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译者创造性

合集下载

[文学,翻译,创造性,其他论文文档]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

[文学,翻译,创造性,其他论文文档]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精品源自数学科摘要:文学的翻译是译者用另一种语言把厡作者的意图艺术地传达出来,使读者在阅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作者那样如身临其景,有同感同悟,是译者在理解、解释原文基础上的创造性叛逆与读者对译文创造性叛逆的理解和反应的过程,文学翻译活动中的创造性叛逆的限度与可接受性必须符合以下及格标准:符合知识的客观性,遵守理解的合理性、文本解释的普遍有效性,符合原文文本的定向性。

关键词: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可接受性一、文学翻译是创造性叛逆(一)文学翻译的创造性。

任何翻译,不管是一般的日常翻译、科技翻译,还是文学翻译,其本质其实都是把一种语言中业已表达出来的信息传达到另一种语言中去,但是文学翻译区别于其他翻译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文学翻译不是机械的去堆砌语言,而是为了给读者带来能够领略异国风情和不同民族文学的“创作”工作。

然而,已有的翻译实践表明,现有的文学翻译作品和文学翻译要达到的要求始终存在这一定的差距。

(二)文学翻译的叛逆性。

如果说,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表明了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那么文学翻译中的叛逆性,就是反应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

但是,这仅仅是从理论上而言,在实际的文学翻译中,创造性与叛逆性其实是根本无法分隔开来的,它们是一个和谐的有机体。

因此,法国文学社会家埃斯卡皮(RobertEscarpit)提出了一个术语——“创造性叛逆”(CreativeTreason),并说:“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最根本的特点是:“它把原作引入了一个原作者原先所没有预料到的接受环境,并且改变了原作者原先赋予作品的形式。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的意义是巨大的,正如埃斯卡皮所说:“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里(指语言);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赋予它第二次生命。

翻译理论概要-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及叛逆

翻译理论概要-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及叛逆
• 波德莱尔用法语翻译爱伦坡的诗 比原作更加出色 • 宁可读林纾的译文,不乐意读哈葛德的原文,理
由很简单,林纾的中文文笔比哈葛德的英文文笔 高明的多。(钱钟书:1984)
• 文学语言的含蓄性和模糊性译者所处的时代 文化历史时期不同,个人思维习惯和生活经 历不同,会产生不同版本的译文。
如: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 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 ——卞之琳 •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
翻译是一个和语言有关的活动,而语言 又深深植根于和它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文化 之中,所以,译者本身的这种主观能动性则 必然带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案例
许渊冲先生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译文如下:
“I live upstream and you downstream, From night to night of you I dream. Unlike the stream you ‘re not in view, Though both we drink from River Blue.”
案例——散文诗
A Red Red Rose —— Robert Burns O,my luve's like a red, 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 my luve's like the melodie , That's sweetly played in tune. As fair art thou, my bonnie lass, So deep in luve am I;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 my dear,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Till a'the seas gang dry, my dear.

浅谈翻译中译者需发挥创造性

浅谈翻译中译者需发挥创造性

四 、 语 结
通过研究中西方主张忠实 的代表性翻译理论 , 发现它们并没有将忠 实与创造对立起来 , 肯定 了泽者创造性 的重要性 , 面是 以及 二者在 翻译 实践 中的共存关系O因此 , 论是从 比较文学研 究 的角度 看 , 无 还是从指 导翻译实践的角度看, 将遵循 忠实原则与创造原则有意识的相结合都具 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译者在遵循 忠实原则 的前提下所反 映在译作 中的 创造性才能真正反映两种 文化 的碰撞与差异 ; 译者认识到忠实与创造相 辅相成这一点 , 则能够更客观 的看待忠实与创造 。 综上所述 。 遵循 忠实的原则与发挥译 者的创 造性并不冲突 , 而是相 辅相成的 , 中西方主张忠实的传 统翻译理论对 创造性都有 所涉及 , 对两 者 的关系也都有过论述 。译 者要 模仿 , 要创 造 , 在忠实 于原 文意义 的基 础上 , 出一种接近原 文的风 格。“ 译 忠实于 源语文本 ” 是翻译 的立足之 本, 但请记住“ 忠实于源语 文本” 础之上 的创造性亦 是翻译 不可或缺 基 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
[] 2 张南峰. 中西译 学批评[ ] 北京: M. 清华大学 出版社, 0 :1 一 2 4 10 0
l 3 1.
【] 3 孙致 礼. 中国 的文 学翻 译: 归化 趋 向异 化 [ ] 中国翻 译 , 从 J.
20 ,1. 0 2 ( )
作者简介 : 田志伟 , 齐齐哈尔 医学院外语部讲 师。
2 1 0 中墨电子商务 . 2 9 00・ 5 I 4
“ 创造性叛逆 ” 这一术 语是法 国文学社会 家埃斯 卡皮最先 提出 的, 指的是译者对原文的不忠实在译 文中的反映 。比较 文学家们 将翻译丽 成的文学作品视为 目标语 文学 的一部分 , 为“ 认 创造性 叛逆 ” 这一文学 现象一方面是作为第一读者的译 者对原语文化的误解 。 反映了穗种文化 在译 者头脑 中的碰撞 ; 另一方 面, 正是许多译作 中的创造性叛 逆引发 了 目 标语文化中的文学运动 , 促进 了该文学的进步与多样性 发展。 文学翻译比大多数非文学翻译要复杂得多 , 它所使用的语言不仅仅

