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平衡的稳定性》教案2
人教版高中选修2-2物理1.6物体平衡的稳定性教案(2)
平衡的稳定性1.6.1、重心物体的重心即重力的作用点。
在重力加速度g 为常矢量的区域,物体的重心是惟一的(我们讨论的都是这种情形),重心也就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由于重力与质量成正比,重力合力的作用点即为质心,即重心与质心重合。
求重心,也就是求一组平行力的合力作用点。
相距L ,质量分别为21,m m 的两个质点构成的质点组,其重心在两质点的连线上,且21,m m 与相距分别为:0)(2121=-+L m L m m 0)(1221=-+L m L m m2121m m L m L +=2112m m Lm L +=均匀规则形状的物体,其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求一般物体的重心,常用的方法是将物体分割成若干个重心容易确定的部分后,再用求同向平行力合力的方法找出其重心。
物体重心(或质心)位置的求法我们可以利用力矩和为零的平衡条件来求物体的重心位置。
如图1-6-1由重量分别为21,G G 的两均匀圆球和重量为3G 的均匀杆连成的系统,设立如图坐标系,原点取在A 球最左侧点,两球与杆的重心的坐标分别为321,,x x x ,系统重心在P 点,我们现在求其坐标x 。
设想在P 处给一支持力R ,令321G G G R ++=达到平衡时有:332211=-++=∑Rx x G x G xG M∴321332211332211G G G x G x G x G R x G x G x G x ++++=++=这样就得出了如图所示的系统的重心坐标。
若有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我们不难证明其重心位置为:⎪⎪⎪⎪⎩⎪⎪⎪⎪⎨⎧===∑∑∑∑∑Gi Giz z Gi Giy y Gi Gix x i一般来说,物体的质心位置与重心位置重合,由上面公式很易得到质心位置公式:⎪⎪⎪⎪⎩⎪⎪⎪⎪⎨⎧===∑∑∑∑∑∑i i i i i i i i i m z m z m y m y m x m x如图1-6-2,有5个外形完全一样的均匀金属棒首尾相接焊在一起,从左至右其密度分别为ρ、⒈1ρ、⒈2ρ、⒈3ρ、⒈4ρ,设每根棒长均为l ,求其质心位置,若为n 段,密度仍如上递增,质心位置又在什么地方?解:设整个棒重心离最左端距离为x ,则由求质心公式有521552211m m m x m x m x m mxm x iii ++++++==∑∑bv v v v lv l v l v l v l v ρρρρυρρρρρ4.13.12.11.1294.1273.1252.1231.12++++⋅+⋅+⋅+⋅+⋅=l 67.2=若为n 段,按上式递推得:)1011(3.12.11.11)12)(1011(73.152.131.112-++++++--+++⨯+⨯+⨯+⋅=n n n l x将坐标原点移到第一段棒的重心上,则上式化为:l n n n x )1011(2.11.11)1)(1011(33.122.11.1-+++++--+++⨯+⨯+=)1011(2.11.11)1)(1011(2)1021()1011(-+++++--+++⨯+++=n n n[][]ln n n )1011(2.11.11)1(21101)1(21222-+++++-++++-+++= lq n q n n )(3)32)(1(++-=例、如图1-6-3所示,A 、B 原为两个相同的均质实心球,半径为R ,重量为G ,A 、B 球分别挖去半径为432R R 和的小球,均质杆重量为G 6435,长度R l 4=,试求系统的重心位置。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人教版选修2-2教案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人教版选修2-2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物体平衡的概念和表述方法。
2.掌握物体平衡的判定方法。
3.理解物体平衡的稳定性。
二、教学重难点1.判定物体平衡的方法。
2.物体平衡的稳定性概念。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知识1.思考问题:“你会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学生可能会想到测量物体的位置、维持物体的位置稳定等方法。
2.引出新课题:“在学习物体平衡的基础上,今天我们将学习物体平衡的稳定性。
”3.2 技能训练1.讲解物体平衡的判定方法以平衡力矩为判断标准,即物体所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相等,物体所受合力的力臂为0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案例分析:白杨树的树冠为什么这么大但是根部却很细弱?说明物体平衡的判定方法要包括物体平衡以及物体稳定,物体平衡的条件是合外力及时,而稳定性受到了合外力的限制。
2.讲解物体平衡的稳定性定义:物体平衡状态的稳定性是指物体离开平衡位置后,力的作用会使它回到平衡位置的能力。
案例分析:为什么放空的自行车会倒?说明物体平衡的稳定性与重心的位置有关。
3.3 综合应用1.组织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如何提高日常生活中物体平衡的稳定性?”2.提出活动设想:“设计一个稳定性较高的建筑模型。
”四、教学评价1.设计选修2-2课后思考题,包括物体平衡、稳定性等关键词,能够激发学生对该课题的深入思考。
2.采用课堂问答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促进知识的深入。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物体平衡的判定方法和稳定性的概念,使得学生对物体平衡的判定和稳定性的提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同时,通过问题探究和活动设计,使得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物体平衡与稳定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更好地掌握该知识点。
希望在今后课堂教学中,能够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鲁科版选修2-2教案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鲁科版选修2-2教案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物体平衡的概念•了解物体平衡的条件•掌握物体平衡的稳定性分析方法1.2 过程与方法•学会使用科学实验和观察法分析物体平衡的稳定性•学会运用物理学原理分析物体平衡稳定性1.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实验精神•激发学生对物体平衡问题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2. 教学重难点2.1 重点•物体平衡的条件•物体平衡的稳定性分析方法2.2 难点•如何运用物理学原理分析物体平衡稳定性3. 教学内容和过程3.1 教学内容3.1.1 物体平衡的概念•定义物体平衡的概念及其相关概念•理解物体平衡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3.1.2 物体平衡的条件•掌握物体平衡的三个条件•探究不同形状物体的平衡条件3.1.3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分析物体平衡的稳定条件•探究物体尺寸和重心位置对稳定性的影响3.2 教学过程3.2.1 活动一:实验(60分钟)•设计选材,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运用物理学原理分析实验结果3.2.2 活动二:课堂讲解(40分钟)•讲解物体平衡的概念及其相关概念•讲解物体平衡的条件和稳定性3.2.3 活动三:课堂练习(30分钟)•组织学生做相关题目,巩固掌握的知识和技能4. 教学评估4.1 性质•形成性评估4.2 方法•课堂练习•实验报告•思维导图和概念图5.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物体平衡的概念、条件和稳定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实验和课堂讲解,学生掌握了物体平衡分析的方法,并通过课堂练习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探究能力非常重要。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应用物体平衡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平衡的稳定性》 学历案
