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文学修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
沈银花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长沙)
摘要:现阶段语文新课标与新教材的推广,需要语文教师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文学修养是一个人在语言文字方面所达到的一定的水平。小学语文学科性质,文学审美教育的需求,教师的职业特点和文学修养的独特作用决定语文教师的教学与文学修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即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文学修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结合语文教师的实际,提升文学修养可从积极阅读加强阅读量、积极进行文学创作、丰富人生阅历、提高文学鉴赏水平等方面进行。
关键词:语言学科 小学语文教师 文学修养 必要性
一、 加强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的必要性
对于教师而言,文学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首先,文学修养是语文教师魅力的添加剂,教师个人的文学修养影响着教师在教学中的表现,文学修养高的教师,在教学中的言谈、举止能让学生更愿意去接受教师本人,从而乐意去接受语文知识。其次,现行语文教材具有人文性,自主性,开放性。鉴于教材的这“三性”,教师的教学要能做到脚踏实地而且卓有成效,教师文学修养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小学语文教师文学修养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语文学科的性质要求语文教师要加强文学修养
对于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理论界,学术界的观点不完全一致,还存在分歧,还在不断的探讨和研究。但是一般认为不外以下几个特性:1、小学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在它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和思想紧密相连,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这是它区别与其他工具的显著标志。2、小学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接受的不仅是它的外部形式--语言文字,同时也在接受每篇课文所包含的内部因素--即作者的观点和感情。尤其是在学习教材中的优美文学作品时,文章中的爱憎分明的情感,必然会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3、小学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小学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一个人一生日常生活必须具备和使用的能力。同时这种能力还关系到学生学习其它学科和以后发展。
(二)语文学科思想性中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要求加强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
在小学语文学科性质中,笔者认为思想性不象有的书中所说的仅仅指政治倾和感情色彩。思想性之中应当还包括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回顾过去的语文教育,在一些学校,一些教师一度出现过把语文课上成纯知识,纯技术的工具课;把富有生命力充满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的语

文教育变成无生命无血肉的应试教育;出现过分重工具轻人文,重思维轻情感,重形式轻内容,重语言轻文学等等的现象。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和各种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语文教育界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呼唤重建人文教育,使得语文教育正在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逐渐步入文与道统一,语言与文化想融,科学与人文整合,教文与育人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和理想境界。
因此,面对这样好的语文教育改革的形势,每位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师都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一下,认真研究新的教学大纲,检讨自己在语文教育上的观念,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在充分认识小学语文学科性质的基础上,领会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的价值以及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和对学生学习的作用。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能否得以实现,不仅在于教材的进步,还需要教师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文学修养的加强。
(三)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需要语文教师加强文学修养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美学原理和法则,结合教材中的课文的学习来教学语文和塑造人的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有记叙文,应用文,和诗歌,另外也还有童话,寓言以及节选自中外文学名著的片段或改写的故事等,多数为文学作品。"即使是普通的文,他既有被选入精读教材资格,多少总带点文学的意味。"(《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文学作品的学习时说到:"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源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努力实现文路,学路,教路三统一,才能把握文学语言美的真谛,才能帮助学生感悟到课文中语言艺术的美和魅力。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具体表现在:1,形象性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征,要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就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形象化的语言特点,让学生认识作品的形象,体会语言的魅力,从而达到形象的感化作用。2,情感性 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投入的情感;二是每篇课文本身无不浸透了作者的感情。这就形成了"以情动人"的巨大审美感染力,如果在教学中师生缺乏情感的参与,那么再好的文章我们也无法体会它的美。3,愉悦性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师生们不仅享受到获得知识的愉悦,而且通过对文章中丰富的美的因素的探访,从而受到感动,得到启示,在心底里体会到一种美感的愉快,获得美的享受。
(四)新形势、新理念下语文教师素质需要不断提高,要求小学语文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
面向新世纪的语文教育,

