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新四军战斗序列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新四军序列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新四军序列一九三七年十月说明: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以后,7月17日,中共代表周恩来、秦邦宪、林伯渠和国民党代表在庐山进行了谈判。
我党领导的西北主力红军 3万人左右,奉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国共合作命令,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亦称第十八集团军),共辖3个师:以第一军团(红军一方面军)和第十五军团为主,编为一一五师;以红军第二方面军为主,编为一二○师;以红军第四方面军为主,编为一二九师。
9月,八路军由陕甘宁边区开赴山西抗日前线。
后又有一些变动。
本序列编入了八路军总部、八路军三个师及其所辖旅、团和后方总留守处的军政指挥员名单。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参谋长叶剑英副参谋长左权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副主任邓小平第一一五师师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周昆主任罗荣桓副主任肖华第三四三旅旅长陈光政委肖华副旅长周建屏参谋长陈士榘第三四四旅旅长徐海东政委黄克诚参谋长卢绍武骑兵营辎重营工兵营炮兵营独立团教导队第一二○师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副师长肖克参谋长周士第主任甘泗淇第三五八旅旅长张宗逊政委李井泉参谋长姚? 主任张平化第三五九旅旅长陈伯钧政委王震参谋长刘子奇主任袁任远教导团骑兵营特务营炮兵营辎重营工兵营通讯营第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政委张浩副师长徐向前参谋长倪志亮副主任宋任穷第三八五旅旅长王宏坤副旅长王维舟参谋长耿飙第三八六旅旅长陈赓副旅长陈再道参谋长李聚奎教导团特务营炮兵营工兵营骑兵营辎重营后方总留守处主任肖劲光(辖留守部队)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序列抗日战争爆发后经中共中央提议,国共双方经过谈判,同意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活动在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1937年10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了改编命令。
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成立。
经过改编,全军共1万余人,编为四个支队,江南的游击队编为第一、第二、第三支队;江北的游击队编为第四支队。
新四军八路军编制
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时战斗序列一、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革命军事委员会(洛川会议时改组)书记(俗称主席):毛泽东副书记(俗称副主席):朱德、周恩来委员: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林彪、贺龙、刘伯承、任弼时、叶剑英、张浩、徐向前军委参谋长:肖劲光军委秘书长:杨尚昆中共北方局军事部部长:朱瑞中共南方局军事部部长:叶剑英中共广东省委军委书记:尹林平中共湖南省委军委书记:聂鸿钧中共闽粤边特区委军事部部长:谭震林中共江苏省委军委书记:张爱萍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彭雪枫[军委总参谋部:部长:聂鹤亭第一局局长:何长工第二局局长:曾希林、罗舜初(不久)第三局局长:王诤(副局长朱道松)第四局局长:宋裕和、陈奇涵(不久)卫生部部长:姬鹏飞副官处处长:徐曰文供给部部长:张元寿军委总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叶季壮副部长:张令彬军委总卫生部:部长:姜齐贤副部长:苏井观军委供给部部长:易秀湘二、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部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参谋长:叶剑英副参谋长:左权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王稼祥(后,1938年8月底)总政副主任:邓小平野战政治部主任:傅钟(1938年8月底)总部秘书长:舒同总兵站部部长:杨立三总供给部部长:张元寿总卫生部部长:姜齐贤总部特务团团长:韦杰三、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由“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改称)教育委员会主席:毛泽东校长兼政治委员:林彪副校长:罗瑞卿教育长:刘亚楼政治部主任:傅钟副主任:张际春训练部部长:陈伯钧第一大队大队长:苏振华第一大队政治委员:胡耀邦第二大队大队长:冯达飞第二大队政治委员:方正平第三大队大队长:王赤军第三大队政治委员:何长工第四大队大队长:韦国清第四大队政治委员:徐德操四、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八路军分会(1937年8月29日成立)书记:朱德副书记:彭德怀常委兼秘书长:任弼时委员:朱德、彭德怀、任弼时、林彪、聂荣臻、贺龙、关向应、刘伯承、张浩五、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由红军第一军团、第十五军团、七十四师改编)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参谋长:周昆政训处主任:罗荣桓副主任:肖华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王秉璋侦察科科长:苏静管理科科长:石新安师政训处宣传部部长:肖向荣锄奸部部长:朱涤新民运部部长:潘振武师供给部部长:邝任农师卫生部部长:叶青山副部长:谷广善第三四三旅(由红一军团一师、二师、四师改编)旅长:陈光副旅长:周建屏参谋长:孙毅、陈士榘(不久)政训处主任:六八五团团长:黄永胜副团长:邓华政训处主任:六八六团团长:李天佑副团长:杨勇政训处主任:符竹庭第三四四旅(由红十五军团七十三师、七十五师、七十八师改编)旅长:徐海东副旅长:黄克诚参谋长:陈漫远、卢绍武(不久)政训处主任:崔田民六八七团团长:张绍东副团长:韩振纪政训处主任:六八八团团长:陈锦绣副团长:田守尧政训处主任:刘震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师教导队炮兵营(由红七十四师改编)骑兵营(由红七十四师改编)辎重营(由红七十四师改编)师留守处主任:陈先瑞六、八路军第一二零师(由红二方面军二十七军、二十八军、独立一、二师、赤水警卫营、前总直属队等改编)师长:贺龙副师长:肖克参谋长:周士第政训处主任:关向应副主任:甘泗淇师司令部第一科科长:唐健伯第二科科长:郭辉勉第三科科长:刘忠第四科科长:杜世兴军法处处长:黄新远师政训处总务处处长:金如柏组织部部长:朱明宣传部部长:张平化敌工部部长:吴西民运部部长:罗贵波师供给处处长:陈希云副处长:赵熔师军医处处长:刘运生副处长:蒋耀德第三五八旅(由红二方面军四师、六师及红二十八军改编)旅长:卢冬生(未到职)副旅长:张宗逊参谋长:姚喆政训处主任:张平化七一五团团长:王尚荣副团长:顿星云参谋长:喻楚杰政训处主任:黄延卿七一六团团长:宋时轮副团长:廖汉生参谋长:曾来古政训处主任:伍晋南第三五九旅(由红二方面军六军、三十二军及前总特务团改编)旅长:陈伯钧副旅长:王震参谋长:刘子奇政训处主任:七一七团团长:刘转连副团长:陈宗尧参谋长:欧阳家祥政训处主任:刘道生七一八团团长:文年生副团长:贺庆积、帅荣(不久)参谋长:帅荣政训处主任:罗志敏师教导团(由红二十七军大部改编)团长:彭绍辉副团长:苏启胜师炮兵营(由红二十七军一部改编)师辎重营(由红军赤水警卫营改编)师特务营(由红独立一师改编)师工兵营(由红独立二师改编)师骑兵营(由红骑兵一团改编)师留守处主任:贺晋年副主任:王兆相七、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由红四方面军二十九军、三十军和陕甘宁独立第一二三四团和红十五军团一部改编)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参谋长:倪志亮政训处主任:张浩副主任:宋任穷师参谋处处长:李达师供给处处长:周玉成副处长:徐林主任:赖勤师卫生处处长:钱信忠主任:陆加汉师军法处处长:丁武选师锄奸部部长:邱积成师留守处主任:阎红彦副主任:甘渭汉师教导团(由编余干部和西路军归队干部组成)团长:张贤约政治处主任:袁鸿化第三八五旅(由红四方面军四军改编)旅长:王宏坤副旅长:王维舟参谋长:耿飚政训处主任:苏精诚第七六九团(由红四方面军四军十师改编)团长:陈锡联副团长:汪乃贵参谋长:范朝利政训处主任:丁先国第七七零团(由红四方面军四军十二师改编)团长:张才千副团长:曾广泰、胡奇才(不久)参谋长:袁渊政训处主任:肖元礼第三八六旅(由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改编)旅长:陈赓副旅长:陈再道参谋长:李聚奎政训处主任:王新亭第七七一团(由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九十一师改编)团长:徐深吉副团长:韩东山参谋长:刘金轩、黄新友(不久)政训处主任:黄振堂第七七二团(由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九十三师改编)团长:叶成焕副团长:王近山参谋长:孙继先政训处主任:谢富治师炮兵营(由陕甘宁独立第一、二团一部改编)师辎重营(由陕甘宁独立第三、四团一部改编)师特务营(由红二十九军改编)师工兵营(由红三十军改编)师骑兵营(由红骑兵三团改编)八、八路军后方留守处(1937年9月组建)主任兼政治委员:肖劲光参谋处处长:毕占云副处长:曹里怀政训处主任:莫文骅绥德警备司令部:司令员:陈奇涵政训处主任:郭洪涛(兼)九、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高岗副司令员:周兴参谋长:谭希林政训处主任:吕振球十、八路军驻各地办事处驻西安办事处代表:林伯渠,主任伍云甫驻晋办事处主任:彭雪枫驻第一战区联络处主任:朱瑞(兼)驻第二战区联络处主任:王世英驻上海办事处主任:李克农驻南京办事处主任:李涛、李克农(不久,兼)驻武汉办事处主任:林伯渠(兼)驻重庆办事处主任:董必武(兼),处长周怡驻成都办事处主任:罗世文(兼)驻广州办事处代表:张云逸,主任广云英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驻桂林办事处主任:李克农(?)驻湘办事处代表兼主任:徐特立驻湘通信处主任:王凌波驻洛阳办事处处长:袁晓轩(不久叛变)驻兰州办事处代表:谢觉哉,处长彭家伦驻乌鲁木齐办事处主任:邓发一、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1938年12月成立)书记:项英副书记:陈毅(一说未担任此职务)委员:项英、张云逸、袁国平、周子昆、陈毅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军部(1937年10月,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奉中共中央及国民党政府命令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初期作战序列及授衔将领名单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初期作战序列及授衔将领名单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1937年8月22日,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由原西北主力红军,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改编而成“国民革命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
同年9月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
抗战前,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原是广东地方军阀部队(李济深的旧部),陈济棠曾任第八路军总指挥,下辖三个子师:第五十九师长余汉谋,第六十二师长香翰屏,第六十三师长李杨敬,该部番号后被蒋介石撤消。
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委任了正副总指挥,下辖三个师,每师辖两个旅,每旅辖两个团,每师定员为15000人。
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参谋长:叶剑英、副参谋长:左权、参谋处处长:彭雪枫政训处主任:任弼时、副主任邓小平身穿将军服的周恩来驻太原办事处主任薄一波、西安办事处主任叶剑英、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南京办事处主任周恩来、桂林办事处主任李克农、新疆办事处主任邓发、兰州办事处主任谢觉哉、武汉办事处主任王明、重庆办事处主任王若飞、正规编制有115师、120师、129师、陕甘宁留守兵团。
115师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兼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周昆、政训处主任罗荣桓、副主任肖华(兼);参谋处长王秉璋;343旅旅长陈光、副旅长周建屏、参谋长陈士榘;685团团长杨得志、副团长陈正湘、政训处主任邓华、副主任吴法宪、参谋长彭明治一营营长刘正、二营营长曾国华、三营营长梁兴初连长杨西彬686团团长李天佑、副团长杨勇、政训处主任符竹庭、参谋长彭雄344旅344旅旅长徐海东、政委黄克诚、参谋长陈漫远;687团团长张绍东、副团长田守尧688团团长陈锦绣、副团长韩先楚、政训处主任刘震一连指导员:黄薇独立团团长杨成武、政训处主任罗元发、参谋长熊伯涛115师随营学校校长孙毅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政训处主任关向应、副主任甘泗淇、参谋长周士第;358旅358旅旅长卢冬生、副旅长李井泉、参谋长姚喆;715团团长王尚荣、副团长顿星云716团团长宋时轮、副团长贺炳炎、政训处主任刘道生;359旅旅长陈伯钧、副旅长王震、参谋长唐子奇;717团团长刘转连、副团长晏福生、参谋长欧阳家祥;718团团长文年生、副团长帅荣;教导团团长彭绍辉、政委刘型;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训处主任张浩、副主任宋任穷、参谋长倪志亮、参谋处长李达;385旅385旅旅长王宏坤、副旅长王维舟、参谋长唐天际;769团团长陈锡联、副团长汪乃贵,政治处主任丁先国770团团长张才千、副团长胡奇才386旅386旅旅长陈赓、副旅长陈再道、政训处主任王新亭、参谋长李聚奎;771团团长徐深吉、政训处主任吴富善、副团长韩东山、参谋长黄新友;772团团长叶成焕、政训处主任谢富治、副团长王近山、参谋长孙继先;教导团团长张贤约陕甘宁留守兵团司令员兼政委肖劲光、参谋长曹里怀、政治部主任莫文骅;留守兵团辖:第1、2、3、4、5、6、770团和保安部队;警备第一团团长贺晋年警备第二团团长周球保警备第三团团长阎红彦警备第四团团长陈先瑞警备第五团团长白志文警备第六团团长王兆相警备第七团团长尹国赤新四军新编第四军军长叶挺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坤政训处主任袁国平第1支队司令陈毅副司令傅秋涛第1团团长傅秋涛副团长江渭清第2团团长张正坤副团长刘培善第2支队司令张鼎丞副司令粟裕第3团团长黄火星副团长邱金生第4团团长卢胜副团长叶道之第3支队司令谭震林第5团团长餆守坤副团长曾昭铭第6团团长叶飞副团长吴焜第4支队司令高敬亭参谋长林维先第7团团长杨克志副团长曹玉福第8团团长周骏明副团长林凯八路军.新四军开赴前线后,既将部队展开,又增编以下各团:115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副团长黄永胜[由115师特务营扩编原红1师编成]344旅扩编一个689团,团长韩先楚;120师独立团,团长宋时轮[由716团分出,原红28军编成,还分遍出714团,团长赖星云,718团改为警8团,另组成新718团,团长陈外欧,719团,团长刘转连。
