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学方式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苏教版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设计及其教学现状研究
![苏教版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设计及其教学现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e6cd2e6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67.png)
苏教版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设计及其教学现状
研究
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育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化,在各学科核心课程中,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改革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出版了南京版、苏教版的高中语文写作教材。
本文通过探究苏教版高
中语文写作教学设计,以及对目前苏教版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进行
研究,研究该写作教学设计及其教学现状,旨在为后续语文写作教学
提供参考。
首先,苏教版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设计着重强调学生能力的整体提升。
从具体教学形式来看,苏教版的高中语文写作教材有针对性地对
学生进行基础语文能力的提高,以及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教材采用
多元思维教学法,以及在教学中的学习型活动,及时地反馈教学效果,让学生练就更加流畅的语言,熟练运用一定的语言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其次,从当前苏教版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对加强对
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把握还不够深入,如过多使用给定材料,活动安排
不够新颖有趣,缺乏真实生活中语文写作真实场景,缺乏藉由高考语
文写作真题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此外,教师参与性不够,教学目标
不够清晰,布置作业的时间太紧凑,等。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苏教版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设计总体上还是做得不错,但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实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深入把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调整课程,同时也要注重提高教师参与性,使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能够更好地激发
学生学习热忱,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质量。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研究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4a2e3640029bd64793e2c33.png)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研究摘要: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就是学生利用教材编者提供的活动体验素材和方法,在教师结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文内容和专题内涵创设的语文学习活动中,不断亲历、感受、体悟和验证,以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深对教材人文精神的理解和建构,获得语文综合素养并全面发展的过程。
它具有针对性、开放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特征,其教学一方面必须明确活动的类型,另一方面必须强化体验的过程,通过各种恰当的活动使得体验一步步扩展和推进。
关键词:活动体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呈现方式教学方式“活动体验”既古老又年轻,它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方式由来已久,但是作为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一部分却不到十年。
当前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的系统理论研究甚少,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有必要对它进行全面研究。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的内涵(一)“活动体验”的内涵活动是“人对于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对待方式”[1] (P.1342 )。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词源学更多地强调其能动的行为动作层面,苏联心理学家列昂捷夫将活动分为内部和外部活动,开始关注人的内隐活动,为语文视野下的“活动”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体验也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之一。
德国狄尔泰从生命哲学出发,将其称为内在经验,即一种生命体验,它重视直接经验,又让学习进入生命领域。
“内在经验”实际上是外在直接经验的内化,这种内化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的相互作用,这符合认知主义学习的观点,并让学习过程变得细腻而深刻。
活动是内隐活动和外显活动的结合,体验是外在直接经验的内化,故活动体验不仅关注活动的外在特征,还关注个体内在的行为心理与思维变化,“活动体验”就是个体在内外活动的结合中完成感官和灵魂的生命体验,并通过这种体验强化个体的认知和情感。
(二)语文“活动体验”的内涵从形式层面来看,从教材编者角度讲,语文“活动体验”是一种教材的呈现方式;从教师的角度讲,是一种教的方式;从学生的角度讲,是一种学的方式。
“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结题报告范文
![“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结题报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028e8dd58f5f61fb73666d9.png)
“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结题报告范文“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作者:省东中科研课题组一、课题的研究背景二、课题界定三、课题研究的预设目标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五、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六、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七、课题的研究内容八、课题研究成果九、遗憾和思考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课题背景“语文教学正面临危机。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体系的重大弊端造成了‘少、慢、差、费’,厌教厌学的恶果,不彻底改变它,中学语文教学就走不出死胡同!”(《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在此严峻形势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新的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在江西、山西和天津两省一市试验三年后,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于2000年秋季开始在全国使用,从而取代了这以前使用了近20年的高中课本,真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
应该说这几年课程、教材的变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需要我们对实施教改主渠道的教学进行有意义的理论研究和有价值的课堂实践。
