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在微生物学中,在人为规定的条件下培养、繁殖得到的微生物群体称为培养物(culture),而只有一种微生物的培养物称为纯培养物(pure culture)。
由于在通常情况下纯培养物能较好地被研究、利用和重复结果,因此把特定的微生物从自然界混杂存在的状态中分离、纯化出来的纯培养技术是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基础。
一、无菌技术微生物通常是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而且无处不在。
因此,在微生物的研究及应用中,不仅需要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混杂的天然微生物群中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而且还必须随时注意保持微生物纯培养物的“纯洁”,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混入。
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的技术被称为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它是保证微生物学研究正常进行的关键。
1、微生物培养的常用器具及其灭菌试管、玻璃烧瓶、平皿(culture dish,petri dish)等是最为常用的培养微生物的器具,在使用前必须先行灭菌,使容器中不合任何生物。
培养微生物的营养物质[称为培养基(culture medium)]可以加到器皿中后一起灭菌,也可在单独灭菌后加到无菌的器具中。
最常用的灭菌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它可以杀灭所有的生物,包括最耐热的某些微生物的休眠体,同时可以基本保持培养基的营养成分不被破坏。
有些玻璃器皿也可采用高温干热灭菌。
为了防止杂菌,特别是空气中的杂菌污染,试管及玻璃烧瓶都需采用适宜的塞子塞口,通常采用棉花塞,也可采用各种金属、塑料及硅胶帽,它们只可让空气通过,而空气中的其他微生物不能通过。
而平皿是由正反两平面板互扣而成,这种器具是专为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而设计的。
2、接种操作用接种环或接种针分离微生物,或在无菌条件下把微生物由一个培养器皿转接到另一个培养容器进行培养,是微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基本操作。
由于打开器皿就可能引起器皿内部被环境中的其他微生物污染,因此微生物实验的所有操作均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其要点是在火焰附近进行熟练的无菌操作,或在无菌箱或操作室内无菌的环境下进行操作。
微生物分离鉴定步骤

微生物分离鉴定步骤
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是微生物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步骤,它可
以帮助我们了解微生物的种类和特性。
通常,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
包括以下步骤:
1. 样品收集,首先需要收集来自环境、生物体表面或其他来源
的微生物样品。
这可能涉及到采集土壤、水样、食品、空气或生物
体组织等样品。
2. 稀释和接种,将样品进行适当的稀释,然后在培养基上进行
接种。
这有助于分离出单一的微生物菌落,以便进行后续的鉴定。
3. 培养,接种后,将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不同
类型的微生物可能需要不同类型的培养条件,如温度、氧气含量等。
4. 分离,在培养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菌落的形成。
选择单
一的菌落,进行分离培养,以获得纯培养物。
5. 形态学特征观察,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学特征,包括细胞形态、大小、颜色等,可以初步了解微生物的特征。
6. 生理生化特性测试,进行一系列生理生化特性测试,如对不同营养物质的利用、酶活性、氧气需求等,以进一步了解微生物的特性。
7. 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16S rRNA序列分析,可以对微生物进行更精确的鉴定,包括确定其属种和种的分类位置。
以上是常规的微生物分离和鉴定步骤,通过这些步骤可以全面地了解微生物的特征和分类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微生物可能需要不同的鉴定方法,有时可能需要结合多种手段进行鉴定,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微生物菌种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微生物菌种的分离和纯化方法1.空气平板法空气平板法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菌种分离方法。
将待分离的微生物样品进行适当的稀释并均匀涂布在含有经过固化的琼脂平板上,然后放置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培养。
微生物在平板上呈现为单个菌落,每个菌落都代表一个来自单一细胞的微生物。
通过挑取单个菌落,将其再次传代培养,最终可以得到纯净的菌种。
2.稀释平板法稀释平板法也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菌种分离方法,在空气平板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
先将待分离的微生物样品按一定比例稀释,然后将稀释后的样品均匀涂布在琼脂平板上。
由于稀释后的样品中菌落之间的距离更远,因此每个菌落代表的是来自更少数的微生物细胞,得到纯净的菌种的几率更高。
3.前体菌种法前体菌种法是一种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将目标微生物分离出来的方法。
选择性培养基可以通过添加特定的抗生素、酸碱度调节和特定营养物等来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而促进目标微生物的生长。
将待分离的微生物样品进行适当的稀释后接种在选择性培养基上,利用培养基的选择性促使目标微生物生长并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最终得到纯净的菌种。
4.形态学分离法形态学分离法是一种根据微生物在形态和结构上的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
先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将待分离的微生物样品进行培养。
在培养过程中,观察并挑选出形态和结构上有明显差异的微生物,然后将其进行单菌维持培养,并通过形态特征进一步分离和纯化菌种。
5.生理生化特性分离法生理生化特性分离法是一种根据不同微生物菌株在代谢和物质转化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
根据微生物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如生长速度、氨基酸利用能力、产酸产气等,将微生物菌株进行初步分离,然后通过进一步的生化鉴定和特性测试,最终得到纯净的菌种。
总结起来,微生物菌种的分离和纯化方法有很多种类,选择合适的方法依赖于待分离的微生物特性和研究目的。
这些方法在微生物学的研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了获得纯净的微生物菌种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综合实验

一、实验方案
1. 实验现象与结果
2. 本实验的关键环节及改进措施
⑴、接种环的灭菌操作要到位:接种环使用前, 直接在酒精灯上烧灼灭菌, 把环和金属丝烧红即可。
接种环使用后, 先在火焰周围把环上标本烤干, 再烧灼灭菌, 以免标本汽化, 爆烈四溅, 污染环境。
金属杆快速通过火焰2-3次, 杀灭表面微生物。
⑵、划线技术要很娴熟,具体要求参照上图。
⑶、整个过程要严格防止实验中被污染,每个阶梯稀释换新的移液管,要等平板冷却后再倒置。
思考题
1.食品中微生物为何繁殖迅速、种类繁多?
