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概况和文化
中国抗日战争战争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
中国抗日战争战争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中国抗日战争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一场重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中国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
一、政治影响中国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政治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国共合作: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为了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期而艰难的合作。
抗战期间,两党加强了联系和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这种合作为日后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的政权结构和政党制度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石。
2. 战时政权调整:抗战期间,国共两党共同设立的抗日根据地和八路军、新四军掌握的地区,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
这些政权的建立和运作,探索了一种民主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结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 战争人民政权的兴起:在抗战期间,战争条件下的抗日人民政权崛起,给中国社会结构带来了新的变化。
农村中的抗日游击队,以及城市中的地下党组织,对民众开展政治动员,实行自给自足的经济制度,为中国社会结构注入了新的元素。
二、经济影响1. 工业生产的发展:为了满足抗战的需要,中国政府和人民加强了对工业发展的重视。
大规模的战争需求推动了中国工业的发展,一些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新的工业体系逐渐形成。
这对中国社会结构的经济基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农村经济的调整:抗战期间,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使许多农村地区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束缚。
由于抗战需要,土地改革和减租减息运动在一些地区得到推动。
这些改革不仅有助于发展农村经济,也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农村基础产生了一定的调整。
三、社会文化影响1. 民族主义意识的觉醒:中国抗日战争引起了广泛的民族觉醒,人们对国家存在和尊严的认识进一步增强。
这种民族主义意识的觉醒,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妇女地位的提升:抗战期间,天津、上海等城市的妇女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展现了坚强的意志和出色的能力。
中国抗日战争的文化影响
中国抗日战争的文化影响中国抗日战争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重要历史事件。
这场战争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对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抗战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抗日战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从不同角度展示其重要性。
一、战争题材艺术的繁荣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得许多艺术家投身于创作以战争为主题的作品。
战争的残酷和英勇抗争的情感被生动地呈现在文学、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中。
例如,作家巴金的《家》、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作品以其深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此外,电影《英雄儿女》等也成为反映抗战英雄形象的经典作品。
这些作品传递了中国人民团结抗战的精神,激励了更多的人投身于抵抗侵略的行列。
二、爱国主义情感的强化中国抗日战争极大地加强了中国人民对国家的爱和忠诚。
在战争的威胁下,中国人民不仅团结一致,还为了保家卫国而舍生忘死。
这种爱国主义情感贯穿了整个抗战时期,许多文艺作品也积极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
这种情感在战后的中国社会中仍然持续存在,并在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民族自豪感的增强中国抗日战争也使得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得到了增强。
在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的过程中,中国人展现出的英勇和坚韧使世界瞩目。
这种民族自豪感在战后尤为明显,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中国人民从中获得了自信和自尊,对中国文化的自我认同感进一步加深。
四、历史记忆的传承中国抗日战争在中国社会的历史记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战争中的各种历史事件和英雄事迹成为了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历史事件和英雄事迹通过教育、纪念活动等方式被传承下来,使得后代对抗战的认识不断加深。
这种历史记忆的传承对塑造中国文化的自身认同和文化认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抗日战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它催生了众多以战争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并强化了人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作为中国历史记忆的一部分,抗战也在传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政治与政权建设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政治与政权建设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抵御侵略者的入侵而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在长期的战乱和动荡时期中艰难奋斗,不仅进行了军事上的抗击,也积极进行了战时政治和政权建设。
本文将从政治动员、政权机构以及抗战文化等方面探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政治与政权建设。
一、政治动员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政治动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面对强大的侵略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协调各个抗日力量,广泛动员全国人民参与到抗战中来,形成了全民抗战的战略格局。
党的各级组织利用宣传、教育和组织等手段,广泛发起爱国主义和抗日主义的宣传运动,号召人民发扬抗战精神,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抗战意志。
同时,政府也通过实施农村抗战政策,调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到抗战中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城市支援农村的战略策略。
二、政权机构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政权机构的建设是战时政治与政权建设的重要方面。
中国共产党携手国民党抗日政府,在战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政权机构。
通过统一战线的形式,成立了国共两党联合政府,共同制定了各项抗战政策。
同时,为了更好地动员和组织各个抗日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各级军政机关,如军事委员会、行动委员会等,协调指挥抗日战争的进行。
这些政权机构在战时起到了指挥和组织的作用,有效地推动了抗战事业的进行。
三、抗战文化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抗战文化是战时政治与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战文化包括了众多抗战题材的文学作品、电影、戏剧和音乐等艺术形式,通过宣传和表达,激发和弘扬抗战精神。