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翻译中的创新与自我表达当我们探讨文学翻译时,我们不仅要语言的转换,还要其中所涉及的创造性叛逆。

这种叛逆性并非对原作的背叛,而是翻译者在理解和表达原作时的创新和个性化。

关键词: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翻译者,理解,表达文学翻译并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要求翻译者在理解和表达原作时展现出独特的创新。

创造性叛逆,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方面,允许翻译者在忠实于原作的同时,通过个性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创造性叛逆的背景创造性叛逆最早由意大利作家安东尼奥·布奇奥里提出。

他认为,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表达会受到个人背景、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可能完全忠实于原作,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再创造。

创造性叛逆的主体创造性叛逆的主体是翻译者。

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尽可能准确地理解原作,还要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原作的意义和精神。

创造性叛逆允许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融入自己的观点、情感和理解,从而使译文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创造性叛逆的结论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翻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鼓励翻译者在忠实于原作的同时,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个性化,使译文更具创新和生命力。

通过创造性叛逆,翻译者不仅可以传递原作的意义和精神,还可以通过译文向读者展示自己的个性和视野。

然而,创造性叛逆并不意味着随意篡改原作。

翻译者在进行创造性叛逆时,仍需尊重原作的思想和风格,以避免对原作的误解或歪曲。

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翻译者应尝试找到一种既能表达原作精神又能体现自己创造性和个性化的语言。

创造性叛逆还要求翻译者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广阔的知识面。

只有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知识储备,翻译者才能够在翻译过程中充分理解和表达原作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

在总结中,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翻译策略。

它鼓励翻译者在理解和表达原作时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个性化,从而使译文更具创新和生命力。

改写理论观照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的开题报告

改写理论观照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的开题报告

改写理论观照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的开题报告理论观照下,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既能够丰富原著作的语言和文化表达,又能够呈现译者个人的思想和风格。

因此,本文将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对翻译作品的影响,并试图通过理论分析找出其局限性和优缺点。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固守原著的语言和风格往往会导致过于保守的翻译结果,因为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都有所不同。

因此,译者需要进行适当的创造性叛逆来达到翻译的目的。

这种叛逆可以包括增删原文的内容,改变语言的结构和风格以及创造全新的译文。

其中,增删原文的内容是一种常见的翻译技巧。

在文学作品中,有些细节或情节可能与目标读者所处的文化背景有所不同,而且有时可能会重复或冗长。

因此,译者可以酌情删除这些内容,同时在译文中添加一些解释性的信息。

此外,译者还可以创造性地增加一些新的情节或细节,以更好地符合目标读者的口味或文化背景。

此外,改变语言的结构和风格也是文学翻译中的叛逆之一。

有时候,原文的语言结构可能会太过复杂或难以理解,这时候译者就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

例如,译者可以将长句分解成短句,或将被动语态改为主动语态,以便读者更容易理解。

同时,译者还可以根据目标语言的习惯和规范进行调整,以更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

最后,创造全新的译文也是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之一。

在面对某些难以翻译的内容时,译者就需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构思新的翻译方式。

这种方式可能会比传统的翻译方式更加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使译文更加生动、有趣。

在进行创造性叛逆时,译者需要注意的是,要保持对原著作的尊重和忠诚。

即使是在进行适当的调整或改变时,也不能改变原著作的核心思想和文化内涵。

此外,译者还应当注意其自身的风格和偏好,并避免过度个性化的翻译结果,以免影响读者对于原著作的理解和感受。

总之,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它可以使译者的思想与风格在译文中得到展现,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传达原著的文化内涵并吸引目标读者的注意力。

从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看译者主体性

从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看译者主体性

从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看译者主体性作者:汪璧辉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06期摘要: 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翻译的必然性,文学语言的开放性和文学文本中包含的不同文化元素是原因之一。

同时,译者自身的文学素养、主观精神世界和译语文化背景也是影响要素。

创造性叛逆是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形式之一,表明译者不再是原作者的“仆人”,而是一定程度上的自由个体。

关键词: 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译者主体性一、前言上世纪中期以前,不论在翻译实践活动还是翻译理论研究中,人们都特别关注“忠实”这一概念。

原作者和原文成了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译者一直沦落为“仆人”。

同时,人们习惯于从语言层面寻找翻译原则和技巧,以指导翻译实践,对译文质量作出优劣判断。

随着解构主义浪潮的到来和“文化转向”的深刻影响,人们开始反思,将视线延伸到更广阔的研究领域,翻译研究也向发散式的方向发展。

翻译实践被宽泛到由原文、作者、源语文化、译者、译语文化、译语读者等因素组成的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研究。

自沃尔特·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1923)一文被重新发掘以来,这个翻译生态环境中一向被人们冷落和约束的译者受到空前关注和解放。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逐渐认识到文学翻译中译者“创造性叛逆”的必然性,进而更加客观全面地理解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内涵。

二、文学作品的开放性勒内·韦勒克(2005:18)曾总结说,文学作品不是简单的客体,而是不同层次的意义和关系的极其复杂的结合体。

文学作品还蕴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文化信息,从而导致整部作品在不同读者面前展开不同的画面。

