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
《药剂学》混悬剂的制备实验
![《药剂学》混悬剂的制备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89ed9fef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1d.png)
《药剂学》混悬剂的制备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混悬剂的制备方法2.解释助悬剂、润湿剂、絮凝剂与反絮凝剂的作用。
3.熟悉混悬剂的质量评定方法。
4.掌握如下基本操作技能:乳钵的使用方法。
二、基本概念和实验原理概念:混悬剂是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细小微粒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属于粗分散体系,可供内服、外用、注射用。
配制环境要求:内服、外用混悬剂(如头孢克洛干混悬剂)在D 级下配制;注射用混悬剂(只能肌注)属于无菌药品中的最终灭菌产品,如曲安奈德注射液其配制、灌装须在C 级背景下,压盖须在D 级背景下。
特性:分散相的微粒大小0.5~10μm ,有时可达50μm (注射剂的微粒大小),非均相分散体系,属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有界面,扩散很慢,显微镜下可见。
制法:1.分散法------ ①研磨粉碎法;②加液研磨法;③水飞法 。
2.凝聚法------ ①化学凝聚法;②微粒结晶法剂型质量要求:微粒细腻均匀,沉降缓慢,下沉后微粒不结块,稍加振摇即能均匀分散,贮存期间微粒大小保持不变,粘稠度适宜,易倾倒,外用制剂易涂布,不宜流散,快干燥,不宜被擦掉。
稳定性:混悬剂中的微粒在静置时可发生沉淀降,沉降速度,符合Stokes 定律: ()ηρρgr V 2122-=公式说明:微粒的沉降速度与微粒半径大小(r 2)以及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密度差(ρ1-ρ2)成正比与分散介质的粘度(η)成反比。
(即微粒越小,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密度差越大,分散介质的粘度越大,微粒的沉降速度越慢,混悬剂越稳定)。
所以,增加混悬剂稳定性可采取如下措施:1.减小微粒的半径;2.加入离子型或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3.加入亲水胶体,增加分散介质的粘度,并形成带电的水化膜包裹在微粒的表面,防止微粒聚集。
4.加入适量的与微粒表面带相反电荷的电解质(絮凝剂),适当降低ζ电位,使微粒发生絮凝,形成振摇时易分散的网状疏松聚集体,从而避免在放置过程中微粒自然沉降易形成致密的不易分散的沉淀结块现象。
【精品】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
![【精品】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https://img.taocdn.com/s3/m/458f2090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28.png)
【精品】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
混悬型液体制剂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相溶的液体组成的制剂,例如油滴、悬浮
体等。
这种制剂通常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提高药效,提高患者的
依从性。
本文将介绍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方法。
1. 油滴制剂的制备
油滴型制剂是将药物通过乳化系统在水相中形成油滴而成的制剂。
所需原料包括药物、表面活性剂、油剂和保湿剂。
制备方法:
(1)将药物加入油相中,并在室温下混合均匀。
油相通常是不食用的矿物油,如液体石蜡、短链脂肪酸甘油酯等;
(2)将表面活性剂加入水相中,并在室温下混合均匀。
水相可以是蒸馏水、生理盐水等;
(3)将油相慢慢加入水相中,并不断搅拌。
这时,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被包裹在油滴中;
(4)将保湿剂加入制剂中,调整pH值和浓度。
油滴制剂的应用范围很广,如口服、局部应用等。
这种制剂的缺点是需要不断搅拌维
持药物在油滴中的分散状态,同时药物的稳定性也需要进行研究。
悬浮液制剂是指将药物通过悬浮剂作用在水相中悬浮而成的制剂,具有较高的悬浮稳
定性和药效。
悬浮液制剂通常用于口服、局部外用等领域。
虽然悬浮液制剂有较高的悬浮稳定性,
但其制剂操作比较费时费力,需要通过多次试验来调整制剂参数,才能达到良好的药效。
总之,混悬型液体制剂是现代药物制剂的新兴领域之一。
其制剂方法主要是通过表面
活性剂、油剂和悬浮剂等中介物质的作用,将药物分散在溶剂中,达到良好的药效和稳定性。
实验一 混 悬 型 液 体 制 剂 的 制 备
![实验一 混 悬 型 液 体 制 剂 的 制 备](https://img.taocdn.com/s3/m/9c299f15c5da50e2524d7f8e.png)
实验二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掌握混悬型液体制剂一般制备方法。
2.熟悉按药物性质选用合适的稳定剂。
