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微生物与免疫技术绪论

合集下载

动物微生物教案

动物微生物教案

动物微生物教案第____课时绪论教学目标:了解微生物的基本内容,明确微生物学研究的目的、意义和课程学习的主要任务。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微生物的概念和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一、微生物简介(一)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是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绝大多数是肉眼看不到的,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类低等生物的总称。

从广义上讲:它包括单细胞的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酵母菌、藻类(蓝绿藻)、原生动物等;多细胞的霉菌;以及不具细胞结构的病毒(动物、植物、昆虫病毒,噬菌体)。

(二)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与动、植物相比,除了具有新陈代谢、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等共同属性外,还具有以下特点:1. 种类多分布广2. 繁殖快3. 代谢旺盛4. 容易培养5. 容易变异二、微生学的研究对象三、食品微生物学研究的任务与目的(一)研究的任务(二)研究目的四、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第____课时教学目标:1. 掌握细菌、酵母菌、霉菌、放线菌这四大类微生物的基本形态。

2. 了解四大类微生物的繁殖方式3. 初步了解病毒及噬菌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 细菌细胞壁的构造和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方法。

2. 芽胞和荚膜的概念及其特点。

教学内容:第一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微生物与其它生物一样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发展进化。

目前,微生物种类繁多,与动植物食品有关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噬菌体等,研究这些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是食品微生物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一节细菌细菌是以横二分裂方式繁殖,单细胞的原核生物。

或者说细菌是一类细胞细而短、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等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微生物。

细菌的大小细菌的基本形态一、球菌(Coccus)二、杆菌(Bacillus)三、螺旋菌(Spirillar bacterium)细菌的结构一、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构造模式图细菌的基本结构是指各种菌都具有的细胞结构。

它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细胞质)、核体、核蛋白体亦称核糖体和内含物等。

动物微生物习题及答案

动物微生物习题及答案

动物微⽣物习题及答案绪论⼀、名词解释:1、微⽣物:微⽣物是个体细⼩、⾁眼看不见、必须⽤光学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群结构⽐较简单、繁殖迅速的最微⼩的⽣物的总称。

它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螺旋体、霉形体、⽴克次⽒体、⾐原体、病毒等不同类群。

2、微⽣物学:微⽣物学是研究微⽣物的形态、⽣理、遗传与变异和分类以及与⼈类、⾃然界相互关系的⼀门科学。

⼆、填空题:1、微⽣物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螺旋体、霉形体、⽴克次⽒体、⾐原体、病毒。

其中,原核性微⽣物包括细菌、放线菌、螺旋体、霉形体、⽴克次⽒体、⾐原体,真核性微⽣物包括真菌,⾮细胞性微⽣物包括病毒。

三、单项选择题:1、证明有机物发酵和腐败是由微⽣物引起的是( C )。

A、郭霍B、列⽂虎克C、巴斯德D、弗莱明2、病毒由( B )发现。

A、郭霍B、伊凡诺夫斯基C、巴斯德D、列⽂虎克3、青霉素由( D )发现。

A、郭霍B、列⽂虎克C、巴斯德D、弗莱明4、微⽣物由( B )发现。

A、郭霍B、列⽂虎克C、巴斯德D、弗莱明5、证明某种微⽣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由( A )提出。

A、郭霍B、列⽂虎克C、巴斯德D、弗莱明四、简答与论述题:1、微⽣物的特征:个体细⼩、⾁眼看不见、必须⽤光学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结构⽐较简单、繁殖迅速,⾃然界发布⼴泛。

2、研究动物微⽣物的⽬的意义:研究微⽣物与畜禽疾病的关系,并利⽤微⽣物与免疫学的知识和技能来诊断、防治畜禽的疾病,保障畜牧业的发展,避免农畜产品危害⼈类的健康。

第⼀章细菌⼀、名词解释:1、鞭⽑:多数弧菌、螺菌、许多杆菌、个别球菌的菌体表⾯长有⼀⾄数⼗根波状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

