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理论基础
1.参与、意识提升和赋权 社会政治民主理论建基于下述三个假设: 第一,主权在民,参与是人民的一种民主权利; 第二,沟通、理解和平等,都是从对话开始的; 第三,教育也是一种权利。
第一、个人层面
它是指通过赋权,使组员形成更加积极和更 具影响力的自我意识。
第二、人际或社区层面
(1)目的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3)层次性原则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绝不是各部分的简单相加,而
是层次结构相互关联着的整体。
(4)动态性原来自百度文库 系统是一个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第一、小组是由许多相互依赖的成员所 组成的一个微型社会系统。
第四讲
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 及其理论基础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弄清小组工作的主要工作模式, 理解和掌握小组工作各主要模式的基本概念、 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和实务技巧。
二、重难点
1.重点 小组工作的基本模式。
2.难点 各种模式在小组工作的应用。
一、社会目标模式
社会目标模式源于社会小组工作的早期实践, 是最早的一种小组工作模式。其中心概念是社 会责任和社会变迁。
1.小组工作的目标
社会目标模式小组工作的总目标是培养组员 的社会归属感,实现社会整合。
(1)发展和提高组员的社会意识和潜能,提 升组员应对社会变迁的责任感和责任心;
(2)提升组员的社会能力; (3)培养当地的社区领袖,并使其有意识、
有能力去带动和促进社会变迁。
2.小组的性质
社会目标模式下的小组,主要是透过一系列 社会目标的实现,去培养组员的社会意识和 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的变迁。
(三)社会目标模式的优势与局限
1.优势
(1)它充分地体现了社会工作最初追求的社会公正 和社会关怀的基本理念;
(2)它有利于社区赋权、社区发展和社会进步。
2.局限
(1)过分依赖意识形态,理论基础相对薄弱; (2)过分注重组织的力量,忽视组员个人的独特需
要,缺乏对个人动力的认识,强调解决群体需要优于 解决个体问题; (3)过分依赖社会工作者。
②生活空间具有动力的作用,且这种动力作用会驱使 一个人克服排斥力,沿着吸引力方向,朝着心理目标 前进;
③生活空间的动力作用是逐级展开的,行为者必须克 服重重壁垒,才能最终实现奋斗目标。
(3)此时此地
“此时此地” 强调的是此时此地的期待、自我评价和 记忆等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3.符号互动理论
5.实践原则
(1)在实务中社工要充分地尊重组员的自决, 绝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组员。
(2)小组应通过突出小组目标和任务达成的 办法来增强自身的凝聚力。
(3)机构和社区应当通过自身的政策、信念 与小组目标等去影响小组。
6.在中国的实际运用
目前在中国开展的专业小组工作,大多属于 社会目标模式下的小组工作。
(1)在小组开始和结束阶段,社工可能是一个倡 导者或引导者的角色。
(2)在小组的中间阶段,社工可能是使能者、资 源提供者或者榜样的角色。
①采取措施,推动组员的表达、分享、分担和支持 等活动,促成组员将达成社会目标的社会行动付诸 实施;
②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为组员树立学习的榜样;
③为组员提供信息和资源等方面支持。
第二、每个小组都是一个整体。
第三、每个小组都必须确立自己的总目 标和过程目标。
帮助组员达成目标任务,是小组工作的 总归宿。
第四、小组过程是一个动态化的、情境 化的过程。
3.社会变迁理论中的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 关系
广义的社会变迁是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是 从个人以至人类整体各个层次上社会现象的改变。”
它是指提升个人与他人合作促成问题解决的 经验与能力。
第三、政治或社会层面
