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作业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作业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137ca290b4c2e3f57276342.png)
课后训练基础巩固1.林则徐是道光时期一位很有见识的大臣。
他和魏源高于同代官僚之处,除主张严禁鸦片外,最重要的是他们()A.为官清廉正直B.关心人民疾苦C.坚决抗击外来侵略D.主张开眼看世界2.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解释较为全面的是()A.把传统的封建制度作为立国根本,发扬光大B.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C.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来抵抗外来侵略D.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3.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但没有把下列哪一项列为“夷”之“长技”来实践()A.机器生产B.议会制度C.军事技术D.科技教育4.1872~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遣30名幼童留学,同时规定幼童留学生每3个月要学习华文14天,内容为《孝经》和圣谕。
清政府派遣幼童留学的主要目的是()A.培养强国人才B.扩大中国影响C.弘扬传统文化D.对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持保留态度5.中国近代历史上,在追求经济现代化的同时,也经历了一个政治现代化的过程。
要求政治现代化的主张最早出现于()A.鸦片战争之后的新思潮B.早期维新思想的主张C.戊戌变法中的《定国是诏》D.同盟会的革命纲领6.下列各项中直接体现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言论的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C.“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D.“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7.中国近代史上有人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其主张是()A.加强君主专制B.建立内阁制C.实行君主立宪D.倡导民主共和8.19世纪60~90年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思想不包括()A.“师夷长技以制夷”B.“师夷长技以自强”C.“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D.“与外国人进行商战”能力提升9.19世纪末的中国又出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这次思想运动的主要内容是()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民主共和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③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④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A.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0.“中国文武制度迥异外洋獉狉(草木丛杂,野兽出没)之俗……必谓转危为安,转弱为强之道,全由于仿习机器……庶几取外人之长技,以成中国之长技,不致见绌于相形,斯可有备而无患。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每课一练(人教版必修3)6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每课一练(人教版必修3)6](https://img.taocdn.com/s3/m/c26dc2ee6137ee06eff9188f.png)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光皇帝对林则徐建议的朱批却是“一派胡言”。
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林则徐的建议不切合中国当时国情,因此遭到皇帝反感B.反映了当时清朝君臣对世界局势一无所知,闭目塞听的现状C.道光皇帝的态度反映了当时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D.反映了当时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面临着被扼杀的危险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当时中国面临西方列强侵略的危险,因此林则徐的建议是切合实际的,故应选A。
答案:A2.某中学历史研究学习小组学习中国近代史以后,画了一幅漫画(见下图),你认为该漫画反映的历史时代是()A.鸦片战争前B.19世纪40年代C.19世纪六七十年代D.19世纪90年代解析:注意图中“经学难抵洋枪洋炮”,明显是指鸦片战争,中国国门被打开,封建主义难以抵挡西方资本主义的进攻。
答案:B3.(2011·________;材料是________()A.清朝封建统治西方先进科技B.清朝封建统治君主立宪制度C.清朝封建统治民主共和D.清朝封建统治火药、枪炮、养兵练兵之法解析: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所以屋子指清朝封建统治,材料指西方先进科技。
答案:A4.下列哪幅图片揭示的内容不符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
洋务派以中学为根本,将西学作为巩固封建统治的手段。
其中B、C、D均是洋务派“西学为用”的实践。
而A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办的刊物,其思想是宣扬民主与科学,显然与题干不符。
答案:A5.1865年,一位大臣在奏折中提出:“洋机器于耕织、印刷、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
……铜钱、火器之类仍照向例设禁,其善造枪炮在官人役,当随时设法羁縻(笼络)耳。
”此大臣()A.属于洋务派B.主张与外国人进行“商战”C.属于顽固派D.认识到西方国家富强的根源解析:材料主张采用大机器生产有利于发展民用工业,应禁止民间采用机器铸币和生产军火等,以免危及清朝政治。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练习题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9cc0d1b7482fb4daa48d4b2b.png)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单项选择题1.维新变法时期,以倭仁为代表的保守派,顽固坚持传统,反对变法。
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也不赞成国家制度转变为西洋模式。
各省督抚大多采取消极观望态度。
这反映A.缙绅士大夫观念都很保守B.维新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C.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D.制度变革不符合各方利益【答案】B2.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
两者“高明”之处在于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B.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思想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D.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答案】D3.1893,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列举了大量生物进化论的通俗比喻,对人类“优胜劣汰”观进行了批判。
严复将其前半部分“翻译”为《天演论》,提出再不变法将循优胜劣败之公例而亡国亡种。
在此严复A.择取西学理论宣传维新B.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C.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D.借助儒学反对君主专制【答案】A4.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指出:“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混浊,而国犹能立者……欲其国之安富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
