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大学生利他行为

如何提高大学生利他行为
如何提高大学生利他行为

如何提高大学生利他行为

摘要:自私,不得不说是当今社会存在的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似乎成为人们自私的借口,而身为大学生的我们,除了努力学习之外,还应该在个人的素质上有所提高,让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生。所以我们要不断去提高自己的利他行为,不再仅仅只为自己考虑,应该提高自己为他人着想的能力。

关键字:利他自私利己榜样环境利益

所谓利他行为是指,个人出于自愿而不计较外部利益帮助他人的行为。利他行为者可能需要做出某种程度的个人牺牲,但却会给他人带来实在的益处。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利他行为包括两方面:一是人们在一般社会交往中的利他行为;二是人们在紧急事件中的利他行为,即旁观者介入行为。在非紧急情况下的一般社会交往中,社会规范对个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实验表明这种遵循社会规范的行为在人与人之间是互相的,而且在程度上也是相应的。社会规范的制约作用还表现为在遇到有人需要相助时,会自觉地将提供帮助看作是自己的责任。

人类亲社会行为有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从一般性的有益他人的行为到做出自我牺牲。通常,社会心理学家把亲社会行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不期待外来酬赏,给他人带来利益,自发自愿,自动自选进行的行为,通常称为利他主义行为(简称利他行为)。利他行为可能出现在一般情景下(或称非紧急情况中),也可能出现在紧急情况下。

21世纪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的生存能力的竞争。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绝大多数在“众星捧月”的氛围里成长,有的家长在教养子女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他们的自私言行和一些社会上的个人思潮影响着孩子,促使一部分孩子只知索取,而不知给予。

思想是一切的根本,我们应该在思想上给大学生灌注利他这一概念,让大学生对利他有更深入的认识,强化他们利他行为的思想,只有思想上认识上去,才会有所行动。

另外,我觉得,集体生活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在集体中我们才能发现到自己的渺小。同时,才能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够学会互相帮助和体谅别

人。

还应该树立榜样效应,让大学生在榜样的带动下,积极主动的进行利他行为。利他行为也会有“跟风”的心理存在,所以一个良好的周遭环境是很重要的。

利他与利己也是存在一定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相关性越高,“利已”与“利他”的价值对等性就越强,此时人将会表现出越多的利他行为,如母子之间、夫妻之间由于通常存在很高的利益相关性,因此必然会表现出很多的利他行为。

若干个人为了一定的价值目的而组成一个集体,若干集体为了一定的价值目的而组成一个社会,其客观目的都在于形成一定的互利互惠的利益相关性,因此人类的集体行为和社会行为,虽然在其表现形式上都是利他的,但在其客观本质上都是利已的。总之,利他是利已的延伸,他人利益可以根据利益相关性的大小,折算成一定数量的个人利益;公共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延伸,公共利益(集体利益或社会利益)可以根据利益相关性的大小,折算成一定数量的个人利益。

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虽然表现方式不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都是为了使他人获得利益或予人方便。在社会心理学和其相关学科的讨论中,人们对于利他行为也有着争论,问题一般集中在利他行为是否会有酬赏。有的学者认为,利他行为不需要任何酬赏,不论这种酬赏是来自外部(例如受表扬、获奖品等),或是来自行为者内心(例如产生自我满足、愉快的体验等)。但是有的学者则认为利他行为虽然不需要明显的外来报酬,但是却需要内心的自我酬赏。一般来说,大部分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利他行为通常并不期待外来酬赏,但行为之后可带来自我酬赏的结果。

既然利他和利己有着不可分的关系我们也可以我完全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先关心家人再关心社会,先为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做些事,再谈为社会、为祖国做事。

身为大学生的我们,不再是以前那个不经世事的孩子了,我们应该担负一些责任,我们应该试着多为别人想想,不断地去提高自己的理他行为。

如何提高大学生利他行为

学院:机电学院

系别: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级:B0903

姓名:苏珈悦

学号:0613090301

社会心理学 第十一章 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第十一章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第一节亲社会行为的定义 利他行为(altruism)是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回报的自愿她帮助他人的行为。一个行为是不是利他行为,决定于作出这个行为的人的企图。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behavior)是一个对助人行为较J”泛的定义。任何帮助别人的行为,或目的是帮助别人的行为,不管给予帮助的人的动机是什么,都是亲社会行为。 许多亲社会行为都不是严格定义的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包括最无私心的利他行为,也包括完全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作出的助人行为。 第二节有关亲社会行为的理论 决策理沦侧重研究个体确定帮助是否需要这个过程。还强调人在决定是否提供帮助时,对于代价和报醚的考虑;学习理论认为助人行为是通过基本的学习原则如强化、模仿而学得的;社会生物学认为助人行为部分来自于人的本能它是人类在进化过程巾保留下来的遗产。 一、决策理论 助人行为只有在一个人决定提供帮助并且付之行动后才会发生。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决定自己是否提供帮助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认知和理智的决定过程。 决策理论步骤示意图 对需要的注意——没有人需要帮助 | | 是 承担责任——否与我无关 | | 是 考虑得与弊——否太冒险、太难受,花时间等 | | 是 决策如何帮助——否我不知怎么办 | | 是 给予帮助 1、对需要的注意 一个亲社会行为产生的重要的第一步是要注意到有事情发生,而且需要帮助。那么依靠什么线索来决定他人是不是需要帮助呢? (1)事惰是突然地、出乎意料地发生的; (2)遇到困难者受到某种明显的威胁; (3)无人帮助,威胁、份害将会越来越大; (4)遇到困难者无能为力,需要别人帮助。 (5)某种有效的帮助是可能的。 2、承担责任 当人感到个人有责任时,就更可能作出助人打为。 3、对利弊的考虑 决策理论认为人们对自己的每个行为都要考虑可能的得失。包括助人行为。一个人如果认为作出亲社会行为的利大于弊,他就可能去帮助别人。