文学作品因其包含的信息多样性和特定美学功效体现出多义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其效果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正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要义所在”(董明,2006:63)。

首先,多义性是语言所具有的本质属性。

如“head”一词在英语中既可以指“头”,也可以指“首脑”,还可以表示“带领”。

再加之社会意识形态、政治形势和习俗传统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干扰,文本的意义也因此变得隐晦多元。

当代文学作品在翻译时,应该还是不应该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辩论赛 正方辩词

当代文学作品在翻译时,应该还是不应该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辩论赛 正方辩词

辩论赛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正方辩词一辩:应该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尊敬的评委、各位同学:我作为正方辩论队的一辩,我将阐述为何在翻译当代文学作品时,应该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首先,当代文学作品旨在表达作家特有的创作风格和文化背景。

若译者刻意保留原文的句式、结构和词汇,往往会导致译文在目标文化中显得别扭和生硬。

因此,译者应该根据目标文化的语言习惯和审美观念,在保持原作意义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本土化转化,以让读者更好地接触和理解作品。

其次,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

译者在翻译当代文学作品时,不仅需要传达原文的意境和情感,还要准确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

译者应该拥有一定的创造性,以更好地呈现作品的乐感和文学价值。

此外,创造性的翻译也能引发目标文化中的读者更深入的思考和共鸣,推动文学的跨文化交流和发展。

最后,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有助于弥补两种文化之间的差距。

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活动,不同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语言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因此,译者应该具备足够的判断力和创造力,以解决跨文化翻译中的难题。

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可以增强目标文化读者对原作的接受度,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

译者在尽可能忠实于原作的前提下,应该根据目标文化的语言习惯和审美观念,进行适当的本土化转化,以更好地传递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有助于加强跨文化交流,推动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谢谢!正方辩词二辩:应该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作为正方辩论队的二辩,我将进一步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首先,当代文学作品的翻译目的是传达作家的思想和情感。

然而,直译往往无法完全还原原作中的细微之处。

在此情况下,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正是弥补这种不足的有效手段。

只有通过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才能使原作中的美感和表达得以有效传递。

其次,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有助于文学的创新和发展。

当代文学不断涌现出各种新的表达形式和修辞手法。

如果译者仅仅是机械地照搬原作的结构和语境,无疑会使目标文化中读者无法真正领略到原文的独特魅力。

《边城》法译本中文化意象传递的创造性叛逆

《边城》法译本中文化意象传递的创造性叛逆

《边城》法译本中文化意象传递的创造性叛逆文化意象是民族文化的符号,文化意象的传递影响着读者对文本的理解,正确传递文化意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环节。

从译介学角度出发,文化意象的传递不仅是语言层面的有机转换,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

因此,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对文化意象的传递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译介学“创造性叛逆”理论出发,以中法两位译者翻译的《边城》法译本为例,分析译者在面对文化意象时所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探讨创造性叛逆对文化意象传递的作用以及对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影响。

标签:《边城》;法译本;文化意象传递;创造性叛逆引言《边城》是一座传统文化意象宝库,其中蕴含了包括涉及到地方谚语、地方风俗、地方方言等各类文化意象。

目前国内学界对于《边城》译本的研究多聚焦于语言转换层面。

从文化意象传递入手,把对《边城》译介的研究纳入到文化层面,这正是译介学的特性。

从译介学角度进行分析并不是从语言层面进行研究,更多的是考虑到文化层面,对于语言中转换出发语和目的语的方面并未有所涉及,而是考虑语言转换过程中原作信息的变形、失落和延伸等问题,还有对翻译在人类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承担的责任和作用进行深入研究(1)。

语言层面转换性质的文学翻译已经完全无法满足当代读者的需求,无论是原文的语言形式、还是原文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象,都希望译者能将其尽可能忠实地翻译和传达出来。

因此,本文从译介学角度出发,以译介学中“创造性叛逆”理论为指引,在认真对比《边城》两法译本与原文本异同的前提下,分析两位译者对不同文化意象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旨在讨论文化意象传递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对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影响。

一、文化意象传递与创造性叛逆文化意象是本民族文化与历史的结晶,其中大部分与民族传说有关。

在各民族历史进程中,文化意象不断出现在寓言、文学、文艺作品中,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内涵,有的甚至带有丰富而意义深远的联想,本民族人只要一提到它,就能心领神会,达到思想上的沟通。

当代文学作品在翻译时,应该还是不应该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辩论赛 反方辩词

当代文学作品在翻译时,应该还是不应该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辩论赛 反方辩词

当代文学作品在翻译时,应该还是不应该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反方辩词一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今天我们辩题是“当代文学作品在翻译时,应该还是不应该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我们作为反方,我们认为在翻译当代文学作品时,不应该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首先,当代文学作品的翻译应当保持忠实于原著。

翻译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准确地传达原著的意思和风格,忠实于原著是翻译的首要原则。

过度的译者“创造性叛逆”会导致原著的意义被淡化或改变,甚至非性质上变成了另一种作品。

这不仅违背了翻译的初衷,也伤害了原著作者的创作权利。

其次,翻译应当尊重原著作者的创作意图。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经过作者精心构思、选择用词,译者不应该在翻译过程中任意加入或删减内容,以免破坏原著的整体结构与艺术效果。