3.掌握混悬型液体制剂质量评定方法。
二、实验指导混悬型液体制剂(简称混悬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细小的微粒(>0.5μm)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匀相分散体系。
优良的混悬型液体制剂,除一般液体制剂的要求外,应有一定的质量要求,外观微粒细腻,分散均匀;微粒沉降较慢,下沉的微粒经振摇能迅速再均匀分散,不应结成饼块;微粒大小及液体的粘度,均应符合用药要求,易于倾倒且分剂量准确;外用混悬型液体制剂应易于涂展在皮肤患处,且不易被擦掉或流失。
根据stokes定律V=2r2(ρ1-ρ2)g/9η,可知要制备沉降缓慢的混悬液,首先应考虑减小微粒半径(r);再减小微粒与液体介质密度差(ρ1-ρ2);或增加介质粘度(η);因此制备混悬型液体制剂,应先将药物研细,并加入助悬剂如天然胶类、合成的天然纤维素类、糖浆等,以增加粘度,降低沉降速度。
混悬剂中微粒分散度大,有较大的表面自由能,体系处于不稳定状态,有聚集的趋向,根据△F=σSL²△A,△F为微粒总的表面自由能的改变值,决定于固液间界面张力σSL和微粒总表面积的改变值△A因此在混悬型液体制剂中可加入表面活性剂降低σSL,降低微粒表面自由能,使体系稳定;表面活性剂又可以作为润湿剂,可有效地使疏水性药物被水润湿,从而克服微粒由于吸附空气而漂浮的现象(如硫磺粉末分散在水中时),也可以加入适量的絮凝剂(与微粒表面所带电荷相反的电解质),使微粒ξ电位降低到一定程度,则微粒发生部分絮凝,随之微粒的总表面积△A减小,表面自由能△F下降,混悬剂相对稳定,且絮凝所形成的网状疏松的聚集体使沉降体积变大,振摇时易再分散。
有的产品为了增加混悬剂的流动性,可以加入适量的与微粒表面电荷相同的电解质(反絮凝剂),使ξ电位增大,由于同性电荷相斥而减少了微粒的聚结,使沉降体积变小,混悬液流动性增加,易于倾倒,易于分布。
混悬剂实验报告
![混悬剂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6a7ce20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35.png)
混悬剂实验报告混悬剂实验报告引言:混悬剂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剂型,由固体颗粒悬浮于液体介质中而形成的制剂。
它具有许多优点,如易于服用、吸收迅速等,因此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篇实验报告将介绍混悬剂的制备方法、性质和应用。
一、混悬剂的制备方法混悬剂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悬浮剂的选择、固体颗粒的制备和悬浮剂的配制。
首先,选择合适的悬浮剂是制备混悬剂的关键。
悬浮剂应具有适当的粘度、稳定性和可重分散性,以保持颗粒的悬浮状态。
其次,固体颗粒的制备是制备混悬剂的重要步骤。
常用的方法包括湿法制粒、干法制粒和晶体分散法。
最后,将悬浮剂与固体颗粒混合,并通过适当的搅拌和分散方法得到混悬剂的最终制剂。
二、混悬剂的性质混悬剂具有一系列特殊的性质,这些性质不仅与悬浮剂和固体颗粒的选择有关,还与制剂过程中的工艺条件和药物本身的性质密切相关。
首先,混悬剂具有较高的粘度,这有助于固体颗粒的悬浮和分散。
其次,混悬剂的稳定性是一个重要指标,它衡量了制剂中颗粒的稳定性和可重分散性。
此外,混悬剂的流变性质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它直接影响了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释放速率。
三、混悬剂的应用混悬剂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混悬剂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由于固体颗粒的悬浮状态,药物可以更快地被吸收和利用,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
其次,混悬剂适用于儿童、老年人和吞咽困难的患者。
由于混悬剂易于服用和吸收,可以方便地调整剂量和给药方式,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此外,混悬剂还可以用于控释制剂的制备。
通过调整悬浮剂的性质和固体颗粒的特性,可以实现药物的缓释和延时释放,从而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结论:混悬剂作为一种常见的药物剂型,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选择合适的悬浮剂和制备固体颗粒,可以制备出具有良好性质和应用效果的混悬剂。
混悬剂的制备方法、性质和应用涉及多个方面的知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通过深入了解混悬剂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一药物剂型,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混悬剂液体制剂的制备实验报告
![混悬剂液体制剂的制备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7652810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e4.png)