从社会进化论角度分析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 社会生物学 利他行为的生物更可能在进化过程中留下来。 达尔文曾经指出,经过一个自然选择过程,有利他天性的生物更有可能使它们的物种留存下来。当代著名的社会生物学家威尔逊进一步深入阐述了这一观点,他指出任何遗传上具有高生存价值,即有助于个体持续生存的决定性特质,往往具有向下一代遗传的倾向,而帮助他人的倾向对团体的基因来说具有很高的持续生存价值。例如1只雄鸟有6只小鸟,每只小鸟一半的基因来源于其父亲,加起来,6只小鸟是父亲自身基因的3倍。如果雄鸟牺牲自己来保护小鸟,他特殊的基因库就已经得到了复制。其他亲属拥有该个体不同比例的基因数,也可以对这些亲属做类似分析。帮助血缘关系较近的亲属可以增加个体自身在子孙后代中的存活率。这是进化生物学的基本原则。 社会生物学家特雷沃斯指出,只有相互的或互惠的利他才有生物学基础。根据他的观点,个体给他人帮助的潜在成本可以从获得他人帮助的可能性中得到补偿。但是这一相互帮助的系统受到了潜在“欺骗者”的威胁。他们接受帮助却不回报他人帮助。为了使欺骗最小化,罪恶感天性以及通过社会规则强化相互帮助的倾向经过自然选择而被保留了下来。 进化理论产生了几个具体的假设。 1、动物最愿意帮助那些基因上与它最接近的个体;比起远亲或陌生个体,它们更愿意帮助家庭成员。父母对健康的后代比对不太可能存活的不健康后代更无私。 2、母亲通常比父亲更多的给后代以帮助。其原因是在一些物种中,雄性拥有大量繁殖后代的生物学基础,所以不需要对任何一个后代投入太多,也可以使自己的基因永恒不灭。雌性则只能繁殖出相对较小数量的后代,所以必须帮助每一个后代以保证自己基因的传递。 3、人类也具有天生利他行为的倾向。威克斯勒等人对年幼儿童的观察研究也证明了人类天生有利他行为的倾向,如不到1岁的儿童明显地试图安慰受伤的父母或兄弟姐妹,给坐在旁边的人喂食物,把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看到父母痛苦的表情时表现出畏缩和痛苦等,在看到另一个儿童受伤时,倾向于表现出与他自己受伤时同样的痛苦。3到5岁的学前儿童在一个小时中会表现出15次帮助他人的行为,包括给小朋友一个玩具,安慰伤心的伙伴或帮助老师。而那些与他人分享、帮助或安慰小伙伴的儿童更受同伴的欢迎。但是,有些行为是儿童不可能观察到的,所以应该认为儿童具有先天性利他行为倾向。

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

当 代 大 学 生 消 费 方 式 研 究 理工系营销091董文浩 200900400600101

当代大学生消费方式研究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消费心理 当今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生活消费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但是部分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也表现出了非理性的倾向。通过以问卷调查为主的调查方式,对在校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得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既有其合理性和特殊性,同时又明显存在着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上的误区,需要来自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引导和帮助。一、大学生不仅是当前社会的消费主体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未来消费的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他们的消费方式将可能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他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风气和思想。因此,选取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消费行为和方式,有助于认识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未来的消费趋势。 本次调查内容包括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特点和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具体涉及到的问题有大学生平时消费资金的、月消费状况、消费支出分布情况及其对消费方面的感受等。调查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对C大学2004-2006级150名在校本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39份,有效率为92.67%。其次,通过面对面访谈等方式对其中15名学生进行了个案调查,从而提供了比较具体的资料。在以上两方面情况把握的基础上,结合网络上搜集到的一些资料,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进行了客观的分析。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理性消费 1.合理计划 问卷调查显示,在费用开支上,16.6%的学生有详尽的计划,67.7%的学生稍有计划,只有15.7%的学生没有计划,随心花费;81.3%的学生没有或偶尔有透支情况,经常出现透支情况的只占到18.3%。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消费时都是精打细算,消费的盲目性并不能够用来形容大学生整体,当前社会上普遍关注的大学生超前消费只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少数现象。 2.理性消费

青少年侵犯行为的产生及其控制对策(张志宇)

