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中的最值问题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中考复习专题——《几何最值问题》导学案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三)——几何最值问题》导学案A.要点归纳,分点训练1.如图1 A 点到B 点路程最短的是②,因为2.如图2,点P 到直线AE 上的连线段中,PC 最短,因为3. 如图3,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有4.圆中最长的弦是5,则圆的面积是5. P 是⊙O 外一点,P 到⊙O 的最近距离是3,最远距离是9,则圆的面积是6. 如图, 要在河边修建一个水泵站C, 分别向张村, 李村送水, 使所用的水管最短.(1)修在河边什么地方?(画图) (2)若A 、B 到河边a 的距离AM 、BN 分别是10m 和20m ,且MN=40m ,求水管最短为多少m ?7.如图,圆柱底面半径为2cm ,高为3cm ,点A 、B 分别是圆柱两底面圆周上的点,且A 、B 在同一母线上,用一棉线从A 顺着圆柱侧面绕3圈到B ,求棉线最短为cm 。
8.如上中图,正方形ABCD 中,AB=4,E 是BC 的中点,点P 是对角线AC 上一动点,则PE+PB的最小值为.9.如上图,长方体的底面边长分别为2cm 和4cm ,高为5cm .若一只蚂蚁从P 点开始经过4个侧面爬行一圈到达Q 点,则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长为【 】 A.13cm B.12cm C.10cm D.8cmB.综合运用,能力提升图1 图2图310.如下图△ABC 中,AB =AC =5,BC =6.若点P 在边AC 上移动,则BP 的最小值是.11.如上图,点A 的坐标为(-1,0),点B 在直线y x =上运动,当线段AB 最短时,点B的坐标为【 】 A.(0,0) B.(21-,21-) C.(22,22-) D.(22-,22-)12.如上图,⊙O 的半径为2,点O 到直线l 的距离为3,点P 是直线l 上的一个动点, PQ 切⊙O 于点Q ,则PQ 的最小值为【 】A .B .C .3D .213、在☉O 中,直径AB=6,BC 是弦,∠ABC=30°,点P 在BC 上,点Q 在☉O 上,且OP ⊥PQ. (1)如图1,当PQ ∥AB 时,求PQ 的长度;(2)如图2,当点P 在BC 上移动时,求PQ 长的最大值.《中考数学专题复习(三)——几何最值问题》导学案答案A.要点归纳,分点训练1.如图1 A 点到B 点路程最短的是②,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1352.如图2,点P 到直线AE 上的连线段中,PC 最短,因为垂线段最短3. 如图3,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有a+b>c 、a+c>b 、b+c>a4.圆中最长的弦是5,则圆的面积是254π5. P 是⊙O 外一点,P 到⊙O 的最近距离是3,最远距离是9,则圆的面积是9π6. 如图, 要在河边修建一个水泵站C, 分别向张村, 李村送水, 使所用的水管最短.(1)修在河边什么地方?(画图) (2)若A 、B 到河边a 的距离AM 、BN 分别是10m 和20m ,且MN=40m ,求水管最短为多少m ?解:(1)如图, C 为所求(2)作BP ⊥AA `于P 点,则A`P=30,又BP= MN=40所以由勾股定理得A`B=50=CA+C B,即水管最短为50m7.如图,圆柱底面半径为2cm ,高为3cm π,点A 、B 分别是圆柱两底面圆周上的点,且A 、B 在同一母线上,用一棉线从A 顺着圆柱侧面绕3圈到B ,求棉线最短为5πcm 。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几何中的最值问题》教案_1
BA OMlAB中考复习------几何中的最值问题学习目标:知识溯源,从知识转化角度,借助中考真题的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处理最值问题的基本知识源(见导学案中的标题),明确解决最值问题的思考方向,掌握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
学习重点:①两点间线段最短;②垂线段最短;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④ 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命题特点侧重于在动态环境下对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考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所有点的连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称垂线段最短。
例1: 如图,⊙O 的半径为5,弦AB=8,M 为弦AB 上的一个动点, 求OM 最小值为2.知识点 轴对称-最短路径(1) 在直线l 同侧有A 、B 两点,请在直线l 在找一点P 使得PA+PB 最小,最小值等于线段课后思考:在直线l 异侧有A 、B 两点,请在直线l 在找一点P 使得PB 与PA 差最大,最小值等于线段例2:如图所示,正方形ABCD 中AB=5cm,BE=1cm ,P 为对角线AC 上一动点,求PE+PB 的最小值3知识点立体图形-最短路径例3:如图所示,有一圆形油罐底面圆的周长为24m ,高5m ,一只老鼠A 处爬行到对角B 处吃食物,它爬行的最短路线长为多少?解:由题知:AC=5m ,BC=12m 勾股定理得222AB AC BC =+AB=13(m) .变式训练:如图是一块长,宽,高分别是5cm ,3cm 和4cm 的长方体木块一只蚂蚁要从长方体木块的一个顶点A 处,沿着长方体的表面到长方体上和A 相BA OBC EPDABCEF 对的顶点B 处吃食物,那么它需要爬行的最短路径的长是规律总结:*选讲 动点问题中的最值例4:如图,在长方形ABCD 中,AB =4,AD =6,E 是AB 边的中点,F 是线段BC 上的动点,将△EBF 沿EF 所在直线折叠得到△EB ′F ,连接B ′D ,求B ′D 最小值?5.课堂反思:6.课后作业面积的最小值?求三角形,上面两动点,且满足与为,,边长为菱形AEF EAF CD BC F E B cm ABCD ︒=∠︒=∠60,604.12.图C 为⊙O 的上一点,点AB 为直径,且AB=4cm ,∠BAC =20°,P是OB 上一动点,求PA +PC 的最小值是 .1题 2题 3题3.如图是一块长,宽,高分别是6cm ,4cm 和3cm 的长方体木块一只蚂蚁要从长方体木块的一个顶点A 处,沿着长方体的表面到长方体上和A 相对的顶点B 处吃食物,那么它需要爬行的最短路径的长是4.木杆AB 斜靠在墙壁上,木杆的上端A 沿墙壁NO 竖直下滑时,木杆的底端也随之沿射线OM 方向滑动,图中虚线画出木杆的中点P 随之下落的路径,其中正确的是( )。
初中数学精品教案:几何最值问题
微设计《破解中考数学压轴题(一)0107几何最值问题》学习目标:1、学会怎样通过平行线和直角三角形构造相似三角形.2、理解并会运用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几何最值问题.3、学会通过求2x的最值来求x的最值的方法.4、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压轴题中的重要作用.学习重点:1、做辅助线构造相似的过程.2、借助变量表示线段长度,建立等量关系的过程.3、运用二次函数求2x的最小值的过程.学习难点:先求2x的最小值,再求x的最小值的过程.学习过程:一、问题背景几何中最值问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求平面几何图形中某个确定的量(如线段长度,角度大小,图形面积)等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几何最值问题近年来广泛出现在中考中,这是由于这类问题具有很强的探索性(目标不明确)。