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
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
二者缺一,时乃无功。
”梁启超强调A.新文化的民族性B.改造国民素质C.对传统文化更新改造D.新文化的融合性【答案】B5.“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然其实施政策,以为中国积数千年之习惯,其民智未开,骤予以权,固自不易。
……盖独有所见,非徒感今上之恩而已。
”材料中先生的政治主张是A.主张民主共和B.提倡民主科学C.主张君主立宪D.倡导中体西用【答案】C6.康有为通过重塑孔子形象、高悬大同理想,并用西方政治伦理学说论释儒家经典,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文化对接和调融、重塑和创造,是儒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行为的重要影响是A.重新树立孔子的思想权威B.减少近代化过程中的文化认同危机C.使晚清保守思想大行其道D.推动了传统思想与民主科学的结合【答案】B7.下图是一幅名为《日本,巨人杀手》的漫画。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练习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a82bb225727a5e9856a61ee.png)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堂达标】1.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的着眼点在于()A.新思想新文化B.历史地理方面C.社会制度方面D.军事技术方面解析:选D。
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被西方的洋枪洋炮惊醒,他们认为“夷之长技”在军事,因此“开眼看世界”的结果是“师夷长技”。
2.某中学历史研究学习小组经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后,画了一幅漫画(见下图)。
你认为该小组所画漫画反映的历史时代应该是()A.鸦片战争前B.19世纪40年代C.19世纪六七十年代D.19世纪90年代解析:选B。
由漫画中“经学难以抵洋枪炮”看出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故B 项合适。
3.19世纪60年代以后,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①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发展民族工商业②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③提倡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④提出了维新变法主张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选A。
依据教材内容可知,①②③都是早期维新派的观点。
4.19世纪末,康梁维新变法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制是“进化之公理”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解题时应逐一弄清材料的含义,A项是洋务派的思想,C、D两项是革命派的思想,B项符合题意。
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摘自魏源《海国图志》材料2: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如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请回答:(1)魏源、李鸿章眼里的西方长技是什么?(2)早期先进的中国人冲破藩篱,睁开眼睛,看到的是怎样的世界?(3)林则徐等人学习西方必须冲破哪些障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练习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练习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https://img.taocdn.com/s3/m/d5ca796f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91.png)
第五单元第14课[练案14]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等人掀起了翻译和引进西方知识的热潮,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驱。
他们“开眼看世界”的原因是(B)A.受到了朝廷向西方学习的指引B.受到了西方船坚炮利的刺激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需要D.意识到西方政治文明的先进[解析]当时朝野大都存在浓厚的华夷观念,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鸦片战争时期”可知,林则徐、魏源受到西方先进技术的刺激,故B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C项错误;林则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故D项错误。
2.《海国图志》远远不止一部地理著作,它引领近代中国人睁眼看世界,显示出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眼光和气度。
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D)A.《海国图志》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B.魏源是“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C.魏源第一个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D.“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冲破了传统的夷狄观[解析]“它引领近代中国人睁眼看世界,显示出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眼光和气度”,强调的是《海国图志》的时代意义,结合所学知识,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冲破了传统的夷狄观,促使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故D项正确。
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A项错误。
林则徐被人们看作“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B项错误。
严复是第一个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人,C项错误。
3.史学家陈旭麓曾说:“洋务派的出世,是中国有地主阶级以来第一次真正的分化,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的改革是由他们开始的。
先前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如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虽然提出了不少改革主张,但还是一种思想。
”根据这句话,可以推知洋务派(C) A.促使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B.使得崇洋媚外思想开始出现C.让改革派思想有了实践意义D.促使国家走上分裂的道路[解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是在鸦片战争时期,代表人物是林则徐、魏源等人,不是洋务派,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崇洋媚外的思想,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洋务派实践了改革派的“师夷长技”主张,开展了洋务运动,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国家的分裂问题,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时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时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42a6d762ccbff121dd368343.png)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生用书P142(单独成册)](建议用时:25分钟)一、选择题1.林则徐至广东禁烟时称茶叶、大黄是“制夷之大权”,认为“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视中华”。