新四军八路军战斗序列
新四军,八路军战斗序列(一)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序列表(1937年10月)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参谋长叶剑英副参谋长左权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总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第115师师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周昆政治部主任罗荣桓政治部副主任肖华第342旅旅长陈光政委肖华副旅长周建屏参谋长陈士榘第344旅旅长徐海东政委黄克诚参谋长卢绍武独立团骑兵营辎重营工兵营炮兵营教导队第120师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副师长肖克参谋长周士第政治部主任甘泗琪第358旅旅长张宗逊政委李井泉参谋长姚哲政治部主任张平化第359旅旅长陈伯钧政委王震参谋长刘子奇政治部主任袁任远教导团骑兵营特务营炮兵营辎重营工兵营通讯营第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张浩副师长徐向前参谋长倪志亮副主任宋任穷第385旅旅长王宏坤副旅长王维舟参谋长耿飙第386旅旅长陈赓副旅长陈再道参谋长李聚奎教导团特务营炮兵营工兵营骑兵营辎重营后方总留守处政治部主任肖劲光(辖各师留守部队)(选自《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序列表(1938年1月)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第1支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参谋长胡发坚政治部主任刘炎第2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参谋长罗忠毅政治部主任王集成第3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兼)副司令员谭震林参谋长赵凌波政治部主任胡荣第4支队司令员高敬亭参谋长胡维先政治部主任肖望东教导队特务营(选自魏宏运等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4)P517,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三)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序列表(1941年3月)代军长陈毅政治委员刘少奇副军长张云逸参谋长赖传珠政治部主任邓子恢第1师师长粟裕政治委员刘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第2师兼师长张云逸政治委员郑位三副师长罗炳辉参谋长周骏鸣政治部主任郭述申副主任张劲夫第3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参谋长彭雄政治部主任吴法宪第4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肖望东第5师师长兼政委李先念参谋长刘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质斌第6师师长兼政委谭震林参谋长罗忠毅第7师师长张鼎丞政治委员曾希圣参谋长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伟独立旅特务团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选自魏宏运等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4),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八路军编制序列
八路军编制序列1937年八路军编制序列,为列举1937年8月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编制序列,其为八路军在最初时期的编制序列。
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团结抗日。
该部队仍归属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直接领导与指挥。
同年9月11日,按照全国抗一的战斗序列,又称为第18集团军,总司令为朱德,副总司令为彭德怀。
1937年8月,八路军共下属:115师、120师、129师、后方总留守处约5.1万人。
其中119师1.5万,120师1.4万,129师1.3万,余部与三个师的后勤辎重队一起改编为留守兵团(约9000人)至1938年12月,其下属已经包括115师、山东纵队、120师、129师、晋察冀军区、陕甘宁留守兵团。
总兵力为156700人。
至1940年,其下属已经包括115师、山东纵队(原第1纵队)、120师兼西北军区、129师、冀鲁豫军区兼第2纵队、晋察冀军区兼第3纵队、第4纵队、第5纵队、陕甘宁留守兵团、抗日军政大学等。
总兵力为400,000人。
至1942年秋,其下属已经包括115师、山东军区、120师兼晋绥军区、129师、冀鲁豫军区、晋察冀军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抗日军政大学等。
总兵力为340,000人至1945年夏,其下属已经包括山东军区、晋察冀军区、晋冀鲁豫军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晋绥军区、八路军独立第1游击支队、八路军独立第2游击支队、八路军独立第3游击支队、河南军区、抗日军政大学等。
总兵力为1,028,893人。
1937年1938年1940年1942年1945年夏2 总部3 115师3.1 司令部3.2 政训处3.3 343旅3.4 344旅3.5 师直属部队4 120师4.1 司令部4.2 政训处4.3 358旅4.4 359旅4.5 师直属部队5 129师5.1 司令部2 总部3 第115师3.1 344旅3.2 东进抗日挺进纵队3.3 师属其他部队4 山东纵队4.1 直属部队4.2 第二支队4.3 第三支队4.4 第四支队4.5 第五支队4.6 第六支队4.7 鲁东游击指挥部(7、8支队)4.8 第十二支队4.9 陇海南进支队5 第120师2 总部3 第115师3.1 教导第一旅3.2 教导第二旅3.3 教导第三旅兼鲁西军区3.4 教导第四旅兼湖西军区3.5 教导第五旅3.6 教导第六旅兼冀鲁边军区3.7 鲁南军区4 山东纵队(原第1纵队)4.1 第一旅4.2 第二旅4.3 第三旅2 总部2.1 司令部2.2 野战政治部2.3 其他部门3 第115师3.1 教导第一旅3.2 教导第二旅3.3 教导第三旅3.4 教导第四旅兼湖西军区3.5 教导第六旅兼冀鲁边军区3.6 教导第7旅3.7 鲁南军区4 山东军区4.1 鲁中军区4.2 清河军区2 总部2.1 司令部2.2 抗日军政大学3 山东军区3.1 第一师3.2 第二师3.3 第三师3.4 第四师3.5 第五师3.6 第六师3.7 第七师3.8 第八师3.9 鲁中军区3.10 鲁南军区3.11 滨海军区3.12 胶东军区3.13 渤海军区5.1.1 385旅5.1.2 386旅6 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5.1 师部5.1.1 司令部5.1.2 政治处5.1.3 直属部队5.2 358旅5.3 359旅6 第129师6.1 师部6.1.1 司令部6.1.2 政治部6.2 直属部队6.3 第385旅6.4 第386旅6.5 第344旅6.6 青年抗日纵队(独立旅)6.7 晋冀豫军区6.8 晋豫边支队6.9 东进纵队与冀南军区6.10 八路军第五支队7 晋察冀军区7.1 第1军分区兼第1支队7.2 第2军分区兼第2支队7.3 第3军分区兼第4支队7.4 第4军分区兼第5支队7.5 独立第1旅7.6 晋察冀游击军(河北游击军)7.7 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7.8 八路军第四纵队8 陕甘宁留守兵团8.1 第385旅8.2 保安司令部8.3 绥德警备司令部8.4 直属部队4.4 第五旅4.5 第一支队4.6 第四支队4.7 第五支队4.8 第三军区5 120师兼西北军区5.1 独立第2旅兼第2军分区5.2 第358旅兼第3军分区5.3 独立第1旅兼第4军分区5.4 山西青年抗战决死队第2纵队兼第8军分区5.5 第120师骑兵支队6 第129师6.1 太行军区(由129师直接兼)6.2 第386旅兼太岳军区6.3 冀南军区6.4 第385旅6.5 新编第一旅6.6 新编第四旅6.7 新编第十旅6.8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一纵队6.9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三纵队6.10 山西新军政卫队第212旅7 第2纵队兼冀鲁豫军区7.1 华北抗日民军第1旅7.2 新编第2旅7.3 新编第3旅7.4 第344旅7.5 南进支队8 晋察冀军区8.1 第一军分区8.2 第二军分区8.3 第三军分区4.3 胶东军区4.4 第五旅5 120师兼西北军区(晋绥军区)5.1 第358旅兼第3军分区5.2 第359旅5.3 独立第1旅兼第4军分区5.4 独立第2旅兼第2军分区5.5 山西青年抗战决死队第2纵队兼第8军分区5.6 第5军分区6 第129师暨晋冀鲁豫边区6.1 第385旅6.2 新编第一旅6.3 太行军区(由129师部兼)6.3.1 第1军分区6.3.2 第2军分区6.3.3 第3军分区6.3.4 第4军分区6.3.5 第5军分区6.3.6 第6军分区6.4 第386旅兼太岳军区6.4.1 决死第1旅6.4.2 第386旅6.4.3 军分区6.4.4 豫晋联防区6.5 冀南军区6.5.1 新4旅6.5.2 新7旅6.5.3 新8旅6.5.4 军分区7 冀鲁豫军区7.1 教导第3旅7.2 教导第7旅7.3 南下支队7.4 军分区8 晋察冀军区3.14 军区警备旅3.15 军区独立旅4 晋绥军区4.1 吕梁军区4.2 雁门军区4.3 绥蒙军区4.4 晋绥野战军4.4.1 第358旅4.4.2 独立第1旅4.4.3 独立第2旅4.4.4 独立第3旅4.4.5 独立第4旅5 晋冀鲁豫军区5.1 冀鲁豫军区5.1.1 第1军分区5.1.2 第2军分区5.1.3 第3军分区(原第11军分区)5.1.4 第4军分区(原第9军分区)5.1.5 第5军分区(原第10军分区)5.1.6 第6军分区(原第12军分区)5.1.7 第22军分区5.2 冀南军区5.2.1 独立第4旅5.2.2 第7军分区5.2.3 第8军分区5.2.4 第9军分区5.2.5 第10军分区5.2.6 第11军分区5.3 太行军区5.3.1 第12军分区5.3.2 第13军分区5.3.3 第14军分区5.3.4 第15军分区5.3.5 第16军分区5.3.6 第17军分区5.4 太岳军区5.4.1 第18军分区5.4.2 第19军分区5.4.3 第20军分区8.4 第四军分区8.5 第五军分区8.6 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8.7 第六军分区8.8 第七军分区8.9 第八军分区8.10 第九军分区8.11 第十军分区8.12 冀热察挺进军9 第四纵队10 第五纵队10.1 第一支队10.2 第二支队10.3 第三支队11 后方留守兵团11.1 保安司令部11.2 第385旅兼陇东军分区11.3 第359旅兼绥德警备司令部11.4 警备第1旅兼关中警备司令部8.1 第一军分区8.2 第二军分区8.3 第三军分区8.4 第四军分区8.5 第十一军分区8.6 第十二军分区8.7 第十三军分区8.8 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8.8.1 第六军分区8.8.2 第七军分区8.8.3 第八军分区8.8.4 第九军分区8.8.5 第十军分区8.8.6 警备旅8.8.7 第6支队8.8.8 第8支队8.8.9 第10支队9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9.1 警备第1旅9.2 警备第3旅9.3 第385旅5.4.4 第21军分区5.4.5 独立旅5.5 第1纵队5.5.1 第1旅5.5.2 第2旅5.6 第2纵队5.6.1 第4旅5.6.2 第5旅5.6.3 第6旅5.7 第3纵队5.7.1 第7旅5.7.2 第8旅5.7.3 第9旅5.8 第4纵队5.8.1 第10旅5.8.2 第11旅5.8.3 第12旅5.8.4 第23旅5.9 第6纵队5.9.1 第16旅5.9.2 第17旅5.9.3 第18旅6 晋察冀军区6.1 冀察军区6.1.1 第一军分区6.1.2 第十一军分区6.1.3 第十二军分区6.1.4 第十三军分区6.1.5 第十九军分区6.2 冀晋军区6.2.1 第二军分区6.2.2 第三军分区6.2.3 第四军分区6.2.4 第五军分区6.3 冀中军区6.3.1 第六军分区6.3.2 第七军分区6.3.3 第八军分区6.3.4 第九军分区6.3.5 第十军分区6.4 冀热辽军区6.4.1 第十四军分区6.4.2 第十五军分区。
抗战时期八路军编制大全
1938年12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八路军前方指挥部,简称"前指",设立于晋东南。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参谋长左权,野战政治部主任傅钟,副主任陆定一。后勤部部长杨立三,供给部部长周玉成,"前指"秘书长申伯纯。总部所属特务团(团长尹先炳,政委李志民)、炮兵团(团长武亭,政委邱创成)、随营学校(校长韦国清,政委陈卜明)。1940年5月朱总司令返回延安,1940年5月25日,中央军委任命罗瑞卿为野战政治部主任,接替傅钟职务(1943年9月10日,张际春任副主任)。任命王若飞为八路军副参谋长,驻军委办事。鉴于叶剑英已回延安,1941年2月14日,中共中央决定叶剑英仍兼八路军参谋长,驻延安办公,王若飞调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42年5月25日,八路军总部副参谋长左权在战斗中牺牲。8月25日,中央军委任命滕代远为八路军副参谋长兼前指参谋长。
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部队不断发展壮大。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共4.5万人,遵照中共中央的决定,八路军3个师分别以晋东北之五台山、晋东太行山、晋西吕梁山以及晋南太岳山一带为活动地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敌人,壮大抗日武装。10月23日,一一五师政委聂荣臻奉命率一一五师一部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1月7日,建立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个军区--晋察冀军区(北岳、冀中、平西、平北、冀东),此后,又创建了晋绥(晋西北、大青山)、晋冀豫(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冀鲁豫、鲁西、湖西)、山东(鲁中、鲁南、冀鲁边、清河、胶东、滨海)等军区。到抗日战争结束的1945年8月,八路军的3个师分别兼任山东军区、晋绥军区、晋冀鲁豫军区和晋察冀军区
[ 转自铁血社区 / ]
1943年9月8日,彭德怀离开麻田总部,同刘伯承一起回延安。10日,又任命杨立三为前指副参谋长。10月6日,中共中央决定一二九师于总部合并(保留一二九师番号);中共太行分局合并于北方局,邓小平任北方局代理书记,主持八路军前方总部工作。1945年8月,成立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冀鲁豫军区,同时撤销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前方总部。
重建新四军序列旅以上编制名单
重建新四军序列旅以上编制名单重建新四军序列旅以上编制名单皖南事变后,蒋介石取消了新四军编制,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
命令以华中总指挥部为基础,重建新四军军部。
