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李绅_悯农古诗
《悯农 其一》原文及译文
![《悯农 其一》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37736d7a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0f.png)
《悯农其一》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一组五言古诗,共有两首,其中第一首广为流传。
这首诗反映了农民辛勤劳作却生活贫困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对封建剥削制度的不满。
李绅通过这首诗,揭示了农民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惨境遇,以及他们辛勤劳动成果被上层阶级所占有的不公现象。
原文: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
春天播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能收获成千上万的谷粒。
尽管天下的土地都在耕种,没有闲置的田地,但农民们仍然面临着饥饿的威胁。
这首诗通过对比春天播种和秋天收获的丰富与农民生活的贫困,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诗中的“四海无闲田”描绘了农民辛勤耕作的场景,而“农夫犹饿死”则揭示了他们劳动成果被剥削的残酷现实。
李绅的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绅《悯农》原文、译文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绅《悯农》原文、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39f82d54581b6bd97f19ea75.png)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绅《悯农》原文、译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排行二十,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毫州。
父李晤,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无锡县东亭长大厦村)。
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
15岁时读书于惠山。
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内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
贞元二十年(804年)李绅再次赴京应试,未中,寓居元稹处。
曾为元稹《莺莺传》命题,作《莺莺歌》,相得益彰,流传后世。
元和元年(806年)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
后离京至金陵,入节度使李掎幕府。
因不满李掎谋叛而下狱。
李掎被杀后获释,回无锡惠山寺读书。
元和四年赴长安任校书郎,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作有《乐府新题》20首。
元和十四年升为右拾遗。
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学士,卷入“朋党之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
与李德裕、元稹被誉为“三俊”。
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李绅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
放逐期间,李绅写了不少描绘路途艰险、发泄心中怨气的诗文。
自宝历元年(825 年)至太和四年(830年),李绅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处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起用李绅任浙东观察使。
开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东都洛阳的长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毫汴颖观察使。
开成三年八月,编《追昔游诗》3卷,并作序。
诗序历述从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经历。
开成五年任淮南节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书情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
居相位4年。
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风辞位。
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
会昌六年病逝扬州,终年74岁,归葬于故乡无锡。
李绅《悯农》赏析
![李绅《悯农》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a8f5cd9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52.png)
李绅《悯农》赏析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接下来店铺为你带来李绅《悯农》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悯农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
餐:饭食。
悯:怜悯。
【译文】正午时分,头顶着炎炎烈日的农民正在为禾苗除草,颗颗汗珠洒落入禾苗下种的泥土。
又有谁知道那盘中美味的米饭,每一粒都包含着农民们的辛苦。
译文二锄禾锄到炎热的中午,汗珠滴进禾下的土地。
谁知道碗中的米饭,粒粒都来自辛勤和劳苦。
【赏析】这是李绅的两首《悯农》诗其中之一,诗的第一和第二句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农民辛勤耕作的场景。
三四句运用联想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农民疾苦的同情。
诗文锄禾的颗颗汗珠与盘中的粒粒米饭相互映照,表达了对统治者的“盘中餐”原是农民滴滴血汗的感慨之情,提示了劳动的人饿死,不劳动的人却饱食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其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两句听之入耳,读之顺口,简朴浅俗而又凝重沉厚,成为历代人诵之不绝的名句格言。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
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
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告诉人们应该节约食物,不浪费。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李绅《悯农》赏析】。
李绅悯农其一古诗解释意思
![李绅悯农其一古诗解释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b6af03a2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5d.png)
《李绅<悯农其一>古诗解释意思》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一起看看李绅写的《悯农其一》这首诗。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这两句说的是春天的时候种下一颗小小的种子,到了秋天就能收获好多好多的粮食。
就好像咱们在春天种下一颗小瓜子,到了秋天能收获好多好多的大南瓜一样。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可就有点让人难过啦。
到处的田地都种满了庄稼,没有一块是闲着的,但是农民伯伯们还是有被饿死的。
这就好像一个小朋友努力做了好多好多的作业,但是老师还是不满意,是不是很委屈呀?其实呀,这首诗是在说农民伯伯们很辛苦,种出了那么多粮食,可是自己却吃不饱。
小朋友们,咱们可不能浪费粮食哦。
《李绅<悯农其一>古诗解释意思》小朋友们,咱们来聊聊《悯农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这是说春天播种一点点粮食,秋天就能收获很多很多。
比如说,春天在地里种下一颗小小的麦粒,秋天就能收一箩筐的麦子呢。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意思是天下没有一块空闲的田地,都种满了庄稼,但是农民伯伯还是会挨饿。
就像咱们小朋友努力搭好了积木城堡,却没有得到奖励,是不是很不公平呀?这首诗是在告诉我们,农民伯伯很不容易,我们要珍惜粮食。
《李绅<悯农其一>古诗解释意思》小朋友们,今天讲讲《悯农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春天播下一粒小小的种子,到秋天能收获好多好多。
就像在花园里种下一颗花籽,秋天能看到一大片美丽的花朵。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到处的田都种满了,可农民伯伯还是吃不饱。
好比一个小朋友努力画了一幅漂亮的画,却没有得到表扬。
这首诗是让我们知道农民伯伯的辛苦,不能随便浪费粮食哟。
最新李绅《悯农》古诗解释10篇
![最新李绅《悯农》古诗解释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9404ac50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0b.png)
李绅《悯农》古诗解释10篇李绅《悯农》古诗解释10篇李绅《悯农》古诗解释(1)李绅《悯农二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字公垂。
他不仅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而且是写新乐府诗的最早实践者。
