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大学生利他行为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展现出了许多积极向上的利他行为,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和社会价值观的培养。
网络利他行为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网络社会氛围,还能够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本文将从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现状、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现状在当今社会,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势,这种行为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还深入到了网络社交平台。
大学生们通过互联网参与到各种公益活动中,如捐款助学、参与志愿服务等,同时也积极在网络上传播正能量、宣传公益事业等。
研究表明,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网络募捐行为: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参与对贫困地区学生的捐款助学活动,或者向一些公益机构捐款支持其活动。
2. 志愿服务行为:大学生通过网络寻找志愿服务机会,并且积极参与到各种公益志愿服务中,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3. 正能量传播:大学生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传播正能量,鼓励他人积极向上,推动社会风气的向好发展。
4. 参与公益活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并通过网络分享活动经历,影响更多人加入到公益事业中。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在当今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发展和普及水平,这些行为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大学生自身的成长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
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对于推动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个体因素:大学生的个体特质、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等对网络利他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个体越具有同情心、善良心和责任感,越容易展现出网络利他行为。
2. 社会影响:社会风气、公共文化以及社会支持体系等都会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产生影响。
一个正向向上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利他行为。
内观疗法对培养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启示
内 观疗 法 ( N a i k a n T h e r a p y )是 日本 人 吉本 伊 信于 1 9 5 3年创 立 的一 种源 于 东方 文化 的心理 治疗
方法 , 其理论来源于 日 本净土真宗的宗教精神修养 法。近年来 ,内观疗法在全世界广为流传 ,该疗法 不仅适用 于有心理障碍的人 ,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 , 特别是 大学生利 他行为 的培养也具有重 要 的意义 。
田志鹏 .陈建 芷 :内观疗 法对培 养大 学生 利他行 为 的启 示
在价值观上的个人利益至上、在道德观上的利 己主 义严重 ,这些都会导致大学生利他意愿的弱化 , 从 而表现 为利他 行为 的弱化 。 因此 ,在 培养 大学 生利他 行 为的方法 上 ,不仅 要 改善 社会 大环 境 的不 良影响 ,更 重要 的还是 要运 用 有 效 的教育方 法 ,深入 到大学 生 的内心世界 ,从 而 由 内而 外地逐 步改 变利 己主义 观念并 树立利 他观 念 。内观疗 法正 是通 过让学 生进 行 自我探 索 ,逐步 挖掘并 培 养 内心 中的善念 ,通过 回顾 自己和周 围人 的互 动过 程 ,改 变对 周 围人 的看 法 ,从 而引发 感恩 与 回报 之心来 逐步 培养大学 生利他行 为 的。
一
关系而导致的适应不 良问题甚至是神经症性心理问 题 ,对 于青少 年的逆反心 理 ,违 法犯罪 者 的心理 问 题 也有 比较好 的疗效 。另外 ,有 研究表 明内观疗 法 对于成瘾问题也有一定的效果。 [ 2 】 内观疗法 作为一种 心理治 疗方 法 ,从 它 的适 用 范围可以看 出,其主要治疗方向在于围绕人际关系 而 出现 的心理 问题 。将 内观疗 法 的基 本原 理应 用于 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 , 能够起到促 进教育的效果。内观疗法可以使 内观者增强社会责 任 感 ,产生 对他人 的感谢 、尊敬和 关爱 的效果 ,因 此特别适合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
利他行为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利他行为是指个体在没有任何直接利益回报的情况下,自愿帮助他人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人类社会中被广泛认为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具有很高的道德价值。
为了探究利他行为的动机和影响因素,本研究设计了一项实验,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参与者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来探讨利他行为的内在机制。
二、实验目的1. 探究利他行为的动机。
2. 分析影响利他行为的主要因素。
3. 评估利他行为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随机选取5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男女比例各半,年龄在18-25岁之间。
2. 实验材料:实验场景设计为两个部分,分别为“帮助他人”和“不帮助他人”。
(1)帮助他人:实验者提供一份调查问卷,要求参与者完成。
问卷中包含一系列情境描述,如“你在公交车上遇到一位老人需要帮助,你会怎么做?”等。
(2)不帮助他人:与“帮助他人”场景相似,但情境描述改为不涉及帮助他人的情况。
3. 实验步骤:(1)实验开始前,向参与者说明实验目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2)实验者分别展示“帮助他人”和“不帮助他人”的场景描述,要求参与者根据情境描述进行判断。
(3)记录参与者在每个场景下的行为表现。
四、实验结果1. 利他行为的动机:在“帮助他人”场景中,有75%的参与者表示会主动帮助他人;在“不帮助他人”场景中,有85%的参与者表示不会主动帮助他人。
这表明,利他行为的动机与情境密切相关。
2. 影响利他行为的主要因素:(1)情境因素:在“帮助他人”场景中,参与者更容易表现出利他行为;在“不帮助他人”场景中,参与者则较少表现出利他行为。
(2)社会规范:当参与者认为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时,更倾向于表现出利他行为。
(3)情感共鸣:当参与者对他人产生情感共鸣时,更容易表现出利他行为。
3. 利他行为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1)在“帮助他人”场景中,参与者更倾向于采取实际行动帮助他人。
(2)在“不帮助他人”场景中,参与者更倾向于保持沉默或拒绝帮助。
谈谈如何提高大学生利他行为
谈谈如何提高大学生利他行为[摘要]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社会结构的转型,大学生利他行为状况与理想预期相距甚远。
