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0034___2003年版__刘豪兴(章节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概论0034 2003年版刘豪兴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社会学的创立与早期代表人物
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古斯特孔德、赫伯特斯宾塞
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马克思、埃米尔涂尔干、韦伯
社会学的发展
1928年10月上海和南京等地的社会学教授在上海成立东南社会学会。
社会学的本土化
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什么是社会学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它从过去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起源、组织、风俗习惯的人类学,倾向变为以研究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中的组织性或者团体性行为的学科。
在社会学中,人们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群体或机构的成员存在。
社会学的功能
研究功能教育功能社会管理功能社会批判功能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学研究方法粗线条地分的话,主要有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
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长期以来,社会学逐步形成了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它们包括:功能论、冲突论,进化论、生物理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等。
功能论是以把社会比作活的生物有机体为基础的。
它认为,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共同发挥作用,以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冲突的出现和存在社会反常现象。
冲突论的许多思想源自马克思。
它认为社会当中总是存在着强制和压迫,各种冲突的出现和存在是正常现象,反映了社会的本质。
一个社会,由于其中的不同群体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所以始终处在不停的冲突之中,社会的稳定和均衡只是暂时的。
进化论社会与生物一样,是一个活的机体,同样也经历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
这一过程中的规模增长、结构分化、功能转化和相互依赖,与生物有机体有着相似之处。
社会进化的形态是渐进的、连续的,不存在突变和飞跃。
生物理论认为,尽管人类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是不同于一般动物的高级动物,但它仍然是动物的一种类型,仍然依赖于周围的生存而生存。
人以及人类社会和生物以及生物群落,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
生物学的许多原理可以用来解释许多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
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不仅人类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受特定的地理环境的制约,而且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社会制度乃至社会观念都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有着决定性作用。
研究和理解人类社会及其文化,必须注意到其所处的特定的地理环境。
社会
什么是社会
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只有具体的社会,没有抽象的社会。
具体的社会是指处于特定区域和时期、享有共同文化并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相互联系而结成的有机总体。
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是自然环境、人口和文化。
通过生产关系派生了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社会,并在一定的行为规范控制下从事活动,使社会藉以正常运转和延续发展。
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社会结构组成方式及其关系格局,包含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若干重要子结构,其中社会阶层结构是核心。
社会结构具有复杂性、整体性、层次性、相对稳定性等重要特点。
一个理想的现代社会结构,应具有公正性、合理性、开放性的重要特征
社会的基本要素
文化资源、人口资源、自然资源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文化
什么是文化
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文化的规范体系
文化交流
社会化
什么是社会化
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
社会化的类型与过程
类型:生活技能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
过程:人的社会化的过程,既是个人不断地适应社会的过程,也是社会不断地训化影响个人的过程,是个体需要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它贯穿于整个人生过程,是毕生的任务。
一、人的社会化的分类(一)早期社会化早期社会化也称基本社会化、未成年人社会化,指人的社会化的初级阶段。
婴儿期至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人一生社会化的基础。
中国古代的“孟母三迁”,美国现代的黑人孩子与白人孩子同校教育的实验,说明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这一阶段的社会化,以及社会环境对于个体生命前期社会化的影响与基础作用。
个体在早期社会化中,主要是学习和掌握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备的交际语言、知识技能和社会行为规范等,将社会文化和价值标准内化,建立正确评价他人的角色的观点,学会将要承担和扮演的各类角色,初步形成自我的人格特质,并基本上确定了独特的自我,能对自己和社会负责,开始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参与社会生活。
早期社会化主要是通过家庭、邻里、幼儿园及学校来进行。