解题时,需要运用动态思维,数形结合,特殊与一般相结合,逻辑推理与合情想象相结合等思想。
二、例题解析16.(5分)如图1,直线l1∥l2∥l3,A,B,C分别为直线l1,l2,l3上的动点,连接AB,BC,AC,线段AC交直线l2于点D.设直线l1,l2之间的距离为m,直线l2,l3之间的距离为n,若∠ABC=90°,BD=4,且=,则m+n的最大值为.图11. 思路探究问题一:题中所给的已知条件有哪些呢?这些条件可以分为几大类呢?(设计意图:分析题目之前,首先让学生自主理清题目条件,并归类.)问题二:由l 1∥l 2∥l 3 ,你能想到什么?结合∠ABC =90° ,你会做怎样的构造?(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通过角相等联想到三角形相似,自主想到添加辅助线的办法.) 问题三:对于条件4=n m 通常情况下怎么处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常用结论的固定处理方式.让学生联想已有结论表示出线段的长度.) 问题四:在⊿AEB ∽⊿BFC 中,能否尽可能多的表示出线段长?(引导学生二次设元,在相似三角形中表示出更多的线段.)问题五:如何能将BD=4这一条件运用到解题中?你能表示出更多的线段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作出另外两条辅助线,构造出另一组相似三角形⊿AGD ∽⊿CHD ,表示出相应的线段长.从而得到关于两个未知数的等式.) 问题六:结合原题所问,你认为怎样处理236442=--yx y 这一条件会更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离变量,为后面求x 的最小值做好铺垫.)问题七:观察等式91022y y x -=的左边和右边,你认为怎样与求x 的最小值联系起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尝试先求2x 的最小值,再求x 的最小值.)2.解法展示解:如图2,EABCBF ABE EAB CBF ABE ABC BFC AEB Fl E l EF B ∠=∠︒=∠+∠︒=∠+∠∴︒=∠︒=∠=∠⊥则又则于点,交于点作过点9090909031 E G HDB A 1l 2l 3l 图2∵m+n=5x ∴当x 最大时,m+n 最大 .由二次函数的性质可知:当y=5时,2x 有最大值为925,则x 的最大值为 35,m+n 的最大值为325 . 3.方法小结 本题最主要的解题模型是添加了3条辅助线,构造两组三角形相似,这两个相似三角形是常见的“三垂相似型”,“8字相似型”,课件灵活运用基本图形在解决综合题中的起到关键的作用。
吉林省中考2019届中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平面几何中的最值问题
专题一:“最值问题”专题复习——平面几何中的最值问题问题.如果把最值问题和生活中的经济问题联系起来,可以达到最经济、最节约和最高效率.在平面几何问题中,当某几何元素在给定条件变动时,求某几何量(如线段的长度、图形的面积、角的度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称为最值问题。
最值问题的解决方法通常有两种:(1)应用几何性质: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②两点间线段最短;③连结直线外一点和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④定圆中的所有弦中,直径最长。
(2)运用代数证法:①运用配方法求二次三项式的最值;②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例1、A、B两点在直线l的同侧,在直线L上取一点P,使PA+PB最小。
例2、已知AB是半圆的直径,如果这个半圆是一块铁皮,ABDC是内接半圆的梯形,试问怎样剪这个梯形,才能使梯形ABDC的周长最大?分析: 本例是求半圆AB的内接梯形的最大周长,可设半圆半径为R.由于AB∥CD,必有AC=BD.若设CD=2y,AC=x,那么只须求梯形ABDC的半周长u=x+y+R的最大值即可.例3、如上右图是半圆与矩形结合而成的窗户,如果窗户的周长为8米(m),怎样才能得出最大面积,使得窗户透光最好?例4、已知P点是半圆上一个动点,试问P在什么位置时,PA+PB最大?分析因为P点是半圆上的动点,当P近于A或B时,显然PA+PB渐小,在极限状况(P与A重合时)等于AB.因此,猜想P在半圆弧中点时,PA+PB取最大值.例5、如图,在直角△ABC中,AD是斜边上的高,M,N分别是△ABD,△ACD的内心,直线MN交AB,AC于K,L.求证:S△ABC≥2S△AKL.例6、如图.已知在正三角形ABC内(包括边上)有两点P,Q.求证:PQ≤AB.证明:设过P,Q的直线与AB,AC分别交于P1,Q1,连结P1C,显然,PQ≤P1Q1.因为∠AQ1P1+∠P1Q1C=180°,所以∠AQ1P1和∠P1Q1C中至少有一个直角或钝角.若∠AQ1P1≥90°,则 PQ≤P1Q1≤AP1≤AB;若∠P1Q1C≥90°,则 PQ≤P1Q1≤P1C.同理,∠AP1C和∠BP1C中也至少有一个直角或钝角,不妨设∠BP1C≥90°,则 P1C≤BC=AB.对于P,Q两点的其它位置也可作类似的讨论,因此,PQ≤AB.例7、设△ABC是边长为6的正三角形,过顶点A引直线l,顶点B,C到l的距离设为d1,d2,求d1+d2的最大值.解如图,延长BA到B′,使AB′=AB,连B′C则过顶点A的直线l或者与BC相交,或者与B′C相交.以下分两种情况讨论.(1)若l与BC相交于D,则所以只有当l⊥BC时,取等号.(2)若l′与B′C相交于D′,则所以上式只有l′⊥B′C时,等号成立.例8、如图.已知直角△AOB中,直角顶点O在单位圆心上,斜边与单位圆相切,延长AO,BO分别与单位圆交于C,D.试求四边形ABCD面积的最小值.解设⊙O与AB相切于E,有OE=1,从而即 AB≥2.当AO=BO时,AB有最小值2.从而所以,当AO=OB时,四边形ABCD面积的最小值为专题复习——几何的定值与最值质或位置关系不变的一类问题,解几何定值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分清问题的定量及变量,运用特殊位置、极端位置,直接计算等方法,先探求出定值,再给出证明.几何中的最值问题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求平面几何图形中某个确定的量(如线段长度、角度大小、图形面积)等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求几何最值问题的基本方法有:1.特殊位置与极端位置法;2.几何定理(公理)法;3.数形结合法等.注:几何中的定值与最值近年广泛出现于中考竞赛中,由冷点变为热点.这是由于这类问题具有很强的探索性(目标不明确),解题时需要运用动态思维、数形结合、特殊与一般相结合、逻辑推理与合情想象相结合等思想方法.【例题就解】【例1】如图,已知AB=10,P是线段AB上任意一点,在AB的同侧分别以AP和PB为边作等边△APC 和等边△BPD,则CD长度的最小值为.思路点拨 如图,作CC ′⊥AB 于C ,DD ′⊥AB 于D′,DQ ⊥CC′,CD 2=DQ 2+CQ 2,DQ=21AB 一常数,当CQ 越小,CD 越小,本例也可设AP=x ,则PB=x -10,从代数角度探求CD 的最小值.注:从特殊位置与极端位置的研究中易得到启示,常能找到解题突破口,特殊位置与极端位置是指:(1)中点处、垂直位置关系等; (2)端点处、临界位置等.