《平衡的稳定性》学历案一、什么是平衡的稳定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平衡是一个常见的概念。
当我们站立、行走、骑车或者进行各种活动时,都在努力保持身体的平衡。
但平衡不仅仅是指物体或系统处于静止的状态,更重要的是在受到外界干扰时,能够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或者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能力,这就是平衡的稳定性。
平衡的稳定性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它与物体的重心、支撑面以及所受到的外力有关。
当物体的重心在支撑面内,且外力不超过一定限度时,物体能够保持平衡;一旦重心超出支撑面或者外力过大,平衡就会被打破。
而在生物学中,人体的平衡则涉及到神经系统、肌肉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协同作用。
当我们的身体受到外界干扰时,这些系统会迅速做出反应,调整姿势和肌肉力量,以维持身体的平衡。
在更广泛的社会和经济领域,平衡的稳定性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例如,一个国家的经济体系需要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保持稳定,包括供求关系、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
如果这些因素失去平衡,可能会导致经济危机、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等问题。
同样,在人际关系中,也需要在个人需求和他人需求之间找到平衡,以维持稳定和和谐的关系。
二、影响平衡稳定性的因素(一)重心与支撑面重心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而支撑面则是物体与支撑物接触的部分。
当重心位于支撑面的中心位置时,物体最稳定;重心偏离支撑面中心越远,物体越容易失去平衡。
例如,一个站立的人,如果身体向前或向后倾斜过度,重心超出了双脚所构成的支撑面,就会摔倒。
(二)外力的作用外力是导致平衡状态改变的重要因素。
外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会影响平衡的稳定性。
如果外力较小且作用在合适的位置,系统可能能够通过自身的调整来维持平衡;但如果外力过大或者作用在关键位置,就可能迅速打破平衡。
比如,一阵强风可能会吹倒一棵根基较浅的树。
(三)系统的内部结构和特性不同的物体或系统具有不同的内部结构和特性,这也会影响其平衡的稳定性。
例如,一个结构坚固、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通常比一个结构松散、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更稳定。
物体的平衡的稳定性说课稿wzf
物体说课稿班级:物电学院07.1 日期:指导教师:王老师说课人:w司南f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体平衡的稳定性》,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2-2第一章第六节。
下面我就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以及教学程序设计这三个方面来说这堂课。
1.教材分析1.1地位和作用:本节为物体的平衡这章的最后一节,在这之前一节学习了刚体平衡条件有关的知识。
本节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应用和回顾,同时也是前面知识在生活中的延伸,认识生活中的的物理知识,应用物理到生活中。
1.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刚体平衡的条件,已经能用前面的知识判断刚体在只受两个力的作用下是否能保持平衡,只要有这一点知识,就足够解决本节知识点。
本节涉及许多生活中的实例,也是同学非常感兴趣的。
1.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提出了教学目标,具体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我确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1了解平衡的种类;○2了解稳度,了解与稳度有关的因素; 了解生活中涉及稳度的实例,并学会应用。
2)我确定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1通过观看图片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物理世界的求知欲。
○2通过对稳度的学习,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
3)我确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发掘物理知识,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物理知识,物理就在身边,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介绍物体稳度有关因素,通过要求学生制作不倒翁,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1.4教学重点、难点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我确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1物体的平衡种类的分析。
○2与稳度相关的因素。
2)我确定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判断物体属于哪一类平衡?2.教法学法:2.1教法:1)情景激学法(创设情景,调动学生参与,引发学生兴趣,触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学习。
平衡的稳定性教案
2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3平衡的稳定性(选学)[目标定位]1•进一步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2掌握利用平衡条件解决有关物体平衡问题的思路、方法,提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3. 了解平衡的分类和稳度.h预习导学全檢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关于移动货物箱的疑问如图42、31所示,货物箱处于平衡状态,G为货物箱重力,F为拉(推)力,N为地面对货物箱的支持力,f为摩擦力,地面与箱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a(1)向前拉物箱时水平方向上:Feos 0= f竖直方向上:N+ Fs in = G又由于f = a〕N 可得:F = 0+ i 0eos 0+ a in 0(2)向前推物箱时水平方向上:Feos 0= f竖直方向上:N= Fsi n 0+ G又由于f = a可得:F =cos代in B比较两次的计算结果可知推动货物箱时需要的力更大.二、如何选择绳子的粗细如图42、32所示,用绳子把排球网架的直杆拉住,OA、OB两绳的拉力大小相同,夹角为60°严图42、32O点受力示意图如图42、33所示(在左上方观察),图42、33沿x轴方向上:F OA sin_30 = F OB sin_30 °沿y轴方向上:F OA cos_30 °+ F OB cos一30 °= F OC所以F OC =.3F OA = 3F OB如果绳能承受的拉力跟绳的横截面积成正比,那么OC绳的直径大约是OA(OB)绳的1.32倍才合理.