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从科学到乌托邦论辨析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区别与联系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概论包括了许多重要内容,其中科学社会主义和乌托邦社会主义是两个关键概念。

本文将探讨科学社会主义和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及特点科学社会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现实社会中的具体应用,旨在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共同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中存在的剥削、不公和社会矛盾,提出了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

其中,科学社会主义最核心的特点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所有制和计划经济。

科学社会主义主张通过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经济的社会化来实现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从而彻底消除剥削和社会不平等。

同时,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的是一个无阶级、无国家的共产主义社会,以人民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目标。

二、乌托邦社会主义的概念及特点乌托邦社会主义是指一种理想化的社会主义理论,旨在构想一个完美无缺的社会。

乌托邦社会主义源于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其特点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的幻想。

乌托邦社会主义关注人类幸福和社会和谐,主张实现共同财产和社会公平。

然而,乌托邦社会主义对于社会结构和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较为模糊,往往缺乏现实可行性,因此容易被认为是一种空想。

三、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区别1. 理论基础不同:科学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对阶级斗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

而乌托邦社会主义则更多地关注社会理想和人类幸福,对于社会矛盾及其解决方式的认识较为模糊。

2. 实践路径不同:科学社会主义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来实现社会主义的胜利,并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逐渐迈向共产主义。

相比之下,乌托邦社会主义更多地是一种理想化的构想,对于实现方式和路径并没有明确的方案。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部分。

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不同于乌托邦社会主义,它强调实践和科学性,注重社会现实的变革和社会制度的建设,力求从社会实践出发,解决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强调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即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它提出了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等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相比之下,乌托邦社会主义是一种空想性的社会主义理论,它没有实践基础,也没有科学性,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社会构想。

乌托邦社会主义试图通过设想一个理想的社会来解决社会问题,但无法解决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和变化性,也无法实现。

乌托邦社会主义只存在于空想之中,无法成为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终结,是实现人类解放和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唯一出路。

科学社会主义通过对社会现实和历史发展的认识,提出了可以指导社会主义实践的思想和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实践性和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

而乌托邦社会主
义只是一种空想,无法成为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也无法指导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将继续影响和指导人类社会的发展,为实现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不懈奋斗。

从乌托邦到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演进

从乌托邦到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演进

从乌托邦到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演进从乌托邦到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演进引言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和实践导向,经历了从乌托邦式的遐想到科学社会主义的演进。

本文将围绕乌托邦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两个概念展开探讨,探究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发展,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体现。

一、乌托邦社会主义的理念乌托邦社会主义,最早由托马斯·莫尔在其著作《乌托邦》中提出。

其理念主要围绕着理想社会的设想,试图通过彻底的社会改革来实现人类的幸福。

乌托邦社会主义理念中,普遍存在对私有制度的批判以及对共同财产的追求。

然而,乌托邦社会主义缺乏现实基础,其设想虽然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无法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得到实施。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兴起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乌托邦社会主义逐渐演变为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兴起得益于19世纪思想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构建。

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通过科学分析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规律来建立社会主义,将社会主义从乌托邦幻想中解放出来,引入科学方法和实证研究。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是阶级斗争的观念,他们认为社会主义的实现需要通过工人阶级的革命来改变生产关系。

科学社会主义主张消除剥削和不平等,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此外,科学社会主义关注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社会的集体所有制,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原则。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由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构成。

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将社会主义的建立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消灭相联系。

列宁主义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和党的重要性。

科学社会主义也在实践中不断演进和发展。

根据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出现了毛泽东思想、斯大林主义、毛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等不同的派别和思潮。

这些思想的出现,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理论,同时也反映了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乌托邦》与空想社会主义

《乌托邦》与空想社会主义

《乌托邦》与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航海家到一个奇特的国家的经历,在那里是一个人类理想的地方,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生活富裕,作者莫尔不仅反对中世纪的禁欲观念和神权主义,坚持以人为本位,相信人的力量,力求满足人的情感和兴趣,而且他高度关心人民大众的生活,极力反对资本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就是祸害当前人们生活的主要因素。

因此也就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

英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资本原始积累是《乌托邦》产生的物质前提。

“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基础的变革的序幕、是在十五世纪最后三十多年和十六世纪最初几十年演出的”,而莫尔正是生活在这一历史巨变的过渡时期。

早在14世纪末期,英国就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此时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始积累时期,由于毛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对羊毛需求量越来越大,羊毛价格猛涨,养羊业成为十分有利可图的部门。

