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盗窃犯罪动机及原因之社会学浅析
刑法中的盗窃罪心理动机分析
刑法中的盗窃罪心理动机分析盗窃罪在刑法中是一种具有普遍存在性质的犯罪行为,其背后往往存在着复杂的心理动机。
本文通过对盗窃罪的心理动机进行分析,旨在深入探讨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并为预防和打击盗窃犯罪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经济动机经济动机是盗窃罪的最主要心理动机之一。
由于生活成本不断上升,经济压力加大,一些人为了解决经济困难,选择从事盗窃活动。
这些犯罪者往往将物质欲望放在首位,试图通过盗窃获取财物,以缓解自身的经济困境。
二、心理满足盗窃罪背后存在着一种对于信心和满足的追求。
某些个体因缺乏自信,将盗窃作为一种补充手段。
成功盗窃不仅给予了他们对自身能力的肯定,同时也满足了他们内心的成就感。
这种心理满足作用使得犯罪者不断重复盗窃行为。
三、刺激与冒险一些人盗窃行为的主要动机是追求刺激和冒险。
通过从事盗窃活动,他们能够获得非法获得物品所带来的刺激感和冒险的快感。
对于这类人而言,盗窃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刺激和冒险的方式,他们追求违法行为所带来的刺激与快感。
四、权力欲与支配欲望权力欲与支配欲望也是盗窃罪心理动机的重要方面。
一些犯罪者希望通过盗窃行为来展示自己的权力和支配能力,以此满足心理上的虚荣感和优越感。
通过剥夺他人的财物,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对他人的支配和操控感。
五、社会环境因素盗窃罪的心理动机也受到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一些家庭环境恶劣、缺乏教育资源的个体更容易从事盗窃行为。
在这种环境下,他们对物质的追求变得更加突出,因而更容易产生盗窃行为。
六、心理疾病部分盗窃者的犯罪动机与心理疾病密切相关。
某些人可能因为患有精神疾病,如强迫症、盗窃癖等,而产生盗窃行为。
对于这些人来说,盗窃行为往往是由其疾病所驱使而无法控制的。
七、复仇与愤怒盗窃行为有时可以作为对他人的复仇或满足内心中的愤怒情绪的手段。
一些犯罪者可能因为对社会、对特定个体的不满、嫉妒或其他负面情绪而产生盗窃行为。
在这种心理动机的驱使下,他们试图通过盗窃行为来达到报复或发泄情绪的目的。
大学生盗窃行为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主要 指大学 生这 一在校 学 生身份 。他们 有这 一 身份 的掩 护 , 以很 容 易接 近 被 窃 物所 在 区 域 及失 可
窃者 。 ( ) 会 条件 二 社
2 学校 教 育 .
我 国现代 化意 义上 的学校 教育 虽然 已经 发展 了 不少年 头 , 目前 弊端和 缺 陷仍 很 多 。主 要有 : 但
原朝 阳 , 雷颖 颐
(. 1西安外事学院 商学院 3. 2 西安航 空技术 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 办公室 , 陕西 西 安 70 7) 10 7
摘
要: 大学校 园盗窃现 象屡有发生 , 这种现 象的 出现有着深刻的社 会原 因和 个人 原 因, 对这种现 象, 针 运用犯罪 学
理论 , 从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政治文化 因素 、 观社会环境因素等方 面予以分析 , 微 并提 出一些预防和治理的建议。 关键 词 : 大学生; 盗窃行 为 ; 罪学 犯 中图分 类号 : 97 1 文献标识码 : 文章 编号 :0 89 3 ( 0 10 —0 20 I 1. ) A 10 —2 3 21 ) 40 8 —3
() 2将法 律教育 纳入 学校教 育往 往流 于形 式 , 由 于多种 原 因 , 使大 学 生 法律 ( ) 育 效 果 大 打折 致 制 教
扣 。各高 校开设 的相 应课 程 同时 因课 程 内容 枯 燥 , 教 育手段 落后 , 而常 常达不 到教 育 的 目的 , 至 一定 甚 意义 上引起 大学 生 的反 感 情绪 。这 样 , 律 知 识 的 法
放 在教室里 的书包 不 翼 而 飞 , 刚买 的新 自行 车
一
不 了用 于其 过度 消费 的资本 , 那么 , 分个体在 无法 部
夜之 间不见 了 , 休 时 放 在桌 上 的手 机 突 然蒸 发 午
大学生盗窃案例法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其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近年来,大学生盗窃案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和大学生自身的形象。
本文将以一起大学生盗窃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其法律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法律建议。
二、案例背景2019年10月,某大学学生张某因生活费用紧张,产生了盗窃的想法。
经过多次踩点,张某选择在宿舍楼内实施盗窃。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张某翻墙进入宿舍楼,盗取了同宿舍学生李某的笔记本电脑一台。
次日,李某发现电脑被盗,立即报警。
经调查,警方将张某抓获归案。
三、法律分析1. 犯罪定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在本案中,张某盗窃李某的笔记本电脑一台,价值人民币5000元,属于数额较大。
因此,张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2.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在本案中,张某已满十八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根据其犯罪情节,可以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3. 刑罚执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的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一)犯罪情节较轻;(二)有悔罪表现;(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在本案中,张某认罪态度较好,悔罪表现明显,没有再犯罪的危险,且对其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因此,法院可以依法对张某宣告缓刑。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学生偷窃行为是指学生以非法手段获取他人财物的行为。
这种行为通常是不负责任和错误的,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良后果。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家庭和环境等因素。
个人原因是学生偷窃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学生可能因为自控能力差、道德观念淡薄、拜金主义思想等个人因素而产生偷窃行为。
这些学生通常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不够理解,缺乏对他人权益的尊重,容易被物质欲望所迷惑。
家庭原因也是学生偷窃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学生来自贫困家庭,缺乏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家庭教育。
他们可能缺乏经济来源,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选择偷窃。
一些家庭对学生的管教不当,家长缺乏对孩子的监管和指导,容易造成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环境原因也是学生偷窃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学生可能受到社会、学校和同学的影响,从而产生偷窃行为。
社会环境中存在一些不良示范和引诱,如果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容易被误导。
学校和同学之间的竞争关系也可能促使学生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取物质。
学生偷窃行为的表现通常是多样的。