鞭⽑长度常是菌体长的⼏倍。

2、菌⽑:⼤多数⾰兰⽒阴性菌和少数⾰兰⽒阳性菌的菌体上⽣长有⼀种⽐鞭⽑数⽬多、较多、较直、较短的⽑发状细丝,称为菌⽑,⼜称纤⽑或伞⽑。

3、荚膜:某些细菌在其⽣活过程中可在细胞壁的外周产⽣⼀种粘液样的物质,包围整个菌体,称为荚膜。

[动物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件第二篇 免疫学基础

[动物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件第二篇  免疫学基础

• 半Ag:
青霉素 磺胺 阿司匹林 奎宁 碘 二硝基氯苯 非那西酊 生漆
变应原进入机体的途径
• 呼吸道 • 消化道 •皮 肤 •粘 膜 •注 射
பைடு நூலகம்
二、变态反应的过程
致敏阶段: 机体初次接触变应原,产生Ig或致敏淋巴 细胞,称致敏阶段,般为2-3周
反应阶段: 敏感机体再次接触同种Ag时,发生的变态
具遗传性 免疫力较巩固 发挥作用快,作用范围广 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起着一道防御线的作用
二、非特异性免疫的表现
• 种的免疫 • 品种的免疫 • 个体的免疫
三、非特异性免疫的机制
• 体表的防御功能
体表屏障
机械阻挡和排除作用 淋巴结屏障
血脑屏障
分泌物的局部抗菌作用
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 炎症及吞噬作用
7S单体分子结构示意图
ss


ss
v
ss
c区
ss
枢纽
Ig单体分为两个端:
Ig单体中四条肽链两端游离的氨基或羧基 的方向是一致的,分别命名为:
• 多肽链的氨基端 (N端,L链的1/2与H链的1/4)
• 多肽链的羧基端 (C端,L链的1/2和H链的3/4)
Ig单体上分为三个区域:
• 可变区(V区):即抗原结合区或抗原结合 部。 1/2 L链的和1/4 H链的1/4。
• IgA 含量仅次于IgG,占血清Ig总量的 10-20%。分两型:血清型IgA,存在于血 清中,为单体。分泌型IgA,为2个单体和 一个蛋白片组成的双聚体。它存在于哺乳 动物的初乳、唾液、泪液鼻和气管分泌物、 胆汁、胃肠道和泌尿道粘膜上及血清中。 分泌型IgA含量高于血清型IgA 6—8倍。 分泌型IgA在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道抗传 染免疫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粘膜局 部抗传染免疫的重要体满面液因素,又称 “局部抗体” 。

动物微生物学及免疫学.pptx

动物微生物学及免疫学.pptx
德国学者欧立希创立了“搞体学说”。
5、近代发展时代
20世纪以来生物技术问世使微生物学各免疫学 取得了重大发展:
电子显微镜 细胞工程 基因工程 免疫超出了抗传染免疫的范畴
五、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 自然界物质循环 • 农业方面 • 工业方面 • 医学方面 • 食品工业 • 病原微生物
• 9、春去春又回,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日子像桃子一样甜蜜。20. 7.1020.7.10Friday, July 10, 2020
• 10、人的志向通常和他们的能力成正比例。09:02:1209:02:1209:027/10/2020 9:02:12 AM
• 11、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0.7.1009:02:1209:02Jul-2010-Jul-20
•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09:02:1209:02:1209:02Friday, July 10, 2020
•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菌
• 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
四、微生物学的发展
古人对微生物的认识 •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提出了“蒸衣灭菌” • “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
不几日,人死如圻堵。三人同行十余步,忽 死两人横截路……”。 • 民间食物保存法。
2、形态学时期
• 荷兰人吕文胡克发明的第一台显微镜,对微生物 的形态有了原始的认识。并对微生物的三种形态 有了一定了解和认识。
。2020年7月10日星期五上午9时2分12秒09:02:1220.7.10
• •
T H E E N D 1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020年7月上午9时2分20.7.1009:02July 10, 2020