大封建贵族于是用暴力把大批农民从耕地上撵走,把耕地一片接一片地圈起,饲养牛群,史称“圈地运动”。

这段“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历史给莫尔以很大的刺激。

目睹资本原始积累初期的所谓“羊吃人”的情况,看到了农民在专制重压下的生活痛苦,莫尔充满了同情。

面对不合理的社会,莫尔幻想一个公正合理的理想新社会的到来。

莫尔的时代,工业生产主要以工场手工业生产为主。

社会上还存在大量的小生产者,在小片土地上经营的大部分农民是个体劳动者,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还很缓慢,小生产者的阶级意识还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

所有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并确信资本主义应当为社会主义所代替。

莫尔揭露了资本原始积累,痛斥了剥夺农民土地的圈地运动,指出这是羊吃人。

圣西门把无政府状态称作“一切灾难中最严重的灾难”,认为经济自由必然导致这一状态。

傅立叶认为雇佣劳动制度是“恢复奴隶制度”,资本主义工厂是“温和的监狱”。

欧文抨击了资本主义私有制,认为私有制是一切阶级之间纷争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区别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区别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区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理论和实践模式。

尽管二者都属于社会主义思想的范畴,但在其核心原则、目标、方法和实施途径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理论根源、发展历程、核心特点和实践效果等方面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之间的区别。

一、理论根源与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于19世纪中叶创立的,他们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危机,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关注经济基础对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影响,强调通过无产阶级政治力量的领导来实现社会主义的彻底解放。

乌托邦社会主义产生于19世纪早期,乌托邦派代表性人物托马斯·莫尔在其著作《乌托邦》中提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概念。

乌托邦社会主义不同于科学社会主义,其理论根源更多地基于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强调社会的完美与公正,并试图通过建立理想社会来消除社会的不平等和矛盾。

二、核心特点的区别1. 科学性与非科学性科学社会主义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注重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转变的科学规律,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实现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的分析方法,通过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原则。

乌托邦社会主义则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想主义,其追求的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

它并没有从科学的角度分析社会现象和发展规律,而是强调主观幻想与人道主义。

2. 阶级斗争与社会和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逐步消除阶级分化和社会矛盾,才能达到共产主义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乌托邦社会主义则更多地强调社会和谐,试图通过完美的社会设计和人道主义的思想来消除社会的不平等和矛盾,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公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区别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讨论,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尽管这两个概念都属于社会主义范畴,但它们在理论基础、目标理想以及可行性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之间的差异。

一、理论基础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根本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来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

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必然经历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程。

乌托邦社会主义则不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往往建立在一种理想化的社会构想上,追求一种完美的、理想的社会模式,但缺乏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

二、目标理想的区别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无阶级社会,实现全民共产主义。

这个目标是建立在对现实社会的深入分析和批判基础之上的,旨在消除社会的剥削和压迫。

而乌托邦社会主义则更多地基于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理想主义追求,他们通常在理论上提出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却往往没有可行性和系统性的考虑。

三、对社会变革的态度和策略的区别科学社会主义注重社会变革的实践性和可行性,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它关注社会革命的主动性和历史条件,寻求真正可行的解决办法。

乌托邦社会主义则更容易滑向虚无主义和抽象的理论研究,对社会变革的实践抱有怀疑态度,通常更侧重于通过理论探索来达到理想社会的目标。

四、理论与现实的区别科学社会主义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深入分析和以实证为基础的理论建构,力图使理论与现实相结合。

它关注社会制度的改革和社会条件的提升,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和科学的管理来实现社会的进步。

乌托邦社会主义则更多地停留在理念和理论层面,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导致了理论和现实的脱节。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科学社会主义继续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通过科技进步和社会制度改革来应对各种社会问题和挑战。

社会主义思想从乌托邦到科学的发展

社会主义思想从乌托邦到科学的发展

社会主义思想从乌托邦到科学的发展社会主义思想是人们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实践的结果,它既包含人类社会进步的理想,也包含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刻反思。

在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中,从最早的乌托邦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阶段,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思想逐渐由理想化向科学化的转变。

乌托邦社会主义是指19世纪初由欧洲社会主义理论家所提出的一种空想式的社会主义理想。

乌托邦社会主义者认为,社会问题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完美的社会制度来解决,而这个社会制度往往是与现实社会制度相去甚远的。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和查尔斯·富尔曼的《新亚特兰蒂斯》,它们描绘了一个没有私有制、人人平等、和谐共享的社会。