译者的任务是尽可能地还原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不是为了迎合自己的审美趣味而加入个人的“创造性叛逆”。

最后,译者的职责是传递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和特色。

当代文学作品反映了特定时代和地域的文化背景,翻译应当尊重原著所代表的文化差异,努力传达作品的独特风格和文化内涵。

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有时可能会背离原著所代表的文化价值观,导致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产生偏差。

综上所述,当代文学作品在翻译时不应该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忠实于原著、尊重原著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传达文学作品的特色与文化内涵是翻译的基本原则,译者应该在这些基础上进行翻译工作。

谢谢。

反方辩词二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们作为反方的第二位辩手,将继续为大家阐明我们反方的立场——当代文学作品在翻译时不应该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首先,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违背了作品的原汁原味的传达需求。

当代文学作品在翻译时,往往需要准确地呈现原著作者的独特风格和表达方式。

如果译者过多地进行“创造性叛逆”,作品的风格和特点将难以保持,读者无法领略到原著的独特魅力。

其次,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会引发误解和争议。

从《红楼梦》霍克斯译本的人名翻译看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从《红楼梦》霍克斯译本的人名翻译看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2014.10学教育19摧残,但是他们仍然心系故国。

洪晧的使金诗歌中有很多写景咏物诗,但是这些诗歌的意境大都是凄婉悲凉。

即便是在壮观的景象,在经过洪晧内心的渲染之后也夹杂着悲苦离愁的情感。

洪晧在异国他乡正是用这些凄婉悲凉的意境来抒写自己内心苦闷的心情。

而范成大的诗则被公认是温润清新,但其使金诗七十二首,尽管有些地方也有记录风物、民俗的色彩,但沉痛激昂才是它最大的特色,如“黄沙如雨扑征鞍”(《市街》),“茹痛含辛说乱华”(《相州》),作者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沦陷区人民痛苦屈辱的生活,使人们深刻地感受到沦陷区的汉族人民所过的痛苦屈辱的生活,表达作者心中的怜悯和愤恨,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现实,具有现实主义特点,表达了沦陷区的人民和作者爱国之情。

三、两人使金诗对后世的意义和影响1、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范成大、洪皓两人在使金诗的创作上不尽相同,但是二人对于后世的影响,却有着一样的积极的意义和影响,都促进了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洪皓用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创作了《松漠纪闻》。

这为汉民族了解女真这个民族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范成大的今传本《揽髻录》虽非完秩,但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书中记载了作者使金路过之地与相距里程,记载了宋金聘使往来的部分礼节、描述了金南京(今河南开封)及中都燕山(今北京)的建筑规模,这为我们研究宋金交通及古代地理提供了重要资料。

2、宣扬了爱国主义思潮两人不仅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更大的贡献是展现了其深沉地爱国情感,给后人树立了爱国的楷模,宣扬了爱国主义思潮。

在人们心目中,洪皓是一座气节铿锵的不朽丰碑。

虽然被困在外,但是洪皓对国家依然念念不忘,尽力奔波。

宋徽宗去世的消息传出后,洪皓泣血,早晚致祭。

这都反映了洪皓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通过对范成大对于古代爱国志士的赞颂及对其无畏精神的赞叹,我们可以窥见其满腔的爱国热情;他在金国英勇无畏、誓死捍卫宋朝尊严的忠贞表现使其爱国精神得到完美展现。

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必然性论文

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必然性论文

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必然性摘要:传统的翻译翻译学研究中,”信、达、雅”被公认为是翻译的标准,即忠实于原文,译文通顺,文字典美,其中,”信”即”忠实”为翻译的核心。

”忠实”意味着不仅要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还要忠实于原作的风格。

但是,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文学翻译涉及两种文字、两种文化。

由于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风格差异和文学作品本身的特点,文学翻译的绝对忠实是达不到的。

因此,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是不可避免的。

本文重点从传统的翻译标准和文学翻译的特点着手,适当加以例子说明,探讨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必然存在的原因及其应用价值。

最后得出总结,即文学翻译中恰当的创造性叛逆不但不是对忠实原则的违背,反而是对其的完善和补充,并且赋予原作品新的生命力,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翻译标准信达雅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一、传统的翻译标准“忠实”一直是传统翻译界的标准。

西方提出”忠实”要比中国早两千多年。

古罗马时期的贺拉斯就提到了”忠实的译者”,而中国则是在唐朝由佛经翻译大师玄奘提出了”既须求真, 又须喻俗”的翻译标准,即”忠实、通顺”。

自1 9世纪末我国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这一翻译标准以来,引起了几代人不断地思索和探讨。

对这三字原则的不同意见的争论,有如”百年战争”,一直延续至今。

我国第一篇谈论翻译的文字首推三国时支谦写的《法句经序》,文中提到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主张。

东晋时的道安发扬蹈厉,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力主矜慎,要求”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

六朝的鸠摩罗什提出只要能存本旨,就不妨”依实出华”。

至此、直译、意译和新译三大流派已见雏形。

1 894年,马建忠在《拟设翻译书院议》一文中提出”善译”的观点,标志着近代翻译标准已初见端倪。

1 898年,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学术的启蒙思想家严复,集汉唐以来译论之大成,在《天演论?译例言》中首倡”信达雅”。