魏源则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这表明( ) A.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B.“天朝上国”观念有所改变C.英国受制于中英贸易D.华夷观念被打破解析:选B。
据题干可知,林则徐至广东禁烟时仍认为“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视中华”,但魏源在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反映出中国人认识到了西方的长处,以中国为中心的“天朝上国”观念有所改变,故选B项。
2.(2019·马鞍山高二质检)魏源的《海国图志》:“今西方各国,最奇巧有益之事,乃是火蒸水气舟车所动之机关,其势若大风之无可当也……盖水一分煮到极沸,则变为气,须千分百分之地,才可容载之……今以蒸水之气,感动机关,即是此理也。
”据此表述正确的是( )A.体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爱国思想B.少量国人已经开始关注蒸汽机运行原理C.此时中国地主阶级对西方科技尚不认同D.说明蒸汽机开始在国内获得推广与使用解析:选B。
材料只是客观介绍蒸汽机这一对中国人来说“奇巧”的东西,并没有涉及“师夷长技以制夷”,故A项错误;材料出自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著作,描述的是蒸汽机的运行原理,故B项正确;魏源在著作中将蒸汽机称为“有益之事”,表达了对西方科技的认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国内推广和使用蒸汽机的信息,故D项错误。
3.(2019·莱州高二期中)经济学家吴晓波认为洋务运动“现代化有余,现代性不足”。
最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师夷长技以自强C.欲自强必先裕饷,裕饷莫如振兴商务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解析:选D。
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虽然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文化,但采用了“中体西用”思想,没有学习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导致失败,故选D项。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二历史过关习题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及答案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二历史过关习题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14d56133687e21af45a984.png)
一、选择题1.有者指出:‚从清朝改革三阶段看,洋务运动由于士绅保守势力过于强大而遭受失败,戊戌变法则由于激进改革精英的不当战略而失败,而清末新政是中央权威的急剧流失,由于不适当的分权的立宪改革而失败。
‛从本质上看,这三个阶段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A.缺乏地方实力派的强有力支持B.顽固势力大大超过了改革势力.改革措施背离了时代发展潮流D.传统君主体制的创新能力减弱2.乾隆和嘉庆时期者官员大都热衷于刊印自己的诗集,但道光时期的者官员大都出版与时政有关的著作。
这种变说明了道光年间()A.经世思想得到发展B.思想控制逐渐加强.传统文日趋衰落D.‚中体西用‛的影响3.据史载1873年,列强使节要求参加同治帝亲政典礼,并要求觐见时采川西礼‚折要者三‛,廷臣尤为反对。
李鸿章熟悉洋务,主张‚礼与时交通‛,讨论和交涉的结果是清廷谕令照西礼执行.虽然事出无奈……皇带的威严却因此大打折扣。
这主要说明当时()A.东西方风俗仍然存在一定的隔阂B.西方列张主张与中国平等交往.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的融合D.‚天朝上国‛观念仍然根深蒂固4.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采西‛、‚制洋器‛要‚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该思想与下列哪一思想一脉相承()A.师夷长技以制夷B.习西方的技术.中为体,西为用D.倡西、兴民权5.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留生欢迎会上的演说》认为,‚吾侪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之公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
……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由此说明孙中山()A.建立了进步力量大联盟 B.首创了民主共和思想.借助维新变革挽救危亡D.主张通过革命实现共和6.1915年底,梁启超撰文说:‚在现行国体之下,而思以言论鼓吹他种国体,则无论何时皆反对之。
‛这说明此时的梁启超()①反对民主共和制,主张君主立宪制②思想与时俱进,政治上更趋进步③成为新文运动的旗手④反对帝制,维护民主共和制A.①③B.②③.①②D.②④7.‚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资产阶级革命,救亡始终是历史的主题。
最新人教版必修3高二历史第5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达标习题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必修3高二历史第5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达标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80a0e308a1284ac850437e.png)
习题(建议用时:40分钟)[]1.《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说:“但比较起,魏的态度则更鲜明……他的《海国图志》第一稿脱稿,他在书中主张应在广州设立造船厂和兵工厂,延聘法国和美国工程师进行建设,并教授船只的航行和武器的使用。
”其主张体现了( ) 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②“师夷之长技以求富”③寻求强国御辱之道④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A.①②③B.②③④.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魏主张习西方军事技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故①正确;洋务派主张“师夷之长技以求富”,故②错误;魏的主张以“制夷”为目的,寻求强国御辱之道,故③正确;魏《海国图志》的这些主张引导人们了解西方世界,故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2.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
“他们”应是指( )A.抵抗派B.洋务派.维新派D.革命派【解析】从题干中信息“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师夷”“天朝大国心的大胆挑战”“不为清廷所重视”,结合所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为首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启发人们冲破闭关锁国的牢笼,拓宽视野去认识世界,为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近代改革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但并没有引起清廷的重视,故选A项。