乌托邦社会主义的理想主义和空泛性使得它难以在现实社会中得以实施。

乌托邦社会主义往往忽略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类本性的局限性,无法给出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随着社会主义运动的深入,人们开始寻求一种更加科学和现实的社会主义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成果,是社会主义思想从乌托邦走向科学的重要历程。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中,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内在的动力,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阶级斗争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他们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原理。

科学社会主义将社会主义的实现与现实社会的客观规律相结合,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和手段,即通过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科学社会主义强调要把握物质条件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生产力的革命实现社会主义的持续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重要的理论构成是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和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的科学研究和理论探索。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既明确了社会主义的目标和实现途径,又提供了一套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当代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要由科学到乌托邦”评论

“当代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要由科学到乌托邦”评论

当代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要由科学到乌托邦 评论徐 崇 温摘 要 所谓 当代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要由科学到乌托邦 论,其代表人物主要是布洛赫和马尔库塞。

他们严重地曲解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的命题。

社会主义实践中发生失误并没有使科学社会主义倒退为空想,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以后还要不断地与时俱进。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错误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包含有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有价值的见解。

社会主义振兴之路在于更紧密地结合时代特征和本国实践向前推进科学社会主义。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作者徐崇温,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北京 100732)。

在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西方马克思主义提出过许多论点和命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所谓 当代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要由科学到乌托邦 论。

由于在苏东剧变解体以后,有一些原来信奉科学社会主义的人,也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有所怀疑,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这个论点产生了某种共鸣,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弄清事实真相、明辨理论是非,就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布洛赫、马尔库塞提出命题的论据有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有过有关上述命题和论点的论述,但是,最突出的则是布洛赫和马尔库塞。

布洛赫在1918年发表 乌托邦的精神 中,一再阐述这个理论观点并指责马克思主义 从乌托邦到科学的步子迈得过大 ,以致造成 革命想象的逐渐的营养不良 ,导致从内部使革命运动陷于枯萎的精神上的贫困化(布洛赫: 希望的原理 ,1954 1959年法兰克福版第26页)。

布洛赫认为,人是乌托邦的主体,是没有实现的可能性的焦点,哲学的任务不是描述现状,而是唤醒生活,促成一个还处在潜在状态的、要是没有人的首创精神就不能诞生的世界的出现。

他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又是一种乌托邦,其特征是不包含关于未来社会的任何精确预言,却用积极地参加对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内在历史过程来同旧的幻想相对立,马克思的乌托邦是和傅立叶的抽象乌托邦不同的 具体乌托邦 。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基于批判资本主义、追求阶级平等和社会公正的社会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主义应该建立在对社会现实和经济规律深刻洞察的基础上,通过阶级斗争和生产力的发展,逐步实现对人类社会的彻底改造。

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相对的,是乌托邦主义。

乌托邦主义者试图通过设想一个理想的社会,来解决社会现实中的问题,但缺乏科学基础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强调要建立在对社会现实的客观认识之上。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必须依靠现实社会条件的变化和阶级斗争的发展,不能靠空想或主观愿望。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要创造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先破除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压迫性制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

相比之下,乌托邦主义倾向于过分强调理想社会的设想,忽视社会现实和历史规律。

乌托邦主义者往往将自己的理想社会设想成一个完美的乌托邦社会,忽略了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们往往在理论上设想一个与现实不符的社会,往往忽视了实现这一理想社会的途径和条件,因此乌托邦主义往往被人们认为只是一种空中楼阁的理论,缺乏实际可行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主义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尽管马克思主义者强调科学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客观规律,但他们的社会主义理想也包含了一定程度的乌托邦色彩。

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是一个建立在对历史和经济发展规律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公平和社会正义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想不是一个完美乌托邦社会的设想,而是一种建立在对社会实践和现实条件之上的,符合社会潜在发展规律和广大人民利益的真正社会理想。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主义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和联系。

马克思主义者强调社会主义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对社会现实和经济规律的深刻认识之上,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和阶级斗争,逐步实现对人类社会的彻底改造。

社会主义思想从乌托邦到科学的发展

社会主义思想从乌托邦到科学的发展

社会主义思想从乌托邦到科学的发展【摘要】社会主义思想从乌托邦到科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乌托邦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起虽然富有憧憬和浪漫色彩,但其局限性也逐渐显露出来。

随着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出现,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逐渐成为主导。

