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课件——第08章_土地评价
最新土地资源的结构与评价PPT课件
![最新土地资源的结构与评价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d9eaf23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84.png)
潜力大。
3、有林地资源的数量
我国大陆有林地面积约1.87×108 hm2,森林覆盖率为16.55%。
4、有林地的质量
类型 占全国林地总
面积百分比 主要分布地区
利用状况
一等林地 65%
二等林地 27%
三等林地 8%
东北、内蒙古东 西南、西藏的高山陡 部、西南与南方 坡地区 的山丘地区
北方半干旱地区、 沙漠化地区和南方 岩溶地区
(5)特殊的生产资料
(6)土地资源的自然与经济的统一性
(7)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
3、土地资源的类型
按农业利用方式,土地资源通常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未利 用地和裸地,以及各类用地的后备资源等几种类型。
2、耕地质量
我国无限制、质量好的一等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41.33%;有一定 限制、质量中等的二等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34.55%;有较大限制、 质量差的三等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20.47%;不宜农业耕种的耕地 507×104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3.65%;中、下等耕地共约占58.67 %。
End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27
2、草地数量
根据新近草场资源调查资料,我国草地资源约4亿hm2,其中天然草地
面积约3.92 亿hm2,可利用草地3.12亿hm2;我国天然草地主要分布于北部、
西部年平均降水量小于400mm的半干旱、干旱地区,部分零星分布在南部
与中部地区。
3、草地质量
目前对草地质量评价有两种方案(第二方案 )
(五)内陆水域与沼泽
耕地质量不算好。
综合评定各区耕地质量依次是 : 东北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区、西北干旱区、华北一辽南 区、华南区、云贵高原区、内蒙古半干旱区、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区
土地评价 综合自然地理学PPT共36页
![土地评价 综合自然地理学PPT共36页](https://img.taocdn.com/s3/m/a130be7b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71.png)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土地评价 综合自然地理学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土地资源评价ppt课件
![土地资源评价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435bb51852458fb760b5605.png)
3
二、土地评价的作用与任务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交易 土地税收 土地补偿 土地分等定级与估价 土地管理 估计土地利用 评判经营好坏
服 务
4
三 、 土 地 评 价 的 分 类
评价目的的不同
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土地经济评价
评价成果
定性评价 定量评价
5
四、土地评价的分类
根据土地评价目的 分多目的(综合)和土地评价的分类根据土地评价目的多目的(综合)单 目的(单项)评价,如1:100万土地资源图是评价土地对农、林、牧业的 适宜性和适宜程度,属综合评价;以种植业为对象的土地评价是单项评价。 按评价对象 分为农用地、林业用地、城镇土地、旅游用地、交通用地等的评价。 按评价的时间 分为当前适宜性评价与潜在适宜性评价。当前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不经大 型的改良而处于目前状况下的土地适宜性潜在适宜性评价是指经过大型改 良之后在将来某个时候的土地适宜性。
(2)评价目标的确定
16
土地资源评价程序
(3)数据和资料的调查、收集
包括研究地区的基本情况、用于评价 的数据和资料(如气候土壤、地形地貌、 生物资源、土地利用现状、地理区位、投 入、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等)
17
土地资源评价程序
土地资源评价的准备阶段
制定土地评价的工作计划
包括确定待评价土地的范围和边界、 选择可以考虑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土地 评价的类型、确定调查的范围、深度和比 例尺、划分工作阶段。
6
五、土地评价的基本原理
相 对 性 原 理
多 样 性 原 理
综 合 性 原 理
系 统 分 析 原 理
可 比 性 原 理
限 制 性 原 理
7
土地评价的原则
土地评价与管理课件
![土地评价与管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3eaa743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0b.png)
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评估、土地适宜性评估、土地利用限制因素评估等。
土地评价的分类
按评价对象可分为
农用地评价、建设用地评价、未利用地评价等。
按评价目的可分为
定级评价、潜力评价、适宜性评价等。
按评价范围可分为
区域评价、地块评价等。
土地评价的目的与意义
目的
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 规划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促进 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定量分析
运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对土地进行评价和预测,如土地适宜 性评价、土地生产力评估等。
综合分析
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得出对土地的综合评价结 果,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据。
土地评价的完成阶段
编写评价报告
根据分析阶段的结果,编写土地评价 报告,对土地进行评价和总结。
成果应用
制定土地利用目标和计划,包括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规划、实施和监测等环节,以 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利用计划管理