1941年3月,中共中央决定,重建新四军,由陇海路以南的新四军和八路军部队改编,全军七个主力师,共9万人.重建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新四军军部代军长陈毅政委刘少奇副军长张云逸参谋长赖传珠政治部主任邓子恢第一师(由原苏北指挥部所辖部队和第一支队、第二支队一部分合并改编,辖三个旅和十一个独立团,1941年4月,师部兼苏中军区机关,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军分区和联抗司令部、抗大九分校等地方组织,1942年主力部队地方化,各旅只保留一个主力团,其余和地方武装组建了12个独立团和3个海防团,1942年10月,和第六师领导机关合并粟裕任指挥兼政委)师长粟裕、叶飞(1944年12月任)政委刘炎、谭震林(1942年3月任)副师长叶飞(1942年11月任)参谋长张震东(1942年11月任)政治部主任钟期光第一旅(由第一纵队改编,辖三个团和特务营,1942年主力部队地方化,保留第一团,兼第三军分区,1944年12月,辖第一团、特务团、江高独立团,后改为一师教导旅,又改为苏浙军区第4纵队)旅长叶飞政委叶飞副旅长张藩(1941年11月任)参谋长张藩政治部主任吉洛(即姬鹏飞)第一团(1942年抽出一个营加强地方武装,与第二团合并仍称第一团)第二团(1942年与第一团合并,称第一团,番号取消)第三团(1942年与泰东警卫团合并,称泰东警卫团,番号取消)第二旅(由第二纵队改编,辖三个团和特务营,兼第二军分区,1943年,南下与第16旅合并,番号撤销,称第16旅)旅长王必成政委刘培善副旅长段焕竞参谋长杜屏政治部主任陈时夫第四团(1942年与第五团、特务营合并,仍称第四团)第五团(1942年与第四团合并,番号撤销)第六团(1942年抽出一个营改称特务营,其余与地方武装合编为台北独立团、兴化独立团)第三旅(由第三纵队改编,辖三个团和特务营,兼第四军分区,1942年主力部队地方化,保留第七团,1944年辖第七团、第一特务团、第四特务团,后改称苏浙军区第3纵队)旅长陶勇政委刘先胜参谋长张震东政治部主任卢胜第七团(1942年抽出一个营充实地方武装,其余与第八团2个营、特务营合编为第七团)第八团(1942年抽出1个营充实地方武装,其余2个营并入第七团,番号撤销)第九团(1942年,充实地方武装,番号撤销)联抗司令部(统战性质,辖四个大队,1944年10月取消)司令员黄逸峰(以国民党战地指导委员会委员身份出任)副司令员李俊民副司令员周至堃参谋长周至堃政治部主任张孤梅抗大九分校(辖3个大队1个中队和1个直属党训队,1200人,1944年5月转为苏中公学)校长粟裕政委粟裕副校长刘季平(1943年2月任)教育长张日清、杜屏参谋长廖昌金(1943年2月任)政治部主任谢云晖、张崇文政治部副主任刘亚奇、姚耐12个地方独立团3个海防团第二师(由改编后第四支队、第五支队、江北游击队和军部特务营改编,辖第四、第五、第六旅、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淮南行政公署成立后,方毅任行署主任)师长张云逸(兼)政委郑位三副师长罗炳辉参谋长周骏民政治部主任郭述申(未到任)政治部副主任张劲夫四三年成立淮南军区后师长罗炳辉政委谭震林参谋长刘振纪副参谋长詹化雨政治部主任萧望东政治部副主任余立金第四旅(由第四支队改编,辖三个团,1943年9月兼津浦路东军分区,1945年10月编入津浦前线野战军第二纵队,仍称第4旅)旅长梁从学、朱绍清政委王集成、张劲夫、陈光、高志荣副旅长吴世安参谋长詹化雨、黄序周、秦贤安政治部主任王集成(兼)、李世炎、徐海珊第十团第十一团(1942年第十二团部分人员编入)第十二团(1942年撤销,所属人员分别编入第十一团和五旅第十四团、六旅第十七团、1945年恢复番号)第五旅(由第五支队改编,辖三个团,1943年2月兼津浦路东军分区,9月改兼路西军分区,1945年10月北上鲁南,编入第二纵队,仍称第五旅)旅长成钧政委赵启民副旅长詹化雨、张翼翔副政委黄岩(1943年9月任)参谋长张元寿政治部主任侯政、汪少川、邓少东第十三团第十四团第十五团(1942年所属第1、第3营分别编入第十三团、第十四团,第2营和第六旅第十七团和并为第十五团)第六旅(由江北游击队和军部特务营改编,辖三个团,1943年2月兼津浦路西军分区,1943年9月建制撤销,1944年12月重建)旅长谭希林、陈庆先政委谭希林、黄岩副旅长张翼翔、李国厚副政委刘额标参谋长朱绍清、饶守坤政治部主任徐祥亨、汪少川第十六团第十七团(1942年番号撤销,与五旅第十五团第2营合并,改为五旅第十五团)第十八团(1942年底,调归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指挥)重建第六旅(1944年12月恢复第六旅建制,兼津浦路西军分区,辖第十七团、第十八团、淮西独立团和地方武装)旅长陈庆先政委黄岩副旅长李国厚副政委刘额标参谋长饶守坤政治部主任汪少川第十七团第十八团淮西独立团巢北支队定合支队定凤怀总队定远总队定凤嘉总队滁县总队全椒总队淮南独立旅(1945年8月,由路东部队组建)旅长罗占云政委李世炎参谋长谭知耕政治部主任王敬群津浦路路西联防司令部司令郑抱真政委谭光廷副司令员陈庆先参谋长李国厚独立一团独立二团独立五团津浦路路东联防司令部独立三团独立四团第三师(由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而成,辖三个旅、盐阜军分区、淮海军区、皖东北保安司令部)师长黄克诚政委黄克诚参谋长彭雄政治部主任吴法宪第七旅(1941年由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支队编成,辖三个团,1944年9月归第四师指挥,1945年9月,恢复三个团建制,11月开赴东北,编入东北民主自治军)旅长彭明治政委朱涤新、郭成柱(代)副旅长田维扬、胡炳云参谋长黄炜华政治部主任郭成柱第十九团第二十团第二十一团(1943年,分散编入淮海军分区第四支队、盐东、盐城、建阳总队等地方武装)第八旅(1941年2月,由八路军第五纵队第2支队编成,辖三个团,兼苏北军区盐阜军分区,1945年8月,开赴东北,编入东北民主自治军)旅长田守尧(牺牲)、张爱萍(兼)、张天云政委吴信泉、李雪三、张爱萍(兼)、李雪三副旅长常玉清参谋长常玉清(兼)、胡继成政治部主任李雪三、陈志方第二十二团第二十三团(1945年9月,留在山东作战,盐阜军分区射阳警卫团变为第二十三团)第二十四团(1942年4月,分散编入射阳、阜宁、涟东大队)第九旅(1941年2月,由八路军第五纵队第3支队编成,辖3个团,9月调归四师建制,兼淮北军区第一军分区,1945年10月北上山东,改编为津浦前线野战军第2纵队第九旅)旅长张爱萍、韦国清、滕海清政委韦国清、康志强副旅长张震球(1942年任)参谋长杨志雄、刘清明政治部主任张震球、张震环盐阜军分区司令员洪学智淮海军区司令员覃建政委金明皖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常玉清独立旅(由淮海第二、三支队组成,后归第七师指挥)第四师(由八路军第四纵队改编而成,辖第十旅、第十一旅、第十二旅、萧县独立旅)师长彭雪枫(彭雪枫牺牲后,张爱萍任师长)政委彭雪枫(邓子恢)副师长韦国清(彭雪枫牺牲后)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萧望东(吴芝圃代)第十旅(1941年2月,由八路军第四纵队第四旅改编而成,辖第二十八团、第二十九团,1941年9月,与第三师第九旅对换建制,兼苏北军区淮海军分区,1945年9月28日后改辖第28、第29、第30团,11月北上东北,改编为东北民主自治军)旅长刘震、钟伟政委康志强(金明)、王凤梧参谋长沈启贤政治部主任高农斧第二十八团(1942年,第1营、第3营并入第二十九团,第二营充实到淮海独立团、滨海大队和沭河大队)第二十九团(1942年11月,和第七旅第二团与地方武装整编为第1、2、3、4四个支队,1945年4月,2、3支队合编成第三师独立旅,1、4支队改编成新1、新2团)第三十团(第十一旅第三十三团调入)第十一旅(1941年2月,由八路军第四纵队第五旅改称,辖三个团,兼淮北军区第2军分区,1945年11月编入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旅长滕海清政委孔石泉副旅长张太生政治部主任黎同新第三十一团(1941年6月,第十二旅第三十五团一部分编入)第三十二团(1941年6月,第十二旅第三十五团一部分编入)第三十三团(1941年6月,调归第十旅建制)旅独立团(1944年1月,淮北军区第2军分区独立团第二、第三营和陇海大队合并而成)第十二旅(1941年2月,由八路军第四纵队第六旅改称,辖2个团和萧县独立旅,1941年5月撤销,所属34、35团归师部指挥)旅长谭友林、饶子键政委赖毅副旅长黄思沛参谋长黄思沛(兼)政治部主任刘作孚萧县独立旅旅长钟汉民政委李中道第三十四团第三十五团重建第十二旅(1945年8月重建,辖三个团,11月,第三十四、三十六团编入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第三十五团开往路西扩大成独立旅)旅长饶子键政委张太生参谋长张登先政治部主任王学武第三十四团第三十五团(由宿东游击队改编)第三十六团(由萧县、铜山独立团合并而成)第五师(由豫鄂挺进纵队改编,辖第十三旅、第十四旅、第十五旅、特务旅、第一、第二、第三游击纵队)师长李先念政委李先念(朱理治)参谋长刘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质斌第十三旅(由鄂豫挺进纵队第一支队改编,辖三个团,1945年10月,编入中原军区第二纵第十三旅)旅长周志坚、周志刚政委方正平副旅长肖远久、黄林政治部主任栗在山第三十七团(由第一支队第二团改称)第三十八团(由第一支队第三团改称)第三十九团(由挺进纵队第五团改称)第十四旅(由挺进纵队一部改编而成,辖三个团,1942年4月番号撤销,所属部队归第五军区指挥,1945年10月,分别被编入中原军区第二纵队第十四旅、鄂东军区独立第二旅)旅长罗厚福、吴林焕政委张体学副旅长吴林焕政治部主任夏农苔第四十团(由平汉支队第一团改称,1941年11月,编入第五师特务旅第一团,广济独立团改称第四十团)第四十一团(由黄冈地方武装改编)第四十二团(由挺进纵队第九团改称)第十五旅(1941年4月,由鄂豫挺进纵队一部改编,辖3个团,1942年4月成立第三军分区,番号撤销,1943年9月,重建第十五旅)旅长王海山、杨经曲副旅长王海山(杨经曲任旅长后改任)政委周志刚副旅长朱立文参谋长张文津政治部主任张执一第四十三团(由额与挺进纵队第六团改称,后隶属第三军分区)第四十四团(由额与挺进纵队第十团改称,后隶属第三军分区)第四十五团(由额与挺进纵队第八团改称,后隶属第三军分区)重建第十五旅(1943年9月,重建第十五旅,后又并入第三军分区)旅长吴林焕政委方正平第三十九团第四十四团第四十五团特务旅(1941年11月,由第十五旅第四十四团和第三游击纵队一部改编,1942年4月特务旅撤销)旅长罗厚福政委何耀榜第一团第三团第一游击纵队司令员杨经曲政委张执一第二游击纵队司令黄林政委黄林第三游击纵队司令何耀榜政委何耀榜第六师(第三支队和第二支队一部分改编,辖第十六旅、第十八旅、江南东路保安司令部、江南西路保安司令部,后师领导机关与第一师实行内部合并,归粟裕指挥)师长谭震林政委谭震林参谋长罗忠毅政治部主任第十六旅A(由新四军第二支队一部分改编,辖3个团,1943年1月与第二旅合并仍称第十六旅)旅长罗忠毅(兼)、黄玉林(代)、谭震林(兼)、钟国楚政委廖海涛、钟国楚、江渭清政治部主任钟国楚(兼)第十六旅B(1943年1月,第二旅并入第十六旅,1945年1月,改称苏浙军区第一纵队)旅长王必成政委江渭清副旅长钟国楚参谋长张开荆政治部主任魏天禄副参谋长陈铁军第四十六团第四十七团第四十八团第十八旅(1941年2月,由新四军第三支队改编,辖三个团,1941年11月,改属第一师,兼苏中军区第一军分区,1945年6月,改为苏中军区教导第二旅)旅长江渭清、温玉成、刘先胜、刘飞政委温玉成、韦一平、陈时飞参谋长光夏政治部主任张英、刘文学第五十一团(1942年4月,第五十三团番号撤销后,划归第十八旅建制)第五十二团(1941年5月抽出一个营编入第五十一团,9月,五十三团第一营补入)第五十三团(1941年9月,番号撤销,第1、2营分别编入第五十二团、第五十四团)第五十四团(1941年9月,五十三团第2营补入,后调出二个营给五十二团,其余部队和高宝地方武装合并成立高宝独立团)江都警卫团(1942年10月,以五十二团一个营和原江都警卫团合并而成)江南东路保安司令部司令何克希政委吴仲超江南西路保安司令部司令韦永义第七师(由重建的第三支队改编,开始只有四个团和一个教导大队,后整编成三个旅)师长张鼎臣(未到任)、谭西林(代)政委曾希圣参谋长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伟第十九旅(1841年4月成立,辖三个团,1942年4月,番号撤销,所辖三个团编入第七师含和、沿江、皖南支队,1945年6月,番号恢复,仍辖第五十五团、第五十六团、第五十七团,9月编入津浦前线野战军第七师第十九旅)旅长孙仲德政委曾希圣(兼)参谋长林维先政治部主任何伟(兼)第五十五团(1943年2月,编入沿江支队)第五十六团(1943年2月,编入含和支队)第五十七团(1941年9月成立,1943年2月,编入皖南支队)第二十旅(1945年10月,由第七师皖南支队扩编组建,辖三个团,12月北上鲁南,改称津浦前线野战军第七师第二十旅,后与第二十一旅合并,改编为中原野战军第六师第十七旅)旅长梁金华政委黄耀南参谋长周绍昆、李相庭政治部主任高立中第五十八团第五十九团第六十团第二十一旅(1945年10月,由含和支队和沿江支队一部合并改编而成,辖三个团,12月北上鲁南,改称津浦野战军第七师第二十一旅,10月与第二十旅合编)旅长马长炎政委黄先副旅长傅绍甫副政委何志远参谋长陈仁洪政治部主任杨汉林第六十一团第六十二团第六十三团独立旅(1941年2月,由八路军第115师第五旅改编,辖三个团,1942年北上山东,改编为八路军115师教导旅第五旅)旅长梁兴初政委罗华生副旅长吴世安参谋长李梓(榨)斌政治部主任刘兴元第一团(由八路军第十三团改称)团长胡大荣政委覃士冕第二团(由八路军第十四团改称)团长江曼元政委叶绍贤第三团(由淮海地区淮河大队改编)团长吴觉、吴德政政委晏成山、袁功庭含和支队(1943年2月成立,由第五十五团、五十六团和含和独立团合并组建,辖五个大队)司令员孙仲德政委孙仲德(兼)、黄火星、张铚秀沿江支队(1943年2月成立,由第五十五团和皖中地方武装合并组建,辖五个大队)司令员林维先政委林维先(兼)皖南支队(1043年2月成立,由第五十七团、繁昌、铜陵等地方武装合并组建,辖五个大队)司令员梁金华政委黄耀南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1940年11月,由新四军苏北军政学校和八路军五纵队教导队合并组建,辖六个大队,2000人)校长陈毅(兼)政委陈毅(兼)副校长赖传珠(兼)副校长冯定副校长洪学智政治部主任余立金教育长谢祥生特务团新四军部分领导人合影。
八路军新四军战斗统计
八路军新四军和各抗日游击队战斗统计1937年平型关战斗歼灭日军1000余人广阳伏击战歼日军千余人晋察冀区反八路围攻歼灭日伪军2000余人三次破袭平汉路歼灭日伪军1200余人1938年冀中1938年春季反“扫荡”歼灭日伪军1000余人120师收复晋西北七城战役歼灭日伪军1500余人易(县)涞(源)战斗歼日伪军1400余人129师晋东南反日军九路围攻歼日伪军4000余人漳南战役毙俘伪军7800余人晋察冀区1938年秋反围攻毙伤日伪军5000余人冀中区五次反围攻歼日伪军5500余人1939年冀南春季反十一“扫荡”歼日伪军3000余人115师陆房突围毙伤日伪军1300余人五台山区1939年5月反围攻歼灭日军宫崎部队800余人东北抗日联军反“讨伐”战役毙日军伪军200余人太行区1939年夏季反“扫荡”歼日伪军2000余人易满徐战役歼日伪军1000余人冀中1939年冬季反“扫荡”歼日伪军2500余人北岳区1939年冬季反“扫荡”毙伤日伪军3600余人1940年平西区1940年春季反“扫荡”歼灭日伪军800余人,击落日军飞机1架冀中1940年春季反全面“扫荡”作战毙伤日伪军3000余人抱犊崮山区反“扫荡”(亦称鲁南区1940年反“扫荡”)毙伤日伪军2200余人皖南春季反“扫荡”(亦称南繁战役)歼日军900余人129师白晋铁路破击战歼日伪军600余人晋西北1940年夏季反“扫荡”毙伤日伪军4490余人俘53人(内含日军11人)冀中1940年夏季“青纱帐”战役毙伤日伪军2100余人俘伪军500余人德石路破击战毙伤日伪军200余人百团大战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
