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朱元璋灭元朝、建立明朝政权的情况;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设置锦衣卫;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

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2)、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重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

同时进行纵向对比、联系。

(2)、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和分析。

(3)、识读《明朝疆域图》、《举子看榜图》和有关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4)、播放微课小视频,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

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点】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教学难点】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来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

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导学法、讲授法、图示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阅读课文、史实,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正确地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提炼、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播放<<凤阳花鼓>>里最知名的唱段“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然后向学生提问:凤阳花鼓里的朱皇帝指的是哪一位皇帝?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朱元璋。

二、讲授新课(一)、明朝的建立教师:展示教材66页的朱元璋像,接着展示自主学习任务:阅读课本第66页第一自然段,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案第一部分——明朝的建立,并能简单复述明朝的建立情况。

【精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精品教案【精品】.doc

【精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精品教案【精品】.doc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另一版本的朱洪武图像)朱元璋家境贫苦,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时,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倒一座寺庙做和尚,元末农民起义后,他被迫投奔了起义军,由于他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最终建立了明朝。

明朝你知道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政治、思想上为加强君主集权采取了什么措施吗?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1.(多媒体出示元末农民起义示意图)学生读教材,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答案提示: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教师讲述交通工具革新的原因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目标导学二 朱元璋强化皇权(一)原因1.教师简要介绍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背景。

(多媒体链接胡惟庸、蓝玉案的故事)2.提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原因? 学生回答: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

(二)措施1.(多媒体出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分组(中央、地方、军事、特务)讨论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1)中央组: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地方组: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3)军事组: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特务组:把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2.教师总结结果: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目标导学三科举考试和经济的发展 1.(多媒体展示举子看榜图)解读史料材料一: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精品教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识记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知道明朝经济的发展;掌握明朝的八股取士,理解其影响;理解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和影响,认识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过程与方法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是否曾经听过、看过《明朝那些事儿》这部小说?它以一种网络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了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人物。

其中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

《明朝那些事儿》为读者解读了历史中的另一面,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历史变成一幕幕生动的故事,很多人看完这部小说都对明朝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今天就让我们从明朝的建立之初开始学习,领略只属于明朝的魅力。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1.图片展示。

元末农民起义示意图2.学生读教材,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答案提示: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3.教师讲述明朝建立的概况。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目标导学二:朱元璋强化皇权1.教师简要介绍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背景。

(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

)2.提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目的。

答案提示:巩固统治。

3.分组(中央、地方、军事、特务)讨论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第一篇: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

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髙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

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明朝疆域图、“锦衣卫”印、反映明朝厂卫制度的资料等相关多媒体、图片【教学过程】一、复习二、导入新课教师以元末农民起义的背景故事,引出“明朝的建立”这一内容。

三、讲授新课(一)明朝的建立1.元末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是消灭了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3.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4.【提出问题】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5.【提出问题】“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朱元璋强化皇权”这一内容。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14. 明朝的统治教学目标:1. 掌握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

2. 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3. 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强化皇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

教学重点:明太祖强化皇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阅读法。

教法:讨论法、材料分析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展示史料:“生于沛学于泗长于濠,凤郡昔钟天子气,始为僧继为王终为帝,龙兴今仰圣人容。

”指出,此文字概括了一个人的一生,他是?生:朱元璋师:时势造英雄,特殊的时代造就了一代枭雄。

展示材料:堂堂大元,奸佞专权。

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贼做官,官做贼,哀哉可怜。

——《醉太平小令》材料反映出元朝末年怎样的社会状况?师生:①政治腐败,官吏搜刮民财②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③江淮地区爆发农民大起义过度:爆发元末农名大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的起义部队,逐渐显示出领导才华,郭子兴去世后,朱元璋继承衣钵发展壮大,华丽变身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

一、明朝的建立请同学们找出明朝建立的时间、都城过度:建立霸业后的朱元璋也有自己的烦恼,请同学们想想是什么?师生:战火摧残的社会经济急待恢复,农民起义和斗争仍在继续,尖锐的阶级矛盾有待缓和,退居塞北的残元势力仍然企图卷土重来;明政权中由于胜利臣骄将悍,争权夺利。

师:如何解决烦恼二、朱元璋强化集权(一)首先全面改革官制1、在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提升六部展示材料: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朱元璋《皇明祖训》胡惟庸——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丞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高权重,因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擅自决定官员人等的生杀升降。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优质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优质教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知识与技能了解朱元璋灭元朝、建立明政权的情况;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设置锦衣卫;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和分析。