通过制定土地利用计划,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统筹安排,以实现土地资 源的优化配置。
土地权属管理
土地权属确认
明确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等权 属关系,保障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土地管理的目的
土地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土地管 理的目的是保护耕地、维护土地权益、规范土地市场、保障民生用地等。
土地管理的法律制度
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是保障土地管理有效实施的重要保 障,包括宪法、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
土地评价还可以评估土地利用的效率, 为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参考。
自然地理学第八章PPT课件
![自然地理学第八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b3f5d2f8e9951e79b8927a0.png)
8
(三)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转化 太阳辐射进入地理环境后,被大气、水、地面和土 壤吸收并转化为热能,并最终返回宇宙空间,而 地理环境则始终保持能量收支平衡。
9
作用于地表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
经度地带性概念不能反映地域分异的客观实际,不 具备科学性,主张予以摈弃。
30
第八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第三节 自然区划 第四节 土地类型研究 第五节 人地关系研究
1
整体概述
概述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地理耗散结构 1. 自然地域综合体 “各种现象的一般规律和内在联系” “各自然要素相互关系”
18
圈层间的主要水分循环
蒸发、 蒸腾使水变 为水蒸气, 从水圈、岩 石圈、生物 圈进入大气 圈,水蒸气 在大气圈中 随大气环流 而运动,最 后以降雨、 降雪等形式 回到水圈、 岩石圈、生 物圈。
19
碳循环
20
氧循环
21
氮循环
22
矿质循环
23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所谓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 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 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 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一般公认的地理分异规律包括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类。
15
大气与地面的能量平衡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第八章 土地评价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第八章 土地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07ad8085ba1aa8114531d907.png)
第八章土地评价重点:土地评价方法论难点:土地评价系统在综合自然地理学中,土地类型和土地评价(土地分类与分等)是两种实践性很强的研究方向:土地类型划分是土地资源评价的基础,而土地评价又是土地类型研究方向的进一步深化,两者相辅相成。
第一节土地评价概述一、土地评价的概念土地评价是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及生产性能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评价的基础是土地分类,土地类型是土地评价的对象,土地评价实际上是按不同的生产目的对各种土地类型再次进行评价分类的过程。
土地评价也称土地质量评价,土地分等、土地资源评价、土地潜力分级等。
土地两重性自然属性:客观存在的自然综合体。
经济属性:可供人类开发利用,能为人类社会提供物质财富的重要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目前或将来可供人类开发利用,能为人类社会提供各种物质财富的土地。
强调:能为人类所用①现在能用②现在不能用,但将来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经改造可以用,如石灰岩粗骨土低山地。
注意:将来不能用的不是土地资源广义的土地资源——人类社会各项生产和生活所利用的土地。
如农业用地、工矿、旅游、交通等。
狭义的土地资源——农林牧用地。
2.土地评价(土地资源评价)——指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评定或估价土地质量好坏。
土地类型——侧重研究土地综合体的形成、特性、结构、功能演替及其分布规律,并加以科学的分类和系统化,为土地资源评价提供条件。
土地资源评价——作资源后,质的变化。
土地资源不是指土地这个客观自然体,而是指能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实体,不能用的不是资源。
评价内容:①土地资源适宜什么用途?②土地生产潜力有多大?其发挥程度如何?③有哪些限制性因素?可能改造的程度如何?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提高生产潜力?评价意义——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
土地资源评价——是查清土地质量状况的必要手段也是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的基础与依据。
二、土地评价的类型根据土地评价的目的、目标、对象、方法等的不同,可以将土地评价分成各种类型。
自然地理学第八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自然地理学第八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08c1d82de80d4d8d05a4f59.png)
⑧荒漠为主,部分为荒漠草原和干草原,高山有深林和高山草原; ⑨中生代末期以来断续出现干旱半干旱气候,植被逐渐干生化,植物种属少; ⑩外营力较弱,构造地貌保存良好,第四纪曾有较湿润的时候,有些地方古代水 系发达,3500M以下有第四纪冰川遗迹; 人类影响较东部季风区小,只在内蒙古、宁夏及有高山流水可资灌溉的地方影响 较大; 绿洲发展农业,干草原与荒漠草原发展畜牧,山地部分宜林牧。主要问题是水源 保证,固沙与防止盐渍化。
自然地理学第八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系统 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 和功能的整体,即一个动态的多等级的开放系统。