混悬剂液体制剂的制备实验报告所谓混悬剂,就是混合在溶液中,对其进行分散和絮凝等作用而形成均匀的絮凝体的制剂。
它是一种不溶于水的高分子化合物,主要用于制备医药、农药和纺织助剂等产品。
混悬剂又可分为:分散型和均匀型两种。
分散型可分为表面活性剂和悬浮颗粒剂两大类;均匀型又分为大分子物质和小分子物质两大类;悬浮颗粒剂又分为小分子悬浮剂及颗粒悬浮剂两大类。
对于分散型物质与悬浮颗粒剂均匀性来说,主要取决于原料、溶剂和搅拌介质等。
目前常用于分散染料、医药、农药等领域采用的分散剂包括聚合物-水解物系分散剂、纤维素类分散剂、磷酸盐类分散剂、磺酸酯类分散剂等。
主要用于制备无机及有机混合制剂以及无机溶剂型制剂以及固体制剂。
一、实验目的1、实验目的:了解水处理工艺中所用到的分散、絮凝、过滤等工艺中的原理,知道这些工艺中的一些细节问题。
2、实验内容:了解混合液的基本性质,了解水解产物的性质,了解制备的工艺过程,掌握实验的基本步骤。
3、实验结果:了解所用设备的工作原理,并获得有效数据,掌握相关参数。
4、实验结果预测:通过实验,预测下一步的工作方法,了解在不同工艺条件下其工作原理和产品的性能特性。
5、实验总结和反思:通过实验得出有关实验结果的总结和反思,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更好的完成实验室任务。
6、实验报告和反思:通过实验,使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水处理工艺中使用到的分散、絮凝等工艺环节以及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等。
7、实验报告和反思:通过实验,使我们进一步懂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且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是更好体现学生动手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的体现问题解决方法之一。
8、小制作总结活动:让我们知道如何提高自己办事能力及效率,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解决问题及工作中不懂及时请教别人,从中学习工作中宝贵经验。
通过这次活动,不仅是让我们在生活中成长为一个更专业的学生,更重要地是让我体会到了在学习和生活当中遇到困难时要勇敢面对并努力解决它的道理!二、实验仪器及试剂1、超声多级比色仪:分析纯,DH-701E。
实验一溶液型液体制剂混悬剂乳剂的制备
![实验一溶液型液体制剂混悬剂乳剂的制备](https://img.taocdn.com/s3/m/63e2ea0fbb4cf7ec4bfed098.png)
II :将甲酚、软皂加入一起搅拌混溶,添加适量蒸馏水至全量,搅匀即得。
(3)注意事项:甲酚杀菌力较苯酚强,高浓度时对皮肤有刺激性,如粘到手上,用大量水冲洗。
(4)参考结果:处方I加水量很少,得到棕红色均匀液体,取1 滴至100ml水中,应无混浊和油 滴产生,增容效果较好。处方II得到淡棕黄色溶液,取1滴至100ml水中,应分散均匀,无混浊和 油滴。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液体制剂的种类及其概念与特点; (2)掌握各种溶液型液体制剂的制备方法; (3)掌握混悬剂和乳剂的几种制备方法; (4)熟悉乳剂类型的鉴别,以及乳剂稳定参数的测定方法。
二、基本原理
(1)定义:液体制剂系指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可供内服或外用的液体形态的制剂。 (2)分类: 1.按照分散系统分类,可分为: ①低分子溶液剂:是指小分子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在溶剂中的均相的可供内服或外用的液体制剂, 粒子径<1 nm。 ②高分子溶液剂:是指高分子化合物溶解于溶剂中制成的均相液体制剂,粒子径难界定,热力学稳定。 ③溶胶型液体制剂:是指固体药物的微细粒子分散在溶剂中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粒子径1-100 nm 。 ④混悬型液体制剂:是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的液体制剂,粒子 径0.5-10 μm 。 ⑤乳剂型液体制剂:是指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混合,其中一相液体以液滴状分散于另一相液体中形成的 非均相液体分散体系,分为普通乳(粒子径1-100 μm )、亚微乳(粒子径0.1-1.0 μ m )、纳米乳 (粒子径10-100 nm)。
临床应用:加香甲酚皂溶液 (来苏儿,来苏水)
• 性状:本品为黄棕色至红棕色的透明液体,带有芳香气味,能与乙醇混合成澄清液体。 • 2适应症:本品用于器械、环境消毒及处理排泄物。 • 3规格:500ml/瓶甲酚皂溶液含甲酚42.5%-55% • 4用法用量:用其水溶液浸泡,喷洒或擦抹污染物体表面,使用浓度为2%-10%,作用时间为30-
混悬剂制备实验报告
![混悬剂制备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4ad9ec8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da.png)
混悬剂制备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掌握混悬剂制备的方法和技巧,了解混悬剂的性质和应用。
一、实验原理