【例2】 如图,圆的半径等于正三角形ABC 的高,此圆在沿底边AB 滚动,切点为T ,圆交AC 、BC 于M 、N ,则对于所有可能的圆的位置而言, 为的度数( )A .从30°到60°变动B .从60°到90°变动C .保持30°不变D .保持60°不变思路点拨 先考虑当圆心在正三角形的顶点C 时,其弧的度数,再证明一般情形,从而作出判断.注:几何定值与最值问题,一般都是置于动态背景下,动与静是相对的,我们可以研究问题中的变量,考虑当变化的元素运动到特定的位置,使图形变化为特殊图形时,研究的量取得定值与最值.【例3】 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AB=a ,BC=b (a >b),P 为AB 边上的一动点, 直线DP 交CB 的延长线于Q ,求AP+BQ 的最小值.思路点拨 设AP=x ,把AP 、BQ 分别用x 的代数式表示,运用不等式ab b a 222≥+ (当且仅当b a =时取等号)来求最小值.【例4】 如图,已知等边△ABC 内接于圆,在劣弧AB 上取异于A 、B 的点M ,设直线AC 与BM 相交于K ,直线CB 与AM 相交于点N ,证明:线段AK 和BN 的乘积与M 点的选择无关. 思路点拨 即要证AK ·BN 是一个定值,在图形中△ABC 的边长是一个定值,说明AK ·BN 与AB 有关,从图知AB 为△ABM 与△ANB 的公共边,作一个大胆的猜想,AK ·BN=AB 2,从而我们的证明目标更加明确.注:只要探求出定值,那么解题目标明确,定值问题就转化为一般的几何证明问题.【例5】 已知△XYZ 是直角边长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Z=90°),它的三个顶点分别在等腰Rt △ABC(∠C=90°)的三边上,求△ABC 直角边长的最大可能值.思路点拨 顶点Z 在斜边上或直角边CA(或CB)上,当顶点Z 在斜边AB 上时,取xy 的中点,通过几何不等关系求出直角边的最大值,当顶点Z 在(AC 或CB)上时,设CX=x ,CZ=y ,建立x ,y 的关系式,运用代数的方法求直角边的最大值.注:数形结合法解几何最值问题,即适当地选取变量,建立几何元素间的函数、方程、不等式等关系,再运用相应的代数知识方法求解.常见的解题途径是:(1)利用一元二次方程必定有解的代数模型,运用判别式求几何最值; (2)构造二次函数求几何最值.⌒2019-2020学年数学中考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小明骑自行车去上学途中,经过先上坡后下坡的一段路,在这段路上所骑行的路程S(米)与时间t(分钟)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结论:①小明上学途中下坡路的长为1800米;②小明上学途中上坡速度为150米/分,下坡速度为200米/分;③如果小明放学后按原路返回,且往返过程中,上、下坡的速度都相同,则小明返回时经过这段路比上学时多用1分钟;④如果小明放学后按原路返回,返回所用时间与上学所用时间相等,且返回时下坡速度是上坡速度的1.5倍,则返回时上坡速度是160米/分其中正确的有()A.①④B.②③C.②③④D.②④2.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a2+a3=a5B.(2a3)2=2a6C.a3•a4=a12D.a5÷a3=a23.关于x的不等式组23(3)1 324x xxx a<-+⎧⎪⎨+>+⎪⎩有三个整数解,则a的取值范围是( )A.5924a-<-„B.5924a-<<-C.5924a--剟D.5924a-<-„4.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2)x2+2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k的取值范围为()A.1k>B.1k>-且0k≠C.1k>且2k≠D.1k<5.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如果沿图中虚线剪去∠B,那么∠1+∠2等于()A.120°B.135°C.240°D.315°6.已知⊙O的直径CD=10cm,AB是⊙O的弦,AB⊥CD,垂足为M,且AB=8cm,则AC的长为()A.5B.45C.5或5.3或437.将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点C在FD的延长上,AB∥CF,∠F=∠ACB=90°,∠E=30°,∠A=45°,AC=2,则CD的长为()A .43B .12﹣43C .12﹣63D .638.已知x=2﹣,则代数式(7+4)x 2+(2+)x+的值是( )A.0B.C.2+D.2﹣9.如图,已知△ABC 的面积为24,点D 在线段AC 上,点F 在线段BC 的延长线上,且BC=4CF ,DCFE 是平行四边形,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A.3B.6C.7D.810.甲、乙两人从A 地出发到B 地旅游,甲骑自行车,乙骑摩托车。
2024年中考数学专题复习教案—最值问题(1)
2024年中考数学专题复习教案—最值问题(1)教学目标:通过专题复习,发展学生应用综合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应试水平. 复习重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复习策略:讲练结合、举一反三,变式理解. 教学过程:例1.如图,四边形ABCD 中,50C ∠=o ,90B D ∠=∠=o ,E 、F 分别是BC 、DC 上的点,当△AEF 的周长最小时,∠EAF 的度数为( D ) A.50° B.60° C.70° D.80°变式:如图,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它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B ,BD ,BC 于点E ,F ,G ,连接ED ,DG .(1)请判断四边形EBGD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若∠ABC = 30°,∠C = 45°,ED =点H 是BD 上的一个动点,求HG + HC 的最小值. 解:(1)四边形EBGD 是菱形.理由略(2)作EM ⊥BC 于M ,DN ⊥BC 于N ,连接EC 交BD 于点H ,此时HG + HC 最小可求12EM BE ==EM DN =MN DE ==求得DN = NCMC =EC ∴HG + HC的最小值为.例2.如图,在Rt △ABC 中,90B ∠=o ,4AB =,BC >AB ,点D 在BC 上,以AC 为对角线的所有平行四边形ADCE 中,DE 的最小值是 4.4 .ABCD EOAA BCDEF GM H变式:如图,在Rt △OAB 中,∠O =90°,4OA OB ==,O 的半径为1,点P 在直线AB 上,过点P 作O 的切线PQ ,Q 为切点,求切线长PQ 的最小值. 解:∵P 作O 的切线∴PQ ⊥OQ在Rt OPQ △中,222PQ OP OQ =- ∵1OQ =∴当OP 最小时,PQ 最小OP 的最小值为O 到直线AB 的距离22 ∴PQ 最小值为7.例3.如图,在菱形ABCD 中,60ABC ∠=o ,2AB =,点P 是这个菱形内部或边上的一点,若以点P 、B 、C 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则P 、D (P 、D 两点不重合)两点间的最短距离为3 2-2.变式:已知,如图1在Rt △ABC 中,∠A = 90°,22AC AB ==D 、E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若将△ABC绕点A 逆时针旋转,得到11AB C △,设旋转角α(0<α<360°),记直线1DB 与1EC 的交点为P . (1)如图2,当α = 135°时,直线1DB 与1EC 的位置关系是11DB EC ⊥; (2)如图3,当α = 90°时,求点P 到直线AD 的距离;(3)当△ABC 绕点A 逆时针旋转一周时,点P 到直线AD 的距离是否存在最大值?若存在,求出P 点到直线AD 的最大距离;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ABCDAC D 图1AP EB 1C 1图2ECP图3QPBAO解:(2)由1C P DC ⊥可得1B PE △∽1C AE △,由11C E AEB E PE =求得PE = 过点P 作PF AD ⊥于点F 可证1C AE △∽1C FP △ 由11C E AEC P PF=求得PF = (3)可证∠EPD = 90°,点P 在以ED 为直径的圆上当PF 过ED 的中点时,点P 到直线AD 的距离最大,设ED 的中点为O ∴P 点到直线AD的最大距离为1+.作业布置:配套练习专题6 选做题: 教学反思:C 图3。
