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反思
对我国工业现代“化”的几点反思
![对我国工业现代“化”的几点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da9952aaaea998fcc220e78.png)
李香 兰
( 中共 内蒙古 自治 区委 党校 经济学教 研部 , 内蒙古 呼和 浩特 0 0 7 ) 1 0 0
【 摘 要 】 我 国在 工业 “ 的过程 中出现 了一 些偏 差 : 化” 一是把 工业 自身 的发 展 当成 了工业
【 关键词 】 工业现代化 ; 农业工业化 ; 重化工业; 第三产业
工业化 的 目的是 改变 生产 方式 ,也就 是说 国 民 经济 各行各 业 的生产 方式 的变 革主要 是通 过工业 化 来完 成 的。 业化 是社会 经济 发展 的一个 中间过程 , 工 工业 化本 身并 不是 目标 ,它 只是提 高劳动 生产 率 和 收入 水平 的手 段 ,成功 的工业 化都 是吸 收和应 用 当 时最先 进技术 的结 果 。然而 , 国在工业 化过 程 中 , 我 并 没有 把着重 点放 在 吸收和应 用最 先进 技术来 改 变 生 产方 式上 。 目前 我 国 已有 10多种产 品产量 居 世 7 界 第一 位 .但 我 们生产 这些 产 品的生产 设备 及核 心 技 术大 部分是 直 接引进 的 , 缺少 吸收和应 用创 新 。 出 现 这 样 的差 距 主要 因 为我 国 工业 “ ” 化 过程 中 , 认 在 识 上 出现 了几个 误 区 : 把 工业 自身 的发展 当成 了工 业化 。 忽视 了农 业 的工 业化 工业 现 代化 是 “ 代 化 ” 现 的前提 , 如果 没 有工 业 的现 代化 。 他 现代化 也 是一 句空话 。但是 , 其 农业 不 仅是 工 业 的基 础 , 也是 整 个 国 民经 济 的基 础 , 没有 “ 农业 农 村现 代化 就没 有 国家 的现代 化 ”J 【 l 。工业 现代 化 的标 志 和要 求 : 是 工业 生 产方 式 不 断 向农 业渗 一 透 , 是 工业 产 值 和劳 动力 比重 同时提 高 。我 国正 二 处 于 从 农 村 社 会 和农 业 经 济 向 城 市 社 会 和 工业 经 济 转 型 的过 程 中 . 工业 现代 “ ” 先应 该 把农 业 的 化 首 小 生 产方 式 “ ” 市场 化 、 会 化 的先 进 生产 方式 化 为 社 工业 在 自身不 断 发展 和 扩 张 的 同时 , 仅必 须要 不 加 工 、 化 农 业 提 供 的 全 部 可供 加 工 的原 料 , 要 转 还 “ ” 户 为农 场 . 化 ” 多数 农 民 为雇 工 .化 ” 化 农 “ 大 “ 农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和认识1500字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和认识1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f7e41fdb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26.png)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和认识1500字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采取的特殊路径和独特模式的总称。
在整个进程中,中国尊重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全球反思现代化的一些经验。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和认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首先,中国式现代化重视发展经济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目标是通过经济发展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采取了一系列的开放政策和改革措施,如吸引外资、发展国内市场等。
通过发展经济,中国成功地实现了从封闭与贫穷到开放与富强的历史性转变。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中国倡导人民的主体地位,将人民的需求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
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推动教育、医疗保健等社会服务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素质水平。
中国还重视人民参与,通过改革推动大众创业和大众创新,让人民群众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现代化进程中。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均衡发展。
中国注意到发展的不平等带来的问题,注重解决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问题。
中国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视为一种实际存在的问题,并推动政策的调整和实施以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还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平衡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国家的整体利益。
中国强调国家的整体利益,并根据国情和民意制定国家政策。
中国式现代化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或特定群体利益之上,坚持国家的长远发展为导向。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并通过与其他国家合作来实现互利共赢。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保持文化传统与现代化发展的有机结合。
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注重承传与创新,保持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
中国强调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承,如尊重长辈、注重家庭关系等,并将其融入到现代化的发展中去。
总的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路径和独特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发展经济、解决人民需求和促进均衡发展,并注重整体国家利益和保持文化传统与现代化发展的有机结合。
结合工作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和理解
![结合工作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和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53d9763c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0e.png)
结合工作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和理解近年来,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中国式现代化是指在保持传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现代化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以下是我个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以人为本。
现代化强调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发展,但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注重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提升人民素质。
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注重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提高教育质量和普及率,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改善民生条件,以实实在在的改善人民生活为目标。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现代化模式往往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了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中国式现代化反思了这一问题,注重推动绿色发展,提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中国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控制和减少污染排放,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实现良性互动。
