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格拉斯·C·诺思的国家理论述评

合集下载

对道格拉斯·诺思的产权理论的再认识-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对道格拉斯·诺思的产权理论的再认识-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对道格拉斯·诺思的产权理论的再认识王加丰内容提要:道格拉斯·诺思的资本主义起源理论及与之相关的产权理论对我国有很大影响,但正像我们引进的许多西方理论一样,该理论的引入也存在食洋不化的现象。

本文着重指出:诺思的理论主要是针对西方国家在实行福利国家后出现的种种问题而发的,虽然它也许是自韦伯以来西方最重要的资本主义起源学说,但又不能把它看成是全面..论述资本主义起源的著作,也不能看成是全面..论述资本主义产生过程中产权演变过程的著作。

关键词:诺思 产权理论 再认识在我国,对西方资本主义起源的认识,不仅影响着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也影响着对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思考。

对这个问题的片面认识,会对我们的有关研究和思考产生不良影响。

一、诺思的理论不是“一般的历史哲学”1973年,道格拉斯·诺思(诺斯)和罗伯特·托马斯出版了《西方世界的兴起》,立即引起重大反响。

在这本书中,他们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一个影响极大的理论:西方所以产生了资本主义,是因为它形成了一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制度安排,其中最重要的是所有权的确立。

此后,诺思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写出了《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均已有中译本)。

他或以他为代表的思潮被称为“新经济史”或“新制度主义”。

1993年,诺思因其在经济史和经济理论上的贡献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从资本主义起源的角度看,诺斯的这一观点包含着某种真知灼见,那是毫无疑问的,可以说这是继20世纪初韦伯提出新教伦理以后最重要的贡献。

他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是“经济理论与经济史的统一”,即用一定的经济理论来研究经济史,也是一种创新,所有这些都使它成了新经济史学派的奠基之作。

同时,这本书又符合当时西方社会的特定需要,所以它的出版造成的影响,我国有人喻之为“一‘书’激起千层浪”,这样讲可能并不为过。

11 见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的中结构与变迁》的中译本《译者前言》,第2页。

诺思的国家理论: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诺思的国家理论: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诺思的国家理论: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作者:高秉雄林大祥来源:《江汉论坛》2018年第12期摘要:21世纪初,诺思等人搭建起一个由社会秩序、国家发展、暴力、组织、制度、信念、人际关系化和非人际关系化等概念构成的分析框架,并创造性地提出人类历史上存在三种社会秩序——原始社会秩序、权利限制秩序和权利开放秩序。

他们运用暴力、组织、制度和信念等变量考察三种社会秩序的内在差异,探究国家的“两个发展问题”,即权利限制秩序的内部发展问题以及从权利限制秩序向权利开放秩序的转型问题。

作为一种新的国家理论,21世纪初诺思的国家理论在理解国家、划分国家类型、分析国家经济绩效差异以及研究国家发展上作出了新的贡献。

关键词:诺思;国家理论;社会秩序;国家发展基金项目: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中国地方治理现代化及国际比较研究”(CCNU14ZO2008)中图分类号:D097.12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3-854X(2018)12-0060-05人类历史上诸种社会在不同时期甚至在同一时期存在鲜明的绩效差异,由此产生出富国穷国现象。

对富国穷国现象产生的原因,社会科学提出了多种解释。

①道格拉斯·C·诺思团队②在借鉴和反思其他理论的同时,提出了一套新的解释理论,这一新的國家理论与其他理论不同的地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它不仅关注到国家经济绩效差异背后的制度原因,而且增加了对暴力、组织、信念等因素的考察;二是它将国家视为一个内生变量,论述了国家对于经济绩效和制度变迁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末,诺思的国家理论聚焦于国家的起源、定义、特征、目的和作用。

到了21世纪初,诺思并未满足于已有的理论发现,而是在理解国家的基础上与瓦利斯、温格斯特等人共同探讨了人类历史上的国家发展过程,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关于国家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

诺思的国家理论是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的一大支柱,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第四章 三、诺思的制度、国家

