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流程近终型
材料成形与控制
![材料成形与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8e52f25f783e0912a2162ab3.png)
材料成形控制选修课学习报告本学期,通过对材料成形控制这门选修课的学习,我对这门学科有了系统且清晰的认识,从对高深莫测的材料学科的惧怕逐步转化为有意识的去关注,去培养对它的兴趣。
除了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外,我对国家及国际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有了一定了解,并带着自己的思考去看待新格局下国家在新材料这一领域的战略部署和科研动态;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一个大学生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下,应该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从而为自身、社会、国家塑造一个高格局,多方位,全球化的创新人才形象。
长话短说,下面就我自身的体会谈谈这门课的学习成果总结。
材料成形与控制,也作材料加工工程,顾名思义,是通过不同的加工手段将原料或原材料转变成实用材料或制品的一种工程技术,作为材料产业链的最后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实践环节,它结合了材料科学、冶金工程、机械工程多门学科的特点,也正是在多学科交叉的情况下,一个优良的产品才能在某一门工艺下被生产出来。
因而,它是一门侧重实践的学科,需要我们去实地动手操作,去积极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内涵,而不是纸上谈兵。
一、理论知识材料成形技术,按照传统学科的划分,主要有液态成形,塑性成形,焊接成形,粉末冶金成形,材料表面工程,材料热处理,短流程近终形成形等等。
按被加工的材料所处的相态划分,可分为气态成形、液态成形、半固态成形、固态成形。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必将有越来越多的新型成形技术研究出来,而其的分类也将越来越多元化,更将契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下面是我就两种最典型的成形工艺的理解和看法:1.液态成形,也叫凝固成型、铸造成型,本质是通过相态的变化,实现原料到铸件的转变,主要阶段有充型和凝固收缩,如果该金属的流动性不好,浇注温度达不到,或是充型压力不够大,势必会影响到充型的完整度,可能会生产出残件、不平整的次品,而通过预热模具、改善模具流通结构或设置多个浇口以提升金属的流动性,从而利于排除铸模内部残留气,形成较复杂的铸件。
金属材料短流程、近终形的生产工艺
![金属材料短流程、近终形的生产工艺](https://img.taocdn.com/s3/m/c302e39a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01.png)
金属材料短流程、近终形的生产工艺多个进程(如凝固与成形)的综合化,称短流程化,如喷射成形技术、半固态加工技术和持续铸轧技术等。
打破传统的材料成形与加工模式,缩短生产工艺流程,简化工艺环节,实现近终形、短流程的持续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近终型、短流程的成形加工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等特点,在技术上突出的特点是缩短加工周期,尽可能减少变形量或后续加工环节,由金属熔体直接取得所需的制品或近似的制品,同时,这些制品还具有现有加工方式所生产制品的性能和组织,这可大大减少后续挤压、轧制和压铸等耗能大、投资大、用工多的加工进程。
例如,半固态成形、持续铸轧和持续铸挤等是将凝固与成形两个进程合而为一,实行精准控制,形成以节能、降耗、高效和优质为主要特征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1半固态成型金属材料的半固态成型是在半液半固的两相状态下进行的,所以与全液体成型或全固体成型相较,具有许多长处。
首先,在凝固进程中有固液两相,同时存在的合金系都可进行半固态成型。
半固态材料浆的粘度比熔融金属的粘度高得多,因此成型时可形成层流,也能更均匀地填充模型。
金属浆的成型温度较低,与常规铸造工艺相较:可节约35%左右的能源;可以延长模型寿命;凝固时间较短;可缩短生产周期;由于有固体存在和温度较低,零件在模内的收缩较小。
用金属浆生产的零件内的宏观气孔与显微疏松比常规铸件中的少得多。
半固态材料填充模型时,材料前端呈层流充满型腔,比熔融金属的流动平稳得多,不会卷入气体。
半固态成型零件的尺寸可与成品零件的相等或几乎相等,极大地减少了机械加工量与切削量,既节约了材料,又可以生产形状复杂的零件或难于加工的薄壁零件。
半固态模锻件与压铸件表面平整滑腻,内部组织致密,晶粒细小,力学性能高。
2近终形轧制技术(1)热连轧技术热连轧技术是将均热后的坯锭同时在几个机架中产生塑形变形的持续轧制进程。
与单机架轧制相较较,热连轧技术具有工艺流程短,生产率高,产品质量高和生产本钱低等长处。
金属材料短流程、近终形的生产工艺