8万余人冀南1940年秋季三次破击战歼伪军1970余人太行区1940年秋季反“扫荡”歼日伪军2800余人冀中1940年冬季攻势歼日伪军2300余人太岳1940年冬季反“扫荡”歼日伪军2600余人晋西北1940年冬季反“扫荡”毙伤日伪军2500余人1941年淮南春季反“扫荡”毙伤日伪军800余人,俘日军3人、伪军80余人青口战役毙伤日伪军800余人,俘伪军800余人临费战斗歼日伪军860余人冀东1941年夏季反合围作战歼日伪军1200余人苏北苏中夏季反“扫荡”歼日伪军3800余人,击沉汽艇30余艘冀中1941年“青纱帐”出击作战歼日伪军2000余人冀鲁豫1941年夏季攻势歼伪军1500余人苏南反“清乡”作战人数不清,只说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晋察冀1941年秋季反“扫荡”毙伤日伪军5500余人邢沙永战役歼伪军1340人并争取350余名伪军反正冀南1941年秋季破袭作战歼日伪军2000余人太岳1941年秋季反“扫荡”歼日伪军1370余人太行1941年冬季反“扫荡”毙伤日伪军1800余人沂蒙山区反“铁壁合围”歼日伪军2200余人冀东打击伪治安军战役毙伤俘伪军5000余人侏儒山战役歼日军150余人伪定国军5000余人129师平汉路破袭战毙俘日伪军960人1942年太岳1942年春季反“扫荡”歼日伪军1000余人胶东1942年春季反“扫荡”歼日伪军1700余人冀东1942年春季反“扫荡”歼日伪军1200余人俘390人冀中“五一”反“扫荡”毙伤日伪军1万1千余人太行太岳1942年夏季反“扫荡”歼日伪军3000余人是役左权将军牺牲平北1942年夏季反“扫荡”歼日伪军290余人沁源围困战毙伤日伪军4000余人淮北冬季反“扫荡”歼日伪军700余人1943年盐阜反“扫荡”毙伤日伪军1070余人,俘780余人苏中反“清乡”作战歼日伪军和“清乡人员”2400余人太行1943年5月反“扫荡”歼日伪军2000余人清河1943年夏季反“蚕食”作战毙伤日军46人和伪军1336人,俘伪军1799人抢占沂鲁山区和诸日莒山区作战歼日伪军2000余人朝南战役毙伪军200余人,俘伪军7500余人卫南战役歼伪军5600余人林南战役歼日伪军7000余人,击落飞机1架晋西北1943年秋季反“扫荡”歼日伪军1300余人北岳1943年秋冬反“扫荡”毙伤日伪军9400余人冀鲁豫1943年秋季反“扫荡”歼日伪军4000多人赣榆战役歼伪军2000余人1944年晋察冀1944年攻势作战毙俘日伪军3000余人山东1944年春季攻势歼日伪军9000余人晋冀鲁豫1944年攻势作战至45年共毙伤日伪军3.8万余人,俘日伪军3.49万人车桥战役歼日军460余人、伪军480余人高沟杨口战役歼日军140余人,伪军2000余人滨海1944年反“扫荡”歼日伪军4000余人湖西攻势歼伪军1300余人郓城战役歼伪军2900余人利津战役俘伪军890人,毙伤伪军105人,俘日军3人,击毙5人沂水战役毙伤日伪军250人,俘伪军820人胶东1944年秋季攻势歼日伪军5400余人晋绥1944年秋季攻势毙伤日军499名、伪军414名,俘日军20人、伪军1014人渤海1944年秋季攻势歼日伪军5000余人葛庄战役歼日伪军1700余人冀东1944年冬季反“扫荡”歼日伪军3200余人冀中1944年冬季攻势歼伪军1000余人华南粉碎日军“万人扫荡”毙伤日军80余人冀钱豫1944年冬季攻势歼日伪军2900余人1945年道清战役歼日伪军2500余人晋察冀1945年春夏攻势歼日伪军近2.8万余人晋冀鲁豫1945年春夏攻势歼日伪军37000余人晋绥1945年春季攻势毙伤日伪军1590余人冀东1945年反“扫荡”歼日伪军5000余人蒙阴战役毙伤伪军255人豫北战役歼伪军2800余人冀中1945年春季攻势毙俘日伪军4450余人大清河战役歼日伪军100余人晋绥1945年大反攻毙伤日伪军1。
八路军新四军初期序列
八路军新四军初期序列:(营以上主官)2010-12-20 14:12:51| 分类:-★战史归档|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本文引用自hubao.an《八路军新四军初期序列:(营以上主官)》八路军初期序列:(营以上主官)八路军初期序列:(营以上主官,人名后括号内为55军衔,未受衔者为时任职务、去世及脱离革命时间)查阅各方资料所得,欢迎补充、纠正!【八路军总部】:总指挥:朱德(元帅)副总指挥:彭德怀(元帅)参谋长:叶剑英(元帅)副参谋长:左权(牺牲42.5)高级参议:宣侠父(就义38.7)政治部主任:任弼时(病逝50.10)副主任:邓小平(副总理)秘书处长长:舒同(山东书记)参谋处处长:彭雪枫(牺牲44.9)供给部部长:赵尔陆(上将)兵站部部长:杨立三(病逝54.11)卫生部部长:姜齐贤(少将)特务团团长:韦杰(中将) 政委:邱创成(中将) 参谋长:刘兴隆(少将) 政训处主任:肖文玖(少将)【第一一五师】:(1937.8由红军第一军团、第十五军团、陕南红七十四师改编)师长:林彪(元帅)副师长:聂荣臻(元帅)参谋长:周昆(38.2潜逃)政训处主任:罗荣桓(元帅)副主任:萧华(上将)供给部部长:邝任农(中将)卫生部部长:叶青山(少将)司令部:作战科长:王秉璋(上将) 侦察科长:苏静(中将) 管理科长:石新安(少将)政训处:宣传部长:肖向荣(中将) 民运部长:潘振武(少将) 锄奸部长:朱涤新(鄂副主席)师直属:教导队长:韦国清(上将) 随营校长:孙毅(中将) 留守主任:陈先瑞(中将)第三四三旅旅长:陈光(自杀54.6) 副旅长:周建屏(病逝38.6) 参谋长:陈士榘(上将) 政训处主任:萧华(上将) (红一军团改编)第685团团长:杨得志(上将) 副团长:陈正湘(中将) 参谋长:彭明治(中将) 政训处主任:邓华(上将) 副主任:吴法宪(中将) (红2师改编,团长初为黄永胜)第1营营长:刘德明(牺牲42.2) 副营长:胡炳云(少将) 教导员:李士才(少将)第2营营长:曾国华(中将) 副营长:陈祖林(牺牲41.4) 教导员:刘振球(少将)第3营营长:梁兴初(中将) 副营长:高光中?教导员:周长胜(少将)第686团团长:李天佑(上将) 副团长:杨勇(上将) 参谋长:彭雄(牺牲43.3) 政训处主任:符竹庭(牺牲43.11) (红4师改编)第1营营长:张仁初(中将) 副营长:???(牺牲37.9) 教导员:戴润生(少将)第2营营长:杨尚儒(少将) 教导员:吴起仁第3营营长:杨国夫(中将) 副营长:曹灿章(少将61)? 教导员:刘西元(中将)第三四四旅旅长:徐海东(大将) 副旅长:黄克诚(大将) 参谋长:陈漫远(广西书记) 政训处主任:黄克诚(大将) (红十五军团改编)第687团团长:张绍东(叛变38.3) 副团长:韩振纪(中将) 参谋长:兰国清(叛变38.3) 政训处主任:崔田民(中将) 副主任:谭甫仁(中将) (红73师改编)第1营营长:郝??副营长:周世忠(少将) 教导员:曹光琳(少将)第2营营长:颜东山(少将) 教导员:贺大增(少将)第3营营长:齐天初? 副营长:汪家道(少将) 教导员:齐天初第688团团长:陈锦绣(牺牲38.1) 副团长:韩先楚(上将) 参谋长:卢绍武(少将) 政训处主任:刘震(上将) 副主任:吴信泉(中将) (红75师改编)第1营营长:刘国清(牺牲38.1) 教导员:鲍启祥(61少将)第2营营长:王德荣(叛变41年) 副营长:胡继成(少将) 教导员:张天云(中将)第3营营长:耿良太副营长:徐体山(少将) 教导员:吴大林(撤职50师长)旅警卫营营长:何振亚(少将) 教导员:李雪三(中将)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上将) 副团长:黄永胜(上将) 参谋长:熊伯涛(少将) 政训处主任:罗元发(中将) (红1师改编)第1营营长:曾保堂(少将) 副营长:袁升平(中将) 教导员:张文松(牺牲37.9)第2营营长:季光顺(牺牲40.8) 副营长:肖思明(少将) 教导员:张襄国(牺牲38.9)第3营营长:黄寿发(处决47) 副营长:邱蔚(少将) 教导员:李水清(少将)师骑兵营营长:刘云彪(42.4病逝) 副营长:李钟奇(少将) 教导员:蔡顺礼(中将)师留守处主任:陈先瑞(中将)工兵营营长:王耀南(少将) 教导员:刘兴元(中将)辎重营营长:李学先(粤监察厅长)副营长:王福堂(大校)-----------------------------------【第一二零师】:(1937.8由红二方面军、红二十七军、红二十八军、独立一、二师、赤水警卫营、前总直属队等改编)1、初期序列:(1937.8)师长:贺龙(元帅)副师长:萧克(上将)政训处主任:关向应(病逝46.7)副主任:甘泗淇(上将)参谋长:周士第(上将)供给处处长:陈希云(粮食部副) 副处长:赵熔(中将)军医处处长:刘运生副处长:蒋耀德(青卫生厅长)留守处主任:贺晋年(少将) 副主任:王兆相(少将)司令部一科科长:唐健伯(少将) 二科科长:郭辉勉(牺牲39.9)三科科长:刘忠(中将)四科科长:杜世兴(川交通厅长)政治部总务处长:金如柏(少将) 组织部长:朱明(中将) 宣传部长:张平化(鄂第三书记)敌工部长:吴西(少将) 民运部长:罗贵波(越南大使)军法处长:黄新远(滇检察长)第三五八旅旅长:张宗逊(上将) 副旅长:李井泉(四川书记) 参谋长:姚喆(中将) 政训处主任:张平化(鄂第三书记)(由红二方面军红2军团、红28军改编,旅长初为卢冬生未到职)第715团团长:王尚荣(中将) 副团长:顿星云(中将) 参谋长:喻楚杰(铁道部副局)政训处主任:黄延卿(大校) (由红二军团4师改编)第1营营长:傅传作(少将) 副营长:邹凤山(牺牲45.8) 教导员:彭德大(牺牲40.3)第2营营长:唐金龙(少将)? 副营长:潘有碧第3营营长:陈刚教导员:李建良(少将)?第716团团长:宋时轮(上将) 副团长:廖汉生(中将) 参谋长:曾征(少将) 政训处主任:伍晋南(广西副书记)(由红二军团6师、红28军改编)第1营营长:彭家诗副营长:罗成章教导员:王立忠第2营营长:陈仿仁(少将) 副营长:黄新义(铁道部局长)教导员:王再兴(少将)第3营营长:王祥发副营长:邹声宏教导员:曾祥煌(少将)第三五九旅旅长:陈伯钧(上将) 副旅长:王震(上将) 参谋长:刘子奇(少将) 政训处主任:袁任远(内务部副部)(由红二方面军红6军团、红32军及前总特务团改编)第717团团长:刘转连(中将) 副团长:陈宗尧(牺牲45.6) 参谋长:欧阳家祥(少将) 政训处主任:刘道生(中将) (由红六军团改编)第1营营长:陈外欧(少将) 副营长:王子良(牺牲47.4) 教导员:金忠藩(少将)?第2营营长:陈文彬(牺牲40.3) 教导员:江勇为(少将)第3营营长:教导员:贺振新(少将)第718团团长:文年生(中将) 副团长:贺庆积(少将) 参谋长:帅荣(少将) 政训处主任:罗志敏(川司法厅长)(由红32军和红军总部特务团一个营改编)第1营营长:刘昂(少将) 教导员:王先臣(牺牲45.7)?第2营营长:彭上坤(病逝42.11) 教导员:左爱(61少将)?第3营营长:徐国贤(少将) 教导员:侯正果(少将)师教导团团长:彭绍辉(上将) 副团长:苏启胜(少将) 政训处主任:刘型(地质学院院长)?第1营营长:周俭廉(大校)师留守处主任:贺晋年(少将) 副主任:王兆相(少将)工兵营营长:王兆相(少将) 副营长:孙超群(少将)骑兵营营长:教导员:杨秀山(中将)-----------------------------------------------------【第一二九师】:(1937.8由红四方面军29、30军和陕甘宁独立第一二三四团和红15军团一部改编,42.10与八路军总部合并)师长:刘伯承(元帅)副师长:徐向前(元帅)政训处主任:张浩(病逝38)副主任:宋任穷(上将)参谋长:倪志亮(中将)供给处处长:周玉成(中将)卫生处处长:钱信忠(少将)参谋处长:李达(上将) 军法处长:丁武选(少将) 锄奸部长:邱创成(中将)?第三八五旅旅长:王宏坤(上将) 副旅长:王维舟(西南副主席)参谋长:耿飚(驻瑞典大使)政训处主任:苏精诚(牺牲41.1) (红四方面军4军改编)第769团团长:陈锡联(上将) 副团长:汪乃贵(少将) 参谋长:范朝利(中将) 政训处主任:丁先国(少将) 副主任:张南生(中将) (4军10师改编)第1营营长:吴荣正(少将) 副营长:郑国仲(少将) 教导员:潘寿才(少将)?第2营营长:孔庆德(中将) 教导员:李定灼(少将)第3营营长:赵崇德(牺牲37.10) 教导员:陈美藻(少将)第770团团长:张才千(中将) 副团长:胡奇才(中将) 参谋长:袁渊(少将) 政训处主任:肖元礼(少将) (4军12师改编)第1营营长:卜万科(少将) 副营长:滕海清(中将) 教导员:陈生续?第2营营长:第3营营长:张德发(病休) 教导员:江贤如(牺牲46.3)第三八六旅旅长:陈赓(大将) 副旅长:陈再道(上将) 参谋长:李聚奎(上将) 政训处主任:王新亭(上将) (31军改编)第771团团长:徐深吉(中将) 副团长:韩东山(少将) 参谋长:刘金轩(中将) 政训处主任:黄振棠(少将) (31军91师改编)第1营营长:徐其海(少将)第2营营长:邹国厚(少将)第3营营长:吴宗先(少将) 教导员:刘福胜(少将)第772团团长:叶成焕(牺牲38.4) 副团长:王近山(中将) 参谋长:孙继先(中将) 政训处主任:谢富治(上将) (31军93师改编)第1营营长:丁思林(牺牲39.7) 教导员:梁天喜(64少将)第2营营长:郭国言(牺牲42.2) 副营长:韩振江(大校) 教导员:程悦长(少将)?第3营营长:易良品(牺牲43.3) 副营长:雷绍康(少将) 教导员:吴隆煮(牺牲40.8)师教导团团长:张贤约(中将) 政训处主任:袁鸿化(牺牲43.9)第1营营长:皮定均(中将)第2营营长:谢家庆(牺牲40.11) 教导员:张国传(少将)师留守处主任:阎红彦(上将) 副主任:甘渭汉(中将)工兵营营长:教导员:孙文采(少将)炮兵营营长:副营长:王诚汉(少将) 教导员:曹德连(少将)辎重营营长:陈国栋(陕农林厅副)(1)115师参谋长周昆定为潜逃似不妥,可否改为脱离革命队伍?(2)115师司令部作战科长王秉璋是中将。
开国大将黄克诚回忆新四军三师从苏北到东北
开国大将黄克诚回忆新四军三师从苏北到东北从苏北到东北黄克诚一九四0年五月,根据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命令,我率八路军第二纵队一部分主力南下华中,增援新四军。
皖南事变后,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我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苏北区党委书记,负责开辟和建设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
到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战胜利时,新四军第三师(含地方部队)已经发展到七万余人。
一九四五年九月,我奉党中央及中央军委命令,率新四军第三师主力部队四个旅和三个特务团共三万五千余人奔赴东北,参加了东北根据地的创建和东北的人民解放战争,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及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的领导指挥下,同兄弟部队一起,参加了与东北国民党军的战略决战,取得了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
回顾这段历程,至今仍历历在目。
(一)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寇投降不久,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命令我率新四军第三师主力一部,到淮南津浦路西,与新四军第二师的部队会合,阻止国民党桂系部队东进。
在回师苏北的途中,九月十三日经过华中局驻地时,得知苏联红军已占领东北,我军少部分部队也已进入东北。
我就请当时任华中局书记的饶漱石给中央发电报,建议中央立即派大部队到东北去,不管苏联红军同意与否,要下决心进军东北。
饶漱石当时不同意发这个电报。
我便以自己的名义起草了一封电报,向中央提出了我对当前局势及军事方针的意见和建议。
这封电报说:“蒋介石同我党谈判毫无诚意,只是以和平谈判作欺骗人民、麻痹我军和拖延时间之手段。
而在军事上,敌人以大军积极进占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并以必要兵力控制我军可接近之山脉一一估计顽军…到适当时机,和平压力无效后,即以大军向我进攻,以收各个击破之效。
我军数量虽大,但精干坚强之主力不多,占领地区大;我主力分散各大战略根据地,除山东外,突击力量均欠强大,均很薄弱,各根据地内均有敌顽之据点,控制有铁路及大城市,各根据地联系做得不好,很难独立长期支持大规模战争。
根据上述情况,目前我们的方针约有下面三个:(一)以极大让步取得和平(削弱军队与地区到极大限度);(二)有利墓础上让步,长期和平谈判,争取和平,保持力量;(三)有决心的主动的放弃一些地区(游击坚持),集中主力进行决战,创造联系一大片的大战略根据地(有铁路和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游击战争,逼迫蒋介石向我让步,取得和平。
新四军资料
新四军资料高一(13)班沈屹、任奇凡整理1、简介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隶属于国民党军队战斗序列,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留在南方八省进行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改编的队伍。
新四军是正面战场上共产党的主力部队,装备相对于八路军要好些,军装为德式军装,军帽上有青天白日徽,新四军军官服饰与其他国民革命军服饰基本相同,部分军服由国民军提供。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迫于日军进攻上海,威胁南京,终于与中共达成关于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组成一个军,于大江南北和闽浙两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协议。
1937年10月12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南方8省13个地区(不包括琼崖红军游击队)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任命叶挺为军长。
经由中共中央提名,经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核定,任命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为副主任。