(二)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指继早期社会化之后的成年人的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之所以成为人的社会化必须的过程,一是因为早期社会化的内容较为简单,且个体的生活经历较少,而一进入成年期,生活和社会关系等都复杂化了,社会赋予个体许多新的角色、责任和义务。
如中年人一般要经历就业、结婚、牛儿育女等,需要扮演职业人员。
丈夫或妻子、父亲或母亲等多重角色,承担多方面的社会责任,又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他们必须通过学习、实践,才能熟悉、胜任自己的角色。
二是社会的急剧变迁,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生产条件的改变、居住环境的变迁等等,使早期社会化的许多知识、技能、观念变得陈旧、过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因此,继续社会化无论对个体或社会方面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
继续社会化可以帮助成年人包括老年人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并对减少变革时期的社会震荡、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继续社会化主要通过成人教育、职业培训、业余学习、专业进修等途径获得。
(三)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指个体从原有的生活方式向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转变、适应和文化内化的过程。
它意味着个体放弃了原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以认同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再社会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由于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或变迁,人们自觉地转变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的过程,这是主动的再社会化。
从社会文化变迁的角度看,人们需要不断进行再社会化。
例如,当今我国社会正在经历现代社会的文化变迁,同时世界范围内也在经历一场现代局科技、信息网络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等方面的变革,在这个变迁过得中,不仅要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也会改变人们的牛活方式。
人们不会束缚在不变的土地上,不再囿于单—的生活天地和居住区,很难完全拘守于传统的生活行为模式,从家庭到社会训练,一切都将在现代化的手段和工具支配下进行。
这种社会变迁,必将使人们接受再社会化,接受现代社会文化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
另一种是指特殊的、带高强制性的社会化,它的教化对象是越轨者。
对这种人必须强迫其重新进行社会化,使他们与自己的过左决裂、接受社会通行的价值原则与规范标准,改造成为符合社会期待的新人。
这种再社会化一服是通过特殊机构——工读学校、劳教场所、监狱等渠道实施。
二、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基本社会化过程和其它社会化过程是个人最为重要的学习经历。
对此,社会学家有不同的划分方法。
埃里
克森在《童年和社会》一书中,把个人心理成长的历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并阐述了人在每个阶段上所面临的社会化的基本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R·哈维格斯特强调人的社会化是持续一生的思想,他在《人类发展>一书中,把人一生的社会化过程分为六个阶段,亦具体描述了各阶段社会化的任务:(一)幼儿期学习走路;学习吃固体食物;学习说话;学习大小便的方法;懂得脾气的好坏,学习控制自己的脾气;获得生理上的安定;形成有关社会与事物的简单概念;与父母、兄弟姐妹及他人建立感情;学习区分善恶。
(二)儿童期学习一般游戏中必要的动作技能;培养对自己有机体的健康的态度;与同伴建立良好关系;学习男孩或女孩角色;发展读、写、算的基础能力;发展日常生活必要的概念:发展道德性及价值判断的标难;发展人格的独立性;发展对于社会各个单位和团体的态度。
(三)青年期学习与同龄男女的新交际;学习男性或女性的社会角色;认识自己的生理结构,有效地保护自己的肌体;从情绪上独立于父母和其他成年人;有信心实现经济独立;准备选择职业;作结婚成家的准备;发展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知识与态度;寻求并实现负有社会责任的行动;学习作为行动指南的价值和伦理体系。
(四)成年早期选择配偶;学会与配偶一起生活;家庭中添了第一个孩子;教养孩子:管理家庭;就职;担负起公民的责任;寻找适合的社会团体。
(五)中年期形成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建立一定的经济生活水平并维持这种水平;帮助儿童成为一个能被人信赖的幸福的人;允实成人的业余生活;接受并适应中年期生理方面的变化;照顾年老的双亲。
(六)老年期适应体力与健康的衰退;适应退休和收入的减少;适应配偶的死亡;与自己年龄相近的人建立快活而亲密的关系:承担公民的社会义务;对于物质生活的满足方面要求降低。
人的社会化过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必须不断向社会中的其它成员学习。
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马格丽特·米德博士曾经研究了不同社会中人的社会化的三种方向,即社会成员习惯于向古人学习;习惯于互相学习、向同代人学习:向未来事物学习。
这三种方向也说明了三种不同的社会变迁速率。
习惯于从老人和古人那里找到根据的社会,一般社会成员代与代之间变化不大,社会变迁迟缓;而互相学习和向未来时代接受社会化的社会,在社会变迁的路途上会很快发展。
社会化的条件
生物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实践
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来看,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它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就是人类社会从必然
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过渡,它强调的是人的社会化程度,即整个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全面发展,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而又协调的发展.作为个体的人而言,强调
的是人在各方面的全面发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而协调的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格、智力、能力、体力和创造力的全面发展等.
