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专题课程大纲-2015春
林毅夫中国经济专题(课堂PPT)
![林毅夫中国经济专题(课堂PPT)](https://img.taocdn.com/s3/m/758636c86bec0975f565e227.png)
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 个人故事 • 贫困的大量消除
• 给世界提供便宜的产品 • 东亚金融危机中的稳定力量 • 中国成为增量的大国
– 东亚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7
更重要的是中国是否可以继续维 持高增长率?
• 对于中国而言:
– 只有这样才能赶上发达国家 – 每年需要为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各新创800万个新岗位 – 为了补偿转型过程中的利益受损者
– 为什么资本主义国家可以维持高速的增长即便他们社 会、经济体系存在明显的缺陷?
– 为什么社会主义有优越性,但前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 义经济却崩溃了?
– 要使中国增长持续下去,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改革措施?
21
• 中国学者的世纪
– 外国主流经济学界对中国的改革发展一再错误的预测,说明中国 的改革发展的许多现象不能用现有的主流理论来解释
– 世界经济的中心是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中心。中国将会迎来经济学 大师在中国辈出的时代的来临。
• 中国企业家的舞台
– 有波动、有风险才有更大的机会 – 《财富》500强中大公司的分布与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在世界经济中
• 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以后 的100年人均 GDP的年平 均增长率为 1% 左右,20 世纪以来为2%左右
• 成功发展中国家人均 GDP 的年平均增长率可以高达 8%:
– 四小龙的例14
中国可以维持多久的高速增长?
• 中国可以再维持二、三十 年的平均9% 的增长率。 是否过于乐观?
11
技术创新
• 技术创新的方式:
– 产品创新-新的不同的产品 – 流程创新-新的更低成本、更有效率的生产方式
• 技术创新的机制:
– 研发 – 技术引进
12
发展阶段与创新的方式与机制
当代中国经济教学大纲
![当代中国经济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27acf3b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54.png)
当代中国经济教学大纲一、导论A. 介绍当代中国经济的重要性和影响力B. 概述本大纲的目的和结构二、经济发展史与理论A. 中国经济的历史背景和发展阶段B. 主要经济理论在中国的应用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2. 西方经济学派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三、宏观经济学A. 国民经济核算1. 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收入核算2. 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作用B. 经济增长与发展1. 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2. 经济发展政策与策略C. 价格水平与通货膨胀1. 通货膨胀的原因和影响2. 物价调控政策四、微观经济学A. 市场经济与市场失灵1. 市场结构和市场竞争2. 市场失灵的类型和解决方法B. 生产与成本理论1. 生产函数和成本曲线2. 规模经济与产业集中度C. 价格理论与市场调节1. 需求和供给曲线的作用2. 市场均衡与价格决定五、产业与企业经济学A. 市场结构与产业组织1. 垄断和竞争的特征2. 企业行为和市场效率B. 企业运营与管理1. 生产管理与供应链管理2. 企业战略与竞争优势六、金融与货币经济学A. 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1. 股票市场和证券市场2. 商业银行和央行的角色B. 货币供给与货币政策1. 货币供应的决定因素2. 货币政策的工具和效果C. 金融风险管理1. 风险的类型和评估方法2. 风险管理策略与措施七、国际经济与贸易A. 全球化与国际贸易1. 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实践2. 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B. 对外开放与外汇管理1. 外贸政策与外汇市场2. 外汇储备与人民币汇率八、经济法律与制度A. 经济法律与法规1. 合同法和劳动法2. 知识产权保护和反垄断法B. 经济制度与改革1. 所有制结构和市场化改革2. 政府角色与市场调节九、课程评估与教学方法A. 课程评估标准和方式B. 教学方法与资源利用十、结语A. 总结当代中国经济教学大纲的重要内容B. 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中国经济领域的发展与挑战这个大纲涵盖了当代中国经济教学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领域。
中国经济专题-教学大纲
![中国经济专题-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626f17e4b73f242336c5fb7.png)
《中国经济专题》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30972B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国际经济与贸易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西方经济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为经济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在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系统地了解中国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历程,正确认识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了解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同时以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为对象,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培养学生用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此门课程对以后的学习有着基础性作用。
目标1:全面深入的了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进程。
目标2: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中国经济问题的能力。
目标3:提升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逻辑思维水平。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本课程以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经济体制转型为背景,以相关理论介绍、改革和发展进程脉络描述、现实问题揭示和分析、发展趋势展望为各章内容线索,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发展和开放进程中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现实问题进行系统讲授。