此外,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努力解决贫困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社会治理和法治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社会发展的平衡和协调,关注民生福祉,追求社会公平,推动社会和谐。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传统的现代化模式往往着重经济实力的提升,而忽视了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注重培养创新人才,提升教育质量,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传承和创作。
通过提升国家软实力,能够更好地维护和展示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总的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保持传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现代化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这种现代化强调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注重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和实践值得肯定,它在推动中国发展的同时,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现代化路径和思路。
林毅夫:中国经济改革经验与反思
![林毅夫:中国经济改革经验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4ff0fe6172ded630b1cb643.png)
■我 们应 该继续深化市场改革来改
我希望从 中国经 济改革经验 的探讨
中国能够在 这么长的时间里取 得这么高
善价格信号 的准确性 ,这样才能 比较好
地利用比较优 势和后发优势 。而利用 比 较优 势的前提 是一个开放 的经济 ,为此 我们 必须 深化 开放 ,充分利用 国际、国
中国改革 开放 以后经济 出现 快速发
开放 ,对没有效率 的大型 国有企业 既没 没 有 ,而 中 国的改 革开放 实现 了 3 3年 展 ,我 主张 用 亚 当 ・ 斯 密 的方 法来 研 有私有化 ,而且还继续给予保护 。但对 于一些新的产业布局放开准入 ,按照市 场的原则 运行。 中国当时选择 的道路 ,在 改革开放 初期被认 为是 一条 不正确 的道路 。改革 开放初期 , 国际学术界新 自由主义盛行 , 的稳定 和快速发展 。那些推行 休克疗法 究 。亚 当 - 斯密在 《 国富论 》中 ,已经
第 四个 问题 ,中国在 转型过程 中出 现了反对渐进双轨制改革的事情 ,为什
新理论通 常来 自于对现 象背后原 因
■中 国改革开 放 3 3年 ,用 西方理
的分析 ,这个现 象会是新 的现象 ,这个 么会 出现 ,怎么理解? 最后一个 问题 ,理论帮助我们认识
论认为是错误 的道路 ,却创 造了人类 经 现 象也可 以是过去的现象 ,但过去 的理
知识分子才能够真正为 国家 的现代化发 革和经济学科发展道路 。 展做贡献 ,才能够避免好心干错事。 第一个 问题 , 为什 么改革开放 以后 ,
从1 9 7 9年 开始 的改 革开 放 ,我 国
并 没有遵 从华盛顿共识 ,完全推行私有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教学反思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0245193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2f.png)
在当今社会,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全面推进的时期,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了国家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始终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在我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教学反思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对于教师来说,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找出漏洞和不足,并对错误进行纠正,才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对于学生来说,也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找出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唯有如此,才能够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在教学反思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了解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教学反思首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科特点,来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确保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 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3. 注重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教学反思需要注意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也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4. 加强教学的管理和评估。
教学反思需要及时的对教学进行管理和评估,了解教学的效果和成效,对教学中的问题和困难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教学反思,我们可以不断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教育一定会迎来一个新的辉煌!教学反思是教育领域里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涉及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多个方面。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教学反思更加被重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
教学反思在推进我国式现代化全面进行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需要我们以更加严谨、深入的态度来对待。
当前经济形势心得体会
![当前经济形势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93c5f7b5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24.png)
当前经济形势心得体会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形势也随之不断变化。
作为一名参与者,我们需要时刻关注并思考当前的经济形势,以便更好地适应和把握机遇。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敏锐的洞察力,抓住每一个机会,迎接挑战。
以下是我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当前经济形势整体上呈现出平稳增长的趋势。
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GDP持续增长,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社会福利逐步完善。
这一系列积极变化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为广大人民谋福祉。
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当前的经济形势依然面临一些挑战,需要我们保持警惕,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应对。