利他主义精神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而利他行为则是一种自愿的、以帮助他人为目的的亲社会行为,我们讲“利他”,这个“他”是一个国家的他,一个民族的他,也是一个全人类的他。
[关键词]大学生利他行为影响因素探讨培养[正文]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社会结构的转型,大学生利他行为状况与理想预期相距甚远。
利他主义精神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而利他行为则是一种自愿的、以帮助他人为目的的亲社会行为,我们讲“利他”,这个“他”是一个国家的他,一个民族的他,也是一个全人类的他。
大学生的价值观及价值取向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社会未来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
了解大学生的利他行为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对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引导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以及对校园的德育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并使其成为一种习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行为现状:目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极其深刻伟大的变革。
从社会经济形态来看,我国正处于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型;从社会技术形态来看,我国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知识社会的双重嬗变;从社会意识形态来看, 我国正从意识形态一元化社会向意识形态多元化社会过渡。
在这错综复杂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使功利主义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从根本上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等方面的重大变化,让许多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格偏差。
二、大学生利他行为弱化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当代大学生利他行为弱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利己与利他观念倒置,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己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他们在行为习惯、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等方面都有重大变化,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格偏差。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利他行为
《社会心理学》结业论文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学院:机电学院班级:B1104姓名:李卓学号:0614110414摘要:新时期大学生利他行为主要表现在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参与爱心活动、志愿服务以及网络利他行为等方面,同时也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加强当代大学生利他行为的正确引导。
利他行为往往具有较小的确定性价值,而具有较大的概率性价值利他行为往往具有较小的直接性价值,而具有较大的间接性价值;利他行为往往具有较小的显性价值,而具有较大的隐性价值;利他行为往往具有较小的眼前性价值,而具有较大的长远性价值,我们大学生要有利他的品质,去服务社会。
关键词:大学生利他行为措施价值一、利他行为概述利他行为最广泛的定义是提供时间,资源,能力以帮助他人的行为.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日后报答而出于自愿的助人行为.这里的不期望报答的利他行为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利他主义的行为,即以助人为行为的目的;一是报答性行为,即因为曾受到过他人帮助而认为自己应该帮助人.总之,利他行为是一种处于自觉自愿的行为,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不附有任何期望他人日后的报答.利他者本身有所损失.利他的表现诸如同情,慈善,捐款,救难,自我牺牲等.后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利他行为还是有不同动机的,有些是有明显的利己主义,例如为了获得奖励;有些是有微妙的利己主义,例如获得心理安慰;有些是纯粹意义上的利他主义,即为他人的幸福而帮助他人。
二、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环境教育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认知。
主要是认知归因和公平动机等方面;一般助人行为的中介因素是认识到他人的困难是不是不可控制的。
而个人的公平和互补认识也会影响助人行为。
人们往往怀有这样一种心态,即从长远的观点看,一切是公平的,互补的,现在别人能获得他为之奋斗的东西,不久后自己也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彼此的机会是公平的,所以现在帮助别人,日后别人也会帮助自己。
大学生网络使用与网络利他行为_网络使用自我效能和性别的作用
高校生网络使用与网络利他行为_网络使用自我效能和性别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的迅猛进步和普及,网络已经成为高校生们生活中不行或缺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网络也给高校生们带来了广泛的机遇与挑战。
本文将探讨高校生们的网络使用行为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的干系,以及网络使用自我效能和性别对这一干系的作用。
起首,我们来定义网络使用行为和网络利他行为。
网络使用行为指的是个体在网络上的各种行为,如浏览网页、使用社交媒体、参与线上社区等。
而网络利他行为是指个体通过网络为他人或社会做出的具有利他性质的行为,如捐款、参与公益活动、分享知识等。
这两个观点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探究发现,网络使用行为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存在着正向干系。
这是因为网络使用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渠道,让高校生们参与到社会或群体中,并将自己的能力和资源分享给他人。
通过网络,高校生们可以更加便利地找到志同道合的友人、得到信息、沟通阅历,并将这些乐观的影响传递下去。
网络使用行为为高校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更有可能倾向于进行网络利他行为。
网络使用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在网络上成功实现任务的信心程度。
探究发现,网络使用自我效能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存在着正向干系。
信心越高的个体更有可能将自己的能力运用在网络利他行为中,因为他们信任自己在网络上可以产生乐观的影响并援助他人。
而缺乏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则更倾向于保守型的网络使用行为,更多地关注自我需求的满足而轻忽网络利他行为的机会。