新教材是出来了,可如何适应新教材在体系和结构方面对旧教材所作的三个方面的改革(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分编;破除以记叙、说明和议论的文体为中心的模式;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编写与教科书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高中课本必要的组成部分),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指导思想,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新教材的教法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课题界定关于“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的研究”中的“新教材”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2000年秋在全国大范围内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及配套读本。
“苏教版”高中语言选修教材研究 --以红楼梦选读为例.doc
![“苏教版”高中语言选修教材研究 --以红楼梦选读为例.doc](https://img.taocdn.com/s3/m/91e53dbfed630b1c59eeb5a5.png)
目录一、有关《<红楼梦>选读》 (1)二、《红楼梦》选读编进选修教材的必要性 (2)三、苏教版高中选修教材的特点 (3)四、《红楼梦》入选体现出的苏教版编选原则 (5)(一)浸透着教化意义的思想原则 (6)(三)适应性原则:符合高中阶段的学生需求 (8)五、明确教材编写意图,做好选修教材教学 (8)参考书目 (10)“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研究——以《<红楼梦>选读》为例摘要:《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作品,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入选教材硬是理所当然。
《〈红楼梦〉选读》是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供高中年级选修使用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摘选了《红楼梦》作品中的宝玉挨打等最能显示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准的章节,对于学生了解《红楼梦》具有重要意义。
该教材在内容的呈现形式、注重作品文本的选读以及品鉴交流等环节的设计,凸显了苏教版选修教材的特点。
而红楼梦章节的选入,也显现出了教材编撰者的原则,即思想性、审美性和适应性。
至于教学方面,应当明确教材编写意图,做好选修教材教学。
关键词: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一、有关《<红楼梦>选读》《〈红楼梦〉选读》是根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精神研制的供高中二、三年级选修使用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由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
该教科书由“致同学”、“红楼概观”、“红楼品鉴”、“红楼研讨”、“附录”等部分组成,全书约14万字。
“致同学”简要介绍了今天阅读《红楼梦》的意义和本册教科书的编写意图。
“红楼概观”收录了茅盾为中学生写的《〈红楼梦〉导言》,以及四大家族关系表、荣国府院宇示意图、大观园平面示意图等红楼图表3张和自读印象5题。
“红楼品鉴”精选了原著中贾府概况、黛玉葬花、宝玉挨打、探春理家、群芳夜宴、宝玉出家等六个片段,每个片段后均附有“解读举隅”、“品读与探讨”、“积累与应用”三栏。
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初探——以苏教版必修模块教学为例的开题报告
![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初探——以苏教版必修模块教学为例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aa1769c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00.png)
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初探——以苏教版必修模块教学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化。
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有不少教育学者提出了整合式教学的理念。
整合式教学是指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相互联系,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发展学科的多元化视角,形成“多元意识”,增强跨学科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能力。
整合式教学的出现,不仅使学生能够夯实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可以提高课程教学的学科效益。
因此,如何将整合式教学落实到语文课堂中,成为实现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研究拟以苏教版必修模块为例,提出将语文、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进行整合教学的策略,并进行初步探讨。
通过整合式教学,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能力,同时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内涵,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全面理解,促进学生的素质提高。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拟选取苏教版语文必修模块进行整合式教学的探讨。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苏教版必修模块的学科知识结构,以及和其他学科的关联性。
2.探讨整合式教学在苏教版必修模块中的具体运用,如何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进行整合教学。
3.设计整合式教学的教案,并进行教学实验。
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整合式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影响。
4.通过问卷调查和面谈等方式,对学生和教师的整合式教学进行评估,总结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本研究采用文献调查、个案分析、实验教学法和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以期达到深入探讨苏教版必修模块整合式教学策略的目的。
三、预期成果和意义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研究出有效的语文整合式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运用能力。
2.实验验证整合式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并对教学进行总结和评估。
3.通过整合式教学的实践探索,提出并推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课程整合教学的实现。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研究的开题报告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3c7cb51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46.png)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
而作为语文教育的主要实施载体之一,教科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对于推动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提升教科书编写的质量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1.探究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编写思路和方法;2.分析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结构、内容和特点,对教材的优缺点进行评价;3.对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教学效果进行实证研究。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1.文献分析: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教科书编写历程,分析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编写思路和方法。
2.实证研究:通过课堂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确认。