2.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

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八股文》视频、《举子看榜图》图片、相关史料、PPT课件。

●导入新课【导入一】咏菊花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秋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这是朱元璋起义时写的一首诗。

《咏菊花》一诗充满豪气,表达了他的远大抱负。

后来,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

自主探究:为巩固统治。

朱元璋采取了哪些专制集权的措施?与前代相比,明朝的科举考试有什么变化?【导入二】他出身贫寒,是中国历史一位极富争议的开国皇帝,他的身上豪气和匪气并存,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但不论如何,谁也无法忽视他的存在,这位被凤阳花鼓广为传唱的朱皇帝,就是我们本节课的主人公,明朝的开国君主——朱元璋。

那么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希望在本课的学习中,我们能找到答案。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凤阳花鼓戏唱段●新课讲解一、明朝的建立1.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元朝灭亡的原因。

生: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学校XX学校姓名XXX年级七年级课题第三单元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型新授课程标准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明朝的建立、明朝经济的发展,掌握朱元璋改革官职以强化皇权的措施,理解“八股取士”的弊端等历史知识。

2.通过史料(文字、图表、地图),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史料的能力。

过程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情境体验教学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通过师生互动共同完成明朝的统治的课堂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教学重点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教学难点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教学资源教学课件(PPt)、动漫剪辑资料、史料(文字、图表、地图)、导学案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人物导入)以朱元璋经历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一)明朝的建立1.出示《醉太平小令》让学生了解元末社会状况。

2.教师简介元末农民起义3.明朝的建立(二)朱元璋强化皇权1.对比元朝与明朝中枢权力示意图2.教师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丞相制的废除(1)播放动漫剪辑视频(2)出示史料(3)出示问题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这一举措有什么利弊得失?3.特务机构的设置学生观看多媒体回答元末社会状况: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学生回答(人物、时间、都城)学生小组为单位找不同,回答学生观看视频和史料,回答问题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在知觉与情感上都进入学习情境。

培养学生阅读归纳史料的能力,使学生能利用手中的资料提炼有效的信息。

培养学生比较历史时间的能力,合作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第十四课明朝的统治
教学设计
课题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下册
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和影响,认识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明朝的八股取士,理解其影响;
知识目标:了解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识记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知道明朝经济的发展;
②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
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
即使文章做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
(2)答题格式:八股文
思考八股取士的背景和目的
背景: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目的:加强对思想的控制
思考八股取士的影响
积极:考试形式标准化,利于规范考试
消极: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重点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
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听《传奇皇帝朱元璋》主题曲导入
朱元璋灭亡元朝、建立明朝后,逐步统一全国。为巩固统治,他推行了哪些专制集权的措施,明朝官僚机构和科举考试有什么变化呢?
听歌曲,思考问题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集中注意力,带着问题积极思考。
学生勾画相关内容
学生勾画相关内容
思考总结
学生读课本,勾画相关内容
学生勾画相关内容
学生思考
学生读课本,勾画相应知识点

第14课明朝的统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的建立过程及其初期统治的特点;2.掌握明朝的统治政策和法制;3.了解明朝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其对后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1.明朝统治及其政策;2.明朝社会经济发展。

教学难点明朝的地方行政体制和科举制度的实施。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1.教师先分别问一些学生关于明朝的了解,借以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的;2.以两个问题式的小组讨论或自由讨论方式,让学生们猜测此次学习主要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的思考与注意力。

二、呈现新课1.结合教材图片资料,让学生快速阅读第一部分“明朝的建立”和第二部分“明朝初期的统治”,领会明朝的建立过程及其初期统治的特点;2.了解明朝统治政策及其法制,包括地方行政体制、兵制,重要法律等,并区分明朝统治的特点与先前的改革;3.突显明朝的史观,探究李贽《历代经传文编》对于明初的史观影响。

三、巩固新课1.听取小组合作的学生谈谈所学的几个方面,如明朝建立、统治政策等,并及时纠正;2.组织学生们回答教材的一些问题,如:为什么称明朝为“明”、明初改革的成败原因等;3.让学生再次阅读第三部分“明朝的社会经济发展”,了解明朝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其对后来的影响。

四、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明史》、《明史纪事本末卷》等相关著作,为此,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查阅复制。

教学反思本节课旨在使学生对明朝的统治及其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认识其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后来的影响。