在内容安排上,注重将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进程与相关经济学理论相结合,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
系统地解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和经验,同时重点对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热点问题展开分析,并对解决现存问题提出相关措施建议。
本课程课堂讲授的重点是:1.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式和路径以及理论依据。
2.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领域。
以上重点内容: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准确表述,熟练运用;为了使学生对重点、难点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结合中国经济现实状况的讲授,加强案例和实例教学,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案例并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理论。
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重点以外的内容,结合教材要求学生自学,每一章节后面都有复习思考题,可以通过学生自测、或者作业练习的方式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经济学课程大纲
![经济学课程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8d027b9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16.png)
经济学课程大纲
课程描述
本课程旨在介绍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以及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概述。
学生将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了解市场经济的运作和政府干预的影响。
课程目标
- 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了解市场经济运作的基本机制
- 掌握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概述
- 了解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和影响
- 培养分析经济问题和制定经济决策的能力
课程内容
第一章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 经济学的定义和分类- 生产要素
- 稀缺性和选择
- 边际分析
第二章市场经济运作
- 需求与供给
- 市场均衡
- 价格机制
第三章宏观经济学
- 国民经济核算
- GDP和GNP的概念
- 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 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第四章微观经济学
- 市场结构
- 垄断和垄断竞争
- 市场失灵和政府的作用
第五章政府和市场
- 政府干预的理论基础
- 税收和财政政策
- 贸易政策和全球化
教学方法
讲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估方式
- 期末考试:60%
- 小组讨论:20%
- 作业和考勤:20%。
中国经济专题课程
![中国经济专题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39568352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39.png)
中国经济专题课程摘要:一、课程概述1.中国经济专题课程的目的和意义2.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模块二、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1.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时期2.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转型3.中国经济崛起的关键因素三、中国经济的现状与挑战1.当前中国经济的总体形势2.面临的主要挑战与问题3.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四、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1.经济发展的中长期目标2.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3.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正文:一、课程概述中国经济专题课程是一门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知识类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规律和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掌握中国经济的基本知识,提高对中国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提供有益的参考。
课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模块:1.中国经济改革的历程与成就2.中国经济体制与政策分析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差距4.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升级5.中国对外经济关系与全球经济治理二、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1.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时期:从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 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高度集中和统一管理。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但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等。
2.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转型: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逐步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这一时期,政府放权让利,激发企业活力,大力发展私营经济,逐步放开价格、汇率、贸易等领域的管制。
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3.中国经济崛起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崛起的关键因素包括:一是政策层面的改革,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二是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吸引外资,拓展对外贸易;三是人力资源优势,拥有庞大的人口红利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四是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经济学概论》教学大纲