第四章   三、诺思的制度、国家

3.国家在产权制度形成中的作用还取决于 国家权力介入产权安排的方式和程度的差 异。在历史与现实中,有的国家只为产权 安排和产权变革提供“游戏规则”;有的 国家不仅提供“游戏规则”,而且还直接 参与甚至干预产权的安排与产权变革。总 的来说,取缔和禁止产权交易,致使国家 权力强制作出的产权安排是低效率和无效 率的。
(2)国家模型
把经济学理论引入国家问题分析是诺思关 于国家理论的一个特色。统治者(国家) 也是一个具有福利或效用最大化行为的 “经济人”,他们也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 问题,他们也面临着潜在的竞争对手,他 们与选民是一种“交换关系”。具有一个 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统治者的国家模型具 有三个基本特征:
简要评析
诺思的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国家理论是对政 治学、行政学的国家和政府理论的极大丰 富,形成了有特色的国家理论: 1.把国家视为一种组织。将经济学用于政 治学的公共选择理论至多仅仅在解释政治 决策上取得了一个初步成功。诺思的新制 度经济学把国家视为一种组织和制度安排, 无疑为国家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 角。
二、以奥古斯丁和托马斯· 阿奎那为代表的神学政治观
上帝创造了世界,创造了国家和政府,国 王、皇帝是上帝之子,是上帝在人间的代 表;国家的权力以及君主的权力是上帝授 予的,从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三、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政府)起源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国家及其政府产生以前,人 类有一个相当长的没有国家没有政府的原始社会 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类依靠血缘关系作为纽带, 在氏族组织中进行劳作生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社会出现了三次实质性的大分工,并且有 了剩余产品,这样就使社会分裂为互相对立的阶 级。在阶级产生以后,社会的矛盾和纷争就不可 避免。而为了使这种互相对立的阶级不至于在无 谓的矛盾和纷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 种力量来调和矛盾,来缓和冲突。国家就是因为 这种需要才产生的。政府是履行国家职能、执行 国家权力的组织性机构。

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一、理论概述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思(Douglass C. North)在研究中重新发现了制度因素的重要作用,他的新经济史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使其在经济学界声誉雀起,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并因此获得了199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是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的:描述一个体制中激励个人和团体的产权理论;界定实施产权的国家理论;影响人们对客观存在变化的不同反映的意识形态理论。

诺思所讲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都是指这一意义上的制度。

制度的构成要素主要是:正式制约(例如法律)、非正式制约(例如习俗、宗教等)以及它们的实施,这三者共同界定了社会的尤其是经济的激励结构。

所谓的制度变迁是指一种制度框架的创新和被打破。

制度变迁的原则是:制度可以视为一种公共产品,它是由个人或组织生产出来的,这就是制度的供给。

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和资源的稀缺性,制度的供给是有限的、稀缺的。

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或自身理性程度的提高,人们会不断提出对新的制度的需求,以实现预期增加的收益。

当制度的供给和需求基本均衡时,制度是稳定的;当现存制度不能使人们的需求满足时,就会发生制度的变迁。

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之比对于促进或推迟制度变迁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情形下,行为主体才会去推动直至最终实现制度的变迁,反之亦反。

推动制度变迁的力量主要有两种,即“第一行动集团”和“第二行动集团”,两者都是决策主体。

制度变迁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步骤:第一,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即对制度变迁起主要作用的集团;第二,提出有关制度变迁的主要方案;第三,根据制度变迁的原则对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第四,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二行动集团,即起次要作用的集团;第五,两个集团共同努力去实现制度变迁。

根据充当第一行动集团的经济主体的不同,可以把制度变迁分为“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和“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

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

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

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制度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的核心是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有许多,其中最知名的要数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C. North)。

道格拉斯·诺斯是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他于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成为制度经济学领域的代表人物。

他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一套新的经济学理论,称之为新制度经济学,重点研究制度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

诺斯认为经济发展不仅仅取决于资源和技术,更关键的是制度环境。

他指出,有效的制度可以提供稳定的产权保护、契约执行和市场规则,从而促进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经济的增长。

在他看来,制度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规则,更重要的是能够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从而引导个体行为并实现社会共同利益。

诺斯还提出了路径依赖的理论,认为历史路径对经济发展具有持久的影响。

他认为,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很大,主要是由于历史上的制度差异导致的。

因此,要实现经济发展,需要改变不良的制度,并建立适合自身条件的制度框架。

诺斯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还体现在实证研究上。

他对历史数据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比较,以验证理论的有效性。

他的研究范围包括土地产权、法律制度、政府行为等多个领域,为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实证支持。

诺斯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他的研究揭示了制度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醒我们重视经济改革中的制度创新。

其次,他的研究强调了历史路径的影响,提示我们在进行改革时要注重制度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

最后,他的研究还为经济学家和决策者提供了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新思路。

总之,道格拉斯·诺斯是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他的研究为我们理解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证依据。

他的贡献不仅推动了制度经济学的发展,还对经济学和决策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论“国家悖论”与构建服务型政府

论“国家悖论”与构建服务型政府

论“国家悖论”与构建服务型政府论文关键词:国家悖论制度创新理性选择服务型政府论文摘要:诺思的“国家悖论”深刻地阐释了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双重作用。

如何更好地发挥国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抑制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对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阐述了国家悖论、制度创新与个人理性选择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微观的角度来审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并针对如何构建有效的服务型政府提出几点建议。

一、国家悖论与制度创新诺思认为国家具有两个基本目标:一个目标是界定产权,规定竞争和合作的基本规则,使统治者的所得租金最大化;另一个目标是降低交易成本,使社会的产出最大化,从而增加国家的收入。