在导入新课环节,可以通过问题引入,引起学生的兴趣;结合教材的内容,让学生明确此次学习的目的。

在呈现新课环节中,对于比较重要的概念或政策,要进行重点解释;在巩固新课环节,教师应该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自主思考和回答问题;在拓展阅读环节,可以让学生自主查阅相关书籍加深印象。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3单元第14课明朝的统治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3单元第14课明朝的统治

明朝的统治设计说明本课主要介绍了明朝的建立,明朝时期加强皇权的措施,明朝时期经济的发展,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要了解明朝时期的发展。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教学,知道明朝的建立、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等史实。

2.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3.认识到明朝皇权的强化,既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又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弱的原因之一。

教学重难点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方法观察法阅读法小组讨论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图片:《朱元璋像》。

2.影视作品:“明朝初期”相关视频。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展示《朱元璋像》,介绍朱元璋的身世。

朱元璋出身贫苦,17岁时父母双亡,他被迫到寺院里当了和尚,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他参加了反元起义军,之后他领导起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明朝,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通过他的故事,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二、预习检查1.说出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

2.朱元璋为强化皇权采取了什么措施?3.明朝科举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4.说出明朝经济发展的概况。

三、学习任务一明朝的建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明朝建立的背景是什么?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66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是消灭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设计意图】通过以教材为材料,增强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通过勾画关键词,学生真正理解其含义。

四、学习任务二朱元璋强化皇权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朱元璋为强化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67—P68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明朝的统治 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明朝的统治  教学设计

第 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知道明朝的建立。

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核心素养目标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

教材分析1.对教材地位的定位《明朝君权的加强》是《中国历史第二册》七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第一课,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与发展在政治上的体现,是学生理解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重要依据。

所以,这一课在明清史及整个中国古代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朝君权加强的各项措施,而这些措施主要由明太祖朱元璋创立,并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所以本课设计是以朱元璋为线索,以加强皇权为主题,把教材内容整合为四部分:01、明朝的建立;02、朱元璋强化皇权;03、科举考试的变化;04、经济的发展。

重点自然是第二部分,即明太祖朱元璋加强君权的措施,且突出其措施的“非常”之处。

难点则为“八股取士”,尤其是八股取士的危害。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强化皇权。

全面改革官制,实行人股取士的科举考试。

这些举措,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另-方面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社会精英的创造性。

太过集中的专权,不仅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更让社会失去了进步的原动力。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种种弊端。

2.过程与方法识读《明朝疆域图(1433年)》,获取疆域范围、北方政权等有效历史信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举子看榜图》,分析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明朝科举制改革虽然加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但过于死板,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性;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

难点: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四方面内容: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

这四部分内容之间关系密切。

明朝的建立是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基础,朱元璋强化皇权为的是巩固明朝的统治;科举考试的变化进一步促进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从而巩固了明朝的封建统治;明朝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为明朝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学习这部分内容,要了解元末明初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知道明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的主要态势。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讲述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历史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一、明朝的建立1.背景:元末社会动荡,民不聊生2.时间:1368年3.定都:应天府二、朱元璋强化皇权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设六部1.全面改革官制地方:取消行中书省,推行“三司制”表现:考“四书”“五经”,写八股文2.改革科举制度影响:禁锢思想自由,培养顺从者3.设立锦衣卫和东厂三、经济的发展1.农业: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2.手工业:制瓷业和棉纺织业发展,产品远销海内外3.商业:出现了商业中心,甚至出现了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案 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案 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内容标准】1.知道明朝的建立。

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2.知道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内容,了解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种种弊端。

2.过程与方法:识读《明朝疆域图(1433年)》,获取疆域范围、北方政权等有效历史信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举子看榜图》,分析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明朝科举制改革虽然加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但过于死板,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性;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启发式问题教学法。

【课时】1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

自从有了朱皇帝,十年道有九年荒。

”——凤阳花鼓戏唱段这位被凤阳花鼓广为传唱的朱皇帝,就是我们本节课的主人公,明朝的开国君主——朱元璋。

那么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了巩固统治,他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4课明朝的统治》(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1.(多媒体出示元末农民起义示意图)学生读教材,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学生答: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师引导:在众多农民起义队伍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渐强大起来,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朱元璋。

生阅读课本66页相关史事。

2.明朝的建立学生归纳明朝建立的史实。

时间:1368年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都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生阅读课本67页《明朝疆域图(1433年)》,了解明朝疆域辽阔。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4 明朝的统治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4  明朝的统治 教学设计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参半。

