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说课稿范文
苏教九下《曹刿论战》说课稿3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作者: 加入日期:08-01-17一、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新大纲对文言文的学习阅读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背诵一定量的文言文。
2、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了解古代社会,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难 眨 ⒄垢鲂裕 岣蛔约旱木 袷澜纭?/SPAN>二、课文的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段落,简明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
这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赞扬了曹刿热爱祖国,关心国事的精神及其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此文在新教材中编入第六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从编者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点考虑: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历史上的经典战例,从而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本课精当剪裁,短小精悍,和第二课《陈涉世家》,第三课《出事表》相比,放在第一课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认识和吸收积淀古代文化。
2、教材单独组元,意在指导学生单元集中比较,比较中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今词义既有发展变化,又有继承、联系的特点。
3、教材注意到第六册的特殊地位,作为开篇,它是对前面五册的总结,又是对前面文言文知识基础的升华与发展。
对今后高中阶段语文能力与习惯的培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学生情况分析我班作为毕业班中的普通班,语文基础相对比较差,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因此对曹刿这个人物形象及其意义的把握应循序渐进,有浅入深,适当取舍。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此文的教学目标确立为:1、借助工具书用自学的能力及圈点批注的方法掌握文言词语、句式。
2、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思想观点。
3、从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是目标1、2。
课文2、3段对于表达中心来说是本文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
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
语文《曹刿论战》教案范文
语文《曹刿论战》教案范文经典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曹刿论战》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 领会作者的思想观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曹刿论战》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4.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析关键词汇和句子。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
2.2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曹刿论战》的背景和作者。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解析关键词汇和句子: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4.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3.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测验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批判性思维能力:评估学生在讨论和思考中的表现。
3.2 教学反馈1. 课堂问答: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3.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工具4.1 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曹刿论战》的文本。
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
3. 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4.2 教学工具1. 投影仪:用于展示教学课件和资料。
2. 电脑:用于制作和展示教学课件。
3. 白板:用于书写和展示关键词汇和句子。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1. 第一课时: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2. 第二课时:解析关键词汇和句子,探讨主题思想。
《曹刿论战》说课稿(范例13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范例13篇)《曹刿论战》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这篇出自于《左传》的文章主要围绕着“鄙”和“远谋”这一文眼,通过人物的对话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
史料剪裁得当,刻画了曹刿这一爱国、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才能的形象。
2、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本单元提示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出一点语气。
因此,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本文的特点及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我制定如下目标:(1)知识目标:加强诵读,疏通文意,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特殊句式;(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本文文眼,领会全文主旨;(3)情感目标: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难点:(1)本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学习和重点虚词“之”“以”的用法;(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二、说教法新课程大力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本课虽是讲读课文,也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
新课程同时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在授课中,我有步骤的引导学生读人物对话、理清文章叙述线索、围绕全文文眼有详略的论述战争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
并运用多媒体展示板书。
三、说学法针对初三学生已有两年文言文学习功底,可利用课下注解和掌握的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主旨;采用讨论式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这也符合新大纲中“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练习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要求。
曹刿论战说课稿(精选8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精选8篇)曹刿论战说课稿篇1以下按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步骤,说板书设计六部分来说课。
一.说教材本文是选自初三教材文言文单元的一篇文章,本文作为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同时也是整个初中阶段的重点篇目。
文章出自《左传》,记载了春秋争霸时期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以曹刿的活动为线索,把战前的准备,战中的指挥,战后的总结做了简练的描述,短小精悍,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读懂课文,在情境中体会重点字,词,句,结合上下文情境分析文章。
过程与方法目标:锻炼自学的能力,查阅资料书,整理笔记,反复诵读感知,在理解文章中心的基础上深入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曹刿的机智,爱国的品质。
三.说教法本篇课文我打算采用语境导读法,因为这是一篇先秦的散文,语言环境和语言背景皆脱离了现代语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还原语境,找准语感,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
