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汪曾祺早期小说的思想内涵与叙事风格

合集下载

论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

论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

论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汪曾祺是一位享有盛名的中国现代作家,其小说作品以其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细腻的笔触而著称。

汪曾祺的小说在当代文学界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探索和影响。

本文将从汪曾祺小说作品的风格特点、文学意义和对当代小说文体的影响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探讨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

汪曾祺小说作品的风格特点是其独特之处。

汪曾祺的小说作品以其真实、生动的叙事风格闻名。

他的小说常常以平凡人的生活为题材,用平实的语言、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

《白鹿原》中描写了白鹿村的农民生活,以及他们所面对的困难和挣扎;《人间草木》则展现了上海市井小民的生活,勾勒出一个真实丰满的现实世界。

汪曾祺小说的叙事风格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富有真情实感,使读者能够深刻地认识到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和社会。

汪曾祺的小说作品具有深刻的文学意义。

他的小说作品深入挖掘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通过对人性的探讨、社会现象的揭露,反映出了中国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在《人间草木》中,汪曾祺通过对上海市井小民的生活和梦想的描绘,呈现出了一个充满矛盾和变化的现代城市;在《白鹿原》中,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思考和传承,使作品不仅具有了永恒的意义,更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一次深刻审视。

汪曾祺的小说作品不仅是文学的表达,更是对中国社会和人性的探求和思考,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和文学价值。

汪曾祺的小说作品对当代小说文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小说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更是对小说文体的一次创新和重塑。

汪曾祺的小说以其真实、生动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对当代小说的叙事方式、风格和主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风格特点和文学意义为当代小说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小说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富有生气。

汪曾祺的小说作品为新时代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对当代小说文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汪曾祺小说的叙事艺术

汪曾祺小说的叙事艺术

绪论汪曾祺是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他既是一个“早熟”又是一个“晚成”的作家。

汪曾祺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发表作品,由于历史、政治的原因一度搁笔30年,到80年代又“重操旧业”,并且一发而不可收拾地发表了大量的作品,由此确定了他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汪曾祺不仅是一个跨越现当代两个时期的作家,而且是少有的一个将自己的创作风格从创作初期一直延续下来的作家。

汪曾祺80年代后的创作风格,在其40年代发表的小说《老鲁》《鸡鸭名家》中已显露出来。

汪曾祺80年代的繁华,只不过是将“多年的花结成果”。

汪曾祺在一篇文章里这样说过,“我家的后院有一棵藤本植物,家里人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因为它从来不开花。

有一年夏天,它突然暴发似地一下子开了很多白色、黄色的花。

原来这是一棵金银花。

我80年代初忽然写了不少小说,有点像那棵金银花。

”①汪曾祺的小说,正如他家后院的那株金银花,开的只是些白色、黄色的花,没有姹紫嫣红的喧闹,没有香气袭人的浓郁,只有一份淡淡的愉悦。

读汪曾祺的小说,就像陶渊明诗中所说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在他的小说里面,没有通常意义上的情节人物,他只是在记录一种生活,一份对生活的感觉。

汪曾祺正是以这种“散文化小说”的叙述,树立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他散文化的小说有明清小品文的遗韵。

作为富有个性的作家,汪曾祺营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

他用最经济的文学体裁——短篇小说来描摹市井百姓生活中的精彩一刻。

汪曾祺曾谈到:“一个短篇小说,是一种思索方式,一种情感形态,是人类智慧的一种模样。

或者:一个短篇小说,不多,也不少。

”②通过短篇小说来塑造人物,其形象难免会缺乏立体感,没有传统小说的向心力。

但是读完汪曾祺的作品,那些小人物鲜活的面孔依然历历在目。

而且会产生这样一个印象:有相当一部分作品不太像小说,即失去了某些传统小说的特性。

按常规小说是应当对一个故事情节进行完整的叙述,或是对某种典型性格的刻画。

汪曾祺小说的风格特色如何

汪曾祺小说的风格特色如何

汪曾祺小说的风格特色如何汪曾祺小说的风格特色如何汪曾祺是一位跨越现当代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在汪曾祺作品中,民情风俗包含着真实的性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汪曾祺小说的风格特色,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和谐的风俗汪曾祺的小说创作风格鲜明,以独特的文学气质和淳厚的生活底蕴,热衷对故乡、对童年展开温馨的回忆,并擅长作风俗画式的描绘,而被称为“风俗画作家”。

汪曾祺说过:“风俗,不论是自然形成的,还是包含一定的人为成分,都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对‘活着’所感到的欢悦,风俗是民族感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看出在汪曾祺的小说中关于风俗画的描绘是有意为之的。

《受戒》和《大淖纪事》之所以吸引了众多读者,其中重要的因素是它们那种别有风情的风俗描写。

如《受戒》的结尾处:“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

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

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

青浮萍,紫浮萍。

长脚蚊子,水蜘蛛。

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

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其笔下那具有地域风情的描写,表现出一种纯朴、温馨、清雅和谐的美感,犹如一幅美丽的画面久久地定格在读者的视觉之中。

在《大淖记事》里,有随四时自然变化的沙洲美景、高阜上的鸡鸭炕房、负曝闲谈的人家、忙碌的浆房、田畴麦垅、闲置的候船室。

总之,这里的一切和街里不一样,“这里的颜色、声音、气味和街里不一样”!这正是大淖人自然恬静天性的写照。

而小说中十一子和巧云追求爱情的方式同大淖风情和谐,使人很难分出哪些是写人物,哪些是写风俗。

风俗和人物浑然一体、自然天成,交相辉映地体现出民间生活的本真生命形象和人格取向。

优美和谐的风俗不仅表现在人与人、人与群体社会的融洽关系中,还表现在人与物之间的亲近上。

《受戒》中的小和尚海明和小姑娘英子爱听青蛙打鼓、寒蛇唱歌,看荧火虫飞动。

《天鹅之死》中的白蕤对美丽的天鹅情有独钟。

《昙花?鹤和鬼火》中的李小龙爱那雪白的昙花、美丽的野鹤和绿色的鬼火。

论汪曾祺早期小说的思想内涵与叙事风格

论汪曾祺早期小说的思想内涵与叙事风格

论汪曾祺早期小说的思想内涵与叙事风格摘要:汪曾祺以《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享誉文坛,但他的人格理想和艺术追求已经在早期小说《邂逅集》中充分地显现出来。

作品通过对普通人的平凡命运和生存状态的描述,充满着对世道人心、人类命运的关注,从他们乐观通达的人生态度中发掘民族心理的深刻内涵,表达对自然和谐的人生境界的执着追求。

由于他的人格理想和生活趣味与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以及集体无意识具有隐秘的深层联系,所以汪曾祺小说具有强烈的魅力和持久的影响力。

那种浸润作品的淡淡的苦涩,以及淡定自如的叙述风格,形成了汪曾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

关键词:汪曾祺;早期小说;思想内涵;叙事风格汪曾祺先生以他的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享誉文坛,广为人知,在文学史上奠定了牢固的地位。

当我们沿着他的创作道路探寻其轨迹时,汪曾祺的人格理想和艺术追求已经在早期小说《邂逅集》中充分地显现出来,这些作品至今依然保持着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以它们特有的风神气度打动着读者。

由此可见,一个作家的早期创作对其一生的创作都具有着一种重要的引领意义,就像《狂人日记》之于鲁迅和《大堰河》之于艾青一样,他们后来的所有创作都是其早期作品思想底蕴的延伸和发展,他们后来成熟的艺术风格也均发端于其早期作品所表现出的美学追求。

因此,研究汪曾祺早期创作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对其作品美学价值和文学史意义的总体评价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汪曾祺先生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邂逅集》出版于1947年,集子收有《复仇》、《老鲁》、《落魄》、《戴车匠》、《艺术家》、《鸡鸭名家》、《邂逅》等八篇小说。

作品通过对普通人平凡命运和生存状态的描述抒发生活内在的诗意,表达作者的人格理想和生活趣味,充满着对世道人心、人类命运的关注。

作者从他们乐观通达的人生态度中发掘民族心理的深刻内涵,即对自然和谐的人生境界的执着追求,这也是汪曾祺一生追求的至高境界。

正因为汪曾祺作品中有某种内在的东西与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以及集体无意识具有隐秘的深层联系,才使得汪曾祺小说具有如此强烈的魅力和如此持久的影响力。

论汪曾祺小说的精髓——寓奇崛于平淡

论汪曾祺小说的精髓——寓奇崛于平淡

论汪曾祺小说的精髓——寓奇崛于平淡汪曾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名垂青史的名字。

汪曾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而且也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和剧作家。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巧为人所称道。

他的小说在描写生活的平淡中,常常寓有奇崛之处,但这种奇崛却不是为了卖弄而存在,而是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哲学底蕴。

本文将详细阐述汪曾祺小说的精髓——寓奇崛于平淡。

一、寓意深刻,文化内涵丰富。

汪曾祺的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不仅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而且也涉及各个方面的人文社会现象。

例如,他的小说《围城》所描绘的社会现象表现出了当时城市中的腐败和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而他的小说《钟鼓楼》所描绘的正是春秋时期的史实,用寓言的方式来探讨君臣之间的道德关系。

汪曾祺的作品常以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为主角,通过他们的视角来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现象,让读者在平淡的故事中领悟到深刻的寓意和哲学道理。

