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东学西渐_传播学本土化的新视野_第八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期四川省社科院新闻专业2003级全体研究生 “东学西渐”:传播学本土化的新视野301

 “东学西渐”:传播学本土化的新视野

———第八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综述

四川省社科院新闻专业2003级全体研究生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四川成都 610072)

收稿日期:2004-11-10

作者简介:本文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2003级全体研究生。

2004年10月23日至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主办的第八届全国传播学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

与历届研讨会相比,是一次规模最大(正式和列席的人数达280人,共收到论文130多篇)、档次最高(如与会者中有新闻史学泰斗方汉奇先生、联合国全球新闻与媒介职业教育网Jour Nety 主席、大众传播研究国际协会I A MCRy 主席等国内外众多资深学者)、内容最丰富、效果最好的一次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围绕“传播学研究———融合与创新”这个主题,对传播学本土化,新闻传播教育、新闻实践的传播学审视、媒介产业与媒介经营管理、新兴传播媒体、文化与跨文化传播、危机公关与国际传播等专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从提交的论文和会上的发言与争论看,既有传播学理论和范式的基础性研究,也有对解决传播实践中的棘手问题的策略探讨;既有对传播学传统理论的再审视,又有对传播学前沿问题的原创性发掘;既有宏观上的梳理与把握,也有个案的实证统计分析;既有对历史上传播经验的理论提炼、借鉴,也有对传播未来走势的科学预测以及运用传播理论解决现实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研讨会打破了我国传播学界“言必称西方”的惯例,开始注意对东方(例如日本、新加坡等东方国家)传播理论的考察以及对传播学研究方法的探讨。

下面对几个主要的专题探讨情况作一简介:一、关于传播学本土化的讨论

传播学本土化是这次大会重点探讨的问题。传播学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引进到中国大陆以来,两岸三地的传播学者一直在探索传播学的中国化问题,并为此召开了几次研讨会,得到了一个共识,即

传播学的中国化有两大任务:一是根据中国国情,把国外传播学理论运用于中国实践,解决中国传播问题;二是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在几千年的传播实践中产生的传播理论以丰富人类传播理论宝库。在如何完成第二个任务的思考上有两条思路:一是普通的思路,即从全部中国古代、近代和当代文献中系统收集、整理、提炼传播理论;另一条是1997年11月林之达研究员在厦门大学召开的有两岸三地学者参加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传播学研讨会”上提出的新思路:考察我国传统文化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面临着什么特殊困难、特殊矛盾,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特殊困难、化解这些特殊矛盾而取得惊人的传播效果的。根据新思路,他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者面临的第一个特殊传播困难、特殊传播矛盾就是:如何跨越万丈文盲、半文盲深渊,把深奥难懂的古代典籍中的思想观念传播并深入到处于文盲、半文盲的广大民众中,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传播效果?经过几年的考察,他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者们探索出克服这一特殊传播困难、解决这一特殊传播矛盾的办法。当本次大会决定让他作这个专题的主题发言时,他就接着报告他在新思路上的第二

个探索成果,即揭示了在极不平等的传播关系(传播者地位卑下而受传者却至高无上并掌握着传者的生死祸福大权)中,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播者们是遵循哪些传播原则、采用哪些传播手段、创造了哪些巧妙的传播方式方法而取得惊人的传播效果的。有的学者把传播学中国化放在东西文化相互冲突的背景下来考察,如厦门大学黄鸣奋教授通过比较古代东西方书面语言所引起的社会、心理的不同变革,指出,面对网络传播,西方语言“尽可以维系原有拼音文字的传统”,而中华文化却“处于强势的英语对方块字的挑战”,我们的社会性结构将发生什么变化?这就是传播学本土化研究的题中之义。张建珍