问题在于,在统治者(及其团体)最大限度增加其租金的所有制结构同减少交易成本和鼓励经济增长的有效率的制度之间,一直存在着紧张关系。

这一基本的二元结构,是社会未能经历持久的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

“国家悖论”由此产生,即“国家的存在对于经济增长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国家又是人为的经济衰退的根源。

”该悖论反映出政治与经济的对立:出于统治的需要,一种经济上低效的制度安排在政治上却可能是合理的。

综观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确实有一些国家实现了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我们不仅要问,在什么样的制度条件下或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建立实现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制度?答案很明确: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

在诺思看来,制度创新是指创新者或创新集团通过制度的调整与变革取得潜在利益的一种活动。

制度创新表现为在制度环境相对确定或稳定的条件下,对构成既定制度的次级制度,诸如行政制度、教育制度、金融制度、公司制度等具体的现行制度进行某种改变,并通过法律、法规或社会公认的方式加以确认的行为过程。

通常,由于外部收益条件的变换,例如经济规模、外部性、风险、交易成本的改变,会产生潜在的外部收益,从而诱使人们试图将这些潜在的外部收益内在化,即转换成为现实利润,并寻求收益的最大化。

换言之,当获利动机或能力无法在现行制度结构中实现时,就会导致一种新的制度安排。

再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再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再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和评估道格拉斯·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诺斯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制度变迁理论为我们理解社会、经济和历史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制度的重要性、制度变迁的动力和过程,以及制度变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接着,本文将从理论贡献、实践应用和局限性三个方面对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进行全面评价。

在理论贡献方面,本文将探讨诺斯理论如何丰富了我们对制度的理解,以及如何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实践应用方面,本文将分析诺斯理论在解释现实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适用性,以及在政策制定和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在局限性方面,本文将指出诺斯理论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探讨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概述和评价,读者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以及该理论在学术和实践领域的影响和价值。

二、诺斯制度变迁理论概述诺斯,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其制度变迁理论在经济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诺斯认为,制度变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它指的是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易过程。

在诺斯的理论中,制度被看作是一种社会博弈的规则,这些规则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框架。

诺斯强调,制度变迁的过程是复杂的,它涉及到多个利益主体的博弈和互动。

制度变迁的动力来自于对现有制度的不满以及对新制度可能带来的潜在利益的追求。

当现有的制度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或者新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使得新的制度变得可行时,就会发生制度变迁。

诺斯进一步指出,制度变迁的路径并不是唯一的,它可能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这取决于各种因素,包括技术变迁、人口变化、资源分配、政治力量对比等。

因此,诺斯认为,理解制度变迁的关键在于分析影响制度变迁的各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诺斯还提出了“路径依赖”的概念,即制度变迁可能会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沿着特定的路径发展。

这意味着,尽管存在多种可能的制度变迁路径,但历史的选择往往会使某一种路径成为主导。

道格拉斯·诺斯的“本意”

道格拉斯·诺斯的“本意”

道格拉斯·诺斯的“本意”作者:周兰蓉来源:《西部学刊》2020年第03期摘要:道格拉斯·C诺斯被誉为新制度经济学派创始人,建立了包含“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

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他提出了自己的国家理论,认为国家因具有暴力潜能而能提供博弈的基本规则,这些规则——制度是界定产权、降低交易费用、避免“搭便车”等行为的工具,也是推动西方世界兴起的内在动因。

诺斯掩盖了暴力潜能的外部作用,把西方国家兴起的动因归结为文明的制度,以掩盖资本主义国家对内剥削、对外武力扩张的血腥本质,陷入了制度决定论的泥潭。

关键词:道格拉斯·诺斯;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中图分类号:F093/0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3-0031-03一、问题的提出美国学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C诺斯(Douglass C.North,以下简称诺斯)是当代西方著名的经济史学家、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创始人。

其理论成就集大成于制度变迁理论,涵括了“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通过研究解决西方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交易成本、产权界定、“搭便车”等问题及国家追求租金最大化与社会产出最大化的矛盾,目的在于探讨西方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因、经济增长与社会制度(“正规约束”如规章和法律和“非正规约束”如习惯、行为准则、伦理规范等)变迁之间的关系、产权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所有这些落脚点在于制度——产权的界定,正如诺斯自己所言:研究的基础是制度理论,在于剖析激励个人或集团奋斗的动因即产权。

《西方世界的兴起》是诺斯早期的学术成果,是新经济史学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们了解西方世界尤其是中世纪以来欧洲世界的一部重要的历史学(经济史)著作。