为加强对新四军的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以项英为书记,陈毅为副书记。
抗战结束后,新四军番号继续被沿用到1947年1月30日才撤销,原新四军部队主力除第3师(黄克诚部)开赴东北加入东北野战军,第5师(李先念部)改编为中原军区外,其余主力改编为华东野战军,1949年1月改称第三野战军。
2、发展成立: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1934年国军在蒋介石的领导下进行第五次围剿,共产党军队的一部分成功逃脱,进行长征,其余的留在南方进行游击战。
1936年底,西安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和以中国国民党为主的国民政府达成和解,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7月,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根据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的协议,10月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或称“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下辖四个支队,编入第三战区战斗序列(指挥官顾祝同),并规定在苏北、皖南地区担任游击。
新四军战斗序列
新四军战斗序列新四军战斗序列新四军战斗序列之一(一九三八年春)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子国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参谋长胡发坚政治部主任刘炎第一团团长傅秋涛(兼)副团长江渭清参谋长王怀生政治部主任钟期光第二团团长张正坤副团长刘培善参谋长王必成政治部主任肖国生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参谋长罗忠毅政治主任王集成第三团团长黄火星副团长邱金声参谋长熊梦辉政治主任钟国楚第四团团长卢胜副团长叶道之参谋长王胜政治主任廖海涛第三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兼)副司令员谭震林参谋长赵凌波(后叛变)政治主任胡荣第五团团长饶守坤副团长曾昭铭参谋长桂逢洲政治主任刘文学第六团团长叶飞副团长吴焜参谋长黄元庆政治主任阮英平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参谋长林维先政治主任肖望东第七团团长杨克志(后判逃)政治委员曹玉福(后叛逃)参谋长林英坚政治主任胡继亭第八团团长周骏鸣政治委员林凯参谋长赵启民政治主任徐祥亨第九团团长顾士多政委高志荣参谋长唐少田政治主任郑重手枪团团长詹化雨政委汪少川新四军战斗序列之二(一九四〇年十一月) 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总指挥叶挺政委刘少奇副总指挥陈毅参谋长赖传珠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教导总队第一支队司令员傅秋涛第二支队司令员周桂生政委黄火星第三支队司令员张正坤政委胡荣江南指挥部指挥罗忠毅政委廖海涛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司令员谭震林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张云逸(兼)副指挥徐海东罗炳辉政治部主任邓子恢(兼)第四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兼)政委戴季英第五支队司令员罗炳辉政委郭述申江北游击纵队司令员谭希林政委孙仲德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司令员杨梅生政委刘顺元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司令员梁从学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指挥陈毅(兼)副指挥粟裕政治部主任刘炎副主任钟期元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叶飞第二纵队司令员王必成政委刘培善第三纵队司令员陶勇政委刘先胜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李先念参谋长刘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质斌第一支队支队长周志坚政委方正平第四支队政委郑少文八路军第四纵队司令员彭雪枫政委黄克诚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肖望东第四旅旅长刘震政委康志强第五旅旅长滕海清政委孔石泉第六旅代旅长饶子健政委赖毅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耿蕴斋(后叛变) 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委黄克诚参谋长韩振纪政治主任吴法宪副主任邓逸凡第一支队司令员彭明治政委朱涤新第二支队司令员田守尧政委吴信泉第三支队司令员张爱萍政委韦国清皖苏北保安司令部新四军战斗序列之三(一九四一年三月)代军长陈毅政委刘少奇副军长张云逸参谋长赖传珠政治部主任邓子恢第一师师长粟裕政委刘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第一旅旅长叶飞第二旅旅长王必成政委刘培善第三旅旅长陶勇政委刘先胜第二师师长张云逸政委郑位三副师长罗炳辉参谋长周骏鸣政治部主任郭述申第四旅旅长梁从学政委王集成第五旅旅长成钧政委赵启民第六旅旅长兼政委谭希林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司令员杨梅生政委刘顺元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司令员郑抱真政委谭光廷第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参谋长彭雄政治部主任吴法宪第七旅旅长田守尧政委吴信泉第九旅旅长张爱萍政委韦国清皖东北保安司令部淮海军区司令员覃健政委金明第四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肖望东第十旅旅长刘震政委康志强第十一旅旅长滕海清政委孔石泉第十二旅代旅长饶子健政委赖毅肖县独立旅旅长纵翰民政委李中道第五师师长兼政委李先念参谋长刘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质斌第十三旅旅长周志强政委方正平第十四旅旅长罗厚福政委张体学第一纵队政委张执一第二纵队司令员黄林政委刘子厚第三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何耀榜鄂豫皖边区抗日保安司令部司令员郑绍文政委夏忠武第六师师长兼政委谭震林参谋长罗忠毅第十六旅旅长罗忠毅(兼)政委廖海涛第十八旅旅长江渭清政委温玉成东路保安司令部司令员何克希政委吴仲超西路保安司令部司令员韦永义第七师师长张鼎丞政委曾希圣参谋长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伟第十九旅旅长孙仲福军部直属独立旅旅长梁兴初政委罗华生新四军战斗序列之四(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代军长陈毅代政委兼代政治部主任饶漱石副军长张云逸参谋长赖传珠第一师兼苏中军区师长兼政委粟裕副师长叶飞政治部主任钟期光第一旅兼第三军分区旅长兼政委叶飞(兼)司令员陈玉生第二军分区政治委员陈时夫第三旅兼第四军分区旅长陶勇政委姬鹏飞司令员季方第十八旅兼第一军分区旅长刘先胜政委韦一平第十六旅旅长王必成政委江渭清第二师兼淮南军分区师长罗炳辉政委谭震林参谋长韩振纪第四旅兼路东军分区旅长梁从学政委陈光第五旅兼路西军分区旅长成钧政委赵启民第三师兼苏北军分区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副师长张爱萍政治部主任吴法宪第七旅旅长彭明治政委郭成柱第八旅兼盐阜军分区旅长刘震政委金明第四师兼淮北军分区师长彭雪枫政委邓子恢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吴芝圃第九旅兼第一军分区旅长韦国清政委康志强第十一旅兼第二军分区旅长滕海清政委赖毅第三军分区司令员赵江川政委康志强(兼)游击支队兼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张太生第五师兼鄂豫皖军分区师长兼政委李先念副师长任质斌政治部主任新编第四军序列表一、新编第四军序列表(1938年1月)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第1支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参谋长胡发坚政治部主任刘炎第2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参谋长罗忠毅政治部主任王集成第3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兼)副司令员谭震林参谋长赵凌波政治部主任胡荣第4支队司令员高敬亭参谋长胡维先政治部主任肖望东教导队特务营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序列表(1941年3月)代军长陈毅政治委员刘少奇副军长张云逸参谋长赖传珠政治部主任邓子恢第1师师长粟裕政治委员刘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第2师兼师长张云逸政治委员郑位三副师长罗炳辉参谋长周骏鸣政治部主任郭述申副主任张劲夫第3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参谋长彭雄政治部主任吴法宪第4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肖望东第5师师长兼政委李先念参谋长刘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质斌第6师师长兼政委谭震林参谋长罗忠毅第7师师长张鼎丞政治委员曾希圣参谋长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伟独立旅特务团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
南下八路军编入新四军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八路军与新四军创建于抗日战争爆发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两支不同编制的军事力量,总长1759千米的陇海铁路,将两军分隔于南北两大区域。
1940年4月,八路军主力一部南下华中,并于皖南事变后编入新四军序列,这是共产党军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纵观已知的研究成果,历史学者多集中于对南下史实的探讨,而对该部编入新四军问题的研究不多,缺乏完整、系统的学术成果。
八路军一部南下并编入新四军是中共政略与战略的体现,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两军合编的视角,探析中共战略的形成、演变与实施过程。
本文首先剖析南下八路军编入新四军的历史背景,阐述中共在“发展华中”战略目标下,对华中现地工作的部署与实践,进而论证苏北成为八路军主力南下目的地的必然性;其次,梳理南下八路军编入新四军的完整经过,阐明延安中共高层根据华中局部形势,结合刘少奇等前方领导人的意见,重新调整战略设计,并抓住皖南事变这一契机,将南下八路军主力编入新四军序列,明确苏北作为支点,向西、向南发展的战略任务;最后,总结南下八路军编入新四军的历史作用,论证新四军在皖南事变后,倚靠苏北,建立起苏皖抗日根据地,并于抗战反攻阶段,由苏皖根据地向西、向南挺进,控制了华中和江南大片地区,有力地支持了中共抗战,充分发挥了南下八路军的军事和政治价值。
关键词:中共战略,南下八路军,苏北,皖南事变,编入新四军ABSTRACTThe Eighth Route Army and the New Fourth Army were established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y were two military force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April 1940, the main part of the Eighth Route Army went south to Central China and was incorporated into the New Fourth Army in February 1941. This was a major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army. Throughout the known research results, historians mostly focus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historical facts of the southbound expedition, while there are few studies on the incorporation of the part into the New Fourth Army, lacking complete and systematic academic achievements. The branch of the Eighth Route Army went south and was incorporated into the New Fourth Army, which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CCP’s strategy. Therefore,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rm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 on process of the CCP’s strate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joint compilation of the two armies.