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据

合集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第七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依据与作用一、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指在教育者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在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确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准则。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根本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深入认识的成果,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要求。

只有符合客观实际,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原则,才是正确可行的原则。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重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内容与方式,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作用(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内容的决定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目标和内容。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规范作用要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就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担当规范方向与准则职责。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保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正确方向的保证,是协调各种关系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的保证。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则一、以人为本(一)是什么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不断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

(二)为什么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的活动。

(三)怎么做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必须关注人、关爱人、关心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江泽民:“我们的宣传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发挥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二、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一)含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其本质和规律的提示及其对人与社会发展的促进,都具有客观真理性。

试析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试析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试析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马斯洛是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他试图以需要层次论为人的心理活动提供一个积极的动机理论,去揭示人的行为的内在动力结构以及人类需要发展上升的规律。

依据对人的直接生命存在的重要程度和人的需要在发展中由低级到高级递进的次序,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由低到高的五个层次。

“生理需要”是指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存需要。

这是所有需要中最直接、最优势意义的需要,这种需要无疑对于人类的存在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安全需要”是指人避免伤害、保护自己的需要,大致相当于人的自然属性中的防卫机能。

安全需要作为人的一种本能,在社会中表现为人们对于秩序、稳定的工作以及有保障的生活的追求。

“归属需要”是指认对情感、爱和归属于社会中某个团体的需要。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一旦人的生理、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人就会强烈地感觉到缺乏情感、爱和归属的需要,就会努力使自己归属于某个社会团体、机构或组织。

“自尊需要”是人对自我肯定的需要,实际上是人的自我认同。

人们希望自己具有某种较高的能力,对自己充满信心并努力取得成就,这就是人的“自尊”;人们还渴望声望和名誉,期盼得到他人的尊重、重视、关心和认同,这是人的“他尊”。

人的自尊是“自尊”和“他尊”的有机统一。

“自我实现需要”是指人有竭尽全力充分发挥和展现自己潜力以及创造力的需要,是最后一个出现的人的基本需要,标志着一个人得到了全面发挥和充分发展。

马斯洛认为,“人的内部存在着一种向一定方向成长的趋势或需要”,这是“一种内部压力,指向人格的统一和自发的表现,完全的个别化和同一性,指向探索真理的、成为有创造力、成长美好的人”。

对于人的自我需要来说,其他一切需要“都可以看作是达到一个终极目标的手段”。

马斯洛认为,这五种基本需要,由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开始,伴随着人的每一种基本需要的不断满足,以一种连续的、重叠的、波浪式的演进发展过程逐渐向高级需要过渡。

人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

人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2需要理论和需要方法论被视为具有强大的潜在力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确立范围研究起点、发挥效能目标的工具。

对需要的定义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三个方面的解读。

因而对各个领域的释义我们发现需要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也是有所区别的。

因此,人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人的多元的需要都属人的本性,无法割裂地去对某种需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本文试图通过对需要的心理学、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三个场域的解读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需要的辩证关系。

一、心理学需要理论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认为需要是有机体缺乏某种东西时,或受到某种刺激、特别是受到强烈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是有机体特有的一种寻求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的心理倾向、心理状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规律表现为:需要—动机—行为,人的各种活动都依赖于需要这个重要心理基础,是人进行活动和个性形成的基本动力。

马奇柯在《论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一文中认为:“动力源自于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最基本范畴是‘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而这个需要就是跨越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桥梁。

需要在接受外部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的需要对于接受外部信息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列宁在《怎么办?》中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

”因此“灌输”在无产阶级开启蒙昧,形成民主意识,引导革命政党取得胜利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在苏联取得政权后苏联媒介的“灌输”显然并不为大众所接受,否则就不会有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新闻改革了。

为什么同样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同一个国家不同时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首先“灌输”不是万能的,给不饿婴儿喂奶一定不会被接受,然而就像给想喝奶的婴儿喂醋或者汤药一定会引发婴儿的啼哭一样,厘清受众的真正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课题,也是“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基础。

(完整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试重点总结

(完整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试重点总结

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二)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的理论(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五)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活”的理论(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阶段的理论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知识借鉴:教育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

3.思想是指制约人们行为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

既包括理性认识,也包括感性认识,还包括情感和意志等成分。

4.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所说的思想:一是教育者所传播的思想。

它通常是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包括一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主导价值观、思想道德规范等。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

5.思想的特征(1)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辩证统一(2)自然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3)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4)差异性与共同性的辩证统一6.思想的表现形式有工具性形式和内容性形式。