但无论如何,谁也无法忽视他的存在,谁也无法否认他是个有“色彩”的人。

那么他究竟在明朝的历史上写下了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重温明朝的历史,去了解一下吧。

教师:朱元璋正式这样一个人,他的身上,豪气和匪气并存,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但无论如何,谁也无法忽视他的存在,谁也无法否认他是个有“色彩”的人。

那么他究竟在明朝的历史上写下了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重温明朝的历史,去了解一下吧。

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近历史与他们的距离。

说(二)教师引领, 合作探究:一、风雨飘摇, 建大业展示: 元朝末年, 蒙古统治集团分裂, 朝廷内部夺权斗争异常惨烈, 使得元帝国变得摇摇欲坠;而连续出现的严重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崩溃以及等级制度, 更成为农民揭竿而起直接原因。

于是, 元朝的灭亡便不可避免了。

这样, 1351年, 刘福通领导农民在颖州暴动, 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在十几年的反抗斗争中, 朱元璋的农民起义军不断壮大, 逐渐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

1367年, 朱元璋发布讨元文告, 派将军徐达率兵向北进取中原, 次年攻占元大都, 元顺帝妥欢帖木尔被迫逃往蒙古草原。

教师: 根据材料总结元朝末年, 社会状况如何?教师总结过渡:政治腐败, 沉重的徭役负担和统治阶级的疯狂经济掠夺, 使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加上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 以至于整个社会发生大崩溃。

那么这个时候谁能顺应历史结束这种混乱的局面呢?展示:政权:我!”然后, 拿出锦衣卫绘制的宋濂家宴图。

宋濂看后目瞪口呆, 被吓出一身冷汗。

2.思考:3.材料一指的是什么人?4.材料二中是什么原因让宋濂吓出一身冷汗?锦衣卫的职能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该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教师:皇帝高坐朝堂, 却对上至文武百官下至黎民百姓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 使明朝专制主义空前加强了。

展示: 图片教师: 可以说以上两种制度使明太祖在行为上控制了天下, 但思想上的分崩离析也是不容忽视的, 那么他又是怎样从思想上控制天下的呢?展示:材料一: 诏开科举, 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一、教材分析1.本课是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

本课以明朝为研究对象,着重介绍明朝的创建和发展过程、政治管理制度、文化和科技成就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明朝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2.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明朝的创建和发展过程;(2)掌握明朝的政治管理制度和文化成就;(3)了解明朝的科技成就和对世界的贡献。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3.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明朝的政治管理制度、文化成就和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明朝的科技成就和对世界的贡献。

二、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三部分:明朝的创建和发展过程、政治管理制度、文化和科技成就。

1.明朝的创建和发展过程明朝的创建和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本部分着重介绍明朝的创建和发展过程,包括朱元璋的夺取皇位、建立明朝、发展经济和开展海外贸易等方面。

2.政治管理制度明朝的政治管理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本部分着重介绍明朝的君主制度、科举制度、地方政府和监察制度等方面。

3.文化和科技成就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和科技成就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本部分着重介绍明朝的文艺、建筑、雕塑、绘画和科技成就等方面。

2.教学方法1.讲授法本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深奥,需要通过教师的讲授来传授知识,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和难点。

2.小组讨论法学生可以自己组成小组,就本课的教学内容展开讨论,互相交流看法和经验,从而加深对本课的理解和掌握。

3.课堂练习法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3.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教师通过介绍朱元璋夺取皇位、建立明朝的历史背景,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

2.教师通过讲述明朝的开创者朱元璋的历史功绩和性格特征,展示他为什么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伟人。

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统治》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统治》教案、教学设计
作业布置注意事项:
1.作业难度要适中,既要避免过于简单,也要防止过于复杂,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作业量要适当,确保学生能够在课后完成,不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
3.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查漏补缺。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5.作业评价要公正、客观,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要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b.分析明朝的选官制度,如科举、举荐等。
c.阐述明朝的民族政策、对外关系及其影响。
3.明朝的经济与文化
a.介绍明朝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成就。
b.分析明朝时期的科技发明、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贡献。
c.讲解明朝的文化教育政策,如科举制度、儒家思想的影响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建立的原因、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成就等方面。
b.明朝的经济、文化成就及其影响。
c.学生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强调热爱祖国、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正确的历史观。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明朝建立背景、过程及意义的文章,字数在600字左右。要求:内容完整、结构清晰、语言流畅。
4.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培养他们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导入、讲解、互动、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明朝历史,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2.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辅助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明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2020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14课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2020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14课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2020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主要内容涵盖了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插图,引导学生了解明朝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对于封建社会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针对明朝这一时期,学生可能对其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了解不深,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全面了解明朝的统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外交状况等方面的内容,掌握明朝的历史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外交状况等方面的内容。