![金属材料短流程、近终形的生产工艺](https://img.taocdn.com/s3/m/9371ec7f02768e9951e7388d.png)
金属材料短流程、近终形的生产工艺金属材料短流程、近终形的生产工艺连铸近终形连铸(Near-Net-Shape Continuous Casting)是指使连铸坯的断面尺寸在保证钢材性能、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接近最终钢材断面的形状、尺寸。
近终形生产工艺打破了传统的材料成形与加工模式,缩短了生产工艺流程,简化了工艺环节,实现近终形、短流程的连续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近终型、短流程的成形加工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等特点,在技术上突出的特点是缩短加工周期,尽量减少变形量或者后续加工环节,由金属熔体直接得到所需的制品或近似的制品,同时,这些制品还具有现有加工方法所生产制品的性能和组织,这可大大减少后续挤压、轧制和压铸等耗能大、投资大、用工多的加工过程。
近终形连铸技术是金属材料研究领域里的一项前沿技术,它的出现为冶金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改变了传统冶金工业中薄型钢材的生产过程。
它主要包括薄板坯连铸技术、薄带连铸技、喷雾沉积技术等。
目前,薄板坯连铸技术已经进入工业化生产,而大多数薄带坯连铸技术仍主要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一些技术难点和缺陷还有待进一步解决。
日本预测,到2020年,在连铸技术领域,传统连铸占40%,薄板坯连铸占50%,薄带坯连铸占10%。
1 薄板坯连铸技术薄板坯连铸是介于传统连铸和薄带连铸之间的一种工艺。
世界上第一台薄板坯连铸机于1989年在美国Nucor公司的Crawfordsville工厂投产。
薄板坯的厚度通常为40-50mm,是传统连铸板坯厚度的1/3-l/6。
因此,生产过程中可取消粗轧机而直接进入精轧机。
普通连铸的吨钢投资为800-1200美元,而薄板坯连铸的吨钢投资只有300-500美元,经济效益十分巨大。
1984年,原联邦德国sehloemansiemagsMS公司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着手开始研究薄板坯连铸技术,1986年取得重大进展,1989年第一条薄板坯连铸生产线在美国Nucor公司正式投产。
东北大学材料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
![东北大学材料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a1f6fed15abe23482f4d42.png)
附件11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材料工程(085204)一、专业领域简介与研究方向(一)专业领域简介东北大学材料工程是国家首批试点招收与培养工程硕士的领域之一,也是首批设立培养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领域之一。
与本领域相对应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我国冶金与材料领域最早建立的学科之一,涵盖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3个二级学科,具有学科齐全、理工结合等特点。
本学科1962年起开始培养研究生,1981年具有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07年被评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并于同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依托本学科,建有“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发改委与地方共建的“材料电磁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金属材料微结构设计与控制辽宁省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新材料与功能材料网上合作研究中心”、“新材料技术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金属防护专业技术服务中心”等科研教学基地。
本学科以金属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为重点,以功能材料为发展前沿,以金属材料升级换代和新材料研制为使命,围绕工艺绿色化、装备智能化和产品高质化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在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和高端金属材料产品两方面实现突破,为材料的研制、生产和应用提供原创性理论和关键技术。
学科立足国际前沿,致力于建设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科研与成果转化和学术交流的国际一流基地,使学科成为推动材料发展、促进材料技术进步和服务经济社会及国防建设的典范。