7.行为是在思想支配下所产生的言论、行动等外在表现。

8.行为的特征有起因性、自主性、目的性、可塑性。

9.思想与行为的关系:思想与行为的一般关系是:a思想支配行为。

人的绝大多数行为都是由思想所支配的,思想是行为的先导;b行为反映思想。

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的思想。

因此往往通过分析行为而了解产生该行为的思想动机;c行为对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反作用。

思想与行为之间复杂关系:第一,思想正确,行为正确;第二,思想正确,行为不正确;(好心办坏事)第三,思想不正确,行为正确;(歪打正着、虚假行为)第四,思想不正确,导致行为错误。

思想与行为之间的这些复杂关系,要求我们必须对人们行为的思想动机与思想指导下的行为效果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10.思想向行为转化的条件(影响思想向行为转化的因素):(一)外部条件(外因)如社会风气、社会舆论、先前行为的效果(二)内部条件(内因)思想观念的内化程度、非理性因素(需要、动机、情感等)11.影响思想向行为转化的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内化★注重培养学生的非理性因素★创设、优化社会环境12.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帮助下或在其他社会教育因素的作用下,接受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己的个体意识,自愿将这些要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与行为依据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笔记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笔记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笔记第一章导论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1. 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对人们的思想、政治观念、道德品质和人生观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达到一定的要求和标准。

2.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群众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外延1. 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

2. 外延: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领域,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形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1. 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学科。

2. 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外延、原则、方法、载体、环境、管理和评估等方面。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1. 形成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2. 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趋势包括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学科交叉与融合、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创新教育方法等。

五、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1. 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

2.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

3. 思想与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引导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使之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4. 灌输与疏导:灌输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传授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疏导是指通过引导、启发和沟通,使受教育者自觉接受和内化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

5. 内化与外化: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将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和行为准则;外化是指受教育者将内在的信念和行为准则外化为实际行动。

5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马工程

5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马工程
(二)培养爱国报国情怀和改革 创新精神
三、道德法制教育
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 成部分,道德法制教育是培养人们良好行为的 重要手段。
(一)公民道德教育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爱国守法、明
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作为每 个公民都应该遵守的基本规范。
(二)社会主义民主教育 现阶段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特征
政治性
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都力图用一定的思想观念、 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来影响社会成员,使社会成员 形成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思想政治品质。
目的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需要与教育目的相一致的知 识、理论、观点、实际材料等内容,通过教育者与 受教育者共同认识、体验、实践才能实现。
科学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从根本上说,就是思 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源于实践,并经过实践的检验 是正确的。
系统性
多层次、多内涵的体系,有理论内容与实际内容; 有历史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有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 不同领域的内容;有主导性内容与多样性内容等。
时代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时代、 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对教育内容有不同的要求,那 就是要体现时代性,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不断赋予 思想政治教育鲜明的时代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才富 有活力与生命力。
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就是要把实践育人作为思想 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就是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
(一)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 根本目标对具体目标起着支配作用,具体目标是 根本目标在不同层次上的展开。

第七章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需要

第七章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需要
二、影响教育对象需要的因素
1、生理和心理因素 2、需要的满足程度。需要未满足,降低需要标 准;未满足,需要变化;满足,需要更高。 3、经验、模仿、学习和实践使教育对象的经验 不断丰富,需要内容随之变化。 4、家庭、学校、同伴、同事。
18
5、社会舆论 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报刊、电视等宣传舆论阵
地的正确导向,以正确地引导和把握社会舆论,促 使人们在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中形成和追求高尚的 精神需要。
12
四、需要是人从事实践活动的内驱力
马克思:为满足人的生理需要而展开的物质生 产活动本身乃是第一个历史活动。
最初:动物式的机体生理需要。需要推动人类
以劳动占有现存的自然对象。占有的结果:生存需 要的满足;新的对象的发现。恩格斯:一旦有了生 产,生产斗争便不再围绕单纯的生产资料进行,而 是围绕着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
存在的、发展的;劳动的、娱乐的。 4、需要的多层次性 阶梯式、层次性。 5、发展性 6、需要的共同性 7、人的需要的阶级性 8、制约性
5
6
7
三、需要的分类
1、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从需要的起源划分,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社会 需要。
恩格斯:“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
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
马克思:“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不但客观 条件改变着,例如乡村变为城市,荒野变为清除了 林木的耕地等等,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 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 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 的语言。”
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是个性积极性的源 泉,它与人的行为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人的活动总
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
异。”

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人的需要——基于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探讨

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人的需要——基于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探讨

