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屈原(节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屈原(节选)
◇教材分析◇
本篇节选是屈原在自尊的灵魂遭受最深凌辱、生命危在旦夕之际叩问天地表达自身理想的宣言书。“独白”以诗意化的语言赋予自然雷电以神力,让雷电化作手中的倚天长剑,去劈开黑暗,去焚毁这黑暗中的一切。本文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屈原厌恶污浊的现实官场,坚持清白、渴望光明、热爱祖国、坚持正义的理想与追求。它以史为题材,以剧为形式,以诗为灵魂,表现了抗战时期人民的抗战要求和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剧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各种文艺表现形式的兴趣。
2.反复吟诵,体味戏剧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中蕴含的强烈感情。
3.体会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让学生在“听读、诵读、赏读”的回环反复的阅读过程中,体味、理解文章内容。
2.点拨法:采取点拨指导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各个意象的象征含义。
3.合作探究法:通过分组交流、讨论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受,理解课文,走近人物,体会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屈原抨击黑暗、热爱祖国、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2)理解文中各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2.难点: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升华文章主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两千多年前,一位伟大的诗人向世界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在这疑问中铭刻着他对身处危机中的国家的深深忧虑。1942年,祖国同样面临内忧外患,另一位诗人郭沫若借话剧《屈原》也抒发了一首有关风、雷、电的慷慨激昂之歌。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悲壮的诗歌就是要感受这些先辈的爱国情感,并用我们的声音再现那个时代的悲壮场景。
二、预习检测
(一)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国殇.(shāng)诡谲.(jué)伫.立(zhù)
瘦削.(xuē) 收揽.(lǎn) 睥睨
..(pìnì)
稽.首(qǐ) 鞠躬
..(jūɡōnɡ)
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收揽:招收延揽;笼络。
非难:指摘和责问。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哗众取宠: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四川乐山人。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屈原》是一部历史剧,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郭沫若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三)了解屈原
屈原,战国时楚国诗人、政治家。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楚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楚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四)《屈原》剧情背景
战国当时的形势是秦国最强、楚国最大、齐国最富。因此,齐楚联盟对秦国威胁最大,秦国自然处心积虑地要拆散两国联盟。秦国丞相张仪扬言要送美女给楚怀王,人老珠黄的南后(郑袖)担心自己失宠,张仪趁机提出不送美女的条件就是让郑袖出力拆散齐楚联盟。这一联盟的倡导者屈原自然就是他们最大的障碍,于是,南后(郑袖)伙同楚怀王侍臣靳尚设计,诬陷屈原“调戏”郑袖,致使楚怀王大怒,将屈原免职。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认识戏剧
1.戏剧的概念。
戏剧,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戏剧旧时专指戏曲,后为戏曲、话剧、歌剧、舞剧、诗剧、音乐剧、木偶戏等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2.戏剧的特点。
(1)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
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一幕”可分为几场,“一场”指一幕中发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情节。相隔千万里,跨越若干年,都可通过幕、场变换集中在舞台上展现。
(2)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要尖锐突出。
各种文学作品都要表现社会的矛盾冲突,而戏剧则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反映出的矛盾冲突要更加尖锐突出。
剧本中的矛盾冲突大体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演出时从矛盾发生时就应吸引观众,矛盾冲突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称为高潮,这时的剧情也最能吸引观众,最扣人心弦。
(3)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
台词,是剧本的主要语言,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或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
说的话。剧本主要通过台词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明扼要,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3.戏剧文学的分类。
(1)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不同,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歌舞剧、相声剧。
(2)按剧情的繁简和结构不同,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
(3)按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
(4)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悲喜剧)。
(5)按地域色彩不同,可分为京剧(北京)、沪剧(上海)、豫剧(河南)、吕剧(山东、江苏)、川剧(四川)、汉剧(湖北)、楚剧(湖北、江西)、晋剧(山西)、黄梅戏(安徽)等。
(6)按演出形式不同,可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影、电视剧等。
步骤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大意,将本文的写作思路梳理完整。
明确:第一部分:靳尚和郑詹尹对话:南后指使设计陷害屈原。
第二部分:第一层,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第二层,借斥责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分别概括其作用。
明确:第一处舞台说明: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与自然环境,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氛围,为下文写靳尚和郑詹尹的丑恶行径和屈原对风、雨、雷、电的呼唤做铺垫。
第二处舞台说明:交代人物出场。
第三处舞台说明:暗示郑詹尹的心理变化,表现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第四处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受到奸佞残酷迫害,但仍坚持真理的爱国者的形象。
步骤三:诵读课文,感受形象
小组合作诵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结合相关语句,分析靳尚、郑詹尹和南后的形象,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明确:靳尚、郑詹尹和南后三人的共同特点是邪恶、阴险、贪富求荣,他们又各有特点:靳尚狡诈、郑詹尹伪善、南后狠毒。
四、布置作业
分角色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通过靳尚和郑詹尹的对话,知道了他们要密谋设计陷害屈原。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内容,即屈原的独白,感受屈原的情感。
二、学习新课
步骤一:诵读课文,感受情感
播放课文屈原的内心独白部分的情景诵读视频。
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第二部分,试着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感受屈原的情感。
明确:屈原此时内心涌动着无比强烈的情绪——极度愤怒,想要摧毁当时的黑暗现实,热烈地追求光明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