(二)研究方向:1.材料设计、模拟与仿真2.低维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3.材料微结构与性能的调控4.新型功能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5.高性能陶瓷及粉末冶金材料6.材料表面技术7.材料电磁过程研究8.材料塑性成形理论与工艺9.材料成形过程智能控制10.金属材料成形与热处理装备智能化11.金属材料短流程工艺与理论12.材料腐蚀与防护二、培养目标材料工程领域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学兼优, 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能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架空铝合金导线的研究与应用
![架空铝合金导线的研究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f7de523a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b9.png)
架空铝合金导线的研究与应用张瑞峰;董亚光;谭瑞;赵红亮【摘要】铝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且成本较低,是取代铜的首选材料.基于此,对国内常见的架空导线作对比,重点对全铝合金导线的发展进行评述,介绍铝合金导线通过优化成分、加工工艺和热处理方式来提高性能的最新研究进展.【期刊名称】《河南科技》【年(卷),期】2016(000)015【总页数】3页(P109-111)【关键词】铝合金导线;合金元素;连续铸挤;热处理【作者】张瑞峰;董亚光;谭瑞;赵红亮【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1;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1;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1;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726.3铜由于其优异的导电性和良好的抗拉强度和耐蚀性能而被选作为导体材料,而铝的导电性仅次于铜,且在地壳中含量丰富,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加工成型性[1],铜资源匮乏及铜价较高使得“以铝代铜”成为热点[2]。
目前铜的价格约为3.5万~4.0万/t,而铝的价格约为1.2万~1.4万/t,铝的电导率约为铜的62%,而密度是Cu的33%,输送同样的电量,所需Al导线的质量只有Cu导线质量的50%即可[3],且价格较低,因此Al导线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沿海、东部工业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电力能源的需求不断加大,而我国发电基地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需要使用长距离、大规模的架空输电导线才能实现“西电东送”[4]。
目前,架空输电导线仍以传统的钢芯铝绞线(ACSR)为主,但随着电力的发展以及智能电网的建设的全面展开,ACSR已经不能满足要求,而铝合金导线的优异性能却逐渐凸显出来。
国内外相继开发出一系列具有优异性能的铝合金导线,主要包括钢芯铝合金绞线(AACSR)、铝合金芯铝绞线(ACAR)、全铝合金绞线(AAAC)3种类型[5]。
本文就3种铝绞线与钢芯铝绞线进行对比,重点对全铝合金绞线的特点及未来发展进行了评述。
短流程近终成形技术(薄板坯)
![短流程近终成形技术(薄板坯)](https://img.taocdn.com/s3/m/8526930c0740be1e650e9a33.png)
RAL短流程近终成形技术主讲人:张晓明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RAL 4 薄板坯连铸连轧的关键技术问题薄板坯必须采用连铸连轧工艺在卷重相同情况下,厚板坯定尺长度8~12m,薄板坯就需40~60m,比表面积达5以上。
这种既薄且长的铸坯就不能采取CCR或低温热装工艺,必须实行连铸连轧工艺。
薄板坯连铸连轧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及采用的新技术⏹厚板坯连铸连轧的基本条件;⏹薄板坯连铸过程采用的新技术;⏹薄板坯连铸与轧制之间的衔接匹配技术;⏹薄板坯热轧新技术等。
RAL 4.1薄板坯连铸采用的新技术4.1.1 新型结晶器及其相关技术薄板坯连铸-薄板坯连铸连轧的突破口结晶器设计-薄板坯连铸技术的核心结晶器形状及分类形状:早期差别较大,现在越来越接近,突出表现在上口面积逐步增大。
分类:依结晶器形状不同大体可分为平行板型、漏斗型、全鼓肚型三种。
ISP工艺采用的平行板结晶器RAL特点:上部是垂直段,下部是弧形段,侧板可调,上口断面是矩形,由于结晶器上口的厚度为60~80mm,所以只能采用薄片型浸入式长水口,水口与结晶器内壁间只有10~15mm的间隙。
问题:⏹水口插入处宽面保护渣熔化不好,很难获得恒定可控的保护渣层,影响了薄板坯的表面质量;⏹水口的壁厚仅有10mm,水口寿命很低,最大钢水通过量仅为2t/min,产量受到限制。