《动物免疫学》PPT课件

《动物免疫学》PPT课件

第三节 K细胞和NK细胞
一 来源
骨髓多能干细胞
淋巴样干细胞 胸腺 直接分化 法氏囊
TC
KC 、NKC
BC
二 细胞特点及作用
(一) Kc(kill cell)
1、细胞数量和特点:约占体内淋巴细胞10%。 形态上不易与T、B细胞相区别,但与T、B细胞 的表面标志不同,功能不同。 2、作用:主要以ADCC效应杀伤大的细胞性抗 原,如寄生虫、肿瘤细胞。杀伤力强。 3、ADCC效应:又称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 胞毒作用。即细胞性抗原先与特异性抗体结合成 抗原抗体复合物,暴露IgG Fc段,与Kc的IgG Fc受体结合,从而捕获细胞抗原,并缩短Kc与 细胞抗原的距离,最终将 细胞抗原杀伤。
3、旁路途径激活过程
G-菌内毒素、 酵母多糖、菊 糖、 IgG4、IgA IF D B Bb Ba C3 C3b C3a C3反馈环 C3bBbP C3bBb
第四节
补体系统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 二、补体系统的性质及表示法 三、补体激活的途径 四、补体系统的调控 五、补体系统的免疫学功能
一、 补体系统的组成
(一)补体 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动物的新鲜血清 中的一种球蛋白。 血清球蛋白中约占10%左右 。 9个成分,即C1-C9,其中C1由C1q、 C1r、C1s组合成聚合体。 在生理情况下,9个成份(C1q除外)都 以不活动形式存在于血清中,被活化才发 挥免疫学功能。
ADCC效应图示
(二)NK细胞(natural kill cell)
1、细胞特点和数量:占体内淋巴细胞数不超 过 10% 。无 T、B 细胞的表面标志,故又称为无 标志细胞。与 Kc 的区别在于对细胞抗原的杀伤 作用完全是非特异性的,即不依赖特异抗体就具 有杀伤作用,故又称自发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 用(Spontaneous Cell Mediated Cytotoxicity,简 称SCMC)。 2、作用:主要杀伤肿瘤细胞,但杀伤力比Kc 弱。由于不依赖抗体,故可在早期发挥作用,补 充Kc的不足。

《动物微生物与免疫技术》课程标准

《动物微生物与免疫技术》课程标准

《动物微生物与免疫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动物微生物与免疫技术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学时:81(含半周集中实习)课程学分:4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动物微生物与免疫技术》是畜牧、兽医、兽药生产与营销、动物防疫与检疫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畜牧生产和疾病防控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好本课程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够用、实用的理论知识和多种贴近生产实践的技能,能够达到技能熟练、知识丰富、解决问题到位、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相应岗位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

而且,由于我们将德育教育有机融入课堂、贯穿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树立了“欲做事,先做人”的思想,建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明显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课程具有基础性强、技术性强、应用性强三大特点。

课程中训练的动物微生物检验技术和免疫学技术都是直接应用于生产的技能,是畜牧生产、疫病防控的重要技术支撑,是学生毕业生产实习与顶岗训练的重要准备和演练,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于兽医化验室、兽医技术服务、养殖场生物安全等生产环节;训练内容为职业技能鉴定中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工、兽医化验员等工种的鉴定项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完成以下工作任务:能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正确诊断细菌病、病毒病等传染性疾病;能正确消毒与灭菌;能利用生物制品进行免疫预防和治疗。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高等畜禽疫病防治人员、动物检疫检验人员、兽药生产与营销人员、技术推广人员所必需的动物微生物检验和免疫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一)知识目标1.掌握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2.掌握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3.掌握消毒与灭菌的方法,了解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4.掌握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基本原理。