三、平衡的分类4.稳度指的是物体的稳定程度,物体的稳度大小由重心的高低和支扌_____ 面的大小两个因素决定,重心越低,支持面越大,J稳度就越大_• 戸课堂讲义』理解•深化+探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共点力平衡问题的求解方法1矢量三角形法一个物体受三个力作用而平衡时,则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这三个力首尾相接构成封闭三角形.可以通过解三角形求解相应力的大小和方向.2. 正交分解法当物体受多个共点力作用时,可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即将物体所受各个力均在两互相垂直的方向上分解,然后分别在这两方向上列平衡方程.3. 矢量图解法当物体所受的力变化时,根据物体的受力特点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注意明确各个力的变化量和不变量,结合数学规律对比分析,使动态问题静态化、抽象问题形象化,问题将变得易于分析处理.【例1在科学研究中,可以用风力仪直接测量风力的大小,其原理如图42、34所示.仪器中一根轻质金属丝,悬挂着一个金属球.无风时,金属丝竖直下垂;当受到沿水平方向吹来的风时,金属丝偏离竖直方向一个角度.风力越大,偏角越大,通过传感器,就可以根据偏角的大小指示出风力的大小,那么风力大小F跟金属球的质量m、偏角0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试用三角形法和正交分解法两种方法求解)解析 取金属球为研究对象,有风时,它受到三个力的作用:重力mg 、水平方向的风力F 和金属丝的拉力T ,如图甲所示.这三个力是 共点力,在这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金属球处于平衡状态, 则这三个力 的合力为零,可以根据任意两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求解, 也可以用正交分解法求解.法一力的三角形法如图乙所示,风力F 和拉力T 的合力与重力等大反向,由矢量三角 形可得:F = mgta n Q法二正交分解法 以金属球为坐标原点,取水平方向为 x 轴,竖直方向为y 轴,建立直 角坐标系,如图丙所示.由水平方向的合力F 合x 和竖直方向的合力F合y 分别等于零,即图 42、34甲F 合x= Tsin 0— F = 0, F 合y = Tcos 9— mg= 0,解得F = mgtan 0由所得结果可见,当金属球的质量m —定时,风力F只跟偏角0有关.因此,根据偏角0的大小就可以指示出风力的大小.答案F= mgta n 0【例2物体A在水平力F i = 400 N的作用下,沿倾角0- 60°勺斜面匀速下滑(如图42、35所示).物体A受到的重力mg= 400 N,求物体A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a图42、35解析取物体A为研究对象,它在四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根据受力情况,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根据平衡条件可得:f + F i cos 0- mgsin 0= 0,N—F1sin 0—mgcos 0= 0.联立以上各式,代入数据解得:尸0.27.答案0.27【例3 如图42、36所示,用竖直挡板将小球夹在挡板和光滑斜面之间,若缓慢转动挡板,使其由竖直转至水平的过程中,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挡板对小球的压力是先增大后减小B .挡板对小球的压力是先减小后增大C.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是先减小后增大D .斜面对小于的支持力是一直逐渐减小解析取小球为研究对象,小球受到重力G,挡板给小球的支持力N i和斜面给小球的支持力N2三个力作用,如图所示,N i和N2的的合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N2总垂直接触面(斜面),方向不变,根据图解可以看出,在N i方向改变时,其大小(箭头)只能沿PQ线变动.显然在挡板移动过程中,N i先变小后变大,N2 一直减小.答案BD借题发挥求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要先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分析图,应用平衡条件,建立平衡方程.列方程时要把握好变力与恒力的关系,做出准确的定性分析.解共点力平衡问题的一般步骤1选取研究对象.2. 对所选取的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受力分析图.3. 对研究对象所受的力进行处理,一般情况下,需要建立合适的直角坐标系,对各力沿坐标轴进行正交分解.4. 建立平衡方程,若各力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可直接用F合=0的代数式列方程,若几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可用F x合=0与F y 合= 0,联立列出方程组.5. 对方程求解,必要时需对解进行讨论.【例4 一物体置于粗糙的斜面上,给该物体施加一个平行于斜面的力,当此力为100 N且沿斜面向上时,物体恰能沿斜面向上匀速运动;当此力为20 N且沿斜面向下时,物体恰能在斜面上向下匀速运动.求施加此力前物体在斜面上受到的摩擦力.N L¥解析物体沿斜面向上运动时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 ' -由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得Iyx轴:F i —f i—mgsin a= 0,y 轴:mgcos a—N1= 0又f i= ^N物体沿斜面向下运动时受力分析如图乙所示.由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得x轴:f2 —F2—mgsin a= 0,y 轴:mgcos a—N2 = 0又f2= 11N, f l = f2 = f 以上各式联立得:F i + F2f l = f2 = f = 2100 + 20代入数据得:f=—2—N = 60 N, mgsin a= 40 N当不施加此力时,物体受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mgsin a<f故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受到的静摩擦力f‘ = mgsin a= 40 N.答案40 N针对训练(2013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上学期期中)如图42、37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静止地放在半径为R的半球体上,半球体与木块均处于静止状态,已知木块与半球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仏木块与球心的连线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为B,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42、37A .地面对半球体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B .木块对半球体的压力大小为mgcos BC.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mgcos BD .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卩mopos e状态,而水平方向不受外力,故半球体不受地面的摩 擦力,故A 错误;对物体受力分析,物体受到重力、 支持力及摩擦力,三力作用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合力为零,物体 对球面的压力为mgsin 0,故B 错误;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沿切线方向, 沿切线的重力的分力与摩擦力大小相等, 即:f = mgcos 0故D 错误,C 正确.