一些学生可能会频繁丢失物品,无法解释原因;他们可能在同学间展示财物,令人怀疑其合法来源;一些学生可能在考试中作弊,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好成绩。
这些表现都可能是学生偷窃倾向的信号。
对于学生偷窃行为,我们应当给予心理辅导和帮助。
需要通过与学生的个别谈话和观察来了解其具体情况及原因。
接下来,可以借助专业心理辅导师的帮助,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验和评估,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然后,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动力激励和情绪管理等心理干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意识到偷窃行为的后果。
家长和学校应当共同合作,加强对学生的监管和教育,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行为观念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多种多样,既包括个人因素,也包括家庭和环境因素。
对于学生偷窃行为,我们应当通过心理辅导和帮助,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变错误的行为,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和价值观。
高校学生宿舍盗窃的成因及措施-教育文档
高校学生宿舍盗窃的成因及措施0前言高校学生宿舍是大学生居住、休息、学习、进行课外活动和人际交往的综合性场所,也是学生的钱、财、物等生活与学习用品的存放处,学生宿舍安全与否与发生盗窃案件的多少有着密切联系。
近年来,高校学生宿舍的盗窃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学生的切身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害。
就校园内发生的盗窃而言,盗窃人员主要以青年人为主,多为校外贼手入室盗窃,有部分学生里应外合,参与案件的发生;作案的手段呈现多样化,比如溜门入室、攀爬钻窗、撬门扭锁等,让学生防不胜防;学生日用品价值升高,盗窃案件的价值率也随着上升;作案过程精心策划,案发后破坏现场,智能化作案,给侦破案件带来困难。
综合这些特点,给予高校学生宿舍安全带来严重威胁,高校宿舍盗窃案件的频繁发生引起全体师生的重视。
1学生宿舍被盗的原因(1)高校进出人员复杂,客观上导致了案件的发生。
多数校园正处于建设阶段,校园内楼宇建造、物业管理、商贩活动等活跃在校园之中,人群成分混杂,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不法分子利用学校开放办学之机,能够轻易地混入学校作案,特别是近年来,学校征集校园周围的民工进入校园工作,维护园林、餐厅后勤等,校园民工流动性大,校门保安对于人流没有确切的认知,是敌是友混为一谈。
有少数学生在校期间,结交社会闲杂人员,玷染不良生活习惯,引狼入室,实施行窃。
(2)网络监控系统不完善,给窃贼可乘之机。
校园电子监控系统多由固定摄像头组成,由于摄像头的可视范围小,移动角度有限,清晰度不良等情况,对校园活动人群不能够起到有效地监督。
特别是宿舍缺乏相应的防盗基础措施,配套的管理力量以及严格的管理制度,配备的宿舍管理人员形同虚设,不能够切实发挥宿舍守护作用。
有些值班保安责任心不强,在职不尽责,脱岗、睡岗、漏岗,对出入人员不进行询问登记,对出行物品不进行严格检查,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导致盗窃案件的发生。
(3)破案率低,震慑力不足。
高校盗窃案件多属于小偷小摸,有些价值小的案件,虽然破了,但赃物却追不回来,达不到打击警示的作用。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摘要】学生偷窃行为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需要从根源入手进行心理辅导。
本文探讨了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方法,并强调了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及心理辅导的重要性。
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建立正面激励机制和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等方面提供了建议。
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能够有效预防和干预学生偷窃行为,为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关键词】学生偷窃行为、原因、表现、心理辅导、家庭、学校、合作、重要性、价值观、激励机制、社会、努力、心理辅导、培养、呼吁1. 引言1.1 学生偷窃行为的危害学生偷窃行为的危害包括了对学生本人的心理和行为影响,对同学之间的关系造成破坏,对学校的教育环境和秩序产生负面影响,以及对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侵蚀等方面。
学生偷窃行为会导致学生内心产生愧疚、焦虑和自责等消极情绪,增加其心理负担,甚至影响其学习和生活质量。
学生偷窃行为会损害同学之间的信任和友谊,破坏班级和谐氛围,造成同学之间的争执和矛盾。
学生偷窃行为会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让师生关系和谐受损,影响师生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最重要的是,学生偷窃行为会逐渐腐蚀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降低社会公德和道德风气,带来不良社会影响。
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学生偷窃行为的危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干预。
1.2 研究背景学生偷窃行为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鉴于此,对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帮助学生走出偷窃的阴影,走向健康成长。
通过对学生偷窃行为的研究背景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社会现象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依据。
本文将从多方面探讨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方法,以及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和心理辅导的重要性,旨在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共同努力解决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学生偷窃行为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不仅给学校带来不良影响,也对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造成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环境、个人性格、社会影响等。
针对这些原因,学校和家长们需要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行为,走上正确的道路。
一、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影响学生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家庭环境不稳定、父母缺乏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对物质的欲望就会增加。
孩子们的偷窃行为可能是为了弥补家庭环境的不足,或是对父母的注意和关爱的一种尝试。
2. 个人性格一些学生天性喜爱冒险,喜欢尝试禁忌,他们可能会因此而进行偷窃行为。
一些个人性格内向的学生可能会因为缺乏自信和社交能力,而通过偷窃来获得他们所需的满足感。
3. 社会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学生偷东西的行为是受到周围同学的影响。