混悬剂是将粉末固体药物悬浮于液体中,制成可搅拌的均匀分散液体剂型。
通过增加粉末与液体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粉末与液体之间的传质速度,增加药物的渗透性,从而提高药物的活性和溶解速率。
二、实验步骤
1. 准备所需材料和仪器:粉末固体药物、混悬剂基础液体(如纯净水、溶液)、测量容器(如比色皿、烧杯)、搅拌器等。
2. 根据所需剂量,量取相应的粉末固体药物。
3. 逐渐向烧杯中加入基础液体,同时不断搅拌,直至溶解完全。
4. 调整混悬剂的浓度和pH值,可以根据需要添加适量的溶剂、调节剂等。
5. 将混悬剂倒入适当的容器中,密封保存。
三、实验结果和分析
1. 成功制备出了混悬剂,颜色均匀,溶解度较高。
2. 混悬剂的浓度和pH值符合要求,可以满足使用需要。
3. 经过实验,混悬剂的制备过程中应注意搅拌均匀,控制药物
的剂量和溶解度。
实验讨论:混悬剂的制备过程中,搅拌均匀是关键。
如果不搅拌均匀,可能导致药物悬浮不均匀,影响药物的溶解度和活性。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混悬剂的制备方法和技巧,了解了混悬剂的性质和应用。
混悬剂可以提高药物的渗透性和溶解速率,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和活性。
在日常应用中,混悬剂常用于口服液剂、外用液剂等药物制剂中。
液体制剂的制备实验报告
![液体制剂的制备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2dbecd4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c8.png)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液体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溶液剂、乳剂、混悬剂等。
2. 了解液体制剂的制备原理及操作要点。
3. 掌握液体制剂的质量评价方法。
二、实验原理液体制剂是指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均匀或非均匀的液体剂型。
液体制剂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溶解法、乳化法、混悬法等。
液体制剂具有服用方便、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易于储存等优点。
三、实验材料1. 仪器:烧杯、玻璃棒、量筒、电子天平、搅拌器、高速分散机等。
2. 试剂:水、乙醇、甘油、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盐酸、硫酸、氯化钠、葡萄糖、淀粉等。
3. 药物:碘、碘化钾、滑石粉、甘草、朱砂等。
四、实验内容1. 溶液剂的制备(1)实验目的:制备复方碘溶液,掌握溶液剂的制备方法。
(2)实验步骤:a. 称取碘化钾2g,置于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搅拌使溶解。
b. 加入碘1g,继续搅拌至完全溶解。
c. 加入蒸馏水至30ml,搅拌均匀。
d. 将溶液转移至棕色瓶中,密封保存。
2. 乳剂的制备(1)实验目的:制备高分子型液体制剂胃蛋白酶合剂,掌握乳剂的制备方法。
(2)实验步骤:a. 称取胃蛋白酶5g,加入甘油20ml,搅拌均匀。
b. 将混合液置于高速分散机中,搅拌5分钟。
c. 加入蒸馏水至100ml,搅拌均匀。
d. 将溶液转移至棕色瓶中,密封保存。
3. 混悬剂的制备(1)实验目的:制备混悬型液体制剂,掌握混悬剂的制备方法。
(2)实验步骤:a. 称取滑石粉30g,甘草5g,朱砂,分别粉碎成细粉。
b. 将少量滑石粉放于研钵中,加入等量的朱砂,研磨均匀。
c. 将甘草加入研钵中,再加入上述混合物,研磨均匀。
d. 按每包3g分包,密封保存。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溶液剂的制备:制备的复方碘溶液外观澄清,无沉淀,符合制备要求。
2. 乳剂的制备:制备的胃蛋白酶合剂外观均匀,无分层,符合制备要求。
3. 混悬剂的制备:制备的混悬型液体制剂外观细腻,无颗粒沉淀,符合制备要求。
布洛芬混悬液的研制
![布洛芬混悬液的研制](https://img.taocdn.com/s3/m/84bbdb7402768e9951e738b8.png)
布洛芬混悬剂的研制实验报告75K-1 基地班 李琦君 08104111 一、实验目的1.掌握混悬型液体制剂的一般制备方法2.布洛芬混悬液的处方筛选并进行混悬制剂质量评定3.测定混悬剂中药物含量二、实验原理布洛芬为芳基丙酸类非甾体抗炎药,化学名称为2-(-4-异丁基苯基)丙酸。
布洛芬 分子式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稍有特异臭。
本品几乎不溶于水,可溶于丙酮、乙醚、二氯甲烷,可溶于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水溶液,PKa=5.2。
本品口服吸收快,2h 左右血药浓度达到峰值。
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较高。
代谢发生得很快,在服药24h 后,药物基本上以原型和氧化物形式被完全排出。
本品的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均大于阿司匹林,是阿司匹林的16~32倍,具有解热作用快、维持时间长的优点;当严重感染致机体炎症反应过强时,布洛芬尚有抑制炎症介质生成,减轻机体炎症反映程度的作用;胃肠道副作用小,对肝,胃及造血系统无明显副作用。