这些作品以英雄人物和伟大事件为题材,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英勇斗争和无私奉献。
同时,抗战文化也通过纪念活动、教育活动等形式,弘扬抗战历史的重要意义,培养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抗战意识。
四、战时政治与政权建设的意义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政治与政权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有效地推动了抗战事业的进行,也对中国的政治体制和国家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抗日战争的背景与起因
中国抗日战争的背景与起因近代中国历经了一系列的战乱和外侮,其中最重要的一场就是中国抗日战争。
这场战争的背景和起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多因素。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来探讨中国抗日战争的背景与起因。
一、政治背景中国抗日战争的政治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晚清时期。
当时,中国由于内忧外患,国力衰弱,成为列强的争夺对象。
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受到了严重侵犯。
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人民渴望摆脱外国的控制,实现国家的独立和统一。
二、经济背景中国抗日战争的经济背景主要表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
19世纪末以来,中国的经济遭受了列强的掠夺和瓜分,大量的资源和财富流失到了外国。
此外,列强的不平等条约和经济控制,使中国的工业和农业发展受到了限制。
中国的经济衰退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人民的贫困,这为日本侵略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社会背景中国抗日战争的社会背景主要表现在社会的不公平和民众的不满情绪。
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由于封建统治的腐败和社会不公,广大的农民和工人阶级遭受了剥削和压迫。
这种社会不公平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民众的反抗情绪,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提供了社会基础。
四、文化背景中国抗日战争的文化背景主要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现代文化的兴起。
在晚清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价值,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变革方案。
这种文化复兴的运动为中国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的提升提供了动力。
与此同时,西方文化的传入也激发了中国人民对自由、民主和平等的向往,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思想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抗日战争的背景与起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多因素。
政治上,中国面临外侮和内忧,渴望实现国家的独立和统一。
经济上,中国的资源和财富被列强掠夺,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社会上,社会不公平和民众的不满情绪为抗日战争提供了社会基础。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政治经济哲学文化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经济:战争的目的就是经济,日本只是一个岛国,地少物薄,所以他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是看中了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我国在抗日战争期间经济萧条,由于之前经历了辛亥革命,八国联军侵华,列强侵占中国资源并大肆掠夺,通过赔款等一系列方式多走了中国很多资源,可以说当时的中国,没有技术支持也没有安定的社会条件,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再加上当时日本对中国进行的经济封锁,但是毛主席的战略眼光独到,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战略思想,经济上采取的都是独立自主的生产和发展政策。
根据地的经济生产给前线的战斗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勤保障和装备供应。
小米加步枪的战略方式,是中国的经济逐渐发展,也为前线提供了物质保障。
哲学:抗日战争期间,我国最统一的精神就是“爱国精神”,四万万同胞的心声是一致的,保家卫国,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的爱国主义,团结御侮,共赴国难,是“抗战精神”的核心内涵,也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但是反观国民党高层,从抗战起始便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遭到了全国热您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所以即使作为当时中国“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党”,也没有能最终将中国变成蒋家的天下,由此可见,群众基础,群众的力量,是在生产力的最大保证,生产力决定了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又决定了上层建筑,只有从人民出发,为人民着想,才能实践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团结一致。
文化: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源远流长、不曾中断,这是因为中华人民一直依靠顽强执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支撑着。
这种精神可谓民族之魂。
毛主席也一直以这种精神为宗旨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抗战时候的中国,战斗文化贯穿了始终,虽然日军奉行欲灭其国先灭其文化的说法,每到一个地方便逼迫当地的学生学习日语和日本文化,但是我也能相信,中华民族的战斗精神,抗日精神,始终在他们的信仰中深深扎根,捐躯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勇敢拼搏的英勇战斗精神;舍生忘死的不畏牺牲精神; 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是当时深深扎根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的,这种文化,不需要教,只要是中国人,就会有,这便是文化的底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937~1945中国社会背景总结
1937~1945中国社会背景总结摘要:一、引言二、1937-1945年中国社会背景概述1.抗日战争时期2.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迁3.战争对民生的影响三、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1.战争损失2.民族觉醒与抗争精神3.战后重建四、民国时期的经济发展1.国民经济建设运动2.战时经济政策3.经济困境与改革五、社会变革与教育进步1.社会阶层变动2.妇女地位提升3.教育改革与发展六、战争结束后中国的变革1.政治体制的变革2.经济恢复与重建3.文化、教育事业的复兴七、结语正文:一、引言1937年至1945年,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我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争压力和国内政治、社会变革。
在这个背景下,民国时期的中国社会经历了种种磨难,也展现出民族的坚韧和不屈精神。
本文将对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进行总结,以揭示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战后的变革。
二、1937-1945年中国社会背景概述1.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由此展开。
战争使得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混乱和困境,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大量民众流离失所。
2.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迁在这一时期,民国政府在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尽管战争不断,但这些改革仍然推动了中国社会的一定程度的发展。
