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本》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大纲

合集下载

《思修》社会实践教学大纲

《思修》社会实践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教学大纲一、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必修课之一。

“思修”课的实践教学是学生让学生在“思考、体验、参与、行动”中追求真理,感悟人生,提高素质,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及现代法治意识,提高学生走向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道德、心理、法律、职业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二、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一)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二)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四)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五)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三、实践教学的目的要求实践考核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围绕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问题进行课外体验、思考、研究、调查等实践活动,通过团队形式的学习与交流,促进相互协作意识和自主意识,增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素质,关心和参与校园及周边社区人文环境建设的意识,学会观察生活,善于发现问题,积极寻求改变,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

四、实践教学具体形式与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从所给出的实践活动中任选一个递交实践活动成果。

(1)参与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同学们可以任选一专题或根据教材相关内容自拟题目做调查研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人数为5——8人。

A.关于大学生求职择业取向调查B.关于大一新生消费情况的调查C.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D.关于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E.关于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的调研F.关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调研G.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状况的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文献收集等方法,对大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原因和对策的分析,形成不少于2000字的调研报告。

(2)参与志愿者活动,撰写心得体会。

同学们可以参加学院、学校、社区组织的志愿者服务活动,自拟题目写出不少于1500字的心得体会(3)走访家乡的名胜古迹,撰写课程论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计划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计划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计划《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重要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

下面是一份1200字以上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计划。

一、实践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重要性及其与个人发展的关系;2.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培养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约束意识,提高其对法律的遵守能力。

二、实践内容1.法律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实际应用的法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案例可以包括民事案件、刑事案件、劳动争议案件等,通过分析案件的事实及判决结果,引导学生了解相关法律条文和法律知识,并讨论案件中的道德问题和法律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校外参观:安排学生参观法院、公安局、律师事务所等相关机构,了解法律实践和维权机构的运作模式,增强学生对法律实施的认识,并与相关从业人员交流,进一步加深对法律的理解。

4.角色扮演:安排学生进行法庭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各类法律相关的角色,如法官、律师、原告、被告等,通过扮演不同角色的体验,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法律的程序和要求,培养他们的辩证与思维能力。

5.法制宣传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法制宣传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制作宣传海报、宣传视频、宣传手册等,通过宣传活动的方式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学生和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

三、实践方法1.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教师通过案例分析、校外参观等方式传授相关法律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2.学生小组合作:根据具体的实践内容,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

3.现场参观与体验:组织学生参与实地参观和体验活动,使他们能够直接参与到实际的法律实践中,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实践评价1.案例分析报告: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进行分析,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评价其思考的深度和思想的独立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社会实践报告2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社会实践报告2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社会实践报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社会实践报告精选2篇(一)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基本原则、价值观念,了解了法律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公序良俗等方面的知识。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我们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活动以走访公益机构为主题,旨在了解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状况,培养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热爱公益事业的意识。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分为三个环节:前期准备、实地走访和总结。

在前期准备阶段,我们对公益机构进行了调研和选择,并进行了解,明确了走访的目的和内容。

在实地走访阶段,我们选择了当地的一家老人福利院作为实践的对象。

我们事先与该福利院的管理员取得了联系,并制定了走访的计划。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首先向管理员了解了福利院的运营情况、老人们的基本生活状况等。

通过与老人们的面对面交流,我们了解到了他们的需求和困难,也了解到了福利院的一些问题和改进方向。

在与老人们的交流中,我们也体会到了爱心和关爱的重要性。

我记得有一个老人告诉我们,他很感激福利院给他提供了安身之所,并且有很多热心人士来看望他们,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快乐。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公益事业对于社会的重要意义,让我们更加懂得了责任感和服务精神的重要性。

在走访结束后,我们召开了小组会议,对本次实践活动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我们一致认为,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不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社会公益事业和老人福利工作,更增强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了法律、道德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我们认识到,法律不仅仅是一种规范,更是对人们行为准则的引导。

而道德则是人们内心的良知,是人们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

而社会责任则是每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是对社会和他人的一种关心和关爱。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明白了法律、道德和社会责任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依存的。

只有遵守法律、坚守道德并承担起社会责任,我们才能够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大纲(2018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紧密联系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在教学改革中,把实践教学纳入整个教育改革,其目的是深化课堂理论教学,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升华思想境界,铸造优良思想品德,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去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认识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始终遵循以下原则:1、针对性原则。

当代高职大学生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文化层次,且思想活跃,感情丰富,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但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心理素质不稳定,思想意识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尤其是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思想的自发性、盲目性和冲动性尤为突出。

因此,实践教学活动的选择,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和认识实际来确定,有的放矢,力戒形式主义。