临床上广泛用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一般病人耐受性良好,治疗期间血液常规及生化值均未见异常。
混悬剂中的难溶性药物在胃肠道中的吸收比其水溶液慢,但比胶囊剂、片剂、丸剂等固体制剂的吸收要好。
水性混悬液中药物的吸收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溶出速度、油水分配系数以及在胃肠道中的分散性。
水性混悬液分散性优于片剂和胶囊剂,药物在吸收部位有大的表面积,而片剂、胶囊剂等只在相当长的时间后才能到达这种分散性和表面积。
选择混悬剂能提高吸收速度,受食物影响小,可减少对胃肠道的局部刺激性。
混悬剂的不稳定性最主要的是微粒的沉降,其沉降速度服从Stoke ’s 定律:ηρρ9g2r V 212)(-=V-沉降速度;r-离子半径;ρ1-粒子密度;ρ2-介质密度;η-混悬液的黏度;g-重力加速度。
混悬剂中难溶性药物颗粒的粒径在0.1~1mm时,其吸收速度收到溶出速度的限制。
微粉化可减小药物颗粒的粒径,增加药物的溶出速度。
因此制备混选型液体制剂,应先将药物研细,并加入助悬剂如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半合成纤维素衍生物和糖浆等,以增加介质黏度来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
实验报告混悬剂的制备
![实验报告混悬剂的制备](https://img.taocdn.com/s3/m/d112f1b9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c7.png)
实验一混悬剂的制备【实验目的】1.掌握混悬型液体制剂的一般制备方法;2.熟悉混悬剂的质量评定方法。
【实验原理】混悬型液体制剂(简称混悬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细小的微粒分散在适宜的液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匀相分散体系。
适合药物:难溶性需制成液体制剂的药物;剂量超过了溶解度的药物;需要产生缓释作用的药物。
质量要求:外观细腻,微粒分散均匀;微粒沉降较慢,下沉的微粒经振摇能迅速再均匀分散,不应结成饼块;外用混悬型液体制剂应易于涂展在皮肤患处,且不易被擦掉或流失。
制备方法:①分散法:将固体药物粉碎成微粒,再根据主药的性质混悬于分散介质中并加入适量的稳定剂。
②凝聚法:将离子或分子状态的药物借助物理或化学方法在分散介质中聚集形成微粒的方法。
炉甘石洗剂配制不当或助悬剂使用不当,不易保持良好的悬浮状态,重分散性差,且涂用时会有砂砾感。
改进措施有:加入高分子物质(如纤维素类衍生物等)作助悬剂;控制絮凝,炉甘石洗剂中的炉甘石和氧化锌带负电,加入少量三氯化铝中和部分电荷,使炉甘石、氧化锌絮凝沉降,从而防止结块,改善分散性;或采用枸橼酸钠作为反絮凝剂。
炉甘石、氧化锌为亲水性药物,可被水润湿,先加入适量甘油研磨成糊状,使粉末在水中分散,可防止颗粒聚集,振摇时易于悬浮。
【实验材料和设备】实验材料:乳钵、50mL带塞比色管、炉甘石、氧化锌、枸橼酸钠、三氯化铝、羧甲基纤维素钠等。
【处方】【实验方法】(1)羧甲基纤维素钠0.25g,加约30mL蒸馏水,加热溶解而成胶浆。
(2)枸橼酸钠0.25g,加蒸馏水10mL溶解。
(3)三氯化铝0.15g,加蒸馏水10mL溶解。
(4)按上述处方,分别称取炉甘石、氧化锌于乳钵中,加甘油研匀后,加适量水共研成糊状,再加入处方中其他成分,随加随搅拌,最后加蒸馏水至全量,搅匀,即得。
【质量评价】(1)外观观察上述各混悬剂的外观,并记录结果。
(2)沉降容积比的测定:量取供试品25mL,置具塞试管中,盖塞,用力振摇1分钟,记下混悬物的开始高度H0,分别记录5分钟、10分钟、20分钟、30分钟、45分钟、60分钟时混悬物的高度H,计算不同时刻的沉降体积比。
药剂学实验讲稿打印用
![药剂学实验讲稿打印用](https://img.taocdn.com/s3/m/0eaf3925f78a6529647d5387.png)
实验一液体制剂制备一、碘酊的制备碘酊(2%)处方:碘 1g碘化钾 0.75 g乙醇 25ml蒸馏水适量共制成50ml制法:取碘化钾加蒸馏水1ml溶解后,加碘搅拌使溶,再加乙醇溶解,加入适量蒸馏水使成50ml即得。
二、混悬剂的制备复方硫磺洗剂处方:沉降硫磺 1.5g硫酸锌 1.5 g樟脑醑 1.25ml (25滴)甘油 5ml吐温-80 0.25ml(5滴)蒸馏水适量共制成50ml制法:取沉降硫磺与吐温80置乳钵中研匀,加甘油研匀(细腻糊状),再加约10ml蒸馏水研磨,约15ml蒸馏水研磨,分次加入硫酸锌溶液(预先用15ml蒸馏水溶解),研匀,逐滴加入樟脑醑研匀(或呈细流状加入,急速搅拌),转移至50ml量杯中,加蒸馏水至刻度,搅匀即得。
三、乳剂液体石蜡乳处方:液体石蜡 6ml阿拉伯胶 2g蒸馏水 20ml制法:取液体石蜡和阿拉伯胶置于干燥研钵中研匀,再一次加蒸馏水4ml迅速研磨成初乳,最后加入剩余蒸馏水研匀,即得。
实验二散剂的制备一、冰硼散处方:冰片 0.2g朱砂 0.24g硼砂 2.0g玄明粉 2.0g实验步骤:○1硼砂研细,并加入玄明粉研匀,倾出。
○2将冰片与朱砂充分研磨(打底套色)○3等量递增法混合1、2组分○4过120目筛,混匀,即得。
二、苯巴比妥散(20倍散)处方:苯巴比妥 0.015g淀粉 QS共制5包实验步骤:取苯巴比妥0.1g加0.9g淀粉制成10倍散。
取0.75g,加入0.75g淀粉混匀,分剂量,即得。
实验三片剂的制备复方碳酸氢钠片剂处方:碳酸氢钠 30g薄荷油 0.2ml淀粉QS10%淀粉 QS硬脂酸镁制法:1、10%淀粉浆制备:取2g淀粉,混悬于18g水中,加热煮沸直至透明胶浆。
