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新型抗肿瘤递送系统的治疗效应与作用机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名称:新型抗肿瘤递送系统的治疗效应与作用机制

推荐单位:北京大学

项目简介:

恶性肿瘤死亡率高、治愈率低,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与生命。由于肿瘤的复杂性,如何提高药物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靶向性),发展多靶标、多功能的肿瘤治疗体系,一直是科学家们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本课题(属于北京大学“分子药剂学与释药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集中研究新型抗肿瘤递送系统的治疗效应与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新型受体介导的抗肿瘤分子靶向递送系统研究;新型抗肿瘤双分子靶向递送系统研究;新型抗肿瘤光声诊疗递送系统研究;新型抗肿瘤干细胞递送系统研究。

重要科学发现如下:1)以新生血管和肿瘤细胞高表达的生物标志物整合素等为分子靶标,证实新一代受体提导的抗肿瘤分子递送系统的有效性和作用机理;首次提出并验证了提高抗癌药细胞内摄取以增强化疗效果的新策略,提出并证明被动靶向结合主动靶向的优势;2)在成功发展新型受体介导分子靶向递送系统的基础上,创制了全新的双靶头分子修饰的抗肿瘤双分子靶向递送系统,以一种递送系统实现对两个重要靶标(如血脑屏障和脑癌细胞)的双重递送功能,获得了更好疗效,阐明了双分子靶向递送系统的分子机制;3)在双分子靶向递送的基础上,创制了全新的肿瘤诊断治疗一体化的双功能体系,设计并验证了全新的金纳米壳包覆高分子微泡,获得了良好的超声成像和光热治疗效应;设计并验证用单一聚吡咯纳米粒同时实现光声成像和光热治疗的双重功能;4)在双分子靶向递送的基础上,创制了全新的抗肿瘤干细胞靶向联合治疗体系,包括抗癌细胞和肿瘤干细胞两种递送系统,分别载带抗癌药和肿瘤干细胞治疗剂,实现杀灭癌细胞和肿瘤干细胞的双重功能,改善了疗效,阐明了抗肿瘤干细胞递送系统的作用机制。

本研究创新的思路和理念等,对药剂学科特别是分子药剂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研究发展了抗癌药递送与治疗的新策略和新方法,对靶向递送系统的研究和转化产生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研究成果在本领域权威学术杂志Advanced Materials(IF=18.17)、Angew Chem Int Ed(12.06)、Biomaterials(9.31)、JCR(8.10)等发表主要论文20篇,SCI他引1111次;8篇代表性论文SCI他引583次;被影响因子排名第一的CA Cancer J Clin(115.8)以及Science(35.2)、Nature Materials (35.7,亮点报导)、Chem Soc Rev(36.0)等顶级杂志引用和高度评价;4篇论文引用超过100次;3篇论文成为SCI高被引用论文并被ESI列为前沿研究领域;课题成员作为第一完成人在本领域研究中获得5项省部级一等奖,包括4项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1项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基于本研究成果的一种新型抗肿瘤递送系统(静脉注射用自乳化抗肿瘤递送系统)获得重要进展,目前已完成全部临床前研究,获得CFDA的临床批件,并完成I期临床试验;培养了973首席科学家2人次,973课题负责人4人次,国家杰出青年1人次。总之,本研究为肿瘤治疗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为抗肿瘤递送系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公示姓名、排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姓名:张强;

排名:1;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北京大学;

完成单位:北京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人对《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第一项科学发现(新型受体介导的分子靶向递送系统研究)和第四项科学发现(新型抗肿瘤干细胞靶向递送系统研究)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对《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第二项科学发现(新型抗肿瘤双分子靶向递送系

统研究)做出了部分贡献;本人是代表性论文1、7、8的责任作者,也是代表性论文2、5、6的共同作者;新型抗肿瘤分子靶向载体递送系统研究是本人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左右。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吕万良;

排名:2;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北京大学;

完成单位:北京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人对《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第二项科学发现(新型抗肿瘤双分子靶向递送系统研究)和第四项科学发现(新型抗肿瘤干细胞靶向递送系统研究)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对《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第一项科学发现(新型受体介导的分子靶向递送系统研究)做出了部分贡献;本人是代表性论文2、5、6的责任作者,也是代表性论文1的共同作者;新型抗肿瘤分子靶向载体递送系统研究是本人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左右。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戴志飞;

排名:3;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北京大学;

完成单位:北京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人对《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第三项科学发现(新型抗肿瘤光声诊疗递送系统研究)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本人是代表性论文3、4的责任作者。新型抗肿瘤递送系统研究、特别是新型抗肿瘤光声诊疗递送系统研究是本人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左右。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张烜;

排名:4;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北京大学;

完成单位:北京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人对《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第一、二、四项科学发现(新型受体介导的分子靶向递送系统研究、新型抗肿瘤双分子靶向递送系统研究、新型抗肿瘤干细胞靶向递送系统研究)做出了部分贡献;本人是代表性论文1、5、6、7、8的共同作者;新型抗肿瘤分子靶向载体递送系统研究是本人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5%左右。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王坚成;

排名:5;

技术职称:教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