5.掌握免疫诊断的原理、方法和临床应用。

6.掌握常用生物制品的种类、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

绪论

绪论

参考书籍
真核细胞型 有核仁、核膜, 细胞器完整 微生物
真菌
微生物的特点
形体微小 结构简单 数量多Hale Waihona Puke 分布广繁殖快种类多
易变异
微生物与人类
多数微生物对人类生 活有益或已被人类所 用,如:酿造酒、醋、 发酵酸奶、制备疫苗、 益生素用于传染病的 预防和治疗等。 少数微生物给人类有 危害,如:引起传染 病、使食物腐败变质 等。其中能引起人和
动物微生物
绪论
微生物是什么?
动物微生物的研究内容 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微生物是一群形体
微小、结构简单, 必须借助于光学显 微镜或电子显微镜 才能看到的微小生 物。
微生物的种类
非细胞型 微生物
无细胞结构 病毒
原核细胞型 仅有核质,无核 细菌 支原体 膜和核仁,缺乏 衣原体 螺旋体 微生物 完整的细胞器 立克次体 放线菌
近现代微生物学时期技术上的重大创新
电子显微镜的应用 免疫标记技术 细菌培养、空斑技术、蛋白质与核酸 的提纯 分子克隆、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免 疫诊断上的应用
动物微生物的研究内容
动物微生物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为专 业课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 本课程主要内容:微生物的形态、生 理、遗传变异、外界因素对微生物的 影响、病原微生物与传染、免疫学基 础、生物制品、主要病源体的形态、 特性、检察方法与防治原则等。
动植物发病的微生物
称为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形态学时期(1683年~1870年):吕文.虎克 巴斯德
生理学及免疫学时期(1870年~1920年):巴斯德
柯赫 李斯特
弗莱明
琴纳
伊凡诺夫斯基
梅契尼可夫和欧立希 近代及现代微生物学时期(1920年至今)

动物微生物学及免疫学

动物微生物学及免疫学

动物微生物学及免疫学动物微生物学概述动物微生物学是研究动物体内和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学科。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在动物体内,微生物可以生活在不同的部位,如肠道、皮肤、呼吸道等,与宿主形成共生关系或病原性关系。

通过研究动物微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以及其对宿主健康的影响,可以了解与动物相关的疾病发生机制、防控策略以及免疫系统的功能。

动物免疫学概述动物免疫学是研究动物免疫系统的学科。

免疫系统是动物体内的一套高度复杂的生物学系统,用于识别和排除入侵的病原体,以维持机体的健康。

免疫系统主要由免疫细胞、抗体和免疫调节因子等组成。

通过研究免疫细胞的功能、免疫调节机制以及免疫应答的过程,可以了解动物的免疫系统如何应对病原体的挑战。

动物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关系动物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密切相关。

微生物可以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引发宿主的免疫应答。

一方面,微生物可以作为病原体引发宿主的疾病。

研究宿主与病原体的相互作用,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和治疗与动物相关的疾病。

另一方面,微生物也可以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微生物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影响,可以深入了解免疫系统的调控机制。

动物微生物的种类和组成动物体内和周围环境中存在大量微生物。

常见的动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细菌是最常见的微生物之一,它们可以生活在动物的肠道、皮肤、口腔、呼吸道等部位。

真菌常见于动物的皮肤和黏膜表面,有些真菌也可以引起动物的感染病。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它们需要寄生于宿主细胞中才能进行复制和繁殖。

原生动物是一类单细胞的动物,常见于动物的胃肠道。

动物微生物的组成与宿主的生理状态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例如,不同种类的动物肠道微生物的组成有所差异,这与动物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环境因素等有关。

动物免疫系统对微生物的应答动物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和应答不同种类的微生物,采取适当的免疫应答来保护机体。

免疫细胞是免疫应答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动物微生物_乐涛_第八章免疫学基础理论

