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的历史、宗派与文化

合集下载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道教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宗教信仰,起源于古代中华文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

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独具其特殊地位,深深地影响和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通过对道教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的梳理,以及对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的探讨,展现道教对中国文化的重要影响。

一、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起源于古代中国,其形成与道家思想的提出和相应的宗教实践密切相关。

道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道德经》,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典籍,也是道教信仰的重要指导。

《道德经》主张人应当遵循自然之道,追求无为而治、无名而达的境界,强调“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根源和真理。

在这一基础上,道教形成了独特的信仰体系和宗教仪式。

道教追求长生不老、通神道化的修炼方法,发展出了炼丹、炼神、炼体等一系列特色的修行方式,形成了独特的道教修炼体系。

道教的兴盛和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在历史上,道教曾多次成为国家的官方宗教,并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逐渐成为经济和政治的基石,庙观、道观成为社会中心,道教文化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吸收了其他宗教的元素,形成了多元化的教派和流派。

二、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1. 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道教的核心思想——追求自然、简朴、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理念与道教的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国人崇尚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修身养性,注重身心平衡。

此外,道教强调修炼身心,追求长生不老,促使中国人注重保健养生,大力发展中医药、养生文化等,持久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

2. 塑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教推崇的“无为而治”、“无名而达”的思想,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强调“不能力劝”的原则,注重阴柔之道,推崇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保持曲折、柔韧的态度。

传统宗教信仰中国道教的起源与信仰体系

传统宗教信仰中国道教的起源与信仰体系

传统宗教信仰中国道教的起源与信仰体系在中国的传统宗教信仰中,道教被视为独特且丰富的一种信仰体系。

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特点在于尊崇自然、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不死。

本文将探讨传统宗教信仰中国道教的起源与信仰体系。

一、道教的起源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观念,它汲取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拜和对长生不死的向往。

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发现了一种包容万物,无穷无尽的自然规律。

这种观察和思考逐渐演化成了对道的崇拜。

据传,道教的创始人为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

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道教的核心理念,即宇宙中存在着一种无形的力量,即“道”。

这种道不仅是物质世界的基础,也是人类行为的指导原则。

老子认为,追求与道的合一可以达到人生的圆满,并最终达到长生不死的境地。

二、道教的信仰体系道教的信仰体系是一种复杂而丰富的系统,包括了众多的神灵、仙人和符号。

道教崇拜的主要神灵包括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等,他们被视为道教的最高神明。

此外,道教还崇拜一些仙人和神圣的山川地理,如八仙、蓬莱仙岛等。

道教注重修身养性,强调个体的修炼和内在的改变。

道教徒通常通过修炼内丹和保持身心的平衡来追寻长生不死。

修炼内丹是一种独特的炼丹术,通过调整身体的能量流动和调和阴阳的关系,从而达到身心的健康和长寿的目的。

此外,道教还有丰富多样的仪式和教规。

道教的仪式包括祭祀、道场和道观的建立等,这些仪式旨在祈求神灵的庇佑和保护。

道教的教规主要包括道德准则和道教经典的学习,它们被认为是实践与道合一的指南。

三、道教在中国的影响道教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道教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道教提倡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这一观念被广泛接受并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中。

其次,道教对中国艺术和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道教为主题的绘画、诗歌和音乐等艺术形式融入了道教的哲学和信仰,表达了中国人对自然和长生不死的向往。

此外,道教的宗教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的发展历程

道家的发展历程

道家的发展历程道家,又称为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与宗教体系。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变迁和发展。

本文将从道家的起源、道家经典的形成、道家的教派分裂以及道家的发展演变等方面,详细探讨道家的发展历程。

道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动荡之中。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于社会秩序和人生哲学等问题产生了深切的思考。

道家的创始人被认为是老子,他在《道德经》中阐述了“道”的概念,主张追随自然之道,追求无为而治。

老子的思想对于后来的道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经典的形成是道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思想逐渐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其中,《道德经》是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由老子所著,以短小精悍的语言阐述了道家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另外,《列子》、《庄子》等书也是道家经典的代表作品,它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道家的思想体系。

道家的教派分裂是道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思想的演变,道家逐渐出现了分化和分裂的趋势。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道家的两大教派:正统道家和黄老道家。

正统道家以老子和《道德经》为核心,强调追求无为而治、养生长生等方面的修行。

而黄老道家则以庄子和列子的思想为基础,注重内丹修炼、长生不老等方面的实践。

道家的发展演变是道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

在汉代,道家逐渐与儒家和佛教等其他思想体系进行了交流和融合,形成了道家学术的繁荣时期。

在这个时期,道家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道家学者和修行者。

然而,在隋唐以后,道家逐渐式微,直至宋元明清时期,道家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宗教体系,并在民间广泛传播和实践。

道家的发展历程丰富多样,经历了起源、经典形成、教派分裂和发展演变等多个阶段。

道家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天,道家的价值观和修行方式仍然对于人们的生活和修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道教