2.食品被微生物污染后有哪些危害?
3、检样稀释时, 每个稀释度都要更换刻度吸管, 为什么?
1.答:因为食品中含有大量的淀粉、蛋白质、糖类、脂肪等有机物, 且无机盐含量相对较低, 食品中含有一定的水分, 并且食品包装后容易使内部升温, 这些都是很适合微生物(细菌、原虫、病毒)生长繁殖的情况, 因此食品中的微生物能够繁殖迅速且种类繁多。
所以很多食物要严格灭菌或者添加防腐剂、干燥剂、脱氧剂等, 或者真空包装。
2.答:⑴、降低食品的营养;
⑵、引起食品腐败变质;
⑶、引起呕吐、中毒或者某些疾病(如痢疾、腹泻、呼吸道感染等)和潜在性的慢性危
害等。
3.答: 每个稀释度都要更换刻度吸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不会沾有上一个稀释度得溶液, 且减少污染, 使浓度稀释得更加准确, 增加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指导教师评语及评分:
签名: 年月日。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原理及步骤

实验五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
实验目的:
掌握倒平板的方法和几种常用的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
实验原理:
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常用的方法有简易单细胞挑取法;平板分离法。
本实验采用平板分离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包括两个方面
1.选择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等要求或者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该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它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2.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生长形成的单个菌落可以是一个细胞繁殖而成的集合体,因此可通
过挑取单菌落而获得一种纯培养。
获得单个菌落的方法可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或平板划线等技术来完成的。
单个菌落并不一定保证是纯培养,纯培养的确定除观察其菌落特征外还要结合显微镜检测个体形态特征后才能确定。
实验器材:
1.菌种米曲霉 (Aspergillus oryzae)。
2.培养基高氏Ⅰ号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马丁氏琼脂培养基,查氏琼脂培养基。
3.溶液或试剂 10%酚,盛9ml无菌水的试管,盛90ml无菌水并带有玻璃珠的三角烧瓶,4%水琼脂。
4.仪器或者其他用具无菌玻璃涂棒,无菌吸管,接种环,无菌培养皿,链霉素和土样,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等。
获得微生物纯培养的方法

获得微生物纯培养的方法微生物纯培养是指通过分离和纯培养微生物细胞或菌体,获得所需微生物的纯品。
获得微生物纯培养的方法可以有多种,下面介绍其中两种常见的方法。
方法一:细胞分离法细胞分离法是获得微生物纯培养的常用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培养基制备:将微生物所需的培养基制成浓度适宜的培养基,并加入适量的营养物质和抗生素等调节剂。
2. 细胞采集:将制备好的培养基进行细胞采集,通常采用离心技术或显微镜观察等方法。
3. 细胞分离:将采集到的细胞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分离,如过滤、洗涤、离心等,获得不同种类的细胞。
4. 纯培养:将分离得到的细胞进行纯培养,通常需要使用适当的技术和设备,如酒精沉淀、磁选、过滤等,确保获得纯品。
细胞分离法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结果可靠,但需要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分离条件,对分离细胞的种类和数量有一定的要求。
方法二:化学分离法化学分离法是指利用微生物细胞或菌体表面的化学特征进行分离的方法。
该方法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培养基制备:将微生物所需的培养基制成浓度适宜的培养基,并加入适量的营养物质和抗生素等调节剂。
2. 添加化学分离剂:根据不同的化学分离剂,对培养基中的微生物细胞或菌体进行干扰,使它们分离出来。
常用的化学分离剂包括酸碱、盐、有机溶剂等。
3. 细胞分离:将添加化学分离剂的培养基进行细胞分离,通常采用离心技术或显微镜观察等方法。
4. 纯培养:将分离得到的细胞进行纯培养,通常需要使用适当的技术和设备,如酒精沉淀、磁选、过滤等,确保获得纯品。
化学分离法的优点在于能够精确地控制分离条件,分离出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但需要选择合适的化学分离剂和分离条件,对分离细胞的种类和数量有一定的要求。