作者以经济史学者身份,避开了传统阐述历史的方式也避开了传统论述经济史的方式,另辟蹊径,从制度变迁的视角,运用国家理论、产权理论、交易理论、契约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及国家意识形态理论等论述了中世纪以来欧洲世界的发展和兴起,实现了“经济史和经济理论的统一”。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的发展
制度变迁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以凡勃伦为创始人的开创性历史时 期,制度的概念得以创立并用”累积因果论“来解释制度的变迁。第二个时期是 以约·莫·克拉克为代表对制度变迁理论继承和发展的时期 ,涉及到对资本主义企业 的分析,制度与技术相互作用等问题。第三个历史时期是以加尔布雷斯为代表的 新制度经济学和以科斯、诺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蓬勃发展时期,研究成果 卓著。当然还应包括马克思、博弈论者、混沌经济学对制度变迁理论的理论解释。
即使发生革命性变迁,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不会因革命而中断联系。一个民 族的传统意识形态不会因为某个革命而被消灭、中断、取而代之,新的意识形态 不会随革命成功而迅速形成。
1.3.4 制度变迁的一般过程
诺斯分成五个阶段: 第一,形成制度变迁的初级行动集团; 第二,确定选择集合; 第三,确定变迁方案即菜单选择; 第四,形成次级行动集团; 第五,两个集团完成变迁。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主要体现在1973年出版的《西方世界的兴起》、1981年 出版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1990年出版的《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三本著作中。
制度变迁理论
1 理论概述 1.1 方法论 1.2 理论基础 1.3 制度变迁过程
2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模型 3 制度变迁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键因素。如果路径选择正确,制度变迁就会沿着预定的方向快速推进,并能极大 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来从事收益最大化的活动,促进市场发 展和经济增长,这反过来又成为推动制度进一步变迁的重要力量,双方呈现出互 为因果、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局面。因此,制度变迁的国家必须不断解决“路径 依赖”问题。
1.3.2 制度变迁的动力------相对价格的变化和追求制度创新的收益 从单个制度变迁主体的行为动机或追求来解释制度变迁的原因。制度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评析诺思的国家理论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评析诺思的国家理论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评析诺思的国家理论
白翠红
【期刊名称】《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20)004
【摘要】国家理论是诺思制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诺思的国家理论主要包括国家的起源、国家的功能以及国家对所有权制度变迁的影响三个方面.同其他新制度经济学家相比,诺思的国家理论最为完善.诺思把国家看作一种经济组织,并运用经济学理论进行深入分析,为国家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解读,我们看到诺思的国家理论有其科学合理性,又和现实国家不甚相符.
【总页数】4页(P10-13)
【作者】白翠红
【作者单位】韶关学院社会科学系,广东,韶关,512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3
【相关文献】
1.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剖析诺思的所有权理论 [J], 白翠红
2.诺思的国家理论: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J], 高秉雄;林大祥
3.诺思的国家理论: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J], 高秉雄
4.可信承诺与国家理论--诺思国家理论的新进展 [J], 刘和旺;单颖
5.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评析 [J], 蒋雅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诺思的理论与中国的经验

诺思的理论与中国的经验

诺思的理论与中国的经验作者:张军刚刚过世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思(Douglass C. North)教授,毫无疑问在新制度经济学这个领域是一位旗帜性的人物。

他把制度的重要性重新拉回人们的视野,并且用经济学的分析范式来讨论制度及其演变,这是开拓性的工作。

由于他对经济发展中的制度的强调,改变了长期以来制度不在经济分析范围之内的传统,因而他赢得了西方思想界、学术界的尊重,他的研究也因之获得199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是预料之中的,也是众望所归。

当然,在制度的经济学分析中,以诺思为代表的派别只是一个重要的支流。

至少在1960年代,还有其他众多流派,比如合约理论。

张五常教授也是制度经济学的重要开拓者,他对合约经济理论的贡献至今尚未被人超越。

与张五常专攻微观合约结构的研究不同,诺思对制度的研究基于历史,基于跨度较长的经济史的研究,而且从背景上说,诺思是一位优秀的历史学家,他早期的研究集中于用计量学的方法来研究历史事件,他也是新经济史学的重要开拓者。

诺思的研究作品中没有方法论的创新,也没有理论的模型,只有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但发展出的是重要的思想,而这些思想影响了大多数经济学家的认识。

就在前不久,我到深圳出席张五常教授80华诞的学术研讨会,在会议期间大家还在问起诺思教授的身体状况,因为张五常教授说,前几年得知诺思教授患病的这个消息,说情况不是特别好。

我猜想,如果诺思的身体许可,他也许会出席这次张五常教授80华诞的学术活动,或者用视频,或写封祝寿的信过来,无疑也会为学术活动增添很多光彩。

很可惜,因为他患有重病,不能够实现这样一个愿望。

没有想到我从深圳回到上海没有几天,就从我儿子那里收到关于诺思教授逝世的消息。

我第一时间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布了这个不幸的消息,在网络上传播开来。

诺思教授去世时95岁,已是高寿了。

认识他的人、见过他的人大概都知道,诺思教授是一位性格特别开朗的老人,你如果在他面前跟他讲话,会发现他有很多让你惊讶的一些语言,还有让你惊讶的一些动作。

诺思的制度、国家与政府职能理论

诺思的制度、国家与政府职能理论

诺思的制度、国家与政府职能理论诺思的制度、国家与政府职能理论第一节生平与著作道格拉斯·C.诺思(1920—),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另一获奖者是福格尔)。