中国道教

四方护卫神: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 玄武 根据五行学说,青龙的方位是东,左,代表春季;白 虎的方位是西,右,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前, 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后,代表冬季。
青龙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
在五行学说盛行的年代里,慢慢的也开始流传着有关青 龙的故事;五行家们照着阴阳五行给东南西北中配上五 种颜色,而每种颜色又配上一个神兽与一个神灵;东为 青色,配龙,西为白色,配虎,南为朱色,配雀,北为 黑色,配武,黄为中央正色。
太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东汉灵帝熹平(172—178) 年间,由张角创立,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东汉末年,朝政 腐败,社会黑暗,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张角以“太平”理 想为号召,吸引了广大苦难的民众。张角将全国太平道的组织划 分为“三十六方”“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 千”。管理“方”的神职人员,称作“渠帅”;张角是太平道的 最高领导,自称“大贤良师”。太平道有其特定的宗教仪式。一 种是以符水治病,大贤良师或渠帅持九节杖,为信徒用“符”祝 祷,随后让病人饮下符水。另一种是跪拜首过,患有疾病或犯有 过错的人,叩头跪拜,诉说自己的错误。张角在经过周密的布署 后,予定甲子年甲子日,即汉灵帝中平元年(184)三月五日起 义。口号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简 称“黄天太平”。起义者皆著黄巾为标帜,故称“黄巾军”。后 被镇压而失败。以后太平道在民间仍有秘密流传。
主要称谓
男教徒称道士、道士先生,又可尊称为天师。女教 徒称道姑,也可称女冠。道观的负责人可称为方丈、 住持、监院(俗称当家的)。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人生哲学方面的影响 生活情趣上自然恬淡、少私寡欲;心理境界做到清净 虚明、无思无虑;生理状态上做到安神健体、养气守 神。

文化研究知识:道教文化的历史与传承

文化研究知识:道教文化的历史与传承

文化研究知识:道教文化的历史与传承道教是中国传统宗教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其源头则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作为一种多元化的信仰体系,道教在中国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一、道教文化的历史背景道教发源于中国古代农村地区,开始是一种散乱的民间信仰。

周朝时期,国家宗教是儒家思想,但道教也开始逐渐成型。

道家思想体系主要由庄子、老子和列子等人创立。

到汉朝,道家思想逐渐演变为道教的宗教实践。

白帝山玄天上帝庙、蓝田山吕祖庙、龙虎山成昆道观都是著名的道教圣地,这些道观的创立,为中国道教的正式建立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在明清时代发展的最为盛行。

道教崇尚自然,注重修炼,开创了道家修炼、布施、拜神、卫星等众多流派和传统。

在这一时期,道教的影响力扩大,吸纳了许多其他宗教的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教文化。

二、道教文化的传承道教文化的传承主要是通过道教教派和道教寺庙来完成的。

道教教派包括全真派、玄门派、太极派、丹阳派等等,每个派别都有其独特的道教文化底蕴。

道教寺庙则是道教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中国民间信仰文化中的一大特色。

道教寺庙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白云观、武当山、青城山、龙华寺等等。

这些寺庙的代表性建筑、佛像、神庙等都充分展示了道教文化的价值。

此外,道教文化也通过文学、音乐、演艺等形式进行传承。

道教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反映了道教思想与文化,同时也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道教音乐和舞蹈则是宗教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三、道教文化的价值道教文化具有丰富的价值,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其在哲学思想和世俗道德方面的贡献。

道教哲学思想贯穿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强调个人修炼和达到心灵自由。

其中,“道”是其中最主要的思想,它代表着自然和宇宙万物的本质。

在古代中国哲学中,道家思想被视为“有无之间的学问”,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据了独特的位置。

道教的发展与演变

道教的发展与演变

道教的发展与演变道教是中国一种特有的宗教、哲学、文化体系。

其源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独创的理论体系和多元化的修行方式。

1. 道教的源流与形成道教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此时的道教还没有完全形成。

到汉代,道教开始形成气功、丹道、神仙等多种修行方式,逐渐发展壮大。

而宗教方面的道教,始于晋代道教大师庄子,对道教进行了细致的系统化阐述。

庄子主张“道化万物”,认为人应该放弃功名、利禄等俗事,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

2. 道教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修炼体系逐渐完善,逐渐出现道中分派。

其中气功和丹道成为两种重要的修行方式。

气功注重气的调和和运用,丹道则强调通过炼丹进而达到长生不老、超凡入圣的最高目的。

唐代是道教的重要时期,当时的道教经验丰富、学派众多,代表人物有吕洞宾、张三丰等。

同时,民间信仰方面的道教也愈趋兴盛。

唐代的“山水田园之乐”、“道教神仙信仰”以及二者的融合,共同构成了当时独特的文化现象。

明代至清代,道教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清朝时期,陈著等人在“正一派”和“全真派”基础上建立了与“天师道”并列的官方道教──“道教教派”。

3. 道教的演变随着现代以来理性思维的兴起,传统的宗教信仰面临着挑战。

道教也开始发生演变,相继出现了“新道教”、“道教学”等新潮流,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其中,新道教注重遵循自然法则,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反对人类对大自然的掠夺和破坏。

而道教学从学术角度对道教进行研究和理解,将其重新弘扬起来。

4. 道教对中华文化的贡献道教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它的信仰体系、哲学思想、文化积淀等都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紧密的联系,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内涵元素。

