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含义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基本含义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基本含义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基本含义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

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基本途径

创设情境的途径初步归纳为以下六种:

生活展现情境

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实物演示情境

即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时,应考虑到相应的背景,如“大海上的鲸”、“蓝天上的燕子”、“藤上的葫芦”等,都可通过背景,激起学生广远的联想。

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课文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画、简笔画等都可以用来再现课文情境。

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用音乐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教师自己的弹奏、轻唱以及学生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关键是选取的乐曲与教材的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

表演体会情境

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进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课文中的××”;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由于学生自己进入、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

语言描述情境

以上所述创设情境的五种途径,都是运用了直观手段。情境教学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在情境出现时,教师伴以语言描绘,这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性作用。语言描绘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随着年龄的升高,直观手段逐渐减少,单纯运用语言描述带入情境增多。

情境教学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陶冶功能和暗示(或启迪)功能。 1. 情境教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在教育心理学上讲陶冶,意即给人的思想

意识以有益或良好的影响。关于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把它总结为“无言以教”、“里仁为美”;南朝学者颜之推进一步指明了它在培养、教育青少年方面的重要意义:“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与款押,熏清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易暗化,自然拟之。”即古人所说的“陶情冶性”。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就像一个过滤器,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它剔除情感中的消极因素,保留积极成分。这种净化后的情感体验具有更有效的调节性、动力性、感染性、强化性、定向性、适应性、信号性等方面的辅助认知功能。

2. 情境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众所周知,人的社会化过程即形成“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实际上完全是环境——社会、家庭、学校、种族、地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影响作用有的被我们感知到,但更多的则是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们。因此,保加利亚暗示学家G·洛扎诺夫指出:“我们是被我们生活的环境教学和教育的,也是为了它才受教学和教育的。” 人要受环境的教学和教育,原因就在于人有可暗示性。这是心理学和暗示学研究所共同证明了的。A·比耐的实验证明在儿童身上天然存在着接受暗示的能力,接受暗示是人的一种本能。因而在他的《可暗示性》一书中,“可暗示性”就成了“可教育性”的同义语。其实,这些结论在社会学的背景上也是成立的:既然“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必然要受到一切社会关系的影响,“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换言之,情境教学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调动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人就会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情境所提供的线索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比如正处于某种问题情境中的人,会因为某句提醒或碰到某些事物而受到启发,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

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内容,创设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它对于课堂教学起着很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前苏联教育家家赞科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明助于完成教育任务。”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学习愿望的源泉在于儿童脑力劳动的特点本身,在于思维的感情色彩,在于智力感受。“可见教学的情境创设既是教学本身的需要,也是评价一堂课上得好坏重要标准。

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采用以下8种方法:

1、生动讲授法

讲授,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的形式,因而生动的讲授是创设情境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要求教师以丰富的感情寓形象化的叙述之中,以师情激生情,以师心动生心。

2、观察演示法

通过观察、演示,进行小实验、小操作等方法来创设教学情境。

3、组织讨论法

讨论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它的效果是单纯讲授所不能替代的。课堂讲授中适当组织讨论可以创造一种师生共同参与、互动的积极和谐气氛。

4、质疑问难法

所谓质疑问难法,就是老师通过有目的设置疑问,创造问题的情境,吸引学生积

极动脑,主动学习。

5、联系实际法

联系实际法,是学生最了解也是最感兴趣的。课堂教学中适当联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音、美配合法

利用音乐、美术来配合讲授,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充分发挥音乐、美术的美感作用,对学生进行审美、创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7、实物刺激法

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物,或带领学生到大自然到社会课堂教学中去,创设一种刺激氛围,激发学生的体验情感或学习创作欲望。

8、师生感染法

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影响去塑造学生的情感。这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常用的方法。

但是还要注意3点

一、要准确把握教材的感情基调和实质内容,这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

二、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这是驾驭课堂教学情境的关键。

三、要设身处地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而不能以“老师”的地位自居自傲,因为老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感染、移情作用,准确满足孩子心理的需要。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构建生活德育课堂

海口市第十一小学陈文华

《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而非生活之外进行。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品德教育更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品德教育。所以,在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积极而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投入学习,这样对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一、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说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活动,根据教材特点,借助各种教学辅助手段,如做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讲故事,使抽象的道德观念直观化;多媒体教学呈现与活动主题相关的影像、声音等,使学生获取多元的信息;模拟表演蕴含一定道德主题的小品,使学生

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教育。

如教科版四年级下册《平安走天下》这一活动主题,教学中,教师适时地播放一段交通事故录像,一个个可怕的不守交通规则酿成惨剧及失去亲人的痛哭的画面,直观形象录像使师生共同感受到:不遵守交通规则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顷刻间鲜活的生命不复存在。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不但能让学生理解有关交通安全的主题,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了本活动主题的重难点、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重要。

二、唤醒生活经验,引发情感体验。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成了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努力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始,架设通往生活的桥梁。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的“我们的祖国有多大”这一活动主题时,意识到让学生理解感知祖国有960万平方公里这一抽象概念实属不易,于是便设计提问,让学生说说自己最远去过祖国的哪些地方旅游,乘什么交通工具,用多少时间到达,从这些学生经历过的、体验过的来体会到从行程远、花费时间长等方面巧妙感知“祖国很大”.

