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疾病概论-金惠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字数:11838 图:3 表:0
第二章疾病概论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
一、健康的概念
二、疾病的概念
第二节病因学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第三节发病学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第四节疾病的转归
第二章疾病概论
健康与疾病(disease)是一组对应的概念,至今尚无完整的定义,两者间缺乏明确的判断界限,因此本章仅能根据目前的认识,加以阐述。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
一、健康的概念
长期以来,人们常常认为不生病就是健康,但是实际上此种观点是不全面的。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提出:一般认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state of complete well-being )。换言之,健康至少包含强壮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精神状态。
为了达到健康和保持健康,必须从增强自我保健能力着手,并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卫生保健。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不健康的行为,如吸烟、醺酒、吃不洁食物、赌博、生活懒散等,均应预防和抵制,如果每个人注意个人卫生、注意体育锻炼,则可更好地保持健康,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
心理上的健康与身体的健康可相互影响。健康状况良好者除体魄强壮外,还应表现为精神饱满、乐观、勇于克服困难、事业性强、群众关系良好。心理的不健康可伤害身体,甚至引起躯体疾病。
健康的标准并不是固定的,它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变化,在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人群中健康的标准也会留略有不同。增强健康意识,保障个人和大众的健康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亚健康(sub-health)状态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此时机体处于非病、非健康并有可能趋向疾病的状态,故有学者称其为诱发病状态。引起亚健康状态的真正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工作压力、不良生活习惯、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有关,其表现既可有躯体上的表现,又可有精神心理上的异常。亚健康者在一般情况下能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但生活质量不高,工作效率较低,容易疲劳,同时可能出现食欲不振、失眠健忘、焦虑易怒、精神萎靡、性功能减退等表现。这种状态虽与心理性疾病患者有类似表现,但其严重程度还不能达到此类疾病的标准。
亚健康状态的群体很大,尤其在中年人里比例很高,但是目前缺乏明确的判断标准和针对措施,因此只能从加强自我保健、开展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功能、调节心理活动等多方面综防治,争取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发展,防止向疾病方向转化。
二、疾病的概念
疾病概念是对疾病本质认识的概括。它随人类对疾病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疾病本身的发展而变化。不同的疾病概念反映不同的认识水平和方向,从而决定疾病的防治原则和措施。因而学习和探讨疾病概念是为了正确、深刻认识疾病本质,了解其发病机制,制订尽可能正确的诊断和防治疾病的战略、战术,明确我们与疾病作斗争的行动方向。
目前一般认为,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过程,体内有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与体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以病毒性感冒为例,它常发生在机体疲劳、受凉以后,病毒侵入机体,对机体造成损害,与此同时,体内出现免疫反应加强等抗损伤措施,临床上出现咽喉痛、咽喉粘膜充血、流涕、咳嗽、发热等一系列表现,最后患病机体软弱无力,劳动能力明显下降。因此,简言之,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homeostasis)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第二节病因学
病因学(eteology)主要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疾病发生的原因简称病因,又可称为致病因素。它是指作用于机体的众多因素中,能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病特征的因素。病因在一定条件下发挥致病作用。因此也可以说,病因是指能引起某一疾病的特定因素,它是决定疾病特异性的。
病因种类很多,一般分成以下几大类:
(一)生物性因素
是一类比较常见的病因。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等)和寄生虫。这类病因的致病作用主要与病原体致病力强弱与侵入宿主机体的数量、侵袭力(invasiveness)、毒力以及它逃避或抵抗宿主攻击的能力有关。此类病因(特别是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常常构成一个传染过程。
这一类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时具有以下特点:
1.病原体有一定的入侵门户和定位例如甲型肝炎病毒,可从消化道入血,经门静脉到肝,在肝细胞内寄生和繁殖。
2.病原体必须与机体相互作用才能引起疾病只有机体对病原体具有感受性时它们才能发挥致病作用。例如,鸡瘟病毒对人无致病作用,因为人对它无感受性。
3.病原体作用于机体后,既改变了机体,也改变了病原体,例如致病微生物常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有些致病微生物自身也可发生变异,产生抗药性,改变其遗传性。
(二)理化因素
此类病因包括机械力、温度(如高温引起的烧伤、低温引起的冻伤)、大气压、噪声、电离辐射、强酸、强碱、化学毒物或动植物毒性物质等。理化性因素致病常可发生在一些突然事故、特殊环境中。
物理因素的致病具有以下特点:
(1)大多数物理性致病因素只引起疾病的发生,在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中它们本身不再继续起作用。
(2)它们所引起的疾病潜伏期一般较短,或者根本没有潜伏期,只有紫外线和电离辐射,由于能量在体内转化的关系,可能是例外。
(3)物理性因素的致病作用,对机体各器官组织来说,大都没有明显的选择性。
化学性因素的致病具有以下特点:
(1)不少化学性因素对机体的组织、器官有一定的选择性损伤作用。例如ccl4主要引起肝细胞中毒等。
(2)化学性因素在整个发病过程中都起一定的作用,但一旦进入体内后,它的致病性常常发生改变,它可被体液稀释、中和或被机体组织解毒。
(3)化学性因素的致病作用除同毒物本身的性质、剂量有关外,在一定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