微生物的接种分离和纯培养

穿刺接种技术:用接种针从菌种斜面上挑取 少量菌体并竖直穿刺到半固 体培养基中;
接种无菌操作步骤
1. 将菌种斜面和待接种新鲜斜面夹在左手 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之间,大拇指按在两 只试管中间。右手旋松棉塞,便于拔出; 2. 右手拿接种环,竖直伸入火焰中,环端 及伸入试管中部分均充分灭菌;
I
冷却至 45℃左右
每皿约倒入15ml
肉汤培养基
II
III
0.2ml 0.2ml
0.2ml
微生物的计数
血球计数法 平板活菌计数法
计繁殖数法只适宜于单细胞状态的微生物 或丝状微生物产生的孢子
血球计数法
一、实验原理
血球计数器是一特制的厚载玻片,上面 刻有一定面积的方格,将盖玻片盖上后,由 于两者之间存在着距离使之形成一定容积的 小室。滴入待测样品后,使样品均匀充满小 室,在显微镜下计算小室内的菌数,换算成 单位体积的样品中所含的菌数。
度。
思考题
1. 微生物的纯种分离通常采用那些方法,并说明个 方法的特点。
2. 什么叫微生物的污染?如何防止? 3. 从两种方法计数得出的菌液浓度是否一致?分析
误差产生的原因,由此比较一下两者的优缺点及 各自的适用范围。 4. 平板活菌计数中,为何选择生长有25~250个菌 落的平板?
碰到火焰,以免烧死菌体 6. 血球计数器要洁净干燥,滴入菌液时在盖玻片与
载玻片间不能有气泡 7. 血球计数时显微镜光线不宜太亮
实验安排(三人一组)
斜面接种:每组三支 液体接种:每组三支(大肠、四联、枯草各一支) 穿刺接种:每组二支(四联一支、变形一支) 平板划线分离:每人划一块平板(混合菌液) 稀释分离:I、II、III各一块平板(混合菌液) 血球计数:写出小格数目,并算出酵母菌液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通过研究固氮微生物,提高作物的氮素供应,提 高产量。
在医学上的应用
01
02
03
抗生素
许多微生物可以产生抗生 素,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疫苗
许多疫苗是通过微生物培 养制备的,用于预防疾病 。
诊断试剂
微生物可用于制备各种诊 断试剂,用于疾病的快速 诊断。
在工业上的应用
食品加工
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起到 重要作用,如发酵、制作 酸奶、面包等。
划线分离
通过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划线,使微生物在划线区域内独立生长,形成 单菌落。
液体培养基分离
将微生物样品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通过控制培养条件和接种量,使 微生物在液体培养基中独立生长。
03 微生物的鉴定
形态学鉴定
总结词
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大小、 颜色等特征进行鉴定。
详细描述
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状、 大小、排列、运动性等特征,初 步判断其种类。
纯培养可以研究微生物的代谢途径、 酶活性、生长繁殖条件等特性,有助 于深入了解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
纯培养的方法
选择性分离
根据微生物的特殊性质,如对营养的需求、耐受力、生长温度等,在 选择性培养基上分离出单一的微生物。
稀释与涂布
将微生物样品进行适当的稀释,然后涂布在固体培养基表面,通过控 制稀释度和涂布量,使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独立生长。
琼脂平板保存法
将微生物培养至琼脂平板上, 待菌落长成后,密封保存。
糖发酵管保存法
利用微生物对糖类的发酵作用 ,将微生物保存在含有糖类的
培养基中,常温下保存。
05 微生物的应用
在农业上的应用
生物肥料
微生物肥料中的有益微生物能加速土壤中有机质 的分解,促进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第二节 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其原理 二、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 三、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几个基本概念:
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1.普通光学显微镜(复式显微镜)
机械装置: 镜座、支架、载物台、调焦螺旋等 光学系统: 物镜、目镜、聚光镜等
使用油镜时加镜油的目的: (1)增加照明亮度 (2)增加显微镜的分辨率
细胞中有些物质,如叶绿素等,受紫外线 照射后可激发荧光;另有一些物质本身虽 不能发荧光,但如果用荧光染料或荧光抗 体染色后,经紫外线照射亦可发荧光,荧 光显微镜就是对这类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 研究的工具之一
105
荧 光 显 微 镜 观 察