三、巧设有效活动,强化情感体验。

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的认识来源于活动。”活动是学生生活的初始。品德课程强调在活动中启发学生体验与感悟。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感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体验和感悟,已形成的道德情感也要用各种活动来强化,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

如教学《法律保护你我他》这一活动主题时,我便组织学生开设模拟法庭,师生共同收集与青少年维权和因无知而违法的相关案例。为了营造模拟法庭的法庭气氛,我还组织学生自制法官帽、法槌等道具以及“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原告”“被告”“律师”等标牌,学生自愿报名和学生推荐来确定人选,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法律案例,学生在模拟演示中对与青少年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了更多的认识,这一活动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他们的法律意识,比苍白无力的说教有效多了。可见,只有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有所体验,在参与中有所感悟,品德教育才会更有效。

四、诠释真实生活,升华道德情感。

儿童的生活是教学的前提、基础和根本,生活的过程就是品德教育的过程,学生要通过生活学会生活。然而学生因为种种自身条件的局限,对社会生活的观察理解力不够,有时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教学中,教师将真实的生活场景提供给学生,唤醒其有意注意,有利于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的《有多少人为了我》这一活动主题前,特意用摄像机拍下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而又不为学生所留意的生活场景,在课堂上一一呈现,这些情景一下子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领悟到:没有这些普通劳动者,生活就没有那么方便,每个劳动者都有价值,都值得尊重。接着老师安排现场采访,学生尊重劳动者的情感再次升华,道德教育的目的也水到渠成。

五、参与现实生活,指导道德行为。

课程标准指出:课程性质旨在使学生成长成为具备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改公民。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回到他们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

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形成,离不开反复的实践。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这一活动主题,其中的活动内容《今天我当家》,我便引导学生利用双休日来学当家,从早上的买菜开始的一日三餐,到洗洗刷刷,收拾房间等来体会家长的辛苦。这样,让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并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他们适应未来社会打下基础。

总之,品德教育要努力创设有效教学情境,以儿童生活为基础,面对儿童真实的生活,选择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内容为活动素材,更多关注学生当前的学习生活、现实生活,努力在课堂上呈现生活中即时生成的、发展变化的道德内容,以主体参与的活动方式,构建生活德育课堂,让学生在亲历中激发学习兴趣,强化情感体验,指导道德行为。

在德育课中实施体验式教学

-----德育课程教学实效性探讨

《今日教育》2004

重庆南川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南川市“德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研究”实验课题组陆清华

一、体验式教学是实现德育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有效策略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学校工作中一直处于首要地位。德育课程教学实效性是德育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五”期间的重点研究课题,是学校德育改革的难点,是教育界乃至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

长期以来,德育课程教学存在着许多弊端,重“明理”,轻“导行”;重“灌输”,轻“感悟”;重“接受”,轻“体验”;重“书本”,轻“生活”。可称之为“说教式教学”。它以教师为主角进行单一的说教和训导,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成是消极接受道德说教的“录音机”和没有独立自主思想的教育对象,因而无法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体验式教学”理论正是针对这种“说教式教学”的弊端提出来的。

“体验”的“体”,意为设身处地、亲身经历;“验”,意为察看感受、验证查考。体验具有过程性、亲历性和不可传授性,是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讲,体验是“理智的直觉”,是建立在个体“内部知觉”基础上的一种特殊活动,它总是与个体的自我意识紧紧相连的。体验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1)亲历阶段。即个体亲身经历某一件事或某一个情境的阶段。(2)形成阶段。即个体对上述亲历过程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观念的阶段。(3)检验阶段。即个体在新情境中检验所形成的概念或观念的阶段。(4)反思阶段。即反思已经形成的概念或观念,产生新经验、新认识,并不断产生循环的阶段。由此可见,体验式教学是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经验、新认识,并由此发展学生适应自然与社会的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个性成长的教学方式。在德育课中实施体验式教学,是让学生亲历某件事(包括心理上的亲历和参与实践活动亲身经历或“亲为”),从中获得真切感受,以提升道德认识,并激发起相应的道德情感。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体验提到了突出的地位。国家课程标准既包纳了学生必须把握的知识与技能,还强调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知识与学生的活动、体验交织在一起。德育课中的体验式教学改革了传统的说教方法,强调体验的生成与情感的丰富,重视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重视德育生活化,重视探究性学习,它是教师按照预定的德育目标和内容,科学、有效地创设一种达到“身临其境”或“心临其境”的体验氛围,使学生能在这种环境氛围的影响下,主动、自主地通过“体验”和“内省”来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这样,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做”共同置于一种情境和氛围之中,使教学双方在共同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中,在心理上拉近距离并产生情感的共鸣。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自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财富。”在“体验式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根据每一个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科学有效地为学生创设达到心灵体验的环境和氛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地进入体验状态,在体验中形成自我教育的主动意识,从而达到净化自我心灵,形成自觉行为的目的。这样,就实现了德育课程教学实效性。

因此,可以说体验式教学是实现德育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有效策略。

二、在德育课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原则

在德育课中实施体验式教学,除遵守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方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正面教育原则、启发式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外,还应遵守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更是发展的主体、体验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

内在动力,将德育内化为身心发展的需要。教师所创设的氛围是供学生体验的,学生又正好在体验中学到道德知识,形成道德行为。

2.活动性原则。德育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在体验式教学中,要让学生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活动和其它实践活动。这是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形成道德行为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长时期的不断参与活动,获得大量的知识和经验。德育课程标准要求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德育课程总课时数的30%,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将活动的过程、方法、技能与知识融合起来,寓德育于活动之中,有目的地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道德水平。

3.探究性原则。引导学生探究是实践体验理论的有效形式,“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的探究活动,提倡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德育课程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景中,通过教师引导、小组合作、个人研究等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认识能力、参与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