2、湿颗粒制备:取NaHCO3于研钵中,研细,分次加入放冷的淀粉浆,研匀,制成软材,过16目筛,制湿颗粒,60℃以下干燥2小时。
3、压片前处理:○1整粒,称重○2用适量细粒与薄荷油拌匀,再与全部颗粒拌匀,加入干粒重的4%干淀粉,0.5%硬脂酸镁混匀,密闭15-20分钟。
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
![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https://img.taocdn.com/s3/m/9d3d2c20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52.png)
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混悬型液体制剂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剂型,它由固体药物颗粒悬浮于液体基质中而成。
这种制剂具有易于服用和吸收快的优点,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
本文将介绍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过程,包括原料准备、悬浮剂的选择、悬浮剂浓度的确定、悬浮剂的稳定性以及最终制剂的包装等。
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需要准备固体药物和液体基质。
固体药物可以是粉末状或颗粒状,需要经过粉碎或筛选等处理,以确保颗粒的均匀性和大小一致性。
液体基质可以是水、乙醇、甘油等,根据药物的特性和制剂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溶剂。
选择适当的悬浮剂是制备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关键步骤之一。
悬浮剂可以提高药物颗粒在液体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防止药物颗粒沉积。
常用的悬浮剂有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等,其选择应根据药物的特性、制剂的要求和药物与悬浮剂的相容性来确定。
然后,悬浮剂的浓度对制备混悬型液体制剂的质量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悬浮剂浓度过高会导致制剂黏稠度增加,不易服用和吸收;悬浮剂浓度过低则容易发生药物颗粒沉积。
因此,在制备过程中需要通过试验确定最佳的悬浮剂浓度,以保证制剂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悬浮剂的稳定性是制备混悬型液体制剂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药物颗粒在液体中容易发生聚集和沉积,影响制剂的均匀性和使用效果。
为了提高悬浮剂的稳定性,可以使用表面活性剂、分散剂等辅助剂,调节药物颗粒的表面性质和分散状态。
此外,制剂的pH值、温度、光照等因素也会影响悬浮剂的稳定性,需要进行适当的调节和控制。
混悬型液体制剂制备完成后需要进行合适的包装,以确保制剂的质量和稳定性。
常见的包装材料有玻璃瓶、塑料瓶等,应选择符合药物特性和制剂要求的包装材料。
此外,包装过程中需要注意卫生条件和密封性,以防止制剂受到污染和氧化。
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过程包括原料准备、悬浮剂的选择、悬浮剂浓度的确定、悬浮剂的稳定性和最终制剂的包装等步骤。
正确选择和控制这些关键因素,能够制备出质量稳定、易于服用和吸收的混悬型液体制剂,为临床用药提供便利和效果保证。
布洛芬混悬液的研制
![布洛芬混悬液的研制](https://img.taocdn.com/s3/m/add67cf62b160b4e777fcf40.png)
布洛芬混悬剂的研制实验报告75K-1 基地班琦君08104111一、实验目的1.掌握混悬型液体制剂的一般制备方法2.布洛芬混悬液的处方筛选并进行混悬制剂质量评定3.测定混悬剂中药物含量二、实验原理布洛芬为芳基丙酸类非甾体抗炎药,化学名称为2-(-4-异丁基苯基)丙酸。
布洛芬分子式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稍有特异臭。
本品几乎不溶于水,可溶于丙酮、乙醚、二氯甲烷,可溶于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水溶液,PKa=5.2。
本品口服吸收快,2h左右血药浓度达到峰值。
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较高。
代发生得很快,在服药24h后,药物基本上以原型和氧化物形式被完全排出。
本品的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均大于阿司匹林,是阿司匹林的16~32倍,具有解热作用快、维持时间长的优点;当严重感染致机体炎症反应过强时,布洛芬尚有抑制炎症介质生成,减轻机体炎症反映程度的作用;胃肠道副作用小,对肝,胃及造血系统无明显副作用。
临床上广泛用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一般病人耐受性良好,治疗期间血液常规及生化值均未见异常。
混悬剂中的难溶性药物在胃肠道中的吸收比其水溶液慢,但比胶囊剂、片剂、丸剂等固体制剂的吸收要好。