动物微生物_乐涛_第八章免疫学基础理论
27
吞噬过程
28
3 吞噬结果
(1)完全吞噬:大多数细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可 被完全彻底的消化或杀灭。
(2)不完全吞噬:一些病毒和兼性细胞内寄生菌 (如结核杆菌、布氏杆菌等),虽可被吞噬,但 却不能被杀灭,称为不完全吞噬。这种吞噬对微 生物起了一定的保护和扩散作用,从而降低了药 物及体液杀菌因素的杀菌作用。
36
(五)机体组织的不感受性
指某些机体组织生来就对病原微生物或其毒 性产物缺乏感受性,这种不感受性并非因为病原 微生物在机体内丧失了致病力,也不是由于抗体 和吞噬细胞的作用造成的,而是动物组织对该种 病原微生物或其毒性产物没有反应的缘故。如给 龟皮下注射破伤风毒素后,不发生任何症状,但 经过几个月后,取其血液注射入小白鼠体内,可 使小白鼠发生破伤风而死亡。
17
2 被动免疫
指依靠已经免疫的其他机体输给的抗体而 获得的免疫。 (1)天然被动免疫:母源抗体。 (2)人工被动免疫:用人工方法注射抗体 (抗毒素、抗血清)而产生对病原体的抵 抗力;
18
(三)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是指致敏淋巴细胞与其相应抗 原作用所产生的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是抗体的免疫作用。
特点:较抽象、系统性强、循序渐进。 实验:目前最常用的6项实验(分4次做) 目的:为动物传染病的免疫预防、诊断治
疗打基础,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12
第一节 免疫的概念、功能、类型
一.免疫定义与基本特性
定义: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非自身的大
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生理学 反应.
特性:1 识别自身与非自身
2 特异性 3 免疫记忆
13
二、免疫基本功能
1)抵抗感染功能(免疫防御) 2)自身稳定功能(免疫稳定) 3)免疫监视作用(及时排除突变细胞)

动物微生物及免疫技术绪论

动物微生物及免疫技术绪论
3、多产的业余科学家:一生发表
400余篇论文。
(三)微生物学奠基时期--生理学发展时期 (1861~1897年)
代表人物:巴斯德、科赫
代表事件:推翻了“自然发生论”
1.巴斯德(1822~1895)
(1) 曲颈瓶试验彻底否定 了“自然发生”学说 (2) 首次制成狂犬疫苗 (3) 发现并证实病原体: 1877研究了鸡霍乱(巴氏 杆菌)、炭疽病和恐水病。
动物微生物及免疫技术
绪论
主要内容
• • • • 微生物及微生物学概念 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微生物学在兽医专业中地位、作用 微生物学的学习方法
一、微生物及微生物学
(一)微生物概念、分类及特点
1、微生物:是一群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
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 乃至数万倍后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6)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 ——著名的柯赫原则 营养琼脂(平皿)
3、其他人
• 琴纳:免疫学奠基人,
1796年第一次 给一男孩种牛痘
• 李斯特:1864,提出无菌外科操作技术。 • 伊凡诺夫斯基,发现烟草花叶病毒。
(四)发展期
时 间:1897--1953
开创者:爱德华· 毕希纳(Buchner):德国,生物化学
工业,微生物应用于 食品、皮革、纺织、 石油、化工、冶金等 医药工业,利用微生物 制造抗生素、维生素、 辅酶、ATP等药物
污水处理,利用微生物 降解有机磷、氰化物等 农业,以菌造肥, 以菌催长,以菌 防病,以菌治病
微生物
基因工程技术中提供多种工具酶和 载体系统,创建有益的工程菌新品种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2、分类
(1)传统分类:八大类

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1: 菌落菌落是指细菌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上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独立的集团。

菌落具有细菌种的特征。

例如,大肠杆菌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的菌落圆形、边缘整齐;炭疽杆菌的菌落大而扁平,形状不规则。

将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划线接种,获得单个菌落,是细菌纯化、传代和鉴定的重要步骤之一。