【答案】 A3.张之洞说:“不可改变的是基本的人际关系,而不是法律和制度;是圣人之道,而不是机器和工具;是人的思想和意图,而不是那些奇技淫巧。
”对张之洞这一说法分析错误的是( )A.主张复兴儒家为国家的道德基础B.主张采用西方的器械以备实用.体现张之洞“中体西用”的观点D.说明张之洞积极倡导变法改革【解析】题干信息体现出张之洞维护中国古代的儒家传统思想道德、主张习西方的器械的“中体西用”观点,故A、B、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主张习西方的器物,反对习西方的制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D4.李鸿章到英国,不惜重金,给西太后购回一台缝纫机;在英国议院旁听了议员们的辩论,觉得那是一窝蜂似的吵架,说“无甚可观”。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五单元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练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五单元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58a78717852458fb770b56c9.png)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选择题1.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
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答案】A2.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
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
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
这反映了(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答案】C3.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
这反映了( )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答案】B4.“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中,“西学为用”意为采用西方军事科技,“中学为体”是指( )A.以中国文化为本位 B.以中国文化为辅助C.以中国文化为手段 D.以中国文化为形式【答案】A5. 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
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答案】A6.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同步训练卷: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同步训练卷: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https://img.taocdn.com/s3/m/478ddab84afe04a1b171de13.png)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选择题1.维新派的骨干大多是由封建士大夫向资产阶级转化中的人物,他们如饥似渴地汲取西学营养、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他们要求改革封建的政治体制,大胆怀疑儒家经典,却依然崇奉孔孟的理论权威。
这体现了维新派A.趋新与恋旧的矛盾心态B.改革指导思想不够明确C.努力唤醒国人的民主意识D.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答案】A2.19世纪末的湖南维新派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崇孔教。
在其《时务学堂学约》中专列“传教”一项,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
这反映了A.维新派在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B.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复杂性C.维新志士以大众传媒开启民智D.中体西用是维新派的宗旨【答案】B3.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
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这一论述主要是针对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实业救国思想【答案】B4.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72年成立的轮船××局提出“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
材料实质上反映了晚清时期A.人们已认识到发展近代海军的重要性B.海运逐渐取代河运成为重要运输通道C.中国传统交通运输业开始向近代转变D.国人海洋领土观念和海权意识的增强【答案】D5.王国维在谈到清代学术时说:“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之学新。
”从“乾嘉之学”到“道咸之学”的变化体现了A.统治危机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B.明末清初反封建思想产生C.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逐渐丧失D.康梁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答案】A6.晚清时期,美国联邦政府办公大楼“WhiteHouse”、国务书记“TheSecretaryofState”分别被官方汉译为“白宫”、“国务卿”,并一直沿用下来。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晚清时期中国不断融入世界B.各国交流中的文化冲突C.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广泛传播D.君臣观念下的文化融合【答案】B7.严复是请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翻译家,也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5.14《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材习题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5.14《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材习题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44e314cf46527d3240ce0d9.png)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材习题答案解析
【学思之窗】
提示这种意见不够全面。
一方面洋务派继承了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的主张,都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挽救清政府的统治。
但另一方面,洋务派发展了林则徐、魏源的思想,表现在:一是洋务派“师夷长技”,由军事领域扩展到工业、国防、教育等领域;二是学习西方目的的侧重点是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不是抵御外国侵略者。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提示维新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二、学习延伸
提示该题目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讨论:一、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这与顽固派是一致的;
二、慈禧太后虽被认为是晚清封建顽固派的代表人物,但她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陈腐不化的,为维护统治,她也能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适度的革新。