5、 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原理:用一束电子作为它的能源,电子的波长很短,能够 检测极细微的物体,如病毒和分子。
应用:通过细胞超薄切片,观察细胞内部的详细结构如细 胞膜、细胞核等。(可放大几万倍)
6、 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原理:类似于电视或电传真照片。即利用电子“探针”,在 样品表面进行“扫描”,激发样品表面放出二次电子,二次电子由 探测器收集,并转变为光信号。
光学显微镜
光学理论依据
德国理学家Ernst Abbe,在19世纪70年代建立的 在Abbe的公式中,两物体之间的最小可分辨距 离被称为最小距离(d)
最小距离=0.5/nsin= 0.5/NA
分辨率(R) ∝ 1/d
分辨率(最小可分辨距离)=0.5λ∕ n sinθ = λ∕2NA
波长与分辨率
高压蒸汽灭菌锅
2、接种操作
接种工具: 白金or镍铬合金接种针/环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一、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混合培养物:含有两种以上微生物的培养物。
•纯培养技术:把特定微生物从自然界混杂存在的状态中分离、纯化出来的技术。
•纯培养(pure culture):微生物学中把从一个细胞或一群相同的细胞经过培养繁殖而得到的后代,称纯培养。
1.平板划线分离法(Streak Plate)将纯菌或含菌材料用微生物接种针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进行划线,使微生物的单个细胞能分散在平板上。
2.倾注平板分离法(pour plate)将待分离的材料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一系列稀释,然后取不同稀释液少许(一般是1ml)分别置于无菌平皿中,而后倾入熔化并冷却到50℃左右的琼脂培养基,均匀混匀,冷凝后进行培养.3.涂布平板分离法(spread plate)先用固体培养基制成无菌平板,然后将一定稀释度的少量样品(一般是0.2-0.5ml)加到平板上,并用无菌玻璃涂棒将菌液均匀涂布到整个平板表面,经过培养后挑取单个菌落。
4.液体稀释法待分离材料→接种于培养液中→培养→测定或估计单位容积中的含菌数目→稀至两、三滴液体中只含有一个微生物个体→每次取一滴至另一盛有新鲜培养基的试管中→摇匀,培养→观察→大多数试管无微生物生长,少数管底有一菌落,可能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
5.选择性培养分离法为了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某种微生物,可以根据该微生物的特点,包括营养、生理、生长条件等,采用选择培养的方法进行分离。
5.单细胞(单孢子)分离法采用显微分离法从混杂群体中直接分离单个细胞或单个个体进行培养以获得纯培养的方法。
该方法要在显微镜下进行。
毛细管法:用毛细管提取微生物个体,适合于较大微生物。
显微操作仪:用显微针、钩、环等挑取单个细胞或孢子以获得纯培养。
小液滴法:将经过适当稀释后的样品制成小液滴,在显微镜下选取只含一个细胞的液滴来进行纯培养物的分离。
微生物分离的方法

微生物分离的方法微生物分离是指将微生物从复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单独培养和研究的过程。
微生物分离的方法有很多种,根据不同的目的、微生物类型和样本来源,可以选择不同的分离方法。
1. 纯培养法纯培养法是最常用的微生物分离方法,常用于培养细菌、真菌和酵母等微生物。
首先,需要从样本中制备适量的稀释液,然后取适量的稀释液分别均匀涂布在不同的培养基上。
在合适的培养条件下(如温度、pH值等),通过单菌落的形成,筛选出单个微生物菌株,并进行进一步的纯化和鉴定。
2. 过筛法过筛法是利用不同的筛孔大小来筛选微生物的方法。
主要可以分为通过粗糙的筛网和细孔的纱布进行筛选。
首先将样品溶于适当的溶剂,然后通过筛网或纱布过滤。
微生物细胞会被截留在筛网或纱布上,而溶液则通过筛孔流出。
将筛得的微生物脱落至培养基上,进行纯化和鉴定。
3. 稀释落数法稀释落数法是将样品稀释成一系列不同浓度的稀释液,然后取适量的稀释液均匀涂布在培养基上。
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分离出单个微生物菌落,还可以计算微生物的含量,如细菌菌落数量。
通过在不同浓度上形成不同的菌落形态,可以用于鉴定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生理功能。
4. 筛选富营养培养基法筛选富营养培养基法是通过调整培养基的成分,选择特定条件下生长特定微生物的方法。
例如,根据微生物对碳源、氮源、矿物质、酸碱度等因素的要求,选择不同类型的培养基,使特定菌株优先生长。
这种方法可以筛选特定的微生物群体,有助于深入研究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微生物的代谢特性。
5. 抗生素抑制法抗生素抑制法是利用抗生素的选择性杀菌作用,从样品中分离出特定微生物的方法。
根据不同微生物菌株对抗生素的抗性差异,可以选择适当抗生素制备培养基,将样品接种于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上。
抗生素会抑制非目标微生物的生长,而目标微生物则能够原样分离出来。