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和文章特点设置焦点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放弃传统的字子落实,句句清楚,有言无文的教学方法四.说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朗读,听示范朗读,以读带学。
在朗读中找准顾问语感,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特色,在朗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在朗读中背诵积累。
以训练为主线,包括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训练。
查资料,课堂讨论,课后写作的方式进行。
师生在平等自由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语言习得。
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描写战争的文章,情节跌宕起伏,险象环生,要知详情请翻开课本2、学生自读要求学生不堪注解,通读全文,标出不懂的字词句。
然后再对照注解读,再标出疑难字词,并写入自读笔记。
教师巡视,检查自读情况,筛选出有针对性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写上黑板汇总。
3、解决疑问,先请同学翻字典自己查不懂的字词,教师提问伐:有侵略,还有攻打的意思,请同学思考哪个更符合本文语境(落实攻打的语境意义,因为本文的作者是鲁国的左丘明所纂写,侵略带有贬义,故不可能)靡:有倒下,还有倾斜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语境理解词义(落实倾斜的语境含义)下视其辄:有向下看,还有下车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落实下车的语境含义)4、字词讨论分析完毕,请同学再通读课文,再次整体感悟。
曹刿论战说课稿
曹刿论战说课稿一、说教材《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是中国古代史上一篇脍炙人口的兵法论述。
本文在课文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 地位:作为一篇经典的古代兵法论述,本文在历史学科中具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展示了古代战争的策略和智慧,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古代兵家的思想精髓。
2. 主要内容:本文主要讲述了曹刿与庄公的对话,探讨了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曹刿从战争的性质、民心向背、战争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夫战,勇气也;夫民,气之主也;气盛则势强,气衰则势弱”的著名论断。
3. 教育价值:本文通过对战争的剖析,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本质,认识到民心向背、战争策略等因素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文化传承:本文是古代兵法的代表作,传承了我国古代兵家思想,对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曹刿论战》的内容,掌握曹刿的主要观点。
(2)了解古代兵法的基本知识,如战争策略、民心向背等。
(3)能够运用曹刿的战争观点分析历史战争案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战争的本质,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曹刿论战》的内容和主要观点。
(2)掌握古代兵法的基本知识。
2. 教学难点:(1)曹刿战争观点的深入理解。
(2)如何运用曹刿的战争观点分析历史战争案例。
四、说教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曹刿论战》的内容,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并突出我的教法亮点:1. 启发法:在教学中,我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通过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曹刿为什么认为民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关键?”、“战争策略在战争中的作用是什么?”等,激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在探讨中深入理解文本。
《曹刿论战》说课
《曹刿论战》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曹刿论战》,下面我将从教材和学情、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科进行说明。
第一方面:教材和学情《曹刿论战》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
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曹刿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九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学了初中阶段几乎全部的文言文,对史传文学这类的题材也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对人物鲜明的文章会比较感兴趣。
所以,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兴趣,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揣摩,从而体会作品深刻的内涵。
虽然九年级的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欣赏文学作品,但是在多角度鉴赏文本,并用简练语言表达出来还存在问题。
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读、品、悟。
结合教材和学情,我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第二方面: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因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和探究法。
讲授法便于教师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探究法可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式是朗读法、勾画圈点读书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阅读习惯。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第三方面: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七个环节展开。
环节1 激趣导入以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引入课题。
赤壁之战、合肥之战、官渡之战、巨鹿之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本文记述了鲁国大夫曹刿在齐国访问时,与齐国大夫展开的一场辩论。
通过这场辩论,展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和爱国情怀。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精炼,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文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学生可能存在理解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一些文言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曹刿的辩论技巧和思维过程。
3.课文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案例教学法,以曹刿的辩论为例,分析其技巧和思维过程。
3.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掌握生僻词语和句式。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曹刿的辩论技巧和思维过程。
4.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怀。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背景介绍2.辩论过程–曹刿的观点–齐国大夫的观点3.辩论技巧与思维过程4.爱国情怀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生僻词语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3.学生对曹刿辩论技巧和思维过程的分析能力。
2022曹刿论战说课稿
实力目标: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文言句式在文中的基本用法并能够精确翻译句子(重点)
2、分析归纳文章主要内容,概括观点看法(重难点)
情感目标:感受古代明君贤臣为了国家大事敢于进谏、从谏如流
的精神,激发爱国情感(难点)
教学设计:
课前案:学问梳理
一、重点词语:(识记、理解)
2022曹刿论战说课稿
曹刿论战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老师,经常须要打算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养的有效途径。我们应当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曹刿论战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曹刿论战说课稿1
各位评委: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左传》的《曹刿论战》,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提问引入:
1、你认为曹刿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是如何表现这个人物的?
