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地方标准-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

合集下载

《公共文化设施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规范》编制说明

《公共文化设施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规范》编制说明

广东省地方标准《公共文化设施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规范》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广东省地方标准《公共文化设施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规范》是根据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7年广东省服务业地方标准制修订立项计划项目(第一批)的通知》要求而编制的。

本标准由广东省文化厅提出,由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归口。

标准起草单位包括: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文化馆、广东美术馆。

二、编制背景、目的和意义公共信息导向系统是指由导向要素构成的引导人们在公共场所进行有序活动的标志系统。

公共信息导向系统的导向要素包括位置标志、导向标志、平面示意图、街区导向图、信息板、便携印刷品、安全标志和劝阻标志等。

公共信息导向系统的标准化是通过对系统内部各导向要素设计和设置的标准化来实现的。

我国目前已经在公共信息导向系统标准化领域制定一系列标准,包括以GB/T 10001 为代表的导向元素标准体系(规定各类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的设计和含义)、以GB/T 20501为代表的导向要素设计标准体系(规定如何以图形符号为基本元素设计形成各类导向要素)和以GB/T 15566为代表的导向系统设置标准体系(规定公共信息导向系统的规划原则以及导向系统中各导向要素的设置原则)。

但纵观现有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并无针对公共文化设施的公共信息导向系统的特点而制定的标准。

GB/T 15566《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系列标准中,虽然已囊括多种类型的公共场所如民用机场、公共交通车站、购物场所、医疗场所、运动场所、旅游景区等,但仍然缺乏针对公共文化设施的要求。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深入推进,如何增强公共文化设施形象与辨识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与满意度,规范公共文化设施的公共信息导向系统的规划、设计和设置显得尤为必要。

目前,我省公共文化设施公共信息导向系统仍存在标识标志不统一、设置不规范、导向性较差等问题,制定《公共文化设施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规范》地方标准,有助于明确公共文化设施公共信息导向系统的导向要素的构成元素、要素及其设置规范,以标准化手段规范导向系统的符号、标志、颜色等信息内容,合理选择设置位置。

标准文献题录著录规则

标准文献题录著录规则

《标准文献题录著录规则》地方标准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广东省地方标准《标准文献题录著录规则》的制定任务由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提出,标准列入2008年地方标准制定计划项目(粤质监标函〔2008〕354号),技术归口单位为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

根据《标准文献题录著录规则》地方标准的制定任务具体要求,以及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工作安排,《标准文献题录著录规则》地方标准由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标准信息中心负责起草。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依据1、标准编制的原则本着更好地指导标准文献题录数据库建设,标准文献网络检索系统的开发,共享网络系统建设,标准文献资源整合、数据汇交和检索服务。

本标准的编写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则:—考虑到数字化标准全文数据库及其应用建设、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需要;—促进标准资源的合理利用;—易被未参加标准编写的人员理解;—利于不同平台间的数据交换,实现标准信息资源共享。

2、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依据本标准主要内容的确定,参考了一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相关资料,并对不同标准资源文献的著录情况进行了调查,在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数字化标准数据库及其应用建设》(项目编号:2006B80601002)、《标准数据库建设》(第一期)(项目编号:2003C80112)、《标准数据库建设》(第二期)(项目编号:2004B80501001)、《标准化、计量数据库》(项目编号:2005B60101003)、《标准化、计量科学数据库建设》(项目编号:2006B60101052)、《广东省主要出口商品国外技术法规和标准研究》(第一期)(项目编号:2002C31412)、《广东省主要出口商品国外技术法规和标准研究》(第二期)(项目编号:2004B32501003)研发成果的基础上,另外,大量听取了相关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开发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本标准根据《ISO情报网手册》、国内外各类标准文献数据库、网站信息及检索光盘的有效数据并结合本院标准管理和信息检索的特点而编制。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规范 第4部分:预警信息数据规范》(报批稿)编制说明-广东地方标准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规范 第4部分:预警信息数据规范》(报批稿)编制说明-广东地方标准

