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部编版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 单元 试卷
【历史】人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 单元试卷(含答案)
![【历史】人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 单元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f0b5d48ce2f0066f533229c.png)
【历史】人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单元试卷(含答案)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由于一系列战时的经济措施在战后没有得到调整,使苏俄国内矛盾迅速激化,经济生产也陷于停滞。
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
农民不堪忍受愈来愈严厉的无偿征购,有意缩减生产。
1921年的播种面积只及1913年的86%,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13.8%,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连最起码的物品都十分缺乏。
1921年3月实行新经济政策后,苏联的国民经济逐渐恢复。
1925年,人物总产量接近战前水平,达到7247万吨,工业生产总量为战前的73%,铁路运输业的货物总周围量为战前的80%,国内商品流转总额大约是战前的70%,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逐步得到改善,1925—1926年,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达到战前的93.7%——摘编自龚勋《世界通史》(1)根据材料,指出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时苏俄的国家领导人。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主题提炼观点,结合材料和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答案】(1)列宁。
(2)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世界近代史上,1861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和1868年日本的明治维新,都使两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加快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日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而近代中国闭关锁国,思想保守,极力维护封建统治,最终导致列强入侵,被动挨打。
由此可见,改革是一个国家或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在原有制度上加以改革,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能使国家更加强大,否则就会落后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我国要坚持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开放,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经验,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解析】【详解】(1)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时,国家最高领导人是列宁。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最新人教部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专项试题(1)
![最新人教部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专项试题(1)](https://img.taocdn.com/s3/m/74ac1e9d4a7302768e9939ee.png)
最新人教部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专项试题(1)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苏联一五、二五计划期间工业产量年均增长率统计表(1)1928-1937年间苏联最高领导人是谁?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2)小历认为“这一时期苏联工业生产实现了快速而全面的发展。
”小历的看法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斯大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2)不正确;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工业生产偏向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也轻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所以苏联工业生产不可能实现了全面的发展。
不完全正确,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但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工业生产偏向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也轻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所以苏联工业生产是实现了快速但不全面的发展。
【解析】【分析】【详解】(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1928-1937年间苏联最高领导人是斯大林;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初步形成。
(2)开放性题目,不正确;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工业生产偏向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也轻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所以苏联工业生产不可能实现了全面的发展。
不完全正确,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但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工业生产偏向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也轻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所以苏联工业生产是实现了快速但不全面的发展。
2.社会主义革命和事业是20世纪影响最为广泛的事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1)十月革命爆发于俄国的哪个城市?其性质是什么?材料二1913—1925年俄国[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表年份1913年1921年1923年1925年项目粮食产量(亿普特)39.7922.1334.5544.24——《历史——经济成长历程》(2)根据材料二归纳出1913—1921年俄国(苏俄)粮食产量变化趋势。
最新部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单元试卷(含答案)
![最新部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单元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c3142d960590c69fc3767a.png)
最新部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单元试卷(含答案)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学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围绕这场战争,小历和小史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小历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小史说:“不对。
在战争中,塞尔维亚人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而战。
这是正义的斗争,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霸权的性质完全不同。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什么?(2)你同意谁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萨拉热窝事件。
(2)同意小历的观点;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列强出于各自利益考虑,争霸世界,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虽然塞尔维亚人顺应普遍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维护民族独立,是“一战”中一股带有正义性的力量,但并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这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