论小学生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控制对策侵犯行为在小学生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不良行为,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发展、学业进步等都具有极其消极的影响。侵犯行为是指以伤害他人身心健康为目的的任何行为。它具有以下特点:1、侵犯行为是由意图的行为。2、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3、侵犯行为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4。侵犯行为具有反社会的性质。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关于校园暴力的问卷调查,调查表明:有49.2%的同学承认对其他同学有过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包括言语、身体的攻击、破坏财物等。有15%-25%的小学生在别人不小心踩你一脚时给予报复性的打和骂,有10%-15%的小学生以捉弄小动物甚至以弄死为乐,流露了一定的虐待心态,表现出不少小学生具有侵犯行为。这些学生的成绩一般都不太好,老师们在对他们的反复劝说和教育的失败后伤透脑筋,逐渐失去希望,同学们也因为他们残暴的行为而对他们避而远之。 小学生侵犯行为形成原因的理论研究和影响因素 有关侵犯行为形成原因的研究学说很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本能说、习性说、挫折——攻击说、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模式理论等。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派和洛伦茨的习性说都认为攻击是人的一种本能,不同的是精神分析认为儿童攻击源于儿童的破坏本能,而习性说认为攻击则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本能。 2.多拉德的挫折-攻击理论认为攻击是人体遭受挫折后产生的行为,后来勒温和马利克的实验也证明了挫折会增加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同时生活实践也证明小学生攻击性行为通常是在受到挫折后产生并加剧的。由此可见,挫折的确是造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3.班杜拉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是通过观察学习和强化习得的,学习是攻击的主要决定因素,学习包括观察学习和大众媒介等。另外,攻击性既可习得也可通过新的学习改变或消除。这种理论为我们控制儿童攻击性行为提供了心理实验依据,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4.社会认知模式理论认为,攻击是攻击者对社会信息的错误理解而引起的。在译码阶段,儿童就把一般信息误解为挑衅性的信息,从而产生攻击行为,据此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儿童错误的认知来矫治攻击行为。 根据以上的几种理论的研究,影响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主要有:生物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同伴群体和大众传媒),个体性因素(包括道德水平发展、自控能力,社交水平、个人经验等)。 学生侵犯行为形成的原因

网络环境下的利他行为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利他行为研究 ■ 丁 迈 陈 曦 【内容摘要】 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介带给现实生活巨大的影响。网民线上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网民的各种互联网使用行为,网络利他行为也逐渐进入学者的视野。本文在文献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利他行为的特点,对唤起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对如何促进网络利他行为提出建议。 【关键词】 利他行为;网络利他行为;行为唤起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利他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其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利他行为指提供时间、资源或能量以帮助他人的行为,①与亲社会行为同义。狭义的利他行为是最高意义上的亲社会行为,不带任何私利地帮助他人。 社会心理学对现实利他行为的研究历经几十年,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犹如尼葛洛庞帝所言:“人类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一句话,人类的生存方式都变成了数字化。”互联网为人类拓展了生存的第二空间,这一新的信息交流平台作用日益重要,致使网民的在线行为对社会的影响日渐扩大,因此各种网络行为引起了学者的关注,网络利他行为也不例外。 伴随论坛、维基、P2P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上出现的利他行为不胜枚举。网络社会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特点,部分学者借鉴了社会心理学中对利他行为的研究,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动机进行探讨;或从网络利他行为的实际内容出发,对其表现形式进行分类;还有学者研究社会资本、网络社区特征、浏览行为和便捷因素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综观目前国内对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系统实证研究较少,更多的是现象描述和经验归纳。而我们更为关注的是:互联网这种新媒介对利他行为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网络利他行为有什么特点?哪些因素影响了网络利他行为?网络利他行为与现实利他是否存在区别?如何借助网络媒介的特点促进网络利他行为的发生? 二、网络利他行为的特点 11网络利他行为的界定 本文采用王小璐、风笑天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定义:在网络环境中所实施的将使他人获益且自身会有物质损失,又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行为。其中,“物质损失”是指助人者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所花费的网络开销、时间精力,以及虚拟的网络货币等;“没有明显自私动机”主要是指不期望有来自外部的精神的或物质的奖励,但不排除自身因做了好事所获得的心理满足感、自我价值实现等内在奖励。② 我们以网络中最为活跃的网民———大学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校园拦截访问、网络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进行了一些考察,具体研究方法描述参见相关文献③,本文是在这些实证研究结果基础上的延伸思考。 21网络利他行为的特点 (1)表现形式的单一性 网络利他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互联网为媒介,以电子化信息为传递物质的信息交流和知识分享行为。在大学生已有的利他行为中,回答网友提问占到80%左右;其次是上传各种资源、自己开帖提供有用信息等。网络利他行为的表现形式比较单一,这与网络媒介的性质吻合,网络媒介作为人们获取和沟通信息的平台,决定了在其中参与交换或复制的物质具有单一性,即信息,分享与传递信息成为网络利他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 (2)利他者的主动性 互联网的虚拟与匿名性,很多时候消解了利他者和求助者的身份信息,消解了现实利他的复杂情境因素,使利他行为产生的环境相对简单化,因而行为动机更为单纯,自发性、主动性更强。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主要动机以内心满足感为主导,如在助人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等。 (3)网络利他行为的延时性 社会心理学对现实利他行为的研究,最常见的是实验研究,即研究者创造实验情境,设计求助场景,从而研究人们借此表现出的利他行为,这些现实情境中因为某种由头而引发的利他行为,往往具有在场和即时的特点。网络利他行为则不同,网络媒介具有跨越时空的互动特性,往往可以助人者不在场,而且在求助者发出求助信息一段时间后,延时完成助人行为。 丁 迈 陈 曦:网络环境下的利他行为研究 新闻学与传播学  现代传播双月刊2009年第3期(总第158期)35