广东省地方标准《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规范第4部分:预警信息数据规范》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任务来源、协作单位、分工等)(一)任务来源本标准是根据《广东省质监局关于批准下达2015年广东省服务业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第二批)的通知》(粤质监标函〔2016〕77号)要求编制的,立项名称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指南第4部分:预警信息数据规范》。

(二)协作单位和分工情况本标准起草单位由广东省气象公共安全技术支持中心、广东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广东省气象公共服务中心、阳江市气象局共同承担,由广东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D/TC102)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顾红兵、曾阳斌、黄智慧、陈荣、任倩、盛安、陈训来、谢扬戈、曹雪芬、高健秋、李辉、武宁、胡锐俊。

(1)顾红兵、曾阳斌、黄智慧确定标准制定原则,全面负责资源的调配、方案的审定及全面组织实施。

(2)曾阳斌、顾红兵、任倩负责编制标准编制说明、标准技术内容和标准文本,处理专家征求意见,报送送审稿。

(3)陈荣、陈训来、谢扬戈、高建秋、李辉负责调研、资料收集并提供附录A和附录E的技术内容。

(4)陈荣、盛安、曹雪芬、武宁、胡锐俊负责调试数据并提供附录B至附录D的技术内容。

二、立项的必要性,标准拟解决的问题按照中国气象局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省部合作要求之一,为加强和完善我省灾害治理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省应急办根据广东省的实际需求,委托广东省气象局在本部门业务系统架的基础上成立和建设省、地、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目的在于能够迅速集中接收、处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向特定的区域、部门、人群发布预警信息,使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及时获取预警信息,采取相应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运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单位和部门较多,系统关联及开发处理技术复杂,对涉岗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投入较大,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系列的标准,以统一规范环境和系统硬件配置、岗位职责和上岗人员要求以及业务运行和预警信息发布传播行为,形成安全可靠、投入合理、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政务信息资源标识编码规范

政务信息资源标识编码规范
B.1. 人口信息代码...........................................................................................................................................13 B.2. 法人代码................................................................................................................................................... 13 B.3. 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信息代码...............................................................................................................13 B.4. 宏观经济数据信息代码...........................................................................................................................14 B.5. 法律法规信息代码...................................................................................................................................14 B.6. 文化信息代码...........................................................................................................................................15 B.7. 金融信息代码...........................................................................................................................................15 B.8. 信用信息代码...........................................................................................................................................15 B.9. 统计信息代码...........................................................................................................................................16 B.10. 科技信息代码.........................................................................................................................................16 B.11. 电子证照信息代码.................................................................................................................................17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主题信息资源“目”代码................................................................................ 18 C.1. 健康保障信息代码...................................................................................................................................18 C.2. 住房保障信息代码...................................................................................................................................18 C.3. 社会保障代码...........................................................................................................................................18 C.4. 药品安全监管信息代码...........................................................................................................................19 C.5. 食品安全监管信息代码...........................................................................................................................19 C.6. 安全生产监督信息代码...........................................................................................................................19 C.7. 市场价格监管信息代码...........................................................................................................................20 C.8. 金融监管信息代码...................................................................................................................................20 C.9. 能源安全信息代码...................................................................................................................................20 C.10. 信用体系建设信息代码.........................................................................................................................21 C.11. 生态环境保护信息代码.........................................................................................................................21 C.12. 应急维稳保障信息代码.........................................................................................................................21 C.13. 行政执法监督信息代码.........................................................................................................................22 C.14. 民主法治建设信息代码.........................................................................................................................22 C.15. 执政能力建设信息代码.........................................................................................................................22 参考文献............................................................................................................................................................... 23

广东标准化研究院

广东标准化研究院

广东标准化研究院广东标准化研究院(Guangdong Institute of Standardization, GIS)是广东省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成立于1984年,是广东省推动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织和支撑平台。

广东标准化研究院的宗旨是促进标准化和质量提升,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广东标准化研究院的主要职责包括:开展标准化基础研究,制定和修订标准,推动标准的实施和应用,开展国内外标准化合作与交流,提供标准化咨询和培训服务。

研究院下设有多个研究中心和实验室,搭建了一支由研究人员、技术专家和标准化工作人员组成的专业团队。

首先,广东标准化研究院致力于标准化基础研究,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国内外的标准化理论和经验,为标准制定和修订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院还积极开展技术研究,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其次,广东标准化研究院负责制定和修订广东省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