2、除了曹刿之外,文章还写了一个鲁庄公,写他有什么作用?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急躁冒进、愚昧无知的昏君,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问题解决途径:问题一实行老师启发式;问题二实行学生辩论式。
老师刚好作出总结归纳:文章表现人物──语言描写、对比;评价人(事、物)──要全面,一分为二。
二、多样诵读,Biblioteka 知课文1、听读课文(事先打算好课文的配乐朗诵)
学生任务:异读、生僻字注好字音;较长句子划好朗读节奏;体会朗读语气情感。
2、试读课文。老师要求学生看清原文,速度稍慢。
3、互读互评。老师提出评读标准,同桌或前后学生协作,或读或评。
4、译读课文。提示学生独立思索,边读边译。老师提示学习方法:查阅法、圈点法(为下环节做打算)。
2、理解本文详略的处理。
曹刿论战的说课稿
曹刿论战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曹刿论战》。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
这篇文章所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文章通过对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作战的经过的记叙,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
在语文课程中,这篇文言文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文言词汇和语法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领略古代军事家的智慧和战略眼光,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说学情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文言词汇和语法现象,理解起来仍有一定的困难。
同时,学生对于古代战争的背景和战略战术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讲解。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和探究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如“鄙”“孚”“辙”“靡”等,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文章内容,能够准确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3)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背诵,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习曹刿的爱国精神和深谋远虑,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体会古代军事家的智慧和战略眼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和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内容。
《曹刿论战》教案(精选20篇)
•••••••••••••••••《曹刿论战》教案《曹刿论战》教案(精选2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曹刿论战》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曹刿论战》教案篇1一、课前检查二、朗读导入三、分析课文(一)第一段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迎击。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2、曹刿的身分怎样?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
“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
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
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
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
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5、“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第20课《曹刿论战》说课稿
20《曹刿论战》说课稿一、说教材《曹刿论战》是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战前的一番评论,以及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击退强大齐军的史实。
全文重点突出,剪裁得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传达了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的道理。
学习这篇文章,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又可以让学生感受仁人志士身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二、说学情我班作为毕业班中的普通班,语文基础相对比较差,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因此对曹刿这个人物形象及其意义的把握应循序渐进,有浅入深,适当取舍。
学生对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不太熟悉,所以要补充相关史料帮助学生理清事件来龙去脉。
学生对《左传》塑造人物的方法、匠心独运的剪裁也不是很了解,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缺乏深刻的感知,这些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此文的教学目标确立为:文化自信: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语言运用: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章,积累文言词句;能够疏通文义,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理清行文思路;学习课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思维能力:能够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的形象,体会古人的智慧与担当;审美创造:赏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古代战术思想的精妙之处。
重难点:在对话和行动中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曹刿的“远谋”,感受古人的智慧。
四、说教法学法采用圈点批注法、朗读法、讨论法等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能说出中国古代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有哪些吗?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说课稿一等奖3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6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篇目是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曹刿论战》。
一、教材分析课文《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片段,全文简明完整地记录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
由于曹刿的参与,造就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文章赞扬了曹刿热爱祖国,关心国事的精神及政治上取信于民的远见和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
从教材的编写意图上看,编者选取《左传》中的精彩片段意在引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了解古代社会,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材注意到九年级下册的特殊性:作为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的开篇它是对前几册内容的总结,有是前几册文言文知识基础的升华与发展,对今后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与习惯培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而本篇课文本身剪裁精当,短小精悍,人物形象鲜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积淀古代优秀文化。
基于以上几点,我把本节课的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1、掌握本课重要文言词语。
2、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思想观点。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以上三个目标1为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学习本课的基础。
2、3是本课的重点目标。
三个目标并非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二、学情及教法学法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语文回归课堂,是新课程的理念。
而学生在前几年的学习中,已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了一些基础,再加上本文课下注释详尽,情节引人入胜,故在本文的学习上采用自主合作的方法学习本文。
教师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处理好放与扶的关系,实实在在培养学生的能力。
1、反复朗读课文,读通,读懂,背诵。
2、把握人物语言,揣摩人物性格。
3、合作探究课文思想内容。
4、教师引导点拨,与学生共同讨论。
5、说教学程序6、激趣导入7、列举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引出齐鲁长勺之战。
《曹刿论战》说课稿(5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5篇)《曹刿论战》说课稿篇1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今天说的课题是《曹刿论战》,这一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27课。
是一篇记事文言文。
本单元选了三篇记事文言文,单元教学要求:学生利用学习现代记事文掌握的有关知识,形成的有关能力来帮助学习文言记事文。
