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火车站交通枢纽综合体复合空间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火车站交通枢纽综合体复合空间规划

李继春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68)

摘要本文试图从交通枢纽综合体这个宏观的层面上,探讨武汉站复合空间体系的构成要素和功能定位,从而揭示出交通枢纽综合体复合空间规划原则必须回到以人性化、衔接性、经济性设计本源。

关键词武汉站交通枢纽复合空间规划

中图分类号:U291文献标识码:A

Plan of Wuhan Railway Station Transportation Junction Synthesis Blended Space

LI Jichun

(Artistic Design College,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Hubei430068)

Abstract This paper try to discuss the components and fnctional localization of Wuhan railway station blended space system, from the macroscopical level of transportation junction synthesis in order to revel the origin that the plan principle of transportation junction synthesis blended space must back to humanity,engagement and economy.

Key Words wuhan railway station transportation junction;blended space;plan

0引言

武汉火车站是一座运用国际一流水准理念设计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范围从武青四干道—三环线—中北路延长线—站西大道的围合区域,规划用地面积约110公顷,枢纽汇集多种轨道交通、路面交通各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真正实现了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等紧密衔接的“零距离”换乘的一个国际现代化大型综合交通枢纽。

1建设背景

武汉市,地处华中腹地,长江与汉水在此相汇,自古就有“九省通衢”美誉,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承东启西的交通骨架网已成定局。如今,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武汉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在急剧增加,人员出行和物资交流频繁,道路交通普遍存在着秩序混乱,车辆拥挤堵塞的现象,道路改造和建设本身拖延工期现象,让交通不畅更加雪上加霜。诊治武汉道路交通“肠梗阻”的良方何在?已成为武汉市民普遍关注的焦点和大众的迫切呼声。

近几年来,武汉受益于国家各项利好政策:2007年,国家出台“中部崛起”战略规划;2008年,国家发改委批准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今年,国家发改委批复武汉建设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这些政策,加快了城市内部交通系统化建设,促使武汉对旧的城市系统硬件进行升级。

武汉火车站交通枢纽综合体规划设计就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2006年10月开工建设,建成后的武汉站形成以车站为中心,集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超级车站”,将与三镇城市轨道实现无缝对接,武汉市的交通骨架不再只是一张平面交通网络。

2交通功能与复合空间的结合

2.1复合空间的概念

复合的定义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合在一起,结合起来。”

复合公共空间与独立的过渡空间、开放空间有所不同是指某空间单元同时具备建筑公共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的双重性质和双重归属。公共空间复合化使各种功能的建筑空间相互交叉、渗透,具有相应的灵活多样性,同时也大大提升空间的使用效率并适宜与公共性、开放性功能较高的综合群组,如交通、商业、商务等等。

2.2交通复合空间体系

交通功能是公共复合空间的另一大主要职能特征。交通综合体与城市空间联系紧密,在地面以上有广场、高架桥等交通空间将城市与综合体紧密相连,在地下通道、地铁站等城市交通空间中也有直接通往综合体内部的交通空间。武汉站为高架车站,站房主体三层,一层为地面架空层,二层为站台层,三层为候车层。候车厅、高铁站房、地铁车站、商业空间、前后广场空间……等在武汉站形成大型轨道交通综合体。因此交通空间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形成了多向度的立体化交通复合空间体系。

2.3交通复合空间体系构成要素

(1)候车空间。在交通建筑中,候车空间是整个站房建筑的主体,武汉站候车室位于站房中央的大厅,根据不同的运营性质分为普速候车室、高铁候车室和VIP候车室。武汉火车站摈弃了传统火车站候车空间设计模式,候车厅就在站台的正上方,东西两端分别与高架层相连,架起弧形人行天桥,而且在两个进站口之间,还有两座宽100米左右的公共通道,它可以让从两个不同进站口进站的旅客,快速地抵达另一端。

(2)高铁站房。高铁站房,主要服务于武广客运专线、武合客运专线、武黄城际铁、武孝城际铁、武咸城际铁、武天城际铁。武汉站是中国目前唯一有火车驶入中央大厅的车站,设客运专线、普速两个车场,旅客从候车大厅通过玻璃幕墙俯视列车站台,一览无遗。

(3)地铁车站地铁车站,具体包括轨道交通4号线(一期工程起自武昌火车站,经紫阳东路-中南路-中北路-岳家嘴-中北路延长线至武汉火车站),轨道交通5号线(黄家湖—武汉火车站)。

地铁车站在武汉站房地下,站厅层设于地下一层。站内“三线横布、两线纵列、分散设站”,下火车的旅客不用出站,经楼梯

社会科学学科研究

Social Sciences Discipline Research 艺术学研究Arts Research

2011年1月

(中

)或自动扶梯,即可到达车站下方的各公交站台、社会车场和地铁站,形成地上与地下相对独立的人车分流交通系统。

3武汉站的新型复合空间功能定位和规划

除了交通复合空间体系外,人们对出行的需求越来越高,对与换乘相关的适应性空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城市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不再仅仅担负交通换乘的职能,武汉站交通综合体内的购物、餐饮、旅馆、办公、展览、文化等综合功能相对还不发达,这是城市资源综合利用的一大缺陷。日本铁路站基本上都是多功能复合型的,综合化程度高,如京都车站的商业非常发达,它实际上是一个公共复合建筑,分为地下3层,地上饭店部分16层,百货商店部分12层,塔屋1层,高达60米(图1)。车站只占总面积的1/20,综合了美术馆,剧场,百货店等,集购物、餐饮、文化、休憩等各种功能于一体,充分满足乘客出行及其他综合需求。我们从大胆出新的车站设计上不得不佩服建筑师的独具匠心、驾轻就熟地处理公共复合空间关系上相间得宜,