它是指通过赋权,使组员获得更多的能力和 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实现个人和社会 的目标。
2.系统功能理论
系统功能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所有的有机体都是一个 系统。系统内部的各组成部分,既相互关联,又发 挥着各自的功能。
符号互动理论又称互动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库利和 米德,集大成者是布鲁姆。
化,即我们在关注小组系统的同时,也要注意小组 以外的系统,如家庭、学校、政府、单位和社会等 因素对小组的影响。
2.场域理论中的行为环境论、生活空间论和此 时此地的概念(考夫卡、勒温)
(1)行为环境论
(2)生活空间论
①构成生活空间的要素是人和环境,且这个环境只有 在与人的心理目标相结合时,才能发挥环境作用;
狭义的社会变迁则是指社会结构的变化。 社会变迁通常被划分为如下的类型: 以规模的差异可划分为整体变迁与局部变迁; 以变化方向可划分为进步变迁与倒退变迁; 按性质区别可划分为进步变迁与革命变迁; 按照人的参与程度可划分为自发变迁与有计划的变
迁,等等。
(二)社会目标模式小组工作的内 容和具体运用
(1)要把工作的重点向社会弱势与边缘群体 倾斜;
(2)为了顺利地达成小组目标,小组成员要 认真筛选;
(3)小组是开放的小组。
在社会目标模式下,小组的组员可以来去自 由,组员之间也可以因为共同的理想而求同 存异。
4.小组工作者的角色
在社会目标模式的小组工作中,社工扮演的是一个 可变的角色。
二、互惠模式
(一)理论基础
1.系统理论中人与环境关系的论述(贝塔朗菲)
系统理论中有关人与环境关系的论述认为,每个人 在其一生中都要面对三个制约其生存的环境系统:
(1)非正式的和自然的系统;
(2)正式的系统;
(3)社会系统。 系统的适应性,要求小组必须根据环境的需要而变
(1)小组有一个所有组员都共同期待的社会 目标;
(2)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组员要有一套共 同信仰的价值观;
(3)小组要作为一个整体去实施和开展社会 活动与社会行动;
(4)小组成员要在社会行动中逐步实现自我 完善和发展。
3.小组成员
在社会目标模式的小组实务中,社工要注意 下面几个方面:
1.参与、意识提升和赋权 社会政治民主理论建基于下述三个假设: 第一,主权在民,参与是人民的一种民主权利; 第二,沟通、理解和平等,都是从对话开始的; 第三,教育也是一种权利。
第一、个人层面
它是指通过赋权,使组员形成更加积极和更 具影响力的自我意识。
第二、人际或社区层面
(1)目的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3)层次性原则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绝不是各部分的简单相加,而
是层次结构相互关联着的整体。
(4)动态性原来自百度文库 系统是一个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第一、小组是由许多相互依赖的成员所 组成的一个微型社会系统。
第四讲
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 及其理论基础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弄清小组工作的主要工作模式, 理解和掌握小组工作各主要模式的基本概念、 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和实务技巧。
二、重难点
1.重点 小组工作的基本模式。
2.难点 各种模式在小组工作的应用。
一、社会目标模式
社会目标模式源于社会小组工作的早期实践, 是最早的一种小组工作模式。其中心概念是社 会责任和社会变迁。
1.小组工作的目标
社会目标模式小组工作的总目标是培养组员 的社会归属感,实现社会整合。
(1)发展和提高组员的社会意识和潜能,提 升组员应对社会变迁的责任感和责任心;
(2)提升组员的社会能力; (3)培养当地的社区领袖,并使其有意识、
有能力去带动和促进社会变迁。
2.小组的性质
社会目标模式下的小组,主要是透过一系列 社会目标的实现,去培养组员的社会意识和 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的变迁。
(三)社会目标模式的优势与局限
1.优势
(1)它充分地体现了社会工作最初追求的社会公正 和社会关怀的基本理念;
(2)它有利于社区赋权、社区发展和社会进步。
2.局限