3.战争对民生的影响战争给民生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粮食短缺、疾病流行、物价上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民众的生活。
然而,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中国人民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存能力和抗争精神。
三、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1.战争损失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战争之一,据估计,战争期间我国死伤人数超过3500万,财产损失无法估量。
2.民族觉醒与抗争精神面对强敌,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得到了空前提高。
广泛的抗日游击战争和正面战场的英勇抵抗,展现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3.战后重建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国展开了战后重建工作,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和意义
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和意义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是二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1937年开始,持续了八年的抗日战争,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和意义。
一、战争背景和经过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正处于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危机之中。
社会矛盾加剧,政治动荡不安,外部侵略愈加威胁。
1937年7月,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
从此,抗日战争正式爆发。
抗日战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37年至1940年,正面战争和游击战交替。
第二阶段是1940年至1942年,抗战进入低谷期。
第三阶段是1942年至1945年,中国抗日力量逐渐壮大,最终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得以胜利结束。
二、战争的意义和影响1. 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是二战时期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坚决抵抗,有效地牵制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力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纵观二战时期,抗日战争其中的牵制和组成部分的作用不容忽视。
2. 中国民族精神和团结精神的反映抗日战争体现了中国民族精神和团结精神的最高体现。
面对外敌入侵和危机的威胁,全民族积极响应,团结一致,为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而战。
在苦难和艰辛中,中华民族展现了巨大的韧性和生命力,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3. 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大改变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在地缘政治格局中的重要性得到了巨大增强。
中国全面抗日并最终胜利,成为亚洲大国,也是反法西斯军事联盟的主要盟国之一。
中国在世界政治、军事和经济领域的话语权得到了提升,也为中国今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三、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人物和经典事迹抗日战争中有许多英勇的人物和经典的事迹,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
如抗日名将赵登禹、刘伯承、远征军等,以及抗日女烈士罗瑞卿、林希瑾、邓颖超等。
其中,宋庆龄女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权威人物,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中国的复兴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抗日战争背景分析
中国抗日战争背景分析中国抗日战争是指中国人民迎击日本侵略的战争。
这场战争是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所进行的一次艰苦卓绝的斗争。
背景是20世纪和平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危机日益严重,加之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使得中国陷入危机四伏、社会动荡的局面。
接下来,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全面分析中国抗日战争的背景因素。
政治背景中国抗日战争的政治背景是国家内外政治格局的错综复杂。
一方面,中国国民政府在历经北洋政府和国民革命军政府的更迭后,于1928年建立,但其统治范围仍然不完整;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和苏区创建崛起,日益成为国内政治力量的重要一员。
加之,国内各派系之间的矛盾和争斗不断升级,导致国家政治的动荡不安。
经济背景经济背景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因素之一。
20世纪之初,中国经济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和经济掠夺,使中国经济遭受巨大压榨。
此外,加上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使中国的经济状况更加严峻。
而日本则利用中国国内的经济脆弱局势,加速其在中国的殖民化进程,进一步加深了中日之间的矛盾。
社会背景中国抗日战争的社会背景与它的政治和经济背景紧密相连。
中国的社会矛盾极为尖锐,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对中国劳动人民进行严重剥削,贫富差距悬殊。
加之,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激化,使中国社会陷入持续的动荡和不稳定。
文化背景中国抗日战争的文化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与碰撞。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在文化上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传统价值观的动摇和文化的融合导致思想观念的多元化。
而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国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思想也得到了迅速扩张,成为统一中国的重要力量之一。
综上所述,在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已达到严重紧张的状态。
这些背景因素使得中国社会成为日本侵略的主要目标,并催生了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抗日斗争的决心。
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顽强拼搏的伟大历史篇章,对中国的抗战取得胜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抗日战争》课件
中国各个政治力量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战线,为抗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抗战的进程
1
渡江战役的胜利
2
由中国军民取得的重要战役胜利,扭
转了战局,给中国注入了新的希望。
3
第二次国共合作和长沙会战
4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使抗日
战争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点。
5
战争开始及初期的抗击
2 学习和传承抗战精
神的现实意义
学习和传承抗战精神, 对于当代中国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可以激励 人们为国家的繁荣发展 贡献力量。
3 国家未来发展的展
望
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 国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为我们的 美好未来展开了无限可 能。
《抗日战争》PPT课件
抗日战争PPT课件,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展示中国抗击日本 侵略的伟大历程。让我们一起重温这段光辉的历史!