4.生活化原则。《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德育课程要从脱离儿童生活的状况中转变过来,成为面向儿童生活的课程,无论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都应当向儿童的生活回归,这是“体验式教学”应该强调的原则。德育课程要从过去的理想化、政治化、模式化的框架中走向生活化,让儿童在生活中深刻认识社会和自我,从切身的体验中学会识别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并在生活交往中学会做人。徳育要大胆让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元道德价值观念,不回避现实生活中学生遇到的种种矛盾,放手让学生在多变的社会生活中,灵活运用道德知识去通过分析、比较做出正确而合理的选择。

三、在德育课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的主要形式

在德育课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的主要形式有创设情境、回忆生活、操作练习、欣赏品味、社会实践等,这些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体验热情,诱发学生的身心体验。

1.创设情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实现事事都身临其境。这时,通过语言描摹、画面再现、媒体演播、角色扮演等方法,有目的地创设某种仿真的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获得体验。如:课文中的关键情节,学习和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救和自救、交通安全标志识别与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的教育都可以运用这一形式。

2.回忆生活。让学生回忆成功或失败的经历及其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幸福或忧愁苦恼,是引发心理体验的常用形式。童怀炳在《现代心理学》一书中指出:“体验是以主体在认识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内容为对象的,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的回味、反刍和体味。”这就启示我们,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可以调动、激发和强化他们的心理体验。如:教学《拾金不昧》,让学生通过回忆体验丢失东西的焦虑、东西失而复得的喜悦,拾金不昧的道德情感就会油然而生。

3.操作练习。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操作,在试一试、找一找、做一做、说一说、画一画、算一算、练一练的活动中,获得真切的体验。这类活动针对某一项或几项教育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操作练习,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必要的技能技巧。如:自己的日常生活,自己动脑动手的小实验、小制作、饲养、种植等活动。适用于探究性学习、发展情趣和操作技能等方面。

4.欣赏品味。这是一种以学生的体验、感受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活动。欣赏品味的对象可以是人文作品、自然景色,也可以是学生喜欢的同伴或其他人物。如:师生共同欣赏书画、照片、雕塑、影视,品味人文作品之美;欣赏雪景、星空、春色等,品味大自然之美;欣赏同学的进步等,品味同学的优点。

5.社会实践。主要是让学生接触社会,开展现场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搜集信息等活动,从社会大课堂中引发亲身体验。这类活动旨在充分利用课外德育资源,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实践,以开阔眼界,深入了解,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实践能力,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如:参观工厂、访问社区、调查市场、服务敬老院、搜集道德名言等。

情景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要功能 情境教学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陶冶功能和暗示(或启迪)功能。1. 情境教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 在教育心理学上讲陶冶,意即给人的思想意识以有益或良好的影响。关于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把它总结为“无言以教”、“里仁为美”;南朝学者颜之推进一步指明了它在培养、教育青少年方面的重要意义:“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与款押,熏清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易暗化,自然拟之。”即古人所说的“陶情冶性”。 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就像一个过滤器,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它剔除情感中的消极因素,保留积极成分。这种净化后的情感体验具有更有效的调节性、动力性、感染性、强化性、定向性、适应性、信号性等方面的辅助认知功能。 2. 情境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众所周知,人的社会化过程即形成“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实际上完全是环境——社会、家庭、学校、种族、地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影响作用有的被我们感知到,但更多的则是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们。因此,保加利亚暗示学家G·洛扎诺夫指出:“我们是被我们生活的环境教学和教育的,也是为了它才受教学和教育的。” 人要受环境的教学和教育,原因就在于人有可暗示性。这是心理学和暗示学研究所共同证明了的。A·比耐的实验证明在儿童身上天然存在着接受暗示的能力,接受暗示是人的一种本能。因而在他的《可暗示性》一书中,“可暗示性”就成了“可教育性”的同义语。其实,这些结论在社会学的背景上也是成立的:既然“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必然要受到一切社会关系的影响,“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换言之,情境教学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调动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人就会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情境所提供的线索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比如正处于某种问题情境中的人,会因为某句提醒或碰到某些事物而受到启发,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 为了使情境教学更好地发挥上述两种功能,提出以下几个重要的使用原则: 1.意识与无意识统一原则和智力与非智力统一原则 这是实现情境教学的两个基本条件。无意识调节和补充有意识,情感因素调节和补充理智因素。人的这种认知规律要求在教学中既要考虑如何使学生集中思维,培养其刻苦和钻研精神,又要考虑如何调动其情感、兴趣、愿望、动机、无意识潜能等对智力活动的促进作用。教师

浅析新教材《道德与法治》及教学方法

浅析新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及教学方法 都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今时代,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其中的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我们国家也在随时代的发展进一步的深化教学改革,推动基础教育内涵的发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其中,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教育部《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自2016年秋季起,初一年级的《思想品德》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法治”二字首次出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名称中。从以道德为主线转向道德和法治相融合,法治教育渗透于整个课程教材之中。 新教材变化的不只是加入了“法治”,它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体现了综合性、过程性、实践性等学科特点。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相比老教材《思想品德》而言,新教材不仅在知识点的整理和分布上做了调整,在教学栏目的编排上也做了很大的修改,如:彰显生命教育主题、突出法治教育、强调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等。有专题、有渗透,多项结合、多维展

开,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并且,新教材继承了老教材德育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突出内容活动化与活动内容化的要求,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在此基础上新教材落实立德树人,突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 新教材发展学科的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统领,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识水平,由浅入深地认识核心价值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由近及远地体验核心价值观,层层推进核心价值观形成,引导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新教材十分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语言文字或抒情唯美,或富有哲理,或正气凛然。本册教材,将优美文字融入到每一课每一框题中,可读性强,易于学生与教材文本的对话。在对文化内容的处理上,教材不仅仅是引经据典,而且积极思考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方式。教材在正文之外,穿插了大量的反映真实场景的图片、生活气息浓郁的铲土以及创意美感十足的表格、图示等呈现学习内容,力求生动活泼、图文并茂,使教材变得可亲可近,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本课程是为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它是以初中生生活经验为基础,以青春生命在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及全世界关系中的自我发展为线索,由自我出发再回到自我,完成自我认知,以学生成长的生活为主线,以相关知识为支撑,以培养学生学会生活、