其次,当前经济形势下,信息化和数字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为经济带来了全新的增长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技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再次,当前经济形势下,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加开放包容,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同时,要时刻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做好风险防范和应对准备,让自己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
最后,当前经济形势下,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凸显,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平衡。
要科学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
综上所述,当前经济形势下,虽然面临挑战,但我们应保持信心,不断学习和进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愿我们能够在这个大时代中不负使命,铭记初心,砥砺前行,共同开创美好未来!。
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复兴心得体会
![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复兴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ab223358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0b.png)
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复兴心得体会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复兴心得体会内容(精选三篇)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复兴心得体会内容(精选三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复兴心得体会篇1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
我说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
近代以来,在外国列强入侵和封建腐朽统治下,我国错失了工业革命的机遇,大幅落后于时代,中华民族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苦苦寻求中国现代化之路。
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被称为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中国现代化没有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中国共产党建立近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孜孜以求,带领人民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
一九五四年,周恩来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指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
”一九五六年,毛主席提岀:“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
”他还警示,如果搞得不好就会被开除“球籍”。
一九六四年十二月,周恩来同志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我国现代化视域下社会发展代价综述及反思
![我国现代化视域下社会发展代价综述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3633fc9d5bbfd0a795673b5.png)
在人 自身层面 , 人性扭 曲 , 道德败 坏 , 际冷漠 , 的能力片 人 人 面发展 , 急功 近利 , 重利轻义 , 钱看做第一位 , 把 为钱不择手段 , 不
与 发 展 总是 伴 随 着 一 定代 价 的 付 出 。 马 克 思 说 过 :在 我 们 这 个 “
惜损人利 己, 甚至走 向违法犯 罪的道路 , 商业欺 诈、 权力腐败 、 学
中, 同发展 有内在必然联系 , 并为换取某 种发展 而做出的必然性
的损 失 和 牺 牲 , 而人 为 性 代 价 是 指 在 社 会 发 展 过 程 中 , 与 发 展 不
有必然联系 , 由于主体主观认识 的相对性和历史局限性 以及人 并
面如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 的区域分配不均 、 农村人 口同城市人 口
的奴 隶 或 自身 的卑 劣 行 为 的奴 隶 。甚 至 科 学 的纯 洁光 辉 仿 佛 也 只 能在 愚 昧 无 知 的 黑 暗背 景 上 闪 耀 。 … ”
理解现代化进 程中的代价问题 , 首先要明确社会发展代价的
内涵 , 文 主要 从 社 会 发 展 方 式 角 度 来 理 解 的 , 代 价 是 在 发 展 本 “ 过 程 的 内在 必然 性 当 中产 生 并 且 是 主 体 为 换 取 某 种 进 一 步 发 展 而 做 出 的 某种 必 要 的 牺 牲 ” 我 国 正 处 于 社 会 主 义 初 级 阶 段 , 。
色犬 马之 中 ;
关 键词 : 社会 发 展 代 价 ; 代 化 ; 学发 展 现 科
中 国分 类 号 :0 9 1 1 8 . 3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6 3— 11 2 1 )4— 2 6— 3 17 2 l (0 0 O 0 7 0
中国的现代化读后感
![中国的现代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0de617b77232f60ddcca1e7.png)
中国的现代化读后感中国的现代化读后感(一)许永桂对于世界来讲,或者准确地说,对于西方世界来讲,中国就是一个异类。
因为他们总能发现,似乎套用的大历史的规律,无法很好的匹配中国的大历史。
现代化,是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
就像那首诗说的: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这首顾城的诗道出了一种境界,就是我们对现代化这个词的若即若离之感。
曾几何时,我们被课本里面的"四个现代化"的伟大召唤所激动着,这是中国梦的一部分。
现代化是一个过程,它永无止境。
现代化包含过去,无法分割。
现代化的模式多种多样,我们无法说得清。
现代化,是我们终将面对的大路。
本书作者试图通过比较近代史的中国,与已经走向现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现代化进程来找出使得现代化得以进行下去的共同条件。
现代化的进程,是一个除旧迎新的过程,是一个前途光明道路坎坷的路程。
现代化,是一场人类大历史的深刻革命,它极大影响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甚至,改变了人类的一些习性特点。
大树分割线《中国的现代化》读后感工业化,总是伴随着现代化的出现而出现。
在我看来,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
现代无论如何怎样装扮下的现代化,如果不是技术发展先进下的现代化,那也是水中月,镜中花。
金属质感分割线作者的贡献之一,就是在两个时期阶段的比较中,通过完整详细地考证和探究,为我们介绍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等方面的史图。
语言把握准确,对中国历史细节的把握细腻,令人记忆深刻。
1840到1949以后,两个时期,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
他们分别在诉说中国大历史的波澜壮阔的进程。
在历史的长河里面,我们在书中依稀可见人物的神态和音容笑貌以及他们在历史中的奋斗。
对于中国的独特性,想必在社会科学里面是屡见不鲜的。
任何一种看似美好的理论,在中国应用起来的时候,总是那么步履维艰。
这也是我们本书的目的,作者熟稔东亚和俄罗斯历史,对历史事实信手拈来,旁征博引,而且令我们惊奇的是,他对历史背后的许多现象看得很透,完全是一个中国通。
中国近百年来现代化的演变和反思
![中国近百年来现代化的演变和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0e682c6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82.png)