302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25卷

助理研究员考察了电视话语的本土化、全球化的冲突与合谋,使文化传播呈一体化的趋向。四川大学李苓教授认为,哈罗德・拉斯韦尔、默顿的功能主义传播范式忽略了社会中的矛盾冲突和历时性变化,丧失了对中国现实的解释能力,也就是说,外国的传播理论不能解决中国传播实际问题。在分析了转型后的中国实际,她提出“在四重语境的框架下”考察传播媒介,才可能揭示传媒与社会共生与促动关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黄小琴打破传统的西学东渐的思维定势,反向考察《传播学视野下的“东渐西学”》,打开了传播学中国化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二、关于新媒体的讨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诸如手机、互联网、甚至是在线游戏等新兴的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因而网络传播成为此次研讨会的热点。但讨论话题已不是单纯的网络媒体而是基于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一些“新媒体”———如网络电视、网络广告和网络文化等。雷建军博士生在《网络电视节目形态分析》对网络电视节目的各种形态及其走势作了较为具体全面的分析。钱丽芳纵观国内网络游戏市场,在《虚拟财富———中国网游业迈不过的坎》一文里分析了国内网民对网络游戏虚拟货币的态度后提出了她对虚拟财富安全的独特看法和建议。在网络文化与艺术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孟威分析了网络传播中的四种文化走势,孔祯详教授揭示了网络文化传播中诸如人文缺失等负面影响后提出,为了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意识,应开展积极的网络教育与网络文化的重建。今年是数字电视发展年,网络电视作为一种新兴的电视形态,受到与会学者的特别关注。雷建军博士具体而全面地分析了网络电视的各种形态及其发展趋势。吴信训教授不仅分析了数字电视的态势,而且提出应当制定有利于“内容服务”这一个瓶颈的政策与策略,以解决数字电视发展面临的关键关键问题。中央电视台的李菁和清华大学的刘惠芳在《互动电视剧的设计研究》中归纳出了“叙事形互动电视”的设计原则。清华金兼斌副教授考察了《媒介使用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杨瑞明副研究在《从“数字鸿沟”到“数字平等”》、四川大学张艳在《全球背景下德国互联网络传播的地区化》里把网络研究放到全球化的背景上考察,为本土的互联网研究带来了很价值的参照系。

三、关于媒介产业与经营管理的讨论

在涉及媒介产业与经营管理的论文中,学者们在着眼于宏观描述和趋势预测的同时,也将目光较多地投向了微观层面上的以实证为基础的理论探讨,并提出富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王国珍博士和张剑平教授的《中国传媒产业的“入世”分析》将我国传媒产业在投资、生产和销售等方面作“入世”假设,指出W T O规则,对于推动我国传媒产业发展,迎击国际传媒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的意义;陈欢对动式I M C的未来走势的科学预测,陈信陵教授对国内外公共频道进行的比较研究,特别是丁和根副教授考察了《传媒管理创新的内涵及功能》后,提出了一些促进传媒管理效率和效益以提升传媒竞争力的一些新理念、新举措。胡小云副教授对20世纪50年代至新世纪初的五十年左右时间的日本广告传播效果研究状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梳理,指出日本广告传播业之所以发达,是因为它拥有发达的广告传播效果研究;实证方法较多的被用于微观操作研究领域,四川教育学院冯钢副教授的《娜拉出走之后———媒体资产重组上市后的尴尬》以《成都商报》为个案,从资金融通、体制培育、资产重组三方面探讨传媒上市后的困境及产生他们的体制性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新华社对外部的高蓓等则以路透集团、彭博资讯为例,对媒体多元化经营战略进行探讨,指出媒体多元化战略本身无所谓好坏,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采用的战略是否适时适度,是否能提高媒体的地位和核心竞争力;王轩以上海时政新闻周刊受众调查为依据,从时间维度、消费角度、受众阅读行为来分析其在传播市场运作上成功的五种素质,对国传媒管理者很有参考价值。孔祥军教授在《传媒经营的问题及其消解》分析媒介打造经营链上的三个视角和与之相对应的三种模式,指出在新环境下,媒介新科学管理理论应以“现实性视角”为出发点、以“科学管理”为框架,并对三个视角和管理模式进行整合。李岚博士通过一项关于中国广电传媒产业价值链现状的调查报告,揭示了当前广电传媒产业价值链构建的现状和运作前景,以及传媒企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和内部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商建辉助教在《中国传媒在境外的市场态势与发展策略》一文里考察并概括了中国传媒在境外传媒市场的发展态势:借船出海、发行海外版、频道落地、输出版权、兼并收购;并提出三点发展策略建议:整合海外华人传媒资源、塑造中国传媒的公信力、建立产业化的运作机制;中国社科院张丹助理研究员的《境外传媒的中国攻略和我们的对策》讨论入世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