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同意小历的观点;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列强出于各自利益考虑,争霸世界,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虽然塞尔维亚人顺应普遍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维护民族独立,是“一战”中一股带有正义性的力量,但并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1928年到1937年,苏联连续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和以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高投资等方式,快速实现了工业化的初期目标,使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进入到工业化国家行列。
——《高中历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指出苏联实施两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领导人。
(2)小历同学认为,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既显示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的优势,又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部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 单元 试卷(含答案)
![部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 单元 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eaa81483d049649a665889.png)
(4)综合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我们要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各国要加强合作与交流;避免世界大战悲剧重演等。
【点睛】
部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 单元 试卷(含答案)
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村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式)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建设规模太大的重工业企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企业,苏联仅用12年时间红完成了资本主又国家花了50年到100年时完成的工业化任务,凭借本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打败了法西斯徳国……由此,有苏联学者认为计划经济体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不容否定。
(素养专练)
根据上述史料概括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苏联产生的负面影响。
【答案】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阻碍了苏联民主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后来的改革也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弊端的不断积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的信息可知,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这一模式阻碍了苏联民主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后来的改革也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弊端的不断积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人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单元测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59277d0975f46526d3e15b.png)
人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单元测试题(含答案)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由于一系列战时的经济措施在战后没有得到调整,使苏俄国内矛盾迅速激化,经济生产也陷于停滞。
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
农民不堪忍受愈来愈严厉的无偿征购,有意缩减生产。
1921年的播种面积只及1913年的86%,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13.8%,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连最起码的物品都十分缺乏。
1921年3月实行新经济政策后,苏联的国民经济逐渐恢复。
1925年,人物总产量接近战前水平,达到7247万吨,工业生产总量为战前的73%,铁路运输业的货物总周围量为战前的80%,国内商品流转总额大约是战前的70%,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逐步得到改善,1925—1926年,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达到战前的93.7%——摘编自龚勋《世界通史》(1)根据材料,指出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时苏俄的国家领导人。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主题提炼观点,结合材料和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答案】(1)列宁。
(2)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世界近代史上,1861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和1868年日本的明治维新,都使两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加快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日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而近代中国闭关锁国,思想保守,极力维护封建统治,最终导致列强入侵,被动挨打。
由此可见,改革是一个国家或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在原有制度上加以改革,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能使国家更加强大,否则就会落后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我国要坚持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开放,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经验,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解析】【详解】(1)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时,国家最高领导人是列宁。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 检测卷(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 检测卷(1)](https://img.taocdn.com/s3/m/774884c63c1ec5da50e270d6.png)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检测卷(1)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战后初期,建立起统治世界的新秩序,帝国主义的力量也被削弱,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材料一炮轰后的凡尔登(1)图片中被称为“绞肉机”“屠场”的战役发生在什么战争中?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材料二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规定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2)材料二出自什么条约?它是在什么会议上签订的?此条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三虽然《九国公约》规定:“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但也明确提出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实质上是对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粗暴侵犯。