性别也被发现对高校生的网络使用行为和网络利他行为产生影响。
探究表明,女性在网络利他行为上表现出更高的倾向。
这可能是因为女性普遍更关注他人的需要和情感,更倾向于援助他人。
而男性则在网络使用行为上呈现出更多的探究和创新。
这与他们普遍更喜爱使用网络作为得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有干系。
综上所述,高校生网络使用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干系。
网络使用自我效能和性别对这一干系产生着重要的作用。
德育实践课利他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利他的概念、意义和作用,认识到利他行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利他意识,提高学生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情感,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到利他行为的重要性,培养利他意识。
2. 教学难点:如何将利他意识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将利他行为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一组关于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行为体现了什么品质?2.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这些行为体现了利他精神。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利他的概念:利他是指为了他人的利益而采取的行动,是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体现。
2. 分析利他的意义:(1)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利他行为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2)有利于提高个人素质:利他行为可以培养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提高个人的道德品质。
(3)有利于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利他行为可以锻炼个人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 举例说明利他行为的作用:(1)关爱他人:帮助贫困学生、照顾老人、关心弱势群体等。
(2)助人为乐:义务劳动、志愿服务、捐款捐物等。
(三)实践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每组确定一个利他行动的主题。
2. 学生根据主题,制定活动方案,如:关爱老人、帮助贫困学生、环保行动等。
3. 学生分组开展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 活动结束后,各小组分享活动心得,总结经验教训。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利他行为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感受,谈谈如何将利他意识融入日常生活。
3. 教师总结:利他行为是一种美好的品质,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助人为乐,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日益受到关注。
网络利他行为是指个体在网络环境下,通过自愿的、无报酬的行为,为他人或整个社会做出贡献的行为。
通过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促进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提升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本文将综述关于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分析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意义,影响因素及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意义1.提升社会责任感大学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和未来的栋梁,他们在网络中的行为举止往往会对其他网络用户产生示范作用。
通过参与网络利他行为,大学生可以提升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为其他网络用户传递正能量,促进网络社会的积极向上发展。
2.加强团队合作网络利他行为往往需要多人协作和共同努力,大学生通过参与网络利他行为可以加强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社会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促进社会团结与和谐网络利他行为不仅能为别人提供帮助,也能促进社会团结与和谐。
大学生参与网络利他行为可以为社会传递正能量,促进社会团结和和谐发展。
二、影响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因素1.社会认知因素社会认知因素是指个体对社会的了解和认知程度,包括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自我效能感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大学生是否愿意参与网络利他行为。
2.网络环境因素网络环境因素是指网络的结构、功能和内容等因素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透明度和互动性会影响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
3.个体心理因素个体心理因素包括个体的情绪状态、人格特征、动机和行为意图等因素。
这些因素会影响大学生是否愿意参与网络利他行为。
4.社会支持因素社会支持因素是指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得到的社会支持和认可,包括家庭支持、同伴支持和社会支持等。
这些支持可以促进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
三、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现状目前,关于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特点研究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特点进行研究,包括大学生参与网络利他行为的频率、形式和动机等内容。
浅谈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途径-最新文档
浅谈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途径利他行为是利他者以给他人带来好处为最终目标和结果的行为。
它是一种自愿的、以帮助他人为目的的亲社会行为,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已有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利他行为弱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利己与利他观念倒置,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己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2]。
同学关系疏远、集体观念淡漠、社会责任感茫然等现象在大学校园里司空见惯。
一、利他行为的理论基础心理学家从不同的层面诠释和分析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利他行为理论,概括起来有动机理论、社会交换理论。
一是动机理论。