其翻译到国内的主要著作有:《制度变迁——美国经济增长》(又译《制度变迁与美国经济增长》,1971年)、《西方世界的兴起》(与托马斯合著,1973年)、《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1981年)、《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1990年)。

第二节制度、国家与政府职能理论诺思认为,制度理论的框架一是产权理论,二是国家理论,三是意识形态理论。

而国家是制度的最大供给者,如宪法秩序以及基本规章制度都是由国家供给的。

因而,诺思又指出:“理解制度结构的两个主要基石是国家理论和产权理论。

”本节先探讨两个问题:一是诺思对制度的界定;二是诺思的国家理论。

一、制度理论与国家模型(一)制度的含义及其特征1、制度的含义诺思认为,所谓制度,就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它是为决定人们相互经济和社会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由道德、习惯和行为准则等非正式约束与宪法、法令和产权等正式约束所组成。

2、制度的特征(1)作为一种人造物,制度不断向前演进与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一切历史都是制度发展史。

(2)制度在社会变迁中作用巨大制度作为一种社会游戏规则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在于它能够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来促进交换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

正如诺思所言:“制度在社会中起着更为根本性的作用,它们是决定长期经济绩效的基本因素。

”(3)落后国家实现转型的首要前提是实现合理的制度变迁对于从不发达的市场经济向发达的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国家国家而言,首要前提就是实行合理的制度变迁。

(二)国家理论诺思认为,国家是一种在某个特定区域内对合法使用强制性手段具有垄断权的制度安排,它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法律和秩序。

国家作为一种具有垄断权的制度安排,在许多方面不同于一些竞争性的制度安排(如市场、企业等)。

诺思制度变迁理论述评

诺思制度变迁理论述评

诺思制度变迁理论述评作者:赖婉英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34期摘要:诺思认为,制度应当是“被人设计制定的”,把制度看成一种社会规则,即是人们较为普遍使用的关系制度的规定。

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是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大基石,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经历了从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选择模型”转变为演化经济学“共享心智模型”的过程。

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揭示了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这对于正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中的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具有启发意义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诺思;制度变迁理论;共享心智模型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014-04道格拉斯·诺思(Douglas.C.North),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

由于他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历史做全新的解释,为经济史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而获得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在经济学界拥有崇高声望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

一、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相关概念从目前我们所能读到的诺思的文章来看,诺思对“制度”所作的最详尽的定义是在他199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制度变迁的理论》中表达出来的,他认为,“制度是人所发明设计的对人们相互交往的约束。

它们由正式的规则、非正式的约束(行为规范、惯例和自我限定的行为准则)和它们的强制性所构成。

简单来说,它们是由人们在相互打交道中的强制约束的结构所组成。

制度所强加的约束目标和个人在制度设置中选择的同一性的程度取决于其强制的有效性。

这种强制的有效性的实施一方面来自甲方(自我限定的行为准则),一方面来自乙方(报复),以及或者来自第三方(即由国家的社会制裁和强制实施)。

制度是通过交易费用和转型(生产)费用(与所用技术一起)来影响经济实绩的”。

诺思的制度变迁指“制度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

可以说,制度变迁就是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易过程,即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对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或对一种更有效益的制度的生产过程以及交易过程。

国家理论

国家理论

27
第二节 诺思的国家理论与巴泽 尔的国家理论

巴泽尔的国家理论 巴泽尔的国家理论总体上说是在科斯的 产权理论框架下,运用博弈论的基本分 析方法,对新制度经济学国家理论的进 一步发展。

28
第二节 诺思的国家理论与巴泽尔的国家理论

巴泽尔的国家理论
三个基本观点:


(一)国家是一种第三方实施的暴力机制,它 在一定程度上比其他机制更有利于契约的实施
第七讲 国家理论
1

据说,法国财政部长让· 巴蒂斯特· 柯尔培尔 在会见商人托马· 勒让德尔时曾经殷勤地问 到:政府能为您的生意做点什么:后者大 声说:“甭管我们就行了!” 社会最理想的状态是无政府,但是没有政 府就要乱。政府一方面要办好事,另一方 面它也会办坏事。如何制约它,使它不办 坏事,就是宪法的根本思想。——李慎之

以上两个目标是内在相互冲突着的。国家 未必是中立的,因为,第二个目标是企图 建立使社会产出最大化的有效率的制度结 构,而第一个目标是企图确立一套制度结 构以使统治者自己的收入最大化。这是一 个两难选择,很难在二者之间达到均衡。
24
(2)“诺斯两难”