错综微妙。

图1京都车站规划示意图

参考京都车站案例分析,城市交通综合体实际上就是在交通换乘的过程中针对人们出行需求而设计的适应性及其服务功能空间。基于武汉站现状,在武汉站内其新型复合空间功能定位和规划如下:

3.1功能定位

(1)依托信息导向系统为载体,创造舒适、便捷的公共空间。综合体的公共复合空间本身就是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空间体系,空间之间的位置和距离都各不相同,因此对其外部和内部空间的识别性、导向性有很高的要求。人们通过视觉获取信息,因为视觉传播具有信息的持久性和直观性等特点。空间识别与导向要重点强调空间序列、空间特征,使乘客对所处的空间环境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和感知,并使其清晰掌握空间方位。笔者通过对武汉站考察发现站内空间外围信息导向系统极其缺乏,与凸显地域和人文特征的武汉站建筑外观设计极不协调。故武汉站内空间信息导向系统急需进行科学、系统化的规划设计,必须强调“公众”服务意识。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设计者需要理性分析及全面完善地规划从建筑整体形象角度来设计工作。二是,在同一时间段和不同时间段内,计算客流车流分析确认流动线路中所需连续的导向信息,巧妙利用光和影的效果引导人们选择方向的判断。三是依据环境要求和乘客的心理学角度,进行造型、平面、色彩、材料元素的设计,其表现效果是否与环境相符合,是否能满足可引导性,可读性及可分辨性原则。(2)挖掘商业开发产业,打造高品质、高品位现代一站式综合枢纽。随着城市商业中心的不断成熟,交通枢纽综合体建设已经进入挖掘商业开发产业的时代,高铁时代带来了大量的人员流、信息流、物资流,也意味着带来了大量的商机。多元化的商业模式必须充分了解站内商业的消费特征、定位特征、销售特征、管理

特征,从而使得商业的开发进入规范化、专业化的运营。

据了解,在武汉站快速通道的上一层建立复合共享层。此共享层形成消费空间,包括购物、餐饮、娱乐等。所有商业布局均在只此区域集中,不做高隔断。这些商业、文化设施不仅服务于乘客,而且面向市民,足不出站便可享受全方位不同需求的服务。

文化传播空间也是一种重要衍生空间。在武汉站内每天有大量乘客换乘,给城市文化信息的传播以及产品的宣传提供了理想的条件。同时也可以在综合体中设置开放式多功能演示厅,使这些文化空间与商业空间在枢纽综合体中互为补充。武汉站的规划,应当借鉴德国法兰克福的成功经验:法兰克福中央火车站在经过重新改造和规划后,发展会展、商业、演艺、休闲、办公,每年吸引上千万游客,成为欧洲城市中心。

3.2规划原则

(1)人性化。美国学者简・雅各布认为:“城市最基本的特征是人的活动。”以旅客服务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人作为建筑空间创作者与分享者,始终应该处在主导地位。笔者认为注重将人的长期活动置于地面,将短期活动置于地下,设计要充分考虑残疾人的使用要求,设置升降电梯专供残障人士使用,以充分体现城市交通枢纽空间使用的人性化特征。

(2)衔接性。依托交通枢纽综合体这一特定载体形成的公共复合空间,是以候车厅、站台空间为核心主体,力求各个公共空间可达性和衔接性。如地铁站和商业空间若以简单的方式

直接连通,常会使人感到单薄,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可在两个大空间中插入过渡性的空间,可以通过移植绿化小品、建造小型公共艺术作品、聚众媒体展示空间(以免费形式的报刊、生动的广告电视还有无处不在的灯箱和招贴等形式出现。)等措施将从本质上丰富过渡空间环境,既可衔接两个大空间的联系,又为地下空间注入新的活力与创造新的环境。

(3)经济性。在大力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背景下,武汉站的设计秉承了环保理念,顺应了未来交通综合建筑发展的趋势。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武汉站大量融入新型节能材料,中央大厅、候车大厅、站台甚至地下空间引入日间自然采光,节约照明所需的电能。二是武汉站内公共复合空间格局复杂多样,可利用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共享使用,在满足功能配套需要的前提下,降低枢纽运行成本。

4结语

武汉站将是一个新的交通中和综合服务中心。武汉站枢纽公共复合空间的开发利用还有待开掘,特别是在我国,需要经过漫长和曲折的发展才能成熟。设计工作者将不断总结交通综合枢纽建设过程中各种经验,不断摸索适应我国国情、武汉市情的开发模式,建设高度人性、舒适、便捷的公共复合空间打造绿色和谐交通城市。参考文献

[1]林燕.浅析香港建筑综合体与城市交通空间的整合[TU ].建筑学报,2007(6):26-29.[2]宋定侃.新武汉火车站的设计[TU ].建筑与环境,2009(5):91-93.

[3]

盛晖,刘云强,黄咏梅.武汉火车站现代化交通枢纽综合体[TU ].时代建筑,2009(5):54-59.

社会科学学科研究

Social Sciences Discipline Research

Arts Research

艺术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