卡利罗斯基认为利他行为有两种动机源,一种是指向个体的内心世界,用以个体积极的自我形象的维护和提升,称为内倾动机源,也即内化的道德观念动机,其目的在于坚持道德规范;另一种指向外部世界,用以改善处于困境中的人的条件,称为外倾动机源,也即无私的利他主义动机,其目的在于帮助他人不图回报;两种动机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内外倾利他动机源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虽然两种动机源所激发的利他行为都是积极的,但在后续的持久影响上,外倾动机源所激发的利他行为更加有效。
巴森特认为旁观处于困境中的人,会让利他者产生两种类型的利他行为,一种是自我利他主义取向,利他者为了减轻自己内心的紧张和不安而采取的助人行为,这是自我服务性的,利他者通过助人行为来减少自己的痛苦,使自己感到有力量,或体会到一种自我价值;另一种是纯利他主义取向,受到外部动机所驱使,因他人的处境而产生移情,从而做出助人行为以减轻他人的痛苦,其目的是为了他人的幸福。
二是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遵循“社会经济”的原则。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对于利他者而言,表面上只有付出没有收益,但实际上内在的奖赏就是它的收益,是利他者实施利他行为后对自己的肯定和满意,它给利他者带来了快乐。
二、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任何行为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产生的,利他行为也不例外,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包括人的因素、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最新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现状分析与引导策略-精品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现状分析与引导策略当前,网络作为一个传播优势明显的信息传播媒介已经广泛而深入地进人人们的生活,并有效吸引了大学生群体的注意力。
如今,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网络空间的主体。
在一般的研究中,人们倾向于从负面的角度看待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但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考察发现,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也是极其普遍存在的。
网络利他行为与现实利他行为相比较,具有其特殊的性质和特点。
一般来讲,网络利他行为主要是指支持、指导、分享、提醒等有利于他人的自愿行为,并且行为者并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甚至这些行为还需要行为者付出一定的时间、精力或是网络开销。
研究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关注网络利他行为与道德自我认同的关系,既丰富了心视角下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内容,又从思想的视角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引导提出了教育策略。
一、当代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主要表现及影响因素“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是目前唯一一个可以搜索到的、专门用来测量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测量工具。
该量表共有26项题目,可分为网络支持、网络指导、网络分析和网络提醒四个维度。
本量表具有很好的信度,a系数为0.92,4个维度的a系数分别为0.85、0.78、0.75和0.80,本文使用这个量表来测量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获得数据。
1.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主要表现。
通过对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做初步的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普遍较低,平均值为2.17,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并不是经常会有网络利他行为的,网络利他行为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提供信息咨询。
这是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如有的同学主动在百度贴吧、人人网、微信平台、QQ群等网络传播媒介上,发布一些与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交往等相关的信息。
第二,免费提供资源共享。
有的同学会主动将与学业有关的学习资料、娱乐信息、考试招聘等信息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给有需要的同学。
如何提高大学生利他行为
如何提高大学生利他行为摘要:自私,不得不说是当今社会存在的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似乎成为人们自私的借口,而身为大学生的我们,除了努力学习之外,还应该在个人的素质上有所提高,让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生。
所以我们要不断去提高自己的利他行为,不再仅仅只为自己考虑,应该提高自己为他人着想的能力。
关键字:利他自私利己榜样环境利益所谓利他行为是指,个人出于自愿而不计较外部利益帮助他人的行为。
利他行为者可能需要做出某种程度的个人牺牲,但却会给他人带来实在的益处。
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利他行为包括两方面:一是人们在一般社会交往中的利他行为;二是人们在紧急事件中的利他行为,即旁观者介入行为。
在非紧急情况下的一般社会交往中,社会规范对个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实验表明这种遵循社会规范的行为在人与人之间是互相的,而且在程度上也是相应的。
社会规范的制约作用还表现为在遇到有人需要相助时,会自觉地将提供帮助看作是自己的责任。
人类亲社会行为有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从一般性的有益他人的行为到做出自我牺牲。
通常,社会心理学家把亲社会行为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不期待外来酬赏,给他人带来利益,自发自愿,自动自选进行的行为,通常称为利他主义行为(简称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可能出现在一般情景下(或称非紧急情况中),也可能出现在紧急情况下。
21世纪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的生存能力的竞争。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绝大多数在“众星捧月”的氛围里成长,有的家长在教养子女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他们的自私言行和一些社会上的个人思潮影响着孩子,促使一部分孩子只知索取,而不知给予。
思想是一切的根本,我们应该在思想上给大学生灌注利他这一概念,让大学生对利他有更深入的认识,强化他们利他行为的思想,只有思想上认识上去,才会有所行动。
另外,我觉得,集体生活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在集体中我们才能发现到自己的渺小。
同时,才能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够学会互相帮助和体谅别人。
大学生利他行为研究
