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税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政权更替和经济发展
一、夏王朝的建立和经济发展 二、商王朝的建立和经济发展 三、周王朝的建立和发展
一、夏王朝的建立和经济发展
禹死后,打破了传统的“禅让”制度,相传“至 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启得帝位, 灭除反对者有扈氏,建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 家政权,开始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家”天 下的时代。相传夏朝从禹开始,到桀灭亡,共传 十四世,十七王,历时400多年(公元前2080—前 1600年)。
(二)军事支出
三代的战争频繁,夏、商两代尤多。战争 目的,大多是掠夺土地、财富和奴隶,或 是抵御外族的侵犯。三代的军事费用,据 载是以“井”为单位征调的。被征调的平 民、贵族要自带粮食、自备战马、牛车和 武器诸物。由于战争所需的人、物、财都 由出征者负担,所以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没 有军事支出项目。
2.《中国古代财政史研究(夏、商、西周 时期)》,论文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0年版。
3.周伯棣:《中国财政史》,上海人民出 版社1981年版。
本章复习思考题:
1.夏、商、西周活动的范围和统治中心是 什么?
2.简述三代的土地分配制度和田赋? 3.简述三代的贡和税? 4.三代的九赋、九式和九贡的基本内容及
三代的市场管理十分严格。此外,战利品收入、赎罪收入以及狩猎收 入等虽不属经常收入项目,但亦是国家重要财源之一。
第三节 夏、商、西周的财政支出
一、支出原则——以九式均节财用 二、财政支出
一、支出原则——以九式均节财用
古代政论家、史学家对财税问题的关注较 多,要求轻税、“薄赋敛”。但只涉及财 政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 即王室费用、国家行政所需经费等如得不 到有效控制,那么,所谓“薄赋敛”也只 是一句空话。所以,轻税的另一面是节支, 两者相辅相成。古代通过九种用财制度, 来实现均和节的原则,以达到政权稳固, 民不伤而财用足的目的。
由于贡在三代财政中具有特殊地位,所以商汤伐夏以后, 即与伊尹讨论确定贡献的原则:以地势所有为贡。
周有九赋、九贡制度。史称夏之八州之贡,为诸侯岁之常 贡,而西周的贡为九赋之外的九贡,即夏代的九州贡赋, 有一部分已转化为税,即关市之赋、山泽之赋和币余之赋。 西周规定,以九贡致邦国之用,即祀贡(祭祀用牺牲、包 茅之类)、嫔贡(供嫔妇用丝、枲等物)、器贡(宗庙祭 器)、币贡(玉、马、皮帛之类)、材贡(木材之类)、 货贡(金、玉、龟贝之类)、服贡(絺纻之类)、斿贡 (羽毛之类)和物贡(鱼、盐、橘、柚等)。
二、财政体制
西周的财权划分是通过对土地的分配(分 封)来进行的。各级政权的财权,是按血 缘关系规定等级,按等级分封土地,即不 是按各级收支划分的。而当各地国君(诸 侯)一旦得到周天子的封地,就得到了这 块土地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政等权 力。这就是说,既有封地,就取得了独立 的财政收入。这就出现了亲者必贵者,贵 者必富者的现象。这种财政体制,也意味 着地方财政的最初表现。
农业是商代的主要生产部门。商代的手工业,首推青铜冶 铸。此外,商代的漆器、制骨和琢玉等,工艺技术也达到 很高水平。
三、周王朝的建立和发展
自武王灭商至平王继立,是为西周;平王元年(前770年) 东迁洛邑后,史称东周。
西周的主体经济仍是农业,周的始租弃曾作过夏的农官。 周灭商后,承继了商代的先进文明,迅速发展起来。农具 虽多为石器、骨器和蚌器,青铜农具很少,但耕作技术有 很大提高。在西周,畜牧和狩猎仍有一定的经济地位。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
第一节 政权更替和经济发展 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财政收入 第三节 夏、商、西周的财政支出 第四节 财政管理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理解随着“禅让” 制度的终结,阶级社会产生。掌握三代取 得财政收入的途径和基本内容、土地占有 和分配制度同赋税的关系、早期财政原则 的确立及其历史意义。
