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常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姓氏名号
1.常识
(1)姓的作用:①“纪世别类”,早期的姓是一种族号。②主要作用:“别婚姻”,氏族社会中同姓不婚。③“崇恩爱,厚亲亲”,氏族社会中,同氏族成员平等地享
有氏族部的各种权利。奴隶社会中,奴隶无姓。贵族有姓,平民无姓,因此姓
也成了区分社会地位的一个标志。
(2)氏:氏是姓的分支,有分尊卑的作用。姓是不变的,而氏的变化很大,可以自立,常见的自立原因有:以受封的邑名为氏,如:解狐;以所居住的地名为氏,
如:西门豹,百里奚;以官名为氏,如:史墨,司马相如;以祖先的字或谥号
为氏,如:孔丘(宋公嘉之后,嘉字孔父)。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
氏逐渐合而为一,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自天子至一般平民都可以有姓(不分
尊卑)。
(3)名字:把名和字连起来称呼表示尊敬,先是先字后名,汉代以后是先名后字。
2.著名人物名字
愈——字退之
端木赐——字子贡
宰予——字子我
冉耕——字伯牛
曾点——字皙(说文:点,小黑也。皙:人色白也。)
颜回——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
樊须——字子迟(须、迟都有待的意思。)
孔鲤——字伯鱼
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大野曰平,广平曰原,高平曰陆。)
诸亮——字孔明
唐代柳公绰——字宽
元代周权——字衡之
清代学者方东树——字植之
曾参——字子舆
晋代山涛——字巨源
三国云——字子龙(云从龙)
宋代陆游——字务观
观——字少游(旅游观光)
岳飞——字鹏举
清代学者耒——字次耕
汉代吴平——字君高
唐代诗人罗隐——字诏谏
北宋词人晏殊——字同叔
孔丘——字仲尼(丘:山丘,鼓起来的样子。《史记》记载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王粲——字仲宣(粲:粟之精者【一鲜一明】。宣:天子宣室【一扬一明】。义素相近)琳——字孔璋(琳:美玉。孔:非常。璋:玉名,羊圭为璋。圭,瑞玉也)
丕——字子桓(丕、桓皆有大的意思)
付毅——字武仲
班固——字孟坚
孔融——字文举(说文:炊气上出也。从鬲,蟲省聲。举,起也。)
徐干——字伟长(干,长胁也。)
阮瑀——字元瑜(瑀,石之似玉者。瑜,美玉)
应玚——字德琏(玚,大圭,尺二寸。琏:胡琏也,夏商祭祀时用华美的小玉器。)祯——字公干(题曰桢,旁曰干。桢:坚木。桢干:版筑之具,筑墙时所用的木柱。)
二、古代官职
1.三公九卿: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
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西汉初承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先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但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仅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
(1)三公
1.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官,有一个秘书处十三,下辖九卿。
2.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
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
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驻在皇宫;侍御史,弹劾中央和皇宫一切事;
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2)九卿
九卿是指古时中央政府的多个高级官员,指官位很高的人。汉时期的卿,不一定是九个人,九卿言其官职完备。
1.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3.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4.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8.治粟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9.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
2.三省六部:
(1)三省
隋文帝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尚书、门下、史、秘书和侍)。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五省之中,只有尚书、门下、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秘书省掌图书典籍,职任较轻;侍省掌侍奉宫掖,委以宦官)。三省各有明确分工。
1.史省
史省(后改为中书省)中书省,古代官署名。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隋代改为“史省”。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它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书省掌握。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明永乐帝时设阁,机要之任开始归“阁”。负责起草诏令。
2.门下省
“门下省”为官署名称。东汉时即设侍中,秩比二千石,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3.尚书省
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尚书省”的组织机构于隋朝定型。以唐代制度为例: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工部等六部,下辖吏部、主爵等24司。六部尚书都以所在“部”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为名。负责执行诏令。
(2)六部:
三省的长官侍中、中书令、尚书令相当于汉时期的宰相。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其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为户)、都官(后改为刑)和工六部,与诸寺、台分别处理各类事务。每部设尚书为最高长官,总管本部政务。开始的时候,六部叫做六,即六个办事机构。六部的长官为尚书。六部的设置成为后代封建国家中央政权的固定制度。
1.吏部
中国古代官署。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司的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其属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等。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
2.户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