大学生利他行为研究北京电子科技学院20094128陈影摘要:在新时期,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并未弱化,反而呈现出一些新的形式和特点。
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利他行为产生的具体原因,研究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利他行为的产生,以适应当今大学生更好地做出利他行为。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利他行为引导利他行为是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愿帮助他人的亲社会行为,它有助于人与人之间高质量的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特殊的群体,其利他行为表现备受人们关注。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关于大学生利他行为的研究认为:在当今错综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利他行为弱化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利己与利他观念倒置,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己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他们在行为习惯、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等方面都有重大变化,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格偏差。
在人生价值观上, 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淡漠,缺乏远大理想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受拜金主义影响,过分强调个人利益,缺乏对利他行为的正确认识;在道德观上,一些大学生希望大学公道能够得到主持、正义能够得到伸张,但真正到了需要伸张正义、主持公道的时候,他们却退缩,还有一些大学生在帮助别人时动机不纯,名为利他实为利己;在行为方面,普遍存在一种“过客心理”,他们不愿主动选择、不愿积极承诺,对待生活持观望的消极态度。
这种现象着实让人担忧。
但是,我认为在新时期,这讲述的仅仅是一种个别现象,而并非普遍存在。
在新时期大学生的利他行为随处可见,主要表现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参与爱心活动、志愿服务,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和大学生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网络也充满着利他行为。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校园网目前已经成为高校师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学习交流的重要渠道,同时也为乐于助人的大学生们提供了新的交流模式。
在这种新模式所提供的频繁互动的交流和帮助中,大学生的校园网络生活呈现出明显的利他行为倾向。
大学生利他行为与心理健康探析
大学生利他行为与心理健康探析新时期大学生利他行为主要表现在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参与爱心活动、志愿服务以及网络利他行为等方面,但我们在关注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同时也应当积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利他行为的正确引导,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标签:大学生;利他行为;心理健康大多数心理学家公认,利他行为必须满足四个特征:第一,利他者的行为是自愿的,而不是由环境和他人所强迫,即“权利自择”;第二,必须给接受者带来好处,也就是以给他人带来好处为最终目标和结果,即具有“益他性”;第三,利他者自身必须经受一定的损失,这种损失可以是精神方面的,也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即具有“自损性”;第四,没有酬赏期望,一种是希望得到物质方面的外在酬赏;另一种是做出利他行为后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这种内在酬赏。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的中枢力量,他们的利他行为尤其应该受到社会的关注。
1 当代大学生利他行为的主要表现1.1 助人为乐行为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历来都很重视的传统美德之一。
它是人们发自内心地、友好地、无偿地、主动地帮助他人,并自身感到幸福愉悦的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品德。
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群体,理所当然地是助人为乐的模范带头人和主力军。
像长江大学15名舍己救人大学生、舍己救人的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大二学生王国权,这些都是当今大学生中助人为乐的典范,他们助人为乐的行为被世人所赞赏,并未社会树立了当代大学生助人为乐的光辉形象。
相关调查表明,当今大学生普遍具有利他行为观念,他们乐于帮助他人,乐意与他人共享和合作,愿意做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事情。
1.2 见义勇为行为见义勇为也是中华民族历来都很重视的传统美德之一,见义勇为是指为保护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与正在发生的违法犯罪作斗争或者抢险救灾的行为。
见义勇为是一种坚持正义、面对危险毫不畏惧的英雄气概,是一种正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
利他德育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在当前社会,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利他德育作为一种强调个体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德育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利他精神,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利他德育的概念、意义和内涵。
2. 能力目标: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地点学校操场、社区、图书馆等六、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活动材料(如环保袋、宣传单等)3. 安全措施(如急救包、联系名单等)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理论导入与实践准备1.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利他行为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引出利他德育的主题。
2. 讲授新课- 介绍利他德育的概念、意义和内涵,让学生了解利他行为的重要性。
- 分析利他行为的类型,如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关爱弱势群体等。
3.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利他行为,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
4. 实践活动准备- 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准备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第二课时:实践活动与总结反思1. 实践活动- 社区环保活动: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环保宣传和清洁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