(七)其他
除上述几大支出外,还有下列支出内容: 都邑城建支出 宫殿园囿建设 道路交通建筑 教育支出 宾客聘问
第四节 财政管理
一、管理机构 二、财政体制 三、预算、决算制度
一、管理机构
据《周礼》所记载,西周主管财政财务的机构, 归属两个系统,一是天官冢宰系统,二是地官司 徒系统。天官系统属宏观调控机关,主抓中央 (王室)财政,如大宰、小宰主抓九职(社会分 工)、九赋、九贡、九式,总司国家财政收支; 大府、玉府、内府、外府等四府掌国家财货收、 支、保藏;甸师掌王之藉田,供王祭祀;司会、 司书、职内、职岁、职币五职主掌财政的收入、 支出并进行稽核,以保国家收支的准确、有效。 地官系统从宏观和微观上主掌全国生产和分配。
夏代农业技术提高和农产品产量增加。夏代手工 业也颇具规模,而且技术提高,特别是出现了青 铜冶铸等生产部门。商业交通也有新的发展,车 的出现,为人类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商王朝的建立和经济发展
商部落原是黄河中下游的一个古老部落,其始祖为契。传 说有娀氏之女简狄,吞玄鸟(燕子)卵因孕而生契。故商 部落以玄鸟为图腾。契在舜时因佐禹治水成功,被封于商。 在成汤以前,商人可能一直臣属于夏,只是到夏桀统治时, 由于夏桀无道而失去民心,汤趁夏乱而翦灭夏的许多属国、 部落。商灭夏后,最初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北),以后 经过五次迁徙,盘庚时方最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 盘庚迁殷后,政治、经济各方面都有较大发展。至帝辛残 暴,被周所灭。按《史记》记载,自汤建国到商朝灭亡, 共传17代,31王。《竹书纪年》说历时496年,《左传》 则称有600余年。
(五)水利(灌溉)事业支出
洪水的灾害使夏民族十分重视水利排灌工 程的修筑。同样,商的始祖契教民耕作, 播种百谷;而契的后代“冥”,因治水而 身死。三代之时,水利建设事业的投资是 比较多的。
(六)居民生活保障和抚恤支出
1、扶持农业生产 2、居民生活保障
史称,西周大司徒之职:“以保息六养万民”。包括“慈幼”、“养 老”、“振穷”、“恤贫”、“宽疾”、“安富”等六个方面。 3、灾荒救济 (1)当时的救灾原则,按《周礼》所载,“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 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几,七 曰眚礼,八曰东哀,九曰蕃乐,十曰多婚,十一曰索鬼神,十二曰降 盗贼。” (2)灾荒标准。按《周礼》所载:“凡万民之食,食者人四鬴(每鬴 6斗4升),上也;人三鬴,中也;人二鬴,下也。若食不能人二鬴, 则令邦移民就谷,诏王杀邦用”。 (3)应对措施。一是储粮备荒,以丰补歉。二是上下节约。三是减免 赋役。
从舜到禹,财政分配只是处于萌芽状态,
夏王朝建立后,国家财政分配形态仍处于
原始状况,他同经济分配有相似、相混或
相同的地方。从夏至西周,取得财政收入 的途径主要为下面几方面:(1)公田收入; (2)诸侯国和周边部落的贡献;(3)平民 交纳;(4)关市之赋、山泽之赋;(5)战 争缴获(人和财物)。
一、田赋
“小司徒”和“遂人”的职责任务看,自夏至西周,都贯彻了“兵农 合一”的原则。因他将人口、劳动力和占有田土的等级等因素都放在 一起考虑。 西周后期,徭役负担相当沉重。
二、贡税
在夏、商时期,在田赋和徭役之外,还有贡税的征派。从 溯源上讲,它应属工商税的范围。夏代的贡,记载在《尚 书·禹贡》上。相传禹“任土作贡”,是说命各地贡其土 特产品,以保证中央行使权力的需要。
(三)徭役制度
古代徭役,并非单指力役,应该包括兵役在内,因不论力役和兵役, 均由人民负担。
夏代徭役征派情况,史书无记载,但不是说夏代无徭役之征,从其征 战及工事情况看,居民是有徭役负担的。如夏禹多年治理洪水,几乎 调动了被灾区域的所有劳动力。
商代徭役征派情况,甲骨文多有记载。(1)力役。(2)兵役。 到西周,徭役的征发已构成国家财政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周礼》中
二、财政支出
(一)祭祀支出 (二)军事支出 (三)王和王室支出 (四)百官俸禄 (五)水利(灌溉)事业支出 (六)居民生活保障和抚恤支出 (七)其他