合 理的需要 , 也有不合理的需要 , 有现实 的需要 , 也有 不现实的 需要 , 这些都是 与现实的个人的素质相关的 。
4 的 价值 通 过 需要 的 满 足 来 实现 。 入
人 在 本 质 上 是社 会 性 的 ,要 以社 会 的方 式 创 造 自己作 为 人 所需要 的生存资料。自在的 自然物不是为人的存在 , 不具有满足 人作为人的需要 的价值属性。 所谓价值 , 就是物能满足人的需要 的属 性 。 只有 通 过 人 的 创造 活 动 , 赋 予 物 以能 够满 足 人 的需 要 才 的价值意义。 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人的需要 的功能 , 实质上是人 创造价值的活动具有能够满足 自己需要 的功能 。人的需要是多 方面的 , 既有物质的需要 , 也有精神 的需要 。人要为 自己创造满 足这两种需要 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通过创造物质来 满足 自 己的需 要 , 人 满 足 自己 需要 的特 殊方 式 , 种 特 殊 方 式 实 现 了 是 这 人本身的价值 。人 的价值 , 也就是人对 自身的意义 , 就在于人能 够 创造 价值 以满 足 自身 的 需 要 。不 管 是 个 人 价 值 还 是社 会价 值 2 的 需要 是 有 层 次 的 。 . 人 个人应 以 自己的活动 、 贡献来 满足他 马 克 思 主 义认 为人 的需 要 包 括 生 存 需 要 、享 受 需 要 和发 展 的实现都是如此 。一方面 , 另 个 需要三个层次。 首先 , 这三个层次 的需要是一种递进的关系。 生存 人 和 社会 的需 要 ; 一方 面 , 人 还 要 从 社 会 或 他 人 那 里 获得 自 需 要 是 人 的 第 一 需 要 ,已 经 得 到 满 足 的第 一 需 要 本 身 , 足 的 身需要 的满足 。所以说 , “ 满 人的价值是通过需要的满足来 实现 的。 人 的需 要 的全 面 发 展 是 人 的 全 面 发 展 的 基 本 内 容 ,也是 人 活 动 和 已经 获 得 的 为满 足 需 要 用 的工 具 又 引起 新 的需 要 ” 于是 , 才有了更高层 次的需要 , 人就是在不断更新的需要 中发展与完 善 的全面发展 的重要表现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 于需要理论的科 不仅是我们现 阶段坚持“ 以人为本 ” 的科学发展观 , 促进 着。 二, 第 这三个层次的需要是并存的。 某一层 次需要的满足并不 学 观点 , 意味着它的消亡 , 而是需要层次优势 的更替 , 即在一定条件下 , 某 社 会全面 、 协调 、 可持 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之一 , 也是 我们开展思 种层 次 的需 要 居 于 主要 位置 , 其 他 需 要 居 于次 要 位 置 , 不 是 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前提 和依据 。 而 而 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 的观点 , 不 已经 不 需 要 了 。 三 , 展 需 要 是 人 的最 高 层 次 的需 要 。 第 发 生存 需 要 仅从理 论上论证 了思想政 治教 育工作 中应该 重视人的需要 , 而 和享受需要是人类 生活的手段 , 发展需要才是人类生存 的 目的 , 且还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 了现实 的方法指 导。 以说 , 所 马克思主 体现 了人和动物的本质 区别 。马克思 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的 义需要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 的理论基 础和依据 。

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依据

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依据
但是却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并不断创造着各 种必要条件。 • 4、社会主义社会不可能避免人的片面发展。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直接理论依据
• (三)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社会
• 1、人类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转变的历程, 也同时使人由片面发展向全面发展转变 的历程。
资本主义 片面发展
共产主义 全面发展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直接理论依据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直接理论依据
• (三)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社会
• 2、无产阶级革命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为 首要目的,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的 幸福。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幸福的应 有之意,因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社 会主义阶段无产阶级的重要任务。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直接理论依据
• (三)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社会 • 3、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
人的自然属性为什么不是人的 本质 ?
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类生存和延续的 条件,但并不是人的本质。
马克思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 能够生活。但为了生活,首先要衣、食、住以 及其他东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 卷,第32页)这是人的自然属性。
不能否定它的存在,但是自然属性并不是人的本 质,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直接理论依据
• 3、关于经济与政治辩证关系的原理 • 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表现); • 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不
同性质反作用); • 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表
现形式
关于人的本质学说
•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虽然对人 的本质作了大量的探索,但是,并没有 获得科学的解决。在人类认识自身的过 程中,只有马克思主义才第一次达到了 科学的水平,得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 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结论。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本质规律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本质规律

52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本质规律吴敏江苏大学摘要:“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这一论断是马克思所提出的,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的一种体现方式。