6. 过滤法过滤法是将样品通过微孔滤膜过滤,将微生物分离出来的方法。
根据滤膜的孔径大小,可以选择性地分离出不同大小的微生物。
微生物检验原理

微生物检验原理
微生物检验原理是通过对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以了解其数量、种类和活性水平的方法。
微生物检验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分离:首先将样品进行适当的稀释,然后将其接种在含有适宜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利用适当的条件(如温度、气氛等)创造出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的环境。
通过分离技术,可以把样品中的微生物分离成单个菌落,从而获得单一的纯培养物。
2. 培养:将分离得到的纯培养物进行连续传代培养,使微生物得到充分繁殖。
培养条件要根据被测微生物的特性进行调整,包括温度、氧气浓度、pH值等。
培养时间的选择要根据被测
微生物的生长速度来确定,以确保微生物能够达到足够的数量。
3. 鉴定:对培养得到的微生物进行鉴定,确定其种类和数量。
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试、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通过对微生物的形态、代谢和遗传特征的分析,可以准确地鉴定微生物的种类,并评估其在样品中的相对数量。
4. 计数:根据鉴定得到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采用传统的培养计数法或现代的快速测定方法,如流式细胞仪、聚合酶链反应等,对微生物进行数量测定。
微生物检验的原理基于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合适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可以对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准确的分析和鉴
定。
这些原理和方法的有效应用,能够帮助我们及时了解样品中微生物的情况,并评估其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在微生物学中,在人为规定的条件下培养、繁殖得到的微生物群体称为培养物(culture),而只有一种微生物的培养物称为纯培养物(pure culture)。
由于在通常情况下纯培养物能较好地被研究、利用和重复结果,因此把特定的微生物从自然界混杂存在的状态中分离、纯化出来的纯培养技术是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基础。
一、无菌技术微生物通常是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而且无处不在。
因此,在微生物的研究及应用中,不仅需要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混杂的天然微生物群中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而且还必须随时注意保持微生物纯培养物的“纯洁”,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混入。
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的技术被称为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它是保证微生物学研究正常进行的关键。
1、微生物培养的常用器具及其灭菌试管、玻璃烧瓶、平皿(culture dish,petri dish)等是最为常用的培养微生物的器具,在使用前必须先行灭菌,使容器中不合任何生物。
培养微生物的营养物质[称为培养基(culture medium)]可以加到器皿中后一起灭菌,也可在单独灭菌后加到无菌的器具中。
最常用的灭菌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它可以杀灭所有的生物,包括最耐热的某些微生物的休眠体,同时可以基本保持培养基的营养成分不被破坏。
有些玻璃器皿也可采用高温干热灭菌。
为了防止杂菌,特别是空气中的杂菌污染,试管及玻璃烧瓶都需采用适宜的塞子塞口,通常采用棉花塞,也可采用各种金属、塑料及硅胶帽,它们只可让空气通过,而空气中的其他微生物不能通过。
而平皿是由正反两平面板互扣而成,这种器具是专为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而设计的。
2、接种操作用接种环或接种针分离微生物,或在无菌条件下把微生物由一个培养器皿转接到另一个培养容器进行培养,是微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基本操作。
由于打开器皿就可能引起器皿内部被环境中的其他微生物污染,因此微生物实验的所有操作均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其要点是在火焰附近进行熟练的无菌操作,或在无菌箱或操作室内无菌的环境下进行操作。
微生物的接种分离和纯培养

接种工具:接种环、接种针、 移液管和刮铲等
○ 接种必须在严格无菌的环 境中进行!