一、背景介绍
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混乱的政局、薄弱的经济和文化危机,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契机。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和原因
日本军国主义的兴起及其对中国野心的渴望,导致了针对中国的侵略行径的发生。
世界反法西斯的影 响和意义
中国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 要参与者,为全球反法西斯 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对国际政治局势和 大国历史发展的影 响
抗战对国际政治局势和各大 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世界格局的改变打下了基 础。
四、抗战遗产
抗战精神及其传承
抗战精神是中国国民性格的重 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对于国家 发展至关重要。
英勇的中国军民抵抗日军入侵,标志 着抗战的开始。
百团大战和淞沪抗战
抗日战争中的日本侵略与中国文化保护
抗日战争中的日本侵略与中国文化保护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场战争,它不仅仅是中国人民为保卫国家独立而进行的斗争,更是一场文化保卫战。
日本侵略者不仅试图占领中国领土,攫取政治经济利益,还试图扼杀与摧毁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
然而,中国人民顽强地抵抗了侵略者的进攻,不仅保卫了国家的独立和尊严,还成功保护了中国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1. 抗日战争背景抗日战争爆发于1937年,日本侵略者利用中国内部纷争和腐败,以及对中国的军事上的优势,发动了对华北、华中和华南的侵略行动。
他们的目标是控制中国,并迫使中国人民接受他们的统治和文化。
然而,中国人民没有屈服,他们奋起抵抗,保卫自己的国家和文化。
2. 日本侵略对中国文化的破坏日本侵略者在进攻中国的过程中,对中国的文化遗产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和掠夺。
他们焚毁了古代文献、艺术品和历史建筑,目的是消除中国人民的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他们还试图抹去中国人民的历史记忆,暴力镇压了抗日的文化人士和知识分子,禁止使用中文和传统的中国节日,强制推行日本的语言和文化。
3. 中国文化保护的措施面对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威胁,中国人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自己的文化。
首先,他们隐藏了许多重要的文物和古代文献,以避免被日本人掠夺。
其次,中国的文化人士积极参与抗日战争,在战斗中保护和传承着中国的文化精神。
他们写诗作歌,宣传抗日理念,坚定人民的抗日信念。
此外,中国人民还保留并传承了许多传统的节日和习俗,这使得他们能够保持文化传统的连续性,并振奋了人们的斗志。
4. 文化的胜利尽管日本侵略者在军事上取得了一些胜利,但他们最终没有征服中国人民的心灵和文化。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团结一致,坚定不移地保卫了自己的文化。
他们通过创作文艺作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揭示了日本侵略者的罪恶行径。
中国的文化勇敢地抵抗了外来文化的入侵,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5. 抗日战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抗日战争不仅保护了中国的文化,还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文化的含义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上说,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中国共产党对文化的界定:中国共产党文化的核心就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科学理论。
中国共产党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继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借鉴西方文化中的进步内容,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实践中逐步确立和完善的,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关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和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思想理论、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的观念体系。
简单概括,中国共产党文化就是中国共产党取向模式,它包括中国共产党价值取向、认知取向、态度取向、信仰取向、情感取向等。
中国共产党文化的构成要素包括党的奋斗目标、党的思想、党的价值观、党的意识、党的理想信念、党的心理、党的情感、党的精神、党的作风、党的道德、党的思维模式、党的行为规范、党的行为方式等。
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可分为前30年、中间30年和后30年,前30年主要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建设,中间30年主要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化建设,后30年主要是改革开放时期的文化建设。
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文化纲领,在纲领的指导下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一、新民主主义时期党的文化建设新民主主义时期党的文化纲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在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朝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方向发展。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文化建设可分为四个阶段:党成立初期(包括国民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
1、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党的文化关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注意阐发、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特别是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并开始尝试用它们来研究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等新兴的社会科学,分析宗教、道德、语言文学、民族等各种社会文化问题,论证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中国抗日战争重庆抗战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中国抗日战争重庆抗战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场战争,而重庆则是国共两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
在重庆抗战时期,政治和经济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于战争的胜败和国家的未来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本文中,将对重庆抗战时期的政治与经济进行论述。
一、重庆抗战时期的政治在重庆抗战时期,重庆成为了国共两党的临时政治中心。
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政府和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政治上,两党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制定战略决策,协作组织军队,并实施政治、经济、社会的抗战措施。
在重庆,国共两党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政治上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合作局面。
通过规范的政治制度和政府机构,他们共同建立了有效的抗战决策和实施体系。
此外,重庆还成为了中国政府与外国政府的交流中心,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为战争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和资源。