![《经济学概论》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15264f7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ba.png)
《经济学概论》教学大纲一、教学对象本课程大纲适用于财经类各专业三年制高职学生.二、学分与学时本课程在教学计划进程表中的学分为3,学时为54.三、课程模块类别与课程属性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课程属性:必修课.《经济学概论》是经济类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经济类专业的许多后续课程(包括许多核心课程),都与本课程的内容和分析方法存在密切联系.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系统地讲授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西方经济学中的许多内容、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具有参考意义.这些内容就是本课程讲授的重点内容.《经济学概论》是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必须够用的原则,以市场化配置和利用为核心内容、讨论了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理论和失业,通胀和经济紧缩,以与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经济增长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简明生动地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工具与方法,理论运用和政策分析.这些知识基本满足了高职学生经济管理类专业对经济基础理论的要求.学会用西方经济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思考问题,是本课程最主要的要求.本课程采用《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为教材.全书共分14章,其中第1章为导言、第28章为微观经济学内容、第9 13 章是宏观经济学内容、第十四章是对经济学理论的演变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四、课程性质,任务和目的性质:该课程是经济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任务: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在:目的:使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明确经济学的总体内容、主要结论和应用条件,使学生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能够建立起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框架,正确领会和理解经济运行的逻辑关系和基本规律,能够对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进行简单分析,具备初步分析能力.本课程教学中应该坚持的两个原则:第一、循序渐进、先慢后快的原则.本课程内容的特点是难点偏前、为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原理,特别是分析方法,理应先夯实基础、在此前提下才能为学好后面的章节做好相应的知识储备.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本课程的教学通常安排在大学二年级进行、但由于学生自身阅历和理解能力的有限,为使抽象的宏观经济理论具体化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多举一些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实际案例,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以达学以至用的目的.具体要求:1.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先进性,要求学生结合实例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2.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自学,并提倡学生广泛阅读参考书和经济方面的报刊杂志,使其更多地了解基本经济理论与其在各方面的应用.提倡学生独立地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展开讨论、增强学生自身对经济学的兴趣和经济问题的敏感性.3.要求学生注重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应用,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4.要重视图示工具的运用,并适当运用数学工具.五、主要先修与后续课程本课程的先行课程为经济数学.该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最为合理.经济现象错综复杂,经济运行是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建立经济模型是解决经济问题的主要方法,这就需要数学工具尤其是微积分知识作为学习该课程主要基础.本课程又是经济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注重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解释,其内容涵盖微观经济理论和宏观经常理论课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建立起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框架,为进一步学习财经类各专业的专业课奠定理论基础.六、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分章节)第一章经济学导论【目的要求】1.掌握稀缺性,选择性,机会成本,资源配置以与经济学等概念;掌握经济学的十大原理.2.理解两个基本的经济模型和资源配置与利用中的基本问题与解决方式.3.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经济学研究的两个层面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知道学习经济学对个人、企业与政府的意义、会用机会成本概念解释经济现象.【主要内容】讲授内容1.经济学的定义与基本问题2.经济学十大原理3. 经济学的基本内容4. 经济学的方法5.经济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1.掌握供求相互作用怎样决定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以与竞争在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形成中的作用.熟练掌握需求或供给变动的几何表示、知道供求分析的实际运用和供求分析的三个基本步骤2.理解需求或供给受不同因素影响的变化程度(弹性理论);3.了解需求或供给与影响需求或供给的不同因素,并严格区分需求量或供给量变动和需求或供给变动;1.需求理论2.供给理论3. 均衡理论与其运用第三章消费者行为分析1.掌握消费者剩余概念.2.理解消费者均衡原则;理解序数效用论主要以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和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上的均衡,来解释消费者行为和需求曲线.3.了解边际效用论(基数效用论)的总效用,边际效用概念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需求曲线;2.序数效用论第四章厂商理论1.掌握长期中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以与规模收益.理解和掌握产量规律,成本规律,利润最大化原则.2.