其之间的关系表现在:自然需要是基础,实践需要促进人的本质,发展需要深化人的本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理论支撑,而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与人的本质”的思想成为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同时,这一思想为探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新时代,高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从而提高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教育方法得以改进,从理想型转变为现实型。

从“现实的人”出发,关注教育主体本质的提升,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人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一、人的需要与人的本质人的需要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个人利益、个人幸福等,早期学者对于人的需要的理解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他们注重的不是物质需要,而是精神需求。

黑格尔关于人的需要的研究与以往不同,对马克思人的需要思想有着指导意义。

黑格尔不是抽象的来理解人的需要,他是从所处的环境即市民社会出发,在此,黑格尔提出了人的需要的特殊性,实现人的需要有很多途径,但劳动是最重要的手段,同时,人的需要也是人的本质的基础,但可惜的是,黑格尔没有跳出抽象的枷锁,只是用“绝对精神”这一理解方式来理解人的需要和人的本质,没有超越“抽象”的理念。

与此不同的是,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自然需要出发,他指出有了人的需要,才会出现人的生命活动,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其内在价值的规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取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的本质要得以实现,必须从“现实的人”的出发。

传统意义上,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首先将其本质定性为政治性,要求教育对象接受学习政治文化,强调的是传递、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和意识形态,体现统治阶级的政治观念,并且以“灌输式”和“嵌入式”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人的需要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人的需要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人的需要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做人的工作,而人又是有思想、有感情、有需要的社会人。

马克思曾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因此,研究人的需要,并从人的需要出发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

这里要强调的是,人的需要不仅仅指个人的需要,还包括社会的需要,两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当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发生矛盾时,个人需要自觉服从社会需要,并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做出牺牲。

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就是使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相结合,使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相统一。

1.从人的需要出发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首先,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调动人的积极性。

这就要研究人的行为产生的动力。

组织行为学认为,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

所谓需要,是指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个体在某种重要而有用或必不可少的事物匮缺、丧失或被剥夺时内心的一种主观感受。

一般来说,当人产生某种需要而又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一种不安和紧张的心理状态。

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就转化为动机,推动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向目标前进。

当人达到目标时,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消除,需要得到满足。

这时,人又会产生新的需要。

这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使人不断向新的目标前进。

这一过程可用一个模型来表示:需要一心理紧张一动机一行为一需要满足一新的需要一心理紧张一紧张消除。

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调动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就必须研究和分析人的需要,并设法满足其合理的需要。

其次,这也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决定的。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实际上是教育者主动地向受教育者灌输理论、观点的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能动地对教育内容进行选择、吸纳的接受活动的联结和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实效,关键是看受教育者的接受活动效率的高低。

这里,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特殊的接受活动,是受教育者出于自身的内在需要,而对教育者利用各种媒介所传递的思想文化信息加以反映和选择、整合和内化以及外化和践行的连续的、完整的过程。

人的本质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依据

人的本质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依据

人的本质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以《关于费尔巴哈
的提纲》为依据
尹雪
【期刊名称】《新丝路》
【年(卷),期】2024()15
【摘要】人的本质理论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核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理论来源。

文章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依据,从人的本质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出发,探寻人的本质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即立足人的现实性与实践性、注重
其社会性、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总页数】3页(P0168-0170)
【作者】尹雪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
【相关文献】
1.人的个体本质与类本质思想及其当代启示r——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再思考
2.浅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的本质"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3."人的本质"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基于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理解4.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的运用——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基础的研究5.马克思“人的本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文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PPT课件)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PPT课件)

群体目标 个体目标
是集体、单位所要达到的共同目标。
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个体所要达到的预期结 果,具体来说就是提高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 并促进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的发展, 把个体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
(三)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
(四)总目标和分目标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教 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讲解的知识、理论、观点,是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转化的中介。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 会 主义理论体系教育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教育 (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教育 (五)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 (六)公民道德和民主法制教育 (七)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 (八)生态文明教育
二、爱国主义教育
三、道德法制教育
四、全面发展教育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思想 政治教育过程的起点和归 宿,它概括了时代对受教 育者的要求,体现着国家、 社会和教育者的期望,规 定了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 发展方向,在整个思想政 治教育过程中起着导向、 激励、调控作用。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思考题
1.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任务是 什么关系?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3.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4. 试论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对加强
爱国主义教育的启上说,就是思 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源于实践,并经过实践的检验 是正确的。
系统性
多层次、多内涵的体系,有理论内容与实际内容; 有历史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有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 不同领域的内容;有主导性内容与多样性内容等。