社会互动
什么是社会互动
群体活动和社会过程是由互为条件和结果的社会行动为基础的。
当相关双方相互采取社会行动时就形成了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作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即我们不断地意识到我们的行动对别人的效果,反过来,别人的期望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大多数行为。
它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社会互动的形式
交换、合作、竞争、冲突
社会互动的符号
语言、身体语言、个人空间、
社会网络
定义:社会网络是经过各种媒介、通过社会互动形成的个人之间的复杂关系网。
特性:1、社会网络的形成是地缘、血缘、学缘、业缘等多方面的因素使然。
2、社会网络反映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本质
3、社会网络是经过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
4、社会网络对个人来说具有效益。
5、社会网络是相对稳定的。
功能:政治宣传、文化传播、价值观引导、思想传播、行为控制、稳定社会
群体
什么是群体
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它既同社会和个人相区别,又介于社会和个人之间,并且是联结二者的中介。
社会群体的特征:1、经常性的社会互动2、相对稳定的成员关系3、具有明确的行为规范4、具有共同一致的群体意识
家庭
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
利益群体
定义:在社会利益体系中,具有相同的利益地位、有着共同的厉害与需求、共同的境遇与命运的群体。
现代社会学的利益群体范畴是指那些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权利系统中的利益地位相同,社会需要和利益相同的社会人群。
利益群体的产生:利益群体的产生源于经济基础的变革,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化是形成利益群体的根本条件,社会体制和经济政策的调整是利益群体发展的基本条件,不同的利益地位是利益群体形成的客观条件,个人的社会特质则是利益群体成员构成的主观条件。
利益群体的主要类型:经济利益群体、政治与社会权利利益群体、社会公众利益群体
组织
什么是组织
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结构的制度化的群体。
组织理论
现代社会的组织格局
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第三部门
社会制度
什么是社会制度
定义: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而设立和形成的一套相对稳定的、模式化的、被人们习惯和自觉遵守的规范体系。
社会制度,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总体社会制度(社会形态):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二,社会不同领域的制度(社会不同方面的制度):家庭制度、经济制度、教育科学制度、政治制度;三,社会生活具体的行为模式和办事程序:社会组织的奖惩制度、考勤制度。
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价值要素、规范要素、组织要素、设备要素
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1、社会制度的核心是价值标准。
2、社会制度是非人格化的权威力量。
3、社会制度具有稳定性和差异性。
4、社会制度具有抑扬性。
社会制度基本功能:1、行为导向功能。
2、行为调控功能。
3、文化创新功能。
4、社会化促进功能。
社会的基本制度
家庭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宗教制度、政治制度
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社会制度的生命周期及其创新规律:其规律性大体集中在,1、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
2、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3、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4、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社区
什么是社区
以一定的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内涵包括了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1、社区是一定的地理区域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共同生活;2、社区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他的行程基于人们共同生活中的社会互动;3、社区是集体认同的一个标志,人们由于共同生活而产生了对社区所在区域或群体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认同,视自己为社区的一份子。
社区的构成要素:人口、区位、经济、文化、组织
社区的功能:经济生活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参与功能、社会保障功能
社区类型
农村社区、城市社区、集镇社区
社区发展
含义: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社区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地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社区发展的目标具有双重性:任务目标;通过开发社区内的各种资源,寻求各种援助,以满足社区成员的共同需要,提高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过程目标;促进社区居民的社会参与,培养社区居民的互助合作精神,提高社区居民自力更生和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分层
社会不平等的含义:社会不平等是指社会差别,包括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
社会不平等的产生:社会不平等根源于社会的物资生产方式中,其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为核心的生产关系。
阶级:阶级是指依据社会资源的不同占有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所组成的社会集团。
阶层:一是指阶级内部的层次划分,二是泛指具有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
社会分层:依据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划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
阶级、阶层和社会分层三个概念有相通、重叠之处,都可以指对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或社会集团的划分。
社会分层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阶级的产生:社会分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随之出现剩余产品的不平等分配,伴生了私有制,也就产生了阶级。
