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互联网专题报告:泛在网络,万物智联
互联网、物联网、泛在网知识介绍
![互联网、物联网、泛在网知识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e1aa3e25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6e.png)
互联网、物联网、泛在网知识介绍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物联网和泛在网这三个概念已经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运行模式。
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三个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容易混淆。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深入了解一下互联网、物联网和泛在网的相关知识。
我们先来聊聊互联网。
互联网,简单来说,就是将世界各地的计算机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宝库,只要你有网络连接,就能在这个宝库里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
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在过去,我们想要了解某个知识或者新闻,可能需要去图书馆查阅书籍、报纸,或者通过电视、广播等渠道获取。
但现在,只需要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词,就能瞬间得到大量相关的信息。
不仅如此,互联网还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交流平台。
电子邮件让我们能够快速地与远方的朋友、同事进行文字交流;即时通讯工具如微信、QQ 等,让我们能够实时进行语音、视频通话,仿佛对方就在身边。
而且,互联网也催生了众多的在线服务。
比如,我们可以在网上购物,足不出户就能买到全球各地的商品;可以在线预订机票、酒店,规划旅行;还可以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
然而,互联网也并非完美无缺。
网络安全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比如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给人们带来了不少困扰。
另外,互联网上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真假难辨,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
接下来,我们说说物联网。
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让物与物之间能够联网通信。
如果说互联网连接的是人与人、人与信息,那么物联网连接的则是物与物、人与物。
在物联网中,各种物品,如家电、汽车、传感器等,都被嵌入了智能芯片和传感器,使其能够感知周围环境和自身状态,并通过网络将这些信息传输到数据中心进行分析和处理。
比如说,智能家居就是物联网的一个典型应用。
你可以通过手机APP 远程控制家里的灯光、空调、窗帘等设备,还能实时查看家里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
中国联通-泛在网络与物联网:机遇与挑战
![中国联通-泛在网络与物联网:机遇与挑战](https://img.taocdn.com/s3/m/233d155bbe23482fb4da4ce2.png)
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 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
泛在网络应用市场现状
实现了信息采集和数据简单处理的应用。处于数据收集分析的初级 阶段,并没有形成拿到信息分析之后再进行反馈控制的闭环。下一 步需要在结合云计算完成海量计算和信息共享从而进行智能控制方 面努力。 在交通、安全、工业、医疗、物流、环保、市政、电力等多个领域 得到应用。 由于成本偏高、产业链尚未形成、终端能耗问题、终端标准尚未统 一、安全、移动性管理等多个问题尚未解决的制约,目前尚未处于 大规模应用阶段。 市场应用和研究成果的结合脱节较严重。理论研究多,应用研究 少;概念方案多,实用系统少;试验系统多,规模应用少;偏重点 的研究,忽视系统研究。
传感网
传感器网:低速率、短距离、低功耗,自组织网络。 关注数据采集和处理,以数据内容为中心,对传感器本身 的管理不强调。
泛在网
泛在网的构建依赖三个实体层的存在和互动。一是无所不在的基 础网络;二是无所不在的终端单元;三是无所不在的网络应用。 强调智能在周边的部署,自然人机交互和异构网络融合。
云计算
海量业务数据 大量闲置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 大规模业务驻留突显性能瓶颈 结论:云计算能够调用全网资源。
数据在云端、软件在云端、无所 不在的计算、无限强大的计算 云计算的应用包含的一种思想, “把力量联合起来,给其中的每 一个成员使用”。
服务为中心
泛在网络标准
泛在网络标准体系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几个概念
物联网 泛在网 传感网 M2M 智能地球 普适计算 云计算
物联网
99年提出,定义: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 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 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 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强调对标签或采集器的标识和管理。
向物联网和泛在网迈进的思考
![向物联网和泛在网迈进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a28e0a2e58fb770bf78a55cf.png)
3 泛在网 ) 泛在网的构建依赖三个实体层 的存在和互动 一是无所不在的基础 网 络; 二是无所不在的终端单元 ; 三是无所不在 的网络应用 。 它强调智能终端 在周边的部署, 异构网络的融合协 同以及随时 随地 的信息获取和共享 。
经济发展具有 非常重要 的意义 , 通过技术创新催 生新的产品 、 的产业 , 新 形 成信息产业新 的增长 点, 大力推进泛在 网络建 设将带动我 国信息产业 的发
展。
2 泛在 网络特点 、
2 1网络 异 构 协 同 . 无线通信技术飞速 发展 , 出现了无线局域 网(L N 、 iA 、 i i无线 wA)WMXWF 、 个 域 网 (P N 、 线 M s wA) 无 e h网 (Ⅲ ) 无 线 传 感 器 网 (S ) A H c 3 w 、 W N 、d o 、G和
问题 。
4 泛在网络关键技术 、
I U于 2 0 T 0 7年 提 出 了 泛 在 网 络 的 架 构 设 计 , 图 1 示 , 出 了泛 在 如 所 提 网 络 的 三 层 含 义 , 整 体 上 描 绘 了泛 在 网络 的 概 貌 。 从