2.耗散结构 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而发生 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
3.土地评价的原则 ①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原则。适宜性是指在土地属性不致退化甚至恶化的前提 下,土地对一般或特殊利用方法的适宜程度;限制性是指土地在某些不利因素影响 下,不适宜某种利用方式的程度。 ②效益与投入比较原则。效益好而投入少为好地,效益低投入多为坏地;
③多用途比较及综合评价原则。要求比较多适宜性土地的各种用途,要求最佳利用 途径并综合评定土地质量; ④永续利用原则。要求从长远利益考虑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重视保护生态与环 境; ⑤因地制宜原则。既考虑到制约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也考虑当地劳动力、市场、 资金等经济因素。 4.土地分级 5.土地分类 第五节 人地关系研究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土地评价与规划第八章
![土地评价与规划第八章](https://img.taocdn.com/s3/m/160c26bed15abe23482f4df6.png)
首先按土地生产潜力的区域性,将全国分为 若干区,在区内对土地资源作类,等,型, 单元五级划分,所以是五级分类系统
2 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评价系 统
①零级单位——土地区:以气候因素中的水 热条件为依据,反映区域间生产力的对比,
4 单项性土地适宜性评价
单项性土地适宜性评价 1)大农业单项性土地适宜性评价 中国宜农荒地评价、海南岛宜胶地评价、
柑橘土宜评价、江苏宜兴市南部丘陵山区 的毛竹和茶叶的土宜评价 2)非农业单项性土地适宜性评价:包括 城市建设用地条件评价、旅游地评价等以 河北省承德市和山东辛店为例
二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⑤土地资源单元 最低一级分类单位。表明土地自然类型或利
用类型,是由一级具有较一致的植被,土壤 及中等地形或经营管理与改造措施上较相同 的土地构成
3 对两个评价体系简评
A 共同点 依据相同: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两个评
价系统都是对适宜性类别,适宜性程度,限 制性类别,限制性程度四个方面的反映。 在高等级的评价系统,表示适宜性类别;在 中等级的评价系统,表示适宜性程度;在低 等级的评价系统,则进一步反映限制性类别 与限制性程度中量的差别。
土地利用种类 土地利用大类或 土地利用方式
初步商讨 一 目标 二 数据和论据 三 评价工作计划
土地制图单元
土地用途的要求
土地和土地用途比 较 一 比配 二 社会经济分析 三 环境影响
土地适宜性分类
土地质量
提交成果
二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一)规划土地评价 最重要的是与委托方协商:评价目标、评价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件——土地评价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件——土地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9cfc2a2f02d276a201292e78.png)
➢ ②土地适宜类
是在土地潜力区的范围内,依据对土地农、林、 牧业生产的适宜性划分。共分9个土地适宜类: 宜农、宜林、宜牧、宜农林 、宜农牧、宜林牧、 宜农林牧、宜其它用途、不宜利用的土地。
土地适宜类与FAO不同,FAO在土地适宜性纲 中分适宜S、不适宜N
➢两种分类系统的比较
FAO是单宜的,而我国的1:100万土地资 源图有单宜、双宜、三宜。
在利用方向明确的地区,考虑主要的适宜 方面——单宜;在利用方向不明确的地区, 考虑多宜。是两个评价系统的主要区别。
➢ ③土地资源等
在土地适宜范围内,反映土地的适宜程度和生产 潜力的高低,是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各土地适 宜类,均可按农林牧适宜程度与质量高低划分, 每个适宜类都包括三个质量等。
如:宜农土地
➢ 一、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评价系统
➢ 产生的背景:由于各国有各国的评价系统,同
一国家的评价系统不同,使资料和成果难以交流, 国际上围绕这一问题召开多次会议,目的是通过 国际讨论、制定一个统一规范式的评价体系。
1972年,FAO在瓦格宁根召开的农业土地评价 专家会议讨论了建立统一评价体系的问题。
1975年1月,FAO在罗马召开会议制订了《土地 评价纲要》。
适宜纲(S)——这类土地长期用于某种用 途时(如发展农业),能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并没有破坏土地资源的危险。
不适宜纲(N)——不适宜于某种用途。通 常可分2级 : ①暂时不适宜级 、 ②永久不适 宜级 。
①暂时不适宜级(N1)——土地受到的严重限制 在将来是可以克服或改造的,但在目前的技术水 平下不能改变这种限制性。
首先按土地生产潜力的区域性,将全国分为若 干区,在区内,对土地资源作类、等、型、单 元五级划分,即五级分类系统(也有人称三级)。
综合自然地理学共98页PPT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学共98页PPT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9ec8aa867ec102de3bd894b.png)
(二)从地理学的发展史看地理学的分支
区域学派——赫特纳 人地关系学派——拉采尔 景观学派——赫伯森、帕萨格
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理 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和任务 是:
自然与人文的复合系统——指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 自然的各种系统,如水利发电系统、农业系统。
三、系统主要特征
整体性 层次性 相关性 稳定性 动态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 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地理系统学说阶段—结构功能的整体性 耗散结构理论阶段 —非平衡有序系统的整体性
系统是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和属性。整 个物质世界,大至宇宙天体,小至分子、原 子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并处于整体系统 的联系之中。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复杂的 物质体系也属于一个系统,具有系统的所有 特点。