RAL平板型结晶器进行的改进⏹由平板型结晶器改为小漏斗型(小橄榄球型),即将结晶器上口宽面厚度逐步加大到60+(25×2)mm的鼓肚型,一直延伸到结晶器出口(1.5×2)mm的小鼓肚。
⏹水口仍采用薄片型,由于鼓肚的存在,使结晶器上口空间加大,水口壁厚也增加到20mm,这样使结晶器的寿命大大延长。
RAL ⏹结晶器长度为1120mm ,其中漏斗区长度为700mm 。
上口中间部位的最大厚度达150mm ,下口处厚度为40~70mm ,可以满足精轧机组对铸坯厚度的要求。
CSP 工艺采用的漏斗型结晶器⏹上口宽面两侧为平行段,与宽面中部的铜壁按椭圆弧线连接,沿垂直方向在两宽面间形成带锥度的漏斗状内腔,在结晶器出口部分又收缩为平行段,其间距相当于薄板坯厚度;特点RAL问题⏹钢水凝固过程中发生弯曲变形,而理想的形状是尽可能减少或消除坯壳内两相区的弯曲变形率;⏹结晶器的漏斗形状和由漏斗向平行段过渡区形状的设计非常关键,要考虑凝固壳承受的复杂应力、截面周长变化、凝固收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常规板坯连铸轻压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常规板坯连铸轻压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e40bcd33169a4517623a31d.png)
常规板坯连铸轻压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近年来,利用动态轻压下改善常规板坯、厚板坯以及大方坯连铸的生产效率、控制铸坯常见的中心偏析、中心疏松和中心线裂纹等缺陷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得到肯定。
由于其在连铸过程既控制铸坯温度又控制铸坯的压下变形,从而在提升铸坯内部质量、提高连铸生产效率和缩短后续轧制生产流程等方面具有的巨大发展潜力和独特优越性,正在被视为发展中的新一代连铸技术而受到广泛关注。
连铸轻压下指在铸坯凝固末端一个合适的两相区内利用当地的夹辊或其它专门设备,对铸坯在线实施一个合适的压下量,用以抵消铸坯凝固末端的体积收缩,避免中心缩孔(疏松)形成;抑制凝固收缩而引起的浓化钢水流动与积聚,减轻中心宏观偏析程度的铸坯凝固过程压力加工技术。
其中,将只能在铸机辊列某一固定位置实施的轻压下称之为静态轻压下;能够在线跟踪铸坯的热状态,并根据其当时的实际凝固位置实施轻压下称之为动态轻压下。
由于动态轻压下技术在提升铸坯内质、提高连铸效率等方面独特的优越性,已得到国内外日益广泛的重视。
连铸轻压下技术发展历程1 轻压下技术思想的提出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研究板坯的中心偏析和避免使用电磁搅拌所带来的中心白亮带问题,新日铁公司曾尝试在凝固末端的扇形段人为加大辊缝收缩量(约0.6-0.8mm/m),发现其对控制板坯鼓肚和中心偏析有比较明显的效果。
这就是所谓的板坯静态轻压下,静态轻压下必须与拉速很好配合才能具有比较稳定的工艺效果,应用过程中有很大的局限性。
此后,新日铁和NKK 还分别研究了一些变异的轻压下途径,如NKK 提出人为鼓肚轻压下的概念,并将此应用在该公司福山6 号板坯连铸机上。
新日铁也提出过圆盘凸型辊轻压下法,其做法是把夹辊的中间部分做成凸台。
不难发现,由于上述轻压下工艺一直没能摆脱静态轻压下固有的局限性,实际生产中,难以很好地发挥作用,所以这些技术一直难以推广应用。
但它为凝固过程通过辊缝控制来改善铸坯内部质量提供了发展思路。
半固态铸轧成形技术的最新研究
![半固态铸轧成形技术的最新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229fad3ad51f01dc281f15f.png)
6 节约能源. ) 以生产单位 质量 零件为例 , 固 半 态加工与普通铸造相比, 节约能源 3 %左右. 5 由此可见, 半固态加工技术与传统的加工技术相 比具有极大的优势, 因此 8 0年代后期以来, 世界各国 在工艺实验和理论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 , 取得了 较大的进展. 一般说来 , 在液相线以上的金属成形方
能、 短流程 、 近终形 的加工方 法. 文章综述 了近年来半 固态 铸轧 成形技术 的研究 现状 , 细介绍 了课题组 在半 固态 详 镁合金铸轧成形 技术方面所作的工作 , 最后预测 了该技术 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 固态 ; 半 铸轧 ; 镁合金
中图分类号 : G 3 T 39 文 献标识码 : A
1 半 固态加工技术
半 固态金属成形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 : 1 应用范围广泛 , ) 凡具有液固两相 区的合金均
法为铸造类成形 , 固相线 以下的成形方法为锻造类 成形, 而半 固态成 形 则在 液 固两 相线 之 间. 如果按 成
形 温度排序 , 种成形方 法排列见 图 1 . 各
i o mi g me h d n fr n t o s
半 固态 成 形 方 法 和 其Leabharlann 它 成 形 方 法 的关 系 见 图
2r] 可以看出, 3 半固态成形是在借鉴相关成形方法
.
的基础 上发展 形成 的. 目前 常见 的半 固态 成 形 方 法
收稿日 20 一5 1 垂金质百 0 o — 1 期: 6
作者简介 : 张颂 阳(9 5一) 男 , 17 , 博士研究生.