(完整版)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发展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发展 情境教学的萌芽出现在古代。情境教学注重的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对学生的教育,最朴素的例子就是“孟母三迁”。孔子强调的“启发”教育,也是运用情境启发学生,达到有效的教学;苏格拉底强调的“产婆术”教育,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寻找答案。除此之外,还有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苏联教育家苏姆霍林斯基、美国的杜威,他们都在情境教学上不谋而合。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虽然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社会的理解决定于个人主观经验的不同,用一句俗语解释就是“千人千思想,万人万模样”。按照建构主义的思维,学习者通过原有的经验和心理认知结构联系社会文化情境背景创建新的学习情境,这个过程是对旧知识的一个重新整合。建构主义还认为,学习者作为认知的主体,对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建立在自己主动建构的基础上才能重组成自己认可的知识,教师在这个有意义的建构过程中只是一个“催化剂”,对比情境教学法不难发现建构主义教学环节中也包含情境创设。 (二)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认知结构论学习理论的代表是布鲁纳,他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形成的认知结构,而是学习者发自内心想去获得知识,并通过把新知识和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内化生成新的知识体系”。布鲁纳提倡使用“发现法”,所谓的发现法就是由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下产生矛盾,从而主动积极的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有相似之处。该办法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化的,包括种不同的智力,它们是言语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体能智力、社交智力、自省智力。传统智力只重视前三种,忽略了后四种。加德纳的智力理论对于学校教育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多元智能理论认为,组成人的各种智能是相对独立的,有着不同发展规律,所以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多种智力的开发创设各种可能的情境。多元智能理论为情境教学提供了生理和智力保证。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派的学习理论对指导后来的学习有重大影响,无论今天我们怎么去 辩证的看前人的理论,它们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在那个时代下有它研究的意义。 行为主义重视外部环境对个人的刺激决定作用,认为个人意念只是一个影响个人学 ①林丰勋教育心理学山东大学出版社, 二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 细数起来,情境教学的萌芽出现在古代。情境教学注重的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对 学生的教育,最朴素的例子就是“孟母三迁”。孔子强调的“启发”教育,也是运 用情境启发学生,达到有效的教学苏格拉底强调的“产婆术”教育,是创设一定 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寻找答案。除此之外,还有世纪捷克教育 家夸美纽斯、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苏联教育家苏姆霍林斯基、美国的杜威,他 们都在情境教学上不谋而合。任何方法的存在都有一定的理论支持,当我们对于一 个事物现象进行关注应用时要看到它的本质面貌,更好的让原理论来指导实践。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习的一方面因素。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环境影响下的行为反应过程。根 据以上观点,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从这个层面上看, 行为主义与新课程的理念、情境教学的理念不谋而合。

浅谈情境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

浅谈情境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 思想政治课的理论知识多,而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思想政治课一直以来被学生认为是最枯燥、难学的一门学科。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会学?如何优化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这是每个政治教师都应积极思考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合作精神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运用恰当的科学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绪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形象生动的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学会运用教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思想、智力、心理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近几年,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进行情境教学法,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情境教学法的实施及效果谈几点看法。 1 创设情境的几种形式 1.1用语言描述情境。学生天生爱听故事,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巧妙运用历史、地理、人物等故事来创设故事情境,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维。如在进行.《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教学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趣味故事—《关于一只鸡死亡的问题》。 故事是这样的,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农场的一只鸡不幸被一辆卡车轧死,由此引来了以下的对话。“ 农夫:哪个家伙把我家的鸡轧死了! 农妇:自认倒霉吧,今晚就把这只鸡煮了吃。 动物保护人员:我们一定会为它举行一个隆重的葬礼。 兽医:这我也无能为力。 这件事传到了校园里,闹得沸沸扬扬。 语文老师:同学们,一只可爱的公鸡告别了这个美丽的世界,请同学们为这件事写一篇文章,歌颂这只鸡的事迹,指责肇事者的无耻,字数不少于800字。 数学老师:其实这件事本是可以避免的,请同学们用概率统计的方法,计算出这只鸡有百分之几的概率可存活?分几种情况讨论。 英语老师:Oh!My god!I am sorry to hear that!请同学们用被动语态叙述一下这件事,记住,要用过去时.。 学生一听议论纷纷,于是我趁机给学生介绍影响人们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因素。从而使学生自己归纳出“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说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所产生的意识都是一样的。同样是正确的意识,也会由于人们的立场、知识构成、思维方法不同而有所不同,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一哲理,让学生在听故事中理解了知识,真正做了愉快教学。 1.2用音乐演染情境。在教学中适时引入歌曲,把教材内容与歌曲融合起来,可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感染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如在进行《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教学时,我将歌曲《爱我中华》欢快的歌声引入课堂,让学生欣赏歌曲,并对歌曲品位、解读,提出问题,探究思考,从中提取基本观点。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认识到我国有56个兄