水性混悬液中药物的吸收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溶出速度、油水分配系数以及在胃肠道中的分散性。
水性混悬液分散性优于片剂和胶囊剂,药物在吸收部位有大的表面积,而片剂、胶囊剂等只在相当长的时间后才能到达这种分散性和表面积。
选择混悬剂能提高吸收速度,受食物影响小,可减少对胃肠道的局部刺激性。
混悬剂的不稳定性最主要的是微粒的沉降,其沉降速度服从Stoke ’s 定律:ηρρ9g2r V 212)(-=V-沉降速度;r-离子半径;ρ1-粒子密度;ρ2-介质密度;η-混悬液的黏度;g-重力加速度。
混悬剂中难溶性药物颗粒的粒径在0.1~1mm 时,其吸收速度收到溶出速度的限制。
微粉化可减小药物颗粒的粒径,增加药物的溶出速度。
因此制备混选型液体制剂,应先将药物研细,并加入助悬剂如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半合成纤维素衍生物和糖浆等,以增加介质黏度来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
药剂学实验讲稿-江西中医学院
![药剂学实验讲稿-江西中医学院](https://img.taocdn.com/s3/m/f97473f1941ea76e58fa0493.png)
实验一液体制剂的制备一、目的要求1.掌握常用各类液体药剂的制备方法与操作关键。
2.熟悉影响液体药剂质量的因素与质量检查方法。
二、实验内容1、碘酊的制备碘酊(2%)处方:碘 1g碘化钾 0.75 g乙醇 25ml蒸馏水适量共制成50ml制法:取碘化钾加蒸馏水1ml溶解后,加碘搅拌使溶,再加乙醇溶解,加入适量蒸馏水使成50ml即得。
2、混悬剂的制备复方硫磺洗剂处方:沉降硫磺 1.5g硫酸锌 1.5 g樟脑醑 1.25ml (25滴)甘油 5ml吐温-80 0.25ml(5滴)蒸馏水适量共制成50ml制法:取沉降硫磺与吐温80置乳钵中研匀,加甘油研匀(细腻糊状),再加约10ml蒸馏水研磨,约15ml蒸馏水研磨,分次加入硫酸锌溶液(预先用15ml蒸馏水溶解),研匀,逐滴加入樟脑醑研匀(或呈细流状加入,急速搅拌),转移至50ml量杯中,加蒸馏水至刻度,搅匀即得。
3、乳剂液体石蜡乳处方:液体石蜡 6ml阿拉伯胶 2g蒸馏水 20ml制法:取液体石蜡和阿拉伯胶置于干燥研钵中研匀,再一次加蒸馏水4ml迅速研磨成初乳,最后加入剩余蒸馏水研匀,即得。
三、思考题1.配制碘酊时,碘化钾起何作用?制备本品应注意哪些问题?2.混悬剂的稳定性与哪些因素有关?本制剂处方中甘油、吐温-80起何作用?3.如何判断乳剂的类型?4.分别指出用矿物油、动物油、挥发油制备乳剂,其初乳形成所需油、水、胶三者的比例。
一、目的要求1.掌握一般散剂、含毒性成分散剂的制备方法及其操作要点。
2.熟悉等量递增的混合方法;散剂的常规质量检查方法。
二、实验内容1、冰硼散处方:冰片 0.2g朱砂 0.24g硼砂 2.0g玄明粉 2.0g制法:○1硼砂研细,并加入玄明粉研匀,倾出。
○2将冰片与朱砂充分研磨(打底套色)○3等量递增法混合1、2组分○4过120目筛,混匀,即得。
2、苯巴比妥散(20倍散)处方:苯巴比妥 0.015g淀粉 QS共制5包实验步骤:取苯巴比妥0.1g加0.9g淀粉制成10倍散取0.75g,加入0.75g淀粉混匀,分剂量,即得。
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液体制剂
![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液体制剂](https://img.taocdn.com/s3/m/98f2ed039b89680202d8254a.png)
• 三、制剂评注及本卷须知
• 1.本品作用与用途: 保护皮肤、收敛、消炎。 用于皮肤炎症,如丘疹、亚急性皮炎、湿疹、荨 麻疹。
• 2.本品用法与用量:用前摇匀,外用、局部涂抹 。
• 3.氧化锌有重质和轻质两种,以选用轻质的为好 。
• 4.炉甘石与氧化锌均为不溶于水的亲水性的药物 ,能被水润湿。故先参加甘油和少量水研磨成糊 状,再与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混合,使微粒周 围形成水化膜以阻碍微粒的聚合,振摇时易再分
制备混悬剂
炉甘石洗剂的制备 复方硫洗剂的制备
80min 完成
一、器材与试剂 乳钵;炉甘石、氧化锌、甘油、羧甲 基纤维素钠、硫酸锌、沉降硫、樟脑 醑等。
炉甘石洗剂的制备
【制法】
【处方】
炉甘石 7.5g 氧化锌 2.5g 甘油 2.5ml 羧甲基纤维素钠 0.125g 纯化水 适量 共制 50ml
取炉甘石、氧化锌研细,加甘油和适量纯化水共研成糊 状,另取羧甲基纤维素钠加纯化水溶解后,分次加入上 述糊状液中,随加随搅拌,再加纯化水使成50ml,搅匀, 即得。
复方硫洗剂
【制法】
【处方】
取羧甲基纤维素钠,加适量 的纯化水,迅速搅拌,使成 胶浆状;另取沉降硫分次加
硫酸锌 1.5g 沉降硫 1.5g 樟脑醑 12.5ml
甘油研至细腻后,与前者混 甘油 5ml
合。再取硫酸锌溶于20ml纯 羧甲基纤维素钠 0.25g
化水中,滤过,将滤液缓缓 纯化水 适量 共制 50ml
加入上述混合液中,然后再
缓缓加入樟脑醑,随加随研,
最后加纯化水至50ml,搅匀, 即得。
复方硫洗剂的制法
樟脑醑
硫酸锌 溶液
羧甲基纤维 素钠胶浆
沉降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二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
周君怡222007329212109 沙宇慧222007239212110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混悬液体制剂一般制备方法。