: 科技部科研院所技术开发专项基金资助项目( CT 20 一 K X— 7) 江西省教育厅科技攻关项 目( N SE一 02 JZ o ; 1 赣教 技字[05 1 号) 20 ]8
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漫谈
![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漫谈](https://img.taocdn.com/s3/m/1765b325ed630b1c59eeb592.png)
高效的优势 ,得 到迅的距离 不 板坯 连铸 连轧 工艺 方案 中生 产线
少 于 2 rm, 有 利 于 保 护 渣 的 熔 5 a
最短 , 仅需 10m, 8 实现 了短流程 。
新 型 薄 板 坯 连 铸 连 轧 技 术
化。 提 高 其 使 用 寿 命。f) 格 从 钢液 至成 卷仅 需 】 n b严 5mi,显 示
CP S 技术
艺 ,即在 线热 带钢 生产 T 艺 ,是
施 罗曼 一西 马克公 司开发 的 德 国曼 内斯曼 一德 马克公 司和意 薄板 坯连铸 连轧工 艺 ,如 F S Q TR
CS (o a tsr r d cin P c mp c ti p o u t 1工 p o
大利 阿西 埃维 尔西 亚集 团合作 开 工艺 ( 意大利 开发 ) ,被称之为生
技 术方 面 ,薄板 坯连铸 结 晶器 钢
的板坯 ,其 二 次枝 晶更 短 ,原 始 分 布 于薄板 坯表 面 的夹 杂物数 量 水 流动 控制 技术 、防止 结 晶器保 铸 态组织 晶粒 就 比传 统 板坯 的更 必 然增 加 。另外 ,薄板 坯 结 晶器 护 渣卷 渣技 术 、薄 板坯 连铸 结 晶
C NR LT 艺 等 。 O 0L
可能 ,缩短 了生 产 线长 度 。但 是
该技 术设 备复 杂 ,对 管理 水平 和 技术要求较高。
IP S 技术
I P il es pp o u t n S ( i t rd ci 、工 nn r i o
其他技术
除上述 工艺外 ,还有其他 的
国 施 勒 曼 一西 马 克 (M S 公 司 S )
短流程近终型
![短流程近终型](https://img.taocdn.com/s3/m/67b62f0a4a7302768e99394d.png)
金属材料短流程、近终形的生产工艺一、金属材料的近终型生产工艺近终形连铸是指在保证最终产品质量所需压下量的前提下,更接近于产品最终形状的连铸技术。
主要包括薄板坯连铸技术、薄带连铸技、喷雾沉积技术等。
近终形连铸技术是金属材料研究领域里的一项前沿技术,它的出现为冶金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改变了传统冶金工业中薄型钢材的生产过程。
传统的薄型钢材生产工艺包括多道次热轧和反复冷轧等工序,工序复杂、生产周期长能耗、产品成本高、劳动强度大。
采用薄带连铸技术,能将连续铸造轧制甚至热处理融为一体设备投资减少生产工序简化生产周期缩短产品成本显著降低且产品质量不亚于传统工艺。
此外,利用薄带连铸技术的快速凝固效应,还能生产出轧制工艺难以生产的材料以及具有特殊性能的新材料。
薄板坯连铸连轧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发成功以来引起了冶金界的高度重视,成为继氧气转炉炼钢、连续铸钢之后钢铁工业的又一次技术革命。
至今,在短短的十多年里,薄板坯连铸技术发展势头迅猛,己有15个国家的31台薄板连铸连轧设备投产,其产量也激增到近4720万吨。
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典型工艺流程有CPS、ISP 、CONROLL 、FTSR等。
下面我们主要介绍一下CPS技术和FTSR技术:1.薄板连铸技术1.1CPS技术CPS技术是由德国施罗曼一西马克公司(SMS)开发成功的,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已有19条生产线成功地投入了工业生产。
CPS的工艺过程为:采用立弯式连铸机生产厚50mm~60mm的铸坯,经分段剪后,送入辊底式均热炉(120~185m)进行加热、均热。
薄板坯经加热炉入口段、加热段和均热段加速到20~30m/min进入轧制工序。
六机架精轧机组将厚50mm~60mm的铸坯轧制成1.2~12.7mm的带材,经层流水帘冷却后卷取。
生产线全长约270m。
优点:流程短、生产稳定、产品质量好等。
缺点:对钢水质量要求高、难以生产很宽或较厚的钢板、均热炉设备尚未定型化等。
铜合金管材短流程生产工艺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铜合金管材短流程生产工艺的研究现状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08e433c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b8.png)