(一)祭祀支出
三代统治者把祭祀作为国家的头等大事,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支出,古 记为国用的十分之一。“祭用数之仂。原 则是丰年不奢,凶年不俭。”祭祀用品, 多用牲畜。
关市税是指对通过国家所设关卡的商货和在市场出售的货物所征的税。 始征于西周后期。在西周,对关税的征收有严格规定,即征收货物过 境税与货栈租金。凶年饥荒疾疫死亡,出入关门“无征”。关于市税, 即对商铺征收货物税(一说为屋税),对掌斗斛铨衡者之收入征牙税 (一说为货物税),对交易契约收规费,对违反市令的行为进行罚款, 对租用官房收租赁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预算、决算制度
中国的预算、决算制度,最早可能肇源于 中央对各级官吏的政绩的考核。相传尧舜 时,“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这种考 绩,包括人口增殖、农业生产、财政收入 等方面。到西周时,已有比较详细的规定。 1.量入为出原则。 2、专税专用原则。
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1. 刘秉麟:《中国财政小史》,商务印书 馆1933年版。
西周的手工业,以青铜冶铸业占最重要地位。与农业相适 应,纺织工业发展很快,缫丝、织帛、染色、刺绣等手工 技术已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产品品种、数量均超出贵族自 身的需要,于是,市场交换扩大,商人势力及影响力也随 之增大。
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财政收入
一、田赋 二、贡税 三、山泽之赋、关市之赋
(三)王和王室支出
史家称,三代国王即国家,所以,王及王 室支出,同国家财政支出多有混同之处。
(四)百官俸禄
三代的官职官数,说法不一,有一点是统 一的,即越到后世官吏越多。官吏的俸禄, 史称三代的一大特色是财政支出制度上没 有俸禄的支出。但这不能说三代国家对所 属诸侯邦国、各级官员没有俸禄支出。三 代从中央到地方都安置有官员,并按职位 高低授爵,按官职官爵分给一定的土地和 臣民。即“分田制禄”制度。
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5.如何理解“量入为出”和“均节财用”
原则的确立及其意义。
2.商代的助法。据《孟子》所说:“殷人七十而助”。什么叫“助”? 就是说,把定量土地(一“井”)分成九块,将周围的八块分给八家 作“私田”(份地),由八家自己耕种,收入归各家,国家不收税; 中间一块为“公田”,由八家共同耕种,公田收入全部上交国家。
3.周代的彻法。什么叫“彻”法?史学界没有一个标准说法。归纳起来, 大致有如下几种解释:(1)彻是通的意思。(3)通力合作之意。 (4)贡、助并行税。实行彻法,即对百亩之田所收之物,按什一税 率征税。
(一)土地占有制度 (二)田赋制度 (三)徭役制度
(一)土地占有制度
据古文献记载,夏、商、周三代实行井田制度。
在土地国有制下,将土地按井划分,在分封或授 民时,“井”是计数单位,同时又是考核依据, 便于对劳动者进行管理。三代对土地的分配,按 《孟子》所说:夏代每夫50亩,殷代每夫70亩, 西周每夫100亩。家有余夫也同样分田。同时,根 据土地可供使用情况,又有耕地和宅基地、常耕 田和休耕田之分。
(二)田赋制度
三代的农民负担,表现在财政上主要是两部分,一是贡赋,二是徭役。 西周后期,又有关市之赋和山泽之赋。按照《孟子》的记叙:夏代实 行贡法,商代实行助法,周代实行彻法。
1.夏代的贡(赋)。按《广雅》的解释,“贡”是指居民向上进奉土 地所出产的物品。按照贡法规定,税率为十分税一。征收原则是: (1)必须是各地的土地出产物品;(2)以实物交纳;(3)必须照 顾各地的运输条件和距离远近。
三、山泽之赋、关市之赋
西周以前,山林薮泽均为公有,未有赋税。直到西周后期,由于管理 和财政的需要,开始对山泽产品征税。此时课征的物品范围较广。纳 税人主要是采樵者、猎户、放牧者、捕鱼者和园户等。这里既有专业 户,又有农业副业。所以说,山泽之赋,主要是对农民从事副业的产 品的征收。山泽产品的税率,没有统一规定。载于史籍者:场圃收入 为二十税一,漆林之税为二十税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