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ae4e7bc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73.png)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尊敬的陛下:臣谏以千言万语,不尽忧虑之情。
愚见国家朝堂,政务日积千秋,实有改革之必要,然而陛下一直以来过于重用权臣,导致朝政不得善尽,国家民生日趋困顿,竭河山之财力,劫万民之民力。
愿陛下深思臣之言,审时度势,使得治国无方之局势得以扭转。
首先,陛下所用之权臣司马氏实为国家之累。
自祖父司马懿起,权臣篡夺朝政之权,离间君臣关系,先帝悔之晚矣。
如今司马氏代陛下为政,可谓朝国矣!陛下宜思以何等之忠臣为国家和百姓负责。
其次,臣见国中之朝堂制度也有可改之处。
如今朝中文武大臣百官众多,其职能重叠,决策效率低下。
陛下宜考虑减少多余之职位,合并冗杂之部门,以提高政务运作的效率。
另外,宜加强对官员的选拔,注重其品质与能力,以确保国家之治理不被权臣篡夺。
再者,国家财政危机迫在眉睫。
一方面,陛下过度重用权臣,导致国家财政无法善尽,臣担忧日后民不聊生。
另一方面,陛下宽纵权臣横征暴敛,民众负担过重。
臣请陛下审查国家财政,以重整财政体制,优化税收政策,减轻百姓负担,以增进国家和民众的福祉。
最后,陛下对内外交战之态度需审慎。
如今国内动荡不安,外忧祸患丛生。
陛下宜避免过度扩张战争,导致国家势力耗尽,百姓生活裕困。
同时,陛下宜重视对外交战事务之处理,与敌国和解,以换取国家之安宁与和平。
愿陛下深思臣谏之言,审时度势,以改革国家政务,修复朝堂体制,改善财政状况,维护国家稳定和民众福祉。
司马懿曰:“以千里马为普通车用徵,此势必不可,并传曰:马名曰神龙。
”则臣庆幸王寡人一直以来给予臣的信任和支持。
愿陛下在庆王名号的引领下,开创国家新纪元,带领国家繁荣昌盛。
愚谨上表,谨以为议。
臣:司马谏参考译文:臣以为千言万语,表达不完的忧虑之情。
愚见国家朝堂已经积累了许多政治难题,亟待改革。
陛下一直以来过度信任权臣,致使政务不善,国家经济日渐崩溃,国力和人民生活都在急剧恶化。
愿陛下深思臣的劝告,时刻审视目前形势,扭转治国无方的局势。
首先,陛下所信任的权臣司马氏实在对国家不利。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译文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6d523592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49.png)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译文王安石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我王安石说: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
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如#from 本文来自九象,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end#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
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完整word版)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注释+赏析)
![(完整word版)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注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3857939195f312b3069a58c.png)
答司马谏议书宋代: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
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注释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2366a3a7c850ad02df8041b1.png)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注释讨好众人为上、惹事。
皇帝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以造福于人民。
我却认为受皇上的委托。
这因为他是考虑了是否合理才行动的,以兴利除弊,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所以现在向您详细说明推行新法的原因;举先王之政。
答司马谏议书如果您责备我任职很久而没有能帮助皇帝大有作为,不为征利,认为做得对因而就没有什么可后悔的,责问坏人;辟邪说,士大夫大多数以不忧虑国家大事,已经不是一天了。
盘庚并不因为有人埋怨就改变自己的计划;推行先王实行过的政事,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没有机会见面。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搜刮钱财,老百姓都怨恨?盘庚迁都的时候;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情都不做,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于反复不宜卤莽。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然后交给专职的官吏去执行,未能助上大有为,要出力帮助皇帝对抗这些人,以致天下怨谤也,而我不考虑反对派的多少。
那么,那我本来早就料到会这样的,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至于有很多怨恨和诽谤,希望也许能得到您的谅解。
现在您来信指教,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不能叫作拒绝批评,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驳斥邪说,胥怨者民也,不为侵官。
上乃欲变此、随波逐流;为国家理财。
无由会晤,不能叫作惹事。
但又再三想到您很看重我。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但商讨政事却常常合不来,兴利除弊,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我和您往来相好的时间很长了,不能叫作越权,生事,以授之于有司,并在朝廷上加以商讨修订、拒绝批评,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名实已明,研究法令制度,因此遭到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则某知罪矣,恐怕最后也未必能听得进去;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那我就不敢领教了。
至于怨诽之多,天下的道理也就清楚了。
名实弄明白了,冀君实或见恕也,守前所为而已,尤其在于名和实的关系问题,我不应草率,在反复辩论中,不再一一为自己辨白,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所以过去只是简单地给您回封信: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不能叫作搜刮钱财。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和翻译(word版)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和翻译(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56ed46f90242a8956bece4c4.png)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和翻译原文:标题:答司马谏议书作者或出处: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译文或注释:安石启:昨日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意以为跟您友好相处的日子很久了,但讨论国事往往意见不同,这是由于所采取的政治主张和方法不同的缘故。
我虽然想硬在你耳边罗嗦(强作辩解),恐怕结果一定不会得到您的谅解。
后来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对于书信往来是不应简慢无礼的,因而我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称”(概念、理论)与“实际”是否符合上。
“名称”与“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
现在您所用来教诲我的,是以为我“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的人都怨恨和诽谤我。
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交给主管官署却执行,不算是“侵官”。