铜合金管材短流程生产工艺的研究现状与发展陆延静;丁思远【摘要】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research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short process of copper alloy tube production;it pointed out that impIementing an appropriate short process depends on the needs of the enterprise.%论述了铜合金管材短流程生产工艺的特点、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指出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短流程工艺路线。
【期刊名称】《有色金属加工》【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4页(P9-12)【关键词】铜合金;管材;短流程工艺;研究现状【作者】陆延静;丁思远【作者单位】中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洛阳471039;中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洛阳 471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G359铜合金管材以其良好的耐磨耐腐蚀性、高强度以及抑制海洋微生物附着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电力电气、海水淡化、船舶制造、石油化工、汽车、建筑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1-2]。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对冷凝管、同步器齿环管等铜合金管材的需求量增长较大,预计到2015年各类铜合金管材的需求量将达到20万t左右[3]。
目前,铜合金管材的生产工艺仍以传统的挤压法为主,即铸锭—热挤压—(冷轧)—拉伸工艺,该工艺技术成熟可靠,可以生产多种规格的产品,但存在工艺流程长、能耗高和成品率低等缺点。
铜合金管材短流程生产工艺取消了铸锭加热、挤压等热加工工序,即管坯制备、冷加工两段式生产工艺,其最大特点是生产流程短,直接由连铸机组生产出管坯,管坯不经加热即进行轧制或拉伸,是一种短流程、低能耗、投资省、低运行成本的生产方法。
短流程生产工艺有水平连铸—行星轧管—拉伸法(铸轧法)、连铸—冷轧—拉伸法(连铸—冷轧法)、上引连铸—连续挤压—拉伸法、热型连铸—拉伸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属材料短流程、近终形的生产工艺一、金属材料的近终型生产工艺近终形连铸是指在保证最终产品质量所需压下量的前提下,更接近于产品最终形状的连铸技术。
主要包括薄板坯连铸技术、薄带连铸技、喷雾沉积技术等。
近终形连铸技术是金属材料研究领域里的一项前沿技术,它的出现为冶金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改变了传统冶金工业中薄型钢材的生产过程。
传统的薄型钢材生产工艺包括多道次热轧和反复冷轧等工序,工序复杂、生产周期长能耗、产品成本高、劳动强度大。
采用薄带连铸技术,能将连续铸造轧制甚至热处理融为一体设备投资减少生产工序简化生产周期缩短产品成本显著降低且产品质量不亚于传统工艺。
此外,利用薄带连铸技术的快速凝固效应,还能生产出轧制工艺难以生产的材料以及具有特殊性能的新材料。
薄板坯连铸连轧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发成功以来引起了冶金界的高度重视,成为继氧气转炉炼钢、连续铸钢之后钢铁工业的又一次技术革命。
至今,在短短的十多年里,薄板坯连铸技术发展势头迅猛,己有15个国家的31台薄板连铸连轧设备投产,其产量也激增到近4720万吨。
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典型工艺流程有CPS、ISP 、CONROLL 、FTSR等。
下面我们主要介绍一下CPS技术和FTSR技术:1.薄板连铸技术1.1CPS技术CPS技术是由德国施罗曼一西马克公司(SMS)开发成功的,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已有19条生产线成功地投入了工业生产。