二、情节曲折,寓意深刻汪曾祺的小说虽然平淡,但情节却多变曲折。

他可以通过一个看似简单的事件,展现出人们的矛盾与冲突,甚至可以反映出社会的问题和历史的局限性。

例如,他的小说《马桥词》所描写的就是一个经历多次转折后才被解决的农民遭受不公的故事。

这种情节的变化让读者在读完之后,对于故事中反映的事件和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内在品质。

三、语言简单,直观易懂汪曾祺的小说语言简单,直观易懂,曲折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不会给读者带来阅读的障碍。

他的小说中多用平易近人的语言,描绘生活中的片段,不时添加一些耳目一新的描写,使读者可以轻松地了解和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和道理。

他的小说中大量运用方言,把人物的语言真实地还原了出来。

这样的描述,不仅能让读者更好地领悟到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特点,同时也让人物之间的交流更耐人寻味,更质朴自然。

四、细节描写,意味深长汪曾祺的小说中,细节描写十分传神,甚至可以用意味深长来形容。

他能够在普通的场景中,描绘出很多简单而独特的细节,从而让整个故事充满了神秘和诗意。

论汪曾祺早期小说的思想内涵与叙事风格

论汪曾祺早期小说的思想内涵与叙事风格

论汪曾祺早期小说的思想内涵与叙事风格
李新平
【期刊名称】《中州学刊》
【年(卷),期】2009(000)003
【摘要】汪曾祺以<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享誉文坛,但他的人格理想和艺术追求已经在早期小说<邂逅集>中充分地显现出来.作品通过对普通人的平凡命运和生存状态的描述,充满着对世道人心、人类命运的关注,从他们乐观通达的人生态度中发掘民族心理的深刻内涵,表达对自然和谐的人生境界的执着追求.由于他的人格理想和生活趣味与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以及集体无意识具有隐秘的深层联系,所以汪曾祺小说具有强烈的魅力和持久的影响力.那种浸润作品的淡淡的苦涩,以及淡定自如的叙述风格,形成了汪曾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
【总页数】4页(P224-227)
【作者】李新平
【作者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河南,郑州,450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浅论汪曾祺早期小说中的审美理想 [J], 杨安媛
2.论先锋派作家张炜早期小说中原生态的语言叙事风格 [J], 张琳
3.消隐的现代性--论汪曾祺早期小说的现代主义风格及其对晚期写作的影响 [J],
程振兰
4.个体命运与诗性生存——汪曾祺早期小说论 [J], 黄敏宜
5.试论汪曾祺早期小说中人物的内在叙事 [J], 岑梦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汪曾祺小说的风格特色

汪曾祺小说的风格特色

谈谈汪曾祺小说的风格与特色——以《受戒》为例暑假在家读了《汪曾祺文集》,感受颇深,尤喜欢他的小说,在此谈谈我对其小说的看法。

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

他说:“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国人必然会接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影响”。

儒、道、佛三家,“比较起来,我还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多一些”;不过,“我不是从道理上,而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

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在语言上则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

这是他艺术追求的方向,也是他小说的灵魂。

汪曾祺小说中流溢出的美质,首先在于对我们民族心灵和性灵的发现,以近乎虔敬的态度来抒写民族的传统美德。

他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

而美与健康的人性,不论在多么古老的民族传统中,永远是清新得如同荷风露珠一般。

为此他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受戒》和《大淖记事》。

在风格特色上,汪曾祺的小说比较接近散文,是散文化了的小说。

汪曾祺的创作开了新时期小说散文化的先河。

他历来主张短篇小说应有散文的成份,并曾想打破小说、散文和诗歌的界限。

他有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学和民间文学的修养,尤重《世说新语》、宋人笔记、桐城散文,又师承现代文学大师沈从文,这就使他的小说确实难同散文相区别。

在新时期的小说中,他的作品可说是独具一格的。

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点首先在于重气氛。

他认为在短篇小说中只要写出了气氛,即使不写故事,没有情节,不直接写人物性格、心理,也可以在字里行间浸透人物,因为气氛即人物。

所谓气氛,既包括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的生动描绘。

但汪曾祺尤其看重风俗描绘,他“以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

”风俗自然地流露出一个民族的天性,作者总是从这里去寻找人物性格的源头活水。

凡与人物有关的风俗,作者从来不吝笔墨,大笔挥洒;与人无关的风俗,尽管很美,也毅然割舍,惜墨如金。

他自己说;“我不善于讲故事,也不喜欢太象小说的小说,即故事性很强的小说。

论汪曾祺的叙事风格

论汪曾祺的叙事风格

论汪曾祺小说的叙事风格王江化汪曾祺是中国当代文坛上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作家,他的小说创作跨越现当代并具有独特的风格。

20世纪40年代,汪曾祺开始从事小说创作,其作品一发表便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

这一时期,他陆续发表小说20余篇,是他小说创作的发轫期,也是他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

可以这么说,他以他独特的行文风格在这一时期登上文坛,便迈入了文学史的大门。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在经历“文学的浩劫”后迎来了新生,进入到一个新的“百花齐放”时代。

此时,当代文坛上一些作家正在为文学的新生而嘶声呐喊,反思文学文化的伤疤时,经历在文坛上近半个世纪的历练,年逾花甲的“老头” 汪曾祺却显得出奇的平静(这种平静显然不是一般的平静,而是显现出他老而成熟且平淡从容的心态),独立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追求“宏大叙事”“感伤叙事”的创作潮流之外,避居一隅,固守着恬淡幽然的心境,以超然于世外的眼光用絮絮道来的方式和饱含感情的笔调抒写着一首首别具风格的乡土牧歌。

他用他至臻于炉火纯青的叙事技巧,将“散漫”“随便”融入其中,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描画出一道亮丽独特的风景。

无论是40年代创作的诸如《翠子》、《鸡鸭名家》、《老鲁》、《复仇》等名篇,还是80年代以后在个人风格上更成熟的更具汪曾祺个人特色的《受戒》、《大淖记事》等代表作品,这些烙上了汪曾祺印记的作品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及慢慢品味的空间。

本文拟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对汪曾祺的小说文本进行解读分析,在他独特的叙事文本中探求他独特的叙事风格。

1.叙事结构的多样性“故事构成中最核心的要素,按照亚理士多德的理论来指称,那就是人物和行动。

小说在展现人物及其行为的过程中所确立的叙事方式和线索就构成了作品的文本结构。

‘结构’一词在西方叙事学理论中是一个涵义极其复杂的概念。

英加登曾经将文本结构分为六大要素,而普罗普的叙事学理论则列举出文本结构的三十一种功能要素。

换言之,大到故事构架小到语言的语素和词义,无一不可进行结构分析。

汪曾祺小说散文化风格叙事艺术

汪曾祺小说散文化风格叙事艺术

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风格与叙事艺术摘要:汪曾祺的小说以其散文化的风格成为新时期文坛上散文化小说的代表,清淡的文笔,自由散漫的风格带来一股清新的风气。

独特的人生体验使汪曾祺有独特的写作方式和创作心态,散文化的风格是汪曾祺有意为之,他的小说通过散文化的形式摒弃了情节负荷,形成独特的叙事风格。

本文从汪曾祺的“回忆”式写作方式和隐含作者、叙述者两方面入手,探讨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与叙事艺术。

关键词:小说;汪曾祺;散文化;叙事艺术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0-0000-02一、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风格小说的散文化淡化了情节,不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所呈现的是原生态,抒情性无疑是散文化小说的最显著特征。

此外,现代以来的散文化小说打破了小说结构的戏剧化传统,忽略结构剪裁,淡化情节事件,随意着笔,这种“非戏剧性”的写作使小说创作更为自由和灵活,是散文化小说的另一个特征。

在汪曾祺的笔下,人与人、人与自然,无不呈现着平和、安详,声音、色彩、神情、动作都是静静的,带着怀旧、隐逸的调子。

汪曾祺的小说就以这样独特的散文气来绘人、叙事,情节虚实相间,艺术氛围平淡安静,呈现出温柔敦厚的美,具有明显的散文化的特征。

(一)关注点往往是小事而非重大题材汪曾祺认为“在散文化小说作者的眼里,题材无所谓大小。

他们所关注的往往是小事,生活中的一角落,一片段。

即使有重大题材,他们也会把它大事化小。

散文化的小说不大能容纳过于严肃的,严峻的思想。

”[1]汪曾祺不刻意关注大事,但也不是冷漠的旁观者,他对生活有着独特的人性理解和道德关怀。

《八月的骄阳》叙述的是“文革”中老舍被逼投湖的悲怆故事,外面的世界正轰轰烈烈地开展着残酷的运动,凡俗百姓却没有深刻的体会,他们交流的多是家常话语,这话语中透露出对荒唐时事的难以理解和惧于理解。

“文革”本是一个重大严肃的历史性的题材,但汪曾祺并没有描写宏大的场面、深重的灾难,而是把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悲剧隐藏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下,表面上流动着平和温情,遮蔽的却是邪恶人性的伸展、被侮辱被摧残的生命。

论汪曾祺的叙事观念

论汪曾祺的叙事观念

论汪曾祺的叙事观念
1.汪曾祺认为:小说是第三人称的艺术,采用第三人称最为得体,第一、二人称都不太适合。

2.汪曾祺特别欣赏儿童视角。

3.汪曾祺提出了关于人物语言的一些书写原则:其一是反对对话的深文大意。

二是反对性格化语言。

汪曾祺认为:小说中的对话“有一点人物性格、神态”就足够了,人物语言过分性格化,会因人为地拔高而给人以虚假的感觉。

4.汪曾祺追求叙述态度的克制和传达的含蓄,从艺术渊源上说,这主要是取法了中国传统笔记小说的做法。

5.汪曾祺认为,古今中外作品的结构,不外是伏应和断续,超出伏应、断续,便在结构上得到了大解放。

这里的超出埋伏和照应,指的是整体布局,而不是细节,作为细节,伏应和断续是最基本的技法,在写作中不可能轻易放弃。

论汪曾祺早期小说现代主义风格及对晚期写作影响

论汪曾祺早期小说现代主义风格及对晚期写作影响

论汪曾祺早期小说现代主义风格及对晚期写作影响作者:王雪梅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18期摘要:20世纪40年代,汪曾祺早期小说中有一类颇具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