道教主张天人合一、自然至道,注重自然界与人类的和谐相处,这种生态观念贯穿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总而言之,道教是中国宗教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影响深远。

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

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

 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编辑/ 中国道家研究院道教,又称道家、黄老、老氏与玄门等,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据道经记载,道教起于盘古开天辟地,元始立教说法。

传至世间则创始于黄帝崆峒问道、铸鼎炼丹,阐扬于老子柱下传经、西出函谷。

故以黄帝为纪元计,道历至今已有4700多年。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与道合真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道教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经济、军事谋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国民性格、伦理道德、思维方式、民风民俗、民间信仰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曾深刻指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当代要论古人语汇中的黄老、道家即是道教。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

它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

据道书记载,始于龙汉祖劫,玉清教主元始天尊说法度人,传至世间,开宗演教于轩辕黄帝(前2717—前2599)祭祀天帝与崆峒问道,阐扬理论于道祖老子(约前570—前400)函关授经和西行传教,活跃民间于汉末建立太平道的张角(活动于约168—184年)和组织五斗米道的张修(活动于约178—191年)。

故奉元始天尊为鼻祖、轩辕黄帝为始祖、太上老君为教祖。

一起源与称呼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和结合本土儒教,如道教的音乐是模仿儒教祭祀的音乐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但是道教与道家是不同的,因为道家是学问,道教是宗教。

道教的科仪与祭祀最早可追朔于原始时期的崇拜自然与鬼神,从最早的人神沟通的占卜等多种方式,原始宗教逐渐演变成商周时期的祭祀上天和祖先。

道教在中国的发展与传统

道教在中国的发展与传统

道教在中国的发展与传统道教,作为中国的一种本土宗教,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道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它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一、道教的起源与初期发展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与佛教、儒教并称为中国三教。

它起源于周朝时期的黄老思想,后来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宗教体系。

在古代,道教主要传播于皇室、贵族和文人士大夫之间,并且与政治、文化密切相关。

其核心思想是追求长生不老、修炼内丹以及炼化精气神。

二、道教的发展与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逐渐从学术思想转变为宗教信仰,并且开始对中国社会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

在东汉时期,张道陵创建了“五斗米教”,这被认为是道教的起点,它吸引了大量信徒并在中国人民中广泛传播。

随后,东晋时期的庐山道教和唐代的上清派等道教流派相继兴起。

在唐宋时期,道教的发展达到了巅峰,形成了完整的教规和体系。

三、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道教在与佛教、儒教的交流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首先,道教对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影响不可忽视。

许多古代文人都是道教信仰者,他们将自己的文学作品与道教思想相结合,创作出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其次,道教与中国的哲学思想相通。

道教的核心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入了道家、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

此外,道教对中国的医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也有很大的影响。

四、道教的现代传承与发展如今,道教仍然是中国境内广泛信仰的宗教之一。

很多道教寺庙在中国各地可以看到,并有很多学者从事道教的研究与传承。

同时,在现代社会中,道教也在发展与适应新的社会变革。

许多人将道教的思想与修炼方法应用于健康养生、心理疏导和生活品质的提升。

综上所述,道教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宗教,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传承。

它与佛教、儒教一起构成了中国三教的体系,并且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贯穿于中国的艺术、哲学和文化之中,并且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道教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及其特点

道教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及其特点

道教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及其特点道教是中国三大宗教之一,其中包含了佛教、道教和儒教。

道教起源于汉朝时期,经历了多次兴起与衰落,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时间,仍然保留着一定的影响力和传承。

一、道教起源与发展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的黄帝,他创立了《素女经》一书,奠定了道教的思想基础。

而后,道教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多位重要的人物,如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汉代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唐代的道士白居易等均对道教的发展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唐朝时期,道教逐渐走向繁荣。

玄宗皇帝曾下令兴建青龙观、灵隐寺等道观,从而引导民众信仰道教。

而后随着唐朝的衰落和封建社会制度的推行,道教开始走向低谷。

明朝时期,由于明朝皇帝朱元璋具有道教背景,将道教和国家联系起来,使得道教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支持。

随着明朝的衰落和清朝的兴起,道教的发展再次遭到了打击。

二、道教的特点1.强调自我修养与个人情感的解脱道教强调的是个人的精神修养。

其思想体系中提出了“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无欲则刚”等重要的概念,以及“道、法、术、器”四个方面的教义,主张通过心灵的自我调适来达到自我修养的目的。

2.注重长生与仙化道教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其注重长生、仙化的思想。

道教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特定的修行,达到仙化与长生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实现心灵和肉体上的高度升华,这也是道教信徒追求的理想。

3.重视万物的平等与和谐传统中国文化中,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等级秩序甚嚣尘上。

但是,道教却不同。

道教认为万物平等、和谐重要,也即是强调“天人合一”,认为天地一体,万物相连,尤其是注重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倡保护环境、珍惜生命。

4.以道士为主的组织结构道教从组织结构上来说,主要以道士为主。

道士既是道教教义的传播者,也是道教组织中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结语道教作为传统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不仅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密切相关,同时也为后世思想家和宗教学者留下了诸多讨论之处。