(3)材料三中涉及的《九国公约》是在哪次会议上签的?此次会议是由哪个国家倡议召开的?(4)《九国公约》的签署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帝国主义最终确定了什么样的国际新秩序?(6)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遭到了和战败国德国一样的待遇,你有什么感想?材料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下,印度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潮。
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内容包括: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等。
群众斗争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浪潮。
(7)材料四中“ ”应该填什么人物?他领导的这个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
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最新人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最新人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单元测试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776a18d0d233d4b04e6971.png)
最新人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单元测试题(附答案)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该审判的是它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美国是见义勇为,应该表扬。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世界人民深切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性,一战中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是什么?(2)材料中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三种势力的评价是否正确?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凡尔登战役。
(2)第一种评价正确,第二种和第三种评价是错误的。
德国和奥匈帝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挑起者,他们为了争夺世界霸权而发起了这场战争。
英国、法国和俄国的参战不是为了维护世界秩序,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因此它们参战也不是正义的。
美国参战是为了攫取利益,不是见义勇为,故美国的行为也不应该受到表扬。
因此第一种评价正确,第二种和第三种评价是错误的。
【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造成双方共七十多万人的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争霸战争,主要参战国的目的都是为了争夺霸权和势力范围。
德国和奥匈帝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挑起者,他们为了争夺世界霸权而发起了这场战争。
英国、法国和俄国的参战不是为了维护世界秩序,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因此它们参战也不是正义的。
美国参战是为了攫取利益,不是见义勇为,故美国的行为也不应该受到表扬。
因此第一种评价正确,第二种和第三种评价是错误的。
2.请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920年,从战火转向和平建设的苏维埃政权遇到了新的危机。
那时候,国家的燃料、冶金、机器制造部门遭到严重破坏,工业的产量仅是战前的1/5;农业危机也很严重,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产量只是战前的一半左右,人民生活困苦。
农民开始不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暴动时有发生。
【历史】人教部编版《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达标试题(1)
![【历史】人教部编版《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达标试题(1)](https://img.taocdn.com/s3/m/0a902fa70b4c2e3f56276324.png)
【历史】人教部编版《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达标试题(1)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由于一系列战时的经济措施在战后没有得到调整,使苏俄国内矛盾迅速激化,经济生产也陷于停滞。
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
农民不堪忍受愈来愈严厉的无偿征购,有意缩减生产。
1921年的播种面积只及1913年的86%,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13.8%,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连最起码的物品都十分缺乏。
1921年3月实行新经济政策后,苏联的国民经济逐渐恢复。
1925年,人物总产量接近战前水平,达到7247万吨,工业生产总量为战前的73%,铁路运输业的货物总周围量为战前的80%,国内商品流转总额大约是战前的70%,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逐步得到改善,1925—1926年,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达到战前的93.7%——摘编自龚勋《世界通史》(1)根据材料,指出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时苏俄的国家领导人。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主题提炼观点,结合材料和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答案】(1)列宁。
(2)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世界近代史上,1861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和1868年日本的明治维新,都使两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加快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日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而近代中国闭关锁国,思想保守,极力维护封建统治,最终导致列强入侵,被动挨打。
由此可见,改革是一个国家或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在原有制度上加以改革,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能使国家更加强大,否则就会落后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我国要坚持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开放,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经验,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解析】【详解】(1)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时,国家最高领导人是列宁。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部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 单元 试卷(含解析)
![部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 单元 试卷(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36356bf453610661ed9f4d6.png)
部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单元试卷(含解析)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战后初期,建立起统治世界的新秩序,帝国主义的力量也被削弱,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材料一炮轰后的凡尔登(1)图片中被称为“绞肉机”“屠场”的战役发生在什么战争中?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材料二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规定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2)材料二出自什么条约?它是在什么会议上签订的?此条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三虽然《九国公约》规定:“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但也明确提出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实质上是对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粗暴侵犯。