答案 Ch 对冉练习三巩固*应用■反馈用矢量三角形法解平衡问题1. 举重运动员在抓举比赛时,为了减小杠铃上升的高度和便于发力, 抓握杠铃的两手间要有较大距离, 使两臂上举后两臂间成钝角,手臂 伸直后所受作用力沿手臂方向,一质量为75 kg 的运动员,在举起125kg 的杠铃时,两臂成120°角,如图42、38所示,则此时运动员的每 只手臂对杠铃的作用力F 及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 N 的大小分别为(g 取 10 m/s 2)()A . F = 1 250 N , N = 2 000 N B. F = 1 250 N , N = 3 250 N C. F = 625 N , N = 2 000 N解析以物体和球体整体为研究对象,整体处于静止 图 42、38D. F= 722 N, N = 2 194 NIG解析分析杠铃受力如图所示,重力、人给的两个支持力,三个力的夹角均为120,杠铃处于静止状态,合力为零.两臂作用力大小相等,并等于杠铃重力G,所以F i = F2 = 1 250 N.把杠铃和人看做整体,整体受重力、地面的支持力,且两力大小相等,N = 2 000 N.答案A矢量图解法解动态平衡问题2. 如图42、39,电灯悬挂于两墙之间,更换水平绳0A使连结点A向上移动而保持0点的位置不变,贝S A点向上移动时()//Z0图42、39A .绳0A的拉力逐渐增大B .绳0A的拉力逐渐减小C.绳0A的拉力先增大后减小D .绳0A的拉力先减小后增大解析对点0受力分析,如图所示,通过作图,可以看出绳0A的张力先变小后变大,故A、B、C错误,D正确.F K答案D正交分解法处理平衡问题3. 如图42、310所示,在倾角为B的固定光滑斜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受外力F i和F2的作用,F i方向水平向右,F2的方向竖直向上.若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图42、310A. F i sin 0+ F2COS0= mgsin 0, F2< mgB. F i cos 0+ F2Sin 0= mgsin 0, F2< mgC. F1sin 0—F2cos 0= mgsin 0, F2<mgD. F1cos 0—F2sin 0= mgsin 0, F2< mg解析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应有F2< mg,受力如图所示,x方向:F2Sin0+ Feos 0= mgsin 0,故A 错,B 对;y 方向:F2COS 0+ N= F1Sin 0 + mgcos 0,因N》0,则F2cos 0< F1Sin 0+ mgcos 0,故C、D 都错.答案B。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教案1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教学课题】物体平衡的稳定性【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平衡条件及物体平衡的种类2.过程与方法✓能用刚体的平衡条件分析物体的平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物体平衡的种类,稳定性的概念难点:能正确运用平衡条件求解静力学问题【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总结归纳【教学用具】投影仪、投影片【主要内容】一、平衡的种类钢丝上的杂技演员、儿童玩的不倒翁都是在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但是钢丝上的演员稍有不慎就会摔下来,不倒翁扳倒后却会自动立起来。
可见,平衡也是有区别的。
那么平衡有哪些种类呢?如果照图1.6-3(a)那样,把木条一端的小孔套在水平轴O上,把木条从平衡位置稍微移开一些,重心C的位置升高,重力对轴O的力矩就会使它回到原来的平衡位置,这种平衡叫做稳定平衡(stable equilibrium)。
图1.6-3(a)图1.6-3(b)如果照图1.6-3(b)那样,使木条的重心恰好在水平轴的正上方,木条处于平衡状态。
把木条从平衡位置稍微移开一点,重心C的位置降低,重力对轴O的力矩就会使它继续远离平衡位置,这种平衡叫做不稳定平衡(unstable equilibrium)。
如果照图1.6-3(b)那样,把木条重心C处的小孔套在轴O上,这时无论你把木条放在什么位置,它都能保持平衡。
这是因为无论木条处在什么位置,重心C的位置都没有改变,重力对轴O的力矩始终为零的缘故。
这种平衡叫做随遇平衡(indifferent equilibrium)。
可见,物体在策略和支持力作用下的平衡可以分为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和随遇平衡。
当物体稍微偏离平衡位置时,如果重心升高,物体的平衡就是稳定平衡;如果重心降低,就是不稳定平衡;如果重心的高度不变,就是随遇平衡,如下图。
二、稳度什么叫稳度?平放的砖和竖放的砖都牌稳定平衡状态,稍微离开平衡位置,重心都升高,但是它们的稳定程度不同。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教案2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教学课题】物体平衡的稳定性【教学时间】40分钟【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的兴趣: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2.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过共点力平衡等有关知识。
3.学生的认识特点:本节知识的内容,接触多但并未进行总结和相关学习,在探究时,对实验结果的外推的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观察、定义并理解简单几何体的平衡态的分类和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控制变量的设计,是学生掌握实验设计原理,及对于探究的结果合理外推,大胆假设,科学求证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生活中简单几何体的平衡原理,激发起对物理学科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科学。
【教学难重点】重点:物体平衡状态的分类,影响物体稳定性的因素及稳度的理解难点:学生对于生活中的稳定事例关注不多,对于实验的设计和结果的外推,有较大影响,探究质量把握难度大。
【教学方法】1.教学组织形式新课程提倡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本节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物理知识。
2.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本节教学设计注重以问题为先导,把主要内容的教学过程变成一种解决问题和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己探究,动手做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尝试自己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获取知识。
整个过程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科学思维方法和协作精神、探索精神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辅以演示实验、各种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技术,启发学生思维,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探究的思想,在探究的过程中讲授必要的物理知识。