1、社会分工是阶级产生和演变的基础。
2、生产资料和劳动的占有关系是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准。
3、共同的生活方式、阶级利益和教育程度是划分阶级的必要条件。
4、阶级的划分并不排除社会分层的方法。
中国的社会分层
在契约社会中每个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在订立和履行契约的过程中实现自由流动。
按照契约社会论的基本观点:政府的职能就是确保社会所有契约能够被有效履行,确保各契约方的合作。
政府本身又是一组契约的组合,行政当局的任务就是通过协商签订各利益方都满意的契约,并确保契约的有效履行。
而自然人的各种活动都必须接受各种契约框架的规范,(法律、道德、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实际上都属于契约的一种形式),要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
用现在的观点来说就是:既要有自由、又要有纪律,既要有民主、又要有集中,既要有人权、又要有法制,……自由、民主、平等……都是相对的,是在一定范围而言的。
社会流动
定义: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移动。
意义:1、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实现劳动力流动和人才流动,实现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2、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基于个人出身的地位获得模式正逐步被基于个人业绩的现代模式所取代,社会流动成为个人取得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3、社会流动加强了个人才能和成就与其社会地位之间的联系,有利于造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增强社会活力。
4、社会流动有利于加强社会集团之间的联系,消除可能存在的隔阂,促进社会成员的目标方面的一致认同,从而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社会流动的类型和模式:1、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
2、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3、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4、竞争式流动和赞助式流动。
5、个人地位获得模式。
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1、工业化和科学技术进步是社会流动的根本动力。
2、城镇化是社会流动的又一强大动力。
3、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是社会流动的巨大推力。
社会流动的制约因素:1、人口因素。
2、自然因素。
3、地区发展因素。
4、制度因素。
5、政策因素。
6、个人因素。
社会控制与社会偏差行为
什么是偏差行为
偏差行为,又称越轨行为或偏离行为。
是人们在遵守社会规范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指背离、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偏差行为的理论解释
社会控制
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约束的过程。
狭义的社会控制则主要指对偏差行为给予惩处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社会问题
什么是社会问题
含义: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失调或社会结构与环境失调而影响相当数量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
社会问题的形成有三个条件:1、某些社会现象产生了失调现象。
2、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正常的社会生活。
3、这种失调引起了相当多社会成员的关注。
社会问题的标志:普遍性、特殊性、复杂性、群体性
当代社会问题
1、结构性问题:腐败问题、恐怖主义
2、偏差性问题:毒品问题、家庭暴力问题
3、自然性灾害问题
社会问题的防治
性质:1、我国社会问题防治的主导力量是党和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
2、社会问题防治的依靠力量是社会上的一切积极因素。
3、社会问题的防治手段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手段综合运用。
4、社会问题防治的目的:(1)、对潜在的社会问题作出预报,并进行防范;(2)、对显露的社会问题加以缓解和解决。
5、社会问题的防治是一个过程,要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
意义:1、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增强社会和民众的安全感。
2、避免和减少社会问题给社会造成的损失,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损失,物资和精神的损失。
3、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
4、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改善、提高有关机构的应对能力和效率。
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措施: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改革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
3、发展科学技术。
4、建立社会预警系统。
社会变迁
什么是社会变迁
含义: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
社会变迁包括三类内容:1、社会关系的基本制度,即社会行为的基本规范体系。
2、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组织结构、阶级结构、职业结构。
3、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即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
特点:必然性、前进性、非直线性、全面性
社会变迁的原因: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社会物资需要和利益冲突。
3、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
4、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5、意识形态的改变。
6、人口状况的改变。
7、外来入侵、环境破坏、自然灾害。
社会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作为一个大系统,其基本内容由以下一系列的子系统组成:1、工业化。
2、城市化。
3、民主化。
4、管理科层化。
5、社会结构分化。
6、人的现代化。
7、生活方式的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