(3)材料三中涉及的《九国公约》是在哪次会议上签的?此次会议是由哪个国家倡议召开的?(4)《九国公约》的签署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帝国主义最终确定了什么样的国际新秩序?(6)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遭到了和战败国德国一样的待遇,你有什么感想?材料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下,印度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潮。
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内容包括: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等。
群众斗争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浪潮。
(7)材料四中“ ”应该填什么人物?他领导的这个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
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2)《凡尔赛条约》。
最新人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 单元 试卷(含解析)
![最新人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 单元 试卷(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899ca567ec102de3bd8963.png)
最新人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单元试卷(含解析)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特定的空间里了解史事,才能对史事有准确、全面的理解。
据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①写出在图甲中交战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
②哪一条约的签订导致图乙比图甲中国家的政治版图发生了巨大变化?列举该条约中导致欧洲国家的政治版图发生变化的具体内容。
(2)在特定的时间里认识特定空间的史事,才能形成时空观念。
下图丙是根据图甲、乙绘制的时间轴。
写出图丙中A、B所代表的史事。
图丙(3)根据图甲和图丙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特点。
(4)根据上述探究过程归纳历史地图在历史学习中的作用。
【答案】(1)①同盟国,协约国。
②条约:《凡尔赛条约》。
内容: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2)A:萨拉热窝事件。
B:凡尔登战役。
(3)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参战国家多、特别残酷等。
(有类似三点表述可得分)(4)使我们直观生动地了解历史,形成时空观念,加深对所学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有类似表述即得分)【解析】【详解】(1)①根据图甲“第一次世界大战”可知,一战的交战双方是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一战前,伴随着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激化,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了三国同盟。
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了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②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导致图乙比图甲中国家的政治版图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战后,1919年召开巴黎和会,签订《凡尔赛和约》,规定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
人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 复习卷(附答案)
![人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 复习卷(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e52b69b79563c1ec4da717f.png)
人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复习卷(附答案)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类的公正不是建立在暴力的基础上的,真正的公正是建立在自我牺牲、道义和无私奉献的基础上的……而我却相信非暴力这种武器属于最强者。
我相信’一个最坚强的战士才敢于手无寸铁赤裸着胸膛面对敌人而死。
这就是不合作的非暴力的关键所在。
我们要坚持非暴力的不合——甘地《论不合作》(1919年11月)材料二 1919年,英国殖民当局公布了损害印度人民权利的高压政策《罗拉特法案》,激起印度人民的强烈抗议。
同年4月,英国殖民者制造了枪杀印度群众的阿姆利则惨案。
1922年,发生了农民与殖民当局冲突的曹里曹拉事件,甘地认为这是暴力行为,为“无知者的不人道所激怒”而绝食五天,并且下令终止了这次不合作运动。
同年,甘地本人被捕入狱。
材料三甘地的活动材料四甘地的伟大人格几乎是举世公认。
他具有赤诚的爱国热忱,崇高的牺牲精神,追求真理的执着信念,坚强的意志……不分贵贱善恶一视同仁,没有种族歧视和宗教偏见……——徐友珍《甘地传》(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指出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主张的背景及这一主张的核心。
(2)根据材料三,概述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目标及主要事迹。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看法。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甘地的评价。
【答案】(1)背景:英国殖民主义者的高压(镇压)政策,激起印度反帝运动的进一步高涨。
核心:非暴力。
(2)目标:印度民族自治。
主要事迹: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抵制英国商品,反对食盐专卖法,带领数十名追随者步行到海边,自取海水制盐。
(3)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同时,甘她为防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4)甘地创立了独特的“非暴力主义”思想,领导了大规模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为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的民族独立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印度的民族英雄,也是具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伟人。
【历史】部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 单元试卷(含答案)
![【历史】部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 单元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be70b9bd64783e09122ba9.png)
【历史】部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单元试卷(含答案)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村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式)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建设规模太大的重工业企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企业,苏联仅用12年时间红完成了资本主又国家花了50年到100年时完成的工业化任务,凭借本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打败了法西斯徳国……由此,有苏联学者认为计划经济体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不容否定。
——摘编自华师大点《中国历史》(1)请写出“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
(2)你同意材料的观点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
(2)答案一判断:同意。
理由: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并凭借本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打败了法西斯德国,维护了俄罗斯民族的独立和尊严。
由此可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功不可没,不容否定。
答案二判断:不同意。
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当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固有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如党政不分、农轻重比例失调、生产力受阻等,并且这些弊端在这种体制内愈发变得不可调和,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