如果身边的同学或朋友都在偷东西,他们很可能会受到诱导,也想一试。
在一些学生群体中,偷盗甚至成了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
1. 物品丢失频繁学生偷窃行为的最直接表现就是物品频繁丢失。
如果学校、班级内频繁出现物品丢失的情况,就需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慎重的审查。
2. 针对性的行为变化偷窃行为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表现出明显的变化,例如过分紧张、焦虑、慌张、甚至暴躁、缺乏责任感等。
3. 不良情绪学生的偷窃行为可能并非出自恶意,但却是一种不良情绪的释放。
一些学生可能因为自卑感、恐惧感、不安全感而进行偷窃行为。
1. 关心爱护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首先需要的是关心和爱护。
学校和家长需要用耐心和关怀来对待学生,也要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被有人关心和爱护的,这样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改善不良行为。
2. 重建正常的社会关系学生偷窃行为的背后可能是因为在社交上遇到困难,或者在同龄人中受到排斥,需要帮助他们重新建立正常的社交关系。
老师和家长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正常的社交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团体生活。
新时期大学生盗窃行为的心理分析与对策
新时期大学生盗窃行为的心理分析与对策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所面临的安全形势愈发严峻,而大学生盗窃犯罪率的不断提高就是目前影响高校校园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
文章通过对高校大学生盗窃行为的特点分析、原因分析、心理分析,提出从加强学校教育、矫正家庭教育、净化社会环境及提升个人修养等四个方面的措施,希望对高校预防大学生盗窃行为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标签:大学生;盗窃;心理分析;对策就目前而言,大学生盗窃现象在各高校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大学生盗窃事件的发生,不仅威胁着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更是破坏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直接影响了和谐文明的高校大学文化建设,所以,研究大学生盗窃行为的心理特征,掌握其心理规律,预防和控制高校盗窃案的发案率,对有效转化大学生的不良思想,矫正其不良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盗窃行为的特点(一)行为目的多样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生活条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的各类学习用具和生活用品质量也越来越高。
所以,大学生宿舍内的现金、电话、衣服、手提电脑等具有较高价值的物品都有被盗现象发生。
不难看出,目前大学生盗窃行为呈现目标多样化的特点。
(二)作案手段智能化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也会系统接受法制教育,所以,他们会掌握一些法律知识,一旦部分学生存有作案动机并付诸行动,他们将必然应用这些法律知识,那么,这些行为将会给破案带来诸多困难。
(三)伪装能力强现在的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作案伪装能力,比如为自己创造时间差来作为不在场证据、伪造盗窃现场企图嫁祸他人、在证据模糊的情况下矢口否认等。
(四)临时性作案情况多大学生的盗窃行为大多数不会像社会盗窃罪犯一样,有目的、有蓄谋、有计划,他们的行为有时候就是一刹那间顿生歹心,看别人不注意,临时性盗窃,这类犯罪情况大部分发生在同学、老乡或者比较熟识的人员之间。
(五)作案时间短高校现实情况决定了大学生盗窃案件发生的地点,大部分都会发生在学生宿舍、学生餐厅、学生图书馆以及上课教室等场所,而这些地点往往具有人员比较集中的特点,所以,为了防止被人发现,作案人员只能选择用最短的时间把盗窃行为完成。
宿舍盗窃案报告
宿舍盗窃案报告概述宿舍盗窃案是指在学生宿舍发生的非法入室盗窃活动。
宿舍是学生们居住生活的场所,保障宿舍安全是学校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报告将对宿舍盗窃案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一些建议来预防和处理此类案件。
背景宿舍盗窃案是大学校园中常见的安全事件之一。
宿舍内通常存放着学生们的贵重物品,如电脑、手机、钱包等,同时宿舍可能因为学生行为不当、设施老化等原因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因此,宿舍盗窃案的发生给学生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困扰和威胁。
学校管理部门应该采取措施来预防和处理宿舍盗窃案,以确保学生的安全和宿舍的安宁。
调查结果案件数量和趋势分析通过对近几年宿舍盗窃案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趋势:1.案件数量逐年增加。
可能是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和宿舍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了宿舍盗窃案的增多。
2.大部分案件发生在晚上或者学生放假时。
盗窃嫌疑人可能利用没有人在宿舍的时机进行作案。
3.一些指定宿舍或者楼层存在更高的盗窃风险。
可能是因为这些宿舍的安全规范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
盗窃案发生原因分析宿舍盗窃案发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宿舍门窗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
一些宿舍门窗没有安装有效的防盗设备,容易被坏人轻易地撬开或者破坏。
2.学生行为不当。
有些学生习惯不关门、不锁门,这给盗窃嫌疑人提供了进入宿舍的良机。
3.缺乏宿舍安全管理制度。
一些学校对宿舍管理不够严格,宿舍管理员的职责和权力也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导致宿舍盗窃案发生的风险增加。
预防和处理措施为了预防和处理宿舍盗窃案,学校管理部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宿舍安全意识教育。
开展宿舍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对宿舍安全的重视程度。
2.安装监控设备。
在宿舍楼的入口、楼道和公共区域安装监控设备,以便及时发现和记录可疑行为。
3.加强宿舍巡逻。
增加宿舍管理员的巡逻频率和范围,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问题。
4.提供安全设施和服务。
确保宿舍门窗、锁具等安全设施的有效性,为学生提供报警装置和窗户防护网等服务。
盗窃行为原因分析报告模板
盗窃行为原因分析报告模板
背景信息
•盗窃行为地点
•盗窃行为时间
•盗窃行为目标
盗窃行为分析
在进行盗窃行为分析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贫困:个人或家庭经济状况不稳定,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导致缺乏生活保障和满足基本需求的能力。
•失业:失去工作、缺乏工作机会、不稳定的职业,导致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下降,增加了犯罪风险。
•政策因素:一些政策上的漏洞或缺陷,例如社会保障政策的不完善,会增加受盗窃群体的数量。
心理因素
•社会适应能力欠佳: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无法正常适应社会生活并缺乏所需的社会支持和帮助。
•消极情绪:例如沮丧、愤怒、无望等等。
这些情绪有可能促使某些人采取不合法或犯罪行为来排解或解压。
•牟取暴利心理:盗窃者被财富的吸引,认为若可以成功地盗窃,就能获得丰厚的利润。
个人特质因素