(1)过分依赖意识形态,理论基础相对薄弱; (2)过分注重组织的力量,忽视组员个人的独特需
要,缺乏对个人动力的认识,强调解决群体需要优于 解决个体问题; (3)过分依赖社会工作者。
②生活空间具有动力的作用,且这种动力作用会驱使 一个人克服排斥力,沿着吸引力方向,朝着心理目标 前进;
③生活空间的动力作用是逐级展开的,行为者必须克 服重重壁垒,才能最终实现奋斗目标。
(3)此时此地
“此时此地” 强调的是此时此地的期待、自我评价和 记忆等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3.符号互动理论
5.实践原则
(1)在实务中社工要充分地尊重组员的自决, 绝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组员。
(2)小组应通过突出小组目标和任务达成的 办法来增强自身的凝聚力。
(3)机构和社区应当通过自身的政策、信念 与小组目标等去影响小组。
6.在中国的实际运用
目前在中国开展的专业小组工作,大多属于 社会目标模式下的小组工作。
(1)在小组开始和结束阶段,社工可能是一个倡 导者或引导者的角色。
(2)在小组的中间阶段,社工可能是使能者、资 源提供者或者榜样的角色。
①采取措施,推动组员的表达、分享、分担和支持 等活动,促成组员将达成社会目标的社会行动付诸 实施;
②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为组员树立学习的榜样;
③为组员提供信息和资源等方面支持。
第二、每个小组都是一个整体。
第三、每个小组都必须确立自己的总目 标和过程目标。
帮助组员达成目标任务,是小组工作的 总归宿。
第四、小组过程是一个动态化的、情境 化的过程。
3.社会变迁理论中的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 关系
广义的社会变迁是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是 从个人以至人类整体各个层次上社会现象的改变。”
它是指提升个人与他人合作促成问题解决的 经验与能力。
第三、政治或社会层面
它是指通过赋权,使组员获得更多的能力和 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实现个人和社会 的目标。
2.系统功能理论
系统功能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所有的有机体都是一个 系统。系统内部的各组成部分,既相互关联,又发 挥着各自的功能。
符号互动理论又称互动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库利和 米德,集大成者是布鲁姆。
化,即我们在关注小组系统的同时,也要注意小组 以外的系统,如家庭、学校、政府、单位和社会等 因素对小组的影响。
2.场域理论中的行为环境论、生活空间论和此 时此地的概念(考夫卡、勒温)
(1)行为环境论
(2)生活空间论
①构成生活空间的要素是人和环境,且这个环境只有 在与人的心理目标相结合时,才能发挥环境作用;
狭义的社会变迁则是指社会结构的变化。 社会变迁通常被划分为如下的类型: 以规模的差异可划分为整体变迁与局部变迁; 以变化方向可划分为进步变迁与倒退变迁; 按性质区别可划分为进步变迁与革命变迁; 按照人的参与程度可划分为自发变迁与有计划的变
迁,等等。
(二)社会目标模式小组工作的内 容和具体运用
(1)要把工作的重点向社会弱势与边缘群体 倾斜;
(2)为了顺利地达成小组目标,小组成员要 认真筛选;
(3)小组是开放的小组。
在社会目标模式下,小组的组员可以来去自 由,组员之间也可以因为共同的理想而求同 存异。
4.小组工作者的角色
在社会目标模式的小组工作中,社工扮演的是一个 可变的角色。
二、互惠模式
(一)理论基础
1.系统理论中人与环境关系的论述(贝塔朗菲)
系统理论中有关人与环境关系的论述认为,每个人 在其一生中都要面对三个制约其生存的环境系统:
(1)非正式的和自然的系统;
(2)正式的系统;
(3)社会系统。 系统的适应性,要求小组必须根据环境的需要而变
(1)小组有一个所有组员都共同期待的社会 目标;
(2)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组员要有一套共 同信仰的价值观;
(3)小组要作为一个整体去实施和开展社会 活动与社会行动;
(4)小组成员要在社会行动中逐步实现自我 完善和发展。
3.小组成员
在社会目标模式的小组实务中,社工要注意 下面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