研究院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参照国内外先进标准,制定贴近实际的标准。

标准的制定和修订过程中,研究院会邀请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专家学者进行广泛讨论和意见征集。

确保标准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

此外,广东标准化研究院致力于推动标准的实施和应用。

通过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广大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的标准化意识和应用水平。

研究院还积极开展标准化咨询服务,为企业解决在标准化实施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最后,广东标准化研究院积极与国内外标准化组织和机构开展合作与交流。

与国内标准化机构的合作包括联合研究、标准对接和人员交流等;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合作则包括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荐国际标准应用等方面。

通过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广东标准化研究院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

综上所述,广东标准化研究院是广东省标准化工作的推动者和支撑平台,为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此机构的不懈努力,广东省的标准化工作将走上更高的水平,为广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持。

广东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建议书

广东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建议书
制定

2012年6月
8
LED路灯智能照明技术规范第3部分:基于PLC的应用层通信协议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标准化处
深圳华智测控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广东省东莞市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瑞斯康微电子(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深圳市灯光环境管理中心、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茂硕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赛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深圳邦贝尔电子有限公司、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
制定

2012年6月
6
LED路灯智能照明技术规范第1部分:控制系统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标准化处
深圳华智测控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广东省东莞市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瑞斯康微电子(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深圳市灯光环境管理中心、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茂硕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赛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深圳邦贝尔电子有限公司、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
制定

2012年6月
5
液晶显示用LED背光组件通用技术规范第4部分:仪器仪表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标准化处
深圳市帝光电子有限公司、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广东省东莞市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雷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聚飞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康佳视讯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深圳赛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深圳邦贝尔电子有限公司、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深圳市瑞丰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万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茂硕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市智财家知识产权咨询有限公司、深圳市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促进会、深圳市淼浩高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深圳市易特照明有限公司.

宜居社区建设评价编制说明

宜居社区建设评价编制说明

附件2:广东省地方标准《宜居社区建设评价》编制说明为实现我省宜居社区建设和评价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指引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社区服务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社区宜居水平的全面提升,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与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共同编制了广东省地方标准《宜居社区建设评价》(以下简称《标准》)。

现就《标准》编制情况作如下说明:一、任务来源经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申请,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将《广东省宜居社区建设规范》研究项目纳入2013年广东省服务业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第二批)名录,具体规范内容将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负责起草制定,完成期限为2014年10月。

项目研究开始后,暂将立项时的项目名称改为广东省地方标准《宜居社区建设评价》。

二、编制背景、目的和意义2009年,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将我省建成安居、康居、乐居、具有岭南特色的宜居城乡”的目标。

社区宜居则城乡宜居,宜居社区建设是宜居城乡创建的细胞工程。

为此,广东省委省政府明确了宜居社区建设的任务,即“2015年,全省建成宜居社区(以居委会辖区为单元)1800个;2020年,全省社区基本达到宜居标准”,印发了《广东省宜居社区考核指导指标》、《广东省宜居社区考核标准》、《广东省宜居社区评定标准》等系列标准来指导宜居社区建设。

截至2014年,全省共有1706个社区被授予“广东省宜居社区”称号,创建成效斐然,宜居水平不断提升。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蓝图。

新形势下,随着生态文明、适度宜居等理念的逐步深入,现行宜居社区评定标准亟待完善,急需制定一套更加科学完整,普适性、操作性更强,更符合最新宜居理念要求的新标准。

通过融入量化目标和实现途径,指导全省各地有效地开展宜居社区建设,为实现宜居目标提出建设路径和规范指引,真正实现“以评促建”。

广东标准化研究院

广东标准化研究院

广东标准化研究院
研究院的主要职责包括标准化研究、标准制定、标准信息服务、标准宣传和标准化培训等。

在标准化研究方面,研究院围绕国家和
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标准化前沿技术和行业标准的研究工作,为广东省的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同时,研究院还积极参与国际
标准化组织的活动,推动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接轨,促进广东产品
走出国门。