(2)此题答案不唯一,若是同意可围绕斯大林模式的成就及积极意义进行分析,若是不同意可围绕斯大林模式的消极影响进行分析即可。
如可以判断同意。
理由是: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并凭借本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打败了法西斯德国,维护了俄罗斯民族的独立和尊严。
由此可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功不可没,不容否定。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73972ccc7931b765ce1542.png)
第三单元测试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德国人实现了统一后,就着手进行工业革命。
制造业、金融业、航运业、人口都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起来了。
德国人认为,他们需要并且理应得到“阳光下的地盘”。
这暗示着要获得如英国那样公认的霸权。
英国人和法国人作为17世纪以来现代欧洲的领路人,对德国人的这样一个抱负不能认可。
这直接导致()A.策划结盟B.发展经济C.争夺霸权D.发动战争2.这场战争历时4年多,30多个国家、约15亿人口被卷入了战争,死伤3 000多万,它对人类造成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巨大损害。
在该战争过程中,退出下图中所示军事集团而加入对方军事集团的国家是()A.德国B.奥匈帝国C.法国D.意大利3.民国五年的报纸上说:“击死奥大利(奥匈帝国)之男女两青年耳,竟演成一折天柱绝地维空前之大决斗。
始则奥塞二国之眦睚,於是俄人与焉,德人与焉,法人、英人与焉。
”这一报道没有涉及()A.萨拉热窝事件B.一战爆发C.主要交战国家D.欧美大国参战4.1916年11月,罗曼·罗兰在《战时日记》中写道:“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毁灭。
两年来,它一直疯狂地沿着这条灾难的道路越走越远……”这里所说的“奔向奴役和毁灭”开始于()A.萨拉热窝事件爆发B.《凡尔赛条约》签订C.慕尼黑会议召开D.德军突袭波兰5.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重要方法。
下列表述属于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的是()A.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B.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C.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D.1918年11月,德国投降6.“在1914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由此人们认识到()A.一战爆发于1914年的夏季B.一战持续的时间超过了预期C.一战的爆发满足了人们的期待D.一战从根本上变革了国际秩序7.彼得格勒起义的消息传到莫斯科后,莫斯科苏维埃也于7日傍晚成立军事委员会,领导工人、士兵发动起义。
人教部编版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 单元测试题
![人教部编版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 单元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26d40895cc175527072208be.png)
人教部编版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单元测试题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战后初期,建立起统治世界的新秩序,帝国主义的力量也被削弱,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材料一炮轰后的凡尔登(1)图片中被称为“绞肉机”“屠场”的战役发生在什么战争中?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材料二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规定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2)材料二出自什么条约?它是在什么会议上签订的?此条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三虽然《九国公约》规定:“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但也明确提出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实质上是对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粗暴侵犯。
(3)材料三中涉及的《九国公约》是在哪次会议上签的?此次会议是由哪个国家倡议召开的?(4)《九国公约》的签署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帝国主义最终确定了什么样的国际新秩序?(6)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遭到了和战败国德国一样的待遇,你有什么感想?材料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下,印度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潮。
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内容包括: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等。
群众斗争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浪潮。
(7)材料四中“ ”应该填什么人物?他领导的这个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
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2)《凡尔赛条约》。
人教部编版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单元试卷
![人教部编版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单元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892e55814431b90d6c85c7c0.png)
人教部编版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单元试卷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该审判的是它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美国是见义勇为,应该表扬。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世界人民深切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性,一战中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是什么?(2)材料中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三种势力的评价是否正确?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凡尔登战役。
(2)第一种评价正确,第二种和第三种评价是错误的。
德国和奥匈帝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挑起者,他们为了争夺世界霸权而发起了这场战争。
英国、法国和俄国的参战不是为了维护世界秩序,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因此它们参战也不是正义的。
美国参战是为了攫取利益,不是见义勇为,故美国的行为也不应该受到表扬。
因此第一种评价正确,第二种和第三种评价是错误的。
【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造成双方共七十多万人的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争霸战争,主要参战国的目的都是为了争夺霸权和势力范围。
德国和奥匈帝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挑起者,他们为了争夺世界霸权而发起了这场战争。
英国、法国和俄国的参战不是为了维护世界秩序,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因此它们参战也不是正义的。
美国参战是为了攫取利益,不是见义勇为,故美国的行为也不应该受到表扬。
因此第一种评价正确,第二种和第三种评价是错误的。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14年,西线的消耗战……是从兴高采烈的群众和开拔的士兵高唱《马赛曲》、《在故乡》或《蒂珀雷里》等歌曲开始的。
交战双方的军列上都用粉笔写着“ 圣诞节回家” 的题词。
但是,他们不久便发现自己卷入了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之中……——摘编自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中“战争”的名称。
人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 复习试题(附答案)
![人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 复习试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ce9ed520c22590103029d7f.png)