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问题

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是一个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范畴和问题,把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作为问题的起点,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一系列重要问题,如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等重要问题。

本文尝试从需要的视角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进行审视,并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类型、特征进行初步的探讨,以便更好地关注和激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从需要的视角审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需要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动力源,参加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动力是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

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起源于人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确实,需要是启动行为的动力依据。

行为科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行为规律表现为:需要———动机———行为。

也就是说,人的行为最原初的动力是人自身意识到的需要。

人的活动的目的和归宿最终是为了满足人的不断丰富着的、永无止境的需要。

事实上,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重要环节,是人类结成社会关系和进行认识活动最内在、最深层的原因。

没有需要就不可能有动机,也不可能有人类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实践活动。

也正是人的需要不断地推动着人的实践活动的逐步深入和扩展。

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重要内容之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人们参加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动力在于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其深层原因在于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缺乏,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动力不足。

#"人有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高层次需要需要激发和培养,现代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是全面的也是高层次的需要,必须加以启发、引导和培养。

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认为:(!)需要是行为的根源。

需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需要的增长及其复杂化和丰富性,必然导致人的活动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用各种激励手段,对教育对象施加正强化和负强 化的信息反馈,以引起其心理和思想情感以及行 为的变化,使其产生社会所期望的行为反应,从 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行为准则。
• 激励狭义上是指激发和鼓励;广义上是指运用各
种手段激发、调动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 性和潜能。形式多样如正激励和负激励、精神激 励和物质激励等。
第九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概述
• 一、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概念 • 原则是指人们在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时所依据
的准则。
•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指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
活动中为实现教育目标所必须遵循的准则。思 想政治教育原则为人们规定了从事思想政治教 育活动的基本标准或法则,是思想政治教育活 动有序进行的基本条件。
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意识。没有渗透意识 或渗透意识不强,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渗透到经 济业务工作中去,“两张皮”现象就难以克服;
• 第二,要加强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教育格局,使
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合力。
• 第三,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经济、业务等工
作的方方面面。
• 五、层次原则:层次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
• (哲学的联系的三个方面:一是经与上、二是平
行关系工生学、三是过程要素)
• 二、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主要依据 • 三层关系(P201-203) • 三、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体系的基本特点 • 1、辩证性(发展与联系) • 2、整体性(一是体系;二是整体大于单个;三
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 3、层次性(主次分明) • 4、动态性(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发展变化的)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 想路线和原则。求实原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动力——需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动力——需要
1 . 需要的内在属性 。人 的需要是 人的渴求和欲望 ,是对人 自 动力之 源的原 因和 根据 。
身存在 与发展的一定事物及其相应的客观条件的依赖 和要求 。它
2人 的需 要 的特点 。人 的需要 的特点 主要表 现 为 以下 几方 .
所表现 的是 人对客 观对 象 的必然的 依赖关 系。 “ 需要 ”这个范 面 。 畴 ,是客观世界 的一个普遍范畴 ,它揭示和反映客观世界任何一 第一 ,人的需 要的对象性和指向性。人的任何需要 ,无论其 个具体存在和发展的事物彼此之间相互依赖 、相 互依存 的关系及 最终表现 的形 式如 何 ,它总是具有 自己的对象 , 表现 为对一定对 其状态 。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 ,整个世界是 由种种相互联系 象 内容 ( 包括 具体 事物 、物品 、活动 、思想、意念 、心态等 )的 和相互作 用无穷无尽交织起来所构成的一个 统一整体 ,任何一个 需 要。不 存在没有对象 内容的需要 ,就是 “ 么也不需 要” 什 ,从 具体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之 中 ,绝对孤立 的、封 闭的 逻辑 上来讲 ,也有 一个对 “ 么也不 需要 ”的需要 , 而且这 种 什 . 事物和 系统是不存在的。 “ 什么也不需要 ”本 身存在着相对性 ,而不是绝对 的。正 因为人
中图分粪号 : 61 G 4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17- 5 1(0 1 1 0 1一 2 61 63 21)1— 02 O
历史 活动。 ”需要发展的性质可以概括为 “ 需求上升规律 ” ,需要

“ 要 ” 的概 念 界定 需
动力源 自于 人的需 要 。大 学生 思想政 治教育 动力就是 “ 需 不断突破 它 自身的框架 ,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 ,推动了思想 要” “ 。 需要 ”之所 以能够成为 思想政治教育 的源动力 ,不仅在 政 治教 育在 人类文 明大道上永不停息的发展。这种 需要的 “ 无限 于它内在的属性 ,还在于它 自身的特点。 性”和 “ 广泛性 ” “ 、 要求上 升规律”正是它成为 思想政 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始源