在标准制定方面,研究院组织开展了大量的标准制定工作,涵
盖了机械、电子、化工、建筑等多个领域。

这些标准的制定不仅规
范了广东省各个行业的生产活动,还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推动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此外,研究院还通过标准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标准查询、咨询和下载服务,帮助企业了解国内外标准动态,指导企业合理使
用标准,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

在标准宣传和标准化培训方面,研究院通过举办各类专题讲座、研讨会和培训班,向社会各界介绍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普及标准
化知识,提高企业和社会公众的标准化意识,推动标准化工作的深
入开展。

总的来说,广东标准化研究院在广东省标准化工作中发挥着重
要的作用,为广东省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未来,研究院将继续深化标准化研究,推动标准制定,加强标准信息服务,加大标准宣传力度,努力实现广东省标准化工作的新突破,为广东
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017年广东服务业地方标准计划项目汇总表第一批拟立项

2017年广东服务业地方标准计划项目汇总表第一批拟立项
16
检验检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规范总则
制定
珠海市安粤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珠海检测院、威凯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
17
检验检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规范成果评估
制定
珠海市安粤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珠海市化工与材料行业协会、珠海市无损检测学会、珠海市质量协会、珠海市特种设备协会
46
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运营信息管理规范
31
国境口岸卫生处理服务规程
制定
广州机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32
国境口岸第三方检验检测服务规程
制定
广州机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33
产品标签设计服务通用要求
制定
广州市标准化研究院
34
企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准则
制定
广东省WTO/TBT通报咨询研究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南德认证检测(中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
28
高速公路服务区服务规范
制定
广东省公路局、广东通驿高速公路服务区有限公司,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南粤交通投资建设有限公司
29
基层党组织建设标准化工作指南
制定
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30
国境空港口岸出入境旅客通道检验检疫服务标识指引设置规程
制定
广州机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38
残疾人社区日间托养服务总则
制定
广东省江门市质量技术监督标准与编码所、江门市残疾人联合会、广东省东莞市质量技术监督标准与编码所、佛山市顺德区质量技术监督标准与编码所
39
残疾人社区日间托养服务环境与设施
制定
广东省江门市质量技术监督标准与编码所、江门市残疾人联合会、广东省东莞市质量技术监督标准与编码所、佛山市顺德区质量技术监督标准与编码所

《广东老字号评定规范》

《广东老字号评定规范》

有1~3家分店或连锁店
2
扩张经营
有4~7家分店或连锁店
4
(6分)
有8家以上分店或连锁店
6
现代化管理 通过了ISO 9001体系认证
2
和诚信类荣 通过了ISO 14001体系认证
造了老字号文化的对外形象
老字号相关商标获得广东省著名商标称号,或产品获得广东省名
商标、品牌
5
牌称号
荣誉与保护
老字号相关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或产品获得中国名牌称
(10分)
10

老字号相关的核心产品、技艺或方法获得实用新型专利
4
技术专利
老字号相关的核心产品、技艺或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6
(8分)
老字号相关的核心产品、技艺或方法获得国外或国际发明专利 8
I
DB44/T 827—2010
广东老字号评定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广东老字号”的评定规则和评定程序。 本标准适用于“广东老字号”的评定。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老字号 time-honored brand 具有一定历史和传统文化背景,拥有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和良好信誉的商号(2.4)、商标或 品牌。 2.2 广东老字号 Guangdong Time-honored Brand 历史较为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岭南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 底蕴,有一定的社会认知认同度,形成良好信誉并经“广东老字号”评定机构评定和确认的商号、商 标或品牌。 2.3 中华老字号 China Time-honored Brand 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 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并经国家相关部门认可的商号、商标或品牌。 2.4 商号 trade name 商家字号,即企业、个体工商户或其他商业性组织依法取得的、在营业活动中用以表彰自 己独特地位的名称、名称的一部分或标记性的名号。

《产品碳足迹产品种类规则 巴氏杀菌乳》

《产品碳足迹产品种类规则 巴氏杀菌乳》

《产品碳足迹产品种类规则巴氏杀菌乳》广东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广州风行牛奶有限公司广州东润发环境资源有限公司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二〇一五年四月《产品碳足迹产品种类规则巴氏杀菌乳》地方标准编制说明一、前言开展产品碳足迹评价和碳标签认证是有效推动企业减少碳排放的市场机制。