高中历史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练)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练)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fde9373daa00b52acec7ca24.png)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知识精练】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妇女择偶一般“悔作商人妇”,而到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宁肯嫁与商人”的现象。
这一变化说明A.商品经济发展,传统观念发生变化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传统社会结构解体C.反封建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D.西学东渐,中国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答案】A【解析】【详解】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地位较低。
而到明清时期-随看商品经济的岌展,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传藐的士农工商抒观念育所改变,故盘项正确.明清时期传统社会结构并没育解体,故E项卡熊J 明未清初出现了反封建的思想,但主浚思想仍是(I家思想,等纯规念深偉』故平等观念浚入人心表迷错误』排隐门页$西学东断中国受至!|西方文明的冲击主要是鴉片战争之后,故D项错误。
2•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这种久受崇敬的衣服,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下列人物及其历史活动符合马克思这句话内容特点的是A.李鸿章洋务运动B.康有为维新变法C.孙中山辛亥革命D.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亡灵”是指以孔子及其权威,“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是指儒家思想,“演出历史的新场面”是指西学习方的政治制度的改革,因此材料所是指康有为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宣传变法思想,故B项正确。
洋务运动并未借孔子进行变革,故排除A项。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主张推翻清政府,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项。
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与科学,对儒学进行批判,故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维新变法的特点。
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借用经学外衣、利用孔子权威来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为维新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根据。
并把西学与传统思想结合进行宣传,为变法减轻阻力。
3•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的着眼点在于()A.新思想新文化B •历史地理方面C.社会制度方面D •军事技术方面【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鹘ksn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衰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披西方的谭枪彈炮惊禺他们好“夷之长技”在军事」因此”开眼看世界■"的结果是呵丿帀夷长技”,他们主张学习西万先进的车事技术来抵抗西方的侵略。
2022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2022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https://img.taocdn.com/s3/m/6d6f2501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96.png)
2022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选择题梁启超说:“假如从历史上抽掉几个最伟大的名字,或者某几个重要的历史人物的心态有所不同,那么历史的而貌也就会大为不同。
”据此可知粱启超A. 发表《变法通议》宣传民权思想B. 与康有为等依靠光绪皇帝进行变法C. 与立宪派积极响应武昌首义D. 发表《异哉所谓固体问题者》抨击袁世凯复辟帝制【答案】B【解析】试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假如从历史上抽掉几个最伟大的名字,或者某几个重要的历史人物的心态有所不同,那么历史的而貌也就会大为不同”可以看出梁启超十分看重重要历史人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康有为和梁启超在宣传变法的时候是寄希望于皇帝来推动的,故本题答案选B项。
ACD不能体现重要历史人物的推动作用。
选择题严复在译完《天演论》后指出:“此书之旨,本以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
其中所论……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
”这表明严复译书的政治目的是A. 唤醒国民通过改革而奋发图强B. 弥补斯宾塞社会进化论的缺陷C. 号召人们顺应优胜汰无所作为D. 从纯学术的角度介绍生物进化论【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可以看出,严复翻译此书的目的在于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变法革新,即唤醒国民通过改革而奋发图强,故答案为A项。
从题干政治目的角度分析,B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无所作为”说法错误,排除;D项“纯学术角度”说法错误,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选择题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
”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A. 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统治B. 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丧失了斗争精神C. 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D. 中国君主专制意识根深蒂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5.14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后习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5.14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后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4a1c739408a1284ac950431b.png)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选择题1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指出:“《海国图志》对日本‘明治维新’起了巨大影响。
”认为它是“不龟手之药”。
《海国图志》之所以对日本产生了较大的震动,是因为它使人们( )A 认识到封建统治的腐朽B 开阔视野,摆脱闭塞保守的思想C 了解欧洲发生的巨变D 深受鼓舞,立志改造旧的社会解析:魏源的《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它的作用在于启迪人们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而不是认识封建统治的腐朽,它也没有产生改造旧社会的作用。
答案:B21866年,左宗棠奏准在福州设马尾船政局,局内设有船政学堂。
学堂开设的科目有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画法等;同时,课外要读《圣谕广训》《孝经》,兼习策论。