但是,1980年代复出之后,他的小说似乎完全隐去了其早期小说的现代主义特征。

其实,其早期现代主义小说文本对汪曾祺晚期写作仍有深刻的影响,不过是以消隐而内化的现代主义手法,为汪曾祺晚期小说赋予强烈的诗意美感,从而有别于早期同类水乡题材的纪事特性。

关键词:汪曾祺;早期小说;晚期小说;现代主义;消隐;内化汪曾祺早期小说尚存在一类具有鲜明现代主义特色的文本。

虽然这一类作品为数不多,并且这种现代风格在其1980年代复出后的小说写作中似乎未被光大与继承,但是这类早期作品却提示了汪曾祺小说写作的另一种可能性,然而研究者对此问题尚未予以充分的关注与探讨。

一、生存的困境及玄妙的主体境遇有研究者指出,萨特的存在主义对汪曾祺的影响是深刻的,“如果说阿左林和纪德等给予汪曾祺的主要是艺术风格和感觉方式上的启发,那么萨特可能还包括加缪给予他的则主要是思想上的启发”。

汪曾祺早期的现代主义作品大多数是描写个人的生活状况,触及到当时的人的生存困境问题。

在汪曾祺的早期小说中,无论是有明显的故事情节的还是没有明显故事情节的作品,都涉及个人的生存困境,如《复仇》中,复仇者面对生下来就有的替父报仇的使命与自我内心的自由之间的人生两难的痛苦境遇,这不仅仅是身体的困境,还是精神的困境;《醒来》、《囚犯》、《牙疼》、《三叶虫与剑兰花》、《艺术家》、《邂逅》等篇中也都写到了个体的生存面临着困境,面临着人生的某种荒谬性这样的主题。

汪曾祺早期现代性的小说故事性并不强,没有波澜壮阔的转折性,好似在一汪平静的水面上演绎着淡淡的人生。

汪曾祺早期的一类作品中,还注重意识流的写作,小说的叙述是随着人物的意识流动而展开的,整篇作品好似是随着人物的意识而展开的,情节很少,基本上是看不到故事性的展开,意识的流动性似乎具有更自由的特点,意识流动到何处我们就只能跟到何处,所以这样的作品中事件之间的联系性就越来越疏松,有的甚至是毫无联系,能够称得上是有联系的那似乎就是都是一个人物的意识进行的流动。

浅析汪曾祺小说的内涵

浅析汪曾祺小说的内涵

浅析汪曾祺小说的内涵作者:李平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3年第7期河南省社旗县教育体育局李平对于一位作家而言,语言是其全部生活感受、生命体验、个性气质、文化涵养乃至审美理想的最直接的综合性体现,往往正是从语言上,最容易鉴别出一个作家的艺术风格。

汪曾祺的小说,读起来总让我们感到“有一股流曳飘忽的情调或韵味灌注其间”。

而他的超脱,他的灵感,他的天然,他的深厚的民族文化的“根”也正浸润其间,使其作品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美。

而这些都是通过他的“散淡典雅、含蓄蕴藉”的语言体现出来的。

汪曾祺的作品语言准确、简约、生动、传神,既有文学语言的诗化美,又有生活语言的清新、自然、鲜活,读起来韵味悠长,散淡典雅。

首先我们来看其散淡典雅的文学语言。

汪曾祺的作品语言简洁,平淡之中富有情致。

浏览他的作品就像走进一片清凉的绿荫,品着一杯淡淡的菊花茶,而正是这样的风致和逸韵,才使其作品有一种田园牧歌的风格。

而这种语言风格主要体现在写景状物上。

如《晚饭花》中对晚饭花的描写:“晚饭花开得很旺盛,它们使劲地往外开,发疯一样,喊叫着,把自己开在傍晚的空气里。

浓绿的,多得不得了的绿叶子;殷红的,胭脂一样的,多得不得了的红花……”,再如《受戒》的结尾,他这样写:“芦花才吐新穗。

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

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

青浮萍,紫浮萍。

长脚蚊子,水蜘蛛。

野菱角开着四蝉的小白花。

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噜噜噜飞远了。

”再来看汪曾祺作品中的生活化语言。

这种语言风格准确到位、简洁利落,而且不事雕琢,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提炼的基础上,尽量保持来自民间语言的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原始形态。

对民间口语的创造性运用,使汪曾祺小说的语言显得格外的朴实与自然。

在汪曾祺的笔下,这些来自民间的丰富的口语不仅自然朴实,而且由于打破了书面语言的呆板的模式,还令人感到是那样的清新别致,富有强烈的生命力。

汪曾祺文学作品的叙事策略

汪曾祺文学作品的叙事策略

汪曾祺文学作品的叙事策略汪曾祺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瑰宝,他的作品以风趣幽默、写实精准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汪曾祺的文学作品中融入了多种叙事策略,使得他的作品别具一格,赋予读者无穷的想象力和审美意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汪曾祺文学作品中的叙事策略。

首先,汪曾祺的作品往往采用生活化的叙述方式,以真实的场景和人物描绘展开故事。

他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对话,使得作品充满生活的韵味。

例如,在他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通过对乡村家庭悲欢离合的描绘,呈现出了一个真实而温暖的社会画卷。

这种叙事策略让读者感到亲切和融入其中,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

其次,汪曾祺文学作品常常运用回忆和追溯的叙述手法。

他善于通过主人公的回忆和思考,展现出人物内心的复杂世界。

这种叙事策略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人物的成长变化,增加了作品的情感共鸣力。

例如,在他的短篇小说《晕船》中,通过主人公的回忆,将读者带入到一个深入人心的故事中。

回忆和追溯的叙述方式让作品更加具有思考性和思想深度。

此外,汪曾祺的作品中还常常使用对比和冲突的叙事策略。

他通过对比不同人物、不同情境的描写,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并突出了作品中的主题。

例如,在他的小说《马桥词典》中,通过对比城乡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揭示了人性的善恶和社会的弊端。

这种叙事策略能够让读者在对比和冲突的碰撞中思考问题,并引发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

此外,汪曾祺的作品还常常运用幽默和夸张的叙事手法。

他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和离奇古怪的情节,吸引读者的眼球,并在欢笑的背后揭示人性的真相。

例如,在他的短篇小说《狗》中,通过对狗的描述和主人的行为,以夸张的手法表达出人与动物之间的亲情和延续。

幽默和夸张的叙事策略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增加了读者的阅读乐趣。

总之,汪曾祺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多种叙事策略。

他善于运用真实生活的场景和人物,通过回忆和追溯的叙述方式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对比和冲突的手法突出作品的主题,同时运用幽默和夸张的叙事手法增加作品的吸引力。

汪曾祺小说叙事的特色

汪曾祺小说叙事的特色

汪曾祺小说叙事的特色一、摄像式的外视角和全知视角摄像式的外视角和全知视角是汪曾祺小说采用的主要叙事视角。

摄像式的外视角是作者如同扛着摄像机的摄影者,只“拍摄”下他所看到的画面,对于摄像机以外的事件作者不做描述,由读者自己想像。

汪曾祺小说中的《落魄》、《老鲁》、《庙与僧》等,都是外视角的叙事视角。

在这些作品中,作者会以“我”的身份出现,作为拍摄者,记录下他所看到、听到的人和事,而不做过多的说明与解释,让读者自己对摄像机以外的事件进行猜想。

这些作品,往往是作者对一个生活中的人物,或经历事情的回忆。

如《老鲁》,即是作者在一所私立中学教书时对一个老校工的描写,作者描写他眼中见到和耳中听到的老鲁,而不深入老鲁的内心,也没有过多的对于人物的评论。

全知视角是小说叙事视角中采用的较多的视角。

在汪曾祺小说的叙事视角中也是如此,全知式的视角很多。

他的大部分小说应该主要采用的是全知视角。

他的著名的小说《受戒》就是如此,以全知全能的角度叙述一个故事。

二、分叙和零叙的叙述时间汪曾祺小说在叙述时间上会采用分叙和零叙的方式。

分叙,叙事者叙述在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事,即“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零叙是,叙事者在叙述上有意的空缺,故事仍在继续,但是叙事者忽略过一部分。