四、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写的历程和思路;2.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整体结构和内容分析;3.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教学设计和特点分析;4.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教学效果实证研究。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深入了解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编写思路和方法,为其他教材编写提供借鉴和启示;2.分析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内容和结构,对于改善教材内容质量和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3.实证研究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教学效果,可以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六、研究计划本研究计划按照以下时间节点进行:1.2021年10月至2021年12月,开展文献查阅和研究。
2.2022年1月至2022年3月,进行实证调研。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整合运用研究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整合运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e88eec2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28.png)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整合运用研究
首先,从教材内容结构来看,江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采用“教育学、文学、文化”三大板块的结构,以“学习者主体性”为着眼点,把学习者的观念转变和实践技能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
其次,在教学模式方面,江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结合“任务型教学模式”和“活动型教学模式”,以“任务型教学模式”为主,注重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活动型教学模式”为辅,让学习者形成有效的练习习惯,快速掌握知识点。
再次,在教学方法方面,江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最后,在评价方式上,江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采取“综合评价法”,即综合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技能掌握情况,以及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对学习内容的反思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以检验学习者的综合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江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整合运用的模式旨在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把学习者的观念转变和实践技能的训练有机结合,采取“任务型教学模式”和“活动型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采取“综合评价法”,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高中语文(苏教版)教材分析报告(必修一)
![高中语文(苏教版)教材分析报告(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a80b4618a5e9856a56126076.png)
高中语文(苏教版)教材分析(必修一)我省我市从今年秋季开始,高中进入新课程改革,高一语文使用的是苏教版的教材。
对于这套新教材,不少教师还较陌生。
如何使用好这套教材,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又能切实保证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一大课题。
本人学习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照人教版语文教材,对苏教版教材进行了分析,就如何从宏观整体和微观具体认识、分析、使用好这套教材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明确《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并以此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贯穿落实在每一个教学环节。
三大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五方面目标:积累·整合----知识、能力的积累与融会贯通,是学好语文的基础。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
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
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
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会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感受·鉴赏------建立在知识基础上整合而形成的语文基本能力。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
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思考·领悟----感受鉴赏基础上的深层次提升、吸收和内化(人文与知识)。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
对苏教版语文教学教材情境教育研究
![对苏教版语文教学教材情境教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31b0201c5da50e2524d7f69.png)
对苏教版语文教学教材情境教育研究【摘要】充分利用高中语文教材,灵活使用情境教育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爱上语文课的最佳途径。
本文以苏教版语文教学教材为研究对象,研究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以及教师应如何运用情景教育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关键词】苏教版语文教材情境教育实践一、情境教育概述单纯教授教材上的课文是无趣的。
授课时,教师经常引入一些具体的图像或创设一些实际的情境来引导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具体来说,情境教育是指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根据实际需要,引入或创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氛围或场景,以此达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就苏教版语文教材而言,按专题分类,其中配有相当多的图片、漫画等,也有相应的实践、活动体验,并有配套的碟片供学生使用,其中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音乐、动画、电影等让学生能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拓展知识面,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一)创设教材相关情境来吸引学生注意力语文教学不仅要求教授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陶冶学生的情操,能从课文中学到更多的社会道理。
在授课前,教师应先为学生描绘一个教材中的具体情景,简单的情境描述能够在授课开始时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进入到课堂学习中。
比如,在讲苏教版《相信未来》时,先预设一个问题,提问学生“你想象中的未来是什么样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话题,之后给学生看一小段关于未来的科幻电影,引出教材内容,告诉学生不论怎样我们都要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未来一定是美好的。
由问题导入,配合电影介入,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发言,增强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二)创设主题课堂活动来强化学生主体地位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是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的角色。