在现代社会中,道教的传承和发展已经面临着多重挑战,我们应该不断探究和传承道教的精髓,为现代社会带来更多有益的影响力。

道教的发展历程

道教的发展历程

道教的发展历程
道教是中国古代三大宗教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左右。

道教最早是由老子创立的,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兼宗教家,他的主要著作是《道德经》。

道教的核心理念是追求“道”,它强调与自然的和谐、个体的内心修养以及追求长生不老的方法。

道教于汉代时期逐渐发展壮大。

西汉时期,道教首次被正式统一为一种宗教,加强了组织体系,形成了自己的教派。

此时道教的主要教义是对抗佛教的入侵,并融合了一些中国民间信仰。

东汉时期,道教进一步向社会发展,建立了大量的道教庙宇,并形成了道士的职业。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逐渐从汉代开始向后发展。

在三国时期,道教逐渐与宫廷政治相结合,成为统治阶级的信仰。

隋唐时期,道教达到了鼎盛时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时的道教发展了许多教派,修真和长生不老的追求也达到了高潮。

然而,随着唐朝的衰落,道教也逐渐式微。

在宋代,佛教得到皇室的大力支持,道教逐渐受到压制。

明清时期,道教又出现了复苏的迹象,但仍然无法恢复到唐时的辉煌。

到了现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道教在中国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然而,一些道教的核心理念和修行方式仍然存在,并且在一些人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今,道教已经成为中国的一种重要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仍然吸引着一部分人的关注和追随。

中国道教发展史及其教义体系

中国道教发展史及其教义体系

中国道教发展史及其教义体系中国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信仰,是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道教经历了多次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义体系。

本文将对中国道教的发展史及其教义体系进行探讨。

一、道教的发展史中国道教起源于汉代,发展于魏晋时期。

其基本理念是追求“道”的境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讲究心性修养,强调达到长生不死的境地。

道教初期是一种流行的民间信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宗教体系,并且与佛教、儒教一起成为中国的三大宗教。

在隋唐时期,道教经历了大规模的发展,成为了当时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时期,道教经书和修炼技法不断发展完善,其教义体系逐渐形成。

在宋元时期,道教在中国的影响力更加扩大,尤其是与儒教、佛教的思想融合更加深入。

明清时期,道教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道教经历了两个很明显的派别:全真派和正一派。

其中,全真派主张道家自然主义,注重崇拜“天人合一”的真人,认为“三宝”——精气神是构成人体的三大要素。

而正一派则主张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它的神仙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清末时期,政府曾对道教进行过一系列的整顿和禁止,但未能扭转其发展的趋势。

二、道教的教义体系中国道教教义体系由四个元素构成,即仙学、性学、道学和神学。

下面逐一进行阐述:1. 仙学:仙学是道教中最为典型的要素,也是最受瞩目的教义核心。

在道教中,仙人被视为长寿、不老、不死的代表,他们被认为掌握着比凡人更高级的生命形式。

因此,行仙术成为道教修炼者所追求的最高阶段。

2. 性学:性学是道教的重要教义之一。

中国道教认为,性具有自我养生、延年益寿的作用。

因此,修炼者需掌握一定的性知识,以期提高修炼的效果。

性学的核心思想是要求修行者不房事多、精尽则无功,从而达到自我修炼的目的。

3. 道学:道学是道家思想的体现,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它认为,达到真道、回归自然,是人类最高的境界。

道教强调修炼者要努力追求道,在生命的旅程中逐渐认识自己、了解自然、理解宇宙、实现自我价值。

简议道教历史与宗派

简议道教历史与宗派

简议道教历史与宗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背景下,始终贯穿着两条主要脉络。

从孔孟思想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而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道教,则是中国文化的另一主干。

儒道互补,再加上外来的佛教,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教鼎力的基本格局。

道家与道教作为三教之一,曾对中国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宗教信仰、医药科技等个方面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近代中国学者多数认为:道家和道教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习惯上我们会把道家称为道教,或反之。

但严格说来,二者不完全相等。

“道家”一词,最初在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是指先秦诸子百家中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学派。

它们的思想主张基本相同,都提倡尊道贵德,效法自然,以清静无为法则治国修身。

因此被称作道家。

而“道教”,则是在汉代黄老道家理论上,吸收古代仙家道法和民间巫术鬼神信仰形成的一种宗教实体。

作为一种宗教实体,道教不仅有其独特的经典教义,神仙信仰和仪式活动,而且还有其宗派传承、团教组织、科戒制度、宗教活动场所。

这样的宗教社团,与早期道家学派显然有所不同。

道家与道教虽不能完全等同,但两者之间确有密切的关系。

早期道家哲学关于道生万物、气化宇宙、天人合一的宇宙论;关于阴阳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关于自然无为、清虚朴素的治国修身法则;以及斋心静观、体道合真的神秘主义认识论,都对道教的教理教义和修持法术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概而论之,道家的哲学理念、仙家道术的养生方法、古代民间的巫术和鬼神崇拜活动,是为道教所吸收而构造其宗教神学、修炼方术和宗教仪式的三个主要来源。