例如《落魄》中,“我”在叙说扬州人的“落魄”的同时,也说了大学生生活的变化,基本上是一段写大学生一段写扬州人。

作者只写“我”看到的扬州人的变化,至于扬州人为什么“落魄”,其实作者没有交代。

这当中有“我”叙述者视角的限制,但是作者没有通过“我听说”这样的方式把扬州人“落魄”的原因清清楚楚地写出来,而是这个空缺留给读者填满。

三、现代派的印象式的场景描写和意识流的心理描写汪曾祺小说中有不少作品采用了现代派的描写手法,如印象式的场景描写和意识流的心理描写。

这在汪曾祺的早期小说中比较常见,后期作品则较少这样大量运用现代派技巧。

汪曾祺的早期作品1944年的《复仇》里就大量的采用了印象式的场景描写和意识流的心理描写。

论汪曾祺小说传统意蕴的文化内涵

论汪曾祺小说传统意蕴的文化内涵

意蕴的文: 化内涵
卖 蚯 蚓 补 贴 家 用 的 七 旬 老 人 “ 个 善 良的 ,有 古 风 的 自食 其 是 力 的 劳 动 者 ” 。 这 样 的 肯 定 同样 被 给 予 《 下 人 物 记 》 中 潇 塞 洒精干 的车倌 陈银娃 ,力大 如牛的搬运工王大 力等人物 。虽 然 《 塞下人物 记》是劳动人 民群 像式的写作 ,但作 家仍将着 力 点 放 在 了 小 说 人 物 日 出而 作 、 日落 而 息 的个 体 生 命 形 态 描 画 上 。这 种 生 命 形 态 正 符 合 孔 子 曾勾 画 过 的人 生 境 界 : “ 饭 疏 食 ,饮 水 , 曲肱 而 枕 之 , 乐 亦 在 其 中 矣 。 ” 仿佛是为 了给 自己的作 品加一个注脚 ,汪 曾祺毫不 隐讳 本人乐观主义 的生 活态度: “ 我是一个 乐观主义者 。对于 生 活 ,我的素朴 的信念 是,人类是有希望 的,中国是会好起 来 的 。 ”[他 说 : “ 这 个 人 在 逆 境 中还 能 感 受 生 活 的 快 乐 , 6 我 比较 能 适 应 … …我 下 地 劳 动 …… 劳 动 是 很 辛 苦 的 ,克 服 了 , 也挺有 意思 。”『 ‘ 4‘ 】 天行健 ,君子 以 自强不 息”的进取精 神 使汪 曾祺 虽历 经磨难仍能 自得其 乐。 自然而然 ,这种 儒家 的 处世态度 融入 到他笔下 的人物 性格中 ,如 《 云致 秋行状》 、 《 寞和温 暖》、 《 寂 皮凤三楦房 子》、 《 骑兵列传 》等多部 作 品。 《 云致 秋行状》开篇 就说 “ 云致秋是个 乐天派 ,凡事 看 得开 ,生 死荣 辱都 不太往 心 里去 ,要 不他 活不 到那 个 岁 数 ” ,给 全 篇 定 下 了乐 观 的 调 子 。 有 时 ,为 了 消 减 作 品 中 的 悲观 色调 ,这 位 “ 从感情 上接受儒 家思想 ” 的作 家 ,甚 至 “ 不得不常常耍些花招 ,将真实掩饰一些 ,从而使痛苦和 悲 剧淡 化下来 。甚至完全化 减掉 ”。【 他承 认 《 寞和温暖 》 寂

汪曾祺的小说美文名词解释

汪曾祺的小说美文名词解释

汪曾祺的小说美文名词解释汪曾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被誉为"中国的马克·吐温"。

他以写作散文小说而闻名,作品纵横五十多年,包括《生日》、《参观》、《多余的人》等,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小说作品常常描绘生活琐碎中的温情与人性,展现了他独特的叙述技巧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一、细腻描写现实生活汪曾祺的小说中融入了许多关于生活琐碎的描写,这样的描写往往平凡又真实,却又蕴含深意。

他对细节的观察力极为敏锐,描绘出了许多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使得作品十分贴近人们的生活经验。

例如在《生日》一文中,他以娴熟的笔法描写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年龄的景象,通过一个民众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展现了他对于人性和时间的思考。

这样的描写让读者不禁陷入对生活、时间、人性的深深思考之中。

二、寓言体的叙事风格汪曾祺的小说常常运用寓言的手法进行叙事,通过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将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与社会背景相互联系,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意义。

他写的《参观》这个故事中,主人公是一个村里的普通農民,他以寓言的方式描述了一个普通的实事为主的视角,通过对社会压迫和人性觉醒的描写,让人们暗示人生的现实,以及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

三、深刻而细腻的人物刻画汪曾祺的小说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通过他对于生活的细腻观察将每个故事中的人物都塑造得非常具体而鲜活。

在《多余的人》中的农民,他们既是现实主义的人物,又是寓言中的象征,他们的屈从和自卑,揭示了中国农民阶级与社会现实的矛盾,以及他们思维上所产生的反常现象。

四、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汪曾祺对社会现实的洞察力是他的小说作品中的一大特点。

他以细腻入微的描绘,刻画了人们在各种社会条件下的真实情感和丰富内心世界。

无论是贫苦农民还是城市中的中产阶级,他都以优秀的笔触、真实的情感表达出了他们的欲望、困惑、追求和无奈。

他的作品中常常透露出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使得读者在感受故事的同时也能反思现实。