我所带的班级已经经过一年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表达习惯,尤其对文言文的句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常用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有一定的积累。
而本篇课文着重叙述曹刿分析战争取得胜利的因素。
虽然课文字词句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别,但文章以人物谈话为主,又有一定的情节性,所以内容上不难理解。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词句的意思,疏通文意。
2、诵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叙述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的难点是:分析人物形象及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新基础教育提出:“教学设计应使语文课堂成为开放性的课堂,要打破教师的垄断控制,应该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打通课堂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使语文课堂成为关怀学生个体生命的课堂,关注教学进程中学生瞬间的感受和变化着的情绪,关注学生语言中每个闪光点和障碍点。
”王荣生教授也曾提出:“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学,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选择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生学的活动,教学流程就是学的活动充分展开,努力营造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
”基于以上的理念,对于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1、课题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3、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4、研读文本,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5、迁移拓展。
在学习本课之前,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要求在朗读上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并结合课文注解大致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由课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是:题目《曹刿论战》中“论”是什么意思?经过讨论明确是分析,论述的意思。
《曹刿论战》教案模板8篇
《曹刿论战》教案《曹刿论战》教案模板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曹刿论战》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曹刿论战》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积累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和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⑵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在学生练读中,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学习本文运用人物对话推动事件发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本文语言的精练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品读法、演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也许是人心所向吧?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的。
但是有这么一场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称赞的战争,也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那就是长勺之战。
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此强大的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个究竟吧!请看课文《曹刿论战》。
2、解题:《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
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
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3、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迎击。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曹刿论战》教案(优秀5篇)
《曹刿论战》教案(优秀5篇)《曹刿论战》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作好政治准备。
2、要善于把握有利时机。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背诵全文主。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
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
《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
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
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
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
《曹刿论战》说课稿
《曹刿论战》第一课时说课稿各位尊敬的评委:上午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曹刿论战》,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曹刿论战》是长春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0课,也是本册书的重点篇目。
这篇出自《左传》的文章主要围绕着“鄙”和“远谋”这一文眼,通过人物的对话,剪裁得当地刻画了曹刿这一爱国者的形象。
学习此文,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和能力的发展都有很大作用。
二、说学情初三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积累了一些阅读经验。
但依然存在畏难情绪,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优化策略,引领学生亲近经典,热爱经典,不断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加之新课标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查阅资料,了解作品、背景等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 读课文,正确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积累文言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根据课标要求、本课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读课文,正确疏通文意。
难点确定为:准确理解重点词句。
四、说教法和学法课标指出要注重诵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他们自身理解感悟和提高。
而教师则充当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基此,我把本课的教法定为:一读书指导法二点拨质疑法学法定为:一朗读法二练习法三合作探究法五、说教学过程为了落实315教学计划,完成教学目标,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七步教学法展开教学:1、导精彩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同学们,细数中国历史,凡能以少胜多的战役无一不是因为有一位集勇气与谋略于一身的主帅的缘故才达到以弱胜强的效果,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战例吗?(如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等),除了同学们列举的这些外,还有一场著名战役,那就是《左传》中记载的发生在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即齐鲁长勺之战。
曹刿论战说课稿
曹刿论战说课稿曹刿论战,这是一篇出自《左传》的古代兵法经典之作。
在这篇课稿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曹刿的战争策略和思想,以及其在当代的启示和意义。
曹刿,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杰出军事家,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刻的战略眼光著称。
在鲁国与齐国的战争中,曹刿提出了一系列精妙的战术和策略,帮助鲁国取得了胜利。
他的战争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军事理论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曹刿强调了战争的正义性。
他认为,战争不仅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道义的较量。
只有正义的战争,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这一点,在曹刿论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主张,战争应该以维护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福祉为最终目的,而不是为了个人的私欲。
其次,曹刿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著名论断。
这句话意味着,要想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深入了解敌人的情况,同时也要清楚自己的实力。
曹刿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准确把握了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从而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和战术。
再次,曹刿强调了灵活机动的战术。