在稳度的探究上,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随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引导分析错误原因,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巩固强化有关知识。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 讲义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讲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程实践中,物体的平衡稳定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理解物体平衡的稳定性,对于确保结构的安全、机械的正常运行以及各种物理现象的准确分析都具有关键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明确一下什么是物体的平衡。
简单来说,当一个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为零,并且合外力矩也为零的时候,这个物体就处于平衡状态。
但平衡并不意味着它就会一直保持这种状态不变,这就引出了平衡稳定性的问题。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和随遇平衡。
稳定平衡是指当物体受到微小的扰动,使其偏离平衡位置后,它能够自动地恢复到原来的平衡位置。
比如说,一个放在碗底的小球就是处于稳定平衡的状态。
如果我们轻轻推一下小球,让它偏离碗底的位置,它会在重力和碗壁的支撑作用下,重新回到碗底。
这种能够自动恢复平衡的特性,就是稳定平衡的特点。
与之相反,不稳定平衡是指物体在受到微小扰动偏离平衡位置后,会在扰动的作用下继续偏离,无法回到原来的平衡位置。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把一个小球放在倒置的碗顶。
稍微一碰小球,它就会滚落下来,无法回到原来的位置。
随遇平衡则比较特殊,当物体处于随遇平衡状态时,它在平衡位置附近的任何位置都能保持平衡。
就好像一个在平面上滚动的球体,它在这个平面上的任何位置都能保持平衡。
那么,是什么因素决定了物体的平衡是稳定、不稳定还是随遇的呢?这主要取决于物体的重心位置以及支撑面的情况。
对于一个物体,如果其重心越低,支撑面越大,那么它就越容易处于稳定平衡状态。
比如,一个矮而宽的物体通常比一个高而窄的物体更稳定。
这是因为重心低使得物体在受到扰动时,重力产生的回复力矩更大,能够更有力地将物体拉回平衡位置;而支撑面大则提供了更广泛的支撑,减小了物体倾倒的可能性。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物体平衡稳定性的应用和例子。
比如,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中,为了保证建筑物在各种外力作用下的稳定性,工程师需要精心计算和设计建筑物的重心位置和支撑结构。
物体的平衡与稳定教案
物体的平衡与稳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体的平衡与稳定的概念。
2. 掌握判断物体平衡与稳定的原则。
3. 能够应用物体平衡与稳定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物体平衡的概念2. 稳定平衡与不稳定平衡的区别3. 平衡的条件4. 平衡的原理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为了激发学生对物体平衡与稳定的兴趣,可以通过讲述日常生活中与物体平衡与稳定相关的事例来引入本次教学内容。
如门停止在半开状态、书本放置在桌上不滑落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2. 知识讲解(15分钟)在引入部分之后,详细讲解物体平衡与稳定的概念。
首先介绍物体平衡的定义,即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下,受到的合力为零。
然后讲解稳定平衡与不稳定平衡的区别。
稳定平衡指物体在受到微小扰动后能够回复到原来的位置,而不稳定平衡则指物体在受到微小扰动后无法回复到原来的位置。
3. 原理解释(30分钟)详细阐述物体平衡和稳定的条件以及原理。
首先讲解物体平衡的条件,包括力的条件和力矩的条件。
力的条件是指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力矩的条件是指物体受到的合力矩为零。
接着讲解物体稳定的条件,即重心低、支持面积大、重力线通过支撑点等。
解释这些条件的物理原理,并通过实例加以说明。
4. 实例分析(20分钟)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提供几个与物体平衡与稳定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互动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例如,平衡书本的最佳角度是多少度?在哪种情况下碗更容易倒掉等。
5. 拓展应用(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平衡与稳定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提供一些不常见的情况进行讨论。
例如,为什么悬挂的钟摆可以保持稳定?为什么高楼大厦需要增加重力的支撑面积?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深入理解物体平衡与稳定的原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6. 总结归纳(10分钟)对本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物体平衡与稳定的重要性,并帮助学生回顾主要概念和原理。
同时,可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人教版选修2《物体平衡的稳定性》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选修2《物体平衡的稳定性》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平衡时的三种情况:稳定、不稳定和平衡。
2.学会如何计算物体的重心和支持面积,并借此了解物体平衡状态的稳定性。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以及思维逻辑能力。
教学内容1.物体平衡状态–稳定–不稳定–平衡2.计算物体的重心和支持面积3.物体平衡稳定性实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计算物体的重心和支持面积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物体平衡状态的稳定性,并进行实验观察和实验结果分析。
教学方法1.讲授和演示相结合2.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分析相结合3.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和互相交流教学过程及内容安排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导入介绍物体平衡状态讲授、提问讲解三种物体平衡状态讲授、演示知识点学习讲授、演示讲解如何计算物体重心和支持面积实验操作进行物体平衡稳定性实验小组合作、实验操作结果分析小组合作、讨论总结归纳总结三种物体平衡状态讲授强化重点难点讲授、提问教学评价1.学生们能够正确地区分物体平衡状态。
2.学生们能够熟练地计算物体的重心和支持面积。
3.学生们能够利用实验观察分析物体平衡稳定性。
4.学生们表现积极地互相合作和交流。
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评价:该节课教学目标清晰明确,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层次,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效,使学生得以全面了解物体平衡状态及其稳定性特征,并能进行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
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99%的学生能熟练掌握物体平衡状态及其稳定性特征,95%的学生能够熟练计算物体的重心和支持面积,并运用于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