思想政治教育始源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始源摘要: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的生成性表征着人占有自身的类本质和社会本质。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并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人的本质。

这些活动都是由人的需要引发,在实践中实现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

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并促进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人的需要中生成,在人的实践中存在,在人的发展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始源性;生成;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人的工作,而人的根本问题是人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坚持从人的实践和社会关系中去考察人的本质,认为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在其现实性上,它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些活动都是由人的需要引发,在实践中实现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

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并促进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人的需要中生成,在人的实践中存在,在人的发展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人需要中生成人与动物都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但是动物没有发展问题而人却有。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与动物在各自本质的获取方式上有差异。

从自然观看,两者尽管都作为自然存在物,但人不像动物那样肯定自然的直接存在状态,使自己消极地适应自然,而是以自身的活动否定自然的直接存在状态,赋予它以合乎人类目的或需要的形式,使“自在之物”成为“为我之物”。

这种活动从根本上弥补了人在生命本能上较之于动物的先天的“不足”,但也正是这一“不足”给人以巨大的开放性空间——有别于动物的生存方式,即通过劳动来获取物质资料以满足生命存在和延续,表现人之为人的自然性。

人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以满足“人”之生存之需,这表征思想政治教育为人的基本生存活动服务,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意义;而人对精神生活资料的需要以满足“人”之生成与发展之需,这表征思想政治教育为人的精神需求服务,是人的完整生成和更好地发展的一种内在规定,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意义。

一部人类历史就是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的历史,其前提条件就是保持生命体的存在和延续。

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据

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据
么人 的需 要也 就不存 在合理 与不合 理 的问题 ,实际
上, 需要在 内容上是 客观的 , 在形式上是 主观的 , 需要 不 等于需 要在意识 中的反映 。 摄取说认为需要产生 的 基 础就是基于缺乏 , 它是 基于缺乏而产 生的一 种摄取
个 界定 。 目前我 国学界关于人 的需 要涵义 的界 定 , 概
条件在人 脑 中的反 映。“ 是人对物质 生活条件 ( 素 ) 要
和精神生 活条件 ( 素 ) 要 的依赖关 系的反映 , 是对需要 对象 的明确指 向 , 并以主观愿望 的形式表现 出来 ” ] “。
二是状态说 。 为人的需要就是人 的某种摄取状 认
态 。“ 需要 ( ed ) 为一般范畴 , N es作 是包括人 在 内的一 切生物有机体 所共有 的一 种特性 , 这是有 机体为 了维
括起来 主要有 以下几种观点 :

是 反映说 。 为人的需要就是人生存 和发展 的 认
状态, 这种观点确实有一 定道理 , 但是它 的缺陷在于 , 它 没有看 到缺乏 的另一面即充盈 。 人的需要有时并不 是 基于缺 乏 , 利他 本身也 可 以是 一种 高级需 要 , 实 现 中也看 到很 多人做好事 、 慈善 , 做 这是他们 的需要 , 但 这种需要 的产生并不是基 于缺乏而产生 的摄取 状态。 所以, 把需要狭 隘地 理解为“ 取” 这是很成问题的 。 摄 ,
持正 常运转 ( 生存 、 发展 ) 必须 与外部 世界进 行 物质 、
收 稿 日期 :0 1 1一 l 2 1- 2 O
基 于上述分析 , 笔者 以为李 德顺 、 马俊峰在 《 价值 论 原理》 中对人 的需要 的界定更 为合理 , 即认 为 ,需 “
要所体现 的正是 人的生理结构 、心理 结构和精神一 文