在实践探索中,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完善和发展。

当前,社会主义思想在当代仍具有重要意义,而未来发展方向也值得深入探讨。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主义思想必将不断更新和适应新的挑战,以实现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社会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思想、乌托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实践探索、当代意义、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定义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思想是一种关注社会公平、公正和共同利益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它强调人们共同分享资源和劳动成果,以实现社会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社会主义思想提倡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团结,以消除社会阶级和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社会主义思想中,强调政府和社会组织对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管理,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社会的共同利益。

社会主义思想不同于资本主义,它强调社会的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主张社会的各个成员应该为了整体的发展和进步而共同努力。

在社会主义思想中,个人和集体的利益是相互联系的,个人的幸福和利益取决于整个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社会主义思想强调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实践,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共同繁荣。

社会主义思想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理念和制度,为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2 乌托邦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起乌托邦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起,源自人们对社会理想和公平正义的向往与追求。

乌托邦社会主义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他在书中描述了一个理想社会,其中人人平等,财富公平分配,没有私有制和阶级对立。

这种乌托邦式的社会构想在后来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想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随着工业革命和社会阶级分化的加剧,乌托邦社会主义思想逐渐走向现实,并推动了19世纪早期的工人运动和社会改革。

社会主义思想从乌托邦到科学的发展

社会主义思想从乌托邦到科学的发展

社会主义思想从乌托邦到科学的发展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思想流派,经历了从乌托邦到科学的发展进程。

本文将从乌托邦开始,探讨社会主义思想如何逐步发展为科学。

乌托邦最初指的是托马斯·莫尔于1516年发表的小说《乌托邦》中描绘的理想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人们共有财产,没有私有制,每个人按需分配资源,实现了社会公平与和谐。

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对社会不公与不平等的不满,表达了对更公正、更理想社会的向往。

乌托邦社会主义过于理想化,缺乏现实基础与可行性,无法解决真实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

社会主义思想开始经历从乌托邦到科学的转变。

首先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批判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与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理论等,对社会生产关系与社会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剥削与压迫,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这些理论为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科学的基础,成为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其次是实践中的探索与总结。

社会主义思想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实践不断检验与发展。

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政权在推翻资本主义的进行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如国有化、集体化、农业机械化等。

列宁还总结了这些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如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等,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更为具体与实践性的指导。

社会主义思想逐渐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理论框架逐渐完善。

马克思列宁主义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关系纳入社会发展的分析范畴,提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理论,这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列宁主义还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过渡等重要原则,形成了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中逐渐发展为科学。

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与实践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

社会主义思想从乌托邦到科学的发展

社会主义思想从乌托邦到科学的发展

社会主义思想从乌托邦到科学的发展从乌托邦到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由理想到现实的过程。

从一开始的不切实际的乌托邦主义,到经过不断实践和总结,逐渐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发展历程给我们展示了人类思想的进步和社会制度的变迁。

乌托邦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初阶段,其代表作品之一是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

这种思想认为,社会应该实现共产、平等、公正的理想状态,但具体实现方式却没有详细的考虑和规划。

乌托邦主义往往把复杂的社会现实简化为一种理想状态,它摆脱了社会现实的束缚,但也正因此,乌托邦主义往往显得非常幼稚和不切实际。

当实践证明这种理想与现实存在矛盾时,这种思想就开始逐渐被抛弃。

接着出现的是早期的科学社会主义,代表人物为富勒和圣西门。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应该通过理性的分析和规划来改造社会和生产力,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这一思想反映了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初步成果,认为社会可以由人类进行管理、造福全部人类,强调社会组织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然而早期科学社会主义对社会现实的分析还比较肤浅,其中存在一些错误和不合理的思想,比如它没有完全具体分析生产关系的本质,夸大了科学计划对社会的影响力等。

随着马克思于19世纪50年代的理论探索,社会主义思想逐渐地从早期科学社会主义向科学的社会主义转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融合了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作用,认为共产主义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趋势。

马克思主义突破了以往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极限,为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全球无产阶级和被剥削和压迫的人民掌握认识社会状况和促进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在社会主义思想中,科学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理论上的提高和深化,也体现在实践层面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20世纪初的俄国革命,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为社会主义的实践提供了充分的机会和平台。

在苏联和中国等地,人民探索出了一条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创造了一系列丰富的社会主义实践经验。

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考研知识点归纳

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考研知识点归纳

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考研知识点归纳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乌托邦社会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社会主义理论流派,它们在思想观点、理论基础和实践实现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理论框架、实践基础和关注焦点三个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和归纳,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两种社会主义理论。