二、重庆抗战时期的经济重庆抗战时期的经济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面对日本的侵略,重庆经历了战时经济的巨大挑战。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保障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转。
例如,实施了粮食统购统销制度,控制了物价,保障了人民的生活需求,并通过加强工业生产,保障战争物资的供应。
同时,重庆也成为了中国战时经济的重要中心之一。
大量的工厂和企业转移到了重庆,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军需物资和战争装备。
战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人民的就业,也提高了国家经济的实力。
重庆还成为了国民党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的财政、金融中心。
在这里,政府组织了抗战债券的发行和借贷活动,筹措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战争和国家建设。
此外,重庆还发展了金融服务业,成为了国内外资本的聚集地,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综上所述,重庆抗战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政治上,国共两党通过合作组织战争,保障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抗战胜利;经济上,重庆成为了国家经济的中心,为战争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和物资。
重庆抗战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成果,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奠定了基础,并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抗日战 争给中 国人民带来了哪些深远影响
抗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哪些深远影响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段极其悲壮而又伟大的篇章。
这场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和损失,更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现代中国的面貌。
政治方面,抗日战争使中国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促进了中国政治格局的重大变革。
在战争的洗礼下,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团结一心、抵御外敌的重要性。
全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摒弃前嫌,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这一统一战线的形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的政治影响力的提升创造了条件。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人民利益和抗战需要的政治主张,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拥护和支持。
这使得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后期逐渐成为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核心力量。
同时,抗日战争也推动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国民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政治的民主化进程,扩大了民众的政治参与。
尽管这种改革还存在诸多局限,但在一定程度上为战后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济方面,抗日战争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经济资源进行了疯狂的掠夺,大量的工厂、矿山被侵占,农田被毁坏,商业活动受到严重破坏。
这使得中国原本脆弱的经济体系濒临崩溃。
然而,战争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为了支持抗战,后方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和农业生产运动,推动了工业和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在金融领域,为了筹集抗战资金,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发行国债、改革货币制度等。
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了独立自主的经济政策,发展了自给自足的经济,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社会方面,抗日战争导致了大量人口的迁移和流动。
为了躲避战火,无数民众被迫背井离乡,形成了规模庞大的难民潮。
这不仅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对社会秩序和稳定造成了冲击。
然而,这种人口的流动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同时,抗日战争也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
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形势和音乐
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形势和音乐
抗日战争(1937-1945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其重要的时期,不仅决定了中国的命运,也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政治形势动荡不安,但音乐作为一种文
化形式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政治形势方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民党派在对日抗战中形
成了一种抗日统一战线。
这种统一战线的形成使得政治形势相对稳定,各方力量聚合,形成了国共合作的局面。
在这种局势下,许多
音乐作品纷纷涌现,表达了人们抗日斗争的决心和团结精神。
音乐方面,抗日战争时期,大量的抗战歌曲和爱国歌曲涌现出来,成为人们团结抗战的一种表达。
这些歌曲极富激情和动力,能
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斗志,鼓舞士气。
著名的抗战歌曲如《义勇
军进行曲》、《白发魔女传》等都成为了当时的经典之作。
此外,抗日战争时期,音乐也成为了宣传抗战的有力工具。
政
府组织了各类音乐演出和音乐会,通过音乐来增强人们的爱国意识
和抗战信念。
这些音乐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起到了凝聚民心的作用。
总之,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形势和音乐密不可分。
政治形势动荡下的音乐作品,既是人们斗争精神的抒发,也是凝聚民心、鼓舞士气的力量之源。
这段时期的音乐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民族团结和民族解放的象征。
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的影响
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的影响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战争,对于中国的影响是深远而长久的。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方面来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的影响。
一、政治影响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带来了重要的政治影响。
首先,胜利使中国重新夺回了自身独立和主权,结束了长达八年的侵略战争。
这让中国从半殖民地的地位上解放出来,重建了中国政府的威信和权威。
其次,抗日战争的胜利也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争,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与国民党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
这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可和支持,为日后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了基础。
最后,胜利还为中国的政治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
战后,中国迅速进入了内战时期,但最终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政权交接。
抗日战争胜利为中国打开了建立独立稳定政权的机会,为中国的政治发展提供了无尽的可能。