- 图书馆志愿服务:组织学生到图书馆进行志愿服务,如整理书籍、帮助读者等,培养学生的服务精神。
- 关爱弱势群体:组织学生到养老院、孤儿院等进行慰问,传递温暖和关爱。
2. 活动总结- 学生分享实践活动中的感受和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利他行为的意义和影响。
3. 反思与评价- 学生对自己的利他行为进行反思,评价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践行利他行为。
八、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团队合作能力、责任感等。
大学生利他精神及其培育
校园文化活动能够让大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集体的力 量和团队的精神,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合作意识。 同时,校园文化活动也能让大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到自 己的价值和存在意义,进而激发出更强烈的利他精神 。此外,校园文化活动还能让大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到 如何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 自我价值感。
利他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利他精神源于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和宗教传统,是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观的体现 。
发展
随着社会进步和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深入,人们对利他精神的认识不断 深化,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拓展。
02
大学生利他精神现状
大学生利他精神的表现
01
02
03
乐于助人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 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无论 是学习上的困难还是生活 中的困扰。
家庭因素、学校教育、社会环 境和个人因素对大学生利他精 神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大学生利他精神与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存 在显著正相关。
研究展望
01
进一步探讨不同年级、专业和 地区等因素对大学生利他精神 的影响。
02
研究大学生利他精神的动态变 化及其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关系。
社会宣传
媒体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强利他精神的宣传和教育 ,让更多的人了解利他行为的重要性和意义,从 而培养利他精神。
社会风气
社会应该注重营造公平、正义、互助的社会风气 ,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利他的价值和意义, 从而培养他们的利他精神。
04
大学生利他精神培育的实践探索
志愿服务活动
总结词
志愿服务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利他精神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利他精神及其 培育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大学生在网络上的活动逐渐增多,他们除了获取信息和娱乐之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一些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指为了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的行为,这种行为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大学生在网络上的利他行为进行综述和分析。
大学生在网络上的利他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分享。
大学生通过网络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一些大学生会在知乎、微博等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考试经验和求职技巧,帮助其他人更好地面对学业和职业生涯的挑战。
第二,资源共享。
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分享学习资料、电子书籍和课程视频等资源,帮助其他人提高学术水平和技能。
一些大学生会在网络上创建自己的博客或网站,分享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学习笔记,供他人学习和参考。
志愿者服务。
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参与各种志愿者服务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群。
一些大学生会加入在线志愿者团队,在网络上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学习辅导和心理支持等服务。
第四,在线互助。
大学生在网络上可以相互帮助和支持,建立互助平台。
一些大学生会在微信群或QQ群中组织学习小组,共同讨论和解决学习难题,提高学习效果。
网络文化的培育。
网络文化强调分享、开放和互助,倡导大家共同进步和分享资源。
这种文化使大学生更愿意在网络上进行利他行为,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网络技术的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大学生更容易获取信息和与他人交流。
网络平台的普及和便利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和分享的机会,激发了他们的利他行为。
社会关系的转变。
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更为虚拟和抽象。
大学生越来越依赖网络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联系,网络上的利他行为成为满足社交需求的一种方式。
大学生在网络上的利他行为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信息真实性的问题。
网络上的信息内容琳琅满目,大学生在分享和获取信息时需要注意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否则,误导他人或受到误导都是可能的。
大学生利他行为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
大学生利他行为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摘要: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存在弱化的倾向。
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家庭教育失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转型和价值观的扭曲以及“旁观者效应”影响的结果。