第一节 系统概述
一、系 统 概 念
按系统尺度、规模和范围分
系统 概述
二、系 统 分 类
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 按人与自然的关系分
部门自然地理学——地质、地貌、气候… 部门经济地理学—— 工业、农业、交通运输… 部门文化地理学——语言、宗教…
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部门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 部分,是分析性研研究;
只研究部分就无法回答整体的综合特征;
要研究整体就必须从各部分着手;
[3]蒙吉军.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19
第一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许多要素如地貌、气 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组成的,但这些要 素并不是简单的汇集在一起,而是相互制约、 相互联系的情况下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自然综 合体或自然地理系统,而各要素也不是孤立 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自然地理系统这一 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
高中地理学科素材综合自然地理学课件(共53张PPT)
![高中地理学科素材综合自然地理学课件(共5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8bc35b0d1f34693daef3e69.png)
赫伯森、帕萨格、贝尔格、格里高里耶夫、伊萨钦科。
现代地理学
三、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
1、自然地理环境与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环境 作为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自然地 理环境也称为自然环境,包括天然环境 和人为环境。 自然环境可以包括六个层次——人 类未认识的环境、人迹未到但有所认识 的环境、人迹所到的环境、人为环境、 人类创造的环境、人体环境。
3)三重性:
理论、应用理论、区域实践研究等三个程序。
4)三时段:
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和时间地理学(现代过程的地理研 究)
⑵从地理学发展史来看地理学分科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地理学在分析思潮的影响下 不断发生危机,而为应对这种分化所做的努力并未削弱分析 思潮的影响。 (1)区域学派:区域地理被看作地理学的主体。 赫特纳、哈特向。 (2)人地关系学派:强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与环境的 关系。 拉采尔(决定论)、维达尔.白兰士、白吕纳(可能论) (3)景观学派:地表可以按发生上的相对一致和形态结构上 的同一性来划分成一个个地理区域和地段,这就是景观。每 一个自然区域都是自然现象的复合体,由气候决定。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研究对象,如:
气象气候学 ——大气圈 地质、地貌学 ——岩石圈 水文地理学 ——水 圈 动植物地理学 ——生物圈
地质地貌学——掌握“地貌”要素 气候学与水文学——掌握“气候”、“水” 要素 土壤、植物地理学——掌握“土壤”、“植 被”要素
综合自然地理学 ——掌握“五大要素”之 间的关系及其所形成的规律
只注意分析或只注意综合都是不正确 的,都不能全面地认识自然界。 所以部门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不
能相互代替的。
第一讲 绪 论
土地资源评价ppt课件
![土地资源评价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cc90cf758f5f61fb7366656.png)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评价是评价人员依据评价目的
,通过分析,选定评价因素和指标,然后对评 价单元所具有的属性进行逐个分析、归类、分 类定级。定量评价是令评价因子的指标量化, 然后按一定的数学模型计算,计算结果作为定 级的依据,进行等级划分。这种方法需将一系 列模糊概念量化,所以深入研究各因子的特性 和积累资料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对评价方法研 究的不断深入,土地评价工作逐步由定性向定 量转变,但采用较多的是两者结合,等级的划 分以定量为主,类的划分仍多用定性分析,或 者是两者的有机结合。
以下所说的评价方法都是指间接评价的方法。
(一)土地资源评价的一般方法 1.外业调查与内业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外业调查分普查和抽查两大类。当前常 用的方法是在普遍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抽样 调查。外业完成后,即应回到室内对现有资料 和调查成果进行整理汇总、分析评价。初评后 再到实地验证、校核。
2.主导因素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土地生态系统本身是由多因子组成的复杂
5. 2土地资源评价的类型
(-)按主要参评因素的性质分为土地自然 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
所谓土地自然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特性来 评定土地资源的潜力或适宜性,经济因素可不考虑 或只作为背景条件。而土地经济评价则是运用经济 指标,对土地投入和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一 般地讲,土地自然评价是土地经济评价的基础。
土地资源评价的实质
土地评价是为实际应用目的服务的,是针 对某种特定用途的。
土地资源评价是在一定的生产目的下对土 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 定,根据其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土地等级, 并且阐明不同等级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型。
土地资源评价的意义
1.为土地税收服务 2.为调整承包土地和征地补偿费提供依据 3.为土地交易服务(土地流转) 4.为估计土地经营好坏服务 5.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
综合自然地理
![综合自然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9460dad1ce2f0066f5332269.png)
土地评价
第一节 土地影响评价
什么是土地评价?