二、经济影响抗日战争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战争期间中国的经济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各种基础设施、工厂和城市都遭受了敌人的破坏,给中国的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
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中国经济也开始迅速恢复并发展。
胜利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建举措,重点发展了农业、工业和交通等领域。
同时,中国也从抗日战争中吸取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加强经济建设的规划和管理,为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还推动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
战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加入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并与其他国家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和经济合作关系。
这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开放和发展,为中国的发展增添了动力。
三、社会影响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首先,战争让中国人民的抗日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大大提升。
通过与敌人的艰苦斗争,中国人民形成了众志成城的集体精神,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
其次,战争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改革与进步。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施了一系列的土地改革、妇女解放和教育普及等社会改革措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抗日战 争时期的政 治形势与抗争
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形势与抗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充满血与火、苦难与抗争的历史。
在这一时期,政治形势错综复杂,各方力量相互角逐,而中国人民的抗争则展现出了顽强不屈的精神和伟大的民族意志。
20 世纪 30 年代,日本军国主义野心膨胀,妄图通过侵略扩张来满足其资源需求和称霸野心。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
此时的政治形势严峻,国内存在着各种政治势力和主张。
国民党内部存在着不同的派别和观点。
一部分亲日派主张妥协退让,试图通过与日本的谈判来维持其统治地位。
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部分国民党高层,初期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将主要精力放在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上,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了消极抵抗的态度。
这种做法不仅削弱了中国的抗日力量,也让民众对国民党政府的抗日决心产生了质疑。
然而,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始终坚定不移地主张抗日。
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就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抗日。
同时,积极组织抗日游击队,在东北地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抗日主张,如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
这一主张得到了广大爱国人士和民众的支持和响应。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这一统一战线的形成,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政治基础。
全国各界民众也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商人等不同阶层的人们,以各自的方式为抗日贡献力量。
工人举行罢工,抵制日货;农民为前线提供粮食和物资支持;知识分子通过宣传抗日思想,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商人捐款捐物,支援抗战。
在政治策略上,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通过发动群众,实行土地改革等政策,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
抗日根据地不仅成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战场,也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提供了坚实的后方保障。
而国民党则主要负责正面战场的作战。
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与启示
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与启示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战争,也是中国人民在二战期间对抗日本侵略的伟大斗争。
这场战争不仅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伤痛,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启示。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探讨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与启示。
一、政治影响首先,抗日战争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争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统一战线的形成,使各党派、阶级、民族共同抗击外敌。
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广泛发动群众,起到了重要的领导作用。
抗战胜利后,共产党通过建立统一战线,与国民党合作,最终实现了中国的解放与统一。
二、经济影响抗日战争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战争期间,日军采取了野蛮的掠夺政策,导致中国很多地区遭受重大破坏,农田荒废,工厂停产,交通运输中断等。
同时,战争所需的军费也使中国经济面临巨大的压力。
然而,抗日战争也促进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为了增强抗战能力,中国加快了战时工业的发展,以满足战时需求。
这为中国后来的工业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文化影响抗日战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争唤起了中国人民对自身国家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在这段时间里,文化人士积极参与到宣传抗日救亡思想的活动中,他们通过文学、戏曲、电影等不同形式的艺术创作,向全国人民传达抗日精神与爱国情怀。
这种文化运动在中国社会引发了一股同仇敌忾、爱国热潮,形成了一种浓厚的抗日战争文化。
四、社会影响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还在社会结构和社会观念上产生了深刻的改变。
抗战期间,许多中国人民走出家庭,投身到公共事务中,主动参与到抗战和救国运动中。
这种社会参与的意识与能动性的提升,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抗战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与普及,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综上所述,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与启示。
它不仅以巨大的破坏力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也唤起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答: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抗日时期,为了支持长期抗战,民主根据地进行了全面的,体现“军民兼顾”、“公私兼顾”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
根据地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主要有:由政府或机关、学校、部队经营的公营经济;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集体活动的合作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以及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