随着近年来全球气候问题的日益凸显,英国、法国、瑞典、瑞士、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积极推动碳足迹认证工作的发展,碳标签全球市场迅速扩大,我国也加快了碳标签的推广工作。

2013年2月,国家认监委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密切配合,联合其他相关部委,正式出台了《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同年4月成立低碳认证技术委员会,同年8月发布《低碳产品认证目录(第一批)》,初步建立了我国低碳产品认证制度。

低碳产品认证制度结合我国目前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产品部分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方法,确保了低碳产品认证制度的可操作性。

为实现“建立统一低碳产品认证技术规范”的要求,保证所认证产品的生命周期碳排放(即产品碳足迹)具有可比性,制定各类产品的产品碳足迹种类规则是重要的技术支持和要求。

目前,国内已开始部分产品的产品碳足迹种类规则的制定工作,但是还没有现行有效的相关乳制品行业的标准。

乳制品行业对温室气体减排有重要的影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10年4月20日公布的有关全球乳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评估报告估计:2007年,乳制品行业排放了19.6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约4%。

国际上主要国家地区的产品碳标签制度中,乳制品一直是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省是乳制品的消费大省,也是生产大省,本土的乳制品行业企业也越来越认可产品碳足迹标签所带来的价值,已渐渐开始积极实施碳足迹认证工作。

2013年,广州风行牛奶有限公司率先启动了旗下946ml巴氏杀菌鲜牛奶的碳足迹评价和碳标签认证工作,同年通过了认证,获得了产品碳足迹标签。

为填补广东省乳制品行业在产品碳足迹产品种类规则的空白,助推广东省政府实施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广州风行牛奶有限公司在上述项目的基础上,联合广州东润发环境资源有限公司和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申报了《产品碳足迹产品种类规则巴氏杀菌乳》地方标准制定项目。

城市社区服务基本功能要求

城市社区服务基本功能要求

《城市社区服务基本功能要求》地方标准编制说明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广东省民政厅广州市民政局二〇〇八年十月《城市社区服务基本功能要求》地方标准编制说明一、前言社区既是城市各种社会矛盾的交汇点,又是城市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基础环节,还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家园。

可以说,社区是居民活动最基本、最经常、最稳定的社会单元。

一般地讲,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指导下,发动社区成员,通过互助性的社会服务,就地解决本地区的社会问题。

其目的是,协调人际关系,缓解社会矛盾,为社区居民分忧解愁,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社区服务,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是工业化、城市化、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分工专业化的产物。

概括起来讲,有以下特征:一是资金采取政府补助、社会集资、个人捐赠、适当收费相结合的办法解决;二是组织形式采取政府机构与民间机构相结合,政府指导和民间机构的创造性相结合,专业服务人员与志愿人员、社区居民互相服务相结合;三是服务设施齐全,按社区的实际需要,合理布局;四是服务项目以社区居民社会生活需要为目标,福利性与服务性相结合,内容广泛,方式灵活;五是由点到面,形成社区服务的工作系统与服务网络。

社区服务,毕竟与经济基础有密切的联系,在各国经济发展不相同的情况下,社区服务发展差异是很大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社区服务减轻了财政压力,在满足社会需求方面具有其特殊的优越性和活力,因而使得社区服务在世界各国日益受到重视,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社区服务的内容,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性质分,包括商业性的有偿服务、行政事业性的低偿服务和社会性的无偿服务;按服务对象可分为面向特殊群体(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社会困难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和面向全体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家政、少儿生活、文化教育、文体娱乐和劳动就业等)。

城市社区服务的目标是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

社区居民既包括老人、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也包括一般社区居民和社区内的单位。

广东省地方标准《供应链业务协同服务系统 电子商务业务规范》.doc

广东省地方标准《供应链业务协同服务系统 电子商务业务规范》.doc

广东省地方标准《供应链业务协同服务系统电子商务业务规范》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本标准是面向中小零售商、分销商/品牌商、第三方物流商建设的区域性供应链业务协同服务系统电子商务业务规范,进一步规范基于系统的交易行为而提出的,是区域性协同平台交易规范化的重要举措。