利他行为案例

幼儿园“利他氛围”的实际案例 利他行为是一种自愿的,以利他人为目的的亲社会的行为,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高尚行为,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 幼儿园利他氛围案例 开学没几天,我们班一个新转过来的小朋友由于分离焦虑,家长离开后一直哭闹不停,以致哭得呕吐了,把地上吐的一塌糊涂。当时班级里的其他幼儿当中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部分幼儿跑过来看看,一边捂住鼻子一边跑开还叫着:“好恶心哦,臭死了,真脏”。 第二种情况:茫然的观望,部分幼儿好像没有发生什么事情一样,看了一眼后也没有表达情绪,只是继续做着自己的事情,或吃饭、或游戏、此事好象没发生一样。 第三种情况:报告老师:老师,嘉怡吐了,吐了一地,是不是生病了,说完以后看着老师的举动。 第四种情况:主动帮助,部分幼儿表现出急切焦虑的情绪,体现在行动上的幼儿把手放在呕吐幼儿的前额上,再比较自己的体温,来确定是否发烧,有的掏出自己口兜里的餐巾纸去擦呕吐物。 分析: 利他行为是一种自愿的,以利他人为目的的亲社会的行为,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高尚行为。那么,教师如何营造利他氛围,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呢?在上面这个案例中,教师可以牢牢把握和利用好这个机会,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从而培养幼儿乐意与他人交往,学会互助、合作、谦让和分享,富有同情心;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和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会自律和尊重他人等等。在日常的一日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几点思考积极的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 一、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营造良好的利他氛围,呼唤幼儿内在的利他行为。 在上面这个案例中,事后,老师可以通过小红旗、小奖牌的形式,对那些给予别人主动帮助的同学以最大的热情和掌声。可以鼓励其他幼儿给予集体的表扬,比如“xxx表现真不错,大家一起说:xxx,你真棒”等,通过营造良好的

第七章利他行为

第七章 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一).定义 不期回报的,提供时间、资源或者能量以帮助他人的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联系和区 别? 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事情 二)两种取向的利他行为 根据动机的不同,利他行为的性质有所区别。 自我利他主义(ego-altruism):减少自己痛苦 纯利他主义(pure-altruism):因为移情,减少他人痛苦 二我们为什么会帮助别人? .. 社会生物学理论:进化心理学:互惠,亲缘选择 .. 社会学习理论 .. 社会规范: 互惠规范:以德报德,以恩报恩 社会责任规范: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社会公平规范:帮助值得帮助的人 .. 社会交换: 三个理论的比较 理论观点助人动机助人发生的原因 社会生物学 本能,帮助和自己相似的人是为了增加该种族延续的可能性社会交换论 社会规范论 助人的代价与收益作比较,收益更大 回报、社会责任与公正 因为我们有共同的基因中就有帮助他人的因子 提供帮助是因为有收益 我们都需要帮助,我们也有责任去帮助他人以维护社会公正.. 进化心理学: .. 亲属选择 .. 个体帮助亲属就是帮助自己基因的生存 ..

增加同类生存和繁衍的机会 .. 群体选择 .. 有选择性帮助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群体 .. 班级,学校,国家 第一阶段:行动者首先注意到发生什么事 第二阶段:对线索的解释,衡量线索的意义 第三阶段:估计干预和受益的代价 第四阶段:决定采取哪一种方式 第五阶段: 把既定的决 策付诸实施 . 亲社会行为的社会交换论(福阿,1975): 人们在做出亲社会行为之前,要对自己、别人和社会背景做出评估,考虑助人行为是否给自己带来快乐或者减少痛苦。 助人行为的决策模型 三、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1、其他人的因素 1968年,Latane和Darley 的实验 实验1:测量他们是否去帮助一个受难的妇女 被试单独或与其他人一起在房间内填写调查问卷;填表时,听到隔壁的一个房间内一个女人活动的声响,妇女的尖叫和痛苦的呻吟声。 单独一个人70%;与朋友一起时:70%; 与一个陌生人在一起40%; 与试验者的一个消极的同伙在一起7% 结论:他人的在场减少了助人行为的可能性。 实验:被试在一个小房间内,与其它人一起参加一场讨论(通过电话进行),一名 被试在讨论中,谈到自己曾经得过癫痫,在轮到这名被试发言时,大家听到癫痫发 作的声音。 结果:他与另一个人一起参加讨论85% 他与另外两个人参与讨论,62% 他与另外五个人参与讨论,31% 结论:加强一个人的责任感会增强他的助人行为。 冷漠行为:指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个人明知他人受到生命和财产的威胁而需要得到自己