道家学派是道教的前身,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当时诸子百家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春秋末年的老子,被公认为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

其著作成为《道德经》,或称《老子》。

老子主张圣人治国修身,皆应效法天道自然,遏制贪欲,清静无为。

反对儒墨两家提倡礼仪,尚贤有为的政治伦理学说。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1. 导论道教作为中国传统宗教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

本文将探讨道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 道教的起源道教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思想家老子。

老子主张“道可道,非常道”,认为万物皆由无形的道构成,鼓励人们追求无为而治的生活。

老子的思想被写成《道德经》,成为道教的经典之一。

3. 道教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宗教信仰体系。

在汉朝时期,道教与儒家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道家儒家的正式体系。

众多道士组成的道教组织开始建立庙宇,信徒逐渐增多。

4. 道教的发展道教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道教被皇室和贵族广泛接受,成为帝王和权贵们追求长寿和永生的信仰。

此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道教经典和仪式。

5. 道教的影响道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道教对中国文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道教鼓励追求自然与宇宙的和谐,提倡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影响了许多中国文人的创作和思考。

其次,道教对中国社会的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教的价值观强调谦逊、无私和和谐,对整个社会形成了积极的影响。

6. 道教的传播道教在传播过程中也受到其他宗教的影响。

例如,佛教的传入对道教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两者形成了许多共同的信仰和仪式。

道教在东亚各国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对日本和韩国的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7. 道教的当代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道教在当代中国的地位有些下降。

然而,道教在文化传承和精神信仰方面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关注道教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结尾:道教的起源与发展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思想的深度和独特性。

道教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道教的智慧,以期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和谐与平衡的生活方式。

道教的简介主要历史介绍

道教的简介主要历史介绍

道教的简介主要历史介绍道教发源于历史悠久的华夏大地,从中国的洪荒时代起人类首先开始寻求自然的庇佑,遂而认为万物有灵,这是原始人类在形成宗教之前最先出现的理论。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道教的简介。

道教的简介道教发源于历史悠久的华夏大地,从中国的洪荒时代起人类首先开始寻求自然的庇佑,遂而认为万物有灵,这是原始人类在形成宗教之前最先出现的理论(英语:animism),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敬信,灵魂的敬信,祖先的敬信,直至在历史的河流里慢慢进化成祖先与天神合一,成为对天无上的信仰,后世各类至上神的雏形。

在原始社会时代,已有先贤追问生命的意义,挑战人类生命的极限。

炎黄子孙的先祖,中华民族始祖,古部落联盟首领,轩辕黄帝应为第一人,据《史记·封禅书》载“且战且学仙”,“黄帝问道于广成子”。

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对自然敬信已发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书·盘庚上》:“先王有服,恪谨天命。

”天命实际上是指对自然的规律、法则的敬畏信仰。

《荀子·天论》言:“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时初步形成了以天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在远古部落社会,政祭本是合一,国家大事便先由大巫事先卜筮以向天帝请求解疑答惑。

(大巫是担任上帝与下帝之间媒介任务的人,掌国家祭祀。

在上古乃至商代,巫都是一个崇高的职业。

轩辕黄帝出战之时,都要请巫咸作筮。

国家政事大小,都要徵得他们的同意。

如果他们不同意,即使其它统治者同意了,事情还是不行。

)周代鬼神崇信进一步发展,所信仰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完整的系统。

并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法祖。

敬天信仰出自儒教圣经《诗经》:“敬天之怒,无敢戏豫。

敬天之渝,无敢驰驱。

”东汉顺帝时(永建元年丙寅-建康元年甲申[西元126—144年]),张陵于蜀郡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了五斗米道,把儒家的敬天与百姓法祖总结汇集并加入其它诸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个崭新的宗教,名曰道教。

道教的起源、主要学派与思想

道教的起源、主要学派与思想

道教的起源、主要学派与思想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和哲学体系,起源于公元前4世纪的中国。

它是中国三大传统宗教之一,与佛教和儒教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教”。

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道家学派,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

本文将探讨道教的起源、主要学派以及其核心思想。

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中国。

道教的创始人是老子,他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老子是一位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被整理成《道德经》,成为道教的重要经典之一。

老子的思想主张“道法自然”,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他认为,人应该放弃功利心和欲望,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教的主要学派包括道家学派、正一派和全真派。

道家学派是道教的核心学派,强调追求道的境界。

正一派是道教的主要流派之一,它的创始人是张道陵。

正一派注重修炼内丹和炼化身体,追求长生不老的境界。

全真派是道教的另一个重要流派,它的创始人是王重阳。

全真派注重修炼内外兼修,追求身心的完美统一。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

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是一切事物的本源。

道教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道教主张“无为而治”,即通过无为而达到治理万物的境界。

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境界,强调修炼身体和灵魂,追求超越生死的境界。

道教还注重道德修养,强调慈悲、谦逊和无私的品德。

道教的实践方式包括修炼内丹、炼化身体、祭祀和修行。

修炼内丹是道教的核心实践方式之一,通过调养身体和修炼内丹,追求身心的完美统一。

炼化身体是道教的另一种实践方式,通过炼化身体,追求长生不老的境界。

祭祀是道教的重要仪式,通过祭祀神灵,追求与神灵的联系。

修行是道教的基本实践方式,通过修行,追求道的境界。

总之,道教起源于公元前4世纪的中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和哲学体系。

道教的主要学派包括道家学派、正一派和全真派。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强调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道教的实践方式包括修炼内丹、炼化身体、祭祀和修行。