•犯罪倾向:个体无底线,缺乏道德观念和责任感,不惜通过盗窃等方式获取利益。
•个性特点:人格特质对于犯罪行为也有影响,例如自控力不强、冲动、易受他人影响等等。
解决方案
通过分析盗窃行为的原因,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社会经济因素:加强社会保障政策,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心理因素: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个体的自尊自信,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个人特质因素:加强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加强对犯罪行为的宣传和教育。
结论
盗窃行为的原因有很多种,包括社会经济因素、心理因素、个人特质因素等等。
对于不同的原因,需要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
唯有针对性地加强犯罪教育和社会保障,才能够从根本上减少盗窃行为的发生。
盗窃案的分析与研究
盗窃案的分析与研究盗窃案是指以不正当手段获取他人财物的行为,是一种严重的刑事犯罪行为。
针对盗窃案的分析与研究是提高社会治安和预防犯罪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重点从犯罪动机、犯罪手段和预防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
首先,犯罪动机是盗窃案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犯罪动机可以分为经济动机、心理动机和社会动机等。
经济动机是指由于经济压力导致的财物盗窃行为,例如为了生活所需而进行的偷窃。
心理动机是指由于个人心理问题导致的盗窃行为,例如心理扭曲、求刺激等。
社会动机是指由于社会因素导致的盗窃行为,例如为了显示个人价值、攀比等。
通过对不同动机背后的因素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和预防盗窃案发生。
其次,犯罪手段也是盗窃案研究中需要关注的一个方面。
盗窃犯常常通过不同的手段获取财物,例如撬门、扒窃、抢劫等。
犯罪手段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对于预防盗窃犯罪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警方和相关部门需要深入研究犯罪手段的特点和演变规律,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打击措施。
同时,公众也需要提高对于自身财物安全的意识,加强防范措施,避免成为盗窃犯的目标。
最后,预防措施是降低盗窃案发生率的关键。
从社会层面来说,加强公共安全建设是预防盗窃的基础。
社会治安环境好,将使犯罪分子对盗窃案望而却步。
从个体层面来说,培养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和财物保护意识也是预防盗窃的重要方面。
同时,采取多种手段提高各类场所的安全性,例如加强监控设备的设施、加强对于重要场所的巡逻等,也能有效减少盗窃案的发生。
总之,盗窃案的分析与研究对于预防和打击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犯罪动机和手段,可以更好地制定和实施预防措施,减少盗窃案的发生。
同时,社会各个层面都需要积极参与到预防犯罪的工作中,共同营造安全的社会环境。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盗窃案的预防和治理。
青少年盗窃行为的心理动机分析
青少年盗窃行为的心理动机分析盗窃是一种常见的犯罪行为,而青少年是盗窃行为的主要从事者之一。
他们的盗窃行为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动机。
本文将对青少年盗窃行为的心理动机进行分析,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青少年犯罪,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教育措施。
一、社会争夺心理动机青少年正处于一个极为敏感的成长阶段,他们渴望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认可和赞赏。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如家庭不和谐、学业压力过大、社交困难等,一些青少年面临着自尊心的挫折和心理压力。
为了在同伴中争夺更高的地位和认知,他们可能会选择盗窃这一非法手段,通过拥有物质财富来获得他们渴望的社会地位和认可。
二、物质需求心理动机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阶段,他们的需求往往超越了家庭经济条件所能满足的范围。
他们对于时尚、娱乐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而由于缺乏经济来源,无法通过正当手段来满足这些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青少年选择盗窃来获取所需的物质财富,解决其物质需求。
三、刺激和刺激追求心理动机青少年一方面渴望刺激和冒险,另一方面也希望得到来自他人的认可和赞赏。
盗窃行为提供了一种获得刺激和克服困难的方式,同时也带来了一种非法手段下的认可和赞赏。
盗窃行为的禁止性和违法性使其充满了刺激和冒险的成分,这些对于寻求刺激的青少年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四、权力和支配欲望心理动机在某些情况下,一些青少年从盗窃行为中获得权力和支配他人的愿望。
他们通过获取物品和财富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优越感,欲望支配他人,满足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交圈中的权威地位。
五、逃避与表达心理动机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一些青少年选择盗窃作为逃避现实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他们可能面临家庭暴力、虐待、情感孤独等心理困扰,通过盗窃行为来转移注意力、发泄情绪或实现自我价值。
六、团体、同伴压力心理动机同伴关系对于青少年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在一些青少年群体中,盗窃行为被看作是一种炫耀和交际手段,他们可能受到同伴的影响和压力。
为了获得同伴的认可和接纳,青少年可能选择盗窃行为来满足群体需求,并维持群体中的地位。
大学生偷盗事件_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要和大家探讨一个沉重的话题——大学生偷盗事件。
近年来,大学生偷盗事件频发,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关注这一现象,共同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解决之道。
以下是我对大学生偷盗事件的几点看法。
一、大学生偷盗现象的严重性1. 数量增加:近年来,大学生偷盗事件逐年增多,涉及校园、公共场所等多个领域。
2. 社会影响恶劣:大学生偷盗不仅损害了个人名誉,还影响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
3. 危害自身发展:大学生偷盗行为会导致其人格扭曲,严重影响个人未来发展。
二、大学生偷盗事件的原因分析1. 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大学生来自贫困家庭,父母忙于生计,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
2. 心理素质差:部分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面对压力和诱惑时,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
3. 法律意识淡薄: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知识了解不足,对偷盗行为的严重性认识不清。
4. 价值观扭曲:部分大学生价值观扭曲,认为偷盗是一种便捷的谋生手段。