2、实效性原则。

实践教学应该为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际、接触生活,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方法论提供重要途径和丰富的第一手材料,真正让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让社会实践的成果转化成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他们的行动指南,内化为他们自身的品行,达到实践育人、理论育人、文化育人的效果。

3、本土化原则。

融入地方、服务地方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为此,实践教学应立足地方,面向全省,引导学生深入实际,深入调查当地经济、政治、历史、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问题,并从中寻找服务社会的方向,促使学生努力成为服务当地社会的创新型人才。

二、实践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

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思修课实践课教学大纲(3篇)

思修课实践课教学大纲(3篇)

第1篇一、课程背景思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课作为思修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使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

本教学大纲旨在明确思修课实践课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考核方式,为教师提供教学指导。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道德规范、法律知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和道德修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

4. 行为目标: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三、教学内容1. 道德实践:包括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志愿服务等。

2. 法律实践:包括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法制宣传等。

3. 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社区服务、企业参观等。

4. 文化实践:包括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文艺演出等。

5. 体育实践:包括运动会、体育比赛、户外拓展等。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道德、法律和社会问题。

2. 小组讨论法: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特定主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角色扮演法: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不同身份的道德和法律要求。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企业、社区等地,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生活。

5. 指导实践法:教师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活动方案,并提前通知学生。

2. 课堂讲解:教师对实践活动进行简要讲解,明确活动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3. 实践活动:学生按照活动方案,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4. 交流总结:实践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总结,分享心得体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定稿)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定稿)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定稿)2013.10.16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学时:9学时适用专业:所有专业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第一教研室本大纲以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大学生个体学习、成才的需要,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使课程的实践教学规范化、制度化。

一、课程概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

它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人生,加强道德修养,树立应有的法治观念,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

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

二、实践教学的目的: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体验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把课堂教育延伸到社会实践中去,通过自己的内心体验、开展社会调查、进行社会服务并适时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回顾,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帮助他们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为逐渐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

三、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第一、坚持育人为本,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要任务。

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第三、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社会实践的全过程。

思修实践大纲

思修实践大纲

思修实践大纲第一篇:思修实践大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大纲思修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运用能力,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法制观,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本质上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思想、道德、法律的社会传递与大学生个体思想、道德、法律的直接体验相统一的过程。

这一过程作为本课程教学的一个方面或一种方式,其教学目的与课程的教学要求在总体上是一致的。

实践项目一【实践名称】计算自己的大学学习成本【实践目的与要求】通过认真计算大学四年国家和家庭支持的学费,引导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珍惜大学四年宝贵的学习时光,时刻不忘父母的培养,奋发学习,学会感恩。

【实践步骤】1、据自己的综合统计和自己家庭状况,算出大学学习成本,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实践项目二【实践名称】共话“大学生生活规划”【实践目的与要求】围绕制订大学生活规划,促进新老生之间的交往,加强学生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帮助大学新生尽快熟悉和适应大学生活,明确大学四年成才成长的目标和途径。

【实践步骤】1、要求学生在一个月内,结合自己的特点,制订出切合实际的、操作性强的“大学生活规划”。

2、开展大学生活规划交流活动,在班级展开交流。

实践项目三【实践名称】寻找身边的道德标兵组织学生开展对自己身边的好人好事或感人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发掘整理,推出身边的道德优秀的同学,展开互相学习的高潮。

【实践步骤】1、以班级为单位开始在班级、专业、学院乃至全校手机和发掘先进的人物和事件。

2对整理出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评比,号召大家学习。

实践项目四【实践名称】开展爱国纪念日的纪念活动【实践目的与要求】通过开展爱国纪念日的各种纪念活动,是使学生铭记历史,增进对史实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主义的精神。

思修课实践教学大纲

思修课实践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大纲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共青团中央等四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的精神和《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实践教学大纲》的规定,为规范社会实践活动,保证课程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效,制定本大纲。

一、实践教学的目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思修课”)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教育的重要任务。

这门课程的任务和目的决定了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我们在搞好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引导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法律知识的同时,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身体力行,努力把道德、法律认知转化为道德、法律实践,做到知行统一。

二、实践教学的原则实践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强调师生互动和主动参与。

(一)紧扣教材主要内容。

充分考虑“思修课”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突出教学重点,特别是一些理论难点,以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深化。

(二)关注学生成长成才需要。

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鼓励学生就他们自己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三)贴近现实生活。

一方面是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是贴近社会现实,通过实践教学活动促使大学生有目的地接触社会,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实践教学的形式及具体实施步骤(一)实践形式“思修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第一课,实践教学以校园(社会)实践活动方式为主。