2.教学不足评价:尽管教学效果总体上来说良好,但是仍有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该节课使用的实验器材有些陈旧,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度不够高,误差较大,影响了学生结果的分析和评价。
此外,由于某些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较弱,导致实验操作流程不够顺畅,消耗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3.教学改进策略: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我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改进策略:•更新实验器材,提高测试准确度和精度;•在教学前,进行一定的文献研究和调查,了解学生涉及领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和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着重讲解如何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并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水平。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2-2教材分析:本课向学生们介绍了物体平衡的分类,物体稳度的概念以及影响物体稳度大小的因素。
本课从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出发,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再根据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总结物理规律,体现了物理学科“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的特点。
使物理知识真正应用于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物理思维。
学情分析:高中物理一直是学生十分喜爱的学科,却因为其难度较大使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但当物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便有了充分的兴趣去了解和感悟。
并且乐于将知识应用于实践。
学生对物理实验有着充分的好奇心,对用随处可得的材料做成的实验器材更充满了求知欲。
同时,高中生对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已经十分熟悉。
具备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物理概念:知道物体平衡的分类,物体倾倒的原因。
确定物体稳度的概念,并通过探究明确影响物体稳度大小的因素。
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能力。
科学探究:熟练掌握并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
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物体平衡的分类,物体倾倒的原因。
确定物体稳度的概念,并通过探究明确影响物体稳度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探究确定影响物体稳度大小的因素。
教学方法:教师教法:分组实验教学法、演示实验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生学法:自主交流学习法、实践操作法、探究式学习法教学准备:教具器械:课件、易拉罐、饮料瓶、沙子、水、字典、重锤线、长方体盒子等。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利用易拉罐自制教具进行魔术表演。
提出问题:为什么易拉罐在看似不会平衡的位置保持了平衡而且能够随意转动。
【设计意图】通过魔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接下来的学习中。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 讲义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讲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物理学的研究中,物体平衡的稳定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它不仅影响着我们对物体行为的理解,还在工程设计、建筑结构、机械制造等众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什么是物体的平衡。
简单来说,当一个物体在受到一组力的作用下,其整体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但平衡并不意味着它不会改变状态,而是说它当前的状态能够持续。
那么,什么决定了物体平衡的稳定性呢?这主要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以及合外力矩为零。
当这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但不同的平衡状态,其稳定性可能会大不相同。
比如说,一个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立方体,它处于一种稳定平衡状态。
如果我们稍微推它一下,它会晃动几下然后回到原来的位置。
这是因为它的重心位置相对较低,一旦受到外界干扰偏离平衡位置,重力产生的力矩会使它有回到原来位置的趋势。
与之相对的,一个竖立在桌面上的细杆就处于不稳定平衡状态。
哪怕是极其轻微的扰动,它都会倾倒,很难再回到原来的直立位置。
这是因为它的重心位置较高,一旦偏离平衡位置,重力产生的力矩会促使它进一步偏离,而不是回到原位。
再来看一个例子,一个球体放在水平面上,它处于随遇平衡状态。
无论球体在平面上如何滚动,它所处的势能都是相同的,所以它在任何位置都能保持平衡,没有一个特定的“稳定位置”。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工程师们必须充分考虑建筑物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平衡稳定性。
比如,高楼大厦的基础必须足够稳固,以保证整个建筑在地震、强风等外力作用下不会轻易失去平衡而倒塌。
在机械制造中,零件的设计和装配也要考虑平衡稳定性。
例如,汽车的车轮在高速旋转时,如果不平衡,就会产生振动,不仅影响驾驶体验,还可能导致零部件的损坏。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物体的势能曲线来判断其平衡的稳定性。
对于稳定平衡,势能在平衡位置处有极小值;对于不稳定平衡,势能在平衡位置处有极大值;而对于随遇平衡,势能在平衡位置附近几乎不变。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 教学设计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物体平衡的概念,包括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和随遇平衡。
(2)学生能够掌握判断物体平衡稳定性的方法,通过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势能变化来确定其平衡类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2)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关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物体平衡的三种类型及其特点。
(2)判断物体平衡稳定性的方法。
2、教学难点(1)理解势能与物体平衡稳定性的关系。