诺思以有力的历史证据证明,国家一般并 不能自动提供能促使经济接近其技术生产 边界的适宜产权结构。也正是这种内在的 冲突和矛盾才导致了国家的兴衰和替代、 经济绩效的提高或下降。例如,大量相对 和绝对经济衰退的历史案例只能解释为缘 于“组织及制度失效”。


对于国家或地区来讲,特别是对于在财产或资源能 够流动的地区来说,产权的界定和保护会更加重要。 从理论上来看,产权的极端重要性被启蒙运动时期 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发现和强调。
10

国家的职能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国家理论及其思想意义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国家理论及其思想意义

1919年7月11日列宁在斯维尔德罗夫大学作的演讲的题目就叫《论国家》。

在演讲中列宁指出:“我希望你们在研究国家问题的时候看看恩格斯的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这是现代社会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其中每一句话都是可以相信的,每一句话都不是凭空说的,而是根据大量的史料和政治材料写成的。

”又说:“我所以提到这部著作,是因为它在这方面提供了正确观察问题的方法,它从叙述历史开始,讲国家是怎样产生的。

”[1](P284)英国科学院院士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在2011年撰写的《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奇》一书中,也指出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对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贡献,他说:“主要是在1870年之后,马克思尤其是恩格斯概述了国家——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结果——的历史起源和发展的更一般的模式,最全面的阐述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中,这一文本后来意外地成为列宁讨论的起点。

”[2](P49)其实,一点也不意外,列宁十分敏锐地意识到《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作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基本著作,不仅阐述了国家的起源、本质和演变的历史趋势,而且为研究国家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可以说《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把人们从国家这一被资产阶级的学者、作家和哲学家弄得最混乱的问题中走出来的“阿里阿德涅线”。

一、国家的起源:从氏族社会本身内部发展起来的阶级对立中产生的国家起源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在恩格斯写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之前,一些政治学家和人类学家都进行过探索。

但由于阶级立场、方法论以及其他方面的种种原因,对于这个问题都没有能够给出科学的答案。

第一,恩格斯为什么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突出地研究国家的起源问题?首先是因为这个问题被资产阶级的科学家、哲学家、法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和政论家有意无意地弄得极其混乱不堪,很多错误的观念开始渗透到当时的工人运动之中。

历史学论文-王朝盛衰兴亡、国家分合交替之谜新解

历史学论文-王朝盛衰兴亡、国家分合交替之谜新解

历史学论文-王朝盛衰兴亡、国家分合交替之谜新解摘要:地主阶级属于被统治者,地主阶级参加的起义叫做“社会起义”,只有贫苦农民参加的起义称为“贫民起义”。

中国历史循环的特点是,分裂割据经兼并战争建立短命王朝,短命王朝激发“社会起义”形成长寿王朝,长寿王朝发生“贫民起义”导致分裂割据。

王莽代汉和清军入关造成两次重大例外,在本该出现分裂时却出现了东汉和清朝两个大王朝。

西方的扩张为中国社会掺入了全新的变量,也使中国永远摆脱了周而复始的历史循环。

关键词:短命王朝长寿王朝社会起义;贫民起义;国家统一;分裂割据《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就说,“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从春秋战国到鸦片战争,中国共经历了三次大分裂和三次大统一,这就是战国分裂到秦汉统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到隋唐统一,五代十国宋金辽的分裂到元明清的统一。

中国王朝盛衰兴亡和国家分合交替的特点是十分明显的。

传统的阶级斗争范式在解释历史何以出现这些特点时显得无能为力。

认识中国历史,需要在方法论上有所创新。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为我们创立了用经济学原理阐明历史过程的方法。

下面我们应用经济学原理,构建出“公共产品范式”,对中国历史循环的特点给予解释。

一、公共产品理论所谓“公共产品”,是指象国防、交通、立法等一些不通过市场交换,而由政府提供的商品和劳务,这些商品和劳务也具有生产成本。

公共产品具有技术上或经济上的非排他性。

例如,人们不可能把国家内那些不愿意为“国防”出资的居民排除在“消费”者之外,这就是技术上的非排他性;又如,修筑一条封闭的高速公路,可以很容易地排除不出资金者对它使用,但是修筑一条乡间土路,要“排除”不出资者对它使用,就必须增加设施和雇用人员看管,在经济上显然很不合算,这就是经济上的非排他性。

公共产品还具有非竞争性,即无论增加多少消费者,都不会减少其它人的消费,例如对村庄的防卫,不会因别人增加了安全而使自己的安全减少。

诺思的国家理论述评

诺思的国家理论述评

诺思的国家理论述评
毕艳峰
【期刊名称】《生产力研究》
【年(卷),期】2009(000)005
【摘要】在坚持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诺思创造性地构建了国家模型,从而把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国家理论以及意识形态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成功地解释了西方社会的长期经济演变.文章从分析框架、国家悖论、国家理论和产权制度、国家不稳定性和意识形态等几个方面评述了诺思的国家理论.【总页数】3页(P13-14,105)
【作者】毕艳峰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上海,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3;FD14.1
【相关文献】
1.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述评 [J], 王雪琴
2.诺思制度变迁理论述评 [J], 赖婉英
3.诺思的国家与政府理论述评 [J], 唐兴霖
4.道格拉斯·C·诺思的国家理论述评 [J], 唐龙
5.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诺思经济增长理论述评 [J], 袁庆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经济[收稿日期]2005-06-20[作者简介]唐 龙(1974-),男,湖北武汉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发展经济学。