中国近百年来现代化的演变和反思摘要:一、引言1.近百年来中国现代化的背景2.文章目的与结构二、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1.晚清时期的现代化尝试2.民国时期的现代化探索3.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化建设4.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发展三、中国现代化的成就与反思1.经济成就2.科技成就3.社会进步4.文化发展5.反思a.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b.社会发展不平衡c.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进程d.文化传承与创新四、中国现代化未来的展望1.“一带一路”倡议2.创新驱动发展战略3.绿色发展理念4.全面深化改革五、结论1.近百年来中国现代化的总体评价2.面临的挑战与机遇3.继续推进现代化的对策建议正文:近百年来,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可谓波澜壮阔。
从晚清时期的洋务运动,到民国时期的民主改革,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晚清时期,清政府在外敌压迫和国内民变的背景下,启动了洋务运动,试图以西方科技和教育为手段,实现国家的富强。
然而,这一运动最终未能改变中国封建社会的本质,其失败教训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民国时期,中国开始了政治民主化的探索。
在这一时期,各种政治势力轮流上台,民主观念得以传播,民众觉醒。
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外部势力的干预,这一时期的现代化进程并未取得显著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
经过土地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大三线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国家综合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市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日益上升。
然而,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反思。
一方面,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问题日益突出。
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这对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制约。
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和思考作文
![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和思考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31959c60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4e.png)
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和思考作文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和思考作文篇一中国式现代化这个话题,一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尤其是在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大幅增长,以及各种科技研究不断取得进展,这也让这个话题更加热门。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呢?又该如何思考这个问题呢?从我个人的理解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并不是简单地将西方的现代化模式照搬过来,而是在对自身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的基础之上,与现代化模式结合,产生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不仅符合了中国民众的实际需求,也既能够推动国家的发展进步,同时也能够将自身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也证明了这种模式的成功。
在国家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特别是近年来在5G、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更是让世人瞩目。
此外,中国式现代化还可以视为一种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创新,丰富了全球多元文化的发展,不断推动文明进步。
当然,也不能忽视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比如,价值观念的多元、整体社会的发展和稳定等问题。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积极探讨解决,不断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长期实践和探索的结果,也是新时代下的新趋势。
正确认识并积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对于中国和全球的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和思考作文篇二中国式现代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议题之一。
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具有其独特性和特色。
从经济、文化、政治等角度来看,中国的现代化一直处于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中。
那么,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我有着怎样的认识和思考呢?首先,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是强调经济发展。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积极引进外资、加快城市化进程、提升教育水平等多种方式,使得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实现了从单一农业经济向现代化工业和服务业转型的历史性跨越。
这种以经济为中心的现代化模式,相比于西方的多元化和民主化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更加高效,也更加契合中国国情。
1.近现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探索实践、成果及问题反思
![1.近现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探索实践、成果及问题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4355df0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46.png)
1.近现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探索实践、成果及问题反思近现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现代化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文明传入。
中国开始了与西方国家的接触和学习,借鉴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管理制度和教育体系,推进了现代化进程。
例如,中国在近代实施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机器设备、工业技术和军事战略,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军事现代化。
此外,中国在20世纪初至1949年的民主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也进行了一系列现代化的探索和实践。
中国萌芽了一些现代工业、农业和城市化,实施了一些现代的教育和医疗制度,强调了科学、普通话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性。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代,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
中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推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了一系列大型重工业和基础设施项目,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