需要有适应新世纪课程改革要求的新型教师。教师要在新课程环境下塑造自己的新角色,重视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全新的语文课程需要提升语文教师职业工作的技术含量,由于应试教育对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性的忽视造成了语文教师个人不重视这方面素质的提高,阅读量少,阅读面窄,而学生文学作品阅读量更少得可怜了。孩子们的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量不多,甚至没有,难道与我们从事语文教学教师没有关系吗?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育观念要更新,教学方法要改进,教师的文学修养要提高。应该自觉加强文学方面的修养,从而更好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引导学生学好语文。
二、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文学修养
虽然说文学修养偏重文言写作的技巧,但写作技巧不等于文学修养,文学修养中的文学知识,是一个人文学修养的基础,一个教师的文学知识是教师思考教学过程,把握教学细节和从阅读者心理角度设计教学活动与教学指导方法的知识,学写作能力是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中书面语言表达的技能技巧,具有好的写作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一部分语文教师在书面语言上的表达水平不高,少数非语文学科的老师写作水平超过语文教师的原因就在于书面语言表达的技能技巧问题;文学鉴赏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阅读体验,是对作品的语言表达细节的感受,有文学欣赏水平的教师重视作品中的语言结构。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哪些文学修养呢?
(一)语言修养
结合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知识的形式,更多来自于语言表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副好口才。我着重从语言表达方面来谈谈课堂上教师的语文素养。我发现,很多语文教师的话语没有语文味,刻板,粗糙,不打动人心,无法让学生感到语文的可爱。如果教师的语言不打动人心,无法让人有倾听的欲望,怎么能要求学生好好地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呢?
课堂上的语文教师,既有运用课堂语言讲解的声音,也有面对教材书面语言朗读的声音……这都是语文的声音,都反应出语文教师的基本语言素养。比如,朗读是否能做到声情并茂,有效传递出文章的情感,为静止的文字赋予生命的活力。讲解是否能做到清楚地表情达意,在准确地用语言完成教学内容的流程中,同时使学生身心得以的灌溉与滋养。其实,讲解也好,朗读也罢,身为语文老师,应当把每一节课当作自己语言素养修炼的课堂,将课堂上的每一处的讲解语、小结语、提示语都做精心地准备,将每一篇课文都当作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反复品读其中的滋味,熟读甚至成诵。

于是,面对手中的语文教材,也许不要学生长篇大论地发言,或没完没了地质疑,慢慢的,也许你会以朗读的方式和学生对话、以交谈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语言,慢慢地,你和学生的语感就这样涵养起来了——这也许是我们最简单可行的语文方式。
(二)语文修养
这的“语文”指语言文字的知识与相关常识。不是仅仅是指对课本上那些课文的字词句段篇的认识,语文老师要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对于各种文体要有准确把握的能力。比如面对一篇童话,语文教师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童话,基于童话体裁应该如何教学。这正如美术中的素描课,老师的课堂要有素描课的特色,而不能用油画的方法来教学一样。童话课应该上出童话的味道;诗歌应该上出诗歌的感觉;散文要有散文的特色。而不是像大部分老师那样,所有的课文一律用“讲读”的方式来上。基于文本的文体特点来体会文本表达的特点,是需要教师深思和加强的。唯有如此,我们的语文课才能真正说得上独具特色,不至于温温吞吞,任由别人冠以似是而非的评说。
(三)文学修养
文学,是语文课堂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加强文学修养,除了要懂得语言的奥妙,能够欣赏语言,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让自己的语言具有文学的魅力是更高要求。语文教师一旦有了文学的味道,情感与语言应该是丰沛富饶的土地,是充满引力与诱惑的“吸铁石”,是花样层出不穷、永远令人期待而又充满惊喜的魔盒。因为语文课堂,重要的媒介还是语言,这里还就语言来说文学性。理科教师常常被要求语言干净,这一点对语文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同样适用,但我们不能忘记,语文教师的文学语言呢,除去判断与指令,同时还肩负着感染与熏陶的责任,除了教材,教师语言也是学生学习与模仿的对象。语文老师语言的丰沛、幽默、诗意,能化解学生日常学习中内心的焦灼,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唐风余韵,流水淙淙,泉水叮咚,语文首先是美的,其次才是可感的,灵性的,温度的,湿润的。如此,学生才能在文学的语言中,获得语言的浸润与文化的陶冶。当学生从语文教育中获得享受的时候,学生就会自然的喜欢,甚至热爱。语文教师凭借文学的力量,把心中积蓄的情感散发出来,把这种幸福感弥散到自己的课堂中去——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感到幸福的事。
三、加强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的途径
(一)语文教师要学习掌握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
文学理论是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和研究的基础。没有理论指导文学作品,教学活动显得苍白无力和肤浅。简单地说,语文教师要对文学

