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比较_从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两个角度_薛奋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文化
2011 ・ 06 (中)
高校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比较
——从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两个角度
薛奋勇
摘 要


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一直是高校Fra Baidu bibliotek才培养上的两个不同的思路, 在对两者进行比较和选择之前, 寻找一个切实的
入手点似乎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立足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基本现状, 结合社会生产对人才需求的各方面特点、 趋势和现 状, 以及科研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显著特征, 从实践性人才和研究型人才两个方向入手, 各从三个角度对专才教育和通 才教育进行比较, 从而使两者的优劣方面呈现的更加清晰, 以求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通才教育 专才教育 高等教育 作者简介: 薛奋勇, 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 高级工程师; 韩帅, 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思 想政治教育辅导员, 助教。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592(2011)06-246-01 对两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进行科研和培养科研人才是高校的 一项基本职能, 也是所培养人才的一个基本输出方向, 因其与培 养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出发点培养方式和环境等特点有着很大的 差异, 所以从另一角度进行讨论。 首先, 从当今各个学科发展规模来看, 每一个具体学科都有 其较为独立的发展脉络和知识体系, 都能够在内部系统形成纵向 的研究路径, 因而目前几个大的学科的之下的甚至是二级学科都 有越来越深入, 体系规模越来越大的趋势。 在每个学科都具有一 定的深度的前提之下, 作为单个的学术研究人员, 其精力和能力 都很难允许其在多个领域都具有较高的建树, 毕竟当今的学科深 度和分工的细致程度都已不是昔日所能比拟, 因而有限的研究经 历应集中于某一领域进行研究, 倘若分散开来, 则必然难以有较 好的收效。 其次, 当今的诸多学科的交叉领域成为了科研的新的前沿。 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以及学科边缘的研究更需要很多同时类知识 作为基础, 从而将两个或多个研究领域衔接起来, 从这方面来讲, 我们又不得不面临更多的基础通识类课程的补充。 因而, 从这一 方面来看,通才教育的理念似乎更合乎的多学科交叉发展的要 求。 再次, 从我国学术研究的现实出发, 着眼于我国科研的发展 现状来看, 我国在诸多学术研究领域处于较为落后的发展状况, 在很多基础性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上依然没有办法与国际水平比 肩, 因而, 我们在国内的科学研究方面更急切的期待专业人才甚 至是大师的出现, 在老一辈学术大师之后有新一代的学术接班人 能够走上国际学术高端舞台。一直以来我国的诸多通识类课程 成为了优秀的专业人才在得到进一步深造的路上的高门槛, 也许 只有树立了专才教育的培养目标, 才能够在方方面为学术高端人 才的塑造铺平道路。 综上所述, 在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向上, 似乎都存在着对通才 教育和专才教育两种思想的不同影响因素。而通才培养模式则 适应了各社会事业的多元性和可变的要求, 也更有利于高校选择 和社会选择的冲突的弥补。因而我们在对这两种人才培养模式 进行比对和抉择时, 不能完全的依照一方而偏废另一方, 必须相 互兼顾, 在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进行适当的通识 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同时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立足学校自身 的状况和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及时调整教育培养方案, 才能在社 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宁玉霞.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争的误区与出路.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 版). 2003.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 在其悠久的教育发展历程中都曾经出 现对于通才培养的的偏好, 在教育领域, 教育传统注重培养多领 域, 大知识面的人才, 在西方其表现即为百科全书式的人才, 在东 方则体现在六艺和琴棋书画等意义上的通才。然而随着科技革 命的发展, 人类生产分工日益细化和教育的目的日益转向为社会 生产输送人才, 因而实质的专才教育的出现成为必然。 在这种意 义上的人才, 笔者认为实质上还是专才的培养模式, 只是在基础 和知识面上进行了扩充, 这只能说是对基础理论和常识性知识的 一种背景补充, 而在专业上依然遵循方向主导, 定位单一的原则。 首先, 人类社会组成之初就存在着社会分工, 如最早的老幼 男女的分工。 而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庞大和复杂化, 人们生活要 求越来越丰富, 使得这一过程逐渐从生产生活领域扩展到整个社 会的所有领域。 社会分工的深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在社会分工 的过程中完成人员技能专业化熟练化, 从而满足高效率的追求。 从这一方面来说, 人才配药的专门性可针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而培养专才的教育势在必行。 在这一前提下, 培养通才的意义 显然不如培养专才更有针对性, 更能被社会实践所接受。 其次, 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从现在来看普遍存在着多样性 和发展性的特点。 简单说就是, 无论企业还是事业单位的各个岗 位的设置, 都不是需求只是单纯拥有某一方面的能力的人才。 因 为任何岗位都是社会的岗位, 都是各项学科在社会需求下组合成 的, 都具有实践特性, 因而不可能只是单一的需求人的某一方面 技能, 而是一个综合能力平台。此外, 当今社会发展正处在急速 变化和高速发展的过程, 各个领域都在进行着更新的和资源的整 合, 因而社会人才时刻面临着应对新的事物和新的挑战的境况, 当然这种新的事物其跨越性并不会很大, 也因而给与我们的教育 以一定的因对空间。 再次, 学校培养实践应用型的人才, 尽管在课程设置、 专业设 置等方面与社会行业需求相接轨, 但在实际上还是会存在着相互 不能完全对称的地方。 其一是时间的问题, 高校培养学生制定的 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多以当年的社会人才短缺程度指定的, 然而 经过四年的培养期,社会相关部门的人才饱和程度多以发生变 化, 近年来我国法学、 英语类专业的学生就业率持续较低就是这 一现象的写照, 此外学校制定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学科设置缺乏与 市场相衔接的及时性, 因而在时间上产生供求的冲突在所难免。 因此, 从这两方面来看高校培养和社会接纳的不对称, 也会要求 高校在培养政策上向通才教育进行倾斜,以弥补这种对接的盲 区。 以上是从高校人才的实践应用性培养的角度, 对专才教育和 通才教育进行的比较, 接下来从高校对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