至此,一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自成体系的翻译标准得以确立。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2019年文档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2019年文档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在传统的翻译观念里,译者通常被赋予“仆人”的身份,因为译者在人们的眼里多是在传达原作者或发话者的话语意思,并且还要让读者或听者理解或明白原作者和发话者的意思。

为此,翻译研究者总是用不同的翻译理论或方法追求同一个目标:表述对于原文的“忠诚”。

但是现实却并非如此,由于一门语言转换到另一门语言,翻译行为时时刻刻都必须处理不同民族、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

影响翻译的因素如此之多,译者往往不知道该如何最大限度地做到忠诚。

所以,笔者认为“绝对忠实”实属遥不可及,且追求原作和译作的“绝对忠实”忽视了译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而即使有些译者的译文与原作者的意图并不完全符合,但是却受到不同国家、民族或阶级读者的喜爱,这种现象也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

一、创造性叛逆“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

”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首先提出这一观点,他在《文学社会学》一书中继而指出:“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里(指语言);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赋予它第二次生命。

”该学说一经出世就引起了广泛争议,但是也为翻译活动做出了创造性的解释。

国内学者谢天振教授在研究中把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界定为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把文学翻译中的叛逆定义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

创造性与叛逆在翻译实践中互为因果,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和谐的有机体。

二、从译者主体性在创造性叛逆中体现译者的主体性,反应在译者地位的确立。

以往的翻译研究者翻译研究的出发点都在于对原文和译文进行语言层次的比较,翻译也似乎成了纯语言转换,译者也成了依附于原文的奴仆。

而今,作为翻译主体性研究的分支,译者主体论研究已成为人们探讨的对象。

金圣华教授认为“翻译的过程就是得与失的量度,过与不足的平衡。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
要 发 挥 更 多 的 创 造 性 ”( w r ,2 0 :9 。 Ne ma k 06 )
定 义为 “ 把
和想法转换 成一种新 形式 ”( 自 付瑛瑛 引
2 ) “ 造 性 ”来源 十 “ 造 ” 现 代 汉 语 词 典 》将 “ 造 ” 5。 创 创 ,《 创
定 义为 “ 出新方法 、建立新理论、做 出新 的成绩或 东西” 想 。 据 此 , 译 也 可 以 被视 作 具 有创 造 性 的活 动 ,因 为 译 者 用 另 翻 种 削 哿 译本创造 了出来 。在近来 的解构主义 、阐释学 、 接 受荚 学等 理论和学科的影响下, 翻译被,‘ 泛认为是一种创 造性 的活动。B yadOzrf 在 19 e l — eo r 9 8年 出版 的 《 翻译策略
行 为 。一 些学 者 甚 至提 出 , 目前 的翻 译 研 究 在 经 历 了 “ 化 文
的“ 创造性 ”体现在对 原语文本 的重新创造上 ,包括对文化 的移植,意象 的重现 ,语言形式 的转换 以及新词 的确立 。方 梦之将这里的 “ 重新创造 ” 解释 为 “ 当原语语 言和译 语语 言 无法对等时译者运用 非对 等的方式来达到相似的效果 ”( 方 梦 之 20 :1 ) 一 解 释 将 “ 等 ”一 词 作 为 标 准 来 判 定 0 4 1 。这 对
金 凯
( 浙江海洋学院萧山科技学院,浙江 杭 州 3 00 ) 1 06
[ 内容提要] 传统观念 认为,“ 创造 性”是一种创新能力 , 与翻译毫无 关系 ,因为翻译 ( 尤其 是文 学翻译 )
通 常被看作原语文本的复制或模仿。然而 ,近来的翻译研究却显示 ,译者的重要性在文学翻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 用,一些学者甚至提 出, 目前的翻译研究在经历 了 “ 文化转 向”之后正在经历着 “ 创造 性转向 ” 。因此 ,在发挥

关于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的思考

关于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的思考

关于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的思考戎林海戎佩珏摘要:文章论述了“创造性叛逆”的内在含义及其表现形式,指出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翻译的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它对翻译文学的传播与接受具有重大而积极的意义;文章进一步指出对待创造性叛逆必须持科学辩证的态度,切不可将“创造性叛逆”与错译、讹译和滥译相提并论。

关键词: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表现形式—%引言自从谢天振教授在其《译介学》中引进并介绍了“创造性叛逆”这一术语以来,国内翻译界如沐春风,专题研讨的论文层出不穷,其中不乏见解独立、真知灼见的论文&但也毋庸讳言,不少论文观点雷同,人云亦云;有的是《译介学》中讨论创造性叛逆章节的浓缩或介绍,有的是在“创造性叛逆”头上戴上一顶新帽子,冠以“描述翻译学”、“阐释学”、“目的论”以及“译者诗学”或“某某视野下的……”等等;更有甚者,有的作者恐怕连《译介学》也没有通读过一遍(更不要说读埃斯卡皮的《文学社会学》了),因此论文发表时连“创造性叛逆”的英文也不知该如何说①;此外,学界在如何认识创造性叛逆问题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创造性叛逆”问题做更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二、创造性与叛逆性什么是创造性?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创造性”有两个含义,一指“努力创新的思想和表现”,二指“属于创新的性质”&就“创造性叛逆”而言,笔者认为,这里的创造性显然应取第二义,因为它是修饰中心词“叛逆”的一个修饰词,用以揭示和表明这种“叛逆”的本质属性。