5. 校园环境问题:部分高校校园环境较差,管理不严,为偷盗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解决大学生偷盗事件的对策1.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重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2. 提高心理素质:大学生要学会正确面对压力和诱惑,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 加强法律教育:学校和社会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4. 转变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摒弃偷盗行为。
5. 改善校园环境:高校要加强校园管理,严格防范偷盗行为的发生。
6. 增加心理辅导:学校和社会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心理辅导服务。
四、大学生如何预防偷盗行为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偷盗行为。
2. 增强法律意识:了解法律知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3. 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警惕,防止被盗。
4. 主动报告:发现偷盗行为,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5. 加强自我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良好的形象。
在校大学生盗窃犯罪现象分析与预防对策
在校大学生盗窃犯罪现象分析与预防对策作者:李瑞平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12期摘要:近年来,在校大学生盗窃盗窃他人财物的犯罪日益突出,其犯罪特点主要表现为法律意识淡薄化、犯罪对象特殊化、犯罪目的多元化、犯罪方法隐秘化和智能化等。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大学生个人不良心态的影响、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管理的松散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等方面。
因而从强化法律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健康人格;强化家庭教育,塑造完美人格;加强校园管理,杜绝管理漏洞以及净化校园环境,防范不良风气的侵蚀等方面着手,开展防范措施,无疑对于高校教育和预防大学生盗窃犯罪,保护学生的财产和身心健康十分有效。
关键词:大学生;盗窃犯罪;预防对策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6-0264-02近年来,在校大学生盗窃盗窃他人财物的犯罪日益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
不言而喻,在校大学生盗窃犯罪的高发具有十分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一方面,在校大学生所实施的盗窃他人财物的犯罪行为不仅给受害人带来大量的财产损失,另一方面,也会有害于高校的纯洁风气及在校大学生的天子骄子形象,同时也给涉案大学生的家庭带来了严重阴影。
因而,深刻分析高校学生盗窃犯罪的特点和原因,并提出防范对策,对于高校教育大学生保持良好心态,预防违法犯罪和实现身心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在校大学生盗窃犯罪的主要特点从近年来新闻媒体和网络转载的在校大学生盗窃犯罪的典型案例来看,在校大学生所积极实施的盗窃犯罪行为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意识淡薄化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和良好的法律意识是大学生走出校园、立足社会的基本条件,也是衡量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
结合近年来新闻媒体和网络转载的在校大学生盗窃犯罪的典型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盗窃犯罪的大学生,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对于其盗窃行为的严重性以及即将承担的法律后果缺乏基本的认识和概念,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错误理解。
盗窃罪频发分析报告
盗窃罪频发分析报告导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盗窃罪案件在近几年呈现出频发的趋势。
这种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关切。
为了更好地了解盗窃罪的发展趋势和原因,本报告将对盗窃罪频发的背景、原因以及应对措施进行详细分析。
一、盗窃罪频发的背景1.1 社会发展与犯罪行为的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经济的繁荣和消费能力的提升给予了人们更多的机会和选择,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一些人追求物质利益的心理和欲望。
这种社会背景为盗窃罪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1.2 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的转变随着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的转变,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逐渐增强。
对于个别犯罪分子来说,窃取他人财物成为实现自身利益的一种手段。
社会风气的转变使得盗窃罪频发成为可能。
二、盗窃罪频发的原因2.1 经济困难和收入差距的扩大社会的发展并非每个人都能平等地分享。
一些人由于经济困难而想方设法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选择通过盗窃和偷窃来获取非法收入,填补自己经济上的空缺。
2.2 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也是盗窃罪频发的原因之一。
对于一些弱势群体来说,社会保障机制不能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导致他们陷入经济困境。
面对生存的压力,盗窃罪可能成为他们唯一的选择。
2.3 缺乏法律教育和法治观念一些人盗窃行为的背后缺乏对法律的正确理解和敬畏之心。
缺乏对法律教育和法治观念的普及,使得一些人对于盗窃罪的危害性和违法性缺乏认识,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三、应对措施3.1 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是减少盗窃罪频发的重要措施之一。
政府应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确保每个人都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以减少盗窃罪发生的社会根源。
3.2 加强法律教育和宣传加强对法律教育和宣传,提高人民群众对法律的认知度,并深入宣传盗窃罪的危害性和违法性。
通过广泛的宣传,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降低盗窃罪的发生率。
盗窃罪的开题报告
盗窃罪的开题报告盗窃罪的开题报告一、引言盗窃罪是一种违法行为,指的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财物据为己有的行为。
在社会生活中,盗窃罪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犯罪行为,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秩序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对盗窃罪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成因、影响以及防范措施,以期为社会治安的维护和犯罪预防提供有益的思考。
二、盗窃罪的成因盗窃罪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两个方面。