试论汪曾祺早期小说中人物的内在叙事

试论汪曾祺早期小说中人物的内在叙事

㊀第18卷第2期㊀V o l .18N o .2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O F WU X I I N S T I T U T EO FT E C HN O L O G Y2019年3月㊀M a r .2019㊀收稿日期:2018G11G13作者简介:岑梦佳(1994 ㊀),女,浙江宁波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D O I :10.13750/j.c n k i .i s s n .1671G7880.2019.02.015试论汪曾祺早期小说中人物的内在叙事岑梦佳(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㊀200234)摘㊀要:汪曾祺在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小说大多具有探索性.在西南联大读书期间,汪曾祺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颇深,因此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些意识流㊁象征等现代主义的写作手法.同时在汪曾祺早期小说创作的探索中所营造出来人物的意识世界有他自己的特色,充满丰富性㊁内在性,甚至作者以此作为行文的线索来展开叙述,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一套叙述逻辑.关键词:汪曾祺;早期小说;内在叙事中图分类号:I 246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1G7880(2019)02G0055G05O n t h e I n n e r N a r r a t i o no f C h a r a c t e r s i nW a n g Z e n g q i sE a r l y No v e l s C E N M e n g ji a (S c h o o l o fH u m a n i t i e s a n d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h a n g h a i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S h a n g h a i ㊀200234,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M o s t o f t h en o v e l sw r i t t e nb y W a n g Z e n g q i i n t h e 1940s a r e e x p l o r a t o r y .D e e p l y i n f l u e n c e db yw e s t e r nm o d e r n i s md u r i n g h i s s t u d y a tS o u t h w e s tA s s o c i a t e dU n i v e r s i t y ,i nh i s e a r l y w o r k s ,h ea d o pt e d s o m ew r i t i n g t e c h n i q u e so fm o d e r n i s ms u c ha s s t r e a mo f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s ym b o l ,e t c .M e a n w h i l e ,i n t h e e x p l o r a t i o no fW a n g Z e n g q i 's e a r l y no v e l c r e a t i o n ,t h e c o n s c i o u sw o r l do f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s h a s h i s o w n c h a r Ga c t e r i s t i c s ,f u l l o f r i c h n e s s a n d i m m a n e n c e ,a n d e v e n t h e a u t h o r u n t i l i z e d t h i s a s t h e c l u e o fw r i t i n g t o c a r r yo u t t h en a r r a t i o n ,f o r m i n g h i s o w nu n i q u e s e t o f n a r r a t i v e l o g i c .K e yw o r d s :W a n g Z e n g q i ;e a r l y n o v e l s ;i n n e r n a r r a t i o n ㊀㊀汪曾祺在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创作方式受到文坛的注目.他早期的小说中常常忽视故事发生的情节以及故事情节之间的连贯性,事件发生的前后关联等.他经常采用的手法是让小说中的主人公站到小说叙述的层面,由小说主人公的思绪引导着作品的发展,主人公的思绪思考到当下就描写当下的故事,联想到过去就描写过去发生过的种种.因此,在汪曾祺早期的小说作品中作者不太注意故事情节之间的连贯性,甚至有些作品模糊了故事情节,转向小说人物内在性的叙述.这样寻着小说人物内在意识的叙述方式,又使他小说笔下的人物都是形象化㊁象征化㊁符号化的,甚至汪曾祺笔下的人物都没有确定的姓名,或者用人称代词 我 他(她) 代替,如«钓»中的主人公 我 ㊁«春天»中的主人公 我 ㊁«猎猎»中的主人公 他 等,汪曾祺早期小说中的大多数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用人称代词 我 他(她) 来代替的;或者用中国农村典型的命名方式给人物起一个小名儿,小女孩儿的名字后跟个 子 ,小男孩则在名字后加个 哥儿 ,如«翠子»中的 翠子 ,«悒郁»中的 银子 ,«春天»中的 玉哥儿 春哥儿 英子 等;或者用人物的外貌来给人物起名,最为典型的是«寒夜»中守夜的一群人, 老爹,二疙瘩,大炮,蛤蟆,海里蹦 , 这几位,不必去请教,看一眼便知道谁是谁,甚么名字属于甚么主人. [1]17以及用人物的职业给他们命名的,如«灯下»中的药材店里的陈相公称 学徒 ,陶先生和苏先生是 同事 身份,称他们为 先生 ,而总管药店大小事务的是 管事 ,于是就有了 卢管事 .汪曾祺早期小说中的人物似乎被作者赋予重大使命,通过他们能够展现出作者更加复杂的内心感受.1㊀中国人共识情感抒写汪曾祺在20世纪40年代的作品大多是在昆明西南联大读书期间创作的,那时的他经历着与过去在江苏高邮截然不同的生活,独身一人远离家乡,加之他那段艰苦的求学经历㊁病痛的折磨,处于这样一种复杂的环境下,他那种浓厚的思乡㊁恋乡之情也随之迸发出来,所以作者由自身的经历引发联想创作到文学作品中使小说中的人物也带有这种情感.作者在营构小说时总是让他笔下的人物的思想情绪在一瞬间转移到童年㊁往事的追忆中.如小说«钓»中的主人公 为怕携归无端的烦忧(梦乡的可怜土产),不敢去寻访枕上的湖山 [1]3.开篇就奠定了小说主人公思乡的苦闷,他试图消解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但却还是在有意无意间想到自己的母亲,想到自己的童年趣事.汪曾祺的恋乡不止于此,作者还善于用人们共同的情感来进行叙写,这些情感都是中国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情感态度, 乡愁 就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的主题.作者在他的小说中引入这样的主题更能将读者带入作者试图构造的情感世界中.如«钓»中用于表现人们归家急切心情的, 昨晚一定下过牛毛雨,看绵软的土径上,清晰的画出一个个脚印,一个守着油灯的盼待,拉快了这些脚步,脚掌的部分那么深,而脚跟的部分却如此清浅,而且两个脚印的距离很长,想见归家时的急切了.你可没有要紧事,不必追迹这些脚印,尽管慢点儿. [1]4通过归家时的脚印来引发出思家恋乡之情体现了作者的别出心裁,最后一句的自嘲更加凸显出主人公落寞的心境.在这样的气氛渲染之下更能够感受到主人公思家恋乡的心情,也能够让读者领会到主人公孤身一人在外的落寞与孤寂.展示主人公乡愁的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对自己童年美好记忆的书写.小说«春天»则是一篇更为典型的怀念儿时伙伴㊁怀念故乡生活的作品了.作者为了让小说更具有真实感,让小说的叙述者回到儿时的那个身份:春哥儿,以小朋友的视角来讲述童年在春天发生的故事.而 风筝 在小说中似乎又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主人公由现在看到的蓝天,联想到故乡的天空,又由天空想到风筝,想到自己童年与小伙伴儿们在田野上自由自在放风筝的场景. 风筝 就像是中介,一头牵引着 我 ,另一头则是令 我 难以忘怀的记忆.«猎猎»中的这段描写也能够让读者在顷刻间迸发出与小说主人一样的情感,甚至让读者感同身受. 而他,仍以固定的姿势坐着,一任与夜同时生长的秋风在他疏疏的散发间吹出欲绝的尖音:两手抱膝,竹竿如一个人入睡的孩子,欹倚在他的左肩;头微前仰,像是瞩望着辽远的,辽远的地方. [1]39作者的这段描写看似平常却在无意间给人一种萧瑟感,落寞的主人公静默地坐在秋风中,无人相伴只有 问路 依靠在他的肩头,这样的一幅画面怎能不让读者感受到主人公的寂寞与苦闷呢?汪曾祺就是拥有这样一种能力,用寥寥几笔就让读者感受到小说主人公的真实感受,并且把读者也带入主人公那时的心境中.汪曾祺在渲染这些人物复杂意识的时候往往采用与之相对应的环境描写来烘托.汪曾祺用特殊的环境来营造出与主人公心境相对应的氛围,这样的一种氛围不仅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当时小说主人公复杂的心情,而且也能够使读者透过文本感受到小说主人公的心情.汪曾祺笔下的环境描写是与众不同的,是以作者本人为典型的.这是与汪曾祺的家庭文化教育有关联的.汪曾祺从小受祖父的影响以及在中国封建私塾教育的教导下,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加之父亲对他书画等艺术上的影响,使汪曾祺身上又带上了文人的风雅.在这种中国传统教育的熏陶之下,汪曾祺在小说创作中不知不觉间就带有了一些中国味道.因此,这种典型性的环境描写感觉上像是加上了中国古典水墨画的意境美,又有中国文人士大夫那种别致的附庸风雅,给人一种冲淡平和的力量,再加上作者想要通过小说主人公衍生出来的苦闷㊁寂寥,整体上就是一种淡淡的孤寂感,但是这种 淡 又不是能够让人轻易化解的,是一种从内心发出的持久的落寞感.如小说«钓»中主人公所营造的氛围, 打开旧卷,一片虞美人的轻瓣静睡在书页上.旧日的娇红已成了凝血的暗紫,边沿更镌了一圈恹恹的深黑.不像打开锈锢的记忆的键,掘出葬了的断梦,遂又悄然掩起. 烟卷一分分的短了,珍惜的吐出最后一圈,掷了残蒂.一星红火,在灰烬里挣脱最后的呼吸.65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h t t p://w x z j.c b p t.c n k i.n e t第18卷㊀打开烟盒,已经空了,不禁怅然. [1]3小说主人公这样稀松平常的吸烟动作在悄然不经意间流露出了他此刻异常烦闷的心情,可是文人那种独有的自持内敛又使他的情绪不轻易外露,只能通过这些小动作表现出来.2㊀个体生存的困境在汪曾祺早期的作品中不仅能看到中国传统的情感意识,还能够看到他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的影子.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学习期间接触到了西方现代主义的作品,那些西方现代主义的作家们对他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有学者研究认为 如果说阿左林和纪德等给予汪曾祺的主要是艺术风格和感觉方式上的启发,那么萨特和加缪给予他的则主要是思想上的启发 [2].