该学堂的创设( )A 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B 揭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C 开留学教育的先河D 摆脱了传统文化的影响解析:材料反映出福州船政学堂开设的科目,西学主要是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学科,中学是儒家的学说,这充分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答案:A3郑观应曾这样批判洋务运动:“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
”他指出的洋务运动的弱点是( )A 片面依赖西方,缺乏自主创新B 没有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C 没有结合中国具体情况学习西方D 忽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企图解析:郑观应指出了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在于没有学习西方的“体”——政治制度。
答案:B4“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
究其极,不无流弊。
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A 魏源B 王韬C 宋教仁D 胡适解析:从题目材料中的“惟君民共治”可以看出,作者的政治设想是实行君民共主,在中国近代最早提出这一主张的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对点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对点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f5ec48783e0912a3162a0d.png)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程标准]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开眼看世界”1.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闭关自守,愚昧无知。
2.表现(1)林则徐①成就:编译出《__________》《各国律例》等资料。
《四洲志》是近代中国________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②地位: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______________的第一人。
(2)魏源①成就:编撰出《____________》,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
②地位: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____________,对当时的____________有重要启迪作用。
带动了关于世界知识的书籍的出版。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出现了____________的形势。
2.代表人物曾国藩、__________、左宗棠等。
3.主张他们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
4.目的挽救江河日下的____________。
5.影响(1)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____________”的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
(2)迈出了中国__________历程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1.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____________的产生。
2.早期维新思想(1)人物:王韬、__________等。
(2)主张①经济:主张发展______________,与外国进行商战。
②文化: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________________。
③政治:主张革新,实行________________。
(3)局限性: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3.维新变法思想的发展(1)时间:19世纪90年代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2018·四川学业水平测试)小方参加主题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研究性学习。
他最应该选择的参考资料是( )
A.《梦溪笔谈》
B.《海国图志》
C.《日知录》
D.《孔子改制考》
2.(2018·泰拟)“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
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
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 )
A.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已经找到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
C.由闭关锁国到主动开放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3.据统计,洋务运动时期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文献翻译数量占译书总数的22%;到了戊戌变法时期,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文献的翻译数量占此期总数的61.4%。
近代中国翻译内容的变化说明( )
A.西方民主思想与传统儒学相对立
B.洋务派只重视西方科学技术
C.国人已认识到开启民智的重要性
D.当时出现了学术救国的热潮
4.(2018·平顶拟)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下列人物中,其主张与冯桂芬的观点相似的是
( )
A.龚自珍
B.洪仁玕
C.李鸿章
D.严复
5.(2018·中拟)下图所示为1904年驻日大使杨枢的一则奏折(部分),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午战争后国人的救国思潮由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B.甲午战败后,国人救国求速成,学习文科较易入门
C.日本近代化起步时间短,科技不如欧美发达
D.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一向重道轻器,重人伦轻科技
6.郑观应在《公法》中说:“公法者,彼此自视其国为万国之一,可相维系而不可相统属者也。
”“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而他人不得侵夺。
”由此,郑观应主张( )
A.平等交往
B.学习西方
C.依法治国
D.公平竞争
7.(2018·西安高二检测)“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
”晚清的洋务派的这一指责是针对( )
A.魏源
B.林则徐
C.康有为
D.孙中山
8.(2018·杭拟)近代某学者指出:“天行者倡其化物之机,设为已然之境,物各争存,宜者自立。
且由是而立者强,强者昌;不立者弱,弱乃灭亡。
”下列属于该学者思想的是( )
A.“欲自强,必先致富”
B.“中体西用”
C.“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D.“师夷长技以制夷”
二、非选择题(18分)
9.(2018·北拟)从中国古代到近代,“体用”范畴经历了从哲学概念到政治概念的转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朱熹以心的“未发”状态指心之体(或性),以心的“已发”状态指心之用(或情)。
心是性、情的统一。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明道存心以为体,经世宰物以为用,则体为真体,用为实用。
——(明)李《答顾宁人先生》材料三愚以为在今日又宜曰“鉴诸国”……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且也通市二十年来,彼酋之习我语言文字者甚多,其尤者能读我经史,于我朝章、吏治、舆地、民情类能言之,而我都护以下之于彼国则懵然无所知,相形之下,能无愧乎?