发扬(恢复)前代贤君的治国原则,以便兴利除弊,这不算是“生事”。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e1e1a14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f5.png)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作品原文答司马谏议书(1)某启(2):昨日蒙教(3),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4),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5)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6),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7),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8),于反复不宜卤莽(9),故今具道(10)所以,冀(11)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12)所争,尤在名实(13),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14)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15),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16),以授之于有司(17),不为侵官;举(18)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19),难壬人(20),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21)。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22)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23)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24),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25)?盘庚之迁(26),胥怨者民也(27),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28),度义(29)而后动,是(30)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31)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32),守前所为(33)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34)。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35)。
词语注释(1)司马谏议: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当时任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
他是北宋著名史学家,编撰有《资治通鉴》。
神宗用王安石行新法,他竭力反对。
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主国政。
答司马谏议书文言文优秀10篇
![答司马谏议书文言文优秀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aeaecea5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af.png)
答司马谏议书文言文优秀10篇《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篇一宋代: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答司马谏议书篇二〔宋〕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da3dd24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d9.png)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答司马谏议书》作者:王安石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重,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译文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
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
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
高考文言文《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高考文言文《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https://img.taocdn.com/s3/m/c382a7a0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9c.png)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 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 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 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 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结果)。
(3)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义: 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1
2
3
4
5
6
7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计划。 ②度义而后动 考虑。 ③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计量长短的标准或工具。
(1)度 ④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慢⟫) 谱写,作曲。 ⑤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过。 ⑥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估计。 ⑦度,然后知长短(⟪齐桓晋文之事⟫) 丈量。
5
6
7
6. 将下列有关本课文化常识的内容补充完整。 (1)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官吏为“有司”。“有司”并非指某个部 门,而是泛指 官吏 。
(2)盘庚之迁:盘庚即位后,为了巩固统治、躲避自然灾害,将国都迁到 殷 (今
河南安阳)。
1
2
3
4
5
6
7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 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为天下理财 , 不为征利 ”。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 事”罪名加以反驳,并申述变法目的的句子是“ 举先王之政 , 以兴利除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29cbd3f7c1cfad6185fa738.png)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与翻译说明:为方便同学们比较原文与翻译,我们采用逐句对照翻译,以下黑体字为原文,红体字为翻译。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安石敬曰:昨日承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往深厚密切的日子很久了,可是在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分歧,这是因为我们对事情有不同的主张和办法的缘故吧。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信,不再逐—替自己辩护。
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注重于名实是否相符。
如果名和实—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清楚了。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举先王之政,以兴利弊,不为生事;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括钱财;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大多把不关心国事、附和世俗之见以讨好众人当作好事。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a238576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65.png)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答司马谏议书原文阅读出处或作者: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对照翻译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称”(概念、理论)与“实际”是否符合上。
“名称”与“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
现在您所用来教诲我的,是以为我“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的人都怨恨和诽谤我。
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交给主管官署却执行,不算是“侵官”。
发扬(恢复)前代贤君的治国原则,以便兴利除弊,这不算是“生事”。
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算“征利”。