道格拉斯・C ・诺思的国家理论述评唐 龙(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道格拉斯・C ・诺思的制度分析框架有三大基石:国家理论、产权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

其中,国家理论处于核心位置。

它规定了具有根本性激励功能的产权结构,塑造或影响意识形态,从而在经济盛衰中起着关键作用。

国家理论把经济组织理论引入政治学领域,形成了国家起源、国家基本职能和目的、国家模型以及国家悖论等一系列理论主张。

[关键词]国家理论; 产权制度; 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56(2005)04-0026-04Comment on Douglas. C.N orth ’s Theory on StateT ANGLong(School of Economics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 echnology ,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 :The framew ork of D ouglas.C.N orth ’s institutional analysis has three cornerstones :the state theory ,the property right theory ,and the ideology theory.As the core of the framew ork ,the state theory contributes significantly to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an economy by stipu 2lating the structure of property right with essential incentive function ,and shaping or affecting the ideology.The state theory introduces the the 2ory of economic organization into the field of politics ;hence a series theoretical stands such as the origin of state ,the basic function and pur 2pose of state ,state m odel and state paradox.K ey Words :state theory ;property right system ;ideology 国家模式应当是任何有关长期变化分析的一个明确的组成部分。

国家理论之所以必不可少,原因在于,国家规定着所有权结构,并最终对所有权结构的效率负责,而所有权结构的效率则导致经济增长、停滞或经济衰退。

因此,国家理论不仅要为产生低效率所有权的政治经济单位的固有趋势提供解释,而且必须说明历史上国家的非稳定性。

然而,尽管在漫长的历史探索过程中,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提出了各种关于国家的理沦,但这一重要的理论工具却并没有用于经济史上说明长期变革。

道格拉斯・C ・诺思设计的制度分析框架中,国家理论是联系产权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的纽带,处于最核心的位置。

他把经济组织理论引入政治学领域,形成了国家起源、国家基本职能和目的、国家模型以及国家悖论等一系列理论主张。

该理论的诞生有助于使传统的纯经济学研究转向经济与政治的整合研究,成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中最富有吸引力和最耀眼的理论成果,为我们分析长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分析思路。

一、国家的起源、特征与“诺思悖论”国家理论首先要说明国家的起源。

总的来说,以往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对国家性质有契约理论与掠夺理论(或剥削理论)两种解释。

契约理论对国家产生以前的社会状态和国家产生过程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先验的、思辨的假设描述,认为国家是公民达成契约的结果,它致力于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掠夺理论或剥削理论则力图从历史中找出国家起源的论据,认为“国家是一个集团阶级的代理机构,其职能是代表那个集团或阶级的利益榨取其他选民的收入。

掠夺的国家将规定一套所有权使当权集团的岁入最大化,而不顾它对整个社会的福利有什么影响。

”[1]显然,上述两种理论所说的国家都能・62・为历史与现实所佐证,但它们均不能涵盖历史和现实中的所有国家形式,因而不具有一般性、普遍性。

诺思指出,契约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国家可以潜在地提供一个节约利用资源的框架,从而可以促进福利增长。

不过,作为每项契约的第三方和最终的强制根源,国家却在变成为争夺对其决策权的控制而进行战斗的场所,每一方都希望能按有利于自己集团的方式再分配福利和收入。

尽管契约理论解释了缔约的最初收益,却未能说明不同利益的选民后来使其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掠夺理论恰巧忽略了缔约的最初利益,而专注于操纵国家的那些人如何榨取选民的租税。