——(清)冯桂芬《校邠庐抗议》(2018年) 材料四以康有为为主要代表的维新(派)……打出来的口号仍然是文化的口号,叫做“会通中西”……他对“会通中西”主张,做过一种概括,叫做“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
——丁伟志《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的启思》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宋明理学家关注“心之体用”的根本目的。
(2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概述李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6分)
(3)根据材料三、四,比较冯桂芬、康有为看待中西文化态度的异同点。
(6分)
(4)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体用”范畴向政治概念转化的原因。
(4分)
参考答案
1.【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
魏源撰写《海国图志》一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
主张。
2.【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夷”具有贬义性,而“洋”对西方人的称呼是具有客观性的,说明中国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A正确;B、C、D不能从材料中体现。
3.【解析】选C。
据材料信息可知,戊戌变法时期翻译外国文献的比重大幅度增加,这表明维新派已经认识到只有开启民智,让国人了解西方的思想文化、社会政治,才能变法图强。
故选C。
A、B旨在分析洋务运动时期翻译外国文献比重较小的原因,不符合题干意思,可排除;D“学术救国”表述错误。
4.【解析】选C。
本题考查“中体西用”思想。
材料体现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与李鸿章洋务思想相符合。
5.【解析】选A。
这里的所谓学习“文科”是指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学武”是指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学习“文科”的学生远远多于“学武”的学生,说明中国救国思潮由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6.【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分析能力。
从材料“各国之权利……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而他人不得侵夺”可以看出郑观应认为各国之权利应该是各国所有,其他国家不得侵夺,说明主张平等交往。
7.【解析】选C。
本题考查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由材料“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说明此人表面推崇孔子,实质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
【规律方法】洋务派与维新派向西方学习的不同
(1)政治上,洋务派维护封建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兴民权,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2)经济上,洋务派兴办官办企业;维新派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
(3)思想文化上,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不改变封建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单纯学习外国的制造技艺;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更要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
【变式备选】(2018·郑拟)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写道,“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这种做法( )
A.暴露了思想深处的封建性
B.是切合实际的理智考虑
C.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D.躲避了卫道士们的愤怒反扑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由于封建顽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所以康有为等借助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8.【解析】选C。
“物各争存,宜者自立……不立者弱,弱乃灭亡”,作者强调世间万物都应顺应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否则将被淘汰。
联系所学知识,这是维新思想家严复《天演论》所宣传的进化论思想。
C的意思是社会是朝前发展的,后代必然会超过当今,故正确。
A、B是洋务派的观点,D是地主阶级改革派。
因此C与题意相符。
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概括和分析比较能力。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宋明理学的“理”即封建纲常伦理,根本目的是用封建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
第(2)题,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李
是针对宋明理学提出经世致用思想。
从知识分子醉心四书五经,忽视社会现实问题角度回答。
第(3)题,
异同点根据材料三、四概括。
从“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可以归纳冯桂芬思想主张;从“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可以归纳康有为思想。
第(4)题,根据以上材料体现观点来思考。
可以从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经世致用思想的角度回答。
答案:(1)规范社会道德,维护社会秩序。
(2)官场黑暗,人心道德沦丧;知识分子醉心四书五经,忽视社会现实问题。
(3)异:冯桂芬主张中学为主(本、体),西学为辅(末、用);康有为主张中西融合,无分上下。
同: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4)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是根本原因,国人对西方文化的先进之处有所认识,经世致用学风的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