2: 鞭毛与菌毛鞭毛是某些细菌表面附着的细长呈波浪状弯曲的丝状物,其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菌毛是某些细菌表面遍布、比鞭毛细而短的丝状物,其化学成分为蛋白质。

鞭毛的主要功能:使细菌具有运动性;具有抗原性,通常称为H抗原;有些细菌的鞭毛与细菌的黏附有关,能增强细菌对宿主的致病性。

菌毛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种。

一些细菌的普通菌毛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如致腹泻的大肠杆菌产生的菌毛。

性菌毛与细菌的接合和F质粒的转移有关,可导致一些细菌的耐药性状的转移。

3: 荚膜与芽孢荚膜是某些细菌包裹在细胞壁外一层较厚的黏液样物质,主要成分为多糖。

荚膜是构成细菌毒力的重要因素,具有抵御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具有抗原性,称为K抗原,可作为细菌鉴别及细菌分型的依据。

芽孢是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形成的具有多层膜包裹、通透性低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

芽孢对理化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

可耐受100°C数小时,常以杀灭细菌芽孢作为灭菌或消毒是否彻底的标准。

杀灭芽孢的可靠方法是干热灭菌或高压蒸汽灭菌。

芽孢在适宜条件下可形成新的繁殖体,如怀疑死于炭疽的尸体严禁解剖,即是避免其形成芽孢。

4: 质粒质粒是某些细菌产生的独立于核体外的双股环状DNA结构,质粒能够自我复制,传给子代,也可自然丢失,或从一个细菌转移至另一个细菌。

一些质粒上带有耐药、毒素基因。

在基因工程中,质粒常用作目的基因的运载体。

5: 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及化学组成的区别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其含量占细胞壁干重的60%以上。

另外,含有磷壁酸。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较革兰氏阳性菌复杂,主要成分是脂多糖。

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PPT:免疫学技术概论

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PPT:免疫学技术概论
电解质
特异性的抗原和抗体具有对应的极性基(羧基、氨基 等),它们互相吸附后,其电荷和极性被中和因而失去亲 水性,变为憎水系统。此时易受电解质的作用失去电荷而 互相凝集、发生凝集或沉淀反应。
温度:通常在37度 酸碱度:常用pH为6-8
三、细胞免疫技术的种类
淋巴细胞计数及分类技术 淋巴细胞功能测定技术 细胞因子检测技术 体内细胞免疫试验
位之间形成的非共价键的数量、性质和距离, 可分为高亲和力、中亲和力和低亲和力抗体。
抗原与抗体在适宜的条件下就能发生结合反应。
但对于血清反应,只有在抗原与抗体呈适当比 例时,结合反应才出现可见反应,在最适比例 时,可见反应最明显
Ag –Ab
前带 等价带 后带



Ag浓度
免疫血清学反应的影响因素
免疫学技术概论
第1节 概 述 一、免疫学技术的概念及分类
免疫学技术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的原理 建立的各种检测与分析技术,以及建立这些技 术的各种制备方法。
分为
免疫血清学技术 免疫制备技术 细胞免疫技术
二、免疫血清学反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一般特点 特异性与交叉性 抗原与抗体结合力 最适比例性 反应的阶段性
第3节 沉淀试验
可溶性抗原 如细菌的外毒素、内毒素、菌体裂解液、病毒 的可溶性抗原,血清等
与相应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在下,形成 肉眼可见的白色沉淀,称为沉淀试验 (precipitation test)
参与的抗体主要是IgM和IgG。
沉淀试验可分为液相沉淀试验和固相沉淀试验
液相沉淀试验主要有环状沉淀试验和絮状沉淀 试验等。
影响因素 电解质 温度 酸碱度
特异性与交叉性
血清学反应具有高度特异性,如抗猪瘟病毒的 抗体只能与猪瘟病毒结合,而不能与口蹄疫病 毒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