理解短期中一种变动投入下的生产函数,产量规律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3.了解产量变化规律,理解生产函数,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要素的边际替代率概念.1.厂商的生产活动:投入与产出2.成本分析3. 成本,收益,利润和产量第五章市场理论:竞争与垄断与厂商行为【目的要求】(加粗,顶格)1.掌握不同厂商的市场均衡条件以与厂商的目标选择.掌握不同市场条件下经济效率(市场绩效)的差异.2.理解不同的市场结构类型中产量和价格的确定.3.了解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四种市场类型与其特点.1.市场类型2.完全竞争市场3. 垄断市场4. 垄断竞争市场5.寡头垄断市场第六章要素收入理论1.掌握衡量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方法以与收入调节的政策.掌握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区别与联系.2.理解西方经济学对利润,利息的定义.理解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3.了解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四大生产要素与对应的地租,工资,利息,利润1.要素的需求和供给2.劳动和工资3. 土地和地租4.资本和利息5.利润:风险,创新与垄断第七章外部性,公共物品与政府1.掌握解决外部性的办法,熟悉科斯定理与产权的重要性.2.理解外部性的类型,外部性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理解经济运行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3.了解外部性,公共物品、公共选择等基本概念.1.外部性与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2.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与其对策3.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第八章国民生产总值,总需求和总供给1.把握总收入与总支出、实际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恒等关系,领会失业和失业率与奥肯定律.熟练掌握总供求模型与实际运用.2.理解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诸多因素与它们如何影响总供求,理解实际总供给与潜在总供给与不同总供给曲线的区别.3.了解国民生产总值等几个宏观变量1.宏观经济变量2.总需求与总供给3. 总供求均衡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决定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掌握乘数理论的实际运用.2.理解决定国民收入的因素,即消费函数,储蓄函数,投资函数,领会储蓄与投资的关系与均衡国民收入.3.了解总需求的构成与各自特点、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需求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变动的数量关系即乘数理论.1.第一节宏观经济变量2.总需求与国民收入3. 乘数原理4.不同的理论和相异的政策第十章失业和通货膨胀1.准确掌握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基本概念,掌握政府在一定的失业率和一定的通货膨胀率之间作相机抉择,从而力争把失业和通货膨胀控制在对社会来说比较安全的范围内.运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分析失业,通货膨胀的原因,相互关系与政策.2.理解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经济根源.1.失业与原因2.通货膨胀原因与类型3.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交替与菲利浦斯曲线第十一章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1.掌握如何保证经济稳定增长和消除经济周期的影响.2.理解经济增长模型.理解经济增长对一国居民的意义.3.了解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和经济周期的分类.1.经济周期与成因2.经济增长模型3. 经济增长是非论第十二章宏观经济政策1.掌握如何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控经济.2.理解凯恩斯主义的理财原则.3.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其局限性.1.财政政策的内容与运用2.货币政策的内容与运用3. 经济中的自动稳定因素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相机抉择3. 供给管理政策第十三章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1.掌握影响国际收支均衡的因素.2.理解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官方储备项目等国际收支项目.3.了解国际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表.2.比较优势和资源赋予学说3. 汇率制度4.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与编制原则第十四章经济学理论的演变代结束1.理解西方经常理论与中国经济.2.了解经济学的历史,主要派别和发展前景.1.经济学的历史2.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3. 经济学的前景七、学时分配建议表序号教学内容课时分配(含讨论、习题课)3第三章消费者行为分析析9第九章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4第十四章经济学理论的演变-代结束机动复习合计八、成绩考核本课程是考试课.既要注重基础理论与知识的考核、又应注重理论与知识的应用能力的考核.《经济学概论》考核含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重点考察学生平时作业,课堂表现,课外调研、阶段测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等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各方面.成绩评定按《重庆工商职业学院课程考核成绩评定办法》执行.九、教材与参考书目1.教材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由缪代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教师用书①吴柏麟,尹伯成:《经济学基础》,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年;②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大出版社, 2000 年;③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三版2002 年;④朱善利:《微观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年;⑤梁小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年;此外,在教材后面列出了许多中外学者的有关著作,老师们在教学之余可浏览.(2)学生用书①《经济学基础》张劲松等、 2005 年8 月科学出版社,该书的主要亮点是将我国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实践贯穿其中、主要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经济基础理论、第二部分为微观经济运行、第三部分为宏观经济内容.②《经济学基础》李明泉主编, 2004 年 2 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本是在体系,结构和内容上都有突破,尤其是其内容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为一体的一本新编经济学教材,是为财经类高职高专学生学习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经济教学大纲