元稹曾说过:“予友李公垂,贶予乐府新题二十首。
雅有所谓,不虚为文。
予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列而和之,盖十二而已。
”元稹和了十二首,白居易又写了五十首,并改名《新乐府》。
可见李绅创作的《新题乐府》对他们的影响。
所谓“不虚为文”,不也就含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意思吗?可惜的是李绅写的《新乐府》二十首今已不传,不过,他早年所写的《悯农二首》,亦足以体现“不虚为文”的精神。
诗的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是的,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李绅《悯农》的意思及赏析
![李绅《悯农》的意思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78f410943323968011c92b7.png)
李绅《悯农》的意思及赏析
李绅《悯农》的意思及赏析
悯1农
李绅
锄禾2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
烈日当空的时候,农民还要在田地里给庄家除草,汗水随着农人的足迹滴落到禾苗下的土地里。
有谁知道我们盘中的食物、哪一粒不是农民辛辛苦苦换来的呢?
【同情之美】
生活是艰辛的,尤其是底层的农民,他们辛辛苦苦种一点庄稼,一交一了苛捐杂税以后,就所剩无几了。
但富豪之家却挥金如土,更
不用说是农民上一交一的粮食了。
李绅身为翰林学士,不以奢侈为荣,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他内心明白盘中之餐,皆是他们辛勤所得。
这样的情怀在当时是可贵的,在今天也依然让我们敬佩、值得我们学一习一。
【赏析】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前后映衬、相互对比,不仅使描写对象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艺术效果。
比如我们要描写某个同学,可以从家长、老师和同学的角度去映衬,从而更加突出表达对象。
【启示】
李绅的这首《悯农》,写的是劳动的艰辛以及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也告诉我们,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果实。
同时,我们自身更需要不断地劳动,作为学生需要好好学一习一,大人需要好好工作,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努力,才能不断取得成绩,社会也能不断进步。
《悯农》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请你结合生活
![《悯农》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请你结合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3adba2ba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64.png)
结合生活品读《悯农》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只有四句,但却深深地反映出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同情和对农民生活的关切。
首句“锄禾日当午”,诗人用“锄禾”描绘了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情景,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农民的劳动生活。
“日当午”则是对劳动环境的描绘,烈日炎炎,农民们在酷热的阳光下劳作,形象地展现了农民的辛勤和艰苦。
第二句“汗滴禾下土”,诗人用“汗滴”描绘了农民在劳动中流下的辛勤汗水,形象地展示了农民的辛勤和艰苦。
“禾下土”则是对劳动成果的描绘,农民的辛勤劳动,换来的是土地上的丰收。
第三句“谁知盘中餐”,诗人用“谁知”引出了对农民生活的反思。
“盘中餐”则是对农民辛勤劳动的成果的描绘。
这一句,诗人通过对农民生活的反思,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关切。
最后一句“粒粒皆辛苦”,诗人用“粒粒”描绘了粮食的粒粒皆辛苦,表达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对生活的渴望。
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和关切。
读《悯农》,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诗人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和关切。
诗人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作,汗水滴落在土地上的情景,让我们对农民的辛勤劳动有了深刻的理解。
同时,诗人也通过对农民生活的反思,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和关切。
诗人的这种情感,让我们对农民的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同情。
《悯农》是一首反映农民生活的诗,它让我们看到了农民的艰辛和辛勤,也让我们看到了农民对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同时,它也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和关切,让我们对农民的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同情。
二年级悯农古诗
![二年级悯农古诗](https://img.taocdn.com/s3/m/997a3f6b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6f.png)
二年级悯农古诗
《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
其中一首是: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首诗的意思是,春天农民们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然而,尽管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地,但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动却仍然无法摆脱贫困的同情和关注。
另一首《悯农》是宋代杨万里所作,内容为:
稻田水入秋,贫家独无收。
负薪老翁往,易米新妇愁。
不为无家归,其奈有身留。
他日相逢处,萧萧两鬓秋。
这首诗描绘了因久旱无雨,稻田缺水,秧苗大半枯死,贫家因此无米下锅的悲惨情景。
老翁负薪换米,新妇因愁而泣,表现出农民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古诗悯农的意思全解
![古诗悯农的意思全解](https://img.taocdn.com/s3/m/8b780142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f4.png)
古诗悯农的意思全解
古诗的意思翻译为: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这是唐代李绅写的一首诗,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浅显易懂,但却十分感人,主要原因是借助形象的描述、形象的议论,来揭示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描述,细致写烈日下农民田中锄禾;议论,紧紧围绕人人必需的“盘中餐”而且,诗的前后联系很紧,顺理成章。
没有前面两句的描述,后面两句议论就显得空泛,没有根基,没有力量。
反之,没有后面的议论,前面的描述也就还停留在表面,意义也就没有这样深刻了。
《悯农》诗意_李绅
![《悯农》诗意_李绅](https://img.taocdn.com/s3/m/be08507bf7ec4afe05a1df01.png)
《悯农》诗意_李绅
【悯农】
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古诗今译】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
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
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
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注词释义】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8篇)
![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8篇)](https://img.taocdn.com/s3/m/6e4783db453610661fd9f45e.png)
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8篇)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1悯农二首·其一唐朝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二首·其一》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许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旧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悯农二首·其一》解释悯:怜悯。
这里有怜悯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旧。