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上海海鼎信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于2015年在对区域性供应链业务协同服务系统全面研究基础上,对电子商务过程的业务行为进行了系统梳理,开展了相关预研工作。

于2015年10月,向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该地方标准计划。

2016年2月2日,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下达了2015年广东省服务业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第二批)(粤质监标函〔2016〕77号)。

其中,《区域性供应链业务协同服务系统——电子商务业务规范》作为重点制定的标准之一,进行制定。

本标准由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上海海鼎信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等单位联合提出和起草,广东省电子商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二、编制目的和意义随着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飞速发展,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实现更快速便捷的商品经济,是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驱动点。

然而,我国传统的中小零售供应链环节冗余,结构松散,业务流程杂乱,信息流动缓慢且易扭曲,加剧了“牛鞭效应”,导致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费,增加了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针对中小城镇和农村商贸流通环节中的流通环节过多、商流和物流流程不合理、成本高昂、服务效率低下、消费需求不足、信用问题凸显、商品零售服务监管困难等突出问题,建立面向中小零售商、分销商/品牌商、第三方物流商的区域性供应链业务协同服务系统(简称“区域供应链协同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

统一的规范该系统电子商务业务行为的标准,是保障该系统有序运转、合理交易的重中之重。

特此制定《区域性供应链业务协同服务系统——电子商务业务规范》。

三、编制原则与思路本标准的编制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以市场需求与发展为导向原则,全面提高标准的市场适用性。

标准名称-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

标准名称-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

ICS点击此处添加ICS号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备案号:DB44 广东省地方标准DB 44/T XXXX—XXXXLED灯带LED Strips(征求意见稿)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发布目次前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产品分类 (2)5 一般要求 (3)6 特殊技术要求 (3)7 试验方法 (6)8 检验规则 (7)9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8)前言本标准由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广东省LED光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国家半导体光电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江门),广东金源照明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日上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晶蓝德灯饰有限公司,惠州雷士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中山市欧曼科技照明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鲁,陈凯,陶玖祥,陈育,李伟清,吴细浩,熊飞,夏洪波。

本标准首次发布。

LED灯带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额定电源电压250V 以下直流或交流50Hz供电的LED 灯带的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一般要求、特殊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CB)为机械与电气连接的基材,以贴片式LED做光源的柔性灯带及相关附件。

本标准适用于LED灯带及相关附件。

本标准不适用以硬质电路板为支撑基材的灯管或灯具和以软线或硬股电线做串并联的灯串。

用于室内暗槽、橱柜、展览局部照明或装饰照明,建筑轮廓、广告招牌等室外建筑照明、广告照明或装饰照明场所的LED柔性灯带适用于本标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S点击此处添加ICS号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DB广东省地方标准DB XX/ XXXXX—XXXX道路照明用LED电源/控制装置性能要求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of LED Power Supply / Controlgear For Road LightingApplication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征求意见稿V1.02013-07-XX发布2013-XX-XX实施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目次前言 (3)1 范围 (4)2 规范性引用文件 (4)3 术语和定义 (4)4 分类与规格 (5)5 标志 (5)6 电气性能 (5)6.1 性能要求 (5)6.2 非正常条件试验 (7)6.3 保护功能要求 (7)6.4 耐久性 (8)6.5 环境适应性 (9)6.6 寿命要求 (9)6.7 外壳防护等级 (10)6.8 智能控制要求 (10)前言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的规定编制。

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茂硕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茂硕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广州广日电气设备有限公司、广州明方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广州奥迪通用照明有限公司、广州昂宝电子有限公司、江门朗天照明有限公司、东莞市翔龙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前锋电子有限公司、广州南科集成电子有限公司、深圳华智测控技术有限公司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苏周、陈浩、唐挺荣、蔡纯、苏遵惠、陈丽娜、邓声仁、黎军、牟磊、廖小飞、郑淑芬、刘丹、施勇、何仲雯、林中进等。

本标准为首次制定。

道路照明用LED电源/控制装置性能要求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道路照明用LED电源/控制装置的范围、术语与定义、分类与规格及电气性能。