![中国经济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bea3b59312b3169a451a447.png)
中国经济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4730320 课程性质:选修课课程名称:中国经济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英文名称:China Economy 考核方式:考查选用教材:《中国市场统一建设教程》讲义,黄丙志编著大纲执笔人:黄丙志先修课程:无大纲审核人:适用专业:各专业一、教学基本目标《中国经济》是一门选修课程,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熟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各领域取得的成就,了解建设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与问题,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通过对大学本科生开设这门课程,也有利于他们深刻理解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与相关政策;有利于更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融入到祖国的经济建设中。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但离真正完善的市场经济还有很大差距,市场统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核心目标。
从市场统一的角度考察,我国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地方市场分割与行业市场分割严重,市场竞争主体不平等不活跃,市场介体缺失,市场体系欠发达少融通,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不充分。
内部市场开放不足已经成为我国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最大障碍。
欧美发达国家建设统一市场的经验告诉我们,整合与加速国家市场统一是经济增长的根本之策。
本课程的基本教学任务是分三大部分(国际借鉴篇、理论与问题篇、建设实践篇),以我国市场统一为主线,让学生了解美国、欧洲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统一国家市场的政策与措施,掌握我国统一市场的内在机理、特征框架、形成条件以及必要性和紧迫性,理解并掌握我国统一市场进程中的实践与政策措施。
二、教学基本内容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内容为:国际借鉴篇第一章美国统一国家市场的法理学与政策实施1.1 美国的“自由贸易”法理学/1.2 中央与地方的市场经济关系1.3 完善的鼓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1.4 政府经济管理能力建设1.5 新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第二章德国与日本建设统一市场的政策与措施2.1 德国建设统一市场的政策与措施/2.2 日本建设统一市场的政策与措施第三章新兴工业化国家统一市场建设的政策3.1 韩国统一市场建设的政策和措施/3.2墨西哥统一市场建设的政策和措施第四章欧洲联盟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进程与政策4.1 内部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背景/4.2 欧盟内部统一大市场的计划与政策内容4.3 欧盟建设内部统一大市场的进程/4.4 欧盟内部统一大大市场的效益与影响理论与问题篇第五章统一市场的内在机理与理论论证5.1 统一市场的内涵及其发展的内在机理/5.2 政府与法治在统一市场中的作为5.3 统一市场的理论论证第六章我国统一市场的内涵、特征、框架与形成条件6.1 我国统一市场的基本内涵与特征/6.2 我国统一市场的基本框架与内容6.3 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条件第七章国内统一市场建设的矛盾与问题7.1 国内统一市场建设中的利益矛盾与影响/7.2 当前统一市场建设中结构方面的问题第八章建设国内统一市场的必要性与迫切性8.1 建立国内统一市场与现代市场经济/8.2 统一市场与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8.3 开放型经济对统一市场体系的基本要求8.4 开放条件下促进市场统一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建设与实践篇第九章中国市场统一进程与政府经济职能的变革9.1 中国统一市场建设进程与思考/9.2 我国统一市场建设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变革9.3 市场统一建设中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第十章统一市场建设与规范化市场主体10.1 统一市场建设中市场主体的规范化与目标模式10.2 我国国内市场主体的发育状况/10.3 积极构建规范化的市场主体第十一章统一市场建设与市场客体之一:劳动力市场11.1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过程与现状/11.2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存在的问题11.3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的目标模式选择11.4 培育和发展国内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具体措施/11.5小结:建立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第十二章统一市场建设与市场客体之二:金融市场12.1金融市场的内涵与分类/12.2我国金融市场的发育状况及特点12.3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2.4我国统一金融市场的发展对策第十三章统一市场建设与市场中介组织13.1 中介机构对政府和市场的替代/13.2 行业协调和市场秩序13.3 经济转型条件下行业协会的完善/13.4 开放与转型中的上海市场中介组织第十四章统一市场的法律体系建设14.1 当前统一市场建设中法律体系方面的差距14.2 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下的法制体系/14.3 开放型经济政策与法律的统一实施第十五章统一市场建设与区域市场整合15.1 宏观层面:中央调控与区域规划/15.2 中观层面:地方政府的责任与作为15.3 微观层面:企业是区域统一市场的主体与动力三、建议教学进度第一章美国统一国家市场的法理学与政策实施2学时第二章德国与日本建设统一市场的政策与措施2学时第三章新兴工业化国家统一市场建设的政策2学时第四章欧洲联盟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进程与政策2学时第五章统一市场的内在机理与理论论证2学时第六章我国统一市场的内涵、特征、框架与形成条件2学时第七章国内统一市场建设的矛盾与问题2学时第八章建设国内统一市场的必要性与迫切性2学时第九章中国市场统一进程与政府经济职能的变革2学时第十章统一市场建设与规范化市场主体2学时第十一章统一市场建设与市场客体之一:劳动力市场2学时第十二章统一市场建设与市场客体之二:金融市场2学时第十三章统一市场建设与市场中介组织2学时第十四章统一市场的法律体系建设2学时第十五章统一市场建设与区域市场整合2学时讨论:(1)美欧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统一市场政策给我们的启示(2)我国统一国内市场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2学时四、教学方法主要通过理论授课和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向学生讲述统一市场进程中的理论、问题、政策措施等内容。