在战争中,他主张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调整战术和策略。
他反对僵化和死板的战术,认为只有灵活机动,才能在战争中占据主动,取得胜利。
最后,曹刿还提出了“以逸待劳”的战略思想。
他认为,在战争中,应该充分利用敌人的弱点,采取守株待兔的策略,等待敌人疲惫不堪时再发起攻击。
这种战略思想,不仅体现了曹刿对战争规律的深刻理解,也显示了他高超的军事智慧。
综上所述,曹刿的战争思想和策略,不仅在古代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的战争理念,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当今世界的复杂局势,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学习曹刿的战争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战争的规律,提高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
《曹刿论战》教案汇总8篇
《曹刿论战》教案《曹刿论战》教案汇总8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曹刿论战》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曹刿论战》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三)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活动导引课前预习。
要求如下: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导入新课: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记叙过曹刿的故事。
曹刿即曹沫。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桓公怒,欲倍其约。
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出示文言,教师讲述故事大意)曹刿,不但勇力过人,而且智慧亦有过人之处。
(二)诵读活动1.教师范读课文。
活动策略: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其他学生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读文正音1.学生端坐,师生齐声朗读。
2.请学生认读下列词语。
曹刿又何间焉小信未孚下视其辙望其旗靡(四)读文欣赏1.请学生自读第1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了解大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曹刿论战说课稿内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左传》的《曹刿论战》,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说教材:
《曹刿论战》是现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
这篇课文可以说是文言知识的再积累、再巩固。
而且,本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简练,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
《曹刿论战》记载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剪裁极为得体,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
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清本文叙事的线索。
3、激发学生对以弱胜强的战术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相关的知识。
据此,确定本文的学习重点为:
1、掌握重要词语的解释,从而理解全文。
2、理解本文详略的处理。
3、能结合实际谈谈从文章受到的启示。
说教法:
1、这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启发式、讲解法。
对于文言文,学生底子薄,有些文言词语需要老师直接点拨;有些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通过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疑激趣问题导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目标明确,提高效率。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
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说学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通过以下方式学习本文:
1、加强文言文的朗读。
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朗读,听示范朗读,以读带学。
在朗读中找准语感,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特色,在朗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在朗读中背诵积累。
2、鼓励学生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交流知识与方法,这是达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3、注重及时训练。
以训练(包括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训练)为主线,检测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史事,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的军事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大家知道的有哪些?……他们取胜的原因虽然各异,但是又有其相似点:注重人谋。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文章也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
让我们一起走进《曹刿论战》,去感受一下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吧。
设计导语时我是这样考虑的: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完了初中阶段的中国历史课,对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役也略有所闻,也知道一些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而这些内容学生一般都是比较有兴趣的。
因此,让学生先回忆自己学生过的一些著名的战役,这既能够巩固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好的气氛中开始新课的学习。
二、多样诵读,感知课文
1、听读课文(事先准备好课文的配乐朗诵)
学生任务:异读、生僻字注好字音;较长句子划好朗读节奏;体会朗读语气情感。
2、试读课文。
教师要求学生看清原文,速度稍慢。
3、互读互评。
教师提出评读标准,同桌或前后学生配合,或读或评。
4、译读课文。
提示学生独立思考,边读边译。
教师提示学习方法:查阅法、
圈点法(为下环节做准备)。
这个环节我的设计依据是:学习文言文必须有大量的’诵读,在学习的过程中,订正字音要靠朗读,划分节奏要靠朗读,熟悉课文要靠朗读,初解含义要靠朗读,巩固所学要靠朗读,背诵默写也离不开朗读。
所以,古文教学中以朗读为线索,让学生都读起来,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质疑探究,理解课文
1、合作解疑,扫清阅读障碍:
第一步:就圈点的疑问,四人组成自然小组自行解决;第二步:提问共同解决。
学生通过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举手提出,教师进行点拨;第三步:教师就文中重要词句作强调性讲解。
总结:翻译文言文词句的方法──查阅法、回顾法、组词法、推测法……
2、巩固训练:学生回译(两两配合,一出原文,一答译文或一出译文,一答原文)课文。
3、根据理解,讲解文章故事。
要求其他学生作好评价删补。
这环节我的设计理念是:学生通过两年文言文的学习,的理解翻译文言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而这篇课文的难度也不算太大,因此。
完全应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动产自主地寻求它的含义。
老师也需要适当引导,注意学习方法的归纳,让学生真正学会翻译浅近文言文。
四、分析人物,探讨写法
提问引入:
1、你认为曹刿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是如何表现这个人物的?
2、除了曹刿之外,文章还写了一个鲁庄公,写他有什么作用?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急躁冒进、愚昧无知的昏君,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问题解决途径:问题一采取教师启发式;问题二采取学生辩论式。
教师及时作出总结归纳:文章表现人物──语言描写、对比;评价人(事、物)──要全面,一分为二。
设计依据:人物是文学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元素,我们既要教给学生结合作者的描写去分析人物、全面认识人物,又要让课本成为学生写作的“示范”,让学生领会写人物的方法。
五、分析结构,讨论用意
学生讨论:课文对战前和战后作了详细的描写,而对战争的过程则一笔带过,这与他们平常观看的战争类影视作品大不相同。
在这里就要引导学生去讨论: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教师可以设置坡度题进行引导,如:战前和战后主要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体现了标题的哪个字?如果对作战过程交代仔细,对表现人物的战争思想有无很大作用?
教师最后联系学生写作实际总结:材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则惜墨如金,有时则泼墨如水。
我的设计依据:这一环节不仅是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详略的处理,同时以课文为例,指导学生的写作。
六、学以致用,巩固练习
作业一:课外收集历史上著名的战例、军事家、有关战争的名言各2~3个。
作业二: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后,结合生活实际,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小练笔。
选题1、我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选题2、以“机会”为话题作文。
作业的设计,我是这样想的:作业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延伸,要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又能把握课文内容和主旨,同时也要给不同层次学生展示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