各种异构 网络之间 , 在基础 性网络搭建 的公共通信 平台之上 , 于共 对 性 的融合与个性的协同, 就成为构建泛 在网络 的主要策 略。 2 2发展以应用为先 . 以应用为中心, 泛在 网络涵盖 各种应 用网络 , 满足应用 需求 , 是泛在网 络 形 成 的 根 本 动 力 。 人类 社 会 对 于 应 用 的 需 求 演 进 , 定 了泛 在 网 络 的 组 决 成。 首先 , 人类社会对于移动性有着旺盛的需求, 这促使移动通信网络必然 成 为 泛 在 网 络 的 重要 组 成部 分 。在 此 基 础 上 , 类 社 会 也 期 望 向 内 容 更 丰 人 富、 形式更 多样 的信 息获取方式 添加移动性 , 从而全方位地 打破时 间和空 间的局限。这一需求 , 大大超越 了传统 的蜂窝移动通信 网络所提供 的移动 业务和应用的范畴,泛在 网络 向更为广 阔的无线通信市场 敞开 了大 门, 无 线传感器 网络 、 短距 离无线通信 网、 无线局域 网等也都成 为泛在 网络 的覆 盖范畴。 3泛在 网络相关概念 、 在 物 联 网 和 泛 在 网 络 不 断 发 展 的 同 时 , 涌现 出 很 多 相 关 概 念 , 面 也 下 逐 一 加 以辨 析 , 重 点对 物 联 网和 泛 在 网络 的 关 系 进 行 探 讨 。 并
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的未来是泛在网
![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的未来是泛在网](https://img.taocdn.com/s3/m/97d096d5caaedd3382c4d308.png)
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的未来是泛在网作者:来源:《中国计算机报》2020年第30期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突然就来到了人工智能(AI)时代。
人人言必称人工智能,日常使用的家用电器装上了电子屏,立刻就变成了智能家电。
好像任何东西只要带上“智能”的前缀,立刻就会身价倍增。
人工智能的概念主要由Alan Turing(艾伦·图灵)提出,同时他还提出一种用于判定机器是否智能的试验方法,即图灵试验,因此,艾伦·图灵被后人称为计算机之父和人工智能之父。
1956年在达特茅斯学院举行的一次会议上,不同领域的科学家正式将人工智能确立为研究学科,这成为人工智能诞生的标志。
人工智能发展概况1955年到1974年,人工智能迎来了第一次发展高潮。
对很多人来讲,这一阶段开发出来的程序堪称神奇:计算机可以解代数应用题、证明几何定理、学习和使用英语。
在众多研究当中,“搜索式推理”“自然语言”和“微世界”在当时极具影响力,因而获得美国政府大量研究经费资助。
1974年到1980年,人工智能遭遇到了第一次寒冬,研究人工智能的学者们遭遇到当时无法突破(如算力等基础性障碍)的瓶颈,人工智能也只能停留在“玩具”阶段止步不前,远远达不到曾经预言的智能。
20世纪80年代,因“专家系统”的人工智能程序开始被全世界的大公司采纳,人工智能迎来了第二次发展高潮。
日本政府拨款8500万美元支持第五代计算机项目,其他国家也纷纷跟进,对人工智能的研究提供巨额资助,其目标是制造出能够与人对话、翻译语言、解释图像,能够像人一样推理的机器。
但高成本的人工智能硬件市场需求突然下跌,美国Apple和IBM公司生产的个人台式电脑的性能不断提升,受到市场极力追捧。
1987年人工智能遭遇到第二次寒冬。
从1993年至今,信息时代的计算机、互联网和物联网,以及相关的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机器人、机器学习、边缘计算、自然语言、机器视觉、5G 等各项科技领域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迎来了第三次发展高潮。
关于物联网的概念及基本内涵
![关于物联网的概念及基本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e6621b9671fe910ef12df81a.png)
22中国信息界 2010年第5期 总第141期摘 要: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先提出“物联网”的概念。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 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对“物联网”的涵义进行了扩展。
物联网作为新生事物,人们对其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有很大区别,给其概念、特征所作出的归纳和总结也有很大的差别。
为了更好地定义物联网,描述物联网的特征,本文将物联网与传感网、互联网、泛在网各自的基本特征比较,并给物联网下这样的定义:通过各种感知设备和互联网,连接物体与物体的,全自动、智能化采集、传输与处理信息的,实现随时随地和科学管理的一种网络。
关键词:物联网 概念 内涵姚万华(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 南京 210013)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先提出“物联网”的概念。
他们认为,物联网就是将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网络。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对“物联网”的涵义进行了扩展。
报告认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信息交换,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物联网作为新生事物,人们对其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有很大区别,给其概念、特征所作出的归纳和总结也有很大的差别。
如国际电信联盟(ITU)认为,信息与通信技术的目标已经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连接任何人,发展到连接任何物品的阶段,而万物的连接就形成了物联网,它是对物体具有全面感知能力,对信息具有可靠传送和智能处理能力的连接物体与物体的信息网络,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送、智能处理是物联网的特征。
我国也有学者认为,物联网是一种“泛在网络”,这种泛在网就是利用互联网将世界上的物体都连接在一起,使世界万物都可以上网。
具体可以理解为,通过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成一个全新的巨大网络,实现现有的互联网、通信网、广电网以及各种接入网和专用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浅析泛在网络的成长与发展
![浅析泛在网络的成长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73dcac63186bceb18e8bb0d.png)
浅析泛在网络的成长与发展【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信息社会战略下的“泛在网络”内涵,其次探讨了泛在网络体系架构及关键技术。
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能够推动人们对泛在网络的进一步认识。
【关键词】泛在网络;成长;发展一、前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网络时代不断发展,影响着各行业的发展,并且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泛在网络包括很多网络,在很多行业都得到了应用,开始全面的服务于社会,给人类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二、信息社会战略下的“泛在网络”内涵泛在网络的英文是ubiquitous network,其中的ubiquitous来自拉丁语,原意指天神,英文中的解释是“无所不在,普遍存在”的意思,如同空气、水那样自然存在。
