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培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培训

傅安柳卫宋新

注:该项研究成果系成都教育学院牵头研究的国家级课题“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的

校本教师培训”研究中的系列子课题。该成果目前已进入修改、总结、实验阶段。

教育的基本问题不仅是“教什么”、“怎么教”,更重要的是“为什么教”。因而教师必须思考各种教育行为的社会与个人后果以及伦理背景,给教育以终极关怀。

以往的职前职后教师培训,总是以传授知识或技能为主,造就了许多传授型的教师。所以,我们以往培养出来的学生,多为高分低能的接受型学生。现代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要求教师在创新思维方面,应成为学生的表率。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论知识,具有收集利用文献资料、开发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开拓精神、理论勇气、严谨的治学作风以及执着的奉献精神等。

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和塑造创新型、复合型、反思型、研究型、专业型教师,是现代教师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这点认识出发,我们认为,改革教师培训体系,最重要的是:更新培训观念、改革培训模式。

一、教师培训的背景和依据

教育是实现国家理想的基础。教育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时代的要求。当前,教师知识更新与教学观念的变化,已经成为教育变革的决定因素。要培训和造就具有终身学习理念的教师队伍,从多年形成的,广大教师已经习惯的思维定势和传统做法中闯出新路,不但要有胆识,更需要建构科学、规范、优质、高效、开放的教师培训新体系。

教师培训的出发点和归宿:叶澜教授认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当具有这样的智慧和能力:当学生精神不振时,能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能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能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能唤起他的力量;能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能听出学生回答问题中的创造;能察觉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能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让学生的争论据出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

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课程改革的主体有:课程决策者、课程编制者和课程实施者。前两者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课程实施者。教师是将课程决策者的指导思想、决策原则和课程编制者的设计思路外化实施的主要角色。换言之,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的同步素质如何。所以,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无疑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教学背景与教学环境:新课程依据的《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教师设置了与传统教学截然不同的新教学背景和新教学环境。原先的“教师中心说”、“教材中心说”变成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者与文本直接对话的动态的、发展性的过程。学生由单方面发展到多方面发展,由接受学习、被动学习到探索式学习、有计划性学习。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是一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一个判决者、执行者,要求教师必须依据前瞻性的教学理念和创造性的劳动,科学地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

信息技术的挑战:在众多影响未来教育的因素中,信息技术是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信息时代,人们很容易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信息和知识,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讲授者,其主要职能已转变成知识的促进者、学习的组织

者。所以,新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对教师的心理、知识、能力的新要求:由于现行有师范教育严重学科化、专业化,大部分教师存在教什么懂什么,不教什么就不懂什么的现象。这显然不符合新课程结构中强调综合性的趋势。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接受型观念的熏陶,教师扮演着“接受——积累——传授——检测”的程序化工作的搬运工、二道贩子的角色。教师的教学个性、创造性湮灭,逐渐形成崇尚传统的惰性心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的知识储备、能力层次,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传统的教师只需懂得一门学科基础知识,就能胜任教育工作的状况,在新课程逐步实施的背景下,已经很不适应,“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要一桶水”的观念,已日趋落后。

二、教师培训的目标和结果

(一)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使教师接受先进理念是实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保证。首先必须转变学生观。不应把学生看作是盛装知识的“容器”,是缺乏力量、只能接受知识的客体;应该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合作者,拥有无穷的创造潜力,是期待点燃的“火把”。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摈弃经验式、程序式的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突出对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关注,对学生独特性和具体性的关注。改变以学科为本位的教书匠的角色意识,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抛弃题海操练、死记硬背、牺牲学生休息时间的教育教学方式,从强化学生的应试能力、选拔学习精英,转变为让所有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发展。

以往的教学改革之所以举步为艰,除了教育体制等客观因素之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因此,培训工作首先要做的是为教师洗脑,使其树立新的职业观、教学观。新的教师职业观告诉我们,教师职业是一份在自己的领域独立进行创造的职业,作为成年人的职业生活,它是教师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自己的生命。只有教师在认识到自身职业与其自身生命活动质量的密切关系之后,才能勇于接受挑战;积极进行教改,积极参加培训。

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目的不是将已有的知识强行灌输到学生大脑中,而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意识,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进行终身学习作好知识和能力上的准备,学习的主动权在学生。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目的,不是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舞台上增添一个表演道具;而是为了使其更好的便于学生理解学习。(二)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反思能力和创造能力

重设教师角色:教师在新课程中最大变化,应该是角色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鼓舞。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的效果,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特别是终身学习的方法,应是教师最明智的选择。现代教师,必须既是知识的给予者,更是学习方法的给予者;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意识,重视“人”的发展,由知识本位向智力本位、个性本位发展;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化。

转变教学行为: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最终将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将深刻地影响、引导着教学行为的改变。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不再权威性地、单向性地控制教学过程,指定教学内容,评判学生的成绩;教学过程也不再是知识、课程的单向传递,而应是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制订恰当的学习目标,与学生确定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调整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