中国也成立了一系列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然而,中国的现代化探索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战乱和内外因素的影响,进展不平衡。
其次,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也面临了一些结构性的问题,如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差异、收入分配不均、环境污染等。
此外,中国的现代化探索也面临了一些制度性的问题,如公共管理体系不完善、社会治理模式需要改进等。
总体而言,中国近现代以来的现代化探索实践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中国需要继续深化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现代化进程。
近现代以来,中国在现代化探索实践中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其中,经济建设是中国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引入市场机制,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逐渐成为重要的全球制造业中心和科技创新引擎。
中国的现代化读后感
![中国的现代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a57566aa8956bec0975e3d2.png)
中国的现代化读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中国的现代化读后感许永桂对于世界来讲,或者准确地说,对于西方世界来讲,中国就是一个异类。
因为他们总能发现,似乎套用的大历史的规律,无法很好的匹配中国的大历史。
现代化,是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
就像那首诗说的: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这首顾城的诗道出了一种境界,就是我们对现代化这个词的若即若离之感。
曾几何时,我们被课本里面的”四个现代化”的伟大召唤所激动着,这是中国梦的一部分。
现代化是一个过程,它永无止境。
现代化包含过去,无法分割。
现代化的模式多种多样,我们无法说得清。
现代化,是我们终将面对的大路。
本书作者试图通过比较近代史的中国,与已经走向现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现代化进程来找出使得现代化得以进行下去的共同条件。
现代化的进程,是一个除旧迎新的过程,是一个前途光明道路坎坷的路程。
现代化,是一场人类大历史的深刻革命,它极大影响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甚至,改变了人类的一些习性特点。
大树分割线《中国的现代化》读后感工业化,总是伴随着现代化的出现而出现。
在我看来,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
现代无论如何怎样装扮下的现代化,如果不是技术发展先进下的现代化,那也是水中月,镜中花。
金属质感分割线作者的贡献之一,就是在两个时期阶段的比较中,通过完整详细地考证和探究,为我们介绍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等方面的史图。
语言把握准确,对中国历史细节的把握细腻,令人记忆深刻。
1840到1949以后,两个时期,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
他们分别在诉说中国大历史的波澜壮阔的进程。
在历史的长河里面,我们在书中依稀可见人物的神态和音容笑貌以及他们在历史中的奋斗。
对于中国的独特性,想必在社会科学里面是屡见不鲜的。
任何一种看似美好的理论,在中国应用起来的时候,总是那么步履维艰。
这也是我们本书的目的,作者熟稔东亚和俄罗斯历史,对历史事实信手拈来,旁征博引,而且令我们惊奇的是,他对历史背后的许多现象看得很透,完全是一个中国通。
两步走建成四个现代化强国反思
![两步走建成四个现代化强国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3e95b2d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a8.png)
两步走建成四个现代化强国反思两步走建成四个现代化强国反思“中华民族的复兴梦”,要从这里出发!一百年前,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打响了推翻帝制、创立共和的第一枪;八十年前,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了。
历史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也再次证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唯一选择。
所以,不管你是谁,请与我一起踏上两步走的旅程吧!中国梦始于“富”,基础于“强”,目标指向“大同”——小康之后更富裕、富裕之后更文明、文明之后更和谐。
那么何为幸福?其实真正的幸福很简单:能看到自己心爱的人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或者像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都是追梦人。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释了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每个人的力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并努力去实现,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生活在希望里,就会看到光明”,面对新时期的新使命、新征程,当代青年应该做到:树立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格意志、奉献社会责任。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要把个人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光彩,让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更加出彩。
昨天,无数中华儿女以激昂的斗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抗击日寇铁蹄下的蹂躏;今天,当我们用智慧和汗水铸造着中华民族的新的历史辉煌,无论什么样的艰难险阻也不能阻挡中国人民继续阔步前行。
历经60年风雨沧桑的中华民族将永远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而未来属于我们!在新的征程上,青少年学生要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爱国情怀,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于担当、甘于奉献,自觉承担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
我相信,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并肩,一定能够朝着既定目标迈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如果每个人都给后代留点遗产,则可能造就出比尔·盖茨等一批科技巨头;如果每个人都为社会作贡献,可能造就出比尔·盖茨那样的世界首富。
中国现代化之路的现实选择、价值评价及其哲学反思
![中国现代化之路的现实选择、价值评价及其哲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432ca12cc175527072208e1.png)
中国现代化之路的现实选择、价值评价及其哲学反思一、中国现代化之路的现实选择关于中国的现代化之路,由于中国有别于西方路径方向,被冠以一个独特的名称中国模式。
这个概念是否成立一直是学界争论的问题。
现在,我们都知道,最早关于这个提法的研究发端于国外。
自2004年5月美国学者乔舒亚·库伯·雷默提出中国模式理论之后,中国模式就成为研究热点。
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许多自己独特的做法。
使用中国模式这个概念并不存在任何疑义。
但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不成立的。
认同上述观点,就意味着承认一个前提性假设: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某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固有的路径、方向,即通俗的模式。
也就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存在着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毫无例外的普遍规律,很显然,这个论点既与社会形态发展规律相违背,也与现实不符。