汪曾祺开始思考人的生存困境,存在的意义,并且渐渐地将它们引入小说的创作中.汪曾祺在探索这个困惑时,他思考到了那些生存在底层的普通老百姓们.小说«寒夜»与«灯下»,这两篇可以说是有相似之处的.两篇小说的主要人物都是生活在底层的平凡人物,并且都描绘了一幅人物群像图,不论是在冬天雪夜的牛棚中还是在小城中一个小小的药材店中,里面的人物都是各有千秋,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作者选取这两个时刻也有作者的深意,寒冬雪夜守夜人本就疲惫万分,但他们学会苦中作乐,以起哄年青人的亲事为乐;而傍晚的药材铺则是劳作了一天,人们休息㊁谈天㊁玩闹的好去处,里面有形形色色的人围在一起讲城里的闲话琐事,这都是平常百姓最爱的乐趣.在这热闹场面的背后也隐含着作者的深意.守夜人取笑年轻人的亲事其实是他们对自己现在面临生存困境的转移,在这样寒冷的冬夜守夜纯属无奈,是受生活的压迫.在这种无聊单调的工作中,他们只能以乡下人自认为最热闹的男女情爱来消解.小说«灯下»则隐含更多生存困境,如职场中上下级的严格区分,且不用说在大城市怎么样,在这小小的药材铺里就体现得淋漓尽致.对社会变化难以适应的困境,这一点在陆二先生的身上能够体现出来.他曾经作为蒙馆先生,早已习惯本本分分地用毛笔写字,按照俗例每天到一个学生家吃饭,周而复始.但是现在 世界变了 ,店面招牌上都是些花花绿绿的像画一样的美术字,他感到蒙馆的教育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体现在虾二爷身上的则是更为现实的难以满足口腹之欲的困境,虾二爷是药材铺店主的本家,每天傍晚到饭点就来店里吃饭,但是他却没有命令开饭的权利.这就是小人物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种种生存困境,这从侧面也能看出汪曾祺早年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想影响的感悟.汪曾祺笔下人物的生存困境许多都是人的无奈之举,人自身对生活的难以把控.小说«翠子»的主人公翠子就是一个生活在由父母㊁雇主决定中,不能把控自己命运的女孩儿.她的到来㊁离开都是由家中的长辈决定的,她到年纪该成婚了,于是在她父母与雇主的协商下找个日子就把她接走了.翠子面对这样不合理的事件能够做的也只是满心留恋,却也无可奈何,只能流泪告别.«复仇»中的复仇者走上复仇之路也并非出自他的本意,是母亲从小到大在他耳边一再的叮咛,是中国传统观念中为父报仇的思维在主导着他的复仇信念.他甚至找寻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他的一生不是由他自己来把控的,他是一个被复仇化了的形象的人.小说«猎猎»的主人公,他的职业是随着轮船事业的兴衰而存在的.他曾经是在轮船上帮助漂泊异乡的人消解寂寞的说书人,但随着社会变化,轮船事业衰落,自然他也失去了这唯一的职业.他对自己的人生不能把握,他最后只能独自在岸边暗自神伤,由自己的思绪带领他飘到自己所认为的 光辉岁月 .笔者在研读汪曾祺这类早期小说的过程中发现,他总是偏爱将小说主人公放置在一种孤独㊁冷寂的环境中,尤其他喜爱 黑夜 黄昏 这类意象,这类意象自古代以来就暗示着萧条㊁沉寂与落寞.作者将它们引入对人生命运㊁生存困境难以把握的小说中,更能够体现这类人的苦恼㊁困惑.如«复仇»中的主人公在傍晚时分留宿寺庙,又在漆黑的夜晚怀着无比复杂的心情舞剑消愁, 山门外有一片平地,正是一个舞剑的场所.夜已深,星很少,但是有夜的光,夜的本身的光,也够照出他的剑花朵朵,他收住最后一着,很踌躇满志,一点轻狂围住他的周身,最后他把剑平地一挥,一些断草飞起来,落在他的襟上.和着溺爱与珍惜,在丁丁的声息中,他小心地把剑插入鞘里. [1]30黑夜以及寺庙的不寻常让复仇者的心绪不宁,他回想起往事的种种因缘,回想自己复仇的艰辛与苦恼,让他这样一个孤身在外的异乡客更显落寞与孤寂,而能够使他暂时得以慰藉的就是伴随着他的那把剑,这样的存在对复仇者来说是何其不幸.提到 黄昏 已经让人感到寂寞了,但是再联想到黄昏时孤身一人的场景是该多么寂寥呀!小说«猎猎»的开篇汪曾祺就渲染了这样一个75㊀第2期岑梦佳:试论汪曾祺早期小说中人物的内在叙事㊀㊀场景, 将暝的夕阳,把他的 问路 在背河的土阶上折成一段段屈曲的影子,又一段段让它们伸直,引他慢步越过堤面,坐到临水的石级旁的土墩上,背向着长堤风尘中疏落的脚印;当牧羊人在空际振一声长鞭,驱饱食的羊群归去,一行雁字没入白头的芦丛的时候. [1]39更甚的是汪曾祺将主人公回想过往的时间定为秋日的黄昏, 自古逢秋悲寂寥 的感受在作者的只言片语间更加浓厚了.夜色渐浓,主人公身上那种寂寥感也在随之加深, 现在,暮色从烟水间合起,教人猛一转念,大为惊愕:怎么,天已经黑了!甚么时候开始的呢?像从终日相守的人底面上偶然发现一道衰老的皱纹一样,几乎是不能置信的,然而的确已经黑了,你看湖上已落了两点明灭的红光(是寒星?渔火?),而且幽冥的钟声已经颤抖在渐浓的寒气里了. [1]39从这段文字中不仅能够看出小说主人公难以消散的落寞与哀愁,而且能够激起读者的想象,似乎回到了 江枫渔火对愁眠 的诗歌意境中.黄昏傍晚的确是人们思绪发散的最好时刻,在黄昏朦胧的意境中,总是能够让人联想到种种往事,尤其是对出门在外的旅行人来说.正如小说«待车»中讲述的那样, 将晚的车上堆积的影子太多了,是的,将晚的车上堆积的烟灰太多了.风和太阳把两边的树绿尽向车上倾泼,弄得车里车外淋淋漓漓.因此,车拼着命跑.可不是,表的声息都弱了.如落花,表的声息积满一室,又飘着,上上下下,如柳絮呢. [1]67当小说主人公置身于这样一种氛围下,怎能不发出苦闷㊁寂寥之感呢.同时,这也表现了汪曾祺孤身一人在云南昆明求学的痛苦,是对人的生存困境的一种质问.3㊀现代人情爱的体验汪曾祺早期小说书写的都是那一类普通人,在他们身上除了体现出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困境外,在自己的情感体验上也有自己的苦闷.笔者发现作者总是喜欢将男女的初恋体验写入小说中.或许是因为初恋那种隐秘,不能为外人知晓的特性.汪曾祺将它置于男女主人公的内在情感中是特别恰当的.如小说«待车»就是主人公在待车室回忆与恋人的种种过往,甚至当主人公情绪中情爱的波动大于亲情时,他可以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时刻,只为追求心上的 那一种极美的花 .小说«春天»也是在回忆主人公童年美好记忆中,穿插自己内心懵懵懂懂的情感体验.为了心爱的女孩儿英子,对其父亲表示尊重不叫他 老败爹 .想在英子面前展现自己放风筝的技术,与玉哥儿引发了一场战争,最终因为英子的责怪,感觉自己在她面前丢了面子,没有受到英子的疼爱,而以一种他自认为 最恶毒 的方式 离间 英子与玉哥儿的关系.从这个细节中表现出来的就是小孩子幼稚的情感体验,但是却很真实.如果说«待车»和«春天»都是主人公对过去情感体验的一种回忆,那么«小学校的钟声 茱萸小集之一»描写的就是主人公在路途上的 艳遇 .作者别出心裁地由女人的一双手(手套)写起,由这双手(手套)联想到主人公 我 上幼稚园时遇到的老师.而由此引申出来的主人公儿时上课的场景,似乎也能够与汪曾祺自身的童年经历联系起来.或许是这样的情感体验在起作用,主人公对待船上的女人显得更加亲近,两人共同攀谈着共有的话题:绘画.但是主人公在谈话过程中依旧忘不了那双引起他注意的手,因此在后文的叙写中,主人公将自己的思绪引向对那双手的描写:你看,你的左手就比右手红些,因为她受暖的时间长些.你的体温从你的戒指上慢慢消失了.李长吉说 腰围白玉冷 ,你的戒指一会儿就显得硬得多! 我用手掩住眼睛.我的手上感到百倍与那只猫的柔润,像一只招凉的猫,一点轻轻的抖,她的手. 她的手 就是带给我情爱体验的暗号,把 我 的那颗动荡不安的心越发搅动的波澜迭起.作者随着描写的 波 ,岂有此理,一只小小的船安这么大一个汽笛.随着人声喧沸,脚步忽乱. [1]125G129这看似在写船靠岸人们争先恐后下船的场景,实则反映出主人公复杂的心境,巨大的汽笛声打破了自己的陷入情爱中的甜蜜感受,破坏了自己与女人的带有情愫的氛围,同时又暗示自己的爱情似乎走到尽头,下船后这种情感将会慢慢消散,在这样一种思绪的体验下,主人公的内心是格外复杂混乱的,有喜又有悲.汪曾祺不仅擅长于将类似与自己的主人公 我 的情感体验加入小说中,而且他还能够将一些小女孩儿们的情感体验写到小说中.这一方面,笔者能够看到汪曾祺与沈从文的一种师承关系.小说«悒郁»展现给读者们的就是一个对爱情㊁初恋充满了憧憬的小女孩儿.汪曾祺用秋天成熟的稻穗来暗示少女银子的成熟.处于少女怀春期的银子充满着对恋人的美好想象,想要跑到更远的地方,想象着自由.而银子内心上奔跑的那匹马既把她那颗少女心 得得得 搅得一团糟,而且也放飞了她的小心思,她轻声低唱代表少女成熟的民歌,85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h t t p://w x z j.c b p t.c n k i.n e t第18卷㊀同时又在恍恍惚惚间听到有人接唱露骨的情歌,银子表面上呵斥露骨的情歌 狗嘴里说人话,不像人 ,其实她也在憧憬着情歌中的情爱.«悒郁»这篇小说作者营造的环境氛围也特别适合女孩子遐想, 时近黄昏,夕阳在西天烧起篝火,地面一切都薄薄地镀了一层金.在卷发似的常青树梢上勾勒起一道金边,蓬松松的,静静的. [1]13银子在秋天黄昏朦胧的时刻,在这样暖色调的气氛中才能够无忧无虑地幻想,想着自己梦中的恋人,畅想自己美好的爱情.小说最后银子感觉受欺负,她的哭,其实也是在暗示她情感体验的不真实,银子期待着美好的爱情,同时又埋怨情爱的不来临.小说«河上»描写的也是少女朦胧的情愫.不同的是小说«悒郁»是以主人公银子展开的对于恋爱期待的情感体验,而«河上»则是以小说写作者的视角来展现三儿的情感.从这一角度看,如果说银子是怀揣着情爱想象,以一种更为隐秘的方式表现的话,那么«河上»中三儿的情感则是通过与城里少爷的对话或是行动上的对抗中看出来的.三儿调皮地抗拒少爷介入乡下生活,嫌弃他笨手笨脚地跟她们下田劳作,乡下最好的吃食也满足不了少爷的 城里胃 .可是,正当三儿抱怨着城里少爷 乡下生活他甚么也干不好,就学会了唱歌! 时,少爷突然提出要借船上城去,这可一下子将三儿敏感的少女情怀波动了.三儿拒绝借船的表现实则是她的害怕,担心少爷上城就不再回来,但是矛盾的三儿最后又亲自送少爷上城.在划船上城的过程中,从三儿与少爷之间的对抗中可以看出三儿复杂的情感.三儿这种奇怪的表现不仅能让少爷感受到她的情愫,而且也能让读者在一瞬间明明白白.虽然小说全篇都没有用很明显的字词来表现少爷与三儿的情爱,但是在作者隐晦的言辞中却能感受得一清二楚.三儿的那种心口不一的表现,少爷故意逗弄三儿的行为正是最典型的处于暧昧期男女们的表现方式.汪曾祺采用意识流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内心独白,同时我们也能够体会到作者在采用此手法构造小说上的不同.或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过去的某段经历,或是脑子中记忆的闪回没有什么常规的逻辑可言,或者是由小说主人公的情感带领着故事的发展.从这些典型的意识流小说中我们能够发现这些小说的主人公身上或多或少的都带有汪曾祺本人的情感与生活经历,他们意识闪回的片段都带有作者故乡的特色,或者小说主人公现在所处的生活环境与汪曾祺在西南联大的那段经历有相似之处,并且这类小说的主人公身上都带有读书人的痕迹,甚至在他们身上还能看到古代文人郁郁不得志的影子,如他们消解寂寞的方式是钓鱼㊁读书㊁放风筝,他们不在意这样事情的结果反而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寻找乐趣.汪曾祺早期的小说中除了这样一类有特色的人物外,还有一类是他经常接触的生活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汪曾祺善于把他们日常的生活状况㊁乐趣写到小说中,如«寒夜»«灯下»就是描写这样一类人.这样的两类人在汪曾祺早期小说中经常能够读到,但是汪曾祺在上世纪80年代重新提笔创作时却将自己的经历都投注到描写那些普通平凡的底层人民身上,的确有点可惜.参考文献:[1]㊀汪曾祺:汪曾祺小说全编(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3,4,13,17,30,39,67,125G129.[2]㊀游友基.京派与现代派遇合:汪曾祺早期小说论[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56G59.责任编辑㊀陈桂梅95㊀第2期岑梦佳:试论汪曾祺早期小说中人物的内在叙事㊀㊀。