道教文化

道教文化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中天紫微北极大帝、
南极长生大帝、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三官:天官、地官、水官。 明代说法:“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4)日月五星 (5)四方之神: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
风鬼虎 从物, 虎的为 ’能百 成力兽 为,之 降常长 服常, 鬼跟它 物着的 的龙威 一一猛 对起和 最出传 佳动说 拍,中 档‘降 云服 从 龙
第三节 道教文化 一、道教的形成和派别
(一)道教的形成 1、道教形成的三个时期:原始道教阶段
太平道(创始人张角) 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陵
理论化阶段 形成宗派阶段 2、中国两大道教系统:全真派、正一派 (二)道教的主要派别 1、早期道派:形成始于东晋,主要有天师派,上清派,灵宝派 楼观派。
2、南宋道教主要派系有:全真派、正一派。
2、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3、山西芮城永乐宫:为全真派三大祖庭之一,吕洞宾诞生地。
4、江苏苏州玄妙观
(5)沈阳太清宫:我国东北地区最大道观,
(6) 武汉长春宫:是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修道之处。
(7)台北指南宫:台湾地区道教本山。
第 五 章
中 国 宗 教
第三节 道教文化
第三节 道教文化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传统宗教。
产生于东汉中叶,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尊之为神明; 《道德经》奉为根本经典。 道教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 道教文化 一、道教的形成和派别
(一)道教的形成 1、道教形成的三个时期:原始道教阶段 理论化阶段 形成宗派阶段
一它朱朱 样也为雀 ,有赤又 故从色可 又火,说 叫里像是 火重火凤 凤生,凰 凰的南或 。特方玄 性属鸟 ,火。 和, 西故 方名 的凤 不凰 死。 鸟

中国古代的道教思想与道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道教思想与道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道教思想与道教文化道教是中国古代三大教派之一,它以“道”为核心,强调人与自
然界之间的和谐与平衡,注重内在修行和自我完善。

道教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而它的发展和形成则贯穿整个中国历史。

道教思想的核心是“道”,它被认为是宇宙的本原和源头,是一
种超越了人类的信仰和追求。

道教倡导追求无为而治、自然而然
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呼吁人们不要过度追求权利和财富,不要强求、计较利益,而是要学会放弃、顺应、包容。

道教也是一种强
调“阴阳平衡”的哲学,它认为人类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平衡身体、精神和灵魂之间的不和谐。

与道教思想相对应的是道教文化,它是指一种历史、文化和哲
学上的传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文化包括了庙宇、神像、经文、符咒、道士等多种元素,它被视为一种民间信仰和
文化传承,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和信仰。

道教文化也融入了中国
文学、绘画、音乐和建筑等领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风格。

道教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影响了中国
人的思想和信仰,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作为一
种文化遗产,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思想和启示:例如,怎样
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学
会超越自己,怎样通过修行实现个人与自然的和谐。

总之,道教文化不仅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价值观和哲学思想。

它提倡平和、自然、包容的道德观,呼吁人们追求心灵的自由和
内在的完善。

正是由于这种强调个人内在修行的思想,道教文化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仍然有着深厚的根基和影响。

中国道教文化简述

中国道教文化简述

中国道教文化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一)渊源1.巫术:道教继承了古代的巫术,因此道教中的念咒、祈祷、符箓和镇鬼等法术都与巫术有关。

2.神仙思想:神仙方士之说后来成为道教的直接来源,道教基本思想就是长生不死。

3.黄老思想:道教把老子的道加以宗教化,因此老子便成为道教的尊神。

(二)产生1.五斗米道:道教的最初形式是东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

张陵是东汉顺帝时沛国奉人,今江苏奉县人。

126年到144年,他客居四川,在鹤鸣山上(今四川大邑县境内)修道,制作符书,以符水及中草约为人治病,凡入道者出五斗米,故号称五斗米道,张陵就是后世所称的张天师,这个称号是世袭的。

五斗米的目的是“防凶年饥民往来之乏,行来之人不装粮也。

”带有灾年互救的性质,即慈善之意,颇得人心。

2.太平道:与五斗米道同一时期,东汉钜鹿人(河北)张角据《太平经》创立了另一道教教派―太平道。

张角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鼓吹太平社会的理想,以符水、咒语为人治病,信徒达数十万人,在东汉末年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率领众徒举行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推翻了东汉王朝,但起义失败后,太平道无形解体,残余信徒融入五斗米道。

《太平经》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内容庞杂,包括阴阳五行,祀神驱鬼、灾异、符箓、巫术等。

其社会思想以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为主,但也反对统治者聚敛财物而不救济贫困,要人们自食其力,其中还提出了修炼精气神的思想。

《太平经》后来成为道教的主要经典著作,是流传至今的最早道教经典。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一样具有较浓的巫教色彩;崇尚黄色,头戴黄巾,身穿黄服。