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Eighth Route Army’s incorporation into the New Fourth Army. From three aspects, politics, military and strategy,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 lock the main force of the Eighth Route Army southward to the north of Jiangsu province in the spring of 1940. Then, comb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Eighth Route Army joining the New Fourth Army. According to a series of events after the main force of the Eighth Route Army entered the northern part of Ji angsu, the key leaders from Yan’an reconsidered the southbound troops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 central China, and gradually formed the early framework of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New Fourth Army. After the New Forth Army incident,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New Fourth Army was defined. Finally, it summarizes the historical role ofthe Eighth Route Army in the New Fourth Army. The incorporation of the Eighth Route Army into the south brought a large number of military cadres to the New Fourth Army, as well as a strong and experienced fighting force to it. More importantly, the New Fourth Army, relying on the northern part of Jiangsu, established the anti-Japanese base area of Jiangsu and Anhui provinces. During the counterattack period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New Fourth Army greatly developed westward and southward from the Jiangsu and Anhui bases, completing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mulat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reversing the situation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of the Communist Party.KEY WORDS:CCP’s strategy, the Eighth Route Army down south, the northern part of Jiangsu, the New Fourth Army Incident, incorporated into the New Fourth Army目录绪论 (1)(一)选题意义 (1)(二)研究现状 (1)(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3)(四)相关概念界定 (4)(五)创新之处 (5)一、南下八路军编入新四军历史背景 (7)(一)华中沦为日寇占领区 (7)(二)华中日军、国民党、共产党军事力量对比 (10)(三)中共中央制定“发展华中”战略 (14)二、南下八路军编入新四军过程 (18)(一)八路军主力一部奉命南下华中 (18)(二)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成立 (19)(三)曹甸战役暴露出问题 (21)(四)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发展战略形成 (24)(五)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发布任职命令 (25)三、南下八路军编入新四军历史作用 (27)(一)新四军实力增强 (27)(二)苏北国共力量变化 (36)(三)苏皖抗日根据地形成 (39)(四)中共抗战局势扭转 (41)四、结语 (47)参考文献 (48)致谢 (5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2)绪论绪论(一)选题意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过程中,谋划武装力量的发展、调动与布局,是其取得胜利的法宝。
新四军战斗序列
新四军战斗序列新四军战斗序列之一(一九三八年春)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子国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参谋长胡发坚政治部主任刘炎第一团团长傅秋涛(兼)副团长江渭清参谋长王怀生政治部主任钟期光第二团团长张正坤副团长刘培善参谋长王必成政治部主任肖国生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参谋长罗忠毅政治主任王集成第三团团长黄火星副团长邱金声参谋长熊梦辉政治主任钟国楚第四团团长卢胜副团长叶道之参谋长王胜政治主任廖海涛第三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兼)副司令员谭震林参谋长赵凌波(后叛变)政治主任胡荣第五团团长饶守坤副团长曾昭铭参谋长桂逢洲政治主任刘文学第六团团长叶飞副团长吴焜参谋长黄元庆政治主任阮英平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参谋长林维先政治主任肖望东第七团团长杨克志(后判逃)政治委员曹玉福(后叛逃)参谋长林英坚政治主任胡继亭第八团团长周骏鸣政治委员林凯参谋长赵启民政治主任徐祥亨第九团团长顾士多政委高志荣参谋长唐少田政治主任郑重手枪团团长詹化雨政委汪少川新四军战斗序列之二(一九四〇年十一月) 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总指挥叶挺政委刘少奇副总指挥陈毅参谋长赖传珠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教导总队第一支队司令员傅秋涛第二支队司令员周桂生政委黄火星第三支队司令员张正坤政委胡荣江南指挥部指挥罗忠毅政委廖海涛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司令员谭震林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张云逸(兼)副指挥徐海东罗炳辉政治部主任邓子恢(兼)第四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兼)政委戴季英第五支队司令员罗炳辉政委郭述申江北游击纵队司令员谭希林政委孙仲德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司令员杨梅生政委刘顺元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司令员梁从学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指挥陈毅(兼)副指挥粟裕政治部主任刘炎副主任钟期元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叶飞第二纵队司令员王必成政委刘培善第三纵队司令员陶勇政委刘先胜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李先念参谋长刘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质斌第一支队支队长周志坚政委方正平第四支队政委郑少文八路军第四纵队司令员彭雪枫政委黄克诚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肖望东第四旅旅长刘震政委康志强第五旅旅长滕海清政委孔石泉第六旅代旅长饶子健政委赖毅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耿蕴斋(后叛变)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委黄克诚参谋长韩振纪政治主任吴法宪副主任邓逸凡第一支队司令员彭明治政委朱涤新第二支队司令员田守尧政委吴信泉第三支队司令员张爱萍政委韦国清皖苏北保安司令部新四军战斗序列之三(一九四一年三月)代军长陈毅政委刘少奇副军长张云逸参谋长赖传珠政治部主任邓子恢第一师师长粟裕政委刘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第一旅旅长叶飞第二旅旅长王必成政委刘培善第三旅旅长陶勇政委刘先胜第二师师长张云逸政委郑位三副师长罗炳辉参谋长周骏鸣政治部主任郭述申第四旅旅长梁从学政委王集成第五旅旅长成钧政委赵启民第六旅旅长兼政委谭希林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司令员杨梅生政委刘顺元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司令员郑抱真政委谭光廷第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参谋长彭雄政治部主任吴法宪第七旅旅长田守尧政委吴信泉第九旅旅长张爱萍政委韦国清皖东北保安司令部淮海军区司令员覃健政委金明第四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肖望东第十旅旅长刘震政委康志强第十一旅旅长滕海清政委孔石泉第十二旅代旅长饶子健政委赖毅肖县独立旅旅长纵翰民政委李中道第五师师长兼政委李先念参谋长刘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质斌第十三旅旅长周志强政委方正平第十四旅旅长罗厚福政委张体学第一纵队政委张执一第二纵队司令员黄林政委刘子厚第三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何耀榜鄂豫皖边区抗日保安司令部司令员郑绍文政委夏忠武第六师师长兼政委谭震林参谋长罗忠毅第十六旅旅长罗忠毅(兼)政委廖海涛第十八旅旅长江渭清政委温玉成东路保安司令部司令员何克希政委吴仲超西路保安司令部司令员韦永义第七师师长张鼎丞政委曾希圣参谋长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伟第十九旅旅长孙仲福军部直属独立旅旅长梁兴初政委罗华生新四军战斗序列之四(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代军长陈毅代政委兼代政治部主任饶漱石副军长张云逸参谋长赖传珠第一师兼苏中军区师长兼政委粟裕副师长叶飞政治部主任钟期光第一旅兼第三军分区旅长兼政委叶飞(兼)司令员陈玉生第二军分区政治委员陈时夫第三旅兼第四军分区旅长陶勇政委姬鹏飞司令员季方第十八旅兼第一军分区旅长刘先胜政委韦一平第十六旅旅长王必成政委江渭清第二师兼淮南军分区师长罗炳辉政委谭震林参谋长韩振纪第四旅兼路东军分区旅长梁从学政委陈光第五旅兼路西军分区旅长成钧政委赵启民第三师兼苏北军分区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副师长张爱萍政治部主任吴法宪第七旅旅长彭明治政委郭成柱第八旅兼盐阜军分区旅长刘震政委金明第四师兼淮北军分区师长彭雪枫政委邓子恢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吴芝圃第九旅兼第一军分区旅长韦国清政委康志强第十一旅兼第二军分区旅长滕海清政委赖毅第三军分区司令员赵江川政委康志强(兼)游击支队兼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张太生第五师兼鄂豫皖军分区师长兼政委李先念副师长任质斌政治部主任新编第四军序列表一、新编第四军序列表(1938年1月)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第1支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参谋长胡发坚政治部主任刘炎第2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参谋长罗忠毅政治部主任王集成第3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兼)副司令员谭震林参谋长赵凌波政治部主任胡荣第4支队司令员高敬亭参谋长胡维先政治部主任肖望东教导队特务营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序列表(1941年3月)代军长陈毅政治委员刘少奇副军长张云逸参谋长赖传珠政治部主任邓子恢第1师师长粟裕政治委员刘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第2师兼师长张云逸政治委员郑位三副师长罗炳辉参谋长周骏鸣政治部主任郭述申副主任张劲夫第3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参谋长彭雄政治部主任吴法宪第4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肖望东第5师师长兼政委李先念参谋长刘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质斌第6师师长兼政委谭震林参谋长罗忠毅第7师师长张鼎丞政治委员曾希圣参谋长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伟独立旅特务团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
新四军战斗序列
新四军战斗序列新四军战斗序列之一(一九三八年春)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子国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参谋长胡发坚政治部主任刘炎第一团团长傅秋涛(兼)副团长江渭清参谋长王怀生政治部主任钟期光第二团团长张正坤副团长刘培善参谋长王必成政治部主任肖国生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参谋长罗忠毅政治主任王集成第三团团长黄火星副团长邱金声参谋长熊梦辉政治主任钟国楚第四团团长卢胜副团长叶道之参谋长王胜政治主任廖海涛第三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兼)副司令员谭震林参谋长赵凌波(后叛变)政治主任胡荣第五团团长饶守坤副团长曾昭铭参谋长桂逢洲政治主任刘文学第六团团长叶飞副团长吴焜参谋长黄元庆政治主任阮英平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参谋长林维先政治主任肖望东第七团团长杨克志(后判逃)政治委员曹玉福(后叛逃)参谋长林英坚政治主任胡继亭第八团团长周骏鸣政治委员林凯参谋长赵启民政治主任徐祥亨第九团团长顾士多政委高志荣参谋长唐少田政治主任郑重手枪团团长詹化雨政委汪少川新四军战斗序列之二(一九四〇年十一月)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总指挥叶挺政委刘少奇副总指挥陈毅参谋长赖传珠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教导总队第一支队司令员傅秋涛第二支队司令员周桂生政委黄火星第三支队司令员张正坤政委胡荣江南指挥部指挥罗忠毅政委廖海涛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司令员谭震林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张云逸(兼)副指挥徐海东罗炳辉政治部主任邓子恢(兼)第四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兼)政委戴季英第五支队司令员罗炳辉政委郭述申江北游击纵队司令员谭希林政委孙仲德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司令员杨梅生政委刘顺元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司令员梁从学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指挥陈毅(兼)副指挥粟裕政治部主任刘炎副主任钟期元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叶飞第二纵队司令员王必成政委刘培善第三纵队司令员陶勇政委刘先胜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李先念参谋长刘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质斌第一支队支队长周志坚政委方正平第四支队政委郑少文八路军第四纵队司令员彭雪枫政委黄克诚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肖望东第四旅旅长刘震政委康志强第五旅旅长滕海清政委孔石泉第六旅代旅长饶子健政委赖毅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耿蕴斋(后叛变)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委黄克诚参谋长韩振纪政治主任吴法宪副主任邓逸凡第一支队司令员彭明治政委朱涤新第二支队司令员田守尧政委吴信泉第三支队司令员张爱萍政委韦国清皖苏北保安司令部新四军战斗序列之三(一九四一年三月)代军长陈毅政委刘少奇副军长张云逸参谋长赖传珠政治部主任邓子恢第一师师长粟裕政委刘