探索汪曾祺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

探索汪曾祺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

探索汪曾祺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汪曾祺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汪曾祺是中国二十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深刻展现了社会现实,还以细腻独特的笔触刻画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

本文将从汪曾祺作品的描写手法、现实题材选择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等方面,探索汪曾祺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

一、描写手法汪曾祺作品的描写手法以写实主义为基础,同时运用了许多细腻入微的刻画方式。

他娴熟运用具象描写,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人物形象、环境场景,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品中的一切。

例如,在短篇小说《铁匠》中,汪曾祺通过描写铁匠铺中火光映照下的铁锤、灰尘飞扬的场景,让读者明晰地感受到铁匠的辛勤劳作和崇高品质。

此外,汪曾祺还善于运用心理描写,通过人物内心的矛盾、挣扎和成长变化来展现作品的主题与意义。

在他的长篇小说《我的姐姐》中,通过故事主人公在城乡间成长的过程中的思想和情感变化,深入探讨了个体在社会变革中的生存状态,展现出现实主义作品的深刻内涵。

二、现实题材选择汪曾祺的作品常常选择普通人的生活故事作为题材,借以反映社会现实。

他关注贫困、劳动者、农民等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如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城乡差异、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等。

他通过塑造真实而可信的人物形象,深入揭示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与人性的善恶,使作品充满了真实感与触动力。

在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士兵》中,通过讲述士兵获嘉奖后被送往农村扶贫的故事,揭示了人们对待军人的态度以及传统观念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

他以冷静、客观的笔调展现了社会对军人价值的冷漠与忽视,令人深思。

三、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汪曾祺作品中的现实主义风格还体现在他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关注上。

他通过作品中对社会中各类问题的揭示和批判,让读者对社会现实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他以独到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展现了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与无解性。

例如,在长篇小说《废都》中,汪曾祺通过对一个农村废弃乡镇的描述,揭示了农村现实中的种种问题,如土地流失、农业困局、人才流失等,深刻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社会的困境。

试论汪曾祺小说的叙事风格

试论汪曾祺小说的叙事风格

第18卷第6期2004年12月延边教育学院学报Joumal of Yanb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Vol.18 No.6Dec.2004・1・试论汪曾祺小说的叙事风格张景忠河红联(延边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吉林延吉 133002)摘要:汪曾祺的小说最大限度地颠覆了中国小说的传统观念。

他的小说通过散文化形式着意摒弃了情节负荷,给作品留下了极大的艺术空白,形成了以情绪为文的独特叙事风格。

关键词:汪曾祺小说;情绪;叙事风格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传统的小说观念强调情节、结构和人物,而且一直把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塑造作为最高理想。

汪曾祺在他的小说中,最大限度地颠覆了这一传统观念,他的小说通过散文化形式摒弃了原来的情节负荷,给作品留下极大的艺术空白,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以情绪为文。

而这一艺术风格的形成正是源于其独特的文本叙事,本文拟从叙事学的角度解构汪曾祺的小说,进而探析汪曾祺小说“以情绪为文”的叙事风格。

一叙事学的文本分析是从文本语言的有机构成开始的,而汪曾祺小说的叙事风格首先表现在文本语言方面。

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几乎都由一句类似这样的话开头:“王二是这条街的人看着他发达起来的。

”(《异秉》)①“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

”(《受戒》)②“陈四是个瓦匠,外号‘向大人’。

”(《故里三陈・陈四》)③……充分体现了汪曾祺干净、简约、恬淡的语言风格,正如他在《小说笔谈》中写到的:“语言的目的是使人一看就明白,一听就记住。

语言的惟一标准,是准确。

”④所以在他的小说中,外表上语言的行云流水和漫不经心掩藏着极深的机巧。

汪曾祺这种语言上的讲究,并非是字句上的雕琢,而在于句与句整合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其表现在叙事文本的两种类型(隐喻与转喻)中。

在叙事文本中,隐喻是以人们在实实在在的主体和它的比喻词的代用词之间发现的相似性为基础,本质上来说是“联想式”的。

转喻以主体与它临近的代用词之间的接近或相继的联想为基础。

汪曾祺小说的叙事特点

汪曾祺小说的叙事特点

汪曾祺小说的叙事特点汪曾祺小说的叙事特点导语:汪曾祺的小说耐读、耐品,读他的作品犹如潺潺溪水在心底流淌,亲切美好、舒缓有致,往往悲伤的故事作家也能写得平淡有节制,不使读者产生情绪波动,读他的作品简直就是美的享受。

一、叙事语言语言是叙事的工具,叙事学的文本分析是从文本语言的有机构成开始的,而汪曾祺小说的叙事特点首先表现在文本语言方面。

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几乎都有一句类似这样的话开头:“傅玉涛是‘写字’的。

”(《子孙万代》)“祁茂顺在午门历史博物馆蹬三轮车。

”(《祁茂顺》) “瑞云越长越好看了。

”(《瑞云》)“张大眼是个催租隶。

(《樟柳神》)“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

”(《鸡毛》)……充分体现了汪曾祺干净、简约、恬淡的风格,正如他在(《小说笔谈》)中写到的:“语言的目的是使人一看就明白,一听就记住,语言的惟一标准是准确。

”所以在他的小说中,外表上语言的行云流水和漫不经心掩藏着极深的技巧。

汪曾祺这种语言上的讲究,并非字句上的雕琢,而在于句与句整合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其表现在叙事文本的两种类型(隐喻与转喻)中。

在叙事文本中,隐喻是以人们在实实在在的主体和它的比喻词的代用词之间发现的相似性为基础,本质上来说是“联想式”的。

转喻是以主体与它临近的代用词之间的接近或相继的联想为基础,转喻和隐喻并非截然分开,在实际的叙事文本中,这两种叙事文本的类型是相互结合,相互使用的。

如《受戒》的结尾: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象一串串丝线。

有的地方结了芦棒,通红的,象一枝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小白花。

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这段文字表面上是景色的描绘,实际写的却是明子和小英子。

这里虽然没有一句明子和小英子的形象,但又句句都向读者暗示了他们的恋情,芦花才吐新穗,让读者联想到明子和小英子的爱情刚刚开展。

其次,这段话中表示颜色的词:“紫灰色、银光、通红、青、紫、白花”暗示着明子和小英子今后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但生活中也有坎坷的时候,如“长脚蚊子、水蜘蛛”,被惊起的青桩扑鲁鲁鲁飞远了,通过自然的突变,我们理解明子和小英子的关系引起的波澜,比如英子的家人,寺庙的主持,特别是世俗的眼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汪曾祺早期小说的思想内涵与叙事风格摘要:汪曾祺以《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享誉文坛,但他的人格理想和艺术追求已经在早期小说《邂逅集》中充分地显现出来。

作品通过对普通人的平凡命运和生存状态的描述,充满着对世道人心、人类命运的关注,从他们乐观通达的人生态度中发掘民族心理的深刻内涵,表达对自然和谐的人生境界的执着追求。

由于他的人格理想和生活趣味与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以及集体无意识具有隐秘的深层联系,所以汪曾祺小说具有强烈的魅力和持久的影响力。

那种浸润作品的淡淡的苦涩,以及淡定自如的叙述风格,形成了汪曾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

关键词:汪曾祺;早期小说;思想内涵;叙事风格汪曾祺先生以他的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享誉文坛,广为人知,在文学史上奠定了牢固的地位。

当我们沿着他的创作道路探寻其轨迹时,汪曾祺的人格理想和艺术追求已经在早期小说《邂逅集》中充分地显现出来,这些作品至今依然保持着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以它们特有的风神气度打动着读者。

由此可见,一个作家的早期创作对其一生的创作都具有着一种重要的引领意义,就像《狂人日记》之于鲁迅和《大堰河》之于艾青一样,他们后来的所有创作都是其早期作品思想底蕴的延伸和发展,他们后来成熟的艺术风格也均发端于其早期作品所表现出的美学追求。

因此,研究汪曾祺早期创作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对其作品美学价值和文学史意义的总体评价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汪曾祺先生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邂逅集》出版于1947年,集子收有《复仇》、《老鲁》、《落魄》、《戴车匠》、《艺术家》、《鸡鸭名家》、《邂逅》等八篇小说。

作品通过对普通人平凡命运和生存状态的描述抒发生活内在的诗意,表达作者的人格理想和生活趣味,充满着对世道人心、人类命运的关注。

作者从他们乐观通达的人生态度中发掘民族心理的深刻内涵,即对自然和谐的人生境界的执着追求,这也是汪曾祺一生追求的至高境界。

正因为汪曾祺作品中有某种内在的东西与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以及集体无意识具有隐秘的深层联系,才使得汪曾祺小说具有如此强烈的魅力和如此持久的影响力。

同时那种浸润作品的淡淡的苦涩,以及淡定自如的叙述风格,形成了汪曾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

一、乐观通达的人生态度与民族的深层心理积淀汪曾祺早期小说以满注感情的笔调,描写他的家乡那些古风尚存的生活场景,那些富有情趣的市井风情,刻画那些生动平易的人物形象。

从文人雅士到贩夫走卒,从殷实富户到升斗小民,他们简单古朴,是一些善良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汪曾祺说:“我的小说写的都是普通人,平常事。

