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建立和加强中央集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北宋
一、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1、北宋的建立 ——陈桥兵变(960年) 时间、地点、人物、结果 2、分裂局面的结束 人物:宋太祖、宋太宗 时间:960年—979年
战略方针: “先南后北”“先易后 难”
3
能否说“到979年,北宋已经完 成了全国的统一呢”?
中央 官制
地方 官制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加强中央集 权
7
(二)、措施
1、集中军权
解除大将兵权
“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 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 其制”。
影响:
分割禁军统领权
设立枢密院 实行更戍法 充实禁军力量,实 行“强干弱 枝”“内外相制” 政策
可以防止武将专权, 消除了分裂割据的 军事基础,有利于 巩固统一。 但军队开支日益膨 胀,守内虚外造成 边防力量削弱
16
总结:用史实说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影响
积极: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从而维护了国
家的统一和安定,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消极:
造成了北宋“三冗二积”的局面
(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
削弱军队战斗力、削弱边防力量——形成积弱局面 机构重叠,官员冗滥 财政困难——形成积贫局面
17
赵匡胤建
军权
北宋的方式 唐末藩镇
割据的危害
夺权\分权\统调相制 割据基础铲除 更戍法\强干弱枝 内外相制 利 国家统一安定
社会经济发展 行政权 中央:宰相权一分为三 地方:知州和通判互相牵制
财权
积贫
司法 弊 建国时分裂 严格程序、简化科目、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 文化 完善方法、增加名额 积弱 割据现状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18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 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8
90 80 82.6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9.3 35.8 43.2
人 数 ( 单 位 : 万 )
北 宋 禁 军 激 增
1048年
9
976年
997年
1021年
2、集中行政权
(1)中央: 设参知政事——行政权 分割 设枢密使——军权 宰相 职权 设三司使——财政权
(2)地方: 文官任知州,通判监督 “三岁一易”
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有 利于统一; 但官僚机构庞大,人 浮于事,效率低下
10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虽然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 但却导致官僚机构的迅速膨胀。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 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 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 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三)、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称雄干政的教训,有效地巩固 了统一;但是因为文人不懂军事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低下。
2、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
有利于统一,防止分裂;但导致地方行政机构办事效率低下, 中央机构人浮于事,造成冗官局面。
3、弱枝强干,守内虚外
后世考 试中密 封试卷 制度的 起源
减少考试科目
严密考试方法, 实行糊名法 增加录取名额
发展的评价
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出现官员冗滥的局面
14
集权措施 项目 军 权
(军权、行政权、财权、司法权) 行 政 财 政 司 法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夺权 — 分权 中央 (宰相) 官制 枢密使(调兵)参知政事(副相) 三司使 三衙(统兵)
5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
(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目的
思考: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必然性有哪 些?
1、唐末藩镇割据的危害
2、赵匡胤建北宋的方式 3、建国时分裂割据现状
6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
(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目的
(二)集权措施
项目 军 权
(军权、行政权、财权、司法权)
行 政 财 政 司 法
地方 官制
知州、通判(副 转运使 提点刑狱司 职,监督知州)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加强中央集 权 3 、双重影响
15
北宋时期,外患不断,为什么其内部总是统一的, 几乎未出现汉唐时代地方割据势力对抗中央政权统治 的内乱(如“七国之乱”、“安史之乱”、唐末的藩镇 割据 )呢? 北宋时期,封建经济出现高度发展,为什么封建 国家却很贫穷呢?北宋拥有百万军队,为什么却始终 阻挡不住辽、西夏和金的进攻,最后还遭受“靖康之 辱”呢?
中 国 封 建 社 会 发 展 分 期
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战国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封建社会的分裂与民族大融合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1年) 封建社会的繁荣与鼎盛时期—— 隋、唐(581年—907年)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与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时 期——五代、 辽、宋、夏、金、元(907年— 1368年)
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是中国内地的统一,非全国性的统一
北宋能结束五代十国分裂
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4
北宋能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原因
1、实现国家统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 五代十国后期,统一的趋势已经不断加强 2、避免长期战乱灾难和抵抗北方少数民族的掠 夺,使人民渴望统一 3、后周周世宗的改革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4、北宋建立后宋太祖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方针 5、宋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 集权,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
11
绫
禄 米
绢
官 多 奉 高
金 银
12
铜 钱
绵
3、集中财政权
——设转运使
影响:
“除支度给用 外,凡缗帛之 类,悉辇送京 师”,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但 地方经费减少,不能调动地方积 极性,造成地方贫困。
4、集中司法权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死刑报 中央核准
1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发展科举制
考试分三级 严格考试程序(殿试)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 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原因。
4、发展科举制
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但也造成了官僚队 19 伍的庞大。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1)理论基础:战国时期韩非子法家思想为其形成 奠定理论基础。 ——(商鞅变法) (2)确立:秦统一后,政治上,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颁布秦律。文化方面,书 同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规定以法为教,以吏为 师。——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巩固:西汉武帝时,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思 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中央集 权制度得到巩固。 (4)完善:隋唐时期,实行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5)加强:北宋时期,统治者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政 权和司法权,发展科举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20 (6)空前强化:明清时期——未完,待续……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北宋
一、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1、北宋的建立 ——陈桥兵变(960年) 时间、地点、人物、结果 2、分裂局面的结束 人物:宋太祖、宋太宗 时间:960年—979年
战略方针: “先南后北”“先易后 难”
3
能否说“到979年,北宋已经完 成了全国的统一呢”?