人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复习试题(附答案)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战后初期,建立起统治世界的新秩序,帝国主义的力量也被削弱,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材料一炮轰后的凡尔登(1)图片中被称为“绞肉机”“屠场”的战役发生在什么战争中?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材料二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规定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2)材料二出自什么条约?它是在什么会议上签订的?此条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三虽然《九国公约》规定:“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但也明确提出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实质上是对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粗暴侵犯。
(3)材料三中涉及的《九国公约》是在哪次会议上签的?此次会议是由哪个国家倡议召开的?(4)《九国公约》的签署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帝国主义最终确定了什么样的国际新秩序?(6)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遭到了和战败国德国一样的待遇,你有什么感想?材料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下,印度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潮。
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内容包括: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等。
群众斗争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浪潮。
(7)材料四中“ ”应该填什么人物?他领导的这个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
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2)《凡尔赛条约》。
人教部编九年级下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 检测卷
![人教部编九年级下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 检测卷](https://img.taocdn.com/s3/m/61046df1ddccda38376bafbd.png)
人教部编九年级下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检测卷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由于一系列战时的经济措施在战后没有得到调整,使苏俄国内矛盾迅速激化,经济生产也陷于停滞。
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
农民不堪忍受愈来愈严厉的无偿征购,有意缩减生产。
1921年的播种面积只及1913年的86%,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13.8%,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连最起码的物品都十分缺乏。
1921年3月实行新经济政策后,苏联的国民经济逐渐恢复。
1925年,人物总产量接近战前水平,达到7247万吨,工业生产总量为战前的73%,铁路运输业的货物总周围量为战前的80%,国内商品流转总额大约是战前的70%,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逐步得到改善,1925—1926年,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达到战前的93.7%——摘编自龚勋《世界通史》(1)根据材料,指出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时苏俄的国家领导人。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主题提炼观点,结合材料和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答案】(1)列宁。
(2)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世界近代史上,1861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和1868年日本的明治维新,都使两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加快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日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而近代中国闭关锁国,思想保守,极力维护封建统治,最终导致列强入侵,被动挨打。
由此可见,改革是一个国家或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在原有制度上加以改革,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能使国家更加强大,否则就会落后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我国要坚持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开放,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经验,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解析】【详解】(1)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时,国家最高领导人是列宁。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人教部编版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 单元 试卷
![人教部编版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 单元 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779f591da0116c175f0e48d3.png)
人教部编版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单元试卷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8年11月11日,协约国和德国在法国贡比涅森林的一个火车车厢中签订了停战协定。
主持谈判的法国元帅福煦曾毫不忌讳地说过:“停战不是和平。
”这表现了欧洲列强的普遍心态。
一言以蔽之,欧洲列强偃旗息鼓并不意味着和平的到来,正如当初它们就不是为了“和平”而战是一样的道理。
列强的“战场”转移到巴黎和华盛顿的谈判桌上。
(1)材料一认为“当初它们就不是为了‘和平’而战”。
你认为当初它们是为何而战?材料二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矿区交给法国开采,萨尔区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总的来说,德国失去了原来领土的1/8,同时却保留下了10万平方千米历来属于波兰的领土。
(2)材料二指的是什么条约哪方面的内容?其是什么会议通过的?它主要确立了哪些地方的统治秩序?材料三除中国外缔结各国协定:(一)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二)给予中国完全无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三)施用各国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四)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
(3)材料三出自哪一国际条约?第四条规定主要针对哪个国家?该条约的作用是什么?(4)思考这两次会议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两次会议的实质是什么?【答案】(1)为争夺殖民地,争夺欧洲乃至世界霸权。
(2)《凡尔赛条约》;领土方面。
巴黎和会。
欧洲、西亚、非洲。
(3)《九国公约》。
日本。
作用: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4)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
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的时间、协约国,判断材料一中的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爆发的原因是为争夺殖民地,争夺欧洲乃至世界霸权,因此材料一认为“当初它们就不是为了‘和平’而战”。
人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 单元试卷(含答案)
![人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 单元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e968e8168884868662d687.png)