在语文课堂中,更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教材内容设置一些角色,由学生扮演,更好地理解教材和深入教材,主动地学习。
创设主体活动,即教师根据教材,开展相关的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学方式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学方式研究课题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8154277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ad.png)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学方式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一、课题的背景和依据(1)受制于传统教学观念,高中语文教学往往重视知识传授,习惯于支离破碎的分析和现成结论的灌输,轻视教学对话,轻视与文本交流,轻视“探讨”和“体验”。
(2)《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提出了课程改革实验的目标,即“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探索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途径,保证高中教育质量,为国家新课程的实施、推广、完善和发展提供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理论探索”。
“改进教学行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环境,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江苏新课程改革方案要求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并“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规范、高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知识的意义”,“逐步实现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把变革教学与学习方式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认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教科书的编写“应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要便于指导学生自学。
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教科书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
要注意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专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语文教学呈现方式的多样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语文教学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可编辑
![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可编辑](https://img.taocdn.com/s3/m/dff50414852458fb770b5679.png)
“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可编辑) 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研究最终报告我、项目研究背景:鲁曼和他的修远·Xi我将上下寻找预设目标加德纳认为智力是解决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为自己的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
他在《多元智能》等著作中明确解释了八种智能。
他认为语言智能是指用语言思维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含义的能力。
还有其他逻辑和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意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
加德纳认为,多元智能理论比以往的单一智能理论和智能评价理论能更准确地描述和评价人类能力的表象。
这些智力以不同的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每个人独特的心理结构。
他还认为每个人的智力优势是不同的,不一样的。
教育的责任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优势,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处于心理优势地位,并在发展过程中尽早实现成功的快乐。
教育多元智能理论对新教材使用的启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责任是发现和发展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优势。
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处于心理优势,在发展过程中尽早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从优势领域到困难领域。
”为多元智能而教“我们主张教师“多元智能教学”包括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
充分认识不同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平等对待学生的多元智力,强调从每个学生的智力优势出发,充分开发每个学生的智力优势,促进其他学生的多元智力发展。
“多元智能教学”就是通过调动不同智力活动在教育教学中的不同功能,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培养不同智能的学生,同时提高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我们认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新课程教育教学观的构建主要包括:对法律不是自古以来唯一被愚弄的方法的设计和应用的研究,是教育情境中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加深对实践活动背景和依赖性的理解而进行的反思性研究。
..注重“文章与章节学习、理解”课内外的教学实践。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研究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活动体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6263136bcd126fff7050bbb.png)
可引 申出“ 静如处子 , 动如脱兔” 的成语 。又如描写探 春 : 俊 眼修眉 , 顾盼神飞 , 文采精华 , 见之忘俗 等成语 , 可 以引导学 生进行分组对 比, 就这一脉络 , 看 看谁讲 出更多关 于描写美 女 的成语 。还可 以延伸 出成语接 龙 比赛 , “ 俊 眼修 眉” 一 “ 眉 目传情” 一 “ 情窦初开” 等, 以组抗衡 比赛 , 加强 了学生的学 习 积极性 。又 比如在学 习《 蜀相》 之前 , 教 师首先 要做 的是介 绍作者 , 因为只有让学生真正 了解 杜甫 的写 诗情感 , 才能真 正把握整首诗 的情 感基调 。讲 完 杜甫 , 这 时候 教师又 可 以 引 申出另外与其情感寄托截 然不 同的李 白。两个 同时代不 同时期 的前后辈 不 同命 运 , 在对 比中又让 学生对 李 白的 写 诗风格有所 了解 。既然 杜甫是 “ 诗圣 ” 李 白是“ 诗仙 ” , 还可 以引 申 出 “ 诗魔 ” “ 诗狂 ” 等, 让 学 生 从 延 伸 中学 到 新 知 识 。 3 . 欣赏感知活动体验 由于新媒体 的不断 入驻 校 园, 教 师的 授课 方式也 由原 来 的手写换成 了课 件投 影教 学 , 只是 现在 还有 大部分 教 师 还 是 习惯 强 调 教 师 的 绝 对 化 , 一味实 施教 师写 、 学生 记 , 教 师讲 、 学 生听的传 统授课方 法 , 从 而制约 了学生 的思维发散 能 力 。而 让 学 生 通 过 自 己的 眼 睛 去 认 识 和 感 知 那 些 无 声 的 语言艺术才是授课 的本 质所在 , 因此 这就要 求 教师要 善 于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 带领 学生通过不 同的途径 获取 知识 。 例如学习《 林黛玉进 贾府 》 这篇 课文 , 教 师可 以在 网上下载 关于《 红楼梦》 中林 黛玉进 贾府 的这 一个 片段 , 放映 给 同学 们看 , 然后让学 生通 过参 照课 本进行 评 价。看演 员们 是否 演出 了作者所描绘 的 、 凑完课 文 时学生 想象 中 的大观 园 以 及各个主人公的样子 ( 这 个时段 可 以让 同学 们畅所 欲言 ) ,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口语交际教学改进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口语交际教学改进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afb1f5a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8f.png)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口语交际教学改进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自从新课程改革出台以来,口语交际教学在语文教学中逐渐受到重视。