当今,在地球上大约有两千多个民族、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共同生活。
它们占有的自然环境大相径庭,各自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也各有不同,生活习俗、价值取向、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传统更是千差万别,因此在社会制度的设计上、发展路径的选择上更是无有雷同。
以中国为例,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后,百废待兴,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现代化道路的选择。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此做了认真探索。
1980年4月,邓小平在接受外国记者电视采访时指出:一个国家的人民革命取得胜利,主要地依靠自己的力量,革命是不能像商品那样随意输出或输入的。
任何一个国家的革命,任何一个国家的问题的解决,都必须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
因此他告诫:既然中国革命胜利靠的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我们就不应该要求其他发展中国家都按照中国的模式去进行革命,更不应该要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采取中国的模式&&各国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国的党、各国的人民,由他们自己去寻找道路,去探索,去解决问题,不能由别的党充当老子党,去发号施令。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课后反思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bb48fc6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70.png)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课后反思近年来,我国一直坚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这是我们党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
因此,在培养年轻一代时,党和国家也非常重视学生对这个目标的了解和认识。
在课堂上,老师将这一理念传递给我们,作为学生,我们有责任对此进行深入思考和反思。
首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全面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全面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国家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
在经济领域,我们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力度,推动经济实现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同时,我们还应注重社会领域的发展,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确保人民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其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和成就,深刻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我们需要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只有不断推进改革,才能走向现代化。
此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全面强军。
军队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的重要力量。
课堂上,我们学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和军队的使命,深刻认识到军队对于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性。
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强军队建设,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综合实力,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最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全面提高文明素质。
文明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
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认识到文明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我们需要倡导文明素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在课堂结束后,我深入思考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要求。
我对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意识到自身应该怎样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贡献。
简述中国近百年来现代化的演变和反思
![简述中国近百年来现代化的演变和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fdd8720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4b.png)
简述中国近百年来现代化的演变和反思近百年来,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了发展,现代化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从上世纪20年代起,中国开始了许多现代化建设,囊括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国的现代化如今已经深入了社会的每个角落。
第一次,中国现代化的演变始于辛亥革命。
革命军和民主党人以辛亥革命为开端,推翻晚清封建王朝,建立起民国政府,这是中国近代史中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之一。
民主党人以自由民主的理念和思想实践作为现代化的基础,这就是中国现代化的开始。
第二次,中国现代化的演变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开始实施市场经济改革,推广全面发展战略。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一系列重大改革和创新措施使中国获得了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中国在世界经济大国中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第三次,中国现代化的演变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开始的。
新中国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重点,采取改革开放的政策推进中国现代化。
这一时期,中国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后勤保障,教育事业等各个领域的进步,使中国离现代化的目标更近一步。
今天,中国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挑战和矛盾。
尽管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社会秩序仍然存在问题。
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社会不平等等,仍然是中国当前发展面临的挑战。
另外,面对中国走向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必须积极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推动中国的发展。
总而言之,近百年来,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掌握现代化的力量,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谱写新的发展历史。