2019年中考二轮专题复习《平面几何最值问题的解法》教学案
平面几何最值问题的解法平面几何的最值问题多为在存在动点或者不确定的位置关系的情况下求最值,有两种解题思路,一个是通过几何图形的性质实现对位置的确定,另一个是通过数量关系实现最值问题的解答.一、利用对称性质,实现问题简单化图形经过某一点或者轴对称之后,就会有很多固有的由对称产生的等量关系,不同的对称性(如中心对称、轴对称等)也有独特的对称性质.合理地利用相应的性质会使问题得到简化,这会给解题带来很大的帮助.例1 在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在:轴的正半轴上有一点A ,B 的坐标为,点C 的坐标为1(,0)2,三点构成直角三角形OAB ,斜边OB 上有一个动点P ,求PA PC +的最小值.解析 我们利用对称的性质,会使解题息路得到转化.如右图所示,以OB 为轴,作点A 的对称点D ,连接AD 交OB 于点M .有AP DP =恒成立.利用三角形关系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得出当P 在DC连线上时取得最小值,即为图中所示的情形,只要求出CD 的长即可.根据B 点坐标可求出AB =,OB =由三角形面积不同求法间的等量关系可得出32AM =.故1322AN AD ==,由C 点坐标可求出1CN =.由勾股定理可求出2DC =,此值即为所求PA PC +的最小值. 点拨 本题中是作直线的对称点,实现直线同侧点到异侧点的转化,这是我们在解题中常遇到的情况以及常见的解题方法.对称性的应用注重于问题的解题技巧,目的是通过对称性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二、构造不等关系,巧用基本不等式对于平面几何问题,不等关系的构造是离不开几何图形本身的数量关系的.想要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解,学生需要在图形中找出满足不等式的条件,这不光对于学生的平面几何知识有考查,还要学生深入理解不等式的相关知识.例 2 已知四边形ABCD ,O 点为对角线AC 与BD 的交点,4AOB S =V ,9COD S =V ,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S 的最小值解析 题中的四边形为不规则图形,没有直接求此类图形的公式,我们需要将其拆分成几个三角形进行分别求解.题中给出了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我们再表示出另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就可以了.四边形按照此种分解后求面积,我们发现有很多等高的三角形,出现此类三角形,其面积比就只与底的长度有关,这时就可利用此关系计算.即有AOD COD AOB BOCS S S S =V V V V ,设AOD S a =V ,BOC S b =V ,整理得36ab =.又有131325S a b =++≥=,故最小值为25.点拨 本题中对于三角形知识的考察非常深入,将三角形面积间的关系转化为长度关系进行解答是最为关键的步骤,学生要有思维模式的转化才会想出这一解决方法,而后结合不等式知识解题,否则盲目地求面积是不能实现的.三、化为二次函数,列出方程再求解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中最重要的一类函数,此处并不是像压轴题那样对二次函数进行全面的考察,而是将所求的量转化为二次函数的形式,利用二次函数的相关性质解题,更加注重于对问题的分析转化能力.例3 有一三角形ABC ,底边120BC =,高80AD =,如图所示。
几何最值问题专题复习教案
几何最值问题专题复习教案魏岗学校黄小柱一、教学目标:1.知识溯源,从知识转化角度,借助中考真题的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处理最值问题的基本知识源,明确解决最值问题的思考方向。
2.让学生掌握常见几何最值问题的解决方法,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知识间的相互转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常见几何最值问题的解决方法。
难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知识间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近年来几何最值问题在各地的中考试题中频繁出现,安徽省也不例外,2016年和2017年都出现了几何最值问题,在以往的中考试题中也曾多次出现过几何最值问题.所谓几何最值问题就是:在平面几何问题中,某几何元素在给定的条件变动时,求某几何量(线段的长度、图形的面积、角的度数等)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同学们请回忆一下我们以往所学的知识中有哪些涉及到最大或者最小值的?(二)新课讲解1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求几何最值例题:分析:我们移动E 点的位置可以发现,CF 的长度和BE 的长度有很密切的联系,大家想一想,我们常见的要求线段的长度一般有几种方法?这里有三角形相似吗?如果我们设BE=x ,CF=y ,我们能求出y 关于x 的函数吗?能利用这个函数关系求出CF 的最大值吗?归纳:一般在运用勾股定理或者相似形求线段的长度,以及求图形面积的时候可以尝试用二次函数求最值。
2. 利用垂线段最短求最值例题:分析:我们可以看出PQ 在RT ⊿OPQ 中,而且这个三角形的斜边是定值,那么要PQ 最大,只要OP 的长度最小就可以了,O 为定点,P 在直线BC 上,那么什么时候OP 的值最小?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AB=6,BC=8E 为BC 上一动点,连接AE,EF ⊥AE 交CD 与F,求CF 长度的最大值。
A(2015中,直径AB=6是弦,∠ABC=30°,点P 在BC 上,点Q 在上,且OP ⊥PQ 。
(2)当点P 在BC 上移动时,求PQ 长的最大值A归纳:一般涉及到定点到定直线的距离,通常可以用垂线段最短的知识去求最值。
初中几何最值问题教案