• 土地评价:是针对一定的利用目的评价土地的生产潜力或 适宜性,分别称为土地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还包 括:土地质量评价、土地可持续性评价。
• • • • •
对土地资源的评价工作应回答下列问题: (1)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有多大,目前达到的水平。 (2)土地的适宜性,即经营什么能得到最好的经济效果。 (3)土地有哪些限制因素影响潜力的发挥。 (4)目前的土地利用是否合理,对环境的影响有哪些丌利后 果。 (5)改变环境条件或改良经营品种以提高经济效益的可能性。
因水汽早已凝结降落, 且下沉增温, 云量消减,降雨减少
不同积温数与作物种植制度的适宜性
≥0℃积温 2500-3000
4500 4700-4800 4500-5500 5700-6100 8000
≥10℃积温 2800
4000 4200 5000 5500 >7000
适宜作物种植制度及作物
பைடு நூலகம்
一年一熟:春麦、杏子、洋芋
• 多元分析法:这是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的综合,可分为 统计分析聚类不判别分析两个步骤。 • 模糊数学法:是以隶属函数来表示隶属度,而以后者刻 画事物的模糊界线的。隶属函数可根据需要选取。在土地 评价中,通常选取线性函数计算隶属度。运用这种方法首 先迚行单项指标评价,而后取其结果计算权重系数作为综 合评价的结果。
(二)地形要素
1、海拔
A、海拔高度是划分地貌类型的重要指标; B、海拔高度对土地的影响表现在水热条件的再分布 方面: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在一定范围内,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多, 到极大值后,则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土壤、植被和作物的生长季长短随海拔高度升高而不同, 导致土地的质量和生产率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依据
1. 依据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依据是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
土地的适宜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土地类型对某种经 济利用的适宜程度,它可分为多宜性、双宜性、单宜 性和不适宜几种。
多宜性是指土地同时适宜于农、林、牧等多种生产。 一般来说,质量好的土地对农、林、牧的适宜性广, 质量差的土地可能不宜农作物生长,而只适宜林、牧 (双宜)或只宜林或只宜牧(单宜),特别差的土地 可能暂时对农、林、牧利用都不适宜。
交通用 地评价等)。
第二节 土地适宜性评价
➢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 素的综合评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能力,以 及它对农、林、牧等各业生物生长及其他用途的适宜 性、限制性及其程度的差异。
①广义: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依据是指土地对人类生产、 生活活动的适宜性和限制性。
②狭义:目前,我国所进行的土地评价是为农业生产 服务的,所以,评价的依据是对发展农业生产的适宜 性和限制性。
➢ 土地评价的基础是土地分类,土地类型是土地评价 的对象,土地评价实际上是按不同的生产目的对各种 土地类型再次进行评价分类的过程。
➢ 土地评价也称土地质量评价,土地分等、土地资源 评价、土地潜力分级等。
➢ 土地两重性
自然属性:客观存在的自然综合体。 经济属性:可供人类开发利用,能为人类社会提供 物质财富的重要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目前或将来可供人类开发利用,能为人 类社会提供各种物质财富的土地。 强调:能为人类所用 ① 现在能用 ② 现在不能用,但将来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经改造可 以用,如石灰岩粗骨土低山地。 注意:将来不能用的不是土地资源
➢ ①表现:在国际上影响较大的有FAO和美国农业部 的评价系统,澳大利亚、苏联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国内,影响大的《中国1:100万土地资 源图》评价系统,还有农牧渔业部的评价系统。
➢ ②原因:不同的评价目的,评价系统不一样;同一的 评价目的,采用不同的原则、指标、系统也不同 。
➢ ③评价系统的共同点:土地评价系统虽然多种多 样,但有一点是大体一致的,即:在评价系统中 一般均对适宜性类别、适宜性程度、限制性类别、化。
土地资源不是指土地这个客观自然体,而是指能为人 类创造财富的实体,不能用的不是资源。
➢ 评价内容:
①土地资源适宜什么用途?