一、理论框架1.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而来的,其基本原理包括阶级斗争、剩余价值论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等。

马克思主义追求通过无产阶级革命与阶级斗争来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并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的目标。

科学社会主义重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应用,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实现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全面改变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 乌托邦社会主义乌托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对人类社会前进方向的一种理想化设想,它试图通过创造理想社会来解决社会问题。

乌托邦社会主义关注的是社会公平、人性的完美和人类幸福,希望通过社会改革和个人行为的改变来实现这些目标。

乌托邦社会主义没有明确的理论框架,而是通过描述理想社会的方式来阐述观点。

乌托邦社会主义经常批评现实社会存在的不公平和不平等现象,但缺乏对社会现实和实践的深入考察。

二、实践基础1.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俄国、中国等国家曾有过一定的实践。

这些实践尝试通过革命和社会改革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个人和社会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

然而,在实践中,科学社会主义也面临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济体制转型、政治运作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困难,导致了实践中的一些失败和误区。

这也使得科学社会主义的态度和理论逐渐演变并且不断修正。

2. 乌托邦社会主义乌托邦社会主义大多是从理论层面出发,鲜有实际实践。

由于它缺乏实践基础,乌托邦社会主义常常被批评为“理想化”和“脱离现实”。

社会主义思想从乌托邦到科学的发展

社会主义思想从乌托邦到科学的发展

社会主义思想从乌托邦到科学的发展作者:周伟来源:《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第1期周伟(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益阳 413000)【摘要】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大变革,它的出现,从此改变了人类文明进程、人类历史进程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的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从乌托邦到科学的转变,宣告了乌托邦,即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的终结。

所有具有空想元素的社会主义从此退居幕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趋势反映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上,而科学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

只要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一直存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不会终了,也将继续实践下去;现实中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并不取决于理论和逻辑是否严格,也不依赖于历史问题的有效性。

科学的社会主义者应善于认识资本主义变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以更自信的态度承担自己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社会主义思想从空想到科学发展【中图分类号】D0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1-0002-02引言马克思社会主义实现了空想到科学的转化,推翻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是社会主义思想的巨大进步。

在共产党宣言中,其首次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告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正式形成。

马克思恩格斯共同致力于进行革命实践,从对民主革命的探讨到对共产主义的研究,从理想的唯心主义到辩证的唯物主义,在艰苦探索中,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等一系列文化思想,并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提出了“两大发现”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础[1]。

马克思恩格斯将科学社会主义建立起来,就与三大工人运动这些实际相结合,其理论促使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最终引导了世界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

现实中,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从而使社会主义思想革命化,最终赋予了工人阶级强大的思想武器,推动工人的抗争运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它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深刻把握。

在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科学社会主义和乌托邦社会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思想流派,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区别。

一、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社会主义思潮,它倡导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

而乌托邦社会主义则不拥护无产阶级革命,主张通过理想社会的构建来达到人类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二、历史观点在历史观点上,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无阶级的社会,而乌托邦社会主义则认为可以直接从资本主义社会跳跃到乌托邦社会,无需经历社会主义这个中间阶段。

三、经济运作方式科学社会主义主张按劳分配,即按照每个人的工作贡献来决定收入分配。

它强调社会的公平和公正,注重解决社会阶级矛盾和贫富差距问题。

而乌托邦社会主义则主张按需分配,即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获取相应的资源和福利,这种分配方式往往难以实现经济的高效运作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四、政治制度科学社会主义倡导无产阶级专政,通过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专政来实现社会主义建设。

它注重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导作用,鼓励群众参与政治决策和管理。

乌托邦社会主义则往往忽视了政治制度的重要性,强调纯粹的理想社会,在实践中往往无法解决社会矛盾和实现社会稳定。

五、实践基础科学社会主义强调实践基础,注重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修正和完善理论体系。

乌托邦社会主义则往往脱离现实,只停留在理想层面上,缺乏对实际问题的具体思考和解决方案。

总之,科学社会主义和乌托邦社会主义在理论基础、历史观点、经济运作方式、政治制度和实践基础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社会主义思想从乌托邦到科学的发展

社会主义思想从乌托邦到科学的发展

社会主义思想从乌托邦到科学的发展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当时“乌托邦社会主义”开始兴起。