中小学概念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而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对它的理解和掌握,关系到学生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何进行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一、数学概念的引入数学概念的引入,根据概念的不同可采取相应的方法。 (一)从实际引入概念。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的逐步发展过程。低年级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到了中高年级,虽然随着知识面不断扩大,概念的不断增多,而不断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这种抽象的逻辑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凭着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是从小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它的讲授方法必须从社会实践出发,坚持直观的原则。如:在学习长方形之前,学生已初步的接触了直线、线段和角,给学习长方形打下了基础。教学时利用桌面、书面、黑板面等让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抽象出几何图形。从中总结出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 (1)都有四条边;(2)对边相等;(3)四个角都是直角。使学生形成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长方形的概念。 (二)在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当新概念与原有概念联系密切时,不需从新概念的本义讲起,只需从已学过的与其有关的概念中加以引申、指导,便可引出新的概念。例如:“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概念就是在整数乘法的基础上建立的。一桶油重100千克,3桶油重多少千克?算式是100×3,就是求100千克的3倍是多少?12桶油重多少千克?算式100×12,就是求100千克的12是多少?34桶油重多少千克?算式是100×34,就是求100千克的34是多少,由此得到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样引入不但复习了旧知识,也使教者省力,学者易懂。 (三)从计算引入新概念。有些概念不便于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而通过计算才能揭示数与形的本质属性。如:循环小数的概念可通过10÷3=3.3333……和70.7÷33=2.14242……两个计算引入,倒数的概念可通过1/5×5=1及2/7×7/2=1引入。 二、注重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概念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正确的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描述性的概念,主要揭示它的本质属性,在概念的内涵上下功夫。对定义性的概念,不仅要准确地揭示它的内涵,而且要讲明它的外延,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逐步达到完善。即在引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方法,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形成概念。 1.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数学概念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客观事物有许多属性,这些属性有本质的和非本质的。本质属性是构成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教学时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把事物讲清楚说明白。如,

情景教学法的相关研究

情景教学法的相关研究 字数:2870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6年12期字体:大中小打印当页正文摘要:情景教学法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语言教学中,本文主要阐述情景教学法的定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以及情景教学法的理论背景,从而在理论方面证实情景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建构主义;情感过滤假说;英语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191-02 为了有效地进行英语阅读教学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对情景教学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整理,并将情景教学法应用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 情景教学法也叫视听教学法,它是一种结合视觉和听觉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以情景为中心,充分利用手势、图片、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教具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简单来讲,情景教学法就是在英语课堂上,教师有意采取一些措施为学生创造某些情感和特殊的环境。它起源于帕尔默(Palmer)的口语教学法,由英国著名的学者霍恩比(Hornby)倡导。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情景教学法在英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其中的两位代表人物是古根汉(G. Gouhrnein)和古布里纳(P. Guberina)。在1970年后,情景教学法被介绍到中国,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应用。 一、情景教学法的定义 英国的学者Hornby主张,在运用情景教学法时,要先向学生介绍新的单词和句型结构,为阅读文章做好铺垫,然后再进行文章的处理。他认为,在向学生介绍新知识时,一定要与教学情景内容结合起来。他的情景教学法的提出,为后来专家和学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Hornby (1981)认为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一些形象生动的教学场景,从而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技能。自从情景教学法传入中国,我国的专家和学者也开始了对情景教学法的研究。清华大学的著名教授刘世生认为,情景教学法就是创设场景,给学生提供一种真实的或半真实的语言环境,并使学生参与其中。于瑶(2003)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她的对情景教学法的定义主要源于弗斯的语言学理论“语言是根据言语背景和上下文来寻求意义”。她认为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以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为基础,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努力创造出各种真实自然的教学情景,学生沉浸其中,并感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教师改变其传统的教育模式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初中道德与法治教 学是初中教育时期的重要课程,对学生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 学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意在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从而优化教 学方法,提高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 初中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学生自身发展息息相关, 在实际的教育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还没有摆脱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没有达到良 好的教育效果。如何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初中道德与法 治教学质量,是相关教育人员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对于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大多存在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教师成为了整个课堂的主体,学 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这样既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又约束了学生学习的创新思想, 学生没有发现学习的乐趣所在,使得教育效果很难得到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没有摆脱 传统的教育思想,以往师生观念阻碍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教师一直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 学生惧怕教师的威严,甚至在课堂上对不懂的地方也不敢进行提问,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利于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知识的学习;缺乏创新的教育理念,教师、黑板以及粉笔成为 了课堂的主体部分,班级学生众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运用良好的教育方式,没有将 每个学生顾及到,在教学中也没有做到与实践相结合,所教授的知识并没有得到学生的理解,而是一味地长篇大论运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些都使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出现了教师讲 课很认真,学生却没有得到所要掌握到的知识。那么,怎样将课堂教学发挥最大作用,使道 德与法治教学效果得以提高,是众多教育者应该进行思考的问题。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优化 1.转变传统师生观念。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应该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转变传 统教学观念,将教师角色地位降下来,向学生可以进行沟通的朋友角色发展。交流是解决一 切问题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只有与学生主动进行沟通, 才能直观地发现问题所在。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应该耐心指导,在课堂上培养学生主动提问、乐于提问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授者,道德与法治教育更是教学生如 何做人,以及使学生具有良好道德品质与法律意识的重要课程。 2.翻转课堂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多样的教 学模式,让学生动起来。告别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提升学生的学 习兴趣,达到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第一单元“走进新的学习生活”时,其中的第一课是“我 是中学生啦”,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刚步入中学的喜悦心情,使道德与法治第一课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做好与学生的互动工作,结合课题,教师应鼓励学生 进行讲述,关于成为初中生的心情与想法,结合课后的知识问答:新的环境带给我们哪些新 感受与体验、如何融人新的班集体、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如何做到主动学习、学习的重 要性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上台与大家进行交流。通过该环节教师成功将课本知识进行深化,并且基本掌握了每个学生的性格情况以及对学习的态度,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更有针对性地 进行。同时,教师应该利用班级网络群与家长进行沟通,向家长普及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在平时生活中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知识的少量渗透。 3.小组互助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时,应将分散的学生个体组成 小组的形式进行管理,避免出现没有顾及到的学生,出现被遗忘的“角落”。例如,在进行“人 生自强少年始”课程学习时,该课程主要有三个部分,扬起自信的风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及走向自强之路。自强不息是学生应该具有的重要品质,教师应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