试验材料
菌种:四联球菌,大肠杆菌,枯 草杆菌,变形杆菌,混合菌液
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 基,牛肉
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牛肉膏蛋 白胨半固体培养基
其他:接种针,接种环,培养皿, 吸管,记号笔等
以无菌操作用接种环 沾取待分离的混合菌 液;
左手持盛培养基的三 角瓶,在火焰附近, 用右手手掌边夹取棉 塞,将三角瓶转移到 右手,瓶口过火;
左手持培养皿底并使 其面向火焰,划线, 划线距离恰当(尽量 靠近,但线与线勿碰 到)。
左手取一无菌培养皿, 在火焰边稍稍打开皿 盖,倒入培养基15ml 左右,放在桌面上轻 轻摇匀,待凝后即成 平板;
微生物的接种分离和纯培养
什么是纯种培养?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都是杂居在一起的,通过分离,
01
使它们由混杂状态到单个个体在固体培养基上成为
一个菌落,就获得纯种。
原理是将待分离的样品进行一定的稀释,使之分散,
02
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单个菌落,再转接到适当的培
养基上,就认为是纯种。
接种技术
接种技术是将微生物接到适 于生长繁殖的人工培养基或 生物体内的过程。
穿刺接种技术
一.用接种针以无菌操作挑取少许菌体穿刺与半固体培养基中间,刺至管底, 再按原途退出。穿刺时要做到手稳、动作轻巧、快速;
二.塞紧棉塞后,放入37℃恒温培养箱内培养24小时观察结果。
实验步骤之二分离法
01
琼脂平板划线分离法
02 稀释分离法
琼脂平板划线分离法
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 养基加热熔化后,冷 却至45℃左右;
微生物分析培养介绍(2024)

引言概述微生物分析培养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用于分离和培养微生物。
通过对微生物的分析和培养,我们可以了解微生物的类型、特性和生态功能,也可以研究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环境功能以及工业和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关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微生物分析培养的步骤、方法和应用。
正文内容一、微生物分析培养的步骤1.样品采集:首先需要选择适当的样品,例如土壤、水体、食品、体液等。
然后使用无菌工具采集样品,并将样品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
2.样品处理:对于含有大量杂菌的样品,需要进行处理,以减少杂菌对目标微生物的干扰。
处理方法包括稀释、过滤、离心等。
3.分离:将处理后的样品在无菌条件下分离到含有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上。
通常采用平板、液体或半固体培养基。
4.培养:将分离后的微生物在恰当的温度、湿度和氧气条件下进行培养。
培养的时间因微生物种类不同而异,一般需要数天至数周。
5.鉴定: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遗传特性等进行微生物鉴定。
常用的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二、微生物分析培养的方法1.纯培养法:通过单个菌落的选取和传代,获得纯种菌株。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对纯种微生物的性状、生长特性以及代谢功能等进行研究。
2.表型微生物分析方法:根据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的营养需求、形态特征、生长速度和产物等,通过观察和测量这些表型特征来分析和鉴定微生物。
3.基因分析方法:通过分析微生物的基因组DNA或RNA,利用PCR、测序等技术进行基因分型、基因表达和基因功能等方面的研究。
4.免疫学分析方法:通过检测微生物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来鉴定和分析微生物。
常用的方法包括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等。
5.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PCR、基因克隆、DNA测序等技术,对微生物的基因表达、基因功能以及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等进行分析和研究。
三、微生物分析培养的应用1.医学领域:微生物分析培养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养和鉴定微生物,可以确定感染病原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细菌的分离培养与纯培养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细菌的分离培养与纯培养一、背景细菌是一类微生物,是生命中最简单的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环境中,包括水体、土壤、空气和人体等。
为了了解细菌的性质、研究其生物学特性以及开发应用价值,分离培养并得到纯培养的细菌菌株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分离培养的方法,从样本中分离出单一种类的细菌,然后进行纯培养,最终得到该细菌的纯培养物。
二、实验方法和步骤1. 实验材料准备•细菌样本:采集自自然环境或已知细菌株。
•培养基:根据细菌的特性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如营养琼脂平板。
•培养基成分:包括葡萄糖、氯化钠、琼脂等。
•培养基容器:如琼脂平板、试管等。
•实验器材:消毒锅、试管架、涂布棒等。
•实验仪器:恒温培养箱、显微镜等。
2. 分离培养实验步骤步骤1:样品的采集和制备从自然环境中采集待研究的细菌样品,例如土壤、水样等。
将样品收集在无菌容器中,并在实验室内进行处理。
步骤2:样品的稀释取一定量的培养基,根据需要的适宜稀释倍数(一般为10-1~10-5),将样品和培养基按比例混合,制成一系列不同稀释度的样品溶液。
使用无菌滴管,分别取适量的样品溶液接种到对应的琼脂平板上。
步骤3:平板涂布使用消毒好的涂布棒,将样品溶液均匀涂抹在琼脂平板上,然后用标签标记每个平板。
涂布完毕后,将平板倒置放在无菌培养箱中,孵育一段时间。
步骤4:单菌落的分离观察培养箱中的平板,找出生长菌落较少、分散且各不相连的菌落。