中央 官制
地方 官制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加强中央集 权
7
(二)、措施
1、集中军权
解除大将兵权
“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 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 其制”。
影响:
分割禁军统领权
设立枢密院 实行更戍法 充实禁军力量,实 行“强干弱 枝”“内外相制” 政策
可以防止武将专权, 消除了分裂割据的 军事基础,有利于 巩固统一。 但军队开支日益膨 胀,守内虚外造成 边防力量削弱
16
总结:用史实说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影响
积极: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从而维护了国
家的统一和安定,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消极:
造成了北宋“三冗二积”的局面
(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
削弱军队战斗力、削弱边防力量——形成积弱局面 机构重叠,官员冗滥 财政困难——形成积贫局面
17
赵匡胤建
军权
北宋的方式 唐末藩镇
割据的危害
夺权\分权\统调相制 割据基础铲除 更戍法\强干弱枝 内外相制 利 国家统一安定
社会经济发展 行政权 中央:宰相权一分为三 地方:知州和通判互相牵制
财权
积贫
司法 弊 建国时分裂 严格程序、简化科目、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 文化 完善方法、增加名额 积弱 割据现状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18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 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8
90 80 82.6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9.3 35.8 43.2
人 数 ( 单 位 : 万 )
北 宋 禁 军 激 增
1048年
9
976年
997年
1021年
2、集中行政权
(1)中央: 设参知政事——行政权 分割 设枢密使——军权 宰相 职权 设三司使——财政权
(2)地方: 文官任知州,通判监督 “三岁一易”
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有 利于统一; 但官僚机构庞大,人 浮于事,效率低下
10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虽然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 但却导致官僚机构的迅速膨胀。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 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 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 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三)、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称雄干政的教训,有效地巩固 了统一;但是因为文人不懂军事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低下。
2、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
有利于统一,防止分裂;但导致地方行政机构办事效率低下, 中央机构人浮于事,造成冗官局面。
3、弱枝强干,守内虚外
后世考 试中密 封试卷 制度的 起源
减少考试科目
严密考试方法, 实行糊名法 增加录取名额
发展的评价
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出现官员冗滥的局面
14
集权措施 项目 军 权
(军权、行政权、财权、司法权) 行 政 财 政 司 法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夺权 — 分权 中央 (宰相) 官制 枢密使(调兵)参知政事(副相) 三司使 三衙(统兵)
5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
(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目的
思考: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必然性有哪 些?
1、唐末藩镇割据的危害
2、赵匡胤建北宋的方式 3、建国时分裂割据现状
6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
(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目的
(二)集权措施
项目 军 权
(军权、行政权、财权、司法权)
行 政 财 政 司 法
地方 官制
知州、通判(副 转运使 提点刑狱司 职,监督知州)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加强中央集 权 3 、双重影响
15
北宋时期,外患不断,为什么其内部总是统一的, 几乎未出现汉唐时代地方割据势力对抗中央政权统治 的内乱(如“七国之乱”、“安史之乱”、唐末的藩镇 割据 )呢? 北宋时期,封建经济出现高度发展,为什么封建 国家却很贫穷呢?北宋拥有百万军队,为什么却始终 阻挡不住辽、西夏和金的进攻,最后还遭受“靖康之 辱”呢?
中 国 封 建 社 会 发 展 分 期
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战国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封建社会的分裂与民族大融合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1年) 封建社会的繁荣与鼎盛时期—— 隋、唐(581年—907年)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与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时 期——五代、 辽、宋、夏、金、元(907年— 1368年)
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是中国内地的统一,非全国性的统一
北宋能结束五代十国分裂
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4
北宋能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原因
1、实现国家统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 五代十国后期,统一的趋势已经不断加强 2、避免长期战乱灾难和抵抗北方少数民族的掠 夺,使人民渴望统一 3、后周周世宗的改革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4、北宋建立后宋太祖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方针 5、宋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 集权,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
11
绫
禄 米
绢
官 多 奉 高
金 银
12
铜 钱
绵
3、集中财政权
——设转运使
影响:
“除支度给用 外,凡缗帛之 类,悉辇送京 师”,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但 地方经费减少,不能调动地方积 极性,造成地方贫困。
4、集中司法权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死刑报 中央核准
1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发展科举制
考试分三级 严格考试程序(殿试)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 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原因。
4、发展科举制
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但也造成了官僚队 19 伍的庞大。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1)理论基础:战国时期韩非子法家思想为其形成 奠定理论基础。 ——(商鞅变法) (2)确立:秦统一后,政治上,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颁布秦律。文化方面,书 同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规定以法为教,以吏为 师。——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巩固:西汉武帝时,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思 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中央集 权制度得到巩固。 (4)完善:隋唐时期,实行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5)加强:北宋时期,统治者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政 权和司法权,发展科举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20 (6)空前强化:明清时期——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