同时,还残存着地主经济。
前四种构成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
根据统计资料,个体经济占最大比重,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占第二位,公营经济占第三位,合作经济占第四位。
公营经济在数量上虽然不是主要的,却占了主导地位。
政府掌握着国民经济命脉的财政金融和对外贸易。
因此,公营经济是骨干,是领导力量,引导和帮助合作经济与私营经济在适合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范围内得到充分发展。
而很多工业,除了政府直接经营外,政府与私人采取共同投资经营的方式经营。
1943年以后,公营工厂普遍实行了“合作制”。
工人做人股,厂方资金做钱股,工人也有入钱股的,四个月或半年一期,到期按股分红。
这种合作制是新民主主义公营企业联系厂方与工人之间利益较好的工资形式。
此外,根据地各单位的手工作坊、公营商业,也都采取了不同形式的公私合营形式。
公营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骨干,是民营经济的模范与指导;是有组织性有计划性的经济;其任务是:保证军用公用供给,帮助国民经济的发展。
合作经济,主要有农业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以及消费合作社、运输合作社等形式。
农业合作社,只是人力和畜力相互变工,各人地里的庄稼仍归各人所得。
这种分配方法叫“按地分配”。
此外,还有按照劳动力分配的形式。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以及消费合作社等都是群众自己拿钱集股办的。
合作社实行分红制,股金作钱股,职工中由入股的,钱为钱股,人为人股,按期按股分红。
合作经济建筑在私有制基础上;不取消剥削,只是限制剥削;是一种比较有计划有组织的经济。
它有利于发展生产,增进私人利益,增加了社会财富,增加了对政府财政负担的能力,政府也奖励这种经济的发展。
“平型关大捷”为中国抗战期间的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留下了卓越的足迹
“平型关大捷”为中国抗战期间的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留下了卓越的足迹平型关大捷是中国抗战期间最重要的战役之一,也是中国迎战日本侵略的第一次胜利。
这场战役在政治、军事、社会和文化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留下了重要的历史足迹。
一、政治方面的影响平型关大捷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国民党政府的士气,加强了国共两党的合作,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威望,为抗战的持续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治支持。
此外,战胜日军也使得一个统一的中国更具可能性,使得国共合作得以继续推进。
二、军事方面的影响平型关大捷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战胜日本侵略军的战役,也是包括日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步兵战争,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激励了中国军队和民众的抗日意志。
平型关大捷的胜利也证明中国军队具有打败日本军队的能力,为中国军队在整个抗战期间的战争指导方针和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社会方面的影响在平型关大捷中,参加战斗的真正英雄们,包括在前线的将士和后方的伤员,无不表现出中国的精神,无私、勇敢的精神在每个战士中得到完美的体现,以习惯我们所理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每一个血泪与牺牲为代表的纷繁御印。
四、文化方面的影响平型关大捷的胜利对于中国的文化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战斗中的许多英雄士兵及成果,成为现代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象征之一,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精神和自我信仰。
这些文化象征成为了中国文化斗争中的重要创造和传承,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繁荣与自信的体现。
综上所述,平型关大捷作为中国抗战最重要的战役之一,对国家的政治、军事、社会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留下了重要的历史足迹。
更重要的是,平型关大捷的胜利为未来的中国抗日战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牢记“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以史为鉴,知耻后勇。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发展过程,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客观评价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处理
适当删减,稍有补充
教学
方法
教法设计
问题导学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日本侵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杀人、放火、抢劫、强奸,罪行数不胜数。由于教材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举,只选了日军暴行中的三件事。一是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犯下的最残暴的罪行之一,也是历史教科书的传统内容。二是潘家峪惨案。这是日军侵华期间在敌占区制造的大屠杀惨案。三是日本“七三一部队”。“七三一部队”是日本侵略军的细菌部队,它惨无人道地用中国活人作解剖、细菌等各种试验,制造细菌武器,残害大批中国人。
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对此教师应启发学生结合中国八年抗战的事实,从国际、国内等方面结合有关史实思考分析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良好习惯。最好进行一下小组讨论,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选代表发言。最后由老师对学生的认识作以下简单总结:
(1)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课时编号
25-26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教室
课题名称
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概况和文化
课时数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牢记“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以史为鉴,知耻后勇。
2、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发展过程,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目标
通过历史资料和图表,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一、全民族抗战
1.卢沟桥事变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开始了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日本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教师在讲授时可结合“历史纵横”栏目中列举了四件日本侵略中国的史实,提问学生:这四件史实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主要是说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日民族矛盾上升。进一步提问:这对国共两党带来什么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这促使国共两党由内战对抗开始走上合作抗战。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栏目,让学生认识到在中华民族处在亡国灭种危机之中形势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便成为历史的必然。
2.血洗潘家峪
血洗潘家峪,只是日本侵略军在为消灭八路军、新四军,摧毁敌后抗日根据地,日本在对解放区的血腥扫荡中,彻底推行野蛮的"三光"政策,欠下了累累血债的一部分。在抗日战争的八年间共被杀害318万人,被抓走276万人,1952万间房屋被烧毁,损失粮食1149亿斤、耕畜631万头、猪羊4800万只、农具家具2亿2270万件、被服2亿2963万件。从这一笔一笔的血债中可以看出,日本侵略军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是多么野蛮、多么凶残!