人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单元试卷(含答案)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甘地认为,非暴力抵抗是印度争取摆脱英国殖民桎梏的唯一正确方法;同时,他认为非暴力抵抗并不意味着对外国统治和其他罪恶的屈服。
他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劝人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而不愿印度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
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
…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庋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材料二“不合作”的纲领包括:受封者退回爵位封号,抵制立法机构选举,抵制在政府机关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纺车运动以抵制英国货物泛滥。
在运动后期,提出拒绝纳税的要求。
12月,在国大党年会上通过了以自治为目标的不合作纲领。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材料三贾·尼赫鲁记述道:“曹里曹拉事件后,我们的运动突然停止,我想国大党的著名领袖差不多全都愤慨,只有甘地例外。
……年轻人当然更加激动。
”“难道我们必须使三亿多印度人受了关于非暴力行动的理论和实践的训练后才能前进吗?即令如此,我们当中有多少人敢说,我们在警察极度挑衅下还能十分斯斯文文吗?即令我们办得到,但是那些打进我们运动中来的暗探和内奸采取暴力行动或煽动别人从事暴力活动,我们对这种人有什么办法呢?如果这是非暴力运动的唯一条件,那么非暴力的抵抗方法必然失败。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材料四我很确信,就这一点而言,非暴力的方法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它加快了唤醒民众的步伐,为革命性的变革提供了条件。
(1)材料一中甘地选择非暴力主义的理由是什么?实际原因又是什么?(2)据材料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目标是什么?“不合怍”的范围涉及哪些具体的社会部门或领域?(不得摘抄原文)(3)据材料三,概括“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最新人教部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 单元 试卷(1)
![最新人教部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 单元 试卷(1)](https://img.taocdn.com/s3/m/6a8bff65f61fb7360b4c65d8.png)
最新人教部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单元试卷(1)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某班同学开展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研究,下面是他们搜集的材料,现邀请你参与共同探究。
材料一:如下图——《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1)地图中处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凯末尔革命爆发于图中的处。
材料二:但无论如何……纵然欧洲的外交家们能再次吹熄六月底的这一束火星,那也只可能是避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20世纪初发生世界大战的概率几乎是百分之百的。
——李可曼《寻常中的不平静:欧洲的1914》(2)材料二中“六月底的这一束火星”是哪一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分之百”概率形成的原因。
(3)有历史学者指出,一战是一场没有真正意义上战胜国的战争,请结合一战前后的相关史实,论述该观点的合理性。
(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1)A、D(2)萨拉热窝事件,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3)参考示例: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史上的浩劫,无论协约国或同盟国,都在这场战争中或战后的分赃体系中尝到苦果。
对于德国等同盟国而言,割地赔款等处罚极大的削弱了他们的力量,同时也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对于协约国来说,英法遭受重创,短时间内难以恢复,英国甚至从此失去世界霸主的地位。
中国虽然是战胜国之一,但巴黎和会上诉求惨遭拒绝。
日本在一战中所获得的既得利益,在《九国公约》中被西方大国剥夺。
美国虽然获利甚丰,但在战后的仍未能达到领导世界的目的,同时在亚太地区埋下和日本的矛盾,成为后来二战的重要根源。
因此,一战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战胜国。
【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课本所学,1917年11月,列宁亲自领导彼得格勒起义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人民委员会.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瓜分、捍卫着民族独立主权和建立民族国家为目的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人教部编版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单元试卷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村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式)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建设规模太大的重工业企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企业,苏联仅用12年时间红完成了资本主又国家花了50年到100年时完成的工业化任务,凭借本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打败了法西斯徳国……由此,有苏联学者认为计划经济体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不容否定。
——摘编自华师大点《中国历史》(1)请写出“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
(2)你同意材料的观点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
(2)答案一判断:同意。
理由: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并凭借本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打败了法西斯德国,维护了俄罗斯民族的独立和尊严。
由此可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功不可没,不容否定。
答案二判断:不同意。
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当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固有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如党政不分、农轻重比例失调、生产力受阻等,并且这些弊端在这种体制内愈发变得不可调和,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
(2)此题答案不唯一,若是同意可围绕斯大林模式的成就及积极意义进行分析,若是不同意可围绕斯大林模式的消极影响进行分析即可。
如可以判断同意。
理由是: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并凭借本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打败了法西斯德国,维护了俄罗斯民族的独立和尊严。
由此可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功不可没,不容否定。
可以判断不同意,理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当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固有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如党政不分、农轻重比例失调、生产力受阻等,并且这些弊端在这种体制内愈发变得不可调和,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结合材料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2.观察下图,将字母A和B分别填入图中相应位置。
A.一战导火索所在的城市B.一战的转折点所在地【答案】【解析】【详解】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萨拉热窝位于图中的右边A;一战的转折点是凡尔登战役,凡尔登位于左边B,在法国境内。
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70年—1913年英、法、美、德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比重的变化(%)年份英国法国美国德国1870年321023131913年1463816材料二:在19世纪最后的三十年里,西方列强掀起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海外扩张狂潮,世界被列强瓜分完毕。