中国式现代化学习心得体会(通用篇)
![中国式现代化学习心得体会(通用篇)](https://img.taocdn.com/s3/m/ba2aa9ea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31.png)
中国式现代化学习心得体会(通用篇)中国式现代化学习心得体会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对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实现现代化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而这其中,教育的现代化则是首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从教育现代化的背景、实施现状、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并结合自身学习经历,总结出适合中国式现代化学习的心得体会。
二、教育现代化的背景1. 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需要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从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端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体系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变化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 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们需要培养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学生。
3. 高考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我国的高考制度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够选拔出高素质的人才,但另一方面它也存在着考试应试教育、卷帙浩繁等问题。
高考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一环。
三、中国式现代化学习的实施现状1. 课堂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方面,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尝试采用“问题导向”、“合作学习”等先进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拓宽学生的素质教育学校在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经常会面临一种尴尬的局面,即面对高考的压力,学校往往会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文化素质等其他方面的培养。
为此,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发展在线教育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线上教育逐渐崭露头角。
在线教育的兴起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灵活的学习方式,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同时也为学校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手段。
四、中国式现代化学习的心得体会1.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国式现代化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的 “ 官本 位 ” 其 封 建 性 一点 也不 弱 。 且 , 们 国有 企 业 垄 成长不起来 。 , 而 我 此外, 社会道德 的提 升、 经济透明度 的增加 、 工
断 的局 面 要远 远 超 过 拉 美 。
人 权 利 和 消 费 者 权 益 的保 障 等 等 , 需 要 民 主 的 发 展 。 句 都 一
困难 。 不 仅 是 因为 受 到 认识 或 意 识 形 态 的 阻碍 , 有很 多 别 这 还
计 算 的 。 丁 美 洲 在 1世 纪 早 期 城 市 、 通 、 拉 7 交 文化 等 发 展 水平
的原 因 。 9 0 代 中期 巴西 、 16 年 阿根 廷 上 台的 军人 政 府 信誓 旦 旦
体 制 。 正 熙政 府 不仅 为 企业 提 供 各 种服 务 和帮 助 , 且 通 过 是取决于进一步改革决心的大小。函匿团 朴 而 免 税 、 励 、 息贷 款 等 方 式 帮助 那 些 业 绩 优 秀 的 企业 加速 资 奖 低
( 作者 为北 京大学马克 思主义学院教 授 )
。 , 。 中 总第。 期 。 , 。。
撑。 如果不建立起民主制度, 那么政治领域 的封建权力结构和 观念因素就不会削弱, 私有化也很难进 展; 并且 , 如果没有 民
主制 度 , 便 是 搞 了私 有 化 , 律 体 系 也 难 以有 效 运 转 , 业 即 法 企 的 行 为 也 得 不 到 很 好 的 规 范 , 性 格 会 必 然 遭 到 扭 曲而 同 样 其
话, 政治变革与私营企业 的发展是不可分 开的。 但近 些年, 国
前途取 决于 进一步 改革的决心
内学 界 在 研 究 韩 国 时 得 出 了 “ 裁 发 展 ”的结 论 , 为 韩 国 经 独 认
验是利用 “ 独裁 ” 保持社会稳定从而获得经济增长。 这是一个
朴 最独 裁 的 ” , 发 展 中 国家 有 不 少 国际 级 别 的 富翁 , 很 少见 到 具 有 国际 很 大 的误 导。 正 熙 总 统 时期 被 韩 国人认 为 是 “ 但
企 业 组 织 的 落 后 对 现 代化 的延 误往 往 是 以 百年为 单位 来
阶, 一直 遥 遥 领 先 的人 均产 值 也在 19 年 代 被韩 国反 超 了 90 。 尽管 如 此 , 台湾 地 区还 是提 供 了国 有企 业一 路 收 缩 的成 功 范例 。 发 展 中 国家 的普 遍 情况 则 是 国有 企 业膨 胀 容 易而 收 缩 而
收入增加缓慢甚至停滞、 两极分化、 城乡差距大、 技术创新力 约 1%的 国 民产 值 补 贴 给 了私 营 企 业 。 星 、 代 、 K等 大财 0 三 现 S 低 、内需不足等 等, 可以概括为两点: 一是 “ 技术 ” 一是 “ , 民 阀企 业 就 是在 这 种 背 景下成 长 起 来 的。
高 于北 美 , 由于 没 有 私 营 企 业 组 织 的发 展 而 很 快 被 美 国 超 地 要 压 缩 国有企 业 而 发 展私 有企 业 , 但 但在 他 们 执 政 期 间国有 企 因为 官僚 集 团要 通 过 国家 投 资来 谋 取 利 过, 从此 就一直落后。 巴西、 墨西哥、 阿根 廷等主要拉 美国家 业 反 而进 一步 膨 胀 了。 在 13 年 代  ̄ 17 年 代 也 经 历 了几个 高增 长 阶 段 , 出现 过 让 益 , 以找 各种 冠 冕 堂 皇 的借 口来 扩 大 投 资。 论 原 因如 何 , 90 19 0 J 也 所 无 国际 惊 叹 的 “ 迹 ” 现 在 它 们 的人 均 产 值 己接 近 1 美 元 , 奇 , 万 城 市 化 率 也早 已超 过 8 %, 0 然而 , 们 离 实现 现 代 化 还 有 很 远 距 他 离 。 术 创新 力 弱 、 育落 后、 面积 贫 困、 村 落后 等 问题 并 技 教 大 农 没有随经济增长而发生丝毫 改变, 而是 被 固定 化 、 恒 化 了。 永 在 体 制 上 , 些 国 家长 期 保 留一 种 “ 这 混合 经济 ” 私营 部 门 、 , 封 建 性 大 地 产 、 大 国企 部 门共 存 。 营企 业 始 终 处 于 受 挤压 和 庞 私 被 扭 曲 的不 发 达 状 态 。同拉 美 相 比 , 们 目前 “ 合 经 济 ” 我 混 并 无 特 殊 之 处 , 然 我 们 没有 封 建 性 大 地 产, 是我 们 有 根 深 蒂 虽 但 国有 企 业 不 能 腾 出足够 的 地 盘 , 有企 业 就 不 可 能有 大 的 发 私 展 , 样 , 论 经济 数 字 怎样 增 长 现代 化 总是 空的 。 这 无 第 三 , 营 经 济 的 发 展 需 要 有 民 主 制 度 的 配 合 。 克 私 马 斯 ・ 伯 曾经 指 出 “ 性 的 资本 主 义 ” 要 “ 政 体 制 ” 支 韦 理 需 宪 的
l J 5 1
靠什么来实现产业 升级和生产方 式转变?同时,“ 民生”的 目
标 只 能 靠 民 营来 实现 , 为 民 营 就 是 民 众 的参 与 。 而 , 产 因 然 生 5 %的 GD 0 P的私 营 企 业 雇 用 8 % 以上 的工 人 , 生 产 另一 半 0 而 GDP 国有 企 业 却雇 用不 到 2 % 。 些 低 效 率 的 国有企 业 垄 断 的 0 一
资 源 , 目投 资 , 架 金 融 地 产 , 制 造 泡 沫 数 字 的 同 时不 断 业 升 级 。 了18 年 代 , 盲 绑 在 到 90 台湾 地 区在 技 术 上 比韩 国低 了 个 台 一 地 进 行 私 分 、 污 、 费、 产 转 移 的运 动 , 0 贪 浪 资 8 %的劳 动 者 ( 还 不 包 括 农 村 ) 排 斥 在 这 个 运 动 场 之 外。 这 样 的 机 制 下 , 被 在 怎 么可 能 解 决 好 “ 民生 ”问题 ?