②土地生产潜力有多大?其发挥程度如何?
③有哪些限制性因素?可能改造的程度如何?采取什 么措施才能提高生产潜力?
➢ 评价意义——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
➢ 土地潜力评价——是一种一般目的的土地评价,不针 对某种土地利用类型(如农林),而是从自然综合体 综合特征方面揭示土地生物生产力的高低和土地的潜 在生产力。
➢ 土地经济评价——采用经济的可比指标,从人们对土 地的“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效益角度来评定土地 的质量等级。
➢ 2. 按评价目标的综合性程度不同,可以分为2种:单 项评价和综合评价。
第八章 土地评价
重点:土地评价方法论 难点:土地评价系统
➢ 在综合自然地理学中,土地类型和土 地评价(土地分类与分等)是两种实 践性很强的研究方向:
➢ 土地类型划分是土地资源评价的基础, 而土地评价又是土地类型研究方向的 进一步深化,两者相辅相成。
第一节 土地评价概述
➢ 一、土地评价的概念
➢ 土地评价是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土地的自然、经 济及生产性能进行评定的过程。
限制性
类别 ——土壤侵蚀、盐碱地 程度——强、中度、弱
4.辩证关系
评价时,限制性因素也可以说是适宜性因素。 如:土壤中养分有效性高,对农作物发展适宜;反 之,土壤中养分有效性低,就成了限制性。
要求:掌握土地评价的依据、概念。
➢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评价系统 —— 是土地评价核心问题之一;
是最复杂的问题之一。
广义的土地资源——人类社会各项生产和生 活所利用的土地。如农业用地、工矿、旅游、 交通等。
狭义的土地资源——农林牧用地。
2. 土地评价(土地资源评价)——指在特定目 的下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评定或估价土 地质量好坏。
土地类型——侧重研究土地综合体的形成、特 性、结构、功能演替及其分布规律,并加以科 学的分类和系统化,为土地资源评价提供条件。
适宜性和限制性是相对而言的,适宜性大,限制性 小;适宜性小,限制性大。
2.土地适宜性——某种土地质量对土地用途或作物适应 状况,或在正常条件下,土地的永续利用没有障碍 (不受限制),对当地和临近土地没有不利影响。
适宜性
类别——宜农、宜林、宜牧 程度——最适宜、中等适宜、勉强适宜
3.土地限制性——在一定条件下,构成土地质量的某种 因素,限制了土地的某些用途。限制性指土地的某些 不良质量。
单项土地评价——按某一种具体目的,发展某项生产, 或某种作物的特定要求来评价土地。如:水稻、橡胶。
单宜——考虑适宜性和限制性更具体,针对性很强。
综合土地评价——多宜——多目标的,如按农、林、 牧各业生产的综合要求进行。
➢ 3. 按评价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3种: 定性评价 定量评价 半定量评价
➢ 4. 按评价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2种: 农用土地评价 非农用土地评价(城镇用地评价、旅游用地评价、
➢ 土地资源评价--是查清土地质量状况的必要手段也是 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的基础与依据。
➢ 二、土地评价的类型
➢ 根据土地评价的目的、目标、对象、方法等的 不同,可以将土地评价分成各种类型。
➢ 1. 按评价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3种: 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和土地经济评 价。
➢ 土地适宜性评价——通过对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 济属性的综合鉴定,评定土地对农、林、牧各业生物 生长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的差异。即:适合或 不适合,适合程度怎样?
➢ 按土地适宜于某种用途的程度,可分为最适宜、中等适宜 和勉强适宜等几种 。
➢ 土地限制性是由于土地存在的某种不利因素限制了土地的 某种用途或影响了某些用途的适宜程度。
➢ 按限制因素的可变程度,可分为难以改变因素(稳定的限 制因素)和容易改变的因素、(不稳定的限制因素)。
注:适宜性和限制性是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土地的质量,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