(2)运用受力分析和势能变化来判断物体平衡的稳定性。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物体平衡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判断方法,使学生对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2、实验法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不同情况下的平衡状态,加深对物体平衡稳定性的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法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如不倒翁、建筑物的结构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图片,如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悬挂的吊灯等,提问学生这些物体为什么能够保持平衡。
(2)引出物体平衡的概念: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称为物体平衡。
2、新课讲授(1)物体平衡的类型①稳定平衡:当物体受到微小扰动后,能够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平衡位置。
例如,一个放在碗底的小球,稍微推动一下小球,它会自动滚回碗底。
②不稳定平衡:当物体受到微小扰动后,会远离原来的平衡位置。
例如,一个放在倒置碗顶的小球,轻轻一碰,小球就会滚落。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 说课稿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体平衡的稳定性》。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物体平衡的稳定性”是高中物理力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的力的平衡知识的深化和拓展,也为后续学习机械振动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物体平衡稳定性的研究,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力学规律,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物体平衡稳定性的概念,知道影响物体平衡稳定性的因素。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物体平衡稳定性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等科学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使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物体平衡稳定性的概念。
(2)影响物体平衡稳定性的因素。
2、教学难点(1)对物体平衡稳定性的定量分析。
(2)运用物体平衡稳定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物体平衡稳定性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讲授法结合实验现象和生活实例,对物体平衡稳定性的概念和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讲解,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
3、讨论法组织学生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观察法认真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 学历案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物体平衡的概念,包括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和随遇平衡。
2、掌握判断物体平衡稳定性的方法,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3、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物体平衡的三种状态及其特点。
(2)影响物体平衡稳定性的因素。
2、难点(1)运用势能原理判断物体平衡的稳定性。
(2)结合实际问题,综合分析物体平衡的稳定性。
三、知识讲解(一)物体平衡的概念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称为物体的平衡状态。
在平衡状态下,物体所受合力为零。
(二)物体平衡的分类1、稳定平衡当物体受到微小扰动偏离平衡位置后,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平衡位置,这种平衡称为稳定平衡。
例如,一个小球放在碗底,当它受到轻微推动后,会自动滚回碗底。
2、不稳定平衡当物体受到微小扰动偏离平衡位置后,会继续远离平衡位置,这种平衡称为不稳定平衡。
比如,一个圆锥倒立放置,稍微受到扰动就会倾倒。
3、随遇平衡当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受到微小扰动后,能在新的位置保持平衡,这种平衡称为随遇平衡。
例如,一个球体放在水平平面上,无论球体在平面上如何滚动,都能处于平衡状态。
(三)影响物体平衡稳定性的因素1、重心位置物体的重心越低,其平衡稳定性越高。
例如,不倒翁的重心很低,所以不容易倾倒。
2、支撑面大小支撑面越大,物体的平衡稳定性越好。
比如,双脚站立比单脚站立更稳定。
3、物体的形状物体的形状越规则、对称,平衡稳定性往往越高。
(四)判断物体平衡稳定性的方法1、势能原理对于一个保守力系统,如果物体在平衡位置处的势能最小,则物体处于稳定平衡;如果物体在平衡位置处的势能最大,则物体处于不稳定平衡;如果物体在平衡位置处的势能为常数,则物体处于随遇平衡。
2、力矩分析通过分析物体所受力矩的情况,可以判断物体的平衡稳定性。
当合力矩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若偏离平衡位置时,合力矩能使物体回到平衡位置,则为稳定平衡;若合力矩使物体继续偏离平衡位置,则为不稳定平衡。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 讲义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讲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物体的平衡稳定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无论是建筑物的结构设计,还是机械装置的运行,甚至是我们行走和站立的姿态,都与物体平衡的稳定性息息相关。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是物体的平衡。
简单来说,当一个物体所受到的合力为零,且合力矩也为零的时候,这个物体就处于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可以分为三种: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和随遇平衡。
稳定平衡是指当物体受到微小的扰动后,它能够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平衡位置。
比如说,一个立在地面上的圆锥体,它的尖端朝下,当它受到一点风吹或者轻微的推动时,它会晃动一下,但最终会回到原来的直立位置,这就是稳定平衡。
不稳定平衡则相反,当物体受到微小扰动后,它会远离原来的平衡位置。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一个圆锥体尖端朝上放置,稍微有一点干扰,它就会倾倒,无法回到原来的位置。
随遇平衡是指物体在受到扰动后,能在新的位置上保持平衡。
比如一个球体放在一个水平的平面上,无论它怎么滚动,在这个平面上的任何位置都能保持平衡。
那影响物体平衡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呢?第一个重要因素是物体的重心位置。
重心越低,物体就越稳定。
比如,高塔的重心通常会设计得比较低,这样在遭遇强风等外界干扰时,不容易倒塌。
而一个高脚杯,如果装满了水,重心降低,就会比空杯更稳定,不容易倾倒。
第二个因素是支撑面的大小。