情境教学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教师要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特定环境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这一切都是悄悄地,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体会、领悟的,这就是“润物细无声”的美妙境界啊。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简单地讲,就是通过一定的途径,把学生带入作者笔下的那个情境中去。当学生进入作品描写的情境时,必然回对作品产生亲切感。即所谓“入境始于亲”。情境教学将“育人以情”为中心和纽带,沟通“育人以德”和“育人以智”的关系。本文从情境教学的特点出发,探讨了情景教学的主要应用范围及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创设;应用范围;方法

一、情境教学的特点--------------------------------------------------------------------------------1 (一)形真--------------------------------------------------------------------------------------1 (二)情切--------------------------------------------------------------------------------------1(三)意远--------------------------------------------------------------------------------------1 (四)理蕴--------------------------------------------------------------------------------------1二、情景教学主要应用范围-----------------------------------------------------------------------1 (一)情境教育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的运用--------------------------------------------1 (二)情境教育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3 (三)、情境教育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3 三、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4 (一)展现生活,唤起回忆--------------------------------------------------------------------4 (二)对比强化法--------------------------------------------------------------------------------4 (三)音乐渲染法、图画再现情境-----------------------------------------------------------4 (四)课件再现法--------------------------------------------------------------------------------5 (五)表演体验法--------------------------------------------------------------------------------5 (七)质疑问难法--------------------------------------------------------------------------------6 (八)讨论法--------------------------------------------------------------------------------------6(九)结合热点法--------------------------------------------------------------------------------6 参考文献-----------------------------------------------------------------------------------------------8

发现教学法的概念

什么是探究法、发现法?二者之间是何关系?这些问题在欧美国家的学者中间还未形成一致的看法。有的学者把二者加以区别,有的学者则不加区别。区别的理由是运用探究法,强调的 是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自主地探索未知世界。所以,它注重过程而不注重 结果。有如美国学者汉森认为:“探究学习的一个极其明显的优点是所有参加的人都要积极参 与学习过程。当然,这也并非探究学习所特有。其他的许多教学方法如模拟游戏、个别教学、 发现学习法和问题解决法等多要求参加者大量参与教学活动,只是探究学习要求更高。”而运 用发现法,重在学习者自主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它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果。不区别的 理由是探究学习实质上也是发现过程,也必然要求有一定的结果,而发现学习也就是探究未知 世界的过程,也不强求结果。比如,贾罗利默克和福斯特认为:“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去发现 概念的涵义,分析本人所收集的资料,最后形成结论的这种形式的探究,可称之为探究学习。”科勒涅克指出:“发现方法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充分地参加探求知识的过程。侧重点 与其说在于学习经验的产物或成果,不如说在于学习过程本身。” 为了便于研究和操作,本章是将探究法归入发现法体系。那么,什么是发现教学法呢?概括地说,它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资源或情境自觉地主动地探索,从而不断发现问题 和解决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要理解发现教学法必须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发现的主体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发现者,他必须发挥他 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贾罗利默克和福斯特指出:“学校的任务是通过教学把学生塑造 成自我决策者、批判性思维者和问题解决者。所以,学生的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学 习需要学生发挥极大的学习积极性、自我发现的主动性。” 汉森也指出,探究学习的学生“必须有足够的主动性去不断地追求各种答案;”“必须动用他们的才能、智慧和判断力,竭尽全 力去解决问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的现状及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e9666542.html,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的现状及分析 作者:秦海艳 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2期 摘要:新时期,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大环境之下,传统教育模式逐渐被各种现代教育方式所取代。作为现代教育方式的践行者,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新课改趋势,持续创新与优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作为初中教育课程中的重要一门课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对于初中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出发,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的开展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为提升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水平,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模式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的不明确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了解社会道德与国家基本法律的意义与内涵,使学生具有良好道德与法治行为规范,为培育道德高尚、遵纪守法的公民奠定基础。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局限于课本知识的讲授,没有明确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教学方式单一 不少初中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兴趣不高。而课堂上,很多教师习惯采用自己所熟悉的教学方式,方式比较单一,普遍存在“模式化、静态化、滥用化”现象,没有意识到教学方式多样化的益处,或者不愿意付出更多精力去潜心研究,从而改变教学方式,且学生的基础、理解能力及性格千差万别,教学方式单一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进一步加重。 (三)实践教学不足 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互关联、相互促进,道德与法治知识能够正确引导初中生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举止,而社会实践又能促进他们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目前,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教学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学校和教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比较淡薄;其二,教师本身对实践教学的理解不深入,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不足;其三,多数教师没有足够的动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少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理论学习,甚至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不是核心课程,开展实践教学意义不大,学生也不了解道德与法治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教师或学校没有运用较好的方法方式开展实践教学,认为道德与法治实践教学的“产出比”很低,效果难以量化,不愿意花费更多精力研究实践教学。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 吕彬 前言:学习数学,离不开概念,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特有属性(或叫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无论什么事物,只要我们认识了它的本质属性,就会在自己头脑中产生相应的概念。数学概念就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数量关系及其特有的属性(即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因此,所有数学的内容的展开,都是基于数学概念之上。可以说,数学概念就好比数学的肌体上的细胞。引导学生学好概念是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数学基础,理解数学思想,是使学生把知识学好、学活、增强能力、提高数学素养的必由之路。 一、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一)概念具有确定研究对象和任务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教学内容、目标和任务和作用,因此,重视概念教学,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方向,明确学习任务,使他们在开始学习一门学科时就产生极大的热情,并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数学中的概念都相互联系,由简到繁自成体系的 数学的概念之间既存在着差异,又相互紧密联系在一起,构织了数学本身严谨的系统。数学的发展又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由简到繁的过程。 (三)概念是导出全部数学定理、法则的逻辑基础 数学的任何对象,都是以该对象的概念为出发点,进而探讨研究对象的判定和性质的。所有定理法则的逻辑推导,都是以相关概念为基础的。 (四)数学概念不仅是建立理论体系的中心环节,同时也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许多数学概念不但为学习数学所必需,而且也是解决数学问题、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提高文化素质的重要工具。 二、概念的教学阶段 概念教学一般分为“引入”、“形成”、“深化”三个阶段。下面对数学概念的教学阶段进行展开说明。 (一)概念的引入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因此新概念的引入一定要坚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要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引入方法。 1.以数学故事引入数学概念