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

消费者行为学论文 论文题目: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也渗透到了校园。在消费群体中,年轻人是其主力军,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指数必然会对社会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学生消费是指高等院校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对质产品及精神产品的消耗。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消费状况、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主流因素、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心理成因提出指导大学科学消费的对策,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者行为学、消费心理、科学消费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people's consumption concept has changed, and this change has also penetrated into the campus. In the consumer groups, young people are the main force, college students are a special consumer groups, their consumption index will have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social economy, the consump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refers to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of student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in order to meet their own needs, the consumption of material products and spiritual product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consumer behavior, consumer psychology, Consumer Science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 1.社会心理学定义是什么?奥尔波特怎样定义社会心理学? 2.系统社会心理学著作何时出现?科学社会心理学创造人是谁? 3.什么是角色扮演? 4.什么是社会测量法? 5.近代社会心理学的两种研究趋向是什么?它们有何不同? 6.试述实验社会心理学兴起的原因。 一单元:社会认知 1.什么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的功能有哪些? 2.影响自我概念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3.举身边示例分析人们日常是如何自我增强的? 4.举例说明自我过程的类型? 5.什么是印象管理?印象管理的策略有哪些? 6.试述自我监控水平与印象管理的关系? 7.试述印象管理对社会互动的意义? 8.就印象管理一节的学习,谈谈个人的感受。 9、人们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10、什么是晕轮效应?它对我们认识他人有什么样的影响? 11、人们通过哪些线索形成对他人的知觉? 12、我们怎样构建自我概念? 13、简述印象管理的策略。 14、什么是人际知觉,它可以分为哪几类? 15、社会认知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样的影响? 16、试述Heider、 Weiner 、Kelly的归因理论,并比较Weiner、Kelly的归因理论。 17、人们在归因中会犯什么样的偏差? 18、什么是态度?为什么研究态度? 19、态度研究的主要理论有哪些?其要点如何? 20、通过态度预测行为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1、态度改变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22、态度测量有哪些方法?其优缺点如何? 二单元:社会影响 1.什么是民族文化?举例说明民族文化与民族性格的关系? 2.在文化人类学看来,文化影响具有甚麽样的特性? 3.文化通过哪几个层次影响人们?与其对应的学科是甚麽? 4.文化心理学最关注的对象是甚麽? 5.描述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6.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近代化理论的看法. 7.什么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它有何不同? 8.试述中国人的思维特性?它对我们的认知活动有甚麽样的影响? 9·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中国人应该怎样进行文化创新? 10、什么是从众?Sherif和Asch是怎样研究人类从众行为的? 11、试述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12、什么是社会促进?为什么会有社会促进现象发生? 13、试述去个性化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14、想象你是一个非常非常棒的群体中的一员——有积极影响的群体。这个群体是否获益于有效的领导?它是否证实了某些在本章中讨论过的原理,如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去个性化、群体极化、群体思维或是少数派影响。 三单元:社会关系 1、什么是偏见?人们为什么会有偏见?怎样克服偏见? 2、什么是侵犯行为?分析产生侵犯行为的原因与条件。

中庸思维下的利他行为研究论文

中庸思维下的利他行为研究论文 中庸思维下的利他行为研究全文如下: 前言 随着中国木土心理学的发展,”中庸”从哲学走进心理学。中庸二字最早见于孔子 《论语·雍也》,并随着时代发展而被赋予不同含义。徐克谦对此进行整理,概括指出中 庸思想的3种含义:从西周时代恰到好处遵循刑罚标准到孔子思想的伦理道德观念,并最 终与人的内心状态联系起来。由此可见中庸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也是一种思维 方式。 近年来,从心理学视角对中庸实践思维的讨论研究不断深化,研究者依据界定范围大 小及着重点的不同提出不同的”中庸”构念并对其进行测量,如吴佳辉等主张用事前思考 来看中庸;李华香主张冲突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行为来看中庸;杨中芳则视中庸为一套多元 心理层次的思维体系,构建了中庸实践思维体系构念图,在此基础上将其他研究者的研究 纳入该体系之中,对中庸实践思维主要研究进行整合,是当前中庸实践思维研究的代表。 该体系包含2个层而:集体文化思维层而和个体心理思维层而。其中个体思维层而又包括 生活哲学看人论事、生活目标、处事原则、个别事件处理择前审思、策略抉择、执行方式、事后反省自我修养提升、个别事件反省及心理健康。 该构念的效度研究表明:代表处事原则板块的待人守则、拿捏意识和处世信念价值3 个变量与代表具体事件处理的4个变量分别为趋势掌握、多而性、整合性、和谐型呈现显 著正相关,说明个体具有的处世信念将影响个体的具体行为,个体的具体行为也体现其中 庸实践思维。同时,在具体事件处理层次,多而性、整合性及和谐性3个维度直接互为正 相关,表明个体在具体事件处理过程中的审思、策略、执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具有中庸生活哲学者,在处理日常生活事件时,更加顾全大局,处事多方衡量,追求 生活和谐。现实利他行为对他人有利,但对个体本身可能会造成损失。具有不同程度中庸 实践思维的人在遇到可能影响到自身和大局的和谐性的利他行为时是否会做出不同的利他 行为呢?由于网络环境和现实环境存在差异,中庸实践思维者在网络利他行为和现实利他 行为的表现是否也会存在差异?现实利他行为由于其环境的现实性,个体在行为之前需要 考虑的因素较多,中庸实践思维者又较倾向于多方衡量做出最佳选择,因此更有可能做出 利他行为。 相比较现实利他行为,虽然个体网络行为受到的约束较少,也无需过多考虑行为对现 实整体和谐性的影响,但个体现实利他行为越多,越容易形成为他人福社考虑,关心他人,在行动上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一种持久倾向,既容易形成利他人格,其做出的网络利他行为 也会比较多。因此,研究作出如下假设:个体的中庸实践思维水平越高,那么其现实利他 行为和网络利他行为越高;高中庸实践思维组中庸实践思维量表得分前后的网络利他行为 与现实利他行为将显著高于低中庸实践思维组中庸实践思维得分后。

