治疗方案之 一, 对 ! 型糖尿病或老年糖尿病需 +,- 替代治疗者 普遍适用。 优点:
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
![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https://img.taocdn.com/s3/m/29966477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2d.png)
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卜石;邢小燕;王娜;赵文惠;杨文英【期刊名称】《母婴世界》【年(卷),期】2004(4)7【摘要】目的比较每日注射一次长效重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与中效低糖蛋白锌人胰岛素 (NPH )联合口服格列吡嗪控释片治疗 2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情况和低血糖的风险。
方法 5 6例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理想的 2型糖尿病患者按 3 1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治疗组 (n =4 2 )和NPH组 (n =14 )。
分别采用每日晨起口服格列吡嗪控释片 5mg ,每晚 10点注射重组甘精胰岛素和每日晨起口服格列吡嗪控释片 5mg ,每晚 10点注射中效NPH胰岛素。
根据空腹血糖 (FBG)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 ,以两组FBG均达到 <6 7mmol/L为治疗目标 ,共治疗 12周 ,观察血糖控制和低血糖事件发生情况 ,分析FBG达标时所用甘精胰岛素日剂量与治疗前FBG、BMI和病程的关系。
结果治疗后两组Alc及全天血糖谱均较基线水平明显下降 ,两组下降幅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但甘精胰岛素注射组低血糖事件明显少于NPH组 (甘精胰岛素组 3例 ,7 1% ;NPH组 5例 ,35 7%。
χ2 =7 0 ,P =0 0 0 8)。
危险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血糖达标时甘精胰岛素使用量与治疗前FBG和BMI显著相关。
结论每日注射一次中、长效胰岛素联合一次口服降糖药的方案可使更多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 ,长效甘精胰岛素的应用能减少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这种简便的治疗方案可使患者依从性大大提高。
【总页数】4页(P464-467)【作者】卜石;邢小燕;王娜;赵文惠;杨文英【作者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R977.15【相关文献】1.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观察与安全性分析2.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3.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4.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5.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MIMICKING NATURE WITH INSULIN THERAPY Insulin and Glucose Patterns
Basal vs Mealtime Hyperglycemia in Early Type 2 Diabetes
Basal hyperglycemia
250 Plasma Glucose (mg/dL) 200 150 100 50 0
36
胰岛素泵治疗的餐前给药
• 血糖
<70 70-150 150-200 >200
给药时间
餐前即刻给予 餐前30分给予 餐前45分给予 餐前60分给予
37
胰岛素泵治疗的范例
三个基础率 • 0-3 Am • 3-9 Am • 9-0 Am 0.4 1.0 0.7 (0.6) u/h (1.2 ) u/h (0.9) u/h
基础+餐前大剂量 基础:1u / h, 约24u/day (无IR 状态) 餐前大剂量:6-8u / 餐前 进餐合理及INS敏感性好)
27
替代治疗的方法
• 替代治疗的方案选择: 一,两次注射/日:两次预混或自己混合R+中长效 优点:简单,减少午餐前注射的不便利 缺点:1)早餐后2h血糖满意时-11Am左右低血糖 克服 10Am左右 小量加餐 2)午饭后血糖很难控制-午餐前加餐量 较 难控制 量-血糖 波动-午餐后血糖升高 NPH不能覆 盖 午餐时口服药 α—糖苷酶抑制剂或二甲双胍 3)晚餐前易出现低血糖-活动或晚餐进餐晚 4)晚餐前中NPH过量-前半夜低血糖 NPH不足-FPG 控制不满意
75
Breakfast
Plasma Insulin µU/ml)
Lunch
Dinner
50
25
4:00
8:00
12:00
16:00
20:00
24:00
4:00
26
8:00
Time
胰岛素替代治疗的注意点
• • • 替代治疗 内生胰岛功能极差状态 或口服药治疗禁忌症 替代治疗要求:内生胰岛功能极差时: 1)符合生理模型 40 单位 /日
B Ins 二甲双胍
-2.5 0.91.2 1.80.4 369
B Ins 格列、双胍
-2.1 3.60.8 3.31.6 203
B Ins 晨Ins
-1.9 4.61.0 3.91.6 243
*用格列本脲及2次Ins者,B Ins剂量较小与低血糖较多的限制性有关
胰岛素补充治疗
口服降糖药为基础,联合胰岛素
• 最低的血糖水平常出现在病人醒来时(7AM),易于自我监测血 糖,避免出现低血糖 • 依从性好,操作简单、快捷
合用胰岛素的建议
继续使用口服降糖药物 晚10点后使用中效或长效胰岛素 初始剂量为0.2 units/kg 监测血糖 3日后调整剂量,每次调整量在2-4 units 空腹血糖控制在4-8 mmol/L(个体化)
30
替代治疗的方法
二:三次注射 R R R + NPH 接近生理状态 缺点: 量大时 12Am-3Am低血糖 NPH晚餐前Ⓗ 量小时 FBG控制不好
31
替代治疗的方法
三:四次注射 R R R NPH 睡前 目前临床上常使用的方案, 符合大部分替代治疗 不足:基础胰岛素缺乏者 (NPH14-16H)
42
胰岛素替代用量估计
• 2型糖尿病 • 1型糖尿病 >1.0 / kg / 日 0.7~0.8 / kg / 日
43
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必要性
44
糖尿病并发症与HbA1c水平的相关性
15 13 11 9
风险相关性
Ê Í Ä ² Ó ø ¤¡ ä ± É ² ö ¡ É ¾ ² ± ñ ¡ ä Î Ñ ¹ ² ¢ ª Ü ¡ ä ±
0
空腹血糖 (mg/dl)
80 120 病人教育 饮食控制 锻炼 二甲双胍 噻唑烷二酮 磺脲类 160 200
胰岛素
10
Matthaei S, et al. Endocr Rev 21:585,2000
胰素治疗的适应症
对合理的饮食治疗和口服降糖药治疗后血糖仍然未
达标的患者
口服降糖药治疗继发失效-胰岛素联合治疗
餐前量
6u
6u
6u
全日36u
38
胰岛素替代治疗的注意点
替代治疗要求: 基础设定:
NPH: 起效时间3小时,达峰时间6-8小时,持续时间 14-16小时。 睡前 Ⓗ 对FBG最好 故NPH 一次/日, 不能全部覆盖 NPH, 10Pm Ⓗ 基础 空白区 2Pm ----- 晚餐前 (若用超短效晚餐后3小时-12N) 因此NPH一般两次注射/日: 8Am ± 10Pm ± 长效胰岛素, 能覆盖24小时较好!