《悯农二首·其一》赏析这首诗首诗详细而形象地描绘了处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夫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本诗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详细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夫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呈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处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制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夫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考“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查找,去思考。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也许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索一些问题。
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
这一点拨就特别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一诗
![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一诗](https://img.taocdn.com/s3/m/fdd58215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ea.png)
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一诗
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一诗描绘了农民辛勤劳动,但是遭受到残酷的剥削,最终导致贫困和饥饿。
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抒发了诗人对农民疾苦的同情和对剥削制度的不满。
以下是《悯农》一诗的全文: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形象和具体的数字,描述了农民艰辛的劳动和遭受到的剥削。
首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用春种和秋收概括了农民一年的劳动成果。
接着,诗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描绘了农民的辛勤劳动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他们在饥饿和贫困中挣扎。
最后两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表达了对农民艰辛劳动的感慨和对他们命运的同情。
总之,李绅的《悯农》一诗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抒发了诗人对农民疾苦的同情和对剥削制度的不满,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感人力量的古诗。
《悯农》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修辞手法
![《悯农》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修辞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5a5b3e93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81.png)
《悯农》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其中最明显的是
对比手法和夸张手法。
首先,这首诗的开头两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艰辛与汗滴禾下
土的情景相对比,突出了农民的辛勤和付出。
其次,这首诗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运用了夸张手法,强调了粮食的珍贵和农民的辛勤劳动。
这种夸张的表
达方式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诗歌
的主题。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夸张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农民的艰辛和粮食的珍贵,呼吁人们珍惜粮食,感恩农民的
辛勤付出。
古诗《悯农》及解释
![古诗《悯农》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04b71f5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d4.png)
古诗《悯农》及解释《悯农》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下面和一起来看古诗《悯农》及解释,希望有所帮助!悯农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
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注词释义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古诗今译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
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
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
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注释:1、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2、粟:泛指谷类。
3、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4、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5、犹:仍然。
6、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7、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
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
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扩展资料: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
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其中一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
【悯农·锄禾日当午】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悯农·锄禾日当午】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efc0c729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47.png)
【悯农·锄禾日当午】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悯农·锄禾日当午李绅悯农·锄禾日当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赏析】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
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
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
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
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
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
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象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
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
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1/ 2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悯农李绅_悯农古诗
导语:悯农李绅_悯农古诗
《悯农》
作者:李绅
原文: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翻译: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
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
可种田的农夫却仍然有饿死的。
注释:
1、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2、粟:泛指谷类。
3、秋成:一作“秋收”。
4、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赏析: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
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
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
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
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
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