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第一旅旅长叶飞第二旅旅长王必成政委刘培善第三旅旅长陶勇政委刘先胜第二师师长张云逸政委郑位三副师长罗炳辉参谋长周骏鸣政治部主任郭述申第四旅旅长梁从学政委王集成第五旅旅长成钧政委赵启民第六旅旅长兼政委谭希林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司令员杨梅生政委刘顺元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司令员郑抱真政委谭光廷第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参谋长彭雄政治部主任吴法宪第七旅旅长田守尧政委吴信泉第九旅旅长张爱萍政委韦国清皖东北保安司令部淮海军区司令员覃健政委金明第四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肖望东第十旅旅长刘震政委康志强第十一旅旅长滕海清政委孔石泉第十二旅代旅长饶子健政委赖毅肖县独立旅旅长纵翰民政委李中道第五师师长兼政委李先念参谋长刘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质斌第十三旅旅长周志强政委方正平第十四旅旅长罗厚福政委张体学第一纵队政委张执一第二纵队司令员黄林政委刘子厚第三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何耀榜鄂豫皖边区抗日保安司令部司令员郑绍文政委夏忠武第六师师长兼政委谭震林参谋长罗忠毅第十六旅旅长罗忠毅(兼)政委廖海涛第十八旅旅长江渭清政委温玉成东路保安司令部司令员何克希政委吴仲超西路保安司令部司令员韦永义第七师师长张鼎丞政委曾希圣参谋长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伟第十九旅旅长孙仲福军部直属独立旅旅长梁兴初政委罗华生新四军战斗序列之四(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代军长陈毅代政委兼代政治部主任饶漱石副军长张云逸参谋长赖传珠第一师兼苏中军区师长兼政委粟裕副师长叶飞政治部主任钟期光第一旅兼第三军分区旅长兼政委叶飞(兼)司令员陈玉生第二军分区政治委员陈时夫第三旅兼第四军分区旅长陶勇政委姬鹏飞司令员季方第十八旅兼第一军分区旅长刘先胜政委韦一平第十六旅旅长王必成政委江渭清第二师兼淮南军分区师长罗炳辉政委谭震林参谋长韩振纪第四旅兼路东军分区旅长梁从学政委陈光第五旅兼路西军分区旅长成钧政委赵启民第三师兼苏北军分区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副师长张爱萍政治部主任吴法宪第七旅旅长彭明治政委郭成柱第八旅兼盐阜军分区旅长刘震政委金明第四师兼淮北军分区师长彭雪枫政委邓子恢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吴芝圃第九旅兼第一军分区旅长韦国清政委康志强第十一旅兼第二军分区旅长滕海清政委赖毅第三军分区司令员赵江川政委康志强(兼)游击支队兼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张太生第五师兼鄂豫皖军分区师长兼政委李先念副师长任质斌政治部主任新编第四军序列表一、新编第四军序列表(1938年1月)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第1支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参谋长胡发坚政治部主任刘炎第2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参谋长罗忠毅政治部主任王集成第3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兼)副司令员谭震林参谋长赵凌波政治部主任胡荣第4支队司令员高敬亭参谋长胡维先政治部主任肖望东教导队特务营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序列表(1941年3月)代军长陈毅政治委员刘少奇副军长张云逸参谋长赖传珠政治部主任邓子恢第1师师长粟裕政治委员刘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第2师兼师长张云逸政治委员郑位三副师长罗炳辉参谋长周骏鸣政治部主任郭述申副主任张劲夫第3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参谋长彭雄政治部主任吴法宪第4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肖望东第5师师长兼政委李先念参谋长刘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质斌第6师师长兼政委谭震林参谋长罗忠毅第7师师长张鼎丞政治委员曾希圣参谋长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伟独立旅特务团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
新四军八路军编制
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时战斗序列一、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革命军事委员会(洛川会议时改组)书记(俗称主席):毛泽东副书记(俗称副主席):朱德、周恩来委员: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林彪、贺龙、刘伯承、任弼时、叶剑英、张浩、徐向前军委参谋长:肖劲光军委秘书长:杨尚昆中共北方局军事部部长:朱瑞中共南方局军事部部长:叶剑英中共广东省委军委书记:尹林平中共湖南省委军委书记:聂鸿钧中共闽粤边特区委军事部部长:谭震林中共江苏省委军委书记:张爱萍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彭雪枫[军委总参谋部:部长:聂鹤亭第一局局长:何长工第二局局长:曾希林、罗舜初(不久)第三局局长:王诤(副局长朱道松)第四局局长:宋裕和、陈奇涵(不久)卫生部部长:姬鹏飞副官处处长:徐曰文供给部部长:张元寿军委总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叶季壮副部长:张令彬军委总卫生部:部长:姜齐贤副部长:苏井观军委供给部部长:易秀湘二、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部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参谋长:叶剑英副参谋长:左权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王稼祥(后,1938年8月底)总政副主任:邓小平野战政治部主任:傅钟(1938年8月底)总部秘书长:舒同总兵站部部长:杨立三总供给部部长:张元寿总卫生部部长:姜齐贤总部特务团团长:韦杰三、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由“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改称)教育委员会主席:毛泽东校长兼政治委员:林彪副校长:罗瑞卿教育长:刘亚楼政治部主任:傅钟副主任:张际春训练部部长:陈伯钧第一大队大队长:苏振华第一大队政治委员:胡耀邦第二大队大队长:冯达飞第二大队政治委员:方正平第三大队大队长:王赤军第三大队政治委员:何长工第四大队大队长:韦国清第四大队政治委员:徐德操四、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八路军分会(1937年8月29日成立)书记:朱德副书记:彭德怀常委兼秘书长:任弼时委员:朱德、彭德怀、任弼时、林彪、聂荣臻、贺龙、关向应、刘伯承、张浩五、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由红军第一军团、第十五军团、七十四师改编)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参谋长:周昆政训处主任:罗荣桓副主任:肖华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王秉璋侦察科科长:苏静管理科科长:石新安师政训处宣传部部长:肖向荣锄奸部部长:朱涤新民运部部长:潘振武师供给部部长:邝任农师卫生部部长:叶青山副部长:谷广善第三四三旅(由红一军团一师、二师、四师改编)旅长:陈光副旅长:周建屏参谋长:孙毅、陈士榘(不久)政训处主任:六八五团团长:黄永胜副团长:邓华政训处主任:六八六团团长:李天佑副团长:杨勇政训处主任:符竹庭第三四四旅(由红十五军团七十三师、七十五师、七十八师改编)旅长:徐海东副旅长:黄克诚参谋长:陈漫远、卢绍武(不久)政训处主任:崔田民六八七团团长:张绍东副团长:韩振纪政训处主任:六八八团团长:陈锦绣副团长:田守尧政训处主任:刘震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师教导队炮兵营(由红七十四师改编)骑兵营(由红七十四师改编)辎重营(由红七十四师改编)师留守处主任:陈先瑞六、八路军第一二零师(由红二方面军二十七军、二十八军、独立一、二师、赤水警卫营、前总直属队等改编)师长:贺龙副师长:肖克参谋长:周士第政训处主任:关向应副主任:甘泗淇师司令部第一科科长:唐健伯第二科科长:郭辉勉第三科科长:刘忠第四科科长:杜世兴军法处处长:黄新远师政训处总务处处长:金如柏组织部部长:朱明宣传部部长:张平化敌工部部长:吴西民运部部长:罗贵波师供给处处长:陈希云副处长:赵熔师军医处处长:刘运生副处长:蒋耀德第三五八旅(由红二方面军四师、六师及红二十八军改编)旅长:卢冬生(未到职)副旅长:张宗逊参谋长:姚喆政训处主任:张平化七一五团团长:王尚荣副团长:顿星云参谋长:喻楚杰政训处主任:黄延卿七一六团团长:宋时轮副团长:廖汉生参谋长:曾来古政训处主任:伍晋南第三五九旅(由红二方面军六军、三十二军及前总特务团改编)旅长:陈伯钧副旅长:王震参谋长:刘子奇政训处主任:七一七团团长:刘转连副团长:陈宗尧参谋长:欧阳家祥政训处主任:刘道生七一八团团长:文年生副团长:贺庆积、帅荣(不久)参谋长:帅荣政训处主任:罗志敏师教导团(由红二十七军大部改编)团长:彭绍辉副团长:苏启胜师炮兵营(由红二十七军一部改编)师辎重营(由红军赤水警卫营改编)师特务营(由红独立一师改编)师工兵营(由红独立二师改编)师骑兵营(由红骑兵一团改编)师留守处主任:贺晋年副主任:王兆相七、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由红四方面军二十九军、三十军和陕甘宁独立第一二三四团和红十五军团一部改编)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参谋长:倪志亮政训处主任:张浩副主任:宋任穷师参谋处处长:李达师供给处处长:周玉成副处长:徐林主任:赖勤师卫生处处长:钱信忠主任:陆加汉师军法处处长:丁武选师锄奸部部长:邱积成师留守处主任:阎红彦副主任:甘渭汉师教导团(由编余干部和西路军归队干部组成)团长:张贤约政治处主任:袁鸿化第三八五旅(由红四方面军四军改编)旅长:王宏坤副旅长:王维舟参谋长:耿飚政训处主任:苏精诚第七六九团(由红四方面军四军十师改编)团长:陈锡联副团长:汪乃贵参谋长:范朝利政训处主任:丁先国第七七零团(由红四方面军四军十二师改编)团长:张才千副团长:曾广泰、胡奇才(不久)参谋长:袁渊政训处主任:肖元礼第三八六旅(由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改编)旅长:陈赓副旅长:陈再道参谋长:李聚奎政训处主任:王新亭第七七一团(由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九十一师改编)团长:徐深吉副团长:韩东山参谋长:刘金轩、黄新友(不久)政训处主任:黄振堂第七七二团(由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九十三师改编)团长:叶成焕副团长:王近山参谋长:孙继先政训处主任:谢富治师炮兵营(由陕甘宁独立第一、二团一部改编)师辎重营(由陕甘宁独立第三、四团一部改编)师特务营(由红二十九军改编)师工兵营(由红三十军改编)师骑兵营(由红骑兵三团改编)八、八路军后方留守处(1937年9月组建)主任兼政治委员:肖劲光参谋处处长:毕占云副处长:曹里怀政训处主任:莫文骅绥德警备司令部:司令员:陈奇涵政训处主任:郭洪涛(兼)九、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高岗副司令员:周兴参谋长:谭希林政训处主任:吕振球十、八路军驻各地办事处驻西安办事处代表:林伯渠,主任伍云甫驻晋办事处主任:彭雪枫驻第一战区联络处主任:朱瑞(兼)驻第二战区联络处主任:王世英驻上海办事处主任:李克农驻南京办事处主任:李涛、李克农(不久,兼)驻武汉办事处主任:林伯渠(兼)驻重庆办事处主任:董必武(兼),处长周怡驻成都办事处主任:罗世文(兼)驻广州办事处代表:张云逸,主任广云英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驻桂林办事处主任:李克农(?)驻湘办事处代表兼主任:徐特立驻湘通信处主任:王凌波驻洛阳办事处处长:袁晓轩(不久叛变)驻兰州办事处代表:谢觉哉,处长彭家伦驻乌鲁木齐办事处主任:邓发一、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1938年12月成立)书记:项英副书记:陈毅(一说未担任此职务)委员:项英、张云逸、袁国平、周子昆、陈毅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军部(1937年10月,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奉中共中央及国民党政府命令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抗战时期人民军队战斗序列表
抗战时期人民军队战斗序列表1937年8月八路军战斗序列表总部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参谋长:叶剑英副参谋长:左权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总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第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参谋长:周昆政训处主任:罗荣桓政训处副主任:肖华下辖:第343旅旅长:陈光副旅长:周建屏参谋长:孙毅第344旅旅长:徐海东副旅长:黄克诚参谋长:卢绍武独立团、骑兵营、辎重营、工兵营、炮兵营、教导队第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肖克参谋长:周士第政训处主任:关向应政训处副主任:甘泗淇下辖:第358旅旅长:卢冬生副旅长:张宗逊参谋长:姚喆第359旅旅长:陈伯均副旅长:王震参谋长:刘子奇教导团、骑兵营、特务营、炮兵营、辎重营、工兵营、通讯营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参谋长:倪志亮政训处主任:张浩政训处副主任:宋任穷下辖:第385旅旅长:王宏坤副旅长:王维舟参谋长:耿飙第386旅旅长:陈赓副旅长:陈再道参谋长:李聚奎教导团、特务营、炮兵营、工兵营、骑兵营、辎重营八路军后方留守处(不久改称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员兼政委:肖劲光参谋处处长:毕占云参谋处副处长:曹里怀政治部主任:莫文骅绥德警备司令部:司令员:陈奇涵政委:郭洪涛1937年10月八路军(亦称十八集团军)战斗序列表总部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参谋长:叶剑英副参谋长:左权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1938年8月由王稼祥接任)总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1938年2月由谭政接任)第115师师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周昆政治部主任:罗荣桓政治部副主任:肖华下辖:第343旅旅长:陈光政委:周建屏副旅长:李天佑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邓华第344旅旅长:徐海东政委:黄克诚副旅长:杨得志参谋长:卢绍武政治部主任:崔田民政治部副主任:谭甫仁第120师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副师长:肖克参谋长:周士第政治部主任:甘泗淇下辖:第358旅旅长:张宗逊政委:李井泉参谋长:姚喆政治部主任:张平化第359旅旅长:陈伯均政