使用无菌的细胞刮取棒在菌落边缘轻轻划线,然后用刮取棒将菌落刮移到另一块琼脂平板上。
此时,细菌已被成功分离。
3. 纯培养实验步骤步骤1:选取单菌落进行培养从分离得到的细菌菌落中挑选出一个单菌落,利用无菌的细胞刮取棒将其转移到新的琼脂平板中。
步骤2:液体培养将得到的单菌落转移到含有适宜培养基的液体培养基中,如含有营养成分和抗生素的葡萄糖盐水。
利用无菌的试管,接种适量的菌落,并在恒温培养箱中以适当条件培养。
实验11微生物的分离、培养

目 录
• 实验目的 • 实验原理 • 实验步骤 • 结果分析 • 实验总结
01 实验目的
掌握微生物分离、培养的基本原理
微生物分离
通过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和分离方 法,将目标微生物从混合样本中 分离出来。
微生物培养
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使目标微 生物生长繁殖,获得纯培养物或 特定微生物群体。
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在医学领域,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可用于疾病诊断和治疗。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研究, 可以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传播途径,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在生物工程领域的应用
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在生物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用于生产生物制品、生物燃料等。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不 断发展,该技术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在环境治理领域的应用
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也可应用于环境治理领域,如污水处理、土壤修复等。通过分离、培养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 ,可以实现环境的有效治理和修复。
生长曲线绘制
通过定时测量菌落大小或菌液OD值, 绘制生长曲线,分析微生物的生长规 律。
生长速率计算
根据生长曲线,计算不同时间段的生 长速率,了解微生物的生长动态。
生长条件优化
根据生长曲线,分析微生物的生长条 件需求,优化培养条件,提高生长速 率和产量。
生长限制因素分析
根据生长曲线,分析影响微生物生长 的限制因素,为进一步优化培养条件 提供依据。
微生物培养
将分离得到的微生物接种到适宜的培养基上,在 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培养。
观察与记录
定期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记录生长曲线、菌落特征 等信息。
微生物纯培养的方法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微生物纯培养的方法一、固体培养基分离1、稀释倒平板特点:菌落分离较为均匀,进行微生物计数结果相对准确。
但操作相对麻烦,热敏感菌有时易被烫死,而严格好氧菌也可能因被固定在培养基中生长受到影响。
2、涂布平板法特点:操作相对简单,是较常使用的常规方法。
但有时会因涂布不均匀使某些部位的菌落不能分开,进行微生物计数时需对稀释和涂布过程的操作特别注意,否则不易得到准确的结果。
3、平板划线法特点:操作简单,多用于对已有纯培养的确认和再次分离。
应用:这三种方法可用于所有能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菌落的微生物的纯培养分离。
并且,通过选用适当的选择平板及培养条件,可直接分离各种具有特定生理特征的微生物。
和厌氧罐或厌氧手套箱技术结合,这3种方法也可用于获得各种厌氧菌的纯培养。
4、稀释摇管法特点:稀释倒平板法的一种变通形式,但由于菌落形成在琼脂柱的中间,观察和挑取都相对困难。
应用:在缺乏专业的厌氧操作设备的情况下对严格厌氧菌进行分离和观察。
二、液体培养基分离1、稀释法特点:工作量大,是否获得纯培养需依靠统计学的推测。
应用:不能或不易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进行纯培养分离或数量统计。
2、富集培养特点:一般不能直接获得微生物的纯培养,在通过富集培养使原本在自然环境中占少数的微生物的数量大大提高后,需再通过平板法进行相应微生物纯培养的分离和检测。
应用:(1)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生长要求,按照意愿从自然界中对这种微生物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分离;(2)分离培养出由科学家设计的特定环境中能生长的微生物,尽管我们并不知道什么微生物能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生长。
三、显微操作单细胞(孢子)挑取特点:分离过程直观,可靠,但对仪器和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多限于高度专业化的科学研究。
而挑取的微生物单细胞或孢子需经固体或液体培养基培养后才能获得其纯培养物。
应用:从样品中直接分离所需的微生物细胞或孢子,获得其纯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上节课知识回顾
❖ 微生物分离纯化方法 ❖ 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Hale Waihona Puke ❖ 稀释倒平板法 ❖ 涂布平板法 ❖ 平板划线法 ❖ 稀释摇管法
富集培养是分离微生物菌种最强有力的技术之一
营养选择因子和生理条件选择因子可无穷尽组 合,可从自然界选择分离各类特异微生物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例:从土壤中分离能产生ß-半乳糖苷酶的微生物
富集培养
选择培养基分离
目的菌验证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五、二元培养物
如果培养物中只含有两种微生物,而且是有意 识的保持两者之间的特定关系的培养物称为二 元培养物。
微生物的保藏技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微生物纯种分离