2. 掌握混悬型液体制剂质量评价方法。
二、实验分析
混悬型液体制剂(简称混悬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
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
优良的混悬型液体制剂,除一般液体制剂要求外,应有一定的质量要求:外
观微粒细腻,分散均匀;微粒沉降较慢,下沉的微粒经振摇能迅速再均匀分散,
不应结成饼块;微粒大小及液体的粘度,均应符合用药要求,易于倾倒且分剂量
准确;外用混悬型液体制剂应易于涂展在皮肤患处,且不易被擦掉或流失。
根据stokes定律V=2r (ρ1-ρ2)g /9η,可知要制备沉降缓慢的混悬液,首先
应考虑减小微粒半径(r),再减小微粒与液体介质密度差(ρ1-ρ2),或增加介质
粘度(η),因此,制备混悬型液体制剂,应先将药物研细,并加入助悬剂如天然
胶类、合成的天然纤维素类、糖浆类,以增加粘度,降低沉降速度。
混悬剂中微粒分散度大,有较大的表面自由能,体系处于不稳定状态,有聚
集的趋向,根据公式∆F=δSL²∆A,∆F为微粒总的表面自由能的改变值,决定于
固液间界面张力δSL和微粒总表面积的改变值∆A,因此在混悬型液体制剂中可加
入表面活性剂降低δSL,降低微粒表面自由能,使体系稳定;表面活性剂又可以
作为润湿剂,可有效地使疏水性药物被水润湿,从而克服微粒由于吸附空气而漂
浮的现象(如硫磺粉末分散在水中时),也可以加入适量的絮凝剂(与微粒表面
所带电荷相反的电解质),使微粒ξ电位降低到一定程度,则微粒发生部分絮凝,
随之微粒的总表面积∆A减小,表面自由能∆F下降,混悬剂相对稳定,且絮凝
所形成的网状疏松的聚集体使沉降体积变大,振摇时易再分散。
有的产品为了增
加混悬剂的流动性,可以加入适量的与微粒表面电荷相同的电解质(反絮凝剂),
使ζ电位增大,由于同性电荷相斥而减少了微粒的聚结,使沉降体积变小,混悬
液流动性增加,易于倾倒,易于分布。
混悬型液体制剂一般配制方法有分散法与凝聚法。
分散法将固体药物粉碎成微粒,再根据主药的性质混悬于分散介质中并加
入适宜的稳定剂。
亲水性药物可先干磨至一定的细度,加纯化水或高分子溶液,
水性溶液加液研磨时通常药物1份,加0.4~0.6份液体分散介质为宜;遇水膨胀
的药物配制时不采用加液研磨;疏水性药物可加润湿剂或高分子溶液研磨,使药物颗粒润湿,在颗粒表面形成带电的吸附膜,最后加水性分散介质稀释至足量,混匀即得。
凝聚法将离子或分子状态的药物借物理或化学方法在分散介质中聚集成新相。
化学凝聚法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分别制成稀溶液,混合并急速搅拌,使产生化学反应,制成混悬型液体制剂;也可改变溶剂或浓度制成混悬型制剂,溶剂改变时的速度越剧烈,析出的沉淀越细,所以配制合剂时,常将酊剂、醑剂缓缓加到水中并快速搅拌,使制成的混悬剂细腻,微粒沉降缓慢。
混悬剂的成品包装后,在标签上注明“用时摇匀”。
为安全起见,剧、毒药或剂量小的药物不应制成混悬剂。
三、实验内容与操作
炉甘石洗剂的制备比较不同稳定剂对本制剂的稳定作用。
1. 处方
表1 炉甘石洗剂处方
处方号 1 2 3 4 5 炉甘石(g) 3.0 3.0 3.0 3.0 3.0 氧化锌(g) 1.5 1.5 1.5 1.5 1.5 液化酚(g)0.15 0.15 0.15 0.15 0.15 甘油(g) 1.5 1.5 1.5 1.5 1.5 西黄耆胶(g)0.15
羧甲基纤维素钠(g)0.15
吐温-80(g)0.6
三氯化铝(g)0.036
加纯水至(ml)30.0 30.0 30.0 30.0 30.0
2. 操作
1)稳定剂的制备
(1)称取西黄蓍胶0.15g,加乙醇数滴润湿均匀,加纯化水200ml于研钵中,研成0.5%的胶浆。
(2)称取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0.15g,加20ml纯化水,加热溶解而成胶浆。
(3)称取聚山梨酯80配成10%的水溶液备用。
(4)三氯化铝配成0.36%水溶液,取用10ml。
2)称取过100目筛的炉甘石、氧化锌于研钵中,按各号处方加入纯化水或
稳定剂溶液研成糊状,再加液化酚、甘油研匀,最后加水至足量,研磨均匀即得1~5号处方的洗剂,5号为对照管。
3)将以上5个处方的洗剂,分别倒入5个有刻度的量筒或试管中,塞住管口同时振摇相同次数,分别放置10~120min,记录各个时间的沉降体积(H o为初始高度,H为放置后的沉淀高度),计算各个放置时间的沉降体积比,F=H/H0,结果填表2。
4)实验最后将试管倒置翻转(即±180°为一次),记录放置几小时后,使管底沉降物分散完全的翻转次数。
3. 操作注意
1)各处方配制时注意同法操作,与第一次加液量及研磨力尽可能一致。
2)比较管用刻度试管或量筒,尽可能大小粗细一致,记录高度用“ml”。
三、实验结果
不同的辅料对炉甘石洗剂稳定性的影响
1制备炉甘石洗剂,比较不同稳定剂的作用,将实验结果填于下表。
表2 沉降体积比与时间的关系
沉沉沉
处方编号
降降降
时体体
间积积 1 2 3 4 5
(min) (ml) 比
10 Ho
F
H
30 Ho
F
H
60 Ho
F
H
F
90 Ho
H
F
120 Ho
H
沉降物质再
分散翻转次
数
:
2. 根据表2数据,以H/H0沉降体积比F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在坐标
纸上绘出炉甘石洗剂各处方的沉降曲线,得出结论。
据F值和翻转次数可以判断混悬剂处方设计的优劣和混悬剂再分散性的指标。
四、思考与讨论
1、处方中各附加剂起的作用各是什么?
2、综合各项指标分析比较5个炉甘石洗剂制品中哪一个处方最好?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