这些是太平道的宗教特徵。

(三)道教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1)葛洪(283年-365年)著名道士,号抱朴子,主张外儒内道,撰写《抱朴子内篇》,一方面他创立了一套炼丹术,提倡神药金丹,服食成仙,另一方面又强调内心修养,为后来道教丹鼎派奠定了理论基础,其理论被上层官方所接受,成为贵族金丹派。

至今杭州西湖还有葛洪炼丹的遗址。

道教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道教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道教的起源和历史发展道教是中国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信仰。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4世纪,尽管准确的起源时间并不确切,但道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却有着丰富的内容。

本文将从道教的起源、发展、主要教义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道教的起源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信仰,受到了先秦时期众多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影响。

其中,道家学说对道教的起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学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无为而治,提倡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思想。

这为道教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道教的发展道教的发展可以分为道教初兴、道教发展壮大和道教的兴盛三个时期。

道教初兴时期,道家学说逐渐演化为独立的宗教体系。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被尊奉为道教的始祖。

道教发展壮大时期,道教吸收了其他宗教的元素,如民间信仰、神仙崇拜等。

随着道教门派的兴起,如全真道、正一道等,道教逐渐形成了复杂的教派体系。

道教的兴盛时期,道教开始与政治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信仰之一。

三、道教的主要教义道教的核心教义是“道”,道家学说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力量,是宇宙万物的根源。

道教强调个体寻道修养,追求永生不死和融入宇宙的境界。

道教的修道方法主要包括内丹修炼、外丹修炼和道教仪式等。

内丹修炼注重通过调养自身的身心气神,提升个体的修为。

外丹修炼则强调服用药物或炼制丹药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道教仪式是道教信徒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包括朝拜神明、祈福祭祀等。

四、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道教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道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并对儒家学说、佛教等其他宗教信仰产生了影响。

在文学方面,道教的思想为文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例如道教的“仙境”和“长生”观念在诗词创作中经常出现。

在艺术方面,道教的神仙崇拜和画面的描绘为中国绘画提供了主题和灵感。

总结起来,道教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宗教之一,源远流长,并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教义和修道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典籍
《道德经》 《南华经》
《黄帝阴符经》
《清静经》
《太上感应篇》
《文昌帝君阴骘文》
道教文化与思想的主要内容 尊道贵德
上善若水
自然无为
复天 归然 于去 婴雕 儿饰

身国共治 性命双修

守柔不争 韬光养晦 知足常乐 逍遥自在
道教文化的主体内容

道教医学与养生术
姓名 彭祖 张道陵 孙思邈

总体上看,元初道教的理论还没完全成熟, 组织体系还未形成,但在哲学思想、治国理 念、养生方术等方面的探究,为道教的后续 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时期,老子著书立说,尊道贵德,在元初道教 的基础上开创古典道教,而后关尹子、列子、庄子等 人传其道,为世人所称许。

战国秦汉时期,作为古典道教主要一系的 黄老道,由于陆贾、张良、萧何、曹参等人 的大力传承以及《淮南子》、《老子道德经 河上公章句》、《老子指归》等书的广泛传 播,影响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此时古典道教,人才济济,著述丰硕,影 响巨大。
教, 上所施下所效也。

——《说文》
二、源远流长、根繁叶茂 的道教历史与宗派
道教历史与文化源远 流长。其形成与发展经历 了三个主要形态: 元初道教 古典道教 制度道教



道教的渊源可以追朔至 将近八千年前的伏羲氏
伏羲,又称作庖羲, 史书称他近取诸身,远取 诸物,发明了“八卦”, 被后世尊为“人文初祖”。 由伏羲发展出的易文化、 易思维成为道教文化的重 要基础。

东汉末年,张陵于西蜀创正一盟威之道(简称正一道) 、张角于东方领太平道,标志着古典道教走向制度道教 。此后,历经近两千年的风雨沧桑,制度道教至今仍吸 引着许许多多的民众。
制度道教的派别:金丹道
万古丹经之祖


《参同契》分上中下三篇, 约6000余字,基本由四字 一句、五字一句的韵文及少 数长短不齐的散文体和离骚 体写成。 《参同契》是一部将《 周易》、黄老与炉火三者参 合的炼丹修仙著作,其把方 士炼丹、黄老养性和周易卦 爻三者搀合,融为一体,说 明炼丹、养性的情理,为以 往炼丹术、养生术的综合性 概括。
中国道教的历史、宗派与文化

于国庆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
提 纲 一、正名:“道”与“教” 二、源远流长、根繁叶茂的道教历史与宗派 三、杂而多端、贡献卓著的道教文化与思想

一、“道”与“教”
何去何从?
知而行
1.道路。 2.方法,办法。 3.道理。 4.德行。 5. 世界本原。6.思想学说。 7.道家。 8.道教。 9. 说。 10.量词。