1. 社会因素盗窃罪在社会因素方面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的影响:(1)经济因素:经济困难是盗窃罪的一个重要成因。
当个人面临贫困、失业等经济问题时,为了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他们可能会选择盗窃行为。
(2)教育因素:教育水平低下也是盗窃罪的一个重要成因。
缺乏良好的教育,个人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可能较弱,容易产生违法行为。
(3)社会价值观念:社会价值观念的扭曲也是盗窃罪的成因之一。
当社会对物质欲望和追求过度强调时,个人的道德观念可能受到冲击,从而导致盗窃行为的发生。
2. 个人因素个人因素也是盗窃罪的重要成因之一。
个人的心理特征、家庭环境和人际关系等都会对盗窃行为产生影响。
(1)心理特征:一些人具有攫取欲望、不满足感等心理特征,容易产生盗窃行为。
(2)家庭环境:家庭教育不当、家庭关系紧张等因素可能导致个人产生盗窃行为。
(3)人际关系:与不良朋友交往、受到不良社会群体的影响等因素也可能导致个人产生盗窃行为。
三、盗窃罪的影响盗窃罪对个人、社会和经济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1. 对个人的影响盗窃罪对个人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盗窃行为会给被盗窃者带来经济损失,同时也会对其心理产生负面影响,破坏其安全感。
其次,盗窃罪犯自身也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可能面临刑事处罚,对其个人前途和声誉造成严重影响。
2. 对社会的影响盗窃罪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治安和社会信任度方面。
盗窃行为的频繁发生会破坏社会的治安秩序,降低人们对社会的信任度,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高校盗窃案件分析
川农大成都校区盗窃分析高等院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维护大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在校生安居乐业是高校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职责。
高校校园的安全问题,也是广大师生员工十分关注的热点之一。
校园小社会收到大社会的影响,盗窃案件也常有发生,并已成为校园一大公害,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一、高校盗窃案件发生的原因分析1、安全防范意识差统计资料显示,高校的盗窃案件有80%以上是没有做好防范工作造成的。
有些师生员工防范意识淡薄,对钱财和贵重物品保管不严,缺乏警惕性,为盗窃分子打开了方便之门2、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自制力有些大学生不学法,不懂法,更谈不上守法,甚至把违法犯罪视为一种一般的道德问题。
法制观念淡薄,道德水准低下的学生,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3、高校体制改革出现的新情况改革开放联合办学为高校拓宽了办学渠道,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但同时也给高校治安工作带来了新问题。
具体表现在:(1)高校的后续管理功能相对落后,特别是治安管理机制不健全,防范措施不到位,最终导致案件的发生。
(2)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逐年递增,而这些生源素质差距大,层次复杂,并且相互交叉,流动性大,再加上学校的教育管理一时跟不上,以致学生成为高校盗窃案件的多发全体。
(3)校区建设增多,涌进大量民工和临时工,这些人员素质各异,来源复杂,一些犯罪分子混杂其中,给校园治安管理增加了难度。
4、高校内部的治安防范存在薄弱环节(1)群体防治意识差。
有些师生员工认为学校治安防范工作与自己无关,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即使听到喊捉贼,也很少有人出来帮忙。
(2)门岗管理制度不严密,各类车辆及社会闲杂人员随便进出学校。
(3)校卫队员素质偏低,多数队员存在临时观念,在工作中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4)技术防范做事落实不到位,有的高校虽然已安装了防盗报警系统,但是技术性能差,灵敏度低,起不到防范作用。
5、破案率低,打击不力高校盗窃案件多数属于小偷小摸,破案难度大,有的案件虽然破了,但是赃物追不会来,达不到打击的目的。
偷盗罪思想汇报
偷盗罪思想汇报引言偷盗罪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违法行为,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
在这份思想汇报中,将探讨偷盗罪的成因、影响以及如何预防和遏制这一行为。
成因分析偷盗罪的成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经济原因、心理原因、社会原因和道德原因。
- 经济原因:一些人因为生活压力过大,或者贪图享受,选择了偷盗行为来获取经济上的利益。
- 心理原因:一些人可能因为自卑感、不安全感等心理问题,选择通过偷盗来寻找一种心理平衡。
- 社会原因:社会环境的不公平、贫富差距过大、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等问题也会导致偷盗罪的存在。
- 道德原因:道德观念淡薄、缺乏道德约束力也是偷盗罪盛行的原因之一。
影响分析偷盗罪造成了社会与个人、家庭之间的多重影响: - 社会影响:偷盗罪行导致社会秩序混乱,造成财产损失和社会不安。
- 个人影响:偷盗者可能因此犯罪受罚,导致个人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甚至被社会所抛弃。
- 家庭影响:偷盗罪行会破坏家庭关系,给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困扰。
预防和遏制措施为了减少偷盗罪行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预防和遏制措施: 1. 教育宣传:加强对道德、法律的教育宣传,培养人们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
2. 完善法律制度: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加大对偷盗罪的打击力度,提高犯罪成本。
3. 社会关爱: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帮助,解决一些人因经济困难而产生的偷盗行为。
4. 心理疏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人们缓解压力、调节心态,提升心理素质。
5. 督促监督:引导社会各界共同监督,及时发现和制止偷盗行为的发生。
结论偷盗罪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和个人利益的违法行为,对于预防和遏制偷盗罪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合作和努力。
通过加强教育、完善法律、提高社会监督、关爱弱势群体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偷盗罪的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希望每个人都能远离偷盗罪行,做一个守法守序的好公民。
以上为偷盗罪思想汇报内容,感谢阅读。
试述大学生盗窃犯罪
更恶劣。另外,大学生偷东西被抓起来 ,对其 以后 的事业前途 都会造成
很大的损失 。 第二方面 :为什么这么多大学生会去偷东西。 第一 :从大N4 , ,先看社会。现在我们国家犯罪率 比较 高 ,很多人 钻法律的空子。1 9 7 8年 我们 国家 改革 开放 。把外 国好 的经 验引 进来 , 但同时不好的东 西也跟 着一起 进来 了。 比如 :拜 金思 想和金 钱至 上主 义 。在这种混乱思想的影 响下 ,很多大学生走 上了错误 的道路。认为只 要有钱就有了一切 , 在 大学生 中有着这样一种错误 思想 ,那 就是有钱就 是爷 ,同学们之间盲 目攀比,看谁穿名牌 ,看谁拿好 手机 ,看谁背名牌 包包 。很多大学生家庭 条件一 般 ,为了得 到这些 虚荣 的东西 ,以身犯
试 述 大 学 生 盗 窃 犯 罪
谷 丽颖