道德与法治教学总结

1 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总结 滦阳中学—党艳东本学期,我有幸接触了新教材七上《道德与法治》,在教学过程中,新教材给我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和诸多感受,使我对新教材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思考。下面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以下总结,具体如下: 第一、根据教材中每一课的六个板块,即“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阅读感悟”、“相关连接”、“拓展空间”、“方法与技能”,灵活机动的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感知、体验、领会、探究学习内容,探索学习方法。并让课堂的评价方式呈现多元化,如学生自评、他评、小组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尝试探索一种新的学习评价方式。 第二、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学生阅读、思考、交

流,从中获得感悟,得到结论的教学方式;同时将讲台对学生开放,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社会调查,制作课件,课堂上台演示讲解,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变为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也尝试用音乐和视频让学生自导自演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小品等教学方式,使学生产生共鸣,引起学生的思考,活跃气氛,积极主动学习。 第三、《道德与法治》这本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探索问题,通过学习探究,自己去感悟生活中的一个道理。事实证明课堂上,老师越是“放手”,学生的思维就越活跃,越能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课堂上学习的效率就越高,所感悟的道理就越深刻。 第四、新教材是以中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

或生活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基于此,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课后实践,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课堂的小故事、小品、情景研讨,课后的社会调查、写感想、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从而彻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总之,新教材的课堂教学,有老师说犹如“放风筝”,要求教师既要放飞学生,让学生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飞翔,又要在学生将要失控时把学生“拢”回来,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艺术。一个学期以来,我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但在教学工作中也难免存在不足,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加以改进,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扬长避短,继续努力,

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通常是两种以上方法策略的组合运用。 简而言之,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 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 ?需要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表现一定的教学活动序列及其方法策略。 教学模式的特点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既是教学理论的应用,对教学实践起直接指导作用,又是教学实践的理论化、简约化概括,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 1.操作性 教学模式是一种具体化、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思想或理论,它把某种教学理论或活动方式中最核心的部分用简化的形式反映出来,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比抽象的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行为框架,教学模式比较清晰地呈现了教学程序,具体地规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方便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章可循,便于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这是教学模式区别于一般教学理论的重要特点。 2.简约性 教学模式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简约化了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活动模式,大都以精练的语言、象征性的图式或明确的符号表达出来。一般说来,会用教学不同阶段的关键词进行总结,或者用流程图、框图来表达教学步骤间的逻辑关系和教学流程等。这些都能使复杂多样的教学

实践经验理论化,又有利于形成比抽象的理论更具体、简明的操作框架,从而便于教师理解、运用,也易于交流、传播。 3.指向性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而且每种模式的有效运用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不存在适用于所有教学过程的万能模式,也谈不上哪一种教学模式是最佳教学模式,只存在一定情况下能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因此,使用教学模式需要有鉴别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的能力,以便选用与特殊的目标相适应的特定模式。例如,发现式教学模式较适用于数理科教学,却不适用于文科教学;操练式教学模式利于知识技能训练,而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却并不合适。因此,需要特别注意教学模式的指向性。 4.整体性 教学模式是教学现实和教学理论构想的统一,任何教学模式都是由各个要素有机构成的整体,本身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结构和机制,体现着理论上的自圆其说和过程上的有始有终。理论上的忽视或教学过程的缺失,都只能降低教学效果而不能发挥教学模式的应有功能。因此,在运用时,必须整体把握,既透彻了解其理论原理,又切实掌握其方式方法。那种无视教学模式的整体性,放弃理论学习而简单套用其程序步骤的做法,对提高教学水平有害无益。5.更新性 虽然教学模式一旦形成,其基本结构便保持相对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该教学模式就从此不变了。教学模式总是随着教学实践、观念和理论的不断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得到丰富、创新和发展而日臻完善的。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有一个产生、发展、完善的过程,它的不断变革与改革,正是其得以具有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