道教艺术主要有道教音 乐、道教书法、道教绘 画、道教雕刻等等。
山西永乐宫壁画
泉州老子像
道教与民俗文化
端午节“钟馗捉鬼” “天师符”镇宅
送灶王
迎财神
观 “ 养 ” 知 养 生
内丹派之隐逸道士类
陈抟,字图南,自号扶 摇子,赐号“希夷先生”,唐 末五代至北宋时期的一位道 内隐士,后人尊称“陈抟老 祖”、“睡仙”。据说,他 因为屡试不第而由儒入道, 后因盛名而屡受北宋皇帝召 见,陈抟既擅长易学,又精 通养生术,在民间享有“宗 师”之美誉。
张三丰

在民众心目中,张三丰一直 被奉为“隐仙”而备受崇敬 。张三丰强调儒释道三教归 一,主张内丹丹法修炼先性 后命、性命双修。张三丰对 传统武术,尤其是太极拳有 着巨大影响,不少人将之作 为太极拳的祖师加以敬拜。

“教”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说文》
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 化成天下。
——《周易》
宗教一:四要素说
观念、思想 (内在)
行为、活动 (外在)
宗教
情感、体验 (内在)
组织、制度 (外在)
宗教二




宗者,尊祖庙也,以 宀从示。 示者,天垂象见吉凶 所以示人也,从二。 三垂,日月星也,观 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 事也。 ——《说文》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中称:“是书(《悟真 篇》)专明金丹之要, 与魏伯阳《参同契》, 道家并推为正宗。”
白玉蟾Fra bibliotek张伯端之后,四传至 白玉蟾时,道教金丹派 南宗正式创立。 白玉蟾,南宋著名道士 ,史称紫清真人。
白玉蟾与朱熹

据记载,白玉蟾聪明 非凡,博通三教经典, 于天文历法、医学养生 、书法绘画、诗词歌赋 ,无所不学,无所不通 ,他留下了三千多首诗 词和众多的修身养性著 述,被人称作玄门大师 。
金丹道之外丹
金丹道之内丹派(1) :全真道
王重阳开创, 经由丘处机而大兴。
王重阳姓王名喆,字知 明,号重阳子,出生于宋金 时期的陕西咸阳一带,早年 的王重阳不但稔熟儒业,博 学多识,而且精通武艺,善 于战法,他还曾中过武举, 后来慨然皈依道教。
王重阳

传说,王重阳在甘河镇 经得仙人指点,后乞化 东行,不远千里至东鲁 滨海之地,招收了马丹 阳、丘处机等七位大弟 子,建立起教会组织, 创建了全真道,培养了 千千万万的全真弟子。
伏羲之后,广成 子等先驱为元初道 教的形成作了思想 和精神上的准备。
约距今五千年前的黄帝时期, 元初道教开始形成。
元初道教肇端于黄帝, 经过许由、彭祖、姜尚等的弘扬而渐成派系。

史书记载:“尧知其贤 德,欲禅让于许由。位于 他,许由坚辞不就,洗耳 颖水,隐居山林,卒葬箕 山之巅,尧帝封其为‘箕 山公神,配食五岳,后世 祀之’。”
三、杂而多端、贡献卓 著的道教文化与思想
道教文化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易》 道教文化也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道教文化是指“凝结”了道教精神的一 切存在。凡是以道教精神作为指导而进行的生产 活动及其结果就是道教文化。 狭义的道教文化,则是指道教的精神形态,诸 如道教哲学、道教仙学、道教医学、道教科仪、 道教音乐、道教美术、道教文学等等。 ——詹石窗:《道教文化十五讲》
符箓道派之正一道
上清派及其茅山宗
《黄庭经》 陶弘景
灵宝派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 经》(《度人经》)
楼观派
宋元以后新起的小符箓道派 神霄派与萨守坚
净明道与许逊

新的符箓道派如雨后春 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 荣景象,神霄派、清微 派、东华派、天心派等 诸派兴起流行,推动了 符箓道派的发展。

元代后期,新旧符箓道 派相互交融,已经难以 区分彼此,这些道派以 龙虎山天师道为首,逐 渐合流而成一大派系, 历史上将之总称为正一 道。
寿命 169岁 123岁 140岁
陈抟
蒋信平
118岁
111岁
道教天文历法

李淳风创制《麟德历》。 该历法被后世历法家评为 唐代最好的历法。
道教地理学
道教外丹化学

李约瑟博士曾说:“在 世界任何国家中最早提 到火药的,是一部题为 《真元妙道要略》的著 作”
道教兵学
道教文学艺术

道教文学主要包括道教 散文、道教小说、道教 诗词、道教戏曲等等。 (具体参见詹石窗《道 教文学史》。)
钟吕传道
丘处机
金丹派之内丹派(2):金丹派南宗
张伯端,浙江天台人,


字平叔,后改名张用成, 号紫阳,世称紫阳真人。
刀笔随身四十年,是非非是颠倒还。 一家温饱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 紫绶金章今已矣,芒鞋竹杖任悠然。 有人问我蓬莱路,云在青山月在天。

《悟真篇》

张伯端博通三教经典, 于周游他地时,在青城山 遇到异人传授内丹之法, 写成传世名著《悟真篇》 。
先秦诸家论道
孔子:
孙武: “吾道一以贯之。” “朝闻道,夕死可矣。” “兵者诡道也。”
老子之“道”
老子•太上老君
老子之道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5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 于无为,无为而不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