泛在网络已经被公认为是信息通信网络演进的方向。
泛在网络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按需进行信息获取、传递、存储、认知、决策、使用等服务,网络将具有超强的环境、内容、文化、语言感知能力及智能性。
泛在网络包含电信网、互联网以及融合各种业务的下一代网络,并涵盖各种有线无线宽带接入、传感器网络和射频标签技术(RFID)等。
目前,部分国家已经在推广一些“泛在网络”的先导应用,开始服务于社会、经济、生活的许多领域,如实现政府管理、金融服务、后勤、环境保护、家庭网络、医疗保健、办公大楼等领域的自动化以及信息化。
三、泛在网络体系架构作为指导泛在网络关键技术系统化研究,泛在网络体系架构重要性不言而喻。
1、概念和结构模型由于泛在网络不是一个全新的网络,是对现有网络能力的加强和挖掘,其分层概念架构仍然遵循传统的网络架构思想,可粗略划分为3层: 终端及感知延伸层、网络层及应用层。
(1)终端及感知延伸层其主要包括传感器及机器类型通信( MTC) 终端、传感器网络、传感器网关、电子标签和识读器、RFID 读写器、摄像头和全球定位系统( GPS) 、智能终端及设备等。
泛在网络需支持 3 种新技术特征:首先,传感器等感知设备的引入及其联网,可使网络获知物理世界的更多状况和变化,以提高应对和掌控能力。
互联网、物联网、泛在网知识介绍
![互联网、物联网、泛在网知识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c0f8e0de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5c.png)
互联网、物联网、泛在网知识介绍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物联网和泛在网这三个概念已经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运行模式。
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三个术语可能还比较陌生或者容易混淆。
接下来,让我们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了解一下它们到底是什么以及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聊聊互联网。
互联网,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它可以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常用的网络形式。
简单来说,互联网就是通过一系列的通信协议,将世界各地的计算机和设备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的全球网络。
想象一下,你坐在家里,打开电脑,通过浏览器访问各种网站,获取新闻、观看视频、购物、社交等等,这就是在使用互联网。
无论是通过有线的宽带连接,还是无线的 WiFi 或者移动数据网络,只要你的设备能够接入这个网络,你就能够与世界上的其他人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在过去,我们要了解一件事情,可能需要去图书馆查阅大量的书籍和资料,而现在,只需要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词,就能瞬间获得海量的相关信息。
同时,互联网也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让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购买到全球各地的商品。
此外,社交媒体的兴起也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和即时,无论相隔多远,都能随时保持联系。
然而,互联网也并非完美无缺。
随着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应用场景的日益复杂,互联网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比如,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事件时有发生;网络带宽的限制导致在高峰时段可能会出现网络拥堵,影响用户体验;还有就是互联网的覆盖范围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一些偏远地区或者特殊环境下,可能无法实现稳定的网络连接。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物联网。
如果说互联网是连接人与人的网络,那么物联网就是连接物与物的网络。
物联网通过各种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让普通的物体能够“感知”环境、收集数据,并通过网络将这些数据传输到后台进行处理和分析。
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慧城市38
![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慧城市38](https://img.taocdn.com/s3/m/1f50abb9f01dc281e43af074.png)
谢谢聆听
•智慧城市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从更高更全面的角度 来提升人们生活的质量,涵盖政府服务模式、经济 发展方式及居民生活方式等城市发展中的方方面面 。
•涵盖城市综合体当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 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灯光照明、信息通 信和显示等方方面面,将采集的数据可视化和任宋刚博士在“创新2.0视 野下的智慧城市与管理创新”的主题演讲中,从三代信息通信 技术发展的社会脉络出发,对创新形态转变带来的产业形态、 政府形态、城市形态、社会管理模式创新进行了精彩的演讲。
通过建设智慧城市,及时传递、整合、交流 、使用城市经济、文化、公共资源、管理服 务、市民生活、生态环境等各类信息,提高 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全面 感知和利用信息能力,从而能够极大提高政 府管理和服务的能力,极大提升人民群众的 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依托物联网可实现智能化感知 、识别、定位、跟踪和监管; 借助云计算及智能分析技术可 实现大量信息的处理和决策支 持。
由于信息资源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 作用,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智慧城市建设 规划,以促进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从 而达到抢占新一轮信息技术产业制高点 的目的。
智慧贸易:支持企业通过自建网站或第 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询价、网 上采购、网上营销,网上支付等电子商 务活动。
5.7 2.5 类别1 类别2 类别3 类别4 类别5 类别6
智慧贸易:支持企业通过自建网站或第三 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询价、网上采 购、网上营销,网上支付等电子商务活动 。