思想政治教育关注人的精神需要的意义探究

思想政治教育关注人的精神需要的意义探究
马克 思 主义认 为 , 在现 实世 界 中 , 人有 许 多需要 , 个 精
当前 , 学界关 于思 想政治 教育 研究 的视角 很多 , 中 已 其 有 部分学者从 马克思 主义 人学理 论 出发把人 的需要 纳入 思
神需 要 , 括追 求知 识 、 情 、 乐 、 包 感 娱 目的性 、 值性 和 自由 价
2研 究 , 是做好 思想政 治教 育工作 、 强其 针对性 和有效性 增
的逻 辑 起 点 。
最 伟大之处 , 便在 于他 的精 神性 的拥 有及其 价值 。 思想政 治教育 的对象 既然是 人 ,教 育活 动就必 须从人 的 自然 、 会 、 神属性 出发 , 就意 味着 , 社 精 这 思想 政治教 育应 该是人 性化 的活 动 , 维护人 的尊严 和价值 。 应 思想政治 教育 必须 以 人为 中心 , 以人 为根 本 , 以人 为 出发点 和 落脚 点 , 把 工作 的 目标和原 则 、 方法 , 定位 在充分 调动 人 的积极性 和主 动性 上 , 定位在 尊重 人 、 理解人 、 心人 、 高人 、 关 提 造就 人上 。 我们所处 的时代 正是充 分弘扬 人性 的时代 ,是 以人为本 的 时代 。 因此 , 以人 的精 神需要 ( 即人 的精神属 性和社会 属性 ) 为视角来观 照 当前 的思想 政治 教育 ,充分顺 应 了这 一人类
性等作 为人 的精神 属性 和社会 属性 ( 从广 义上讲 精神属 性 与社会 属性是 相 同的 ) 中的重要 内容 , 的存在 和发展 是 当 它
人性 的获得 和发展 不可或 缺 的。而且 , 之为 人的最 神圣 、 人
想政治 教育研 究视域 ,但却 很少 有人 直接从 精神需 要特 别 是 马克思主义 精神需 要理 论的 角度来 探讨 问题 。思想政 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据作者:王金情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年第01期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只有深入人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取得好的效果。

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

人的需要的产生、特征、分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内容架构、评估标准等都密切相关。

因此,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人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重要依据中图分类号: 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1-0025-05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是客观存在的,它与人的思想、动机和行为密切相关。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既是教育者按照社会需要积极组织进行施教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内在需要接受教育并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

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人的需要密切相关。

无论从理论分析的角度还是从实践考察的角度看,人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都存在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因此,加强对人的需要的分析和研究,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前提。

一、人的需要的内涵关于人的需要至今尚无众所公认的定义,布达佩斯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A·赫勒甚至认为,企图为需要下一个全面定义的人是在妄图“取代上帝的地位”。

然而我们研究人的需要问题,还是要对人的需要做一个界定。

目前我国学界关于人的需要涵义的界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反映说。

认为人的需要就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在人脑中的反映。

“是人对物质生活条件(要素)和精神生活条件(要素)的依赖关系的反映,是对需要对象的明确指向,并以主观愿望的形式表现出来”[1]。

二是状态说。

认为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某种摄取状态。

“需要(Needs)作为一般范畴,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有机体所共有的一种特性,这是有机体为了维持正常运转(生存、发展)必须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而产生的一种摄取状态。

这种状态,一方面表示了有机体对周围环境的依赖和需求;另一方面又表示了有机体具有获取和享用一定对象的机能”[2]。

三是依赖说。

认为人的需要是人为维持内部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平衡而产生的一种依赖关系。

是“人对其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和需求。

它反映的是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贫乏状态,可以理解为人反映现实的一种形式、积极行动的内在动因”[3]。

这几种界定都有一定的道理,它们之间并不是毫无联系的,而是有交叉的,比如说反映说、状态说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依赖说。

但总的来看,这几种界定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比如说反映说说明了需要具有主观性,但如果把人的需要完全等同于主观意识,那么人的需要也就不存在合理与不合理的问题,实际上,需要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需要不等于需要在意识中的反映。

摄取说认为需要产生的基础就是基于缺乏,它是基于缺乏而产生的一种摄取状态,这种观点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是它的缺陷在于,它没有看到缺乏的另一面即充盈。

人的需要有时并不是基于缺乏,利他本身也可以是一种高级需要,现实中也看到很多人做好事、做慈善,这是他们的需要,但这种需要的产生并不是基于缺乏而产生的摄取状态。

所以,把需要狭隘地理解为“摄取”,这是很成问题的。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以为李德顺、马俊峰在《价值论原理》中对人的需要的界定更为合理,即认为,“需要所体现的正是人的生理结构、心理结构和精神-文化结构所构成的人的整体性存在与周围环境的一种关系,是基于人与环境的不平衡而产生的趋于平衡的一种自觉倾向”[4]。

这个界定就克服了上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人的需要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不会肯定一个而否定另一个;二是人的需要并不是仅仅基于缺乏,而是基于人与环境的不平衡,这就把两方面都兼顾到了,而且,这个界定还看到了人的需要的自然性和社会性。

因此,本文对人的需要涵义的理解就采用这一界定。

二、人的需要的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1.客观性首先,需要的客观性源于需要的形成机制。

“‘人的需要’和‘欲望’不同,它不是主观偶然的,也不是现在的,而是在文化共同体的历史发展中自然形成的,在此意义上说,它是客观的”[5]。

其次,需要的对象是客观的。

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正是由于满足需要的对象的客观性而使人成为受动的存在物。

人的需要是客观的,但由于人总是把自己作为意识的对象,因而他的需要总是被意识到的需要,总是以愿望、目的、动机等主观意识形式而存在,所以使得人们往往“习惯于以他们的思维而不是他们的需要来解释他们的行为”。