初中几何最值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几何最值问题的定义和意义;2. 掌握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基本方法;3. 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几何最值问题的定义和意义;2. 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掌握特殊位置及极端位置法;2. 理解和掌握几何定理(公理)法;3. 理解和掌握数形结合法。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最值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如何选择最优惠的商品等;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数学化地表示最值问题;3.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最值问题的基本思路。
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几何最值问题的定义和意义;2. 讲解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基本方法:a) 特殊位置及极端位置法;b) 几何定理(公理)法;c) 数形结合法。
3. 通过示例题目,讲解特殊位置及极端位置法的应用;4. 通过示例题目,讲解几何定理(公理)法的应用;5. 通过示例题目,讲解数形结合法的应用。
三、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2. 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3.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分析。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教师进行课堂反思,总结教学效果。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解决几何问题的方法;2. 引导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或研究项目,提高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几何最值问题的定义和意义,以及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了解了最值问题的实质,并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示例题目和练习题,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特殊位置及极端位置法、几何定理(公理)法和数形结合法。
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教师的讲解,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合作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初中几何最值教案
初中几何最值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几何最值问题的定义和意义;2. 掌握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能够独立解决简单的几何最值问题。
教学内容:1. 几何最值问题的定义和分类;2. 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基本方法;3. 典型几何最值问题的解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概念:最值问题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寻找某个几何量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
2. 举例说明: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求直线与圆的交点中,距离某一点最近的交点。
二、基本概念和性质(15分钟)1. 介绍几何最值问题的分类:长度最值、面积最值、角度最值等;2. 讲解几何最值问题的基本性质:最优解的存在性、唯一性、可达到性等;3. 通过实例讲解几何最值问题的解题思路。
三、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方法(20分钟)1. 解析法:通过解析几何知识,建立方程,求解最值;2. 构造法:通过构造辅助线,转化问题,求解最值;3. 代数法:通过代数运算,求解最值;4. 几何法:利用几何性质,直接求解最值。
四、典型问题解析(20分钟)1. 例1:求直线y=kx+b与圆x^2+y^2=1的交点中,距离点A(x0,y0)最近的交点;2. 例2:在三角形ABC中,求边长BC上的线段DE的长度,使得∠AED为直角;3. 例3:已知矩形的长和宽,求矩形内切圆的半径。
五、练习与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解决几个典型的几何最值问题;2. 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3. 教师进行解答和讲解,分析学生的解题错误和不足。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几何最值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2. 学生反思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3. 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几个典型的几何最值问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3.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掌握知识的情况、解题能力等。
新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几何最值问题》教案_4
PB PA 23几何最值问题(一)例题:如图1,在Rt △ABC 中,∠ACB =90°,CB =4,CA =6,⊙C 半径为2,P 为圆上一动点,连结AP 、BP ,求AP +BP 的最小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下面给出一种解题思路:如图2,连接CP ,在CB 上取点D ,使CD =1,则有==, 又∵∠PCD =∠BCP ,∴△PCD ∽△BCP .∴=,∴PD =BP , ∴AP +BP =AP +PD .请你完成余下的思考,并直接写出答案:AP +BP 的最小值为 .方法指导:发现结构特点:动点的轨迹是圆(或弧)构造“共边共角型相似”的一般步骤:变式训练:在“问题提出”的条件不变的情况下,AP +BP 的最小值为 . 自主学习检测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4,0),B (4,4),点P 在半径为2的圆O 上运动,则AP +BP 的最小值是 .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2,0),B(0,1),C(0,3),以O 为圆心,OC 为半径画圆,P 为圆O 上一动点,则 的最小值为 . 1.连:系数不为1的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与圆心相连;2.