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批驳巧言谄媚的坏人,这不算“拒谏”。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范文精选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范文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6be93a61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e9.png)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翻译安石敬白:昨日承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觉得与您交往深厚密切已非一朝一夕,可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不同,这大概是由于我们所采取的方法不同的缘故吧。
即使想要勉强多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一信,不再一一替自己分辨。
后来又想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道理,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辨的,尤其在于名义和实际的关系。
名义和实际的关系一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解决了。
如今您来信用以指教我的,认为我的做法是侵犯了官员的职权,惹事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反对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我则认为遵从皇上的旨意,在朝堂上公开讨论和修订法令制度,责成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英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事生非;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是搜括钱财;抨击荒谬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1b11b2087c24028915fc34a.png)
答司马谏议书——选自《四部丛刊》本《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北宋〕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翻译:安石敬白:昨日承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觉得与您交往深厚密切已非一朝一夕,可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不同,这大概是由于我们所采取的方法不同的缘故吧。
即使想要勉强多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一信,不再一一替自己分辨。
后来又想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道理,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胥怨者故改其度,度(duo)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辨的,尤其在于名义和实际的关系。
名义和实际的关系一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解决了。
如今您来信用以指教我的,认为我的做法是侵犯了官员的职权,惹事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反对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我则认为遵从皇上的旨意,在朝堂上公开讨论和修订法令制度,责成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英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事生非;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是搜括钱财;抨击荒谬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
答司马谏议书翻译及原文读
![答司马谏议书翻译及原文读](https://img.taocdn.com/s3/m/b19d0ee1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98.png)
答司马谏议书翻译及原文读《司马谏议书》是司马光所著的一篇重要政治文献。
原文:臣闻古者百姓有粟则祭祀,国家有穀则国用足。
今士民之有穀者,必謂之有德;人主及百官之有穀者,必謂之有政。
故聖人愛士民有德,重人主及百官有政。
使士民節儉以有积,尺寸有守,斗斛有常,而有以供乏困;人主及百官清廉以有蓄,斗斛以有調,用度以有厚,而有以勧士民。
是以賞必留常,罰必留常;所擇者,大小必留常。
諸侯以大率,庶僚以小率。
故平居昭告以《七正》,戒慎以制斗斛。
若或十月正月之異,或大小易之通,即其缺過之害無遺,惓惓租鉅之進,皆自有懷。
是以士民仁、善、忠、信之舉理而不亂,人主及百官廉、敬、整、齊之順治而不淫。
是以《六律》之淑,길肱多人之歌;《豐年》之間,鳥鷺多來之舞。
赤亭之閒,其誰怀之?臺城之陽,其誰容之?翻译:臣闻古时候,百姓拥有粮食才能进行祭祀,国家有谷物才能支撑国用。
如今,士人和民众有了粮食,必然认为他们有德德行;君主和百官有了粮食,必然认为他们有政治能力。
因此,圣人珍视士人民德行高尚,也看重君主和百官的政治才干。
使得士人和民众节俭节约以有积蓄,有尺寸有规矩,有斗斛有常量,并有能力供养贫困;君主和百官廉洁无私以有储备,斗斛参照有调节,用度从容慷慨,并鼓励士人和民众。
因此,奖赏必须保持恒常,惩罚也必须保持恒常;所选拔的人,无论大小,都必须保持恒常。
诸侯国按大比例,庶僚职位按小比例。
因此,日常公布《七正》,警戒谨慎以控制斗斛。
如果出现十月与正月之间,或大小之间的变化,即使是一时的损失过失也不会有遗留,尽职尽责而没有埋怨。
因此,士人和民众行善仁厚之举理而不混乱,君主和百官清廉敬谨整齐之治理而不放纵。
因此,《六律》之美音飘扬,融入了许多人的歌声;在丰收的季节,鸟鹭成群地起舞。
在赤亭之间,谁不向往其中?在台城之阳,谁不喜欢其中的景色?《司马谏议书》强调了君主的责任与义务,以及士人和民众的德行和行为对国家的重要性。
司马光在书中通过分析粮食的重要性、奖惩制度和统治者的廉洁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思考,对政治运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译文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d0e816fa5acfa1c7ab00cc29.png)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译文王安石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我王安石说:昨天承蒙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常常不一致,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虽然想要硬啰嗦几句,终究一定不能蒙受考虑,所以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
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
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
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有利的事业、消除弊病,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不能算是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不能算是拒绝接受规劝。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acfeb014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00.png)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信的开头,王安石首先表明了写信的缘由。
他说自己与司马光在交往中相好已久,但在议事时常常意见不合。
这是因为两人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有所不同。
尽管如此,王安石还是希望能够与司马光坦诚地交流,希望他能够理解自己的立场。
在信的主体部分,王安石针对司马光信中指责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进行了逐一反驳。
他认为,自己奉命制定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进行讨论和修改,然后交付有关部门执行,这是合理合法的,不能算是“侵官”。
他推行新法是为了兴利除弊,并非“生事”。
他理财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并非“征利”。
他驳斥邪说,拒绝佞人,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并非“拒谏”。
至于“怨谤”之多,他认为这是预料之中的事情,因为他的改革措施触动了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王安石在反驳中,不仅列举了充分的论据,还运用了严密的逻辑推理。
他指出,名实相符是儒家学者所追求的目标,只有明确了事物的名称和实际意义,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他认为,自己所推行的新法,都是符合先王之道和国家利益的,是真正为了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他还以盘庚迁都为例,说明在面对困难和阻力时,应该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不能因为他人的反对而动摇。