的含义,文学作品的类型,风格、流派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做到经常关注新的文学理论信息,阅读有关的文学理论书籍和文章。
(二)语文教师要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
语文教师要提高文学修养,仅仅靠阅读和钻研教材上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语文教师要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尤其要阅读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以儒学为主体的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外的文学名著和时下的一些文学作品。
1、阅读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广泛的阅读,是走向文学创作的第一步。在阅读中要细细体会文学作品语言、架构、立意上的独特性。所谓的“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我们阅读文学作品不单要明白作品的“意”,还要学习产生这些“意”的写作技巧,从文学作品中吸取精华,应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中。
(1)要阅读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以儒学为主体的灿烂的传统文化。 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人文科学经典,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我们今天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2)是要阅读大量中外文学名著。 通过广泛阅读不同时期的世界文学巨匠的作品,体验名著的丰富情感内涵,有益于激发人的生命激情和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感悟名著的思想精神魅力,有益于丰富读者的思想,提升他们的精神追求和审美品味。品味文学名著的艺术形象,有益于促进读者的形象性思维的形成,提高审美感受力。
(3)是要阅读时下的文学作品。 现今的语文教师,绝大多数属科班出身,参加工作以前,对已有定论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大体上是读过的。文学名著虽说是不朽的作品,但有一些只是在某一个历史坐标上或某一时段的某一文学样式中处于领先地位,其内容和形式永远低于今天的认识水平;任何人都只能生活在当下的时代里,而只有当下的作品才能最好地展示、反映、表现当下的生活。因此,阅读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否则就要落伍。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处在一个思想空前活跃、写作异常繁荣的时代,面对的是一群并非传统意义的学生,更有必要阅读一些当下的文学作品,这样,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可以丰富自己的思想,可以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以更好地指导写作。
2、适当阅读文学理论著作。通过阅读文学理论著作,掌握一定的文学理论,运用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准确的艺术分析与鉴赏,积极促进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总之,语文教师通

过大量地阅读文学作品,从中感受到文学的无穷魅力,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底蕴、审美体验、精神内涵,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文学修养。
(三)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
语文教师必须会写作,是谁都不会否认的。语文教师自己不写作,似乎也是天经地义的。理化教师自己要会做实验,数学教师自己要会演算题目,体育老师自己要示范,我们语文老师当然也不能例外。一是要克服惰性。在生活中,要尽量做到心中有所想,无论是对事还是对物,当我们面对时都多想想,增强自己内心活动,使其内心的情感变得丰富起来。每当我们有所感悟的时候,就要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尽快抒写自己的人生感悟。二是要用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捕捉现实瞬间的闪光和内心细微的波动。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民族文化的载体,是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审美意义的。所以,在创作之前,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要做一个有心人,注意用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捕捉现实瞬间的闪光和内心细微的波动。三是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载体,是自己思想感情的外显形式。文学作品能够打动人、启发人,不单是内容的精彩,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语言。在创作中,如果语言没有生气,干巴无味,写出来的文章肯定不是一篇好文章。我们在阅读中要有意识地积累,借鉴其措辞和表达方式,在自己平时的习作中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在能表达自己的意思,能让读者较为容易地感受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练习,逐渐提升,最终形成自己文学语言的特色。四是要力求创作出来的作品有思想、有灵魂、有底蕴和感染力。
(四)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
语文教师的职责是教授学生掌握课本中的知识,其中就包括对文学作品和文章的鉴赏能力或欣赏能力。如果语文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学批评和鉴赏水平,对教学、对启发学生只会有好处。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自己时间允许的范围内,在出行甚至远行的基础上,配合“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有了丰富的阅历,便能更为轻松地与文学作品产生情感共鸣。才能以比较专业的眼光去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这样学生对作品和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从而对优秀文学作品做到知其然和所以然,帮助学生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四、提高教师文学修养是当前教师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每一个教师都负有教书育人和宣传党的教育思想的政治责任,每一个教师都与“文学”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教