糖尿病的 胰岛素治疗
中日友好医院 杨文英
1
主要内容
• 胰岛素分泌与血糖的关系 • 胰岛素治疗的适应症 • 胰岛素治疗的方法 • 胰岛素替代治疗注意点 • 诺和锐临床应用状况
2
胰岛素分泌与血糖的关系
3
胰岛素分泌与血糖的关系
Breakfast 75 Lunch Insulin Supper
Insulin (µU/mL)
一般睡前 NPH FPG↓满意后
白天餐后血糖可以明显改善
早餐前 NPH 联合口服降糖药
改善晚餐后血糖
每日>2次胰岛素注射, 停胰岛素促分泌剂
糖尿病的胰岛素
替代治疗
23
胰岛素补充治疗
替代治疗
• 外源胰岛素用量接近生理剂量时改成替代
• 先停口服药-INS 替代治疗 • INS替代后,日剂量需求大(IR 状态)再联合口 服药治疗:如增敏剂,α—糖苷酶抑制剂(INS促 分泌剂无效)
早餐多, 中餐少, 晚餐中量,
RI 20~25%
睡前小
NPH20%
RI 25~30% RI15~20%
• CSII
40%持续低速皮下注射 早餐前追加20%, 中餐前和晚餐前各15% 睡前10%(可少量进食)
35
胰岛素泵治疗的基础率
三 个基础率 • 0Am-4Am • 4Am-9Am • 9Am-0Am 四 –五基础率 0Am-4Am 4Am-9Am 9Am-5Pm 5Pm-8Pm 8Pm-0Am
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
住院期间24小时血糖情况
400
300 200 100
血糖的曲线下面 积降低50%
(P<0.001)
胰岛素治疗前
血糖(mg/dl)
睡前胰岛素治疗
0
8 am 8 pm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 4 6
时间
17
Cusi K, Cunningham G, Comstock J, D. Care 18, 843, 1995
28
替代治疗的方法
• 替代治疗方案的选择 一般使用:早餐前2/3日剂量左右,30R多用:70% NPH覆盖白天 晚餐前1/3日剂量左右 30R或 50R(注意NPH量) 适应症:1型DM-尚存部分内生胰岛功能 2型DM-自我监测及知识性好 禁忌症:内生胰岛功能差的DM
29
TM和NPH 每日两次分别注射诺和锐
5
胰岛素治疗的适应症
6
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2型糖尿病发病机理
胰岛素 敏感性 30% 胰岛素 分泌 50% 2型 糖尿病 糖耐量低减 血糖代谢 受损 正常糖代谢 大血管病变
50%
50%
70% 100%
70% -100%
150% 100%
40%
10%
2型糖尿病的发生(经瑞典S. Karger AG和Basel的同意,引自Groop L.C的文章: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病因。文章出处:Leslie RDG等,于1997年编著的《糖尿病 发病的分子机制》一书的第22章,131~156页。)
32
替代治疗的方法
四:五次注射 R R R 三餐前 NPH 8Am左右 NPH睡前Ⓗ 两次NPH占30-50%日剂量, 三次R占其余部分,皮下注射给药方式中 最符合生理模式的给药方式 五:胰岛素泵治疗
33
胰岛素泵治疗的好处
•
糖尿病控制水平更好 低血糖的发生更少
•
生活质量得到更大提高
胰岛素一日量分配
:替代治疗的胰岛素时 : 如果存在胰岛素抵抗如何处理?
固定相对合理的日剂量后,血糖仍然不满意 a)胰岛素增敏剂 二甲双胍 + INS :控制体重上升,减少INS用量 噻唑烷二酮类 : 稳定血糖,减少胰岛素用量 b)α—糖苷酶抑制剂联合INS 药物分餐作用,减少胰岛素用量 对脆性糖尿病,血糖波动较大很好 在老年人,胰岛素用量稍大时减少下餐前低血糖 c) 强调控制饮食,减轻体重,合理运动时间
7 5 3 1
6
7
8
9 HbA 10 1c
11
12
Skyler: Endo Met Cl N Am 1996
DCCT
UKPDS:T2D血糖控制与慢性并发症关系流 行病学的观察性研究(2000年)
•3642例事件(MicAP与CVD)相对危险性 •由每例患者年HbA1c均值算出逐年HbA1c总均 值 •按HbA1c总均值分层,各分层中位数分为: <6%(5.6)、~<7%(6.5)、~<8%(7.5) ~<9%(8.4)、~<10%(9.4)、>10% •事件发生率=事件数/1000人年 • 校正性别、年龄、种族、病程、血压、 • 血脂、吸烟等因素
Mealtime hyperglycemia
Type 2 Diabetes
Normal
0600 1200 1800 Time of Day 2400 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