算:计算这两条线段之比k(往往发现这比值k 与系数有关);3.取:连接的两条线段中有一条定线段,在定线段(或其延长线)上取点M ,使得点M 到圆心的距离与半径之比为k ;BDAD32第1题第2题第3题3.如图,半圆的半径为1,AB为直径,AC、BD为切线,AC=1,BD=2,P为上一动点,则PC+PD的最小值为.4.(1)如图1,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圆B的半径为2,点P是圆B上的一个动点,那么PD+的最小值为,PD﹣的最大值为;(2)如图2,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9,圆B的半径为6,点P是圆B上的一个动点,那么PD+的最小值为,PD﹣的最大值为;(3)如图3,已知菱形ABCD的边长为4,∠B=60°,圆B的半径为2,点P是圆B上的一个动点,那么PD+的最小值为,PD﹣的最大值为.挑战题:如图,等边△ABC的边长为6,内切圆记为圆O,P是圆O上一动点,则2PB+PC的最小值为.收获或疑惑:一、合作探究深化学(一)检查建构1.如图,在Rt△ABC中,∠ACB=90°AC=4.BC=3,点D为△ABC内一动点,且满足CD=2,则的最小值为.(二)深度探究问题1:已知扇形COD中,∠COD=90°,OC=6,OA=3,OB=5,点P是上一点,则2P A+PB的最小值为.问题2:如图,已知AC=6,BC=8,AB=10,圆C半径为4,点D是圆C上的动点,连接AD、BD,则2AD+BD的最小值为.当堂检测1.在△ABC中,∠ACB=90°,BC=8,AC=6,以点C为圆心,4为半径的圆上有一动点PD PC21 D ,连接AD ,BD ,CD ,则BD +AD 的最小值是 .2.如图,点A 、B 在圆O 上,且OA=OB=12,且OA ⊥OB ,点C 是OA 中点,点D 在OB 上,且OD=10,动点P 在圆O 上,则 的最小值为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6,-1),M (4,4),以M 为圆心,22为半径画圆,O为原点,P 上圆M 上一动点,则PO+2PA 的最小值为 .。
中考数学最值问题教案
中考数学 " 最值 " 问题教课设计 (1)课时计划:本课题共安排 2 课时教课目的:(1)复习中考数学中的最值问题;(2)培育学生全面的剖析能力,浸透数形联合的思想。
教课要点:几何模型的最值问题。
教课难点:常有几何模型下的最值问题。
教课过程:一、导入最值问题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类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它贯串初中数学的一直,是中考的热门问题,它主要观察学生对平常所学的内容综合运用 . 不论是代数问题仍是几何问题都有最值问题,在中考取出现比较高的主要有益用重要的几何结论(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垂线段最短等)。
利用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性质求最值。
二、知识解说“最值”问题多数归于两类基本模型:1、归于几何模型,这种模型又分为一下几种状况:(1)归于“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 ,凡属于求“改动的两线段之和的最小值”时,多数应用这一模型。
(2)归于“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凡属于求“改动的两线段之差的最大值”时,多数应用这一模型。
(3)归于“与圆有关的最值问题”2、归于函数模型:即利用一次函数的增减性和二次函数的对称性及增减性,确立某范围内函数的最大或最小值三、模型剖析利用几何模型求最值(1)纳入“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条件:以下左图, A 、B 是直线同旁的两个定点.问题:在直线 L 上确立一点 P,使 PA+PB 的值最小.方法:作点 A 对于直线 L 的对称点 A1 ,连结 A1 B 交 L 与点 P,则 PA+PB=A1 B 的值最小(不用证明)BAClA/例 1.如图,菱形ABCD中,AB=2,∠BAD=60°,E是AB的中点,P是对角线 AC 上的一个动点,则 PE+PB 的最小值是 ________。
剖析:第一分解此图形,建立如图模型,由于 E、B 在直线 AC 的同侧,要在 AC 上找一点 P,使 PE+PB 最小,要点是找出点 B 或 E 对于 AC 的对称点。
二次函数与几何图形的最值问题教学设计
二次函数与几何的综合运用(1)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利用二次函数的轴对称性来求线段和的最小值2、利用二次函数求铅锤线段的最大值3、在利用二次函数性质解决有关线段的最值问题时,体会数形结合、转化等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利用二次函数性质解决有关线段的最值问题教学难点:利用函数解析式设点的坐标来解决几何问题教学过程:一、预习交流(一)、知识回顾 名称 一般式 顶点式二次函数解析式(a ≠0)轴对称性 对称轴顶点坐标增减性a >0在对称轴左侧,y 随x 增大而( ); 在对称轴右侧,y 随x 增大而( ). a <0 在对称轴左侧,y 随x 增大而( );在对称轴右侧,y 随x 增大而( ).最值a >0;,)()(时当最小值==y x a <0;,)()(时当最大值==y x.,)()(时当最大值==y x (二)、热身练习: (教材基本题)抛物线交x 轴于A 、B 两点, 其中B (3,0),交y 轴于点C(0,3).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和直线BC 的解析式。
n mx x y ++-=2.,)()(时当最小值==y x二、合作探究(教材基本题)抛物线交x 轴于 A 、B 两点,其中B (3,0),交y 轴于点C(0,3).(一)、探究1:点P 是抛物线对称轴上一动点,当PA+PC 的值最小时,求点P 的坐标。
变式:点P 是抛物线对称轴上一动点,当 PAC 周长最小时,求点P 的坐标(二 )探究2:点M 直线BC 上方抛物线上一动点,过点M 作x 轴垂线交BC 于点N ,求MN 的最大值变式:(1)点M 是直线BC 上方抛物线上一动点, 求 MBC 面积的最大值。
变式(2)点M 是直线BC 上方抛物线上一动点,求四边形 ACMB 面积的最大值n mx x y ++-=2⊿ M N ⊿三、课堂小结:一个核心:二次函数的性质(轴对称性,增减性)二种思想:数形结合,转化三种方法:求线段和的最小值常用二次函数的轴对称性来转化求铅垂线段的最大值时,常用较大的纵坐标减去较小的纵坐标,再求出所得二次函数的最值利用函数解析式设点的坐标来解决几何问题四、课堂检测1、当x=________时,二次函数y=x2+2x-2有最小值.2、如图,抛物线经过A(-2,0),B(-1,0),C(0,2)三点.(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写出抛物线的对称轴。
几何最值问题教案
几何最值问题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几何最值问题2.内容解析近年来,中考中出现了几何最值问题,这类试题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能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空间想像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的内容解析,本节课将通过例题和变式题的形式解决几种最值问题,并尝试揭示出几种最值问题的解题策略。