《中国经济专题》课件2
![《中国经济专题》课件2](https://img.taocdn.com/s3/m/712a8559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f9.png)
政策建议与展望
提出政策建议和个人展望, 鼓励更好地把握机遇。
感谢观看
感谢大家观看《中国经济 专题》PPT课件,希望能 给您带来新的视野和了解。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展望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包括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1
国有企业改革
2
通过国有企业改革提高经济效益和资
源配置效率。
3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4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产业结 构调整,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
解放和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 长奠定了基础。
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 中国对全球经济的贡献
2 中国的国际贸易战略
解释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对全 球增长的贡献。
介绍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策略和发展目标。
3 中国与全球化的关系
4 中国与新兴市场的合作
分析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角色和挑战。
探讨中国与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合作与发 展前景。
结束语
中国经济的未来展望
《中国经济专题》PPT课 件
欢迎观看《中国经济专题》PPT课件。本课件将为您介绍中国经济的概述、 体制改革、发展模式以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中国经济概述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经济现状分析
探讨中国经济的主要特点、增加强金融监管,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促进金融创新与稳定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外向型经济发展
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在世界市场上取得 了巨大成功。
服务业发展
中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力。
经济社会学教案和教学日历、大纲、讲义
![经济社会学教案和教学日历、大纲、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441daffd4b73f242326c5f30.png)
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工作系本科课程教学文件(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经济社会学撰写教师:马永方2016年2月经济社会学教学日历和教学安排2015-2016年第一学期文法学院社会工作系马永方经济社会学课程简介课程名称:经济社会学英文名称:Economic Sociology课程编号:12600205j总学分:3学分总学时:48学时理论学时:48学时实践学时:0适用专业:社会工作开课学院:文法学院课程内容简介1、课程属性:专业必修课。
2、课程的作用: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边缘学科。
它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许多社会经济现象和过程进行了分析和阐释,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范式。
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方法,激发学生对相关研究问题和研究视角的关注和兴趣,使学生了解社会科学呈多学科交叉的发展特点,拓展专业知识面,培养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本课程从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两个层面,对理性选择及经济生活、社会资本、市场转型的社会学研究、交换行为及消费、劳资关系、经济组织、企业家精神和经济及文化等八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论述。
4、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教材采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经济社会学》,主编周长城,2011.8主要参考书:1、沈秋明:经济社会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7。
2、汪和建:经济社会学——迈向新综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东北农业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经济社会学Economic Sociology课程编号:12600205j适用专业:社会工作总学时数:48学时总学分:3学分大纲主撰人:马永方内容简介经济社会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已经成为国内各界人士所关注的显学,当今许多国家的社会学系都为本科生开设了经济社会学课程。
本课程分别论述了什么是经济社会学、从经济社会学到新经济社会学、经济行为、交换行为、消费行为、经济制度、企业及产业组织、劳动力市场、社会资本、文化·网络及经济等内容。
1中国经济(II)课程名称
![1中国经济(II)课程名称](https://img.taocdn.com/s3/m/e009215077232f60ddcca167.png)
5. Agricultural Reforms and Development 林 ‧
Lin, Justin Yifu “Rural Reforms and Agricultural Growth in Chin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2, 34-51 Johnson, D. Gale (2000), “Agricultural Adjustment in China: Problems and Prospects,”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6(2), 319-34 6. Reform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Emergence of Non-state Firms Gregory Chow. 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Chapter 15 & 16. Otsuka, Keijiro. Industrial Reform in China: Past Performance and Future Prospects, Chapter 8.