摘 要 :在 现在这 个社会 ,大学生犯罪是越 来越 多 了,不仅 多而且呈快速增 长的趋 势发展 。对于这一 现 象,很 多专 家作 出分析 与研 究。按理说 ,大学生是受过 高等教育 的,思想 ,素质 以,文化 水平 以及 法律认知 程度都是 比普通人 高的 。为什 么大学生犯 罪会越 来越 多 呢?其 实,大学生犯 罪也是 多方 多面的 ,五花八 门的。其 中,大学生盗窃犯罪 占了一个很大的 比例 。盗 窃犯 罪 ,在我 国是很 严重的一项犯 罪。既然 ,这是一项严重的犯 罪,为什 么这些人还要去犯 呢?所 以,很 多人不明 白,为什 么大学 生盗 窃犯 罪这些年越 来越 多,在本 文中我 们将从法律的角度分析 一下,大学生盗窃犯罪的成因以及如何预 防。 关键词 :大学生盗窃犯 罪;成 因;预防 到底什么是犯 罪 ,对 于犯罪这一个 词的具体意 思 ,从大 的方面看 , 每个 国家和每个国家的规定有所不 同。从小的方面讲 ,我们每个人对 它 的理解也是不同 的。我 国法律 对 于犯罪 这一个 词 的定义是 这 么下 的 : 什么是犯罪 ,情节不是那 么严重 ,危害不是那么大 , 这 种行为不算是犯 罪 。但是有些行为它有害于我国的国家主权 ,这里的国家主权做广泛 理 解 。另外 ,还包括损害领 土完整 ,想要分裂我们国家 ,想要推翻我们 的 人 民政权 ,想要更换我们 的社会 主义制度 ,想要侵犯 他人的财产 ,这 里 的财产做广泛理解 ,包括 国有 的,集体的以及私人的。不仅如此 ,还有 侵犯他人权利的。其实这些行为通通是有害于社会的行为 ,应受到法 律 的惩处 ,这 就 是犯 罪 。犯罪 包 括很 多 中 ,盗 窃就 是 其 中 的一 种 经 济 犯罪 。 第一方面 :盗窃犯罪有盗窃犯罪的特征 ,我们来浅析一下大学 生盗 窃犯罪所具有的特色。 第一 :一般都是在刚开学的时候 ,他们偷来的东西也都挺 贵的。其 实这里面是有原 因的 ,因为大一 的 同学第一 次上 大学 ,新 鲜 ,思想 单 纯 ,不知道要有小偷 ,所以容易被偷 。另外 ,刚从家里来 ,身上带着 值 钱 东 西 ,更 容 易 被 小 偷 惦 记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盗窃犯罪动机及原因之社会学浅析摘要:市场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竞争愈加强烈,这种竞争给处于生活在学校与社会过渡时期的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
在这种物欲横流的社会,部分大学生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要求,难免会走上盗窃之路。
近年来大学生盗窃犯罪案例呈上升趋势,如何预防,遏制在校大学生盗窃犯罪,保护其健康成长,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盗窃犯罪动机原因社会学当前我国处在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只争朝夕的时期,各类高校不断扩招,给广大莘莘学子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然而在这个进程中,由于价值取向的差异,自身的差异,家庭的差异等,使一些大学生背离人生轨迹,做出一些越轨行为,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而当前大学生犯罪的广泛性、智能性、团伙性、时间规律性、多样性等特点突出,而在多元化的大学生犯罪中盗窃罪是一种常见的犯罪。
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盗窃犯罪的原因。
一、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盗窃犯罪的动机大学生盗窃犯罪根本动机是满足更高层次的物质欲,然而通过对高校大学生盗窃案例的的分析,盗窃动机是生活困难、缺衣少食的比例很少,大部分则是需要的结构产生了变异的结果,是由各种高于主客观条件的需要诱发的。
这可以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进行分析:1、生理需求。
生理需要是由生理决定的需要,是人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穿、住、用、行等等。
这种需求不能满足,则人的生存就会有问题。
所以生理需求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的需求,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
显然,这种生理需求具有自我和种族保护的意义。
大学生中有少数人群会因为基本的生活不能满足,也就会把盗窃当做获取基本生存物质的一种方式,这就是盗窃中很少人群的犯罪动机。
2、安全需求,包括生理上的安全和心理上的安全,例如生理上的安全有健康等,心理上的安全有学习工作顺利、收入稳定、情感安适等等。
有的大学生可能出于心理上的嫉妒、仇视等心理不适感,也就是心里安全得不到满足,因此就会想办法去盗窃自己看不惯的东西,这也会使他们产生盗窃的动机。
3、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和爱的需要,指个人渴望与他人建立、维持、发展良好的关系的需要。
在大学生中部分学生会由于交友社交不慎,但又不想或者是被迫从事一些盗窃之类的非法活动,因此社交的需要也能成为盗窃犯罪的一个动机。
4、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得到他人的尊重两个方面。
一些大学生在强烈的自尊心的驱动下,不甘人后,从各方面都想优人一等。
而家庭不能给他们这方面物质上的满足,而自己又不能通过正当途径获取优厚的物质,于是就产生了盗窃的动机。
5、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种高级的精神需求,表现为人喜欢带有挑战性的工作,希望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并取得成功。
作为青年大学生,会对一些挑战性的活动感兴趣,好表现自己。
从这个方面说,他们也可能为了取得别人的“称赞”做一些违法犯罪的事儿,比如打赌能把谁的什么东西偷到手就了不起,那么这样也就成为盗窃的动机。
二、大学生犯盗窃罪的社会原因(一)导致大学生盗窃犯罪的的外在原因1.宏观社会坏境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自身控制能力的被削弱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现代主义的人们在追求个人物欲满足上没有节制性,并且一味地追逐和刺激利己主义心理。
而大学生长期收利己主义的的影响,必然会导致个人私欲膨胀诱发犯罪的动机和行为。
另外由于中国的国际化程度的速度的加快,互联网等新兴传媒产业等对我国本土传统文化载体的不断冲击,尤其是外国亚文化的冲击,久而久之就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影响。
亚文化也称为次文化或者副文化,是是社会化体系中与主文化相对应的组成部分,它具有与主流文化不同或者不尽相同的文化价值体系。
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大量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在某些方面造成冲击,大批涌进的外来元素中难免存在享乐主义等亚文化思想,这就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对这种亚文化的盲目崇拜,从而盲目的追求物质享受,走上盗窃犯罪的道路。
大学生年龄处在汲取知识的巅峰阶段,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对于外来文化兼收并进的能力比其他阶层的人群更高,但是对外来文化是识别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使得一些人的价值观产生了变异,再加上对自身控制能力的被削弱的结果,部分大学生原有的、稳定的传统的价值走向分裂,他们的道德标准、法纪观念也会因此产生畸变,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2、家庭因素造成盗窃犯罪.部分家庭成了青少年犯罪的温床自从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的家庭逐渐增多,这样就造成了独生子女从小就被父母娇生惯养,在家里有求必应。
这样就有可能造成他们的目中无人、自私自利、不可一世,这样在学校与别人交往中就有可能无法愉快相处,处处受到排斥。
可能产生心理逆反,自暴自弃,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另外家长溺爱和过度袒护放任都有可能会是培育犯罪的温床。
②家庭的贫富差距也有可能成为盗窃犯罪的因素一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生活供给不足,能满足温饱就不错了,完全没有任何结余的物质条件来像富家子弟一样享受各种高消费的奢侈品。