三、抗战的胜利
教 学 过 程 实 施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活动
教学方法与手段
1.百团大战
关于百团大战,教师可结合世界史的有关内容和当时中国所面临的现实,介绍百团大战的背景和目的。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第二年,法西斯德国正在欧洲猖狂一时,日本被盟友的“成就”所鼓舞,也积极准备太平洋战争,为巩固中国战场,一方面采用政策诱使国民政府投降;另一方面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妄图困死根据地的军民。中国抗战,出现了正面战场空前的投降危险、敌后战场形势困难的局面。
3.七三一部队
1927年在有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出席的"东方会议"上,公然提出了"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 必先征服满蒙的侵略主张,日本陆军参谋本部于1932年也采纳了石井四郎进行生物武器这一灭绝人性的主张,在日本成立了所谓"防疫研究室",开始了细菌武器的研究和试验。一九三一年,日本军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以后,在中国东北组织了石井细菌研究所。他们纠集了一批日本细菌学者秘密地进行细菌武器研究。曾任日本关东军医务局局长的梶冢龙二,就是运用细菌武器的鼓吹者,他竭力支持和推荐石井四郎以侵略战争为目的而加紧研究细菌武器。
从七七卢沟桥事变起,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企图迅速灭亡中国。强大的外部压力,促使内部的团结。面时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严重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开始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国人民共同抗战。抗日战争不是哪一党哪一派或哪一个战场的抗战。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战。
2.全面抗战路线
面对日本的侵略,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召开洛川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引导学生思考洛川会议召开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然后指出洛川会议后,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人后方,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建立了晋察冀、晋冀鲁豫等十几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抗击了半数以
学法设计
讨论法、评价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
资源
准备
教学资料
教材、网络资源
信息资源
网络信息、教学内容
仪器设备
多媒体
耗材
作业布置
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教学反思
教 学 过 程 实 施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活动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又发动一系列侵略中国的事变,中国人民头上始终笼罩着战争的阴云。1936年日本又制定“国策基准”的侵略方案,1937年,日本为了摆脱新危机,终于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1.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重庆成为战时的陪都。日军占领南京后,制造了长达六个星期的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总计屠杀无辜居民和
教 学 过 程 实 施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活动
教学方法与手段
已解除武装的中国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在有条件的学校,可放映《南京大屠杀》影片、录像片或幻灯片。
(2)抗战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供了一个弱国战胜帝国主义强国侵略的经验和范例,也促进了民族觉醒和唤起了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采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同时,使党和人民得到巨大发展。这一切都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大部分军队,使其不能北攻苏联,又大大减轻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对美英的压力,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1938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在日军华中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略军进行了长达六周之久的烧杀抢掠,对中国军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根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调查报告:无辜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被集体杀害,并焚尸灭迹的有十九万多人;被零散屠杀,尸体经慈善团体掩埋的有十五万多人,总共有三十多万人丧生。在南京城郊,侵略军大肆洗劫机关、仓库、商店、民宅、村舍,古玩文物,鸡鸭猪牛、粮食蔬菜,无所不抢。全市约有三分之一的建筑物被日军烧毁。这就是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
教 学 过 程 实 施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活动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上的侵华日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相持阶段到来以后,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3.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
抗日战争开始后存在着两个战场。一个是正面战场,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一个是敌后战场,以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为主。这两个战场都是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战场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这时期正面战场的特点是努力抗战与节节败退交织并存,国民政府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等著名的五大会战。作战是比较积极的,在抗战中起了很大作用;第一,消耗了日军大量兵力,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对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重要作用。第二,鼓舞了民心士气,特别是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大捷,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御敌。第三,支援了敌后战场的抗日游击战争。第四,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争取了国际上的同情和支持。但这时期也正是在正面战场上出现了丧师失地、一溃千里的严重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