社会心理学--利他行为

论利他行为的产生原因 [摘要] 利他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的一种社会现象,同时也是受到人们普遍赞扬的社会行为。利他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我们要明确利他行为的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培养利他行为,防止利他行为的弱化。 [关键词] 利他行为产生原因培养 利他行为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创始人孔德创用,但并未对其进行过理论概括。对于什么是利他行为,在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利他行为应该具备以下四个特征,自愿、以利他为目标、不附带外在酬赏的期望、包括利他者的损失成分。 利他行为根据发生情景的不同,分为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和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前者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例如,给老人和孕妇让座,为残疾人或儿童的教育事业募捐,义务献血,把迷路的小孩送回家等。后者在日常生活中较少发生。如抢救落水儿童、救火等。从难度和行为后果的社会意义上讲,后者大于前者。而前者却能更加考验行为主体利他意识的牢固程度。 对利他行为产生基础的理论解释有本能理论。社会生物学家威尔逊认为:利他行为是遗传的、先天决定的,是一切群体动物生存的机能,是有价值的积极意义的行为。威尔逊以动物为例,如白蚁、蜜蜂来论证他的观点。而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个体的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遗传的,而是在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强调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华生曾说过一段偏激的话:“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和我可用以培养他们的特殊世界,我就可以保证随机选出一个,不问他的才能、倾向、本能和他的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或乞丐、小偷。早期的学习决定了行为方式。 除此之外,还有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的交换理论一改帕森斯、默顿等人宏观分析社会结构的传统,借用经济学、人类学以及心理学成果试图进行微观分析,也就是从个体需要、心理动机即人的理性出发得出社会交换的实质其实就是个人或者为获得报酬或者为减少惩罚而采取的理性行动。霍曼斯认为,人类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或明或暗的,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可归结为一种交换,而人们在社会交今中所结成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也只能是一种交换关系。 自然环境、社会情境、时间压力等情境因素;利他者的社会角色及身份特征、心理特征;先前的利他经验、利他技能等因素都可以影响利他行为的发生。 有人说,如今的社会早就没有了纯粹的利他行为。在我国的三亚,为人指路居然也可以收取费用。这种行为是少数的。在我看来,大部分人的利他行为是出于人的本能,而非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例如,在512汶川地震发生时,就发生了许多感人的利他行为。 地震发生时,四川省青川县木鱼中学初一13岁的女生何翠青本已走出宿舍,当她意识到发生了地震,不是迅速逃生,而是跑进宿舍,将十多名还在午休的同学从床铺上摇醒逃生,自己却失去最佳逃生时间,被压在废墟下。50个小时后,她凭着巨大的求生欲望和惊人毅力,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获救。何翠青是木鱼中学最后一个被救学生,由于重物长时间挤压肌肉组织坏死而永远失去了右腿。

大学生生活方式与消费行为分析报告

大学生生活方式与消费行为分析报告 一、前言 为了研究和分析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情况,我们从零用钱的分配和利用状况,购物心态,父母对子女消费的态度展开调查。 消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花钱买东西。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已使消费成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社会现象,随着人们的收入越来越高时,我们大学生的消费也越来越大。高消费意识在学生中广泛流传。 二、大学生消费基本结构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大学生消费的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 调查显示:消费结构的变动情况体现了人们的消费是否具有计划性。从调查结果看,23%的大学生消费支出结构比较稳定,属于有计划型。33%的人表示能省就省,属于节省型,43%的人表示随意消费,属于随意型。相当多的同学对自身消费约束能力不强,在消费上呈现出随意性甚至奢侈的倾向。多数大学生是第一次离家独立生活,又是独生子女,消费行为上表现出不成熟性。这主要表现在:盲目性消费、冲动性消费、从众性消费、攀比性消费。一些学生从吃、穿、用到其他各方面都与人比排场、讲阔气,认为在同学、老乡面前缺乏豪举有失体面。这既给家庭加重了经济负担,也影响了顺利完成学业,甚至会导致部分学生误入歧途。

三、大学生消费支出分配 调查显示,大学生消费支出项目中比重最高的是伙食,高达33.33%,其次是购物方面的支出占20.33%,再次是交通、通讯开支占14.63%,而交际,学习方面、娱乐方面、方面分别以13.01%、8.94%、9.76%紧随,可见,在大学生的消费支出结构中,食物方面的支出占据了绝对地位,大学生的消费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 调查中还发现,电话费、娱乐费用、交际费用和恋爱费用随生活费的变化而变化,而绝大多数大学生每月购买学习用品、书籍等消费支出却不足50元。而且,许多大学生并没有在意自己的消费结构是否合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尚没有明确的消费观念和理财意识。 通讯费用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移动产品已经成为当代通讯的主流,对大学生而言,移动通讯产品的占有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多。手机已经慢慢普及。随之而来的就是要承担的通讯费用。在学生手机族中,每月手机费用属于中等水平。每月消费在50元以下的占3%,50-90元的占33%,90-130元的占43%。 但也存在一些高消费学生,在150以上的占21%。如下图可观察到,大学生的通讯费用集中在90-130元,其次50-90元的同学也较多。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郑显亮)

网络利他行为量表 下面的陈述是有关网络上的一些行为表现,请你仔细阅读每一个句子,然后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在句子后面相应的数字上打“了”。数字表示句子所陈述的网络行为在你身上发生的频数,具体如下:①一一从不;②一一偶尔;③一一通常;④一一总是。你的回答没有对错、好坏之分,问卷中包含了测谎项目,请如实作答。 从不偶尔通常总是 1、网上与他人分享自己成功的学习经验 2、对网络上的提问给予回答与指导 3、在论坛上讨论问题,并发表个人意见 4、在网上发表一些读书心得与网友共享 5、在网上与他人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经历、体验和感悟 6、指导网友如何更好地使用网络 7、对一些批评或谴责社会不良行为的贴子跟贴 8、在网上发布及时、有用的日常信息 9、创建群、组等,为大家提供网络交流的平台 10、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网上帮助他人解决疑难问题 11、指导网友如何防毒、杀毒 12、看了他人的贴子后给以积极回复 13、在网上向他人推荐好的文章、音乐、影视节目等 14、在网上曝光一些不法事件,以提醒他人注意 15、倾听网友诉说自己的不快并对其开导 16、在网上写积极意义的文章以激励他人 17、告诉网友们一些网络陷阱 18、举报网上不良信息 19、上传有用的程序 20、将网友所需的资料发送给他 21、对网友给予关心和鼓励 22、在网上提醒他人警惕某些诈骗、引诱等不良信息 23、在网上祝福他人 24、自己在网上受了骗,自觉发贴子提醒大家 25、在网上帮助他人排忧解难,解决一些生活、学习或情感问题? 26、在网上对他人进行技术或方法指导,帮助新手学习上网技术? 备注:量表结构 网络支持:23、21、15、25、13、20、5、12、16(9 个项目) 网络指导:19、11、6、26、9、10(6个项目) 网络分享:3、2、I、7、4、8(6个项目} 网络提醒:22、14、24、17、18(5个项目)