要强化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必须要多管齐下,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其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对其进行移情训练,建立公正的激励与惩罚机制,积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利他行为弱化;原因;教育对策一、当代大学生利他行为现状调查我们采用Rushton等人1980年编制的《利他精神自陈量表》中文修订版,随机抽取哈尔滨工程大学91人、哈尔滨师范大学102人、哈尔滨医科大学94人,共计287名大学生,对其利他行为的现状进行了测查,经统计处理结果如下。
统计结果显示:能够做到“总是这样”,即利他行为成为习惯的学生所占比例并不高,只占接受测查大学生的10%强一点。
其利他行为主要表现在能给人指路、帮助别人搬东西、给同学讲题和让座等日常事情上。
能做到“经常如此”的学生所占比例有所提高,即能够做到帮人推车、给人换零钱、捐衣物和排队让位的可达10%~20%;能够做到主动捐款、帮人搬东西的可达20%~30%;能够做到给人留电梯、在车上给人让座的学生则可达30%~40%;能够做到给人指路的可达41.1%。
偶尔出现利他行为的学生所占比例最高,有20%~30%的大学生能打车带人;有30%~40%的人曾当过志愿者、把贵重物品借人等;有40%~50%的人曾给同学讲题、照顾他人、帮人过马路等;有50%~60%的人曾帮人搬过东西、帮人换过零钱等;有60%~70%的人曾经捐过款、给人以必要的帮助和给过乞丐钱。
有低于10%的大学生则从来没有捐过款和帮人搬过东西等;有10%~20%的大学生没有帮人兑换过零钱,也没排队让位等;有20%~30%的大学生没有捐过衣物和做过善事等;有30%~40%的大学生没有当过志愿者、不曾帮人过马路和帮人搬家等;有40%~50%的大学生不曾打车带过人,也不曾把贵重物品借人等。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行动力和积极进取心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行动力和积极进取心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培养大学生的行动力和积极进取心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这不仅关乎大学生个体的成长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未来的竞争力。
然而,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行动力不足和消极心态的问题。
本文将从鼓励实践经验、培养创新思维和激发自我动力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培养大学生的行动力和积极进取心。
一、鼓励实践经验实践经验是培养大学生行动力的基础,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课堂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增强实践动手能力。
学校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活动。
此外,学校还应与企业、政府等机构建立更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
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学生能够更好地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自己的行动力和积极进取心。
二、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心的关键。
在当前知识爆炸的时代,要培养大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学校应该注重启发教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例如,可以组织一些创新创业大赛、科技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潜力。
同时,学校还应提供合适的创新创业平台,支持学生进行科研、项目开发等实践,将创新思维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激发自我动力激发大学生的自我动力是培养他们积极进取心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处于自由度相对较高的阶段,需要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
学校可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指导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制定个人目标并积极追求。
此外,学校还应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支持,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究、社团组织等活动,扩展学生的学习和人际交往领域。
通过激发大学生的自我动力,可以使他们更加有力量和动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总之,培养大学生的行动力和积极进取心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至关重要。
学校应积极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鼓励创新思维,激发自我动力,从而帮助他们提升行动力和进取心。
高职生利他行为培养策略探析
利他行为的主观 因素 , 然后从五 个方面阐述了培养高职生利他 行为的策略 。
关键词 : 高职 生 ; 利他行为 ; 培 养策略
中 图分 类 号 : G 7 1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1— 4 3 8 5 ( 2 0 1 3 ) 0 6— 0 3 2— 0 3
过 对在 校高 职生 的 访谈 发 现 : 绝 大 多 数 学 生 愿 意无
改善人的情绪 , 又能够获得他人的感激和社会 的认 可, 产生成就感 , 利他行为利人利 己, 我们应该在高 职大学生 中倡导和培养。
条件帮助别人。说明在大学生群体 中, 尽管存在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定的个人主义甚至 自私 自利现象 , 但是大学生主流
3— — 1 0— — 2 5 收稿 日期 : 201
第1 3卷
第 6期
山东商业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d o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C o mme r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Vo1 .1 3 No . 6 De c. 201 3
s t r e n g t h e n t r a i n i n g i n h i g h e r v o c a t i o n a l c o l l e g e s .T h i s p a p e r f i r s t d i s c u s s e s t h e s u b j e c t i v e f a c t o r s i n l f u e n c i n g a l t r u i s —
t i c b e h a v i o r ,a n d t h e n f r o m iv f e a s pe c t s e l a b o r a t e s t h e t r a i n i n g s t r a t e g y . Ke y wo r ds: h i g he r v o c a t i o n a l s t u d e n t ;a l t r u i s t i c b e h a v i o r ;t r a i n i n g s t r a t e g y
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影响:多重中介模型
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影响:多重中介模型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其道德品质和行为表现备受关注。
作为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作为个体成长的第一环境,其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影响不容忽视。