二、教学目标(1)了解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原理和方法;(2)掌握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及几何的图形性质解决几何最值问题;(3)培养学生几何探究、推理能力,体会化归思想;三、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几何最值问题原理的运用难点:寻求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四、教学用具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课前预热1.如图,在直线l 上找一点P ,使 AP+BP 最小.lBA2.如图,在直线l 上找一点P ,使 AP+BP 最小.意图:回顾旧知识,这两个图形可以作为求一类几何最值的几何模型,体会“转化”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为后面例题分析中找出几何模型作铺垫。
二、例题分析例 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点E 是AB 中点,在对角线AC 上找一点P ,使PE+PB 的值最小?EAB意图:在几何图形中抽取出几何模型,提高解题速度。
同时进一步强化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变式一、lA上找一点P ,使PE+PB 的值最小?FEAB意图:当点由定点变成动点时,解决问题的本质发生变化,最值原理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变为垂线段最短。
提醒学生审题一定要仔细,细心。
同样强调转化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作用。
例:如图,点P 是⊙O 上的一个动点,点A 在⊙O 外,当P 在何处时PA 最长,在何处时PA 最短.意图:从这个例题中得出求几何最值的另外一种原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即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同时为后面两个变式题的解决作铺垫。
变式二、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AB=2,点E 是AB 中点,点P 为对角线AC 的中点,把正方形ABCD 绕顶点B 顺时针旋转得到正方形A′BC′D ′,点P 的对应点是点P ′,连接EP ′,则在旋转过程中线段EP ′的最大值是 ,最小值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何中最值问题专题复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几何中的最值问题变幻无穷,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复杂条件变化中发现解决问题的路径,核心问题是训练学生在题目中寻找不变的已知元素,从这些已知的不变元素,运用“两点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点的运动轨迹”“二次函数最值”等知识源,实现问题的转化与解决.教学目标:知识溯源,从知识转化角度,借助中考真题的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处理最值问题的基本知识源(见教学设计中的标题),明确解决最值问题的思考方向。
重点知识与命题特点最值连续多年广泛出现于中考试题中,由冷点变为热点,求相关线段、线段之和差、面积等最大与最小值.此类问题涉及的知识要点有以下方面: ①两点间线段最短;②垂线段最短;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④定圆中的所有弦中,直径最长;⑤圆外一点与圆的最近点、最远点.⑥借助转化为代数思想: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增减性、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命题特点侧重于在动态环境下对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考查.核心思想方法由于这类问题目标不明确,具有很强的探索性,解题时需要运用动态思维、数形结合、模型思想、特殊与一般相结合、转化思想和化归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函数和方程思想、从变化中寻找不变性的数学思想方法、逻辑推理与合情猜想相结合等思想方法.解这类试题关键是要结合题意,借助相关的概念、图形的性质,将最值问题化归与转化为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与突破。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我们所学的知识体系中,有哪些与最大值或最小值有关联的知识?①两点间线段最短;②垂线段最短;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④定圆中的所有弦中,直径最长;⑤圆外一点与圆的最近点、最远点.⑥借助转化为代数思想: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增减性、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师:我们把这些知识点称为求几何中最值的知识源.二、真题讲解真题示例11.(2016·福建龙岩)如图,在周长为12的菱形ABCD中,AE=1,AF=2,若P为对角线BD上一动点,则EP+FP的最小值为()A.1 B.2 C.3 D.4【题型特征】利用轴对称求最短路线问题【示范解读】此类利用轴对称求最短路线问题一般都以轴对称图形为题设背景,如圆、正方形、菱形、等腰梯形、平面直角坐标系等.首先根据题意画出草图,利用轴对称性找出对应线段之间的相等关系,从而把所求线段进行转化,画出取最小值时特殊位置,两条动线段的和的最小值问题,常见的是典型的是“小河”问题,关键是指出一条对称轴“河流”(如图1).三条动线段的和的最小值问题,常见的是典型的“牛喝水”问题关键是指出两条对称轴“反射镜面”(如图2),结合其他相关知识加以解决.真题示例2(2016·四川内江)如图1所示,已知点C(1,0),直线y =-x +7与两坐标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D ,E 分别是AB ,OA 上的动点,则△CDE 周长的最小值是______.【解题策略】1.画图建模,画出取最小值时动点的位置,建立相关模型;2.学会转化,利用轴对称把线段之和转化在同一条直线上.真题(组)示例3例3如图,在△ABC 中,AB=3,AC=4,BC=5,P 为边BC 上一动点,PE ⊥AB 于E ,PF ⊥AC 于F ,则EF 的最小值为 .【题型特征】利用垂线段最短求线段最小值问题真题(组)示例41.(2012宁波)如图2,△ABC 中,︒=∠60BAC ,︒=∠45ABC ,AB=22,D 是线段BC 上的一个动点,以AD 为直径画⊙O 分别交AB ,AC 于E ,F ,连接EF ,则线段EF 长度的最小值为 .【示范解读】⊙O 的大小随着AD 的变化而变化,在此变化过程中,圆周角∠BAC 的度数始终保持不变,而线段EF 即为⊙O 中60°圆周角所对的弦,弦EF 的大小随⊙O 直径变化的变化而变化,当圆O 的直径最小时,60度圆心角所对的弦长最短,即转化为求AD 的最小值,由垂线段最短得出当AD ⊥BC 时,AD 最短.【解题策略】1.