乌托邦是指一个理想的社会,被认为是一种虚构的空想。

乌托邦社会主义者认为,只有通过共同所有制和生产资料的公有化,才能实现社会公正和平等。

早期的乌托邦社会主义者往往主张通过理性的规划来进行社会改革。

到了19世纪中期,社会主义开始转向科学化的探索。

这时,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认为只有借助科学、历史和经济学等学科来研究社会问题,才能实现社会革命和迈向共产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几乎成为了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极度不公平和不稳定,并且注定会走向衰落。

他们主张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者应该共同抵制资本主义,进而推翻残余的资本主义国家,并创造一个新的社会秩序。

在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中,社会主义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实践。

社会主义的这个实践阶段与早期的乌托邦元素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它强调的不是一个理想中的社会,而是一个实际运转的国家,这体现在具体政策上,如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政治集中等方面。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政策的目标包括采用中央集权的经济模式,建设公共设施和改进基础设施,以及为工人和穷人提供社会保障。

这些措施旨在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结果,消除社会阶级差距,并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更有尊严。

在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中,还出现了许多新的阐释,其中包括了许多不同的支流和分支。

例如,后启蒙时代的民粹主义思潮更加反对资本主义的经济不公,强调自给自足和自然的平衡。

当代的社会主义理论由马克思主义学说衍生而来,但并不完全依赖于它。

它强调了对自然、环境和人类进行更全面和系统的考虑,强调了个人观念的重要性,并计划加强与其他社会和科学领域的融合。

在中国,社会主义的思想也开始向着一个新的方向展开,其重点是加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和国际竞争力。

同时,提高农村居民和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大众的居住条件、丰富文化活动、推动创新、加强教育等方面,也是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注重点。

乌托邦≠空想乌托邦社会主义中“乌托邦”概念的源起、演变与理解

乌托邦≠空想乌托邦社会主义中“乌托邦”概念的源起、演变与理解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2021年6月总第195期第3期Serial No. 195,No. 3Jun. 2021乌托邦"空想:乌托邦社会主义中 "乌托邦#概念的源起、演变与理解陈旺孙磊(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9)摘要:从词源学上来看,"乌托邦”在诞生之初,就具有双关语义,其原初指涉在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严正批判。

而在中文语境中,“乌托邦”是一个近乎被等同于“空想”的概念范畴,“乌托邦”在国内学界长期遭受污名化。

在“乌托邦”和“空想”之间划上等号的错误译法,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意,也无益于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生成逻辑。

厘清“乌托邦”概念的真正指称,或对理解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演进,进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进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乌托邦;空想;科学社会主义中图分类号:D091.6 文献标志码:A 社会主义发展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在 国内学界,对世界社会主义500年,有一个颇为重要 亦颇受认可的界分,即将这500年划分为6个阶段:(1)乌托邦社会主义;(2)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3)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4)苏联 模式的逐渐形成;(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6)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

其中,有一项大部头,即乌托邦社会主义。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乌托邦社会主义跨越了整整3个多世纪的时间,其时长约占比 文章编号:1004 -342(2021)03 -08 -0866.4% ,占整部社会主义发展史的2/3 #乌托邦社 会主义还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来源。

由此可见乌托邦社会主义史的厚重和重要性#因此,“乌托邦”在中国,从学界到坊间,是一个为世人所熟悉的词汇。

但是,“乌托邦”却面临着一个困境,或将其称之为“’乌托邦’困境”。

是从乌托邦到科学_还是从科学到乌托邦_评_西方马克思主义_的现代乌托邦理论

是从乌托邦到科学_还是从科学到乌托邦_评_西方马克思主义_的现代乌托邦理论

是从乌托邦到科学,还是从科学到乌托邦———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乌托邦理论1516年,英国人文主义者莫尔在《关于最完善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简称《乌托邦》)首次提出了“乌托邦”(uto p ia )概念。

此后,这一概念广泛地出现于各种对现实社会批判和对未来理想社会设计的文献中,尤其是大量出现于社会主义的文献中。

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完成了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2年)中明确宣告社会主义运动中乌托邦思潮的终结。

然而进入20世纪,随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与分化,乌托邦的思想以各种形态在社会主义研究中得到了复活和更新。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或“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一方)的现代乌托邦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明确反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反对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观点。

用马尔库塞的名言来说,通过社会主义的道路,并不象恩格斯所说的那样,是从乌托邦(空想)到科学,相反,是从科学到乌托邦。

“批判的马克思主义者”对现代社会中乌托邦存在的合理性、乌托邦的涵义和作用、乌托邦与人的自由解放、实现乌托邦的途径等问题进行探索,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独树一帜的现代乌托邦理论。