当数字城市更多注重利用信息技术实 现城市各领域的信息化以提升社会生 产效率,智慧城市则更强调人的主体 地位,更强调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及 其间的市民参与、用户体验,及以人 为本实现可持续创新。
物联网、泛在网、传感网三者关系辨析
![物联网、泛在网、传感网三者关系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5fc4cd4d767f5acfa1c7cdd3.png)
【摘要:有部分读者对物联网、泛在网、传感器网三者关系仍然缺乏较清晰的认识,有人把三者等同,有人认为物联网大于泛在网,有人认为传感器网就是物联网的一种主要形式,这些认识都不太准确。
】有部分读者对物联网、泛在网、传感器网三者关系仍然缺乏较清晰的认识,有人把三者等同,有人认为物联网大于泛在网,有人认为传感器网就是物联网的一种主要形式,这些认识都不太准确。
其实,传感器网、物联网、泛在网概念来源不同,内涵有所重叠但强调的侧重点不同。
三者定义有重叠传感器网(Sensor Network):传感器网络(也称传感网)是利用各种传感器(光、电、温度、湿度、压力等)加上中低速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构成一个独立的网络,是由多个具有有线或无线通信与计算能力的低功耗、小体积的微小传感器节点构成的网络系统,它一般提供局域或小范围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功能。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或执行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广域或大范围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
物联网包括各种末端网、通信网络和应用3个层次,其中末端网包括各种实现与物互联的技术,如传感器网络、RFID、二维码、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模块等。
传感器网络是物联网末端采用的关键技术之一。
泛在网络(Ubiquitous Networking):泛在网是指基于个人和社会的需求,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和新的网络技术,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按需进行的信息获取、传递、存储、认知、决策、使用等服务,网络超强的环境感知、内容感知及其智能性,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泛在的、无所不含的信息服务和应用。
未来定位不同未来泛在网、物联网、传感器网各有定位,传感器网是泛在/物联网的组成部分,物联网是泛在网发展的物联阶段,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之间相互协同融合是泛在网发展的目标。
《关于推进移动物联网“万物智联”发展的通知》解读
![《关于推进移动物联网“万物智联”发展的通知》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fbda6ab6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36.png)
《关于推进移动物联网“万物智联”发展的通知》解读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日期】2024.09.12•【分类】法规、规章解读正文《关于推进移动物联网“万物智联”发展的通知》解读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移动物联网“万物智联”发展的通知》(工信厅通信〔2024〕52号,以下简称《通知》)。
为推动政策加快落地,回应社会关切,现对《通知》有关内容解读如下:一、《通知》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移动物联网是以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为载体,通过多网协同实现人、机、物泛在智联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量。
在信息通信行业各方共同努力下,2022年8月我国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数首次超过移动电话用户数,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首个实现“物超人”的国家,移动物联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网络基础更加坚实。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覆盖最广、性能优越的网络基础设施,截至2024年7月末,全国移动通信基站总数达1193万个,形成了面向不同行业应用需求的差异化接入能力。
二是应用规模持续提升。
截至2024年7月末,基础电信企业发展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数达25.47亿户,占移动终端连接数比重达到59%,移动网络“物超人”步伐持续扩大,广泛应用于公共服务、车联网、智慧零售、智慧家居等领域,移动物联网应用赋能作用不断彰显。
三是产业生态不断壮大。
推动将NB-IoT纳入5G国际标准,形成涵盖芯片、模组、终端、设备、服务等环节的完整移动物联网产业链,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等方面处于全球领先水平,模组、终端等方面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
与此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通信技术与移动物联网加快融合,“万物智联”已成为移动物联网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我国移动物联网高质量发展面临网络覆盖有待优化、高端产业有待突破、行业应用有待深入、连接价值有待提升等问题,需要引导产业各方凝聚合力,加快移动物联网与行业融合发展的进程。
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的未来是泛在网
![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的未来是泛在网](https://img.taocdn.com/s3/m/206a2bc7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24.png)
产经论坛CHINESE INDUSTRY & ECONOMY中国产经但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要查查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也并不难。
人工智能的概念主要由Alan Turing (图灵)提出,并提出一种用于判定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试验方法,即图灵试验,而被后人称为计算机之父和人工智能之父。
1956年在达特茅斯学院举行的一次会议上,不同数学、心理学、工程学、经济学和政治学领域的科学家正式确立了人工智能为研究学科,这成为人工智能诞生的标志。
此后的人工智能迎来了1955到1974年的第一次发展高潮期。
对很多人来讲,这一阶段开发出来的程序堪称神奇:计算机可以解代数应用题、证明几何定理、学习和使用英语。