而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往往会被看不起,但是大学生在学校的起点相同,追求也相同,所以部分人就不能接受自己贫困的现实,为了满足自己物质需求,也就有可能走上盗窃的道路。
③.“问题家庭”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所谓“问题家庭”就是那些夫妻关系紧张,家庭不和睦,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的家庭。
这种家庭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离婚家庭,在离婚家庭中孩子可以说是“牺牲品”,在这种家庭成长中的孩子,其心理必定得不到健康的教育,人格也得不到健全的培养。
这种家庭走出了的孩子就有可能出现报复性的叛逆,再加上坏人的诱唆,很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还有一种就是犯罪家庭,本身就存在着犯罪因素的直接影响,犯罪行为容易被其他成员模范,而盗窃也是很容易被模仿的一种行为,因而很有可能走上盗窃犯罪。
2、学校在品德和法治教育方面不够重视或者力度不够也会导致大学生犯罪人们常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而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
学校的确是孩子健康成长一个很好的环境很好的平台,然而我国大部分还是应试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还有很多缺陷。
虽然学校的教育中也会经常提到做人的道理遵纪守法等等,但是在对学生的德育方面却有很大的滞后性。
大部分学校会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风气的标准,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标准。
学校重视智育,德育往往流于形式,实际效果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与实际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相偏离。
部分老师还会因为学生成绩差来挖苦、讽刺学生,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心态上造成不良的影响,从而自暴自弃。
从小学到大学学校的法制教育也只停留在理论上,学生和老师也只当做学习任务来完成,没有真正的深入到学生的心理,没有形成真正的法制观念。
在高校基本都设有心理治疗机构,但是对于心理调查工作十分滞后,而学生对于自己心里变化是不能够正确判断,所以心理问题也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从而积累久了就会做出一些越轨的事,也就有犯罪的可能。
(二)大学生盗窃犯罪的内在原因众多外部因素促使大学生了盗窃犯罪,而导致大学生盗窃犯罪的关键因素还是学生内在的心理因素。
以下是对心理因素的大体上的总结。
1、人生价值观尚未成熟定型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和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愈高,这样就出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年龄都普遍偏低,所以他们在心智上就不成熟。
虽然大学生已经走出了理论上的青春期,但是他们的心智并没有真正达到成年人的阶段,因此他们在处事上也就体现出很多不成熟的方式。
由于心智不够成熟,遇事不能冷静处理,易冲动、感情用事往往成了解决问题的主导心理。
由于尚未完全走出青春期,人生价值观没有稳定的定型,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自控能力较差,往往不能抵制不良影响,就很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2、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缺失一个人法律素养如何,只要来自他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和法律意识表现出来的。
法律知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制定法中关于规则的知识,即所谓的法律条文体系;二法律学问中关于原理的只是,即所谓的法律原理或法律理论。
一般的学法懂法,就是要求既熟知一些基本的法律条文,同时又掌握一定的普遍适用的法律原理。
对于大学生来说法律信仰才是法律教育的核心,然而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中,大部分学生不重视法律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只是当做学习任务去完成,为了应付考试区背诵要考的内容。
这样就会造成根本就学不到法律的结果,瞬间记忆的知识考完就抛在脑后了,也就根本谈不上修习到法律素养,从而法律意识淡薄,对违法和守法也就没什么概念,以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因此,一些大学生很有可能根本就没意识到偷盗也会构成盗窃犯罪。
3、心胸狭隘及嫉妒报复心理现在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在进入大学以后,集体生活是不能满足每个人唯我独尊的心理的,而在众多优秀学生中,必然会在某些方面落后于人,部分学生就不能接受这种之前想都没想过的事实,这样就会使他们产生心理障碍,严重的就会形成妒忌报复心理。
一旦产生这种心理后就会变得无法自控,失去理智任意而行,导致犯罪。
这种案例比比皆是,比如某高校女生盗窃同学的财产后不是自己消费享受而是销毁,破案后其原因竟是学习成绩比别人差、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妒忌报复心理滋生的盗窃犯罪。
4、爱慕虚荣、攀比心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物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很大部分大学生中攀比心理严重,他们比的不是成绩不是能力,而是比吃穿,尤其以穿名牌用名牌来衡量自己的地位,这样很容易导致盗窃犯罪。
在对于盗窃犯罪的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盗窃动机就是因为物质消费品造成的攀比心理。
可见攀比心理在盗窃犯罪中的的影响举足轻重。
5、好奇心强、盲目跟风模仿心理好奇心人人都有,对于青少年更是对各种事物都充满好奇心。
好奇会有激情和活力,但是过度好奇,就会造成盲目跟风,从而走上不归路。
大学生正处于学校与社会过度的阶段,对很多事儿都想去尝试,但是他们的分辨能力不是很强,所以对一些具有负面影响的事物盲目跟从。
比如模仿电影里面的侠盗,劫富济贫,觉得自己很有正义感,很值得人们崇拜,但却很少去想过这是违法犯罪的行为。
6、冒险和侥幸心理大学生正值青年精力旺盛时期,具有“冒险精神”,崇尚自我,藐视法律。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自以为可以做到瞒天过海,天衣无缝。
殊不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最终还是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
三、总结大学生群体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群体,所以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迫在眉睫。
大学生不仅应具有过硬的科学文化素质,也应具有政治道德法律修养,作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作为即将走上社会的预备人才,就应该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遵纪守法是最基本的要求,盗窃可耻,盗窃犯罪就是毁坏自己的前程,大学生前程似锦,而前程似锦的前提就是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①马斯洛:《动机与人性》,1954年,69页②公安部政治部:犯罪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6③王富君:《法律基础知识》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