利他行为分析

利他行为分析在从小学到中学的课本中,我们知道了很多英雄的事迹: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雷锋……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在危难的时刻去营救、保护他人。虽然我们自己没有这些光辉的事迹,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再公交车上为老人和孕妇让座位,也会为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捐赠衣物和钱财……而这些行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使他人,群体乃至社会获得益处。社会学奠基者孔德曾对亲社会性的利他行为进行过最初的描述。现代社会心里学认为,利他行为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主他人当作唯一的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由此可见,利他行为应该包括下面四种特征:1、以帮助他人为目的;2、不期望物质或精神的回报; 3、完全自愿的行为; 4、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那为什么一个利他的人即使再无利可图或不期望任何回报的情况下,也会关心和帮助他人呢?社会心理学家努力从不同角度对利他行为作出了解释。由于人和动物在表现“利他主义”行为时,往往会冒着伤害自身利益的风险,难以符合进化论规律。因此,197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尔逊出版了《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一书,在书中他提出人的利他行为是由先天的基因遗传决定的,它是人类本性中的天性的部分,是不需要学习就会的一种行为,他的观点基于对动物的考察与实验的结果。他发现,在一个蚁穴前,当危险来临时,工蚁走到其他蚂蚁前边来保卫巢穴,抵御入侵者。当工蚁收到攻击时,受伤的工蚁比后边的

没受伤的工蚁更有可能离开巢穴,但是他们不逃走,甘愿冒生命危险与进犯者搏斗,许多工蚁为了其他蚂蚁的生存和巢穴的存在而死去。因此,威尔逊认为,动物的利他行为是由先天决定、通过遗传获得的。我们会记得小的时候因为帮助了别人而受到家长的的表扬,或者因为提供帮助却袖手旁观时受到的批评。在社会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眼中,利他行为就是就是这样在赞扬与批评中产生的。有研究发现,4岁儿童,如果他们由于慷慨行为而得到奖励时,他们就会更愿意和其它小朋友分享弹珠玩具。研究表明,某些形式的赞扬比其他形式更有效。榜样的作用也是重要的。例如,一个研究揭示了一年级儿童中,观看亲社会条件电视节目的儿童显著比看中立条件电视儿童更爱帮助他人。成长中,人们学到了一些关于谁应该得到帮助,以及什么时候应该给予帮助的规则,并逐渐化为价值观和人生准则,所以社会条件这些也是利他行为形成的原因。利他行为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发生的一种有利于社会的行为,所以影响利他行为的主客观因素比较多,归结如下:(一)利他者因素年龄。研究证明,6至12岁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利他行为也有所增长。可能是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开始明白助人为乐是一件为社会赞许的行为,而且,其行为也逐渐由“自我中心化”行为向“互惠化”行为发展,开始懂得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了性别。一般来说,需要较大体力或者不适合女性角色的利他行为,往往会有男性完成。此外,在较为尴尬的助人情

论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

论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利他行为的种类,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利他行为产生原因 1定义: 利他行为:能使他人受益的社会行为。个人出于自愿而不计较外部报酬帮助他人。利他行为者可能需要做出某种程度的牺牲,但却会给他人带来实在的益处。也就是说,利他行为是一种自愿的、以他人为目的的亲社会行为,它有助于人与人之间高质量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 社会心理学家把利他行为的研究分为两类:一是在非紧急情况下即日常生活中;二是在紧急情况下即人们较少遇到的并有伤害生命和财产的危险成分在内的情境下,利他行为的决定过程和决定过程的诸因素。在日常生活中,社会规范、榜样作用、以及个人的心理状态等因素,可以影响和促进人们利他行为。在有关利他行为的研究中,备受关注的议题是对利他动机起源的探讨,即利他动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对利他行为的解释有生物本能论、学习论、动机论、社会规范论等。 1.1生物本能论。这是由威尔逊提出的一种理论观点。他认为认得利他行为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是一种本能行为。他举了许多动物的利他行为来说明这一点,例如,在蜜蜂群中,工蜂会用针叮人的办法来攻击入侵者,当针扎入入侵者身体后,针就留在入侵者的体内,工蜂则会慢慢死掉。但他的行为增加蜂群的生存机会。这个例子说明,动物有牺牲个体去保护同类的本能,因此,认为人类也理所当然地具有这种天生的利他本能。然而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动物的利他行为是先天的本能,动物并没有意识。而人在做出利他行为之前就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生命的危险。 1.2学习论。学习理论认为,利他行为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这种行为在过去得到了强化。 当利他行为受到奖励后,这种行为更有可能再次发生。除了直接经验外,人们是否做出利他行为,还受到个体对将来的奖励或惩罚期望的影响,例如,能否得到社会或周围人的赞赏,自己内心是否感受到安慰等。因此,利他行为都是通过奖励或惩罚的强化作用而学习来的。当一个人做出某种利他行为后,如果内心感到非常愉悦,在后来的相似情境中,自然会再一次做出利他行为;反之,当个体做出某种行为受到他人的非议或惩罚,他很可能就不会再做出类似的行为。