什么是叛逆性?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叛逆”就是“背叛”,就是“背离”,换句话说,就是“不忠实、不忠诚”。

因而,我们可以将“创造性叛逆”理解为“有创新在内的背离”,或“为了创新而进行的背叛”,或“不忠的(翻译)行为导致了出新出彩”。

创造性与叛逆性其实是一对矛盾$它们互为因果。

没有叛逆就没有创造$没有创造也没有叛逆$叛逆为创造提供了机会与条件$创造为叛逆的实现提供了保障$创造的结果就是叛逆的-•!35翻译研究追求与最终目的。

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文学翻译中译者具有有限的创造性已经是今天译界普遍认同的问题。

但对于创造性及创造性限度产生的根源这一问题,似乎还有待于做出更为科学缜密的解释。

笔者尝试从符号学和解释学的两方面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综合性讨论。

一符号、语言符号和文学语言符号符号学认为,人类世界是一个包含着各种不同符号系统的符号世界。

如果不做深奥的辨析,符号总是某种实在的东西,可用它代表另一种东西,可以说是他物的替代,不过这种替代呈现出多种形式,有隐有显,有繁有简。

比如,公路上的红灯代表不可通行的含义;古时的虎符代表调动军队的权利。

符号本身由两部分组成,即能指与所指。

能指是替代物,所指才是真义所在。

(赵毅衡,2004:10)符号应具有四个基本特征:(1)符号必须有一种物质形式,只有如此才能作为信息的载体被人所感知;(2)符号必须传递一种本质上不同于符号载体本身的信息;(3)符号过程应包括发出者和接收者,即一种主客关系;(4)符号必须传递社会习惯所约定的规约性的社会信息,而不是个体赋予的特殊意义,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本意义。

语言本身是一种符号系统,它不仅具有符号的一般性质,而且以其稳定性、通用性、演化性、兼容性、第一性、依赖性等一系列特点,构成符号系统中一个特殊的分支。

语言不但是人类社会最大的符号体系,而且大得不成比例,其他符号体系与之相比都实在太小,而且全都可以被语言混杂、解释、置换。

(赵毅衡,2004:9)大部分规模较大的符号体系,是建筑在语言这一初始体系之上的二度体系。

(赵毅衡,2004:10) 语言符号具有三大关键性特征:(1)任意性:能指与所指的联系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约定俗成的;(2)强制性:能指与所指的联系一旦被某个语言集体所接受,它在共时体系中就具有普遍的约束性;(3)线性特征:语言符号只能是一个接一个地联在一起出现,犹如链条中的环节一样。

我们可以注意到,语言符号的强制性特征完全可以被视为符号特征。

解读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发挥

解读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发挥

解读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发挥摘要文学翻译也是一种艺术,随着人们对翻译活动不断的认识和理解,文学翻译从单一的译作、译本逐渐发展到译者的主体作用。

译者在整个文学翻译过程中是主要参与者,他们在传递原文思想内容时,还要将作品的独特性表现出来,不同民族间的语言、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等都存在差异,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才能实现让目的语境读者完美欣赏原文的目的。

关键词:翻译活动社会环境语境创造性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人类在社会交往中使用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语言,而不同的国家、地域、文化环境、社会风俗、历史背景都会产生语言上的差异,翻译就是为了能够使思想文化交流顺利进行的一项重要文化艺术活动。

将文学翻译称为艺术活动是因为它不仅打破了人类语言交流的障碍,还有效地传递了原著中包含的思想文化及美学内容。

为了达到人们交际和信息良好的沟通,译者在进行翻译过程中还要通过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进行创作,力求使译文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

一关于文学翻译与译者概述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翻译将不同地域、不同语言的人们联系起来,实现思维与心灵的沟通,使我们的世界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翻译从一开始为了克服语言交流障碍,随着文化、科学、物质的发展,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紧密,翻译的作用更多的是加强交流,把原作的艺术意境进行传达,以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之上进行浓缩,是对现实生活体验和感悟之后的艺术创造。

文学翻译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优秀的文学作品要想跨越时代、民族、语言以及文化传播领域,就需要译者进行恰当地翻译。

作品的文学性越高,包含的审美学内容也越多,译者需要掌握的知识也越多,面临的各种跨文化差异也越多。

所以,对于译文读者来说,能够充分地理解、欣赏原作中的情感和思想,获得与原文读者审美的阅读感受是最大的目的,而这个目的需要文学翻译者进行翻译来完成。

试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从英美文学作品名称、作者名字及人物名字汉译谈起

试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从英美文学作品名称、作者名字及人物名字汉译谈起

试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从英美文学作品名称、作者名字及人物名字汉译谈起陈文玉【摘要】文章从英美文学作品名称、作者名字及作品中人物名字的汉译谈起,论述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认为在文学翻译实践活动中,译者把忠实与创造相结合,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发挥主体性进行创造性叛逆是最佳翻译方法和手段,以此说明文学翻译达到形似、意似、神似或意美、音美、形美即是成功的翻译.【期刊名称】《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00)001【总页数】5页(P24-28)【关键词】主体性;创造性叛逆;"三美"【作者】陈文玉【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海南,海口,571158;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茅盾认为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许渊冲把文学翻译上升到了文化层面,认为“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统一,是艺术的高级形式”[6]P69。