观察发现,分析总结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不变元素及内在联系,2.画图转化,根据内在联系转化相关线段,应用“垂线段最短” 求出相关线段的最小值. 真题(组)示例5(2013•宿迁)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点A (0,1),B (1,2),点P 在x 轴上运动,当点P 到A 、B 两点距离之差的绝对值最大时,点P 的坐标是 .(图2) (图3) x y O (图1) C B A E D C 1 C 2 ·A 草地河流 ·A·AM N (图2)H H (图3) (图4) (图5)(2016四川眉山)26.已知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A 、B 、C 分别为坐标轴上上的三个点,且OA=1,OB=3,OC=4,(1)求经过A 、B 、C 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y=﹣x 2﹣x+3;(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是否存在一点P ,使得以以点A 、B 、C 、P 为顶点的四边形为菱形?若存在,请求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5,3)(3)若点M 为该抛物线上一动点,在(2)的条件下,请求出当|PM ﹣AM|的最大值时点M 的坐标,并直接写出|PM ﹣AM|的最大值.【示范解读】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出直线PA 解析式,当点M 与点P 、A 不在同一直线上时,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PM ﹣AM|<PA ,当点M 与点P 、A 在同一直线上时,|PM ﹣AM|=PA ,当点M 与点P 、A 在同一直线上时,|PM ﹣AM|的值最大,即点M 为直线PA 与抛物线的交点,联立直线AP 与抛物线解析式,求出当|PM ﹣AM|的最大值时M 坐标,确定出|PM ﹣AM|的最大值即可.【题型特征】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线段之差最大问题【解题策略】结合已知定长线段,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找出最大值时的特殊位置,线段之差最大问题.真题(组)示例7(2016泸州)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 (1,0),B (1﹣a ,0),C (1+a ,0)(a >0),点P 在以D (4,4)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上运动,且始终满足∠BPC =90°,则a 的最大值是 .真题(组)示例82.(2015•四川乐山)如图3,已知直线y= 34 x-3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P 是以C(0,1)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上一动点,连结PA 、PB .则△PAB 面积的最大值是( )A .8B .12C .212D .172(图1) 【知识源】圆外一点与圆心的连线上,该点和此直线与圆的近交点距离最短、远交点距离最长.【解题策略】1. 描述点的运动轨迹,找出特殊位置,化动为静;2. 综合题中已有条件,分析其中不变元素,恰当转化.真题(组)示例91.(2016江苏常州)如图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一次函数y=x 与二次函数y=x 2+bx 的图象相交于O 、A 两点,点A (3,3),点M 为抛物线的顶点.(1)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2)长度为2的线段PQ 在线段OA (不包括端点)上滑动,分别过点P 、Q 作x 轴的垂线交抛物线于点P 1、Q 1,求四边形PQQ 1P 1面积的最大值;【题型特征】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最值问题 【解题策略】此类问题中,无法通过轴对称或画草图得出何时所求线段或面积的最值,可以通过设相应点的坐标,运用函数思想,建立函数模型,最终通过二次函数的最值原理求出相应的最值.1.树立坐标意识,通过坐标表示相关线段长度;2.运用函数思想,构建函数模型,通过二次函数的性质理求出相应的最值.三、专题总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求平面几何图形中某个确定的量(如线段长度、角度大小、图形面积)等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求几何最值问题的基本方法有:1.特殊位置与极端位置法;2.几何定理(公理)法;3.数形结合法等.复习时既要注重对基本知识源的理解与建构,更要注重对相关知识源的综合与整合。
在解决本类题型时我们要学会动中觅静,即要分析总结图形中动点在运动过程中不变元素,探寻那些隐含的、在运动变化中的不变量或不变关系.通过不变关系建立相关模型实现最值的转化。
四、命题预测1.综合性逐渐增强,如多个知识源、知识点的相互整合渗透;2.注重对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考查,注重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3.最值问题“逆” 呈现,如在最值条件下求其他相关问题.五、巩固演练1.如图1 ,在矩形ABCD 中 ,AB=10 , BC=5 . 若点M 、N 分别是线段ACAB 上的两个动点 , 则BM+MN 的最小值为( )A . 10B . 8C . 53D . 62.如图2-1,已知点P 是抛物线214y x 上的一个点,点D 、E 的坐标分别为(0, 1)、(1, 2),连(图6)图2 (图3)结PD 、PE ,求PD +PE 的最小值.3. 在坐标系中,点A 的坐标为(3,0),点B 为y 轴正半轴上的一点,点C 是第一象限内一点,且AC=2.设tan ∠BOC=m ,则m 的最小值是_________.4.如图,⊙O 的半径为1,A ,P ,B ,C 是⊙O 上的四个点. ∠APC=∠CPB=60°.(1)判断△ABC 的形状: ;(2)试探究线段PA ,PB ,PC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3)当点P 位于的什么位置时,四边形APBC 的面积最大?求出最大面积.5.如图6,在△ACE 中,CA=CE ,∠CAE=30°,⊙O 经过点C ,且圆的直径AB 在线段AE 上. (1)试说明CE 是⊙O 的切线;(2)若△ACE 中AE 边上的高为h ,试用含h 的代数式表示⊙O 的直径AB ;(3)设点D 是线段AC 上任意一点(不含端点),连接OD ,当CD+OD 的最小值为6时,求⊙O 的直径AB 的长.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将抛物线2y x 的对称轴绕着点P (0,2)顺时针旋转45°后与该抛物线交于A 、B 两点,点Q 是该抛物线上的一点.(1)求直线AB 的函数表达式;(2)如图①,若点Q 在直线AB 的下方,求点Q 到直线AB 的距离的最大值;以上几例为几何中有关最值计算问题的常用设计思路,同学们只要能寻得问题的源头,便能抵达成功的彼岸.BC P O A A C B O 第4题图 第4题备用图 (图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