在众多研究当中,搜索式推理、自然语言、微世界在当时最具影响力,因而获得美国政府大量研究经费的资助。
但从1974到1980年的70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的未来是泛在网【 关键词 】【 基金项目 】IOT、AI、物联网、智能家居、人工智能、互联网、 网际网、泛在网、泛在网智慧服务系统。
自筹。
【 摘要 】科技领域“底层技术”是新工业革命的标志。
工业1.0时代,英国由此建立起全球的殖民体系,工业2.0时代,英国遭遇美、德的挑战,工业3.0时代,美国一骑绝尘。
即将到来的工业4.0时代,AI 成为争夺全球科技领先的制高点。
美国拥有过去,中美共有现在,中国拥有未来。
中国的目标是2030年,成为全球AI 主要创新国和科技强国。
“泛在网智慧服务系统”将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的最强参与者。
【 作者简介 】美国湾区高科技公司资深高级工程师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生物信息工程硕士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生物工程和计算机应用双学士中国国务院终身津贴获得者中国科技部,江西省、湖南省、河南省、深圳市、重庆市奖励评选和项目咨询专家原美国UT 斯达康公司(美国)无线通信开发部主管,项目负责人原3COM 公司(美国)副总经理,中国李 想:李世平:也不知什么时候,人们突然就来到了“人工智能(AI )”的时代。
万物智联 大数据驱动未来
![万物智联 大数据驱动未来](https://img.taocdn.com/s3/m/d39ce5a2d4d8d15abe234ec5.png)
万物智联大数据驱动未来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中国正面临来自国内和国际的双重挑战。
从国内来看,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上涨,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产业结构亟待转型;从国际来看,以德国、美国等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相继推出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计划,全世界的制造业强国正在开启“第四次工业革命”。
挑?鹨彩腔?遇。
“第四次工业革命”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3D打印、区块链、生物技术等为驱动,正在以难以置信的速度改造世界。
其中,尤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对整个社会影响显著而深刻。
凭借大数据,用户需求与资源供给被更加有效率地匹配,互联网和服务业等行业也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阶段。
随着5G时代逐渐到来,互联网将进化为智联网,而网络升维之后的新形态,可称之为“万物智联”。
麦肯锡报告《大数据: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前沿》显示,制造业产生的数据量远远超过其他行业,且可被接入的设备数量也远超移动互联网,加之工业大数据刚刚起步,其应用远不及在社交网络、医疗和商务等方面那样普及和深入,所蕴含的价值还有待于充分挖掘,从而拥有巨大的机会与潜力。
进入“万物智联”的数字经济时代,变革和创新成为制造业的中心词。
变革体现在产业的全生命周期,创新贯穿于设计、生产、供应链、研发、营销、服务等各个环节。
与传统生产要素相比,大数据是未来制造业举足轻重的新生产要素,从大规模定制到智能化服务,其应用及影响无远弗届。
抓住这轮新机遇,中国制造业将大有可为。
设计环节:大规模定制1970年,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Alvin Toffler)在《Future Shock》一书中最早畅想大规模定制这种全新生产方式:“以类似于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和时间,提供客户特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1987年,斯坦?戴维斯(Start Davis)在《Future Perfect》一书中首次将这种全新生产方式命名为“大规模定制”;而在众多学者中,对于大规模定制的含义理解较为全面和准确的学者是B?约瑟夫?派恩(B?Joseph Pine II),他认为大规模定制的核心是产品品种的多样化和定制化急剧增加,而不相应增加成本,其最大优点是提供战略优势和经济价值。
泛在
![泛在](https://img.taocdn.com/s3/m/4d93f170a26925c52cc5bf3c.png)
“泛在”时代:呈现全新特性呼唤移动支撑今天,在思考我国移动通信业的未来机遇何在之时,我们首先要认清的是,当前我们面对的究竟是怎样的全球化发展环境?全球信息社会发展呈现哪些最新的特性?纵观人类的科技发展史,从钻木取火,到蒸汽机的发明,再到登月成功,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没有离开过科学技术的推动。
尤其是近代科技的进步,使人类社会以空前的速度发展了数百年。
马克思曾经说过,工业革命开始后不到一百年所创造的生产力比人类过去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近几百年来的发展已经证明,科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随着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崛起,人类开始不断猜想和论证即将到来的信息社会。
从最初接近乌托邦的预测,到如今信息社会的形态日渐清晰,信息社会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
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
而随着信息社会的日渐发展,一种强调“无所不在”通信理念的“泛在”特性正在日渐清晰。
这是信息时代人类通信的最新特征,也是移动通信业迎来的一个巨大发展机遇。
信息社会正在变为现实人类首次关于信息社会的猜想是在1959年。
当时,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丹尼尔。
贝尔最先提出“后工业社会”的概念。
他认为,在后工业社会里,“理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是社会变革的直接力量。
这实际上已经表明,未来社会的发展将有赖于信息的推动,将是一个信息的时代。
尽管贝尔的理论当时显得有些超前,但是这一概念在随后的数十年内激发了众多未来学家的灵感。
此后,美国的未来学家阿尔温。
托夫勒先是在其传世之作——《第三次浪潮》中系统地描述了未来的信息社会,将“超工业社会”定义为“继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后的第三次浪潮”。
1982年,美国另一位未来学大师约翰。
奈斯比特在其巨著《大趋势》中开宗明义地阐述了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并描述了信息社会来临的标志和基本特征。
20世纪90年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泛在网络的技术、应用与发展
![泛在网络的技术、应用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f861cc508a1284ac8504351.png)