然而,相比于阅读和写作教学,目前国内高中语文课程中对口语交际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导致学生的口语能力不足,缺乏实践操作能力,这种现状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尤其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相比于其他教材版本,口语交际教学更是长期以来被忽视而缺乏有效的教学改进策略。
为了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本研究将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研究对象,结合先进的口语交际教学理论,通过对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系统分析和针对性改进,探索提高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策略。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中的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剖析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构建科学有效的口语交际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全面提升。
具体目标如下:1. 了解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中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诊断目前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
2. 分析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优缺点,明确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3. 基于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提出适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口语交际教学的改进策略。
4. 培养学生口语交际应用技能,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自信、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社交和人际关系能力。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1.文献研究法:收集相关文献,针对目前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进行整理归纳,为深入研究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口语交际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基础。
2.问卷调查法:选取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编制问卷调查表,了解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现状。
3.实验课法:选取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中的口语交际教材,设计对口语交际教学进行系统的实验教学,对教学效果进行观察和评估。
高中语文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高中语文课题研究报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af8d7cb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14.png)
高中语文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高中语文课题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语文作为学生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高中语文课程也在不断调整和更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深入研究高中语文课题,探索其教学方法和实践意义,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高中语文课题的有效教学方法和实践策略,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效果。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高中语文课题的教学内容和特点,探讨其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作用。
2. 探讨高中语文课题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出有效的教学建议。
3. 研究高中语文课题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并对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展望。
高中语文课题作为学生高中阶段的主要语文学习任务,其内容涵盖了语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
通过学习语文课题,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方式,培养自己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高中语文课题的教学内容和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根据高中语文课题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结合课文内容设置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能力;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互联网资源,拓展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在实际教学中,高中语文课题的教学实践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和发展需求。
通过调查和观察教学实践的效果,及时总结和反思教学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和成绩。
四、研究结论通过对高中语文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2. 教师应根据课题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3. 教师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和成绩。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高中语文课题的教学方法和实践策略,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模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效果。
基于苏教版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研究
![基于苏教版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99ee0ff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9b.png)
基于苏教版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研究作为一门文化基础学科,语文不仅仅是通过书本和课堂教学来传递知识和技能,更是通过阅读启蒙和辅导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能力。
而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基于苏教版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研究正愈来愈受到各方的重视,并且在教育研究领域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基于苏教版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研究要遵循现代阅读教育的对语言理解、文化理解、社会理解和自我理解的高要求。
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并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基于苏教版的语文教育,不仅关注文字本身的使用,还注重文学作品及其背景、文化、历史与社会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等外部因素对于作品的影响。