在信的结尾部分,王安石再次表达了自己对司马光的尊重和期望。
他说,自己之所以写这封信,是因为他希望与司马光能够坦诚相待,共同为国家的未来努力。
他希望司马光能够理解他的立场,不要再对他进行指责和攻击。
他还说,自己会继续坚持自己的改革措施,不会因为他人的反对而退缩。
《答司马谏议书》是一篇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文章。
它不仅展现了王安石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文学素养,也反映了北宋时期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矛盾。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王安石的思想和主张,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北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6ab2b4b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dd.png)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英语单词、英语语法、英语听力、英语知识点、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数学公式、数学知识点、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nglish words, English grammar, English listening, English knowledge points, Chinese knowledge points, classical Chinese, mathematical formulas, mathematics knowledge points, composition boo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77929f2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d3.png)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翻译是在准确(信)、通顺(达)、优美(雅)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
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
答司马谏议书全文阅读:出处或作者: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全文翻译:安石启:昨日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意以为跟您友好相处的日子很久了,但讨论国事往往意见不同,这是由于所采取的政治主张和方法不同的缘故。
我虽然想硬在你耳边罗嗦(强作辩解),恐怕结果一定不会得到您的谅解。
后来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对于书信往来是不应简慢无礼的,因而我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称”(概念、理论)与“实际”是否符合上。
“名称”与“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
现在您所用来教诲我的,是以为我“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的人都怨恨和诽谤我。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52afb13e87101f69e319586.png)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与翻译说明:为方便同学们比较原文与翻译,我们采用逐句对照翻译,以下黑体字为原文,红体字为翻译。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安石敬曰:昨日承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往深厚密切的日子很久了,可是在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分歧,这是因为我们对事情有不同的主张和办法的缘故吧。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信,不再逐—替自己辩护。
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注重于名实是否相符。
如果名和实—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清楚了。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举先王之政,以兴利弊,不为生事;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括钱财;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大多把不关心国事、附和世俗之见以讨好众人当作好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司马谏议书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王安石的简况及“书”的文体特点;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能力目标:提高文言文阅读和鉴赏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二、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在本文中对实施变法出现的问题的一一驳斥。
三、教学难点:掌握作者驳斥的方法,以及对文中出现的文言的一些客套话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探究。
五、教学准备:常规教具与多媒音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七、教学主要环节:一、新课导入:1、介绍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他不修边幅,不通人情。
宋是一个士大夫之国,大家都穿得很体面,彬彬有礼,偏偏这个王安石不洗头、不剃须,每天身上很臭地来上朝,还整天死着一张脸,同僚都叫他“拗相公”。
他不拉帮结派,独来独往,跟任何人都没关系。
2、介绍课文写作背景:王安石变法: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王安石提出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提议变法,神宗赞同。
王安石委任吕惠卿承担条例司的日常事务,派遣提举官四十多人,颁行新法。
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开始大规模的改革运动。
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
熙宁四年(1071年),颁布改革科举制度法令,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恢复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
同年秋,实行太学三舍法制度。
变法的论争:由于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
法令颁行不足一年,围绕变法,拥护与反对两派就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及斗争。
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三次写信给王安石(《与王介甫书》),列举实施新法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
王安石回信(《答司马谏议书》),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随后神宗欲起用司马光任枢密副使,,司马光趁机复议废止新法,神宗没答应,司马光遂辞职离京。
变法的结果:熙宁四年(1071年),开封百姓为逃避保甲,,出现自断手腕现象,知府韩维报告朝廷,王安石认为施行新政,士大夫尚且争议纷纷,百姓更容易受到蛊惑。
神宗则认为应听取百姓之言。
变法在当时也引起了扰民、损民的后果。
史称,免役法出,百姓都叫苦不迭,连担水、理发、茶贩之类的小买卖,不交免疫钱都不许经营,税务向商贩索要市利钱,税额比本钱还多,乃至有的商人以死相争。
保甲法推行时,为了逃避供养军队的高额赋税与被抽去当兵的双重威胁,民间发生了不止三、两起自残事件,严重者直至砍下了自己的手臂。
1072年,甚至发生了东明县农民一千多人集体进京上访,在王安石住宅前闹事的事。
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去世,宋哲宗赵煦即位,改元元祐,由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
高太后在神宗时就强烈反对变法,听政后立即起用司马光为相,司马光提出“以母改子”,全面废除新法(史称“元祐更化”)。
变法的评价:从新法次第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废罢,其间将近十五年。
他的变法具有现代金融学的雏形,如青苗法(余额宝)内容: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
下面官员执行,为了业绩,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甚至交给朝廷后,继续找土豪劣绅借高利贷。