泛在网络的技术、应用与发展摘要:泛在网络已经被公认为是信息通信网络演进的方向。
泛在网络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按需进行信息获取、传递、存储、认知、决策、使用等服务,网络将具有超强的环境、内容、文化、语言感知能力及智能性。
泛在网络包含电信网、互联网以及融合各种业务的下一代网络,并涵盖各种有线无线宽带接入、传感器网络和射频标签技术(RFID)等。
许多国家都从长远发展角度提出了泛在服务概念和相应的国家战略。
本文基于对泛在计算与泛在网络起源、概念与特征的理解,辨析了泛在网络与传感网、物联网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泛在网络的分层架构与概念模型,分析了泛在网络挑战和关键技术,并提出研究及发展建议。
关键词:泛在计算;泛在网络;体系架构;网络技术O 引言随着芯片制造、无线宽带、射频识别、信息传感及网络业务等信息通信技术(ICT)的发展,信息网络将会更加全面深入地融合人与人、人与物乃至物与物之间的现实物理空间与抽象信息空间,并向无所不在的泛在网络(ubiquitous network)方向演进。
信息社会的理想正在逐步走向现实,强调网络与应用的“无所不在”或“泛在”通信理念的特征正日益凸显,“泛在”将成为信息社会的重要特征。
泛在网络(可简称泛网或泛在网)作为未来信息社会的重要载体和基础设施,已得到国际普遍范围的重视,各国相继将泛在网络建设提升到国家信息化战略高度[1]。
2008年底,IBM公司率先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提出“智慧地球(smag planet)”[2]概念。
随即得到美国政府认可,将其作为继“信息高速公路”之后又一新的国家信息化战略举措。
2009年,我国政府提出的“感知中国”战略适逢“十一五”迈向“十二五”这一历史阶段,高屋建瓴地提出我国“泛在信息社会”国家战略。
同时,我国学术界与产业界共同启动泛在网络相应标准化制定工作。
与泛在网络密切相关的2种特殊应用需求驱动下产生的传感网与物联网以其广阔产业应用前景也获得了政府高度重视和强力推动。
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慧城市5
![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慧城市5](https://img.taocdn.com/s3/m/a7c92b3d50e2524de4187eba.png)
实现交通信息的充分共享、公路交通状况的 实时监控及动态管理,全面提升监控力度和 智能化管理水平,确保交通运输安全、畅通 。
4-4
智慧城市是工业化、城镇 化、信息化在特定历史时 刻交汇的产物,也是调整 经济结构的必然要求。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 得城市形态在数字化基础 上进一步实现智能化成为 现实。
Your Title
建设“数字交通”工程,通过监控、监测、交通流 量分布优化等技术,完善公安、城管、公路等监 控体系和信息网络系统,建立以交通诱导、应急 指挥、智能出行、出租车和公交车管理等系统为 重点的、统一的智能化城市交通综合管理和服务 系统建设。
02 Part Two
2-1
当前,全球信息技术呈加速发展趋 势,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日益突出,信息资源也日益成为重 要的生产要素。
智慧贸易:支持企业通过自建网站或 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询价 、网上采购、网上营销,网上支付等 电子商务活动。
构建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制度环 境,以实现智慧技术高度集成 、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 务高效便民、以人为本持续创 新,完成从数字城市向智慧城 市的跃升。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城市形态在数字化 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智能化成为现实。
2-2
智慧城市将是创新2.0时代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城市。
当数字城市基于互联网形成初步的业务协同,智慧城市则更注重 通过泛在网络、移动技术实现无所不在的互联和随时随地随身的 智能融合服务。
2-3
建设完善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工程 ,推动智慧教育事业发展,重点建 设教育综合信息网、网络学校、数 字化课件、教学资源库、虚拟图书 馆、教学综合管理系统、远程教育 系统等资源共享数据库及共享应用 平台系统。
智能泛在化
![智能泛在化](https://img.taocdn.com/s3/m/ca72dad9a1c7aa00b52acb21.png)
泛在化(UBiquitous),实际上就是说无处不在的智能化网络,把世界网络化、智能化了,它给予万物万事一个传感的智能芯片,随时随地能够采集到周围的变化数据,来调整自己的状态,向外界发出自己的需求。
泛在化的要害就是万事万物都智能化、网络化、主动化、泛在化是无处不在的网络。
泛在化实际上就是物联网,无处不在。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物联网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将来最大的客户新增群,绝不是人,而是设备,是物体。
全球的用户已经达到了60亿,如果物联网之后,我们的“云盘”也未必存储的下来我们需要的信息吧?!预计到2020年,全球数据规模将达到40ZB,相当于地球上每个人产生520GB的数据量。
据估计,地球上所有海滩上的沙粒约有七万零五亿亿粒,40ZB数据就相当于地球上所有海滩上沙粒总数量的57倍,如果那40ZB的数据全部存入现有的蓝光光盘,其重量在不带盒子包装时相当于424艘尼米兹号航母。
信息的消费和增长远远超过了人类在物质消费领域的增长。
人的心灵消化能力和需求会大大超过肠胃的需求力,人类必将从肉体的生理满足向心理精神享受转移。
信息大数据资源远远已超过土地、能源、矿产,成为人类最为核心的生存和发展的战略资源。
美国政府早已宣布成立网络作战部队,把互联网领域的主权和安全上升为继承领土、领海、领空之后的又一国家主权。
就现在而言,手机的购买已经采用实名制方式,近日新闻报道,互联网已经开始采用实名制注册,为了方便管理,安全监控。
对于用户而言,今后网络的发展必然成为主流的发展趋势,我们的现有硬件设备,如光盘、U盘、硬盘等均不能满足今后人们的需求。
因此,现在很多企业已经发现了人们的这种需求,比如百度推出的个人“百度云”、隐身侠推出的“企业云盘”等等。
这样不仅方便了用户的存储、管理,而且采用各种加密机制,用于保护用户的隐私信息。
在互联网中“顾客就是上帝”“用户才是唯一真理”,只有把握用户需求,才能引领企业挖掘更完美的产品。
泛在网
![泛在网](https://img.taocdn.com/s3/m/eb982bd276a20029bd642d1c.png)
泛在网“泛在网”即广泛存在的网络,它以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能顺畅地通信为目标。
目前,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构建“泛在网络社会”,带动信息产业的整体发展,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和城市追求的目标。