因为我对这些人事熟悉。

‘顿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

我对笔下的人物是充满同情的。

我的小说有一些是写市民阶层的。

我从小生活在一条街道上,接触的便是这些小人物。

但是我并不鄙薄他们,我从他们身上发现一些美好的,善良的品行。

”①汪曾祺与他笔下所熟悉的小人物始终站在同一水平线上,他尊重这些身边的小人物,关注其生命的状态和人性的内蕴,从他们日常的生活方式中来挖掘我们民族心理的特征。

汪曾祺《邂逅集》中的人物生活在动荡的年代,生活难免不尽如人意。

虽然他们平凡而卑微,甚至充满着苦难和坎坷,但他们从不怨天尤人,而是顽强、乐观、自然、平静地生活着。

他们没有因为外在环境的恶劣而诅天咒地,没有愤世嫉俗和义愤填膺。

虽有大喜大悲却能淡然处之,欢乐的日子犹如熟藕飘香,哀伤的日子一场号啕大哭之后,卖唱的还去卖唱,打豆腐的还去打豆腐。

他笔下人物的孤独是淡淡的,凄凉是淡淡的,苦涩是淡淡的,欢乐也是淡淡的。

比如《老鲁》中的老鲁,《落魄》中的扬州人,他们的命运都与那个时代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社会的战乱和动荡使他们的命运颠簸沉浮,所以他们身上都带着淡淡的悲剧色彩。

但他们却能够淡然处之,在苦难面前没有哭泣哀号,在欢乐之时也未曾开怀大笑。

他们在自己的位置上,顺乎自然地生活着,生命对于他们,就是在和谐中自生自灭。

这其实是最底层的小人物最普遍的生存状态,作者通过对他们平凡的命运和原始的生活状态的描绘,意在挖掘我们民族精神中内在的品质,那种五千年古中国深厚文化底蕴滋养的民族性格特征。

温文尔雅,内敛自省,早熟细腻,静观淡泊的性格,自然真率浑厚质朴的天性,乐观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勇敢执着的生活信念,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追求和谐与宁静。

这种顺乎自然的生存意识是根植于我们民族心理中超个人的极为深邃的集体无意识,是一种民族集体性格,这种“集体性格并不仅仅只关系到个体的心理因素,而是涉及到人的全部功能,这些集体态度在某些情况下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在意义上超过了纯粹的个体态度。

”②所以汪曾祺笔下的人物都带有作者的人格理想与民族集体性格的特征,小说中人物的命运是对国人人生况味的高度概括。

比如《老鲁》中忠厚淳朴的老鲁是个校役,他见多识广,生活中历经坎坷,可他很少谈到自己,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显得非常从容,充满了蔑视苦难的信心和乐趣。

每天不辞辛苦地上山挑水,供全校三百人连吃带用,却毫无怨言;战乱时期缺粮,他就和教师们一起挖野菜,并热心地为大家鉴别野菜,甚至发明用一种豆壳虫做小菜,竟乐在其中。

《落魄》中潇洒超脱的扬州人虽是开饭馆的,但却衣冠楚楚,连头发都梳的一丝不苟。

他把烹调当作艺术,煎炒烹炸竟是一种享受。

闲时出入茶馆酒肆,手执香妃扇出去蹓蹓弯,顺天知命,随遇而安,生活得悠徐闲散,极有情趣。

虽因时局混乱战事频繁而破产落魄,但落魄中透露着一份清高,一份善良,一份安守本分,一份自得其乐。

《艺术家》里的哑巴画师天生爱画,无师自通,对艺术爱的执着而痴情。

他能够在画之前就把看到的东西留个样子下来,深深刻在脑子里。

“他见什么,画什么,有什么,在什么上画”,一画画,他就痴了,他能够把自己说不出的感情溶进他的画里,所以“他画得活,画里有一种东西,一种说不出的东西,看久了,人会想,想哭。

”《戴车匠》中那个善良热情的戴车匠,用灵巧的双手为人们制作最普通的用具:烧饼槌子,擀面杖,衣架、捻线锤、木碗 勺…… 他工作时全身心地投入,甚至和他那张车床子融成了一体,“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

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

”这种平凡的工作到戴车匠手里成了一种充满艺术情趣的劳动创造,成为一首生机盎然又和谐自然的生命之歌。

还有《鸡鸭名家》中两位能与动物对话的普通人的神奇技艺;《邂逅》中盲艺人发自肺腑的淡雅静穆的吟唱……作者极力在小人物的生活方式和风俗描写中发掘一种自然和谐之美,追求一种如陶渊明田园诗那样真醇的诗意。

他们的生活中虽然有无尽的悲伤和烦恼,但他们能够顽强地生存,回到最简朴的价值基线上思考人生,并悠游于静穆淳朴的风俗中,寻觅着生活的慰藉。

所以汪曾祺小说中的这些普通劳动生活的过程成了一种生活的境界,一种具有传统民族心理积淀和深厚人文内涵的生存方式。

而作者与这种民族心理和生存状态有着天然的联系,他是作为一种先验的集体文化意识的传承者而存在,他的创作就是他超然世外的逍遥之梦的展开与演绎。

正像汪曾祺自己所说的那样:“这是我的生活经历,我的文化素养,我的气质所决定的。

我没有经历过太多的波澜壮阔的生活,没有见过叱咤风云的人物,你叫我怎么写?我写作,强调真实,大都有过亲身感受,我不能靠材料写作。

我只能写我熟悉的平平常常的人和事,或者如姜白石所说‘世间小儿女’。

我只能用平平常常的思想感情去了解他们,用平平常常的方法表现他们。

”③所以当汪曾祺把自己的生存理想和人格气质融入他笔下的人物时,“通过使本来是无意识的东西成为意识到的东西,一个人就可以与他自己的天性保持更大的和谐”。

④二、和谐温馨的精神家园与民族的典型情境汪曾祺早期小说表现的是20世纪40年代老中国的生活,在社会剧烈颠簸、政局变幻莫测、道德日渐沦丧、生存价值面临威胁的时代,汪曾祺只有把眼光瞄向社会最低层的闾巷村社,把目光投向遥远的童年和家乡,在凝滞不动的生活底色上,描写童年世界的亲朋好友、故里旧识,描绘他们世代不易的饮食男女和生老病死,只有在这里他能表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找到他向往的温馨和谐的精神家园。

汪曾祺以宁静生活情趣和勇敢执着的生活信念,在纷繁负责征在《邂逅集》中描述普通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同时通过他们的生活方式来阐释一种处世态度,一种人生理想:“一是热爱生活,在任何逆境中也不丧失对生活带有抒情意味的情趣;二是要在事业、职业、日常劳作中追求一种人生境界。

”⑤《鸡鸭名家》是汪曾祺四十年代描写故乡风情,刻画市井人物最有代表性的一篇。

小说通过两个小人物——余大炕房的大师傅余老五和养鸭能手陆长庚表现了劳动者与大自然的水乳交融。

人物出场前作者用田园牧歌式的风土人情描绘来营造渲染一种氛围,小说从杀鸡吃鸭开始,点出这地方鸡鸭多,鸡鸭店多。

“江南江北,依水而住,靠水吃水的人,卖鱼的,贩卖菱藕、芡实、芦柴、菱草的”,都系着一条青布鱼裙,“系了这样一条大概宋朝就兴的布裙,戴上一顶瓦块毡帽,一看就知道是什么行业的”。

他们虽然为生计忙碌劳作,但又显得从容不迫,心平气和,不管是沙滩上分鸭子的男子汉,还是用大板车运鸡的年轻夫妻,都把日常劳作当作人生过程的一部分。

即使遇到困难,比如板车陷入坑里,他们也不着急,不埋怨,不发脾气,推上来后平平和和轻轻松松地拉着又走了,即使摔鸭子,也“不致使他们痛苦。

甚至那一甩还会使他们得到筋肉伸张的情感,所以往来走动,煦煦然很自然的样子”。

这些描写着似闲笔,实际上都是为主要人物的出场烘托气氛。

小说就在这样恬淡和谐的氛围中,展开了对两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的刻画。

余老五是余大炕房的顶梁柱,一年一次的炕房生意好坏全系在他身上。

他平时高声大嗓,好喝酒,好管闲事,可每年炕鸡的时候,他却显得重要极了,尊贵极了,也谨慎极了,还温柔极了,他话很少,说话声音也是轻轻的。

他的精神很奇怪,总象在谛听着什么似的,怕自己轻轻咳嗽也会惊散这点声音似的。

他聚精会神,身体各部全在一种沉湎、一种兴奋、一种极度的敏感之中。

他“很少真正睡觉。

总是躺在屋角一张小床上抽烟,或者闭目假寐,不时就着壶嘴喝一口茶,哑哑地说一句话,一样借以量度的器械都没有,就凭他这个人,一个精细准确而又复杂多方的‘表’,不以形求,全以神遇,用他的感觉判断一切。

炕房里暗暗的,暖洋洋的,潮濡濡的,笼罩着一种暧昧、缠绵的含情怀春似的异样感觉。

余老五身上也有着一种母性。

他身验着一个一个生命正在完成。

”尤其是最后出炕那一个时辰是最吃紧的时候,半个多月的功夫就要在这一会儿见分晓,如果火功水气错一点,一炕蛋就废了。

别的炕房师傅都不敢坚持到最后,总是提前出炕,以防万一。

唯有余老五睁着近乎疯狂的眼睛,用才分,用心灵去感受,去掌握这神圣的一刻,所以他总是能不早不晚,恰到火候地出炕,而他炕的小鸡总比别家的鸡要大一圈,毛绒绒的也好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