CPS的工艺过程为:采用立弯式连铸机生产厚50mm~60mm的铸坯,经分段剪后,送入辊底式均热炉(120~185m)进行加热、均热。
薄板坯经加热炉入口段、加热段和均热段加速到20~30m/min进入轧制工序。
六机架精轧机组将厚50mm~60mm的铸坯轧制成1.2~12.7mm的带材,经层流水帘冷却后卷取。
生产线全长约270m。
优点:流程短、生产稳定、产品质量好等。
缺点:对钢水质量要求高、难以生产很宽或较厚的钢板、均热炉设备尚未定型化等。
1.2FTSR(Flexible Thin Slab Rolling) 技术该技术是由意大利月一涅利公司在萨伯拉里(Sabolarie)厂开发成功的。
在萨伯拉里薄板坯厂取得成果的基础上,丹涅利公司与美国联合工程公司合作提出了灵活的薄板坯连铸轧制技术FTSCR(Flexible Thin Slab casting and Rolling) ,以满足操作灵活、规格范围广、产品质量高的要求。
生产规模在70~200万吨/年,既有碳素钢,也有合金钢、不锈钢,带钢厚度在2mm以下。
FTSR主要技术特点是:H²结晶器、液芯压下和动态软压下扇形段的使用。
FTSR铸机为立弯式,它可以在7.5mm/min的铸速下,在结晶器出口处得到50~90mm厚的铸坯,经液芯压下后,板坯厚度为30~70mm (sabolarie)。
FTSR技术保持了CPS、IPS技术的特点。
优点:钢种浇铸范围较宽板坯尺寸范围较大轧制过程操作灵活等。
缺点:生产成本较高对钢水质量要求较高等。
2.薄带连铸技术薄带连铸技术是近终形连铸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指由连铸机直接生产厚度为1~10mm薄带坯的工艺过程。
按成形的方法可分为三大类带式、辊式和辊带式。
其中,薄带连铸技术主要进展体现在双辊薄带连铸工艺的发展上。
目前双辊薄带连铸技术主要集中在铸机和工艺研究、薄带的组织和性能研究,以及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应用研究三个方面。
2.1在铸机和工艺研究日本的新日铁与三菱重工从1985年就合作开发双辊薄带连铸技术,到目前已建成了较为完善的自动控制系统。
该系统包括自动起动逻辑控制系统、浸入式水口深度控制系统、钢液液位控制系统、铸辊间隙和压力控制系统、铸辊线速度控制系统等。
铸辊材质为不锈钢辊轴铜合金辊套辊套上镀铜镍保护层。
目前已成功地生产出 1.6~5mm 厚,800~1330mm宽的不锈钢带。
铸机铸速最高可达130m/min,卷重可达10吨。
所生产的薄钢带品质优良,其力学性能和抗腐蚀性能已达到或超过传统工艺生产的钢带。
于1996年投建的另一条主要用于304 不锈钢生产的工业规模双辊铸机,据称钢包容量60 吨,带钢厚度2~5mm,宽度760~1330,带钢生产能力为3.5万吨/月。
异径双辊薄带连铸技术由于具有设备简单、整体浇铸系统封闭好、无二次氧化和侧封容易解决等优点而得到大力研发。
日本金属工业公司与德国的克虏伯公司合作,于1990年建成了一台小辊位于大辊上方呈20°倾角的异径双辊试验铸机。
钢水被旋转的辊子拉移,待小辊浸入钢水后,凝固成层,随即被大小辊挤压熔合为一。
铸机的边缘密封靠凸缘部件来保证,连铸钢水向巨流动以避免漏钢。
凝固疏松在0.2mm 厚以内,晶粒细小。
该工艺可解决难轧金属成形问题。
生产的高合金钢带1~5mm厚,700~1050mm宽,铸速30~60m/min,最大卷重可达4.5吨。
此外德国Thyseen钢铁公司开发的异径双辊铸机也能在实验室生产出0.3~3mm 厚、150mm宽的碳钢、高硅钢带。
目前正在发展先进的控制技术,使铸速可达24~180m/min 。
2.2薄带组织和性能的研究现状双辊薄带凝固属亚快速凝固过程(冷却速度约为100℃/s),它既不同于凝固速率较慢的常规铸造,也不同于急冷快速凝固,这就使其凝固组织和性能有独特之处。
美国Shiang等一对双辊低碳钢薄带的铸态组织和冷轧后的热处理组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由丁极快的冷却速度,薄带的枝晶组织较细显微组织主要山魏氏体和铁素体组成如果奥氏体晶粒比较粗大、冷却速度又较快,先共析铁素体往往沿着奥氏体的一定晶面呈针片状析出形成魏氏体热处理对薄带钢组织的影响完全取决于材料中AL的含量,因为薄带组织中沉积的AIN能够在退火过程中阻碍铁素体晶粒的生长。
此外,其他研究者对双辊薄带的组织和性能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总的来看,已完成的显微组织研究主要涉及碳钢、硅钢、不锈钢的枝晶组织,只有少数文章涉及到了变形及热处理组织,关于性能方面的研究则更少。