在日渐发达的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等新技术的不断催生下,一种能够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人与物甚至物与物之间直接沟通的泛在网络架构———U网络正日渐清晰,并逐步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记者在“第二届无处不在网络社会发展研讨会”上了解到在由ICT融合技术组成的U网络中,发展的焦点已经转向了具体的服务而不再是“唯技术论”。
泛在网络的建设目标也锁定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应用和服务体验。
“U网络”应用为先U网络来源于拉丁语的Ubiquitous,是指无所不在的网络,又称泛在网络。
最早提出U战略的日韩给出的定义是: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将是由智能网络、最先进的计算技术以及其他领先的数字技术基础设施武装而成的技术社会形态。
根据这样的构想,U网络将以“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为基本特征,帮助人类实现“4A”化通信,即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人(anyone)、任何物(anything)都能顺畅地通信。
“4A”化通信能力仅是U社会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建立U网络之上的各种应用。
泛在网标准化体系划定“方圆”要建设一个真正的无处不在信息通信网络,除了需要高度普及先进的基础设施之外,还需要建立一个标准化体系保障U网络的可用性和互通性。
中国电子商务专家陈记强认为:“泛在网络在全球正在从设想变成现实,从局部应用变为规模推广,需要多方面的支持,技术的标准化是泛在网络大规模应用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标准制定将市场上各自为政的利益主体聚集起来,形成合力,朝着共同的方向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大规模生产,引导泛在网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什么是泛在网络
![什么是泛在网络](https://img.taocdn.com/s3/m/f69d5a61783e0912a2162abf.png)
什么是泛在网络2009年1月11日,由北京大学主办,以“改革开放3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文化产业机遇”为主题的“2009第六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国际论坛”在北京大学继续举行。
图为北京点击科技总裁王志东演讲。
(来源:新浪财经白鹏辉摄) 2009年1月11日,由北京大学主办,以“改革开放3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文化产业机遇”为主题的“2009第六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国际论坛”在北京大学继续举行。
本次大会为期两天。
新浪财经独家图文直播此次活动。
图为北京点击科技总裁王志东演讲。
北京点击科技总裁王志东: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再次回到母校跟大家来针对科技最新的前沿谈谈我的感受,我们要谈泛在网络,其实在网络这方面,我并不是专家,我也没有很多的研究,刚才吕老师讲了很多,其实也一直让我受益匪浅,我想用短短十分钟时间谈一下我对泛在网络的几点感受。
首先,什么是泛在网络呢?字面上来讲就是无所不在的网络,实际上泛在网络的核心也是在这里,无所不在,无所不在意味着什么呢?也许大家直接想到就是说,无所不在的网络意味着我是到哪都可以打电话了,到哪都可以看电视,到哪都可以上网,这个是大家直观上,直觉上看到的一个。
也许大家也会想,如果是这样的话,是不是3G普及就是泛在网络了呢?当然我说,3G的出现能够让宽带的互联网走到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这一点是在很大的角度上去实现了泛在网络的概念。
但是我提醒大家一点就是,吕老师演讲也提到了,泛在网络有两层重要含义,第一层含义就是随时随地的网络,这是刚才大家所理解的;第二层重要含义就是,所谓泛在网络,即网络的应用,网络的通信是超越了人与人的通信,所以就出现了人与物的通信,物与物的通信等等。
从这两个层面延伸,才可以看到泛在网络真正的前景,这是我跟大家分享的第一点。
第二点,泛在网络要全面实现,他需要什么样的基础设施?我们说PIP出现了,是否就可以做成泛在网络?或者说3G铺开了是否就是泛在网络?其实没有那么简单,泛在网络要实施有很多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就是经济性的问题,我们想,如果让网络真正的无所不在,每个蔬菜,每只鸡,每个萝卜都能联网的时候,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网?如果我们说泛在网络就是3G的话,是不是意味着每个萝卜都放一个3G手机,让它自动联网呢?实际上泛在网络要全面实施,首先要解决经济性,而经济性的问题,他的解决不是说我们如何让3G降低成本,最重要就是我们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分级的网络体系,能够用不同的网络结构,不同的网络技术,来区实现不同的应用,让这种网络互相协同,最后连成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应用,这个是泛在网络要广泛应用,广泛实施的时候首先要突破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泛在互联网专题报告:泛在网络,万物智联
一、行业回顾(略)
1.1受新冠疫情影响,通信行业一季度承压
1.2新基建政策力推,5G建设呈现加速态势
1.3通信指数先扬后抑,实体清单引发担忧
二、投资展望
国家重视新基建,政策力推,从二季度开始新基建各项工作加速展开,预计最终将反映在业绩上。
以5G为例,电信运营商二季度的建设节奏明显加快,5G 二期基站需求量中的近80%在二季度完成供货,因此5G产业链相关公司二季度业绩具备兑现基础。
但需要关注的是:一是二季度5G基站发货量大,对于基站设备的上游供应商,其业绩可能在二季度就有较好的表现,例如PCB、光模块、基站天线、基站滤波器等;二是5G主设备,包括基站与传输设备,由于发货更多集中在6月份,且运营商需要开通后才能确认收入,因此可能业绩更多兑现在三季度。
此外,云计算板块在疫情带动在线消费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上半年表现也较好。
回顾4G周期,4G商用后第7个月起,通信指数表现逐步向好。
我们认为,这与4G商用后网络开始规模建设,经历6个月左右的建网周期业绩开始兑现有关。
2013年12月18日,中国移动率先宣布4G商用,但当时的商用城市范围有限,直到2014年6月,中国移动的4G商用范围才扩大至所有地级市城区。
参考历史,中国5G的商用时间为2019年10月31日,当时的商用范围也仅在部分城市,5G商用后的第7个月为今年6月。
因此,我们认为目前通信行业已经进入业绩兑现阶段,叠加疫情影响下,相对的高增更难能可贵,建议抓新基建相关的中报行情,尤其是5G、云计算两个板块,其中光模块将是首选,然后是5G与云设备商。
此外,海上风力发电抢装带来海缆需求爆发,叠加光纤光缆行业触底,特高压建设带动电缆需求较好,相关公司建议重视。
展望下半年,我们认为两条投资主线值得关注。
一是泛在网络,5G公网(运营商负责建设与运营)之外,铁路无线专网与卫星互联网值得关注;二是万物智联,其中智能汽车、智能制造相关领域是重点。
此外,科技碰撞可能将是常态,市场短期可能需要业绩来消化,中长期来看,我们需要关注自主创新中的潜力标的,同时在华为受限情况下,市场补缺者可能相继出现,也需关注市场格局变化带来的投资机会。