大学生消费行为论文

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 论文摘要:当今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生活消费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但是部分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也表现出了非理性的倾向。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既有其合理性和特殊性,同时又明显存在着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上的误区,需要来自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和帮助。 论文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消费心理 一、导言 大学生不仅是当前社会的消费主体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未来消费的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他们的消费方式将可能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他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风气和思想。因此,选取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消费行为和方式,有助于认识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未来的消费趋势。 本文就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特点和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具体涉及到的问题有大学生平时消费资金的来源、月消费状况、消费支出分布情况及其对消费方面的感受等通过相关书籍,结合网络上搜集到的一些资料,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进行了客观的分析。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 (一)理性消费 1.合理计划。在费用开支上,16.6%的学生有详尽的计划,67.7%的学生稍有计划,只有15.7%的学生没有计划,随心花费;81.3%的学生没有或偶尔有透支情况,经常出现透支情况的只占到18.3%。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消费时都是精打细算,消费的盲目性并不能够用来形容大学生整体,当前社会上普遍关注的大学生超前消费只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少数现象。 2.理性消费。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有关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普遍比较重视商品的质量和价格,也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可见大学生的消费方式主流是理性的。 通过了解得知,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选择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二)追求潮流和品牌

侵犯行为的产生原因和控制方法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17 社会心理学 论文题目:侵犯行为的产生原因和控制方法 学生姓名 郭 吉 军 专 业 园 林 层 次 专 升 本 批 次 112 学 号 110501112031 学习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1年11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论文编号:

内容摘要侵犯行为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并且一旦发生就会影响到我们正常社会生活的现象。本文主要探讨“侵犯行为”的性质和产生原因以及怎样预防侵犯的方法。 关键词侵犯行为发生原因控制途径与方法 1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物,它包括了造成伤害的行为,破坏性的影响以及社会标定的过程。因此,我们认为侵犯行为“是在违背他人意愿的情况下,以伤害他人的肉体或心灵为直接目标的行为方式的总和”。一种行为能否被判定为侵犯行为,必须要研究2各方面的情况: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二是个体内在的意图和动机。具体有如下几个特点:1.侵犯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有预谋的行为,是在某些内在动机意图驱使下所发生的行为;2.侵犯行为是一种外显行为,而不是情感、态度或动机的内在状态,是某些内在心理状态的外部表现。如果仅仅停留在内心活动水平,而未表现在行动上,还不能称之为侵犯行为。3.侵犯行为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不仅指伤害他人身体,如暴力殴打等行为,还包括侮辱、诽谤、谩骂等伤害他人心里的行为。4.侵犯行为是以伤害他人身心健康为直接目的的反社会行为,警察维护治安、父母教育子女不是以伤害对方身心健康为目的,不是反社会性质的,所以不能称之为侵犯行为。

2侵犯行为的起因 目前引起社会心理学家普遍研究兴趣的,是探索侵犯行为背后的起因。若是探明了哪些因素会诱发侵犯和攻击,那么人类或许可以对这类行为进行适当的控制和消除。在这一课题的探索中,产生了不同理论和解释。 2.1本能论 侵犯倾向是通过祖先的遗传而来的本能,人们基本不能摆脱它,只有通过替代性的活动消耗侵犯动力,才能使侵犯倾向得到控制。 2.1.1精神分析学派的解释。 弗洛伊德在其后期的思想发展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本能论。他认为有两种支配人的行为的本能,其一是生的本能,他称之为“力比多”。另一种则是死本能,又称之为“达那多斯”。死的本能有向内和向外之分,当它指向内时,成为自我惩罚、自我谴责乃至自我伤害的动因;而当它指向外时,就会成为对他人伤害、侵犯、攻击的动因,引发出人的侵犯行为。一般来说,弗洛伊德认为侵犯是人的一种本能行为。本能冲动在体内不断地积累着,应当经常予以释放,以免积累太多引起总爆发。 2.1.2洛伦兹习性学观点。 洛伦兹(K.LDrenz)提出可以将动物伤害其他个体的行为,分为掠食行为和斗争行为两类。前者常见于异种动物之间的弱肉强食,比如狮子咬死斑马的行为;后者常见于同种动物之间权力阶层的分化冲突。洛伦兹认为这两种行为都是本能的,这种本能出自动物个体内部。而这种内部本能可以逐渐积累起来,当达到一定水平时,动物就会攻击一些目标,以释放积累太久的本能冲动。1963年洛伦兹观察了热带鱼的攻 击行为,论证了侵犯是本能的,并且是不可避免的。 2.1.3威尔逊的社会生物学观。 威尔逊(E.0.Wilson)认为,大自然的自然选择,使动物通过基因遗传将有利于种族生存的生物特性一代一代保存和延续下去,同时将有利于物种生存的行为方式也保存和遗传下去。人类之所以有侵犯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有利于人类自身的生存,于是这种行为便被保存下来。该学派忽视人类生物性与社会性的高度统一,忽视人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