“乌托邦”的原意为“乌有之乡”。

莫尔将希腊文“ou ”(没有)和“to p os ”(地方)组合成新词“uto p ia ”(乌托邦),用它来表示一种未来的理想社会,即一种与基督教政治制度相对立的异教徒的共产主义制度。

在后来的各种文献中,“乌托邦”的基本涵义是:作为“理想”的同义语,表示一种超越现存社会的未来理想社会尤其是与现存政治制度相对立的理想国家制度;作为“空想”的同义词,即乌托邦既然是一个超越的境界或理想,那么它就包含有可望而不可及的涵义,是一个无法到达的彼岸。

在空想社会主义者眼里,乌托邦是一种未来社会理想;而恩格斯在论述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历程时,则将“乌托邦”看作一种空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前沿2000年第15期9理论研究在1989—1991年苏东剧变解体以后,国内外有些人对《共产党宣言》“两个必然”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事实产生了疑难和迷惘,而呼应和反响着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谓当代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从科学到乌托邦的论断,这就把辨析这一理论、为群众解疑释惑的任务,提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面前。

所谓当代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从科学到乌托邦,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社会主义问题上提出的最重要的论断之一。

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有过这方面的论述,但最突出的则要推布洛赫和马尔库塞。

纵观他们的一系列著作和文章,可以看出他们提出这一理论的论据主要有二:一是在苏联模式等社会主义实践中,革命想象营养不良和精神上的贫困化;二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得过去被视为乌托邦的东西现在具有了实现的可能性。

然而,在实际上,以这样两条论据为根据提出当代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从科学到乌托邦,就是说,要颠倒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命题,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它首先严重地误解和曲解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这个命题。

一、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准确含意那么,马克思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命题,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命题说的是,马克思以其关于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两个伟大的发现,使社会主义学说摆脱了空想的性质,成为指导无产阶级完成其历史使命的科学理论。

那为什么说,马克思以前的社会主义学说具有空想的性质呢?那是因为,从16世纪以来的西欧社会主义者虽然全面抨击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后果,试图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暂时性,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种种旨在消灭阶级对立的积极主张,但由于他们当时是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的时期、无产阶级取得解放的物质条件尚未成熟的时期提出其社会主义学说的,他们既不能从资本主义社会本身找到改造它的物质条件,又不能发现无产阶级肩负的历史使命,所以,就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来。

在他们看来,“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弊病;消除这些弊病是思维着的理性任务。

于是,就需要发明一套新的更完善的社会制度,并且通过宣传,可能时通过典型示范,从外面强加于社会”,因为“对所有这些人来说,社会主义是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只要把它发现出来,它就能用自己的力量征服世界”。

然而,他们所发明的“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1995第2版,第224、732页)所以,这里所说空想的特点是不根据和不符合事实,而并不是因为条件尚不具备、因而还不能实现的东西。

为了使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变为科学,就必须把它由空想的基础上移置到现实的基础上。

这样一个历史任务,由马克思通过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个伟大发现而完成了。

首先,唯物主义历史观确立了从人们的社会存在说明他们的意识的原则,于是,“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再被看作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被看作两个历史地产生的阶级既无产阶级和资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

它的任务不再是构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体系,而是研究必然产生这两个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的过程;并在由此造成的经济状况中找出解决冲突的手段”;其次,剩余价值理论则证明“无偿劳动的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通过这种生产方式对工人进行的剥削的基本形式;即使资本家按照劳动力作为商品在商品市场上所具有的全部价值来购买他的工人的劳动力,他从这种劳动力榨取的价值仍然比他为这种劳动付出的多”,这就揭穿了“这种生产方式的一直还隐蔽着的内在性质”,并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联系和它在一定历史时期存在的必然性,从而说明它灭亡的必然性”。

“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1995年第2版,第739—740页)恩格斯就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问题所作上述经典表述,清楚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所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无非是说马克思主义把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的基础上移置到科学的基础上,并没有其它社会主义从科学到乌托邦论辨析徐崇温理论研究的附加涵义。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丝毫也不意味着要消灭革命的想象和精神,它所摒弃的只是不根据和不符合于客观事实的空想。

事情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我们反对主观地看问题,说的是一个人的思想,不根据和不符合于客观事实,是空想,是假道理,如果照了做去,就要失败,故须反对它。

但是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

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

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一切根据于正确思想的做或行动是正确的行动。

我们必须发挥这样的思想和行动,必须发挥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毛泽东选集》第467页)。