本研究旨在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影响机制,通过构建多重中介模型,深入分析家庭教养方式如何通过中介变量影响大学生的利他行为,以期为家庭教育和高校德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和教育子女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包括教育方式、沟通方式、情感支持等多个方面。
这些方面不仅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和价值观塑造,还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着他们的社会行为表现。
大学生作为已经具备一定独立思考和行为能力的群体,其利他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家庭教养方式作为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影响机制和效果值得深入探讨。
多重中介模型是一种能够揭示多个变量间复杂关系的统计方法。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运用多重中介模型,分析家庭教养方式如何通过中介变量(如自尊、同理心等)影响大学生的利他行为。
通过这一模型,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家庭教养方式对利他行为的影响路径和机制,为后续的干预和教育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本研究将围绕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影响展开深入探讨,通过构建多重中介模型揭示其影响机制和效果。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家庭教育和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还能为家庭教育和高校德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研究背景: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利他行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家庭教养方式作为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对大学生的人格形成、价值观塑造以及行为模式建立具有深远的影响。
家庭作为个体最早接触并长期生活的社会基本单位,其教养方式直接决定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氛围,从而影响其心理发展、情感表达和行为取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提高大学生利他行为
摘要:自私,不得不说是当今社会存在的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似乎成为人们自私的借口,而身为大学生的我们,除了努力学习之外,还应该在个人的素质上有所提高,让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生。
所以我们要不断去提高自己的利他行为,不再仅仅只为自己考虑,应该提高自己为他人着想的能力。
关键字:利他自私利己榜样环境利益
所谓利他行为是指,个人出于自愿而不计较外部利益帮助他人的行为。
利他行为者可能需要做出某种程度的个人牺牲,但却会给他人带来实在的益处。
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利他行为包括两方面:一是人们在一般社会交往中的利他行为;二是人们在紧急事件中的利他行为,即旁观者介入行为。
在非紧急情况下的一般社会交往中,社会规范对个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实验表明这种遵循社会规范的行为在人与人之间是互相的,而且在程度上也是相应的。
社会规范的制约作用还表现为在遇到有人需要相助时,会自觉地将提供帮助看作是自己的责任。
人类亲社会行为有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从一般性的有益他人的行为到做出自我牺牲。
通常,社会心理学家把亲社会行为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不期待外来酬赏,给他人带来利益,自发自愿,自动自选进行的行为,通常称为利他主义行为(简称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可能出现在一般情景下(或称非紧急情况中),也可能出现在紧急情况下。
21世纪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的生存能力的竞争。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绝大多数在“众星捧月”的氛围里成长,有的家长在教养子女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他们的自私言行和一些社会上的个人思潮影响着孩子,促使一部分孩子只知索取,而不知给予。
思想是一切的根本,我们应该在思想上给大学生灌注利他这一概念,让大学生对利他有更深入的认识,强化他们利他行为的思想,只有思想上认识上去,才会有所行动。
另外,我觉得,集体生活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在集体中我们才能发现到自己的渺小。
同时,才能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够学会互相帮助和体谅别
人。
还应该树立榜样效应,让大学生在榜样的带动下,积极主动的进行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也会有“跟风”的心理存在,所以一个良好的周遭环境是很重要的。
利他与利己也是存在一定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相关性越高,“利已”与“利他”的价值对等性就越强,此时人将会表现出越多的利他行为,如母子之间、夫妻之间由于通常存在很高的利益相关性,因此必然会表现出很多的利他行为。
若干个人为了一定的价值目的而组成一个集体,若干集体为了一定的价值目的而组成一个社会,其客观目的都在于形成一定的互利互惠的利益相关性,因此人类的集体行为和社会行为,虽然在其表现形式上都是利他的,但在其客观本质上都是利已的。
总之,利他是利已的延伸,他人利益可以根据利益相关性的大小,折算成一定数量的个人利益;公共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延伸,公共利益(集体利益或社会利益)可以根据利益相关性的大小,折算成一定数量的个人利益。
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虽然表现方式不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都是为了使他人获得利益或予人方便。
在社会心理学和其相关学科的讨论中,人们对于利他行为也有着争论,问题一般集中在利他行为是否会有酬赏。
有的学者认为,利他行为不需要任何酬赏,不论这种酬赏是来自外部(例如受表扬、获奖品等),或是来自行为者内心(例如产生自我满足、愉快的体验等)。
但是有的学者则认为利他行为虽然不需要明显的外来报酬,但是却需要内心的自我酬赏。
一般来说,大部分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利他行为通常并不期待外来酬赏,但行为之后可带来自我酬赏的结果。
既然利他和利己有着不可分的关系我们也可以我完全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先关心家人再关心社会,先为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做些事,再谈为社会、为祖国做事。
身为大学生的我们,不再是以前那个不经世事的孩子了,我们应该担负一些责任,我们应该试着多为别人想想,不断地去提高自己的理他行为。
如何提高大学生利他行为
学院:机电学院
系别: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级:B0903
姓名:苏珈悦
学号:061309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