2.3模型的研究现状数学模型的建立有助于定量描述和预测薄带连铸过程中的传热传质过程以及组织形成的变化规律,从而更精确地控制生产过程,为提高薄带产品质量和性能提供理论依据。
双辊薄带连铸技术在过去的多100年里进展十分缓慢,或多或少与缺乏数学模型的研究有关。
近10多年来,双辊薄带连铸技术的数学模型研究引起广泛关注。
自麻省理工学院首先报道了他们在双辊常规铸造和流变铸造上的数学模型的研究成果之后,日本、德国、英国、中国等国家也相继展开了对双辊薄带数学模型的研究,并取得不少的成果。
Miyazawa等建立了包括液体流动、固体变形及传热过程在内的综合数学模型,在模型中,把液相区的流动处理为层流,固相按塑性变形处,并利用该模型计算了流速分布、压力分布及温度分布,分析了流动和变形对传热及凝固组织形成的影响,但该模型只针对铝合金进行’模拟计算。
Hwang等在考虑了从开始浇注到进入稳态之间的整个过程的基础上,建立包括液体流动、传热和凝固的综合数学模型,并采用有限元法来求解传热、传质和动量方程,用热焙法来处理结晶潜热,用流体体积法(VOF)来处理流体流动的非稳态自由表面,模拟了双辊薄带凝固过程中液体的充填、流场和温度场。
重庆大学的梁小平首次把紊流流动模型引入宏观传热模型中,建立了双辊薄带连铸过程的综合传热数学模型,模拟出了薄带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场,并利用该温度场对全凝固点位置等进行了预测。
二、金属材料的短流程生产工艺1.就一些先进工业化的国家而言国内的工农业建设已经相当现代化了,作为工业化建设的钢铁材料工,其生产已趋于饱和状态,目前所生产的钢铁材料主要是用于国内设备更新替换和外销。
特别是进入信息社的今天,任何行业的生产必定是按社会需要和市场的需求来进行生产。
在这种情况下,所以他们提出今后不再新建500万吨以上甚至千万吨级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要建也就是建百万吨级的企业,其选用的工艺流程是熔融还原炼铁法—氧气转炉炼—炉外精炼(包括分微)—连注、连轧。
这种短流程的特点是省去了烧结焦化和初轧工序。
熔融还原炼铁所产生废气属中发热值煤气,可以作本企业的燃料,也可以作为进一步深加工转化的化肥原料。
氧气转炉在其煤气回收后可以做到零能或负能炼钢。
所以综合效益将超过现代化高炉流惶,而且它有应付市场万变具有掉头快的优点。
2.根据某地矿石储量以及能源状况,选corex法熔融还原炼铁流程,鉴于国内尚无这样的工业化装置的情况下,加之引进奥钢联技术没有资金,所以打算采用“抓中间带两头”的建厂方针。
所谓“抓中间”就是先上一台直流电弧炉,预留上第二台炉子的位置,用废钢先生产钢锭,轧钢先出产品积累资金,然后从上伸延扩建生产金属化球团代替将来废钢不足的矛盾,使原料逐步过渡到废钢金属化球团或全部金属化球团;从下延伸扩建上炉外精炼和连注连轧。
其工艺流程最终将是“金属化球团一一直流电弧炉炼钢—炉外精炼—连注、连轧”短工艺流程。
至于今后的连注是上“水平连注还是薄带连注”,要由国内市场需求的产品结构来决定。
选这种短工艺流程的优点有①采用了当代最新工艺技术,经济效益高,竞争能力强。
②技术可靠流程短,节能显著。
③边投入边产出以自我积累滚动式发展,不靠大量贷款建厂,不负债建设。
④此工艺流程对国内有示范作用。
3.铝合金哈兹列特连铸连轧工艺哈兹列特连铸连轧生产线是美国哈兹列特公司开发、研制成功的。
从20世纪60年代第一台商业化的哈兹列特铸机投入使用, 迄今为止全球已有60多台设备分别用于铜、铝、锌的带坯及条坯生产。
哈兹列特双带铸造机哈兹列特铸造机是在双辊式板带铸造机(1896年)工艺进行改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47年获得专利。
这种双带式铸造机的工作原理采用运动铸模,即用两条完全张紧的上下平行运动的环形钢带和两侧同步运行的链式矩形金属挡块形成一副铸造模腔。
带坯宽度的调整是通过变动两侧挡块(活动块链)来实现的, 按照所需宽度将档块隔开构成模腔的侧壁。
冷却采用哈兹列特自身开发的专用技术―高效快速水膜冷却技术。
根据合金品种不同, 铸造速度、带坯铸模的长度也不尽相同。
现一般铸模的标准长度为1900mm, 对高速铸机铸模的长度最大可达2360mm。
现可提供的最大铸造宽度为1930mm。
铝带坯铸坯厚度一般为18~ 19mm。
哈兹列特双带铸造机主要应用自身研发的新技术包括:(1)钢带感应预加热技术。
即在铸造时为防止钢带进入模腔突然发生弯曲和热变形影响带坯的板形质量, 在钢带进入模腔前通过感应加热方式将钢带瞬时加热至150℃,同时将钢带表面的水汽驱除殆尽,避免了水汽对热传输的不良影响;(2)永磁辊式支承钢带技术。
由于钢带接触高温铝液必将产生一定的热变形。
采用Nd-Fe-B复合材料作磁体制成的支承辊有效地消除了钢带受热可能产生的微变形;(3)惰性气体保护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