师要更好地负好自己的教育责任,要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都有必要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教师加强文学素养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在于:
1、文学修养使教育活动的主体具有儒雅的气质,从而产生更大的教育亲和力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各种文学知识,如白居易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孔孟之道的学而时习之,以及屈原、林则徐、毛泽东等人的诗词等,学生就能从中看到了一个具有深厚文学素养的教师教育形象。通常,见了教师,听了教师的教育,应当给人有“儒雅”二字的评价。教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它应既有学问,又温文尔雅,有儒者之风,教师深厚的文学功底,对于滋育他的“儒雅”,对于他的举手投足、教育教学都会流露出“儒雅”,能在不知不觉间倾倒他的学生,使学生愿意亲近他,愿意聆听他的教育。这也就是所谓的“教育亲和力”。

2、文学修养使教育活动的主体更有文采,而添加了文采的教育对学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纯教育活动需要有文学的根基,对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人物的了解,对中国古代诗歌与小说的创作者的熟悉,对重要文学作品的精辟见解,都会使教师的教育活动增添更多的文采,从而一改“教育”严肃、枯燥的旧貌,将“教育”变成使学生得到一次高层次精神享受的艺术。试问有谁不愿意在“享受”中了解和接受教育呢?因此注入了“文采”的教育,对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教育能否成为一门艺术,其发生的前提,就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要有文采,而文采只能来自其自身深厚的文学修养。

3、文学经典的引用,将使教育说理更简捷、有力、深刻

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引用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经典,我们就能注重个人身边的不习,就能向他人请教。当我们引用《战国策》的“行百里者半九十”,来说明学习必须进行下去的道理。“行百里者半九十”,意即一百里的路,走了九十里才算走完了一半。古人用这句话比喻事情越到最后阶段越难完成。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不到最后完成决不可以松气,否则就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学生的学习不能半途而废、功亏一篑,引用此古语,教师费舌不多,就会将处理深刻的道理讲清。

4、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往往是纯教育性语言所无法企及的

文学作品连带作品和作者的背景,它能表现很多东西。有些不适合明说,或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通过诗词却能表达出来。另外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能引起听者强烈共鸣的情感因素,也是纯教育性语言望尘莫及的。我们引用白居易“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句子,

就能起到不让学生自爆自弃的教育效果。

鉴于经上四点认识,我们认为优秀的教师应当学习运用好文学,要阅读和反复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名著,如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和歌德、海涅、巴尔扎克、杜甫、白居易、李白等人的作品。教师能背诵许多诗篇,能象演员一样整段地朗诵三国人物的对话片段。就会更好地密切联系学生、宣传学生、感动学生、服务学生,以及更好地搞好教育活动,做好党的教育工作。加强教师的文学修养,现在应该被提到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来了。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是一个变化的概念,它可以是人的先天的神经活动特质,也可以是文化在人身上的沉淀物----修养,还可以是人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个性化的品质。分析人的素质,我们可以把人的素质分为基础素质和发展的素质,先天的素质和后天的素质。基础素质是人的先天的、生理的与文化作用形成的素质,发展素质是后天的素质或社会活动的、教育作用下的素质。教师文学的修养,是后天发展的素质,是后天的学习与参与社会活动下形成和发展的素质,

文学素养是教师文学方面的基本素质和修养,是一个人在长期的习得、学得中逐渐形成的综合性人文素养品质。这一品质显多层面、复合式,并呈开放性可持续发展结构形态。它的发展和培育,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和教师多渠道多方面的引导和激励。我们要以“提高教师素养”为目标,共同搞好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在教师个体的发展中,具备文学修养,了解人的存在与人的文学修养相关的知识,这是新时期教师素质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