所以,布洛赫把尔后苏联模式等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所谓革命想象营养不良、精神贫困化使革命运行陷于枯萎,归咎于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从乌托邦到科学的步子迈得过大,是一件毫无道理的事情。

这只是说明布洛赫自己把革命的想象和精神同不根据和不符合于客观事实的空想混为一谈了。

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说的只是社会主义学说的基础从空想移置到科学,而并不保证尔后的社会主义实践都是科学的、都能事事顺遂而不发生任何曲折和挫折。

一是因为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依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和客观实际为转移,要是不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本国实际、时代特征相结合,那么,就算所用的公式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也没有意义、没有生命力、仍难免犯错误的;二是因为有些社会主义者由于主客观原因往往只能领会科学社会主义的某些方面,并把它夸大成为片面的理论和片面的策略体系,或死背它的一些口号和某些策略问题的答案,而这样那样地背离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从而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发生曲折。

但这一切显然同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无关,也并没有倒转发展进程,使社会主义又从科学倒退到空想。

相反地,科学社会主义只是要求社会主义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抛弃那些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抛弃那些对社会主义的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认识和附加到科学社会主义名义下的错误观点。

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说的是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发展成为严密而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成为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但它丝毫也不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从此成了能够为解决尔后所产生的各种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万灵神药,或者成了万古不变的教条,成了处于终极状态的终极真理。

相反地,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它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向前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不能把科学社会主义僵化成万古不变的教条,另方面又不能借口当代世界发生的种种新问题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那里找不到现成答案,就扬言社会主义还没有完成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或者扬言社会主义要从科学发展为空想、乌托邦云云。

正是针对着诸如此类的错误看法,邓小平强调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实际斗争中发展着。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在实际斗争中发展着。

我们当然不会由科学的社会主义退回到空想的社会主义,也不会让马克思主义停留在几十年或一百多年前的个别论断的水平上。

所以我们反复说,解放思想,就是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79页)。

所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当代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从科学到乌托邦这一论断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苏联模式等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失误,也不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高度发展等新变化提出了新问题,而是在于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不同于科学社会主义所说的社会主义。

二、实事求是地全面地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本主义思潮各派,从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开始,就反对科学社会主义根据唯物主义历史观关于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的原理,提出的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使它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必然性的论断,指责它是客观主义、经济主义、机械主义等等,转而强调主观因素在革命理论和实践中的极端重要性。

尔后的人本主义各派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基本上都是根据这个精神来定义社会主义的。

例如:布洛赫认为:“社会主义越科学,也就越具体地把人当作中心,也就越具体地把确实消灭人的异化当作目的”(布洛赫:《希望的原理》第312页)。

而所谓异化、自我异化,在这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心目中,又多半是一种被心理学化了的东西。

弗洛姆认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是从他关于人10理论前沿2000年第15期理论研究的概念中推导出来的”,在马克思那里,“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人,是去创造出一种生产的形式和社会的组织”,人在其中“克服异化”而“复归到自身”,所以,“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正象一切存在主义哲学一样,是对人的异化的一种抗议”、“对那种爱的丧失的一种抗议”(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纽约1961年版)。

马尔库塞则在30年代就发表《论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源泉》一文,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能够把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以及整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源和本来意义的讨论放在一个新的立足点上”(马尔库塞:《批判哲学研究》,1972年波士顿版,第3页)。

他所说的这个“新的立足点”就是把劳动异化解释成为人的本质的异化,又认为人的异化的根源就在人的本质中,认为社会革命产生于人的本质的总体上的颠倒,以后他更把社会主义社会看成是一个人的本能结构非压抑的社会,这就把社会主义彻底人本主义化了。

然而,事情却正如列宁所指出的:“社会主义学说正是在它抛弃了关于合乎人的本性的社会条件的议论,而着手唯物主义地分析现代社会关系并说明现在剥削制度的必然性的时候取得成就的”(《列宁全集》第1卷, 1984年第2版,第55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从人本主义化的社会主义观出发,提出所谓当代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从科学到乌托邦,自然是不足为奇的。

然而问题在于,当代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到底是从空想发展为科学,还是从科学倒退到乌托邦?这却不是由哪个人主观上的喜爱来决定,而是要由客观实践来检验的。

如果说科学社会主义以《共产党宣言》为标志诞生以来的150多年中,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科学、从理想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再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现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凯旋进军的话,那么,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流派鼓吹的当代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从科学到乌托邦论,所遭遇到的却是一连串的失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