中学数学的概念教学方法及探究

中学数学的概念教学方法与探究 “如果先不教明概念,便是教得不好的.”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的这句话说明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概念教学是中学数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学好概念是学好数学最重要的一环.一些学生数学之所以差,概念不清往往是最直接的原因,特别是象我们这样的普通中学的学生,数学素养差关键是在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应用和转化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我认为抓好概念教学是提高普通中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带有根本性意义的一环.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抓住有限的概念教学的契机,提高大多数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同时,数学素养的提高也为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及必要保障. 通过研究和实践,我觉得在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也能够在以下方面作些努力与探索: 一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建立概念的同化与系统性 从概念的同化来说,要想掌握新概念,学生必须掌握那些作为定义项的概念,从新概念的形成来说,学生必须具有刺激模式方面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否则,就不可能从中抽象出本质的属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数学概念,应事先创设学习概念的情境,想方设法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经验.例如,学习“平行六面体”概念时,我先让学生回忆“四棱柱”、“棱柱的底面”、“平行四边行”等概念,这样就为学生正确理解的掌握“平行六面体”概念创设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扩大概念的记忆库,建立概念的系统性,帮助学生分清同类概念之间的各种关系,如同一关系、交叉关系、并列关系、对立关系等,建立概念的“树”状结构和“网络”体系. 二在寻找新旧概念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情景教学模式介绍

情景教学模式 七坝小学南玉红 情景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用得比较普遍,指教师有目的地利用直观的形象或创设接近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联想,唤醒知识、经验或表象,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使学生身临其境,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特点注重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鲜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运用有声资料可以营造美的境界,更可以刺激学生感官,充分活跃学生大脑。 在教师语言的指导下,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不仅能影响学生的认知心理,而且能促使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学习,调动学生本身的自主学习。这样不难看出情境教学法的一个本质特征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进行。 情境教学模式的形成有感于影视中的情景片断来感染观众的作用,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导入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思考,或者由学生模拟情境,使他们处于生动、具体

而有趣的氛围中,感情投入、思想活跃地去感知所学内容,获得知识,受到启发和教育,这就是本人对情境教学法的理解。 一、采用“情境教学”,一般说来,可以通过“感知——理解——深化”三个教学阶段来进行。 二、 1、感知——创设画面,引入情境,形成表象。 三、小学语文第五册《古诗二首》的“绝句”描写了诗人杜甫的住处——成都外浣花溪草堂的明媚秀丽景色。教学时,根据这首诗的每一行写一个景色的特点,创设出形象鲜明,色彩鲜艳,富于美感的投影片。这幅图的景象是:两个黄鹤在翠绿的柳林枝头上鸣叫;一行白鹭正在蔚蓝的天空中飞翔;依窗可以看见西岭常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随着画面的出示,教师作启迪性的发问:作者以住处为中心,写他屋子周围的景色,大家仔细看看写了哪些景色?让学生观察,思考。为了渲染气氛,激发情感,借助音乐的艺术功能,同时播放“绝句”的配乐诗朗诵录音。随着悠扬的乐曲声,又操作黄鹤在柳林枝头欢歌跳跃和一行自驾飞上蓝天的复合片。这样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草堂,感受到课文所描写的情景。 四、 2、理解——深入情景,理解课文,领会感情 五、讲读时,可以抓住图文相通之处,从图导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加深对草堂四周景色的印象。让学生产生真情实感。讲演“两个黄鹂鸣翠柳”时,一边借助生动的文学语言描述:两只羽毛鲜艳,小巧玲珑的黄鹂,它们在柳树枝头,时而轻快地跳跃,像在

情境教学概念

2.

一、问题情境的含义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学生最初学习时经历的认知线索直接影响着今后对相关 知识经验的提取,个体具有丰富体验的形象化、条理清楚、联系广泛的图式化 知识更有利于记忆和提取。 1.1情境教学的界定 情境教学的核心是“情境”,从词义上说,“情景”和“情境”之间是有区别的。 “情景”的“景”是具体、直观和吸引人的。“情境”的“境”是指构成和蕴涵在情景 中的那些相互交织的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从内涵看,情境要比情景丰富、复杂得多。数学课程着眼于后者,但脱离了数学课程的背景,去区别这两个词,就没有意义了。无论我们谈及“情景”还是“情境”都不是观赏性的停留在表面,而是为了深入进去,研究情景背后的故事,找出与数学有关的线索。因此,在数学课程里(不是生活里)的 “情景与情境”可以看成一回事,这不会引起歧义,也方便广大教师理解。

情境教学的概念,首先由Br。wn.c。11in.Duguid在1989年一篇名为《情境认知与学 习文化》(SituatedCognitionandtheCulture。fLearning)的论文中提出的。他们 认为“知识只有在它们产生及应用的情境中刁‘能产生意义。知识绝不能从它本身所处的环境中孤立出来,学习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情境中进行。”〔1]关于情境教学有各种 不同的表述。教育大辞典中给出这样的定义:情境教学就是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 起学生主动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2]。钟启泉教授认为“情境教 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 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3」李吉林老师认为:“情境教学就是从‘情’与‘境’ ‘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辨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 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所创建的一种教学模式。”【4]从本质上说,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 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 感性与理性、旧知与新知、背景与知识以及问题与思维的关系和矛盾。数学情境教学指 通过创设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认知情感,使学生在愉悦心理体验 的条件下,自主地构建知识体系的高效的教学模式。创设数学情境就是呈现给学生刺激 性的数学信息,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迪思维,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发现欲,产 生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唤起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使其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分 析和探讨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6.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情景教学的研究冉爱凤 文章首先介绍了情景教学的概念。情景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 或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以引起学生一定的心态和情 感体验,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刺激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启发、帮助学生掌握、 理解知识,提高分析问题、探求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情景教 学的各种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 鼓舞”,创设教学情景也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其著 作《论语》中指出:“不愤不启,不启不发。”而近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课堂思维 是否活跃,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所以,课堂上,教师应善于抓住 学生心愤口J啡的时机,使学生处于“心求追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急需状态,这样能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时,创设问题情景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学生的脑海,必会激 起思维的浪花。可见,创设问题情景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创设情景还可以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