5
II 92
年
2
Merli, M Giovanna and Adrian E Raftery (2000), “Are Births Underreported in Rural China? Manipulation of Statistical Records in Response to China's Population Policies,” Demography, 37(1), 109-26. Schultz, T Paul and Zeng Yi (1999), “The Impact of Institutional Reform from 1979 through 1987 on Fertility in Rural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10(2), 141-160. 10. Decentralization and Economic Fluctuation Lin, Justin Yifu, Fang Cai and Zhou Li. The China Miracle, Chapter 7. 林 李
中国经济专题课程
![中国经济专题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b3d9ff29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22.png)
中国经济专题课程:一、中国经济的现状和趋势中国经济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依然稳健,整体发展趋势向上。
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市场化程度较高,开放程度较高,创新能力较强,具有强大的内生动力和潜力。
二、经济增长的动力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1. 人口红利:中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人口结构不断优化,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2. 投资和消费:中国投资和消费需求旺盛,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投资空间巨大,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明显,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持续动力。
3. 创新驱动:中国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4. 开放合作: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三、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
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质量和技术水平,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1. 制造业升级:中国制造业规模庞大,但技术水平相对较低,需要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方式提高竞争力。
2. 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促进服务业发展。
3. 绿色发展: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低碳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四、金融市场发展与风险控制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金融市场之一。
金融市场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需要加强风险控制和监管,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1. 资本市场改革: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不断深化,加强市场监管和规范,推动市场健康发展。
2. 债券市场发展:中国债券市场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债券市场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中国经济课程大纲
林毅夫
本课将总结中国和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提出《新结构经济学》作为经济发展与转型的一般理论,并以此理论来分析中国长期的兴衰,以及在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所取得的成就,面临的主要经济、社会问题,探讨其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课程将着重讨论:
1、为何我国在漫长的前现代时期文明鼎盛,而到现代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2、为何我国在19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之前经济发展绩效很差,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却取得了奇迹般的增长?
3、为何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的总体绩效很好,然而却出现了收入分配不公、地区差距扩大、腐败现象蔓延、国际收支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如何进行改革才能取得稳定、健康、快速、和谐的发长?
4、在全球经济金融危机阴影不散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应该怎样应对才能趋利避害?
5、我国当前经济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包括,中国经济增长是否是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民币汇率是否低估、资本账户是否应该开放、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如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等。
这门课的教材为:
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增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主要参考教材为: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增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林毅夫,《从西潮到东风:我在世行四年对世界重大经济问题的思考和见解》,中信出版社,2012.
林毅夫,《繁荣的求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林毅夫,《本体与常无:经济学方法论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的农业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年1版。
本课程有两次考试,期中考日期为4月24日,期中考的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30%;期末考日期为6月12日,期末考占50%。
课程共4次平时作业,共占总成绩20%。
此外,本课还设置论文竞赛、课程讨论两项课程活动,活动优秀者除可获得任课教师亲自颁发的奖励外,还可在既有的课程总成绩上获得最高5分的直接加分奖励。
本课程所有关于作业、考试、讲义、课程安排等教学教务的信息、通知和安排,以及公开讨论和答疑,都将在课程讨论版面上进行,请选课同学务必随时关注本课课程讨论版面。
同时,课程相关资料,也将及时上传到课程公共邮箱和网盘,供选课同学查看、下载。
课程讨论版面地址:/showforum-257.aspx
课程公共电子邮箱地址: zjzlin2015@密码:ChineseEconomy
课程网盘:
百度云网盘:用户名:zjzlin2012 密码:ChineseEconomy
助教:杨雨成:yyc80604@
付雪晴:fuxueqing93@
苏晓童:xiaotongsu.pku@
王俐:wangli910721@
武群芳:602344551@
注意:提前占座的同学必须本人亲自坐在座位上,不可以放置物品、书本等占座。
第二周选课名单确定之后,将视实际情况而决定是否为选课同学排定座位表。
上课时间:每周周五晚19:40-21:30。
上课地点:北京大学理教108大教室。
讲授大纲(如有变化会及时通知)
1·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解读中国经济》第一讲
2·李约瑟之谜和中国历史的兴衰
《解读中国经济》第二讲,附录1
3·近代的屈辱、赶超战略和传统经济体制
《解读中国经济》第三、四讲,附录2
《新结构经济学》序言、第一章
《繁荣的求索》第1-3章。
4·合作化运动和中国的农业发展。
《解读中国经济》第四讲
《制度、技术与中国的农业发展》第一章
5·改革前的中国经济发展。
《解读中国经济》第四讲
6·比较优势战略和经济发展
《解读中国经济》第5讲
《繁荣的求索》第4章
7·农村改革的成就和问题
《解读中国经济》第6讲
8·城市改革的成就和问题
《解读中国经济》第7讲
9. 国企和金融改革。
《解读中国经济》第8、9讲
10·中国当前经济中的热点问题。
《解读中国经济》第10-12讲,附录3、4
11.总结。
《解读中国经济》第13章,附录5
《本体与常无》
《从西潮到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