但是,这两种理论并不是相互矛盾的,两者之间有统一的基础。

诺思认为国家带有契约和掠夺的双重属性,主张从动态角度来理解国家的性质,提出国家起源的“暴力潜力”分配论,指出:“正是‘暴力潜力’的分配使它们一致起来。

掠夺理论假定不平等分配。

”[1]在国家起源的“暴力潜力”分配模式中,诺思认为:“就其作用来说,国家是一种在行政暴力上有比较利益的组织”[1]。

在这样一个组织中,统治者也是一个具有福利或效用最大化行为的经济人。

他们与选民是一种交换关系,既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也面临着潜在竞争对手。

诺思的国家模型有三个基本特点。

其一,国家用一组服务———我们可以称为保护和公正———来交换岁入。

由于提供这些服务有规模经济,当有组织地专门从事这些服务时,所得到的社会总收入要高于社会上每个人保护其各自财产时所得到的社会总收入。

其二,国家试图像一个有识别力的垄断者那样行动,将每个选民团体分开,为每个选民团体发明所有权以最大限度增加国家岁入。

其三,既然永远存在着能提供同一组服务的潜在的竞争对手,国家是受其选民的机会成本所制约的。

竞争对手有其他国家,另外还有在现存的政治经济单位内可能成为统治者的个人。

因而,统治者垄断权力的程度是各个不同选民集团替代密度的函数。

这三个基本特点中,第一个特点说明统治者与选民的交易过程,其他两个特点说明决定交易费用的条件。

它们共同构成了新制度经济学分析国家行为及其变迁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解释了著名的“诺思悖论”,即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也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

对于“诺思悖论”产生的原因,诺思认为,国家兴衰的根源,或者说使社会未能经历持久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双重目标的内在不一致性。

一般而言,国家有两个基本目标:一个目标是规定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以便为统治者所得租金最大化提供一个所有权结构(即规定要素和产品市场的所有制结构);另一个目标是,在第一个目标的框架内,减少交易费用,以便使社会产出最大化,从而增加国家的税收。

这就是说,国家既要使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又要降低交易费用以使社会总产出最大化,从而增加国家的税收。

显然,这两个目标不完全一致。

第二个目标包含一组旨在使社会产出最大化的、完全有效率的所有权,第一个目标试图规定一组基本规则,能使统治者最大限度地增加自己的收入。

到底是使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还是使社会产出最大化?从历史上看,“在统治者(及其团体)最大限度增加其租金的所有制结构同减少交易费用和鼓励经济增长的有效率的制度之间,一直存在紧张关系。

这一基本的二元结构,是社会未能经历持久的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

”[1]二、国家理论与产权制度产权理论对于说明人类为减少交易费用和组织交易而发明的各种经济组织是必不可少的。

并且,产权制度提供了人类在其中相互影响的框架,使协作和竞争的关系得以确定,从而构成一个社会特别是构成了一种经济秩序。

诺思的国家理论模型是以产权理论为基础的,其独特之处在于把产权理论及交易费用理论与国家理论结合起来,说明经济组织的存在与相互替代。

对于国家理论与产权制度的相互关系,诺思分别从国家在产权界定和制度创新两方面进行了探讨。

诺思非常重视国家在产权界定中的作用。

他认为,产权的本质是一种排他性的权利。

国家作为一个享有行使暴力的比较利益组织,处于规定和强制实施所有权的地位。

在人类社会产权制度的演进过程中,国家究竟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诺思认为,离开产权,人们很难对国家做出有效的分析。

历史上有效率的产权和无效率的产权都与国家有关,“事实上,出现所有权是国家统治者的期望与交易双方为减少交易费用所作的努力之间紧张状态不断加剧的结果。

”[1]这里理解国家的关键在于,国家并非是“价值中立”的。

它潜在地利用暴力来实现对资源的控制,仅仅在使统治者福利最大化的目标范围内促进和规定有效率的所有权,因而国家要对造成经济增长、停滞和衰退的产权结构的・72・效率负责。

诺思具体阐明了国家在产权制度形成中的作用。

其一,任何个人和团体推动的创新都只能在既定的制度环境下进行,不能逾越国家所设定规则的边界。

其二,法律或政治上的某些变化可能会影响制度环境,使得某些集团实现一种再分配或趁机利用现存的外部利润机会成为可能。

其三,国家能够根据自己的利益、偏好和价值判断,凭借对暴力的垄断权有意识地去支持或阻止某个创新。

其四,国家作为第三种当事人,能通过建立非人格化的立法和执法机构来降低交易费用。

当交换的基本规则确立之后,只要存在法律机构,谈判和行使的费用会不断减少。

其五,国家权力介入产权安排的方式和程度存在差异,有的国家只为产权安排和产权变革提供“游戏规则”,有的国家不仅提供“游戏规则”,而且还直接参与甚至干预产权的安排与产权变革。

这些差异会导致不同产权制度的形成,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或引起经济衰退。

值得一提的是,从理论上讲,国家应选择一种最有效率的产权安排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也使国家的长期收入最大化。

但是,经济史实说明,“国家的普遍趋势是产生低效率的所有权,从而不能达到持续增长;各国所固有的不稳定性导致经济变革,结果,最后引起经济衰退。

”[1]原因何在?诺思认为无效率产权的出现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迫于交易费用和竞争的双重约束,统治者可能选择低效率产权。

界定一套有效率的产权,需要耗费一定的监督和检测费用,于是从短期来看,统治者的收入会减少。

由于统治者的理性和生命都是有限的,因此,当统治者的短期利益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利益相冲突时,统治者往往会注重眼前利益。

竞争约束是指统治者总存在竞争对手,包括与之竞争的国家和本国内部的潜在统治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