支撑面越大,物体越稳定。
我们常见的三轮车比自行车更稳定,就是因为三轮车的支撑面更大。
同样,在建筑设计中,建筑物的底部面积越大,稳定性也就越高。
第三个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分布。
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通常比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更稳定。
比如一个均匀的圆柱体比一个一头重一头轻的圆柱体更容易保持平衡。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来更深入地理解物体平衡的稳定性。
在建筑领域,高楼大厦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平衡稳定性。
建筑师会精心计算建筑物的重心位置,设计合理的支撑结构和足够大的基础,以确保在各种自然力如地震、风力的作用下,建筑物能够保持稳定而不倒塌。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 说课稿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体平衡的稳定性》。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物体平衡的稳定性》这一内容选自_____教材的_____章节。
物体的平衡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而平衡的稳定性则是对物体平衡状态的深入探讨。
这部分内容不仅是对之前所学的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平衡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拓展,也为后续学习刚体的转动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物体的平衡现象,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_____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如力的基本概念、牛顿运动定律等。
但对于物体平衡的稳定性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教学中,需要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直观的演示实验,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物理图像,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物体平衡稳定性的概念,掌握判断物体平衡稳定性的方法。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物体平衡稳定性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物体平衡稳定性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物体平衡稳定性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2)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物体平衡稳定性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2)影响物体平衡稳定性的因素。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物体平衡稳定性的本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
【教学课题】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
【教学时间】
40分钟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的兴趣: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2.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过共点力平衡等有关知识。
3.学生的认识特点:本节知识的内容,接触多但并未进行总结和相关学习,在探究时,对实验结果的外推的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观察、定义并理解简单几何体的平衡态的分类和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控制变量的设计,是学生掌握实验设计原理,及对于探究的结果合理外推,大胆假设,科学求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生活中简单几何体的平衡原理,激发起对物理学科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科学。
【教学难重点】
重点:物体平衡状态的分类,影响物体稳定性的因素及稳度的理解
难点:学生对于生活中的稳定事例关注不多,对于实验的设计和结果的外推,有较大影响,探究质量把握难度大。
【教学方法】
1.教学组织形式
新课程提倡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本节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物理知识。
2.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本节教学设计注重以问题为先导,把主要内容的教学
过程变成一种解决问题和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己探究,动手做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尝试自己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获取知识。
整个过程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科学思维方法和协作精神、探索精神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辅以演示实验、各种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技术,启发学生思维,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探究的思想,在探究的过程中讲授必要的物理知识。
在稳度的探究上,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随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引导分析错误原因,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巩固强化有关知识。
3.学法指导
“新课程模式下,应重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在本节的教学法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自己得出结论,在其中渗透物理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受到学习方法的训练。
4.教学媒体设计
充分利用实物、视频、图片等材料,为学生学习物理规律提供必需的感性材料。
【教学用具】
米花糖若干,小刀,平面
【教学流程图】
开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分组探究——总结点评——引导学习——总结
——布置
【教学过程设计】
【课程小结】
1、物体在重力和支持力作用下的平衡可以分为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和随遇平衡。
2、物体的稳定程度叫做稳度。
3、物体的重心越低,底面积越大,稳度越大。
4、稳度的应用。
【板书设计】
平衡的稳定性的探究
一.物体平衡的分类
二.物体倾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