委:王震参谋长:郭鹏政治部主任:袁任远第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张浩(1938年1月由邓丨小平接任)副师长:徐向前参谋长:倪志亮政治部主任:宋任穷政治部副主任:蔡树藩下辖:第385旅旅长:王宏坤政委:王维舟参谋长:耿飙政治部主任:苏精诚第386旅:旅长:陈赓政委:陈再道参谋长:李聚奎政治部主任:王新亭1945年八路军战斗序列表总部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总参谋长:叶丨剑英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副司令员:肖克副政委:程子华:刘澜涛冀晋军区司令员:赵尔陆政委:王平副司令员:孙毅二分区,司令员:曾美,政委:张连奎三分区,司令员:李湘,政委:黄文明四分区,司令员:马龙,政委:丁莱夫五分区,司令员:陈仿仁,政委:马天水冀察军区司令员:郭天民政委:刘道生一分区,司令员:肖永棠,政委:肖士杰十一分区,司令员:肖文玖,政委:杨鹏堂十二分区,司令员:詹大南,政委:段苏权十三分区,司令员:何孔彬,政委:吴光冀中军区司令员:杨成武政委:林铁副司令:沙克副政委:李志民六分区,司令员:王先臣,政委:邓可选七分区,司令员:于权申,政委:张发春八分区,司令员:贾士珍,政委:周彪九分区,司令员:黄寿发,政委:陈鹏十分区,司令员:刘秉彦,政委:旷伏兆冀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李运昌副司令员:詹才芳十四分区:司令员:舒行,政委:李子光十五分区:司令员:赵文进,政委:杨文翰十六分区:司令员:曾克林,政委:徐志十七分区:司令员:李雪瑞,政委:李文十八分区:司令员:赵文进,政委:焦土晋绥军区司令员:贺龙政委:李井泉副司令员:周士第、张宗逊吕梁军区司令员:张宗逊政委:罗贵波副政委:解学恭雁北军区司令员:吕正操政委:高克林副司令员:许光达绥蒙军区司令员:姚喆政委:张达志358旅,旅长:黄新廷,政委:余秋里独立旅,旅长:高士一,政委:朱辉照骑兵旅,旅长:康建民,政委:朱子珍一分区,司令员:陶仁兴二分区,司令员:许光达,政委:王德三分区,司令员:杨嘉瑞,政委:白坚四分区,司令员:杨秀山,政委:刘文珍六分区,司令员:孙超群八分区,司令员:王长江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丨小平副司令员:藤代远副政委:薄丨一波太行纵队司令员:陈锡联一旅,旅长:李成芳,政委:刘有光二旅,旅长:刘忠,政委:张祖谅河防支队,司令员:韩均,政委:刘聚奎太岳纵队司令员:陈赓三支队,司令员:郑国仲,政委,秦传厚四支队,司令员:马仲汉,政委,赵兰田五支队,司令员:秦基伟,政委,卢仁杰六支队,司令员:曾绍山,政委,吴格成太行军区司令员:李达,政委:李雪峰副司令员:王树声,副政委:黄镇一分区,司令员:王远芳,政委:郭峰二分区,司令员:张国传,政委:梁明德三分区,司令员:鲁瑞林,政委:王一伦四分区,司令员:石志本,政委:于一川五分区,司令员:韦杰,政委:陶鲁笳六分区,司令员:胡震,政委:何正文七分区,司令员:张廷发,政委:高扬八分区,司令员:黄新友,政委:刘毅太岳军区司令员:谢富治,政委:王鹤峰一分区,司令员:顾大川,政委:薛迅二分区,司令员:刘忠三分区,司令员:刘金轩,政委:刘尚志四分区,司令员:陈康五分区,司令员:孙定国,政委:柴泽民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宋任穷,政委:黄敬副司令员:王宏坤、杨勇一分区,司令员:刘志远,政委:邓子有二分区,司令员:杜义德,政委:姚克裕三分区,司令员:高厚良,政委:王幼平四分区,司令员:雷绍康,政委:乔晓光五分区,司令员:牟海秀,政委:陈登坤六分区,司令员:周发田,政委:童启祥七分区,司令员:赵健民,政委:许孟侠八分区,司令员:曾思玉,政委:段君毅九分区,司令员:张国华十分区,司令员:赵基梅,政委:刘星水东分区,司令员:余克勤,政委:袁振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副政委:黎玉鲁中军区司令员:王建安,政委:罗舜初一分区,司令员:廖容标,政委:林乎加二分区,司令员:吴瑞林,政委:王一平三分区,司令员:封振武,政委:董琰四分区,司令员:孙维先,政委:霍士廉五分区,司令员:陈奇,政委:李伯秋鲁南军区司令员:张光中,政委:王麓水,副司令员:万春圃一分区,司令员:王吉文,政委:杨士法二分区,司令员:贾耀祥,政委:张雄三分区,司令员:胡大荣,政委:李青运河支队,支队长:胡大勋,政委:郑平滨海军区司令员:陈士榘,政委:唐亮,副司令员:万毅一分区,司令员:梁兴初,政委:刘西元二分区,司令员:罗华生,政委:谷牧三分区,司令员:赵杰,政委:田海山滨海支队,支队长:万毅,政委:王维平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政委:林浩副司令员:吴克华、袁仲贤一分区,司令员:刘涌,政委:梁辑卿二分区,司令员:孙瑞夫,政委:刘浩天三分区,司令员:陈华堂,政委:吕明仁四分区,司令员:贾若瑜,政委:廖海光渤海军区司令员:杨国夫,政委:景晓村副司令员:龙书金、袁也烈一分区,司令员:傅继泽,政委:陈德二分区,司令员:龙书金,政委:曾旭情三分区,司令员:刘贤权,政委:李广文四分区,司令员:王兆祥,政委:徐斌洲五分区,司令员:赵寄舟,政委:岳拙元六分区,司令员:许云轩,政委:李曼村独立第一旅,旅长:王道独立第二旅,旅长:莫正民独立第三旅,旅长:张希贤独立第四旅,旅长:韩寿臣陕甘宁留守兵团政委:高岗副司令员:徐向前、王世泰,副政委:谭政三八五旅,旅长:王维舟警一旅,旅长:高纯锦,政委:张德生警三旅,旅长:贺晋年,政委:吴岱峰新四旅,旅长:张贤约,政委:徐立清教导旅,旅长:罗元发,政委:饶正锡1938年新四军战斗序列表军部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主任:袁国平,政治副主任:邓子恢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参谋长:胡发坚,政治主任:刘炎第一团,团长:傅秋涛,副团长:江渭清,参谋长:王怀生,政治主任:钟期光第二团,团长:张正坤,副团长:刘培善,参谋长:王必成,政治主任:肖国生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参谋长:罗忠毅,政治主任:王集成第三团,团长:黄火星,副团长:邱金声,参谋长:熊梦辉,政治主任:钟国楚第四团,团长:卢胜,副团长:叶道之,参谋长:王胜,政治主任:廖海涛第三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副司令员:谭震林,参谋长:赵凌波,政治主任:胡荣第五团,团长:饶守坤,副团长:曾昭铭,参谋长:桂蓬洲,政治主任:刘文学第六团,团长:叶飞,副团长:吴焜,参谋长:黄元庆,政治主任:阮英平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参谋长:林维先,政治主任:肖望东第七团,团长:杨克志,政委:曹玉福,参谋长:林英坚,政治主任:胡继亭第八团,团长:周骏鸣,政委:林凯,参谋长:赵启民,政治主任:徐祥亭第九团,团长:顾士多,政委:高志荣,参谋长:唐少田,政治主任:郑重手枪团,团长:詹化雨,政委:汪少川军直教导队,队长:周子昆,教育长:冯达飞,政治主任:余立金有趣的是:第四支队,各团还有政委,其他都没有了。
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新四军战役战果统计
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新四军战役战果统计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9月,平型关战斗中国八路军在山西省东北部平型关地区对日军进行的伏击战斗。
参战部队:第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率领第343旅、第344旅日寇部队:第5师团第21旅团战果:歼灭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1000余人,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10月,七亘村战斗在太原会战中,中国八路军第129师一部,在山西省平定县七亘村二次对日军的伏击战斗参战部队: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日寇部队:第20师团后方辎重部队战果:连续两日在同一位置设伏,共歼敌500余人,八路军仅伤亡不足百人。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10月25日-11月7日,广阳战役在太原会战中,中国八路军第115师和第129师各一部在山西省昔阳以西广阳地区伏击日军的战斗。
参战部队:第115师师长林彪率师部和第343旅,第129师主力第769、第771、第772团日寇部队:日军第20师团先头第40旅团战果:毙、伤日军1300余人.迟滞了日军对太原的行动,掩护了国民党军的撤退,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11月至12月,晋察冀军区反八路围攻战役中国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离队粉碎日伪军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首次围攻的战役。
参战部队: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指挥晋察冀军区部队和游击队,日寇部队:第5、第14、第109师团和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各一部及伪军共2万余人,另说:日军20,108,26师团,中国驻屯兵团战果:八路军共歼灭日伪军2000余人,边区所辖发展到30余个县,部队发展到2万人,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2月22日至4月2日,晋西北反围攻战役中国八路军第120师在山西省西北部地区反击日军围攻的战役。
参战部队;八路军第120师日寇部队:日军驻蒙军第26师团及伪蒙军一部,共1万余人,华北方面军第109师团一部战果:八路军歼灭日军1500余人,收复了7座县城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3月14日-19日,午城井沟战斗中国八路军第115师一部在山西省隰县、蒲县地区伏击日军的战斗。
新四军初建期间战斗编制及领导
新四军初建期间战斗编制及领导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隶属于国民党军队战斗序列,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留在南方八省进行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改编的队伍。
1937年10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南方8省13个地区(不包括琼崖红军游击队)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主任邓子恢。
辖4个游击支队,10个团,1个特务营,共10329人。
1937年12月25日在汉口建立军部,1938年1月6日移驻南昌。
同年3月和4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敌人后方发展的指示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关于集中整训的命令,军部和第一、第二、第三支队先后到达皖南歙县岩寺地区,第四支队在皖西霍山地区集中后向皖中开进,随后即在长江南北作战略展开。
第一、第二支队相继进入苏南,开辟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并将丹阳县的抗日武装改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
第三支队留在皖南担任长江防务。
第四支队在皖中、皖东以游击战频繁打击日军。
新四军第一支队:新四军初期的4个主力支队之一,1938年1月组建。
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
下辖第一团(由湘鄂赣边红军游击队编成)和第二团(由湘赣边、赣粤边、皖浙赣边、湘南红军游击队),共2300余人。
第1团:团长傅秋涛;副团长江渭清。
第2团:团长张正坤;副团长刘培善。
新四军第二支队:1938年1月组建。
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
下辖第三团(由闽西、汀瑞红军游击队编成)和第四团(由闽粤边、闽西、浙南的红军游击队编成),共1800余人。
第3团:团长黄火星;副团长邱金生。
第4团:团长卢胜;副团长叶道之。
新四军第三支队:1938年1月组建。
司令员张云逸(兼),副司令员谭震林。
下辖第五团(由闽北红军游击队编成)和第六团(由闽东红军游击队编成),共2100余人。
第5团:团长餆守坤,副团长曾昭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路军、新四军战斗序列(一)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序列表
(1937年10月)
总指挥朱德
副总指挥彭德怀
参谋长叶剑英
副参谋长左权
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
总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
第115师师长林彪
政委聂荣臻
参谋长周昆
政治部主任罗荣桓
政治部副主任肖华
第342旅旅长陈光
政委肖华
副旅长周建屏
参谋长陈士榘
第344旅旅长徐海东
政委黄克诚
参谋长卢绍武
独立团骑兵营辎重营
工兵营炮兵营教导队
第120师师长贺龙
政委关向应
副师长肖克
参谋长周士第
政治部主任甘泗琪
第358旅旅长张宗逊
政委李井泉
参谋长姚哲
政治部主任张平化
第359旅旅长陈伯钧
政委王震
参谋长刘子奇
政治部主任袁任远
教导团骑兵营特务营
炮兵营辎重营工兵营
通讯营
第129师师长刘伯承
政委张浩
副师长徐向前
参谋长倪志亮
副主任宋任穷
第385旅旅长王宏坤
副旅长王维舟
参谋长耿飙
第386旅旅长陈赓
副旅长陈再道
参谋长李聚奎
教导团特务营炮兵营
工兵营骑兵营辎重营
后方总留守处政治部主任肖劲光(辖各师留守部队)
(选自《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
(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序列表
(1938年1月)
军长叶挺
副军长项英
参谋长张云逸
政治部主任袁国平
副参谋长周子昆
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
第1支队司令员陈毅
副司令员傅秋涛
参谋长胡发坚
政治部主任刘炎
第2支队司令员张鼎丞
副司令员粟裕
参谋长罗忠毅
政治部主任王集成
第3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兼)
副司令员谭震林
参谋长赵凌波
政治部主任胡荣
第4支队司令员高敬亭
参谋长胡维先
政治部主任肖望东
教导队
特务营
(选自魏宏运等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4)P517,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三)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序列表(1941年3月)
代军长陈毅
政治委员刘少奇
副军长张云逸
参谋长赖传珠
政治部主任邓子恢
第1师师长粟裕
政治委员刘炎
政治部主任钟期光
第2师兼师长张云逸
政治委员郑位三
副师长罗炳辉
参谋长周骏鸣
政治部主任郭述申
副主任张劲夫
第3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
参谋长彭雄
政治部主任吴法宪
第4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
参谋长张震
政治部主任肖望东
第5师师长兼政委李先念
参谋长刘少卿
政治部主任任质斌
第6师师长兼政委谭震林
参谋长罗忠毅
第7师师长张鼎丞
政治委员曾希圣
参谋长李志高
政治部主任何伟
独立旅
特务团
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
(选自魏宏运等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4),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