学生根据参考项目方案选择确定项目内容,学生(个人或自行结组2-4人)完成相关活动(详见附件一:“思修课”参考项目方案)。

(二)具体实施步骤实施步骤(按校历)四、实施考评及总结(一)考查方式(占平时成绩40分)学生完成相关内容以论文、报告、PPT(均含照片)等形式表现。

该部分的评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1.态度是否端正,是否独立认真完成作业还是假借他物,对于全部取自于网络者,一经查出,全组成员分数作废,作业和平时表现统一计零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教学大纲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社会实践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注重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辨别是非、认识社会的能力,为做合格大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社会实践形式
社会实践采取调查分析的形式,由学生深入大学生和社会生活实际,进行调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初步结论,完成调查报告。

三、社会实践要求
学生必须进行深入、实地的调查,设计调查问卷,通过调查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建议。

社会调查报告的基本要求:每组不超过8个人,报告字数不得低于2500字。

调查报告格式:见社会实践报告书
四、社会实践指导
教师拟定调查题,供学生选择。

在调查过程中,学生应主动联系教师,教师应及时与学生沟通,对学生进行指导反馈。

五、社会实践考核
按照学生完成调查报告评定分数,实践教学的成绩占总成绩的20%。

六、社会实践注意要求
1.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得有违法行为;
2.调查中尊重受访者,保护他人隐私;
3.社会调查必须注意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注意饮食安全;
4.加强组织纪律观念、团结协作,服从组长安排,互助友爱;
5.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加实践活动
6.按时提交调查报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
2018、9。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教学大纲本大纲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大学生个体学习、成才的需要,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使课程的实践教学规范化、制度化。

一、实践教学的目的1、制订本大纲,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2、在教学改革中,把实践教学纳入整个教育改革,其目的是深化课堂理论教学,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升华思想境界,铸造优良思想品德。

3、在实践教学中,帮助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去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大学生的认识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4、通过实践教学,使大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理论学习知识,在实践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使他们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实践教学的要求本课程社会实践教学包括“选题——实践——论文成果——小组交流”四个主要环节,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际调研,运用知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能力。

总的要求是:第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观点指导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努力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能力。

第二、学生从开始社会实践选题、成立社会实践课题小组,整个社会实践活动任课教师和指导老师全程跟踪指导,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撰写调研报告或实践论文。

第三、社会实践课题要围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题,最终完成的实践成果要以本课程学科理论为支撑。

第四、成绩评定由社会实践过程评价、实践成果评阅和交流答辩(优秀)等方面组成。

三、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和方法社会实践以分组调研的方式来进行,老师提供实践参考课题,学生可按自愿组合的原则形成学习小组(每小组人数5-10人),每个学习小组推选出1至2名课题负责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类别课程实践实践教学形式校园实践、社会实践实践场所校内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家乡等适用专业全校本科专业开设学期第一学期实践周数10学时学分与理论课共计3学分一、实践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

现实性、针对性很强。

通过实践教学,精心安排各种各样的活动,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论学习的理解,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实践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使他们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与进度安排实践教学对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实践教学,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传统的单一灌输型教学向直观感性教学及综合教学转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敏锐地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突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的针对性、现实性,增强课程的实效性,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

为了更好的起到教学效果,该课程实践教学进程与理论课教学同步。

1.组织演讲、辩论、讨论结合教学内容,组织演讲、辩论或讨论。

讲理想信念时,组织“我的理想”、或“人生、理想与社会”演讲会;讲中国精神时,组织以“中国梦我的梦”或“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演讲会;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组织关于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演讲;讲人生观问题时,就“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等问题组织讨论;讲恋爱观时组织“大学生恋爱利与弊”辩论会或讨论会;等等。

在法律部分,可以就一些现实中的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分析。

2.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搞一些社会调查活动。

例如在讲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时,可让学生介绍展示自己的家乡;讲道德问题时,组织“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校园不文明行为调查”;讲心理问题时,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讲网络道德时,可对“大学生上网状况进行调查”;等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适用对象:高等学校本科生总学时: 18学时总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

通过实践性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会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综合素质。

为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正确人生引导,实现学生在思想道德和法律规范上的知行统一,特制订本实践教学大纲。

一、适用专业全院统招本专科各专业大一年级学生二、实践课程任务与目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生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运用能力,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法制观,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本质上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思想、道德、法律的社会传递与大学生个体思想、道德、法律的直接体验相统一的过程。

这一过程作为本课程教学的一个方面或一种方式,其教学目的与课程的教学要求在总体上是一致的。

三、实践教学课时安排实践教学共18学时(课外学时),具体安排如下:1.实践教学开题,指导教师向学生公布实践教学具体安排(2学时);2.学生上交实践教学策划报告,包括实践教学题目、方式、预期成果、小组成员及分工、时间安排等。

指导教师批阅并提出改进意见(2学时);3.学生实施实践教学计划(12学时);4.指导教师批阅学生上交的实践教学作业并进行考核(2学时)。

四、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实践教学以党的方针政策、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为主题,体现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实践能力。