2.教学难点: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文化繁荣的背景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明朝的历史氛围。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明朝的历史知识,掌握相关教学内容。

2.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了解明朝的基本情况。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图片、文献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明朝的版图和重要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进入明朝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明朝的政治制度,包括皇帝、内阁、六部等机构,以及明朝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外交状况等方面的内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明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外交状况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明朝的历史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课明朝的统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明朝的建立和明朝经济发展的状况;了解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情境,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完成有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通过史料阅读、分析等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明朝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法
四、教具多媒体
五、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音乐欣赏、问题导入(3分钟)多媒体播放《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
设问朱皇帝是谁?教师简要简要介绍朱元璋,那么草根逆袭的朱元璋会怎样巩固统治呢?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环节二:整合课本,问题探究创设人物,话题引导人物档案
姓名:丁阳生活年代:元末明初民族:汉族呈现问题情境:穿越时空去了解丁阳人生的沉浮。

跨越时空,重回明朝
1、草根逆袭—建立明朝(5分钟)情景一:一张皇榜
丁阳是元朝末年的一名书生,饱读诗书,一心想去朝廷做官,治国安邦。

但元朝末年政治黑暗,战乱频繁,他的梦想一直未能实现。

有一天在街上他看到好多人都围在一起看什么东西,他也凑了上去,原来是一张皇榜
皇榜
朕本淮右布衣,因天下乱······建元洪武
设问:皇榜上的“朕”指的是谁
学生:自主完成第一部分内容。

记住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2、树立权威—强化君权(30分钟)
情境二:一场考试(10分钟)
丁阳决定参加明朝的科举考试来实现他做官的梦想,但是在备考中他遇见了新的烦恼、父亲建议他熟读百家的书籍,叔叔建议他写文章观点要独特创新,舅舅建议他文体要灵活多样。

设问:丁阳听取家人的建议来备考能够高中吗?为什么?应该如何评价明朝的考试制度?学生:阅读教材第三目,小组合作探究,表达各自的观点,解决以上问题。

教师:从命题范围、答题观点、文体特点三个方面梳理明朝八股取士制度,和唐朝的科举考试进行比较并且简要补充文艺复兴运动的相关史实,引导学生从全球史观角度通过对中西方差距的对比,进一步认识八股取士的弊端。

情境三:当官的困惑(10分钟)
丁阳按照八股取士的要求备考,果然不负众望,金榜题名,去吏部做官了。

但他发现明朝的行政机构和元朝的大不一样,他又困惑了。

设问:明朝的行政机构和元朝相比有哪些不一样?
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目,小组合作探究,解疑答惑。

教师用课件再现元朝和明朝的行政机构对比图示,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明朝行政机构的变化。

情境四:当官的惶恐(5分钟)
丁阳勤政为民,官越做越大,但心里越来越害怕,特别是最近发生了一件事情:一天早朝,朱元璋问丁阳,昨晚为什么发怒?丁阳大吃一惊,照实陈说。

只见朱元璋拿出一幅画,正是丁阳昨晚生气时表情的画像。

一时间丁阳觉得毛骨悚然,忙解释道:因有下属打坏了我心爱的酒具。

明太祖这才放心。

设问:什么人给丁阳画得像?他们的职能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明朝设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手段。

3、发展经济—提升国力
情境五:遭贬外调(5分钟)
一天早朝,丁阳的进谏触怒了明太祖,受到廷仗的处罚后被贬到苏州。

临行前丁阳暗下决心一定要发展好苏州经济,争取早日建功立业,调回京城。

但是到达苏州后他发现自己的愿望很难实现。

设问:丁阳的愿望为什么很难实现?概述明朝前期经济发展状况。

环节三:高屋建瓴,知识总结(5分钟)
情境六:一声叹息
经历了多年的风风雨雨,丁阳由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变成了行将就木的老人,回忆在明朝官场上经历的那些事,他不禁喟叹道:“君以此始,必以此终。


学生讨论: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有什么利弊?
教师小结:明朝君主集权的强化,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但权力高度集中,使天下安危系于皇帝一人之身,难免会有失误。

八股取士、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使整个官场、整个社会因循守旧,缺乏创新。

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从世界范围内中国开始和西方拉开了差距,中国的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

教师总结本课重点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