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温室气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温室气体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主要参考文献

农业温室气体CH4和N2O的产生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减排措施

1、水稻田

1、种植业

2、秸秆还田

农业源CH4 1、家畜胃肠道发酵

2、粪便管理系统

1、产生机制:产甲烷菌在厌氧条件下将土壤有机质分解成甲烷。

2、影响因素:土壤特性、灌溉、施肥、水稻品种等。

3、减排的措施:○1合理灌溉;(是最简单效果最明显的措施,间歇灌溉和烤田可以有效的降

低甲烷的排放,但增加了N2O的排放,减排效应应从两者综合增温效应

考虑。)

○2科学施肥;(推广用沼渣代替有机肥。有机肥与化肥混施。)

○3选育新品种。(选育土壤氧化层根系发达、厌氧层根系分布小、通气组织不发达的品种,有利于根际形成有氧环境,抑制产甲烷菌的活性,如杂交水稻。选

育根系较大,氧化获利较强,经济系数高,CH4排放量低的水稻品种,

如超级稻。)

○4土壤耕作方式(稻麦两熟制农田采用周年旋耕措施能有效减少甲烷的释放。)

二、秸秆还田

1、产生机制:焚烧后的秸秆灰含有一定量的有机质,为产甲烷菌提供了产甲烷基质。

2、影响因素:秸秆还田量、还田时间、还田方式等;

3、不同还田方式对甲烷排放量的影响程度:不还田处理<原位焚烧处理<均匀混施处理。

三、肠道发酵(反刍动物是最大的甲烷排放源)

1、产生机制:瘤胃中的微生物将有机质分解产生H2和含有甲基的初级发酵产物,然后在产甲

烷菌的作用下释放出甲烷和能量。

2、影响因素:动物类型、年龄、体重、饲料质量和重量等。

3、减排措施:○1秸秆青贮和氨化(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减少甲烷的排放。);

○2日粮的合理搭配(日粮的粗精比,粗纤维水平过高,会使动物营养浓度低而增加采食量,增加甲烷排放,精纤维水平过高,磁疗能量以甲烷排放形式损失。);

○3使用多功能添砖和营养添加剂(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4培育优良品种,提高家畜生产力。(育种选择饲料利用率高的奶牛;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生产效率越高,单位产品产生的温室气体减少;提高家畜生产力,降低

养殖数目。)

四、粪便管理系统

1、产生机制:粪便中的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H

2、CO2和有机酸,最后在微生物体内生成

甲烷。

2、影响因素:粪便甲烷产生的潜力(猪粪>牛粪、液体>固体、高温>低温)、处理方式气候

条件等。

:○1建沼气工程回收利用CH4;(变废为利,把CH4转化为可以利用的3、减排措施

农业能源)

○2通过覆盖等改变粪便贮存方式;(粪浆贮存过程中添加覆盖物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如卵石,秸秆等覆盖物,其中稻草覆盖的效果最好。)

○3粪便堆肥处理;

○4改湿清粪为干清粪。(厌氧环境是产生甲烷的先决条件,减少进入厌氧环境的有机物总量,减少甲烷的排放量。)

1、农田生态系统

1、种植业

2、秸秆还田

农业源N 2O

:粪便处理系统

一、农田生态系统(大气中90%的N 2O 来自土壤)

1、产生机制:农田土壤中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参与下,通过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产生

N 2O 。

2、影响因素:土壤类型、施肥、灌溉和气候因素等。(氮肥的使用促进N 2O 的排放;向土壤

中添加有机质如秸秆或厩肥,或者间歇灌溉等都可以增强反硝化作用的强度,

进而会增加了N 20的排放。)

3、减排措施:○

1科学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改表施为深施或混施、少量频施和叶面喷施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N 2O 的排放。)

2采用长效肥料和缓释肥;(碳酸氢铵的肥效期短,挥发损失量大,氮素利用率低。) ○

3生物抑制剂的使用;(使用硝化抑制剂,减缓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 ○

4合理灌溉:减少土壤的干湿交替和烤田,抑制N 2O 的排放; ○

5免耕:(对N 2O 排放的影响具有不确定的关系,一方面,免耕可以减少N 2O 的排放,因为翻耕促进了封闭的N 2O 的释放,另一方面,免耕促进了N 2O 的排

放,免耕降低了土壤中O 2的浓度,增加了反硝化作用引起的N 2O 的排放)

二、秸秆还田

1、

产生机制:土壤中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参与下,通过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产生N 2O 。

2、影响因素:土壤中的C/N、秸秆还田方式、秸秆还田数量、土壤特性等。

3、秸秆还田对N2O的排放量的影响程度表现为不确定关系:

○1秸秆的施入,提高了土壤的C/N,微生物争夺氮源,氮素充分利用,降低了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中间产物N2O的释放。

○2秸秆还田降低了铵态氮的浓度,增强了氮的反硝化作用。

二、粪便管理系统

1、产生机制:粪便中所含氮素的硝化作用和饭硝化作用产生N2O。

2、影响因素:粪便中的C/N、储存时间、管理方法等。(粪便中的C/N影响微生物分解有机

质,若过大,有机质分解缓慢,微生物活性弱,抑制N2O的排放,若过小,微生物活性强,促进N2O的排放;含水量过大,处于厌氧环境,会加强反硝化作用;粪便内部的干湿交替也会促进N2O的排放。)

3,减排措施:○1优化畜群结构,及时淘汰低产畜、病畜,优化蛋鸡、奶牛和

种畜有效的利用年限。

○2畜禽圈舍的改造,如地面使用褥草覆盖的畜舍排放的N2O明显比木板作为

地面的多。

重难点总结

1、水分管理对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是互为消长的关系,如间歇灌溉和烤田抑制了CH4的排放,却增加了N2O的排放。因此在采取水分管理措施时,应考虑CH4和N2O的综合增温潜势,选择最优措施。如在低施氮量的条件下,间歇灌溉可以降低综合温室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