文学翻译使用的是一种艺术语言,一种具有美学功能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要能够重现原作家通过他的形象思维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所塑造成功的艺术形象。

“意美、音美、形美(三美论)是文学翻译的本体论”[10]P1。

在文学翻译实践过程当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作品的翻译问题,如何处理原文,如何解决翻译原文过程中遇见的问题等等,至于作品名称的翻译、作品作者名字的翻译以及作品人物名字的翻译几乎无人讨论,译者往往忽视了它们的翻译,而它们也属于文学翻译范畴,也是翻译中时时刻刻会遇见的实践问题,也需要创造性叛逆,才能达到意美、音美、形美。

本文拟从英美文学作品名称、作者名字及作品人物名字的汉译谈起,阐述在文学翻译实践活动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认为译者把忠实与创造、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发挥主体性进行创造性叛逆是最佳翻译方法和手段,借此说明文学翻译达到形似、意似、神似或意美、音美、形美即是成功的翻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摘要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对译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表展现出文学作品的艺术意味及美感。

当文学翻译者进行翻译时,由于语言、文化等的不同而造成的差异,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

因此,译者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其创造性,力求实现文学美感的创造性发挥。

本文同时分析了文学翻译中影响译者创造性的主要因素,这在文学翻译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创造性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有学者说,“文学翻译永远是一门艺术,因为真正的艺术永远是艺术。

既然文学是艺术,文学翻译也就不能不是艺术”。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交往中最直接的方式。

但由于地域、环境等因素,人类语言在发音和书写符号上存在差异,这对于不同地域的人们之间的交往产生了不小的困难。

为了使彼此之间能够顺利地进行思想文化交流,便产生了翻译。

翻译的出现,促使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加快了。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翻译更侧重于人类思想文化的交流,这在文学翻译之中充分地体现出来。

文学翻译不仅要转换原著的语言文字信息,更要传递原著中所渗透的思想文化信息及美学气息。

一部好的文学翻译作品,往往是译者充分发挥其创造性的结果。

一文学翻译在多种翻译类型中,文学翻译具有自己的特色,这关键在于“文学”二字。

而“文学”是什么?有学者认为文学是“为满足人类审美的精神需求而存在和发展的学问,它生成于主体对人生的审美把握,它要求必须以想象而不是摹写或复制的方式把握社会生活,因此文学又往往高于生活。

文学的基本性质与主要特征,均源于文学与生活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

”很多文学作品不仅能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还可以陶冶情操。

文学创作是一门艺术,它源于社会生活,文学的产生有它的自然性,它源于我们对自然,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

文学翻译也是一门艺术。

当一部文学作品进入了跨越民族、跨越地理、跨越时代、跨越语言的跨文化传播领域,当作品的文学性越高,美学气息越浓,译者所承担和面临的翻译问题就越多。

茅盾说:“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文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这样的翻译,自然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的变易,而是要求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刻地体会了原作者的艺术创作过程,把握住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最适合的印证,然后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

”作为文学作品的译文读者,都会期待能完整地领略到原著的思想和情感以及所蕴含的美学内涵,这决定了文学翻译者不仅仅是在翻译作品,某种意义上来说,更是一种再创作。

作为文学翻译者,要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作者依据社会背景而创作的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但由于文化的差异,语言的不同,译者与作者在民族意识、时代知识、写作风格等方面都存着很大距离,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精通原文和译文的语言,更要具备很高的文化素质、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

因此,文学译者的创造性是其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创造力,在力求使译文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的前提下,对原文进行的再创作,即译者创造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二文学翻译中影响译者创造性的主要因素1 文化素质对译者创造性的影响所谓文化素质,是文学译者意识中对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的敏锐感受和识别。

文学译者是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的媒介,文学译者的文化素质至少包括两方面:一是译者要全面了解原语文化。

只有充分理解原语文化,才能有效地传达作者在其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及思想情感,把它们完整、清晰地呈现在译语读者面前;二是文学译者要全面掌握译入语国家的文化,这样就不会出现文化误读,从而有效地化解在文化发生碰撞时的冲突。

人类创造的或留有人类印记的一切东西,都属于文化范畴。

而由于历史进程差异,居住地理环境的不同、生活习俗殊异、文明进程的先后,各民族在文化各方面也表现出各种差别,其知识的积累和沉淀也就有差异。

比如西方,特别是英美民族的自然科学知识就比我们中华民族丰富,而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又决定了我们国家的历史人文知识比英美民族底蕴深厚。

既然文学作品的创作源于生活,并包含着一定的文化信息,这就要求文学翻译不能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转换,而是要传播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思想信息。

因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可分为地理文化、历史文化、习俗文化、宗教文化等差异,所以文学翻译的文化素质深深地影响着文学译者创造性的发挥。

例如,地理文化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成有一定作用。

各个国家、民族的发源地不同,其生存环境也就不同,这种差异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

文学译者只有具备很强的文化素质,才会在翻译时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历史文化指由特定的历史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