具体考核办法如下:1、实践教学成绩作为对学生考核的一部分,占本课程期末结业成绩的30%。

没有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学生或实践教学成绩不及格的,不能参加理论课考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教学大纲
一、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
本大纲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四个全面重要思想为指导,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大学生个体学习、成才的需要,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使课程的实践教学规范化、制度化。

二、实践教学的目的
1、制订本大纲,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2、在教学改革中,把实践教学纳入整个教育改革,其目的是深化课堂理论教学,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升华思想境界,铸造优良思想品德。

3、在实践教学中,帮助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去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大学生的认识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4、通过实践教学,使大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理论学习知识,在实践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使他们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实践教学的要求
1、依据本大纲认真设计和组织开展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具体制定实践教学方法和教案。

2、教师是实践课的指导者和具体组织者,要依据党的方针教书育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有关要求相一致,并服从学校的中心工作,密切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

四、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和方法
1、撰写读后感(观后感、参观心得)或拍摄课程相关微视频。

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指定书目(或观看影视作品)和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独立完成读后感(观后感、参观心得)或拍摄课程相关微视频。

2、进行实践课题调研。

老师提供实践参考课题,学生可按自愿组合的原则形成学习小组(每小组人数最多不超过5人),每个学习小组推选出1至2名课题负责人。

根据学习小组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定一个研究课题(一般不鼓励自拟题目),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每个学习小组的课题研究计划包括课题名称、大纲、人员分工和进度等。

整个活动在任课教师的统一组织和指导下进行。

教师通过与课题负责同学的及时沟通、联系,进行指导和管理。

五、实践教学的时间节点安排及课时分配
1、时间节点安排
总体上,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3~10周:在学生中进行深入的动员,让他们认识到社会实践不仅仅是关系到1个学分,更是学以致用、切实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思想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重视、进而认认真真地做好社会实践。

为此,从第3周开始以实践大纲为依据向所有学生进行实践动员。

实践动员提纲向学生强调社会实践的重大意义、可供选择的题目和方式、可能会碰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初步的评分标准等重要问题。

实践动员之后,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意见、建议和问题,老师要对其进行解答和归纳总结。

在动员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具体情
况在两周内选定实践课题,写出初步的实践方案,通过课后交流、电话、邮件等途径与老师沟通,获得老师的指导,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第8周确定实践小组名单。

第9周学生开始填写社会实践报告书,确定实践的方向、内容和提纲。

第10周基本完成实践前的准备工作。

同时,学生按照要求认真阅读和观看指定书目和影视作品,独立完成读后感和观后感。

第二阶段为第11~15周,根据前期准备工作,学生参加具体的社会实践并撰写实践报告,期间教师召开至少两次小组长情况碰头会,及时掌握实践动态。

第三阶段为第16~17周,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上交实践报告和读后感、观后感,教师批阅后挑选优秀作业在班级内交流,以供大家总结经验,提升实践教学的水平。

2、课时分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社会实践部分1学分、16课时,具体细化为以下三个方面:
以上两个个方面要求都达到可视为完成实践课时要求,老师根据作业情况给出实践成绩。

六、社会实践成果考核要求
1、社会实践总分30分。

其中1篇读后感(观后感、参观心得)或拍摄1段课程相关微视频10分,课题调研20分。

2、读后感或观后感要求重点必须放在“感”上,要着重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不能只大量抄袭原著内容或单纯描述故事情节而缺乏个人真情实感,字数不少于1000字。

3、实践课题调研要求每个学习小组上交一篇调研方案,要求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并在报告中附上每一位成员承担的任务和完成情况说明,还要求在报告后附上调查问卷样本及统计数据分析说明。

调研最终成果要求调研小组每人交一篇相关主题、不同角度的实践报告。

字数不少于2000字。

(注:有余力的同学可制作、上交调研报告的PPT,老师会酌情给予加分奖励,但不做强制要求)
4、要求递交实践报告的同时,提供亲自参加课题调研实践的证明材料,证明材料包括实践时拍摄的相关照片、实践单位提供的书面证明等,把证明附在实践报告后面,或根据需要穿插在报告中。

并将此作为评分的依据之一。

5、读后感(观后感、参观心得)、实践报告要求一律用A4纸打印,宋体,小4字号,感想和报告语言要简练、明确;叙述楚、明白、条理清晰;资料、数据真实;调研结论有理有据;感想真实、贴切、不夸张(电子版统一上交学习委员,打包发给任课老师)。

七、其他环节
1、做好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方法和技巧指导。

2、对于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成果及时汇总、整理,建立资料档案,包括学生观看影视资料的
心得体会、阅读必读书目体会、参观访问心得体会,社会实践报告、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