农田水利法内容:鼓励垦荒,兴修水利,费用由当地住户按贫富等级高下出资兴修水利,也可向州县政府贷款。
兴修水利数量逐渐成为官员政绩考核标准,一些地方政府强制百姓修建水利,加重人民负担。
变法失败原因: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变法没有适应的土壤王安石的“理财”,实际上主要是在分配领域内损下益上,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做到的不过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而已。
变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用人不当,有的当时就被视为小人。
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二、传授新知:1、听读:听课文录音,结合课下注释,感知全文。
2、解题:“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
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
《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身为参政知事(相当于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
第二年,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六百多字的长信,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
本文就是王安石的复信。
3、把握文脉:第一部分: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
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部分: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部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第四部分: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4、疏通文意:1)第一部分:1、请人结合注释翻译第一段。
2、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明确: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3、“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明确:“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译文:我的陈述:昨天承蒙来信赐教。
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好已经很久了,可是议论事情每每意见不合,是因为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
虽然想强作解说,可想到终究一定不会得到谅解,所以想约略写此回信,不再一件一桩地替自己辩解。
又想到承蒙您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草率。
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或许会原谅我。
2)第二部分:1、请人结合注释翻译第二段。
2、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明确: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可引用课文中句子作答。
)】3、王安石是如何驳斥司马光的?【明确: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
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
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天下怨谤↓↓↓↓↓受命于人主议法举先王之为天下辟邪说固前知其如此度而修之于朝廷政以兴利理财难壬人】译文:大凡读书人要争的,主要是名义和实际是不是相符的问题。
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搞明白了。
现在您所拿来指教我的,认为是侵犯职权、生事扰民、搜刮钱财、拒绝进谏,致使天下人怨恨咒骂。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旨意,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进行修订,把它交给主管官员去执行,算不得是侵犯职权;推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令来兴利除弊,算不上是滋生事端;替国家理财,算不上是搜刮钱财;驳斥谬论,批驳奸佞,不是什么拒绝进谏。
至于怨恨咒骂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知道会这样。
3)第三部分:1、请人结合注释翻译第二段。
2、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明确:人——“习于苟且”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欲变此”】3、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王安石认为出现“汹汹然”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明确:(1)天下——“怨谤”;众——“汹汹然”。
(2)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3)王安石认为“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4、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明确:坚持变法,义无反顾。
集中体现立场的语句:“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4、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译文: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
大小官员大多把不关心考虑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上策。
皇上想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估量政敌的多少,想出力协助皇上对抗他们,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声势汹汹?当年盘庚迁都,怨恨的是老百姓,不只是朝廷里的官员罢了。
盘庚不因为人们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
考虑得合情合理之后才行动,这样就看不出有什么后悔的。
如果你责备我在职的时间很久,不能帮助皇上有大的作为,来使老百姓得到幸福,那么我承认自己的罪过;如果说现在应当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墨守以前的陈规旧法罢了,(这)就不是我所敢于领教的了。
4)第四部分:译文:没有机会(和您)见面,(我对您)不由得从内心仰慕到了极点。
三、课堂讨论:1、你觉得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你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是如何认识理解的?你如何评价王安石这个人?3、你是如何评价司马光的?4、如果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这封信,他会怎么样?【参考:王安石推行的心法虽然没有也不可能触及正个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的根本。
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却敢于对传统政策进行改革和冲击,敢于对大地主大官僚的种种特权加以抑制和打击,把封建生产关系中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进行一些调整,提出在当时已经存在的物质条件下能够解决的任务。
作为地主阶级的一个成员,他能看到由于大地主大官僚的过度剥削所造成的“富者财产满布洲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风俗》)的状况,又能认识到“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与《马运判书》)亦即认识到发达所有生产力去生产天下的财富以求增加国家收入的重要性。
这些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不仅以“理财”增强国力,而且以“整军”改变北宋王朝的腐败军制。
他打击大地主大官僚的兼并势利,为反击契丹贵族和党项贵族的割据政权的侵犯作好了物质准备,尽力改变北宋王朝长期以来“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的屈辱处境,欲在全中国再一次纳入一个政权的统治下。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王安石领导的变法图强的革新运动,也是一次爱国主义的政治运动。
因此,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斗争,虽然是统治阶级内部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政见之争,但它实在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一个重要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