生 ” 为 什 么 总 是得 不 到 很 好 的解 决 ?根 源 就 在 于 私 营企 业 成 。 长缓慢。 想, 试 国有企 业 效 率低 , 而私 有企 业 又没 有成 长 起 来 , 第二 , 国有 企 业 要迅 速 收 缩 从 而为 私 营企 业 腾 出空 间。 在 现 代 化 早 期 阶段 , 府 投 资 一 些 国有 企 业 以弥 补 私 人 投 资不 政 足 是 正 常 的 , 是 要 尽快 地 退 出。 此 , 结 —下台湾 地 区 的 但 在 总 教 训很 有必 要 。 台湾 地 区在 15 年 代 的私 有化 没 有韩 国那样 迅 90 速 、 底 , 是 时 间拖得 很长 。 彻 而 这使 台湾 地 区在 16 、17 年 代 90 90 的高 增 长 时期 没 有成 长 出大 的私 营企 业 , 接 影 响到 之 后 的产 直
竞 争力 的 企 业 , 为 私 营企 业 的成 长 极 其 困难 。 需要 特 殊 的 但实际上朴正熙政府一直是在宪政体制下活动, 因 它 更重要的, 韩
温 室环 境 。
国的 政 府 是 “ 政 府 ” 不 仅 规 模 小而 且 远 离 凯 恩斯 主 义 , 小 , 与
第 一 , 府 的 积 极 、 力 扶 植 。 欧 国家 的私 营企 业 当 年 儒 教传 统 的 官本 位体 制 的性 质 完 全不 同 。 政 大 西 并 不 是 自然 长 大 的 。 期 受 到 贵族 和 王 室 的支 持 ,比如 哥伦 布 早 的 航 海 船 ; 商 资本 主义 时期 则 受 到 国 家 的 帮助 和 保 护 , 如 重 比 除了上 述 三 个 方 面 的 条 件 外 , 营企 业 发 展 还 会 受 到 历 私 史、 文化 等 其 他 因素 的 作用 。 于 很 多 国家 来说 这 些条 件 的确 对
责 编, 晓 张
企 业 组 织 的差 距 是 经 济 现 代 化 的 深层 差 距 , 制 度 和 观 本 积累。 9 2 9 1 仅给 予企业 的利息津贴就 占国民产值 是 16  ̄17 年, 念 的差 距 。 种差 距 对 经济 社 会 发 展 的制 约 力 量 是 强大 的。 这 多 年来 , 政 府 到 社会 各 界 都 为 一 些现 实 问题 所 困 扰 , 从 诸如 居 民 的3 。 9 2 17 年 , 了配合 重化 工业 发 展 和产 业 升 级 , % 17  ̄ 9 9 为 韩 国政 府 给 企 业 的贷 款 利 率 最 高为 3 最低 为 一 .%。 时 期 %, 19 此 4
这也是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 区现代化步履维艰的原 各个东 印度公司就是这个使命。 后起 的德 国和 日本 , 它们 的私 很难达到。
营 企 业 的崛 起 主 要 靠 政 府 的 扶 植 。 国是 战 后 世 界上 唯 一在 韩 制 造 业 领 域 培 植 出私 营 大 企 业 的国 家 。 依 赖 于 一 种 特 殊 的 这 因 。 管 日本 和 “ 亚 四 小龙 ” 为 儒 教 文化 圈 的成 功 给 我 们 尽 东 作 展 示 了很 大 希 望 , 我 们 的发 展 前 景 并非 是 已经 确 定 了的 , 但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