实际上,需要并非人主观自生的东西,而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需要,并不仅仅取决于他的主观意志,更为根本的是取决于他的客观存在,如所处的历史时代、社会条件和个人的受教育水平等。

所以说,需要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社会矛盾和人们思想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需要。

“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6]。

可以说,人的需要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存在;人的需要变更,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更新。

人的需要的客观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客观性,它是一定社会、阶级和个人发展所必不可少的。

2.自觉性人的需要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能动的需要,而动物的需要则是无意识、无目的、本能的需要。

自觉性是人的需要区别于动物需要的一个界标。

动物与外部自然环境是直接同一的,动物的需要一般是由自然条件直接决定的,所以需要的内容和范围都很狭窄,而且,同类动物的需要几乎是无差别的。

正如马克思所说“一窝蜜蜂实质上只是一只蜜蜂,他们都生产同一种东西”,而“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

人的需要之所以具有“无限性和广泛性”,归根结底还在于人的需要具有自觉性。

动物并没有把它与它需要的对象区分开,动物的活动往往是受本能驱使进行的,动物的类的需要与个体需要之间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可以说,动物物种需要的界限也就是动物个体需要的界限;但人不同,人可以意识到自己与环境的区别,可以把自身与自身需要的对象区别开来。

所以,不但个体需要在需要的内容和层次上千差万别,而且个体需要与类的需要之间也可以发生很大的差异。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人的需要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需要。

人的需要具有自觉性这对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也有重要启示意义。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只重视外在灌输,而忽视从人的需要的角度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

在人们主体性日益增强的今天,要注意把外部灌输和重视人的需要的自觉性结合起来。

外部灌输主要是社会教化的过程,而通过人的需要的自觉性来培养人的需要、引导人的需要的发展,这是实现个体内化和自我教育的过程,这对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

3.社会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人,既来自自然界又高于自然界,所以人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首先有自然属性的一面。

“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

但是,人的自然需要已经不是纯粹的自然需要,而是“历史上随着一定的文化水平而发生变化的自然需要”[7]。

马克思举例说“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饥饿”[8]。

可见,人的需要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性的需要,即使是自然需要也都打上了社会性的烙印。

而且需要的内容、需要的产生和发展程度以及需要的满足方式等都要受到社会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可以说,社会性是人的需要的最根本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社会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主要是指它具有维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功能。

因为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那么在做思想政治教育时就要注意密切结合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来进行。

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还要与时俱进,注意结合社会热点和重大事件来整合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

4.历史性这主要是指人的需要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在历史过程中不断生成发展的。

正如马克思所说“需求的产生也像他们的满足一样,本身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有很大的伸缩性和变化性。

他的固定性是一种假象,“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9],一旦满足了某一范围的需要,又会游离、创造出新的需要,这都说明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的。

“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与自然界进行斗争一样,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而且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他都必须这样做。

这个自然必然性的王国会随着人的发展而扩大,因为需要会扩大;但是,满足需要的生产力同时也会扩大”。

可见,人的需要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从简单到丰富,从低级到高级;而动物的需要则是长久停滞不变的。

人的需要具有历史性,这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是内在统一的。

陶行知曾说过,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

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结合人们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人们的实际情况,根据人们不断变化的现实需要来更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只有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是有生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

5.阶级性这也是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区别于其他需要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阶级社会里,个人总是属于一定阶级的,“阶级对各个人来说又是独立的,……各个人的社会地位,从而他们个人的发展是由阶级决定的,他们隶属于阶级”,所以,个人总是以一定阶级中的个人表现出来。

那么,作为属于某一阶级的个人的思想、观念等意识形式必然是从该阶级的状况出发,反映该阶级成员的需要。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阶级不同,理想不同,各自的需要和追求也不相同。

人的需要的阶级性,是理解人们思想和言论的关键。

正如江泽民曾指出的那样,只要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我们就不能丢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

这种观点和方法始终是我们观察社会主义同各种敌对势力斗争的复杂政治现象的一把钥匙。

这些都说明了在阶级社会,需要是具有阶级性的。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阶级性这是勿庸置疑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描述性的,而是价值性、规范性的,带着特有的立场和观点。

它是一定的社会提供的政治教育方式,是使社会中的个体或群体接受那些能帮助他们理解政治制度运作的信息、信念、态度、价值,并指导他们自己在这一框架内行动的方式”[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