电气性能主要包括基本电性性能、非正常条件试验、保护功能、耐久性、环境适应性、寿命、可靠性、外壳防护及智能控制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道路照明用LED电源/控制装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08-20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T 2900.1-2008 电工术语基本术语GB/T 2900.33-2004 电工术语电力电子技术GB/T 24825-2009 LED模块用直流或交流电子控制装置性能要求GB T 24826-2009 普通照明用LED和LED模块术语和定义GB 19510.1-2009 灯的控制装置第1部分:一般要求和安全要求GB 19510.14-2009 灯的控制装置第14部分:LED模块用直流或交流电子控制装置的特殊要求3 术语和定义GB 19510.1-2009、GB 19510.14及GB/T 24825-2009中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道路照明用LED电源/控制装置 road lighting LED power/controlgear置于电源和道路照明用LED灯具内一个或多个LED模块之间,为LED模块提供额定电压或电流的装置。

注:此装置可以由一个或多个独立的部件组成,并且可以具有远程智能控制、校正功率因数和抑制无线电干扰的功能。

3.2恒压控制装置 constant voltage controlgear相对于影响量的变化而论,能稳定输出电压的控制装置。

3.3恒流控制装置 constant current controlgear相对于影响量的变化而论,能稳定输出电流的控制装置。

3.4恒流范围 constant current range对于恒流装置,其可维持电流不变的输出电压的范围。

3.5最高表面温度 maximum temperature of enclosure surfacet c由制造商宣称的、在允许的工作条件下控制装置外壳表面某点能达到的最高温度。

3.6开机延时 turn-on delay从产品交流电压的施加至输出电流达到额定值90%的时间段。

4 分类与规格4.1 按照安装方法,道路照明用LED电源/控制装置分类如下:内装式独立式整体式4.2 按功率分段,分为8种典型规格:35W、50W、75W、100W、150W、200W、240W、320W。

5 标志电源/控制装置的标志应满足GB19510.1-2009第7章、 GB19510.14-2009第7章规定的要求。

6 电气性能6.1 性能要求6.1.1 输出功率控制装置的额定输出功率宜为4.2所列的标准功率规格中的一种。

其他的输出功率规格可由制造商和客户根据实际要求自行定义。

输出功率小于50W的电源其实际负载能力与宣称的额定负载功率的偏差应小于+10%/-0;大于此功率的电源产品其实际带载能力与宣称的额定输出功率的偏差应小于+5%/-0。

6.1.2 功率因数在额定输入电压、频率及输出条件下,输出功率不大于50W的电源,其功率因数应不低于0.90;输出功率大于的50W电源,功率因数应不低于0.95。

6.1.3 效率在额定输入、额定输出条件下,电源额定输入功率与其最低效率应满足表1关系。

表1电源效率6.1.4 负载调整率在额定工作电压和频率条件下,在工作负载范围内,控制装置输出电压、电流与标称输出电压、电流的偏差不超过5%,或者不超过制造商标称的偏差范围值。

6.1.5 线性调整率在220±44VAC额定输入电压范围及额定频率(50±3)Hz条件下,输出电压、电流与标称输出电压、电流的偏差不超过5%,或者不超过制造商标称的偏差范围值。

6.1.6 输出电压纹波对于直流输出控制装置,在输入频率及工作负载范围内,若为恒压源,其输出电压的纹波不超过输出电压有效值的±5%;若为恒流源,其输出电流的纹波不超出输出电流有效值的±10%。

6.1.7 输入冲击电流在额定输入电压时冲击电流应满足表2之要求。

注:1、冲击电流在220Vac输入、冷启动条件下测得;2、P O为额定的输出功率。

6.1.8 输出恒流范围对于恒流模式控制装置,其输出电流应至少在(0.6~1.0)V O输出电压范围内能够维持恒流工作。

注:V O为满载条件下的额定输出电压。

6.1.9 输出过冲幅度若电源为恒压源,开、关机时,电源输出电压的过冲幅值应小于10%;若电源为恒流源,开、关机时,电源输出电流的过冲幅值应小于10%。

6.1.10 线路总功率在控制装置的额定电源电压和额定最大输出负载下由控制装置和LED模块共同消耗的总功率。

在额定电压下,LED电源/控制装置与LED模块一起工作时,线路总功率应不超过制造商声称值的110%。

6.1.11 线路功率因数当电源/控制装置与额定功率的LED模块或模拟负载一起工作并且整个组合在额定电压和频率下工作,测量的线路功率因数与其标志值的差异应不超过0.05.6.1.12 电源电流当LED电源/控制装置与额定功率的LED模块或模拟负载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电源电流与控制装置上所标志的电流或制造商产品样本所宣称的电流的差异不超过5%。