❖ 将多种混杂微生物,经某种技术或方法 分离成纯种的过程
纯培养(pure culture)
❖ 在适宜条件下培养纯种获得的培养物 (群体)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菌落
单个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 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 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称 为菌落(colony)。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Each colony was examined microscopically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四、选择培养分离
原理
❖ 创造适于目的微生物生长条件 ❖ 促使目的微生物快速生长呈优势菌 ❖ 抑制非目的微生物生长 ❖ 从混杂微生物中分离目的微生物
分区划线法(蛇形线法)操作图
第一区划线
灭菌接种环
第二区划线
灭菌接种环
第三区划线
灭菌接种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分区划线法适用范围: 适用于浓度较大的样品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连续划线法操作图
连续划线法适用范围: 适用于浓度较小的样品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病毒和宿主细胞 纤毛虫、变形虫和粘细菌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微生物纯培养分离方法的比较
方法
稀释倒平板法 涂布平板法 平板划线法 稀释摇管法 液体稀释法 单细胞分离法 选择培养分离
应用范围
即可定义,又可定量,用途广泛 用得最多 方法简便,多用于分离细菌 主要分离严格厌氧菌 适用于培养细胞较大的微生物 局限于高等专业化的科学研究 适用于分离某些生理类型较特殊 的微生物
❖ 用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三、单细胞(单孢子)分离
采用显微分离法从混杂群体中直接分离单 个细胞或单个个体进行培养以得到纯培养, 称为单细胞(单孢子)分离法。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营养琼脂平板上不能形成菌落 ❖ 分离难度与细胞或个体的大小成反比 个体较小的微生物需采用显微操作仪 较大的微生物可使用毛细管提取
目的菌落 菌落周围有透明 蛋白水解圈
例一:分离筛选蛋白酶产生细菌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例一:分离 筛选蛋白酶 产生细菌
含牛奶选择培养基目的菌生长平板
营养选择因子:牛奶或酪蛋白 只允许分解利用蛋白质的目的菌生长,淘汰非目的菌 长出的目的菌并不一定是同种细菌,但皆产蛋白酶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1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用固体培养基分离、培养
微
❖ 用液体培养基分离、培养
生 物
❖ 单孢子分离
分
❖ 选择培养分离
离 方
❖ 二元培养物分离、培养
法
❖ 无菌技术
4、稀释摇管法(dilution shake culture method)
培养严格厌氧微生物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用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培养
个别细胞较大的细菌 原生动物、藻类
营养琼脂平板不能长菌落
如何分离纯培养? 接种物液体培养基顺序稀释法分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微生物纯种分离的原理和方法
微生物样品
分散成单个微生物
某种方法
培养
单菌落
多种混杂
平板
每个菌落为纯种(纯培养)
单菌落转接培养
纯种(纯培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纯种平板分离的不同方法
104/ml
103/ml
102/ml
101/ml
从土壤中分离纯微生物
1、利用选择培养基进行直接分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选择培养基
只允许特定微生物生长,而同时抑制或阻止其 他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
1、利用选择培养基进行直接分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土壤 选择培养基 单细胞 直接分离
37℃ 培养
目的菌优势 非目的菌
选择培养基平板 (含牛奶或酪蛋 白唯一C、N源)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个菌落是一个纯种,也是一个纯培养; 单个微生物只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菌落; 在液体培养基中不会形成菌落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同一细菌在不同的培养平板上形成不同的特征菌落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用固体培养基(营养琼脂平板) 分离纯种
1、涂布平板法(spread资料p仅供la参考t,不e当之m处,请e联t系h改正o。 d)
涂布平板法 稀释倒平板法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稀释倒平板法(倾注平板法)(pour plate method)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平板划线法(streak plate method)
例二:分离筛选产高温淀粉酶(65℃)细菌
单细胞
65℃培养
淀粉水解透明圈 目的菌菌落
选择培养基平板 (淀粉为唯一C源)
选择因子:营养选择因子淀粉 环境选择因子65℃高温
2、富集培养法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人为创造一些条件只让所需的微生物生长, 在这些条件下,所需要的微生物能有效地与 其他微生物进行竞争,在生长能力方面远远 超过其他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