2.1关注泛在网络:云网一体、公专协同、天地泛在
通信已经像水和电一样,日渐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需求。
未来通信网络的发展愿景将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包”的泛在网络,发展方向包括“云网一体、公专协同、天地泛在”等。
以云促网,以网带云,云网将一体化发展。
宽带通信网络(无线宽带+有线宽带)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都将以云作为入口与承载,“双千兆”(千兆无线网络5G+千兆有线宽带网络)时代为云计算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各行各业上云带来新的网络需求,需要5G超大连接、超低延时、超大带宽的无线网络做支撑。
另一方面,5G的全面商用,将推动云计算迎来新的爆发,驱动“云”在服务、质量、架构上全面升级。
5G的到来正在加速云网融合,云网融合又赋予5G更多内涵,两者共生共长、互补互促。
5G公网与5G专网将互为补充,协同服务行业客户。
5G既可以用于公网,也可以用于专网。
当前,通信行业还是以电信运营商的公网为主,但是5G所具备的海量机器类通信(大连接)、高可靠低时延等能力,为行业专网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虽然5G可以服务垂直行业,但电信运营商切入垂直行业会遇到专网行业标准、专用频段、个性化服务和运营等挑战。
我们认为,在一段时间内,5G公网和5G专网将共同存在,优势互补,协同服务行业
客户。
一方面公网运营商基于5G技术可以切入专网,提供有竞争力的通信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一些专网行业会考虑自行建设基于5G技术的专网,利用5G
技术帮助实现业务的数字化转型。
以地面网络为基础,卫星互联网为补充,实现天地一体、泛在连接。
通信网络将从原来的地面通信与卫星通信独立运行到两者协同发展。
根据全球互联网统计信息数据显示,全球仍有约31.8亿人口没有被互联网覆盖,无法接入互联网,这些人口往往分布在欠发达区域,或者地广人稀区域,如果建设地面通信网则投资大,收益差。
随着技术的进步,卫星的体积、质量、成本逐年下降,可靠性、集成度逐年提升,低轨道小卫星星座的大规模部署已经基本具备条件。
未来通信网络将由5G为代表的地面通信网络负责人口稠密的城市和乡村,而天基互联网负责人口稀少、建设基站困难的地区,如天空、海洋和极地,全球通信无缝覆盖将成为现实。
2.1.1从网到云,重视光模块、ICT设备业绩兑现
网是云发展的基础,云是网发展的动力,但网络被日渐管道化,而云的发展势头大有超越网的趋势。
从全球Top30信息网络提供商的资本开支来看,云计算(互联网)巨头正在迅速崛起,其中北美Google、Microsoft、Facebook、Amazon、Apple5家公司跻身Top10,中国的阿里巴巴位列第23位,值得重视。
网络方面,5G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在新基建政策推动下正加速建设,从而带动了运营商投资增长。
例如,中国4G主建设期,2015年三大运营商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4386亿元,同比增长16.37%。
2019年随着5G开建,运营商投资规模再现增长态势,2019年中国运营商投资增长4.5%。
2020年中国三大运营商预计资本开支为3348亿元,同比增长11.65%,延续2019年的增长势头。
其中,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资本开支预算分别为1798亿元、850亿元、70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8.4%、9.6%、24%。
全球来看,2020年起电信运营商的移动网络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持续增长,2020年增速为2.42%。
5G投资大幅增加,带动无线网络投资增长。
2020年,三大运营商5G相关投资约1803亿元,同比增长338%。
其中,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分别为1000亿元、453亿元、35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17%、389%、343%。
5G投资涵盖了无线接入网、核心网、传输配套等,其中无线占比最大,约70%-80%。
随着5G投资的大幅增长,4G等投资将显著降低,对冲后三家运营商的无线网络投资预算达到1810亿元,同比增长23.23%。
中国将引领全球5G投资,2020年预计新建5G基站约70万站,5G网投资占比全球约40%。
中国5G规模建设周期开启,今年前三季度预计将完成50万站建设。
我们认为,今年四季度仍有规模建站可能,因此我们维持中国全年新建70万5G基站的判断不变,2021年新建将超100万站。
5G产业链公司业绩兑现具备基础。
中国5G的产业影响力大。
一方面,据IHS预测数据,2020年全球运营商5G 资本支出约529亿美金(约3700亿元),因此以无线部分进行测算,中国5G投资占比全球接近40%。
另一方面,中国的通信设备商技术领先,因此在上半年结束的中国5G设备招标中,中标份额一枝独秀。
中国移动3月底完成的5GSA二期基站招标中,华为,中兴通讯,爱立信,大唐移动中标,中国厂家份额占比88.54%,诺基亚出局。
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4月份联合启动的5GSA二期基站招标中,华为,中兴通讯,爱立信,大唐移动中标,诺基亚再次出局,其中华为和中兴通讯份额比例合计约88%,中国厂家份额比例预期达到90%。
因此,5G基建相关公司业绩有保障,今年2-3季度值得期待。
从业绩兑现的角度来看,实际上PCB、滤波器、天线、光模块、主设备,铁塔都可能有表现,我们建议重点关注:光模块与主设备商。
云计算方面,IT上云将是大势所趋,虽然期间也会有波动,但中长期看仍然是成长性行业。
从2006年3月,亚马逊推出弹性计算云服务开始,全球云计
算发展已历经14年。
根IDC预测,全球公有云2020年市场规模为2481亿美元,其中SaaS最大,为1391亿美元,PaaS、IaaS合计约为941亿美元,叠加私有云服务市场规模2401亿美元,2020年云计算服务市场总规模约为4888亿美元,占全球2.7万亿美元的IT支出的比重约为18.1%,渗透率仍较低。
我们预计未来10年,云计算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从科技发展的视角来看,传统烟囱式IT架构,在易扩展性、稳定性、经济性上存在劣势。
云计算采用虚拟化技术大幅提高服务器、存储的利用率,具有弹性配置、按需服务、价格低廉、运维简单等优势。
如果企业将ERP&CRM放在公有云,4年总成本节省85%/平均每100用户。
云计算发展的前十年,以互联网、电商等客户为主要需求的公有云发展较快,AWS、阿里云等受益最大。
最近几年,随着传统大中型企业开始逐步接受云计算架构,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以混合云的方式部署IT系统,以2B基因擅长的微软、华为等公司受益。
在传统IT转型云架构的过程中,大型云计算公司在采购服务器、交换机等硬件设备时,可以越过传统IT系统的硬件供应商,直接和上游的芯片厂商进行议价,导致服务器、交换机出现白牌化趋势。
由于服务器标准化程度高,单一客户需求量大,白牌化使得服务器供应商毛利率水平较低,而交换机等硬件,属于软硬件高度耦合的产品,存在较大的协议、软件等专利壁垒,即使出现白牌化趋势,毛利率水平仍然较高。
按照市场体量来看,服务器的数量需求远大于交换机,市场体量约为交换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