列强在殖民地面积上所占位次情况如下:英国居第一位、法国居第二位、德国居第四位、美国居第五位。
——据《世界近现代史精要》整理材料三: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请回答:(1)材料一中,到1913年,英德两国的工业实力发生力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英德两国在殖民地所占位次上有何不同?(2)材料三中,德国所要求的“地盘的”是什么?为了得到“阳光下的地盘”,德国是怎样做的?而为了对付德国,英国是怎样做的?(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英德两国产生矛盾的根源和实质是什么?【答案】(1)变化:英国的工业实力由1870年时的第一位下降为第三位;德国由1870年时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
位次:英国居第一位,德国居第四位(2)地盘:殖民地。
德国:与奥匈帝国签订了《德奥同盟条约》,拉拢意大利加人德奥同盟。
英国:先后与法国和俄国签订军事协定。
(3)根源: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
实质:争夺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表格数据可知,到1913年,英国的工业实力由1870年时的第一位下降为第三位;德国由1870年时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可知,英国所占殖民地居第一位,德国居第四位。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德国所要求的“地盘的”指的是殖民地;为了得到“阳光下的地盘”,德国与奥匈帝国签订了《德奥同盟条约》,拉拢意大利加人德奥同盟。
为了对付德国,英国先后与法国和俄国签订军事协定,组成了协约国集团。
(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德两国产生矛盾的根源是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
英德两国产生矛盾的实质是为了争夺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
4.某班同学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两次国际会议”进行探究。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中引起德国“仇恨”的条约是什么?(2)图一中的会议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哪一地区的关系?(3)图二中的会议是哪国主导召开的?会议上针对中国签订的条约是什么?该条约有何影响?(4)在两个会议的基础上,得以重建的战后国际秩序通常被称为什么?通过两次会议你有何启示?【答案】(1)《凡尔赛条约》。
(2)欧洲。
(3)美国。
《九国公约》。
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4)凡尔賽——华盛顿体系。
弱国无外交等【解析】【详解】(1)依据所学可知,引起德国“仇恨”的条约是《凡尔赛条约》。
1919年巴黎和会对德国进行制裁,签订了《凡尔赛条约》,规定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引起德国“仇恨”。
(2)依据所学可知,巴黎和会重新确立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北非国际新秩序。
(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华盛顿会议会是美国主导召开的;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针对中国签订的条约是《九国公约》;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九国公约》的签订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4)依据所学可知,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问开放性题目,弱国无外交等。
5.兴华学校九年级(1)班的同学正在探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请你加入到他们的探究队伍中去,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印度甘地纪念馆:位于老德里的亚穆纳河畔。
用黑色大理石筑成的一个四方形平台,标志着圣雄甘地1948年被刺杀后火化的地点。
黑色平台正中是一长明火炬,象征甘地精神永存。
几乎每一位重要外国来宾都要到此献花圈或种植一棵常青树。
图二:2018年7月9日,正在对印度进行国事访问的韩国总统文在寅同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一道访问甘地纪念馆。
(1)从材料一中,你能够得到什么信息?请结合所学知识,简单回答甘地的贡献。
(2)材料二发生在哪一运动中?结果怎样?(3)材料三中的人物是谁?请结合所学知识,对他做一简单介绍。
(4)请你为以上探究,概括出一个主题。
【答案】(1)信息:人们对甘地无比尊敬贡献: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甘地为防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2)埃及华夫脱运动。
1922年,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3)卡德纳斯。
1934年,当选墨西哥总统。
为改变墨西哥的落后状况,保证宪法的实施,他推动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卡德纳斯改革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亚非拉美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内容分析可知,从中能够得到的信息是人们对甘地无比尊敬。
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甘地为防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2)依据材料二信息“埃及人民举行抗议英国的示威游行”分析可知,材料二发生在埃及华夫脱运动中。
1919年,英国殖民当局逮捕了扎格鲁尔等华夫脱党,点燃了埃及人民的反英情绪,各大城市出现和平示威浪潮。
经过埃及人民的反复抗争,1922年,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3)依据材料三信息“南美的创新改革”分析可知,材料三中的人物是卡德纳斯。
1934年,当选墨西哥总统。
为改变墨西哥的落后状况,保证宪法的实施,他推动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卡德纳斯改革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依据以上材料内容的探究可知,学习主题是亚非拉美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6.家国情怀史料在我看来,土布是印度人民团结的象征,是印度经济自由和平等的象征。
——甘地上述史料中甘地倡导的“土布运动”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答案】维护民族经济、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主义精神。
【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布运动是印度国大党和甘地发动的群众性抵制英国纺织品运动,是1920—1922年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号召印度人民家家户户开展和推广手工纺织、穿用土布,焚烧洋布,抵制英国纺织品;要求国大党领导人带头手纺,并以手纺一定数量的土布缴纳党费。
通过提倡这一抵制手段来达到实现自产的目的。
运动一度遍及全国,推动了印度民族工业发展,促进了印度人民爱国主义热忱的高涨。
因此,体现了维护民族经济、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主义精神。
【点睛】易错点在于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虽然在印度引起了重大影响,但由于阶级局限性,反对暴力革命,对超出“非暴力”范围的群众斗争采取敌视谴责的态度,以至与英殖民当局妥协。
所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当时并没有实现印度的独立。
7.请对比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
(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两幅图片反映内容之间的比较)【答案】题目:一战、二战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体系,推动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到来。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这一时期突出的民族解放运动,其影响深远,颇具特色,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巩固了民族民主运动的成果。
二战以后,非洲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高涨。
其中,仅1960年一年就出现17个独立国家,因此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1990年3月,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人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