6.2 非正常条件试验控制装置在典型的非正常条件下工作时不应损害其安全性。

6.2.1空载试验控制装置在不装LED模块情况下接通额定电压并持续1h;实验结束后接上LED模块,LED 模块应能正常工作。

6.2.2对耐短路控制装置的试验6.2.2.1 输出短路试验对控制装置输出短路并持续1h,或直至保护装置断开线路。

对有多组输出的控制装置,可依次短路其各组输出。

试验结束后,并使保护装置复位后,控制装置应能正常工作。

6.2.2.2 调光控制信号线短路试验对具有调光控制信号线的控制装置,将其调光信号线短路并持续1h,或直至保护装置断开线路。

试验结束后,并使保护装置复位后,控制装置应能正常工作。

注:在进行6.2.2中对输出短路测试时其输出线应采用两根长度分别为20cm和200cm 的输出电缆,调光控制线短路测试时应采用长度为20cm的输出电缆。

制造商另有声明除外。

6.3 保护功能要求基于道路照明用LED电源/控制装置的苛刻的工作环境,同时为保证控制装置的可靠性,LED电源应具备基本的保护功能。

对具有输入过压保护功能的LED控制装置6.3.1输入过压保护对具有输入过压保护功能的LED控制装,当其输入电压不低于265Vac,不高于285V ac 范围内应启动保护功能,当电压回落至宣称的正常工作电压范围时电源重启并正常工作。

6.3.2过温保护对具有过温保护功能的LED控制装置,当其某点(或几点)温度超出其设计要求时应启动过温保护功能。

当温度回落至可允许的工作温度范围内时,电源重启并正常工作。

6.3.3过载保护LED电源应具备过载保护功能,当实际负载超出电源标称负载的1.2~1.4倍时,电源应能实现自我保护功能,关闭输出。

6.4 耐久性控制装置应接受温度循环冲击和电源电压开关试验6.4.1温度循环冲击首先将未通电的控制装置在宣称的可正常工作的温度下限放置4h(一般为-40℃),然后将控制装置移至具有tc温度的试验箱内保存4h,这样的温度循环进行5次。

试验过后,在正常大气压及室内条件下自然放置2h,再对样品进行外观及电性能进行检测以确认控制装置是否仍处于正常状态。

6.4.2电源电压开关试验道路照明用LED电源/控制装置的开关测试应充分考虑实际可能的工作温度环境,确保在允许的高、低极限温度环境中均可正常工作。

在相对湿度为60%±10%R.H.的环境下,通以额定电压和额定频率的电源,以30秒开、30秒关的条件下进行试验要求的次数的开关试验。

应能通过次数为额定声称寿命小时数除以每天开启次数(例如额定声称寿命为50000小时,道路照明用电源每天开关为1个循环,即24小时内只开和关各一次。

则总的开关试验次数=50000/24=2083,行业内习惯于取2000次。

同理,寿命为30000小时的电源总的开关次数=30000/24=1250,以此类推)。

表3和表4为典型寿命的电源开关试验次数的要求。

试验过后,在正常大气压及室温条件下自然放置2h,再对样品进行外观及电性能进行检测以确认控制装置是否仍处于正常状态。

6.5 环境适应性6.5.1气候环境适应性要求LED电源/控制装置在我国典型的气候环境下应能正常工作和安全存储。

气候环境适应性级别参照表5的规定,应根据LED电源/控制装置的预定应用场所,选择合适的级别,最低级应为Ⅰ级。

表5气候环境适应性6.5.2地理环境适应性要求LED电源/控制装置在我国典型的地理环境下应能正常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