语言作为文化最直接的反映,如实地记录了这种差异性。

如“四面楚歌”,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项羽本纪》,典出中国历史上项羽和刘邦的混战:西楚霸王最终自刎于乌江边上,皆因中了刘邦“四面楚歌”之计。

后人就用“四面楚歌”来形容遭受各方面的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或窘迫的境地。

所以,文学译者必须熟知历史本源,具备敏锐的文化素质,才能发挥其创造性,翻译出好的文学作品;习俗文化是指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

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因民族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具有鲜明的、独特的本民族特征。

习俗文化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译者的创造性发挥,这就要求文学译者要依照不同的语境来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

又如,传统节日来源于各民族历史上的一些真实事件或传说,有很深的、不同的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的差异影响着文学译者的创造性发挥,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必须巧妙地反映出习俗文化的差异;宗教文化指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所形成的文化,表现为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差异。

如中国宗教文化中所特有的佛祖、菩萨、阎王爷等在译成英文时,必须加以注释,否则外国读者将无法理解和接受。

它要求文学译者要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将译文根据宗教文化翻译得使读者易于理解。

如将观音菩萨翻译成“white goddess of mercy”,不仅译出了观音的外貌特征,更让人明白了她主要“do something of mercy”,译者在这里充分发挥了创造性,正确传递了不同民族的宗教文化信息。

2 翻译风格对译者创造性的影响所谓翻译风格,即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同的翻译特色。

每个作家的作品都充满自己的写作风格,而每个译者由于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修养的不同,也有自己感受原作品的方式,其译作会体现出自己的翻译风格。

因此,不同译者翻译同一部文学作品给人的感觉也是不同的。

换句话说,文学译者参与了整个翻译过程,而在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的译风就使得翻译有不同的发展方向,进而会影响到译者的创造性发挥。

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根据原文的写作风格让自己的翻译风格自然地流露出来,适当地发挥自己的翻译风格,不要偏离原作而失去了翻译的本意。

译者在翻译时要尽量选择同自己的风格相近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更多的共鸣、再现原作的写作风格,使译文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性。

例如,李白《春思》的前四句有着很完美的韵律,孙大雨教授在翻译时将原诗的韵律保留得恰到好处。

第一句“燕草如碧丝”中原本没有“in the breeze”的信息,但译者在翻译时加上了这个词组,“in the breeze”的说法可谓独具匠心,既照顾了下文的韵律,又完美地再现了原诗的意境:正值春季,当燕国的草长得如碧丝一般;而“breeze”一词正有“春风、和风”的意思,并与下面的“trees”、“seize”形成了押韵。

从孙大雨的译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翻译风格对译者的创造性发挥是有影响的,它可以使译者能动地发挥其创造性,达到最好的传播文化、传递信息和审美的作用。

另外,翻译策略选择直接影响译者的创造性。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根据翻译实际的需要来选择翻译策略的,不同的策略会导致不同的翻译结果。

译者要发挥其创造性,必须根据译文的需要进行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

三创造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有人说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座采不尽的宝藏,在整个文学翻译的过程中,文学译者是文学翻译过程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对文学作品的翻译最重要的是要传达文学作品所特有的美学信息。

文学译者的角色肩负着阐释者、读者和文学再创造者的职责。

文学译者在翻译原作品时,要运用自己敏锐的理解力、高尚的艺术修养、高度的审美意识和感悟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与原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文学译者要充分发挥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从而准确地表达出原文作者的思想和文学作品的审美意境。

文学译者在对原文进行字面意义转换,更重要的是为了使译文达到最好的表达效果,要对原文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从而使读者最大限度地了解原文信息。

因此,文学译者在翻译时充分发挥创造性,对于文学翻译有着非常的重要的意义。

文学翻译有很大的创造空间。

文学译者可以运用各种翻译策略、独特的翻译风格,充分发挥其创造性,以敏锐的文化素质使译文达到最好的阐释。

创造性的发挥必须根据作者的创作目的、原作的内容以及译文读者接受的程度来进行,所以文学译者对原文本的感知与理解是其创造性发挥的根据。

原作中的字句意义及其内容含义,都需要译者进行积极主动地感知与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如朱自清《匆匆》中的这段句子:“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朱纯深将它翻译为:“those that have gone have gone for good,those to come keeping coming;yet itbetween,how swift is the shift,in such a rush。

”译者利用了音韵的手段,很好地传达了原文“时间匆匆”的主旨。

朱先生在这里使用了排比加设问的句式,以此来带出整段对时光匆匆流逝的具体描绘。

译者在这段译文中,通过自己对原文的深刻理解,将创造性发挥到了极致。

让人感慨时光的确匆匆,进而感慨无限。

由此,译者超强而敏锐的理解力和感知力被完美地表现出来。

文学翻译是文学艺术及审美的再现。

加切奇拉泽在文艺学翻译理论中强调文学翻译中艺术美的转换,并从宏观上强调文学翻译中艺术意境的再现。

但文学翻译中美的实现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它要求译者要积极主动地发挥其创造性,以寻找完美的语言形式来实现文学作品的美感,力求实现美感的创造性发挥。

这种完美的语言形式是指尽可能地贴近原语的语言形式,使文学作品的意境通过文学翻译语言来传达,再现原文的美感。

而这都是译者对原诗审美意境的创造性表现,源于译者的创造性发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