其次,基于苏教版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研究中,强调了对文本的深度解读。
对于作品的理解并不是简单的字面阅读,而是对作者技巧、思想、情感和文化背景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这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和文化背景,更能够深层次感受到文化的内涵。
再次,基于苏教版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研究很注重方法的实际操作与实践。
在教学中,老师们不断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教学环境中,通过一些方法来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比如使用问题导向法、心智图或是拓展思维等等教学方法。
这些方法的应用,旨在促进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增加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最后,基于苏教版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研究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注重培养情感和人文情操。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学会如何理解文学作品和阅读技能,还需要了解学习过程中的情感表达,即如何感受、思考、推动和评价作者的真情实感。
情感与人文情操的培养,能够更好地将阅读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在一起,提高教学的全面性和深度,使学生学有所获、受益终身。
综上所述,在基于苏教版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研究方面,教学者需要保持着高度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培养机会和思考机会。
中学诗歌体验式教学研究——以苏教版必修教材中的古典诗歌教学为例的开题报告
![中学诗歌体验式教学研究——以苏教版必修教材中的古典诗歌教学为例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81bd4a9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5c.png)
中学诗歌体验式教学研究——以苏教版必修教材中的古典诗歌教学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中学诗歌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然而,传统的诗歌教学模式往往以注重形式和模板为主,忽略了学生对诗歌内在情感和文化价值的理解和体验。
由此,学生们往往很难体验到诗歌给人带来的内心震撼和启发。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古典诗歌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通过欣赏古典诗歌的形式语言了解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
然而,如何有效地教授这些课程,使学生能够深入探索诗歌内在意义,提高诗歌欣赏和创作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学诗歌体验式教学方法在苏教版必修教材中的古典诗歌课程中的应用,以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和创作能力。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学诗歌体验式教学方法在苏教版必修教材中的古典诗歌课程中的应用,以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和创作能力。
主要目的如下:1.探究中学诗歌体验式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
2.分析苏教版必修教材中的古典诗歌教学现状和问题。
3.设计一种适合苏教版必修教材中的古典诗歌教学的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
4.通过实验和研究,验证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对学生诗歌欣赏和创作能力的提高作用。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包括以下内容:1.中学诗歌教学的体验式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分析。
2.苏教版必修教材中的古典诗歌教学现状和问题探究。
3.基于体验式教学理论的课程体验式教学设计。
4.实验验证和数据分析。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实验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
其中实验研究部分,将通过讨论、观察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有以下几点意义:1.探究中学诗歌体验式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促进了中学语文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
2.分析苏教版必修教材中的古典诗歌教学现状和问题,探究中学语文教材的改进方向。
3.提出一种适合苏教版必修教材中古典诗歌教学的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为中学诗歌教学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学方式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一、课题的背景和依据(1)受制于传统教学观念,高中语文教学往往重视知识传授,习惯于支离破碎的分析和现成结论的灌输,轻视教学对话,轻视与文本交流,轻视“探讨”和“体验”。
(2)《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提出了课程改革实验的目标,即“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探索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途径,保证高中教育质量,为国家新课程的实施、推广、完善和发展提供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理论探索”。
“改进教学行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环境,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江苏新课程改革方案要求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并“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规范、高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知识的意义”,“逐步实现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把变革教学与学习方式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认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教科书的编写“应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要便于指导学生自学。
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教科书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
要注意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专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4)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构建了适应教学方式转变的三种呈现方式: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
这三种方式的创设,不仅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其实践性,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而且使“课标”的理念在教材中得到具体落实,倡导“自主式”学习,实现教师与课程同步发展的目标,真正促成教师教学方式的提升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语文教学呈现方式的多样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语文教学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对苏教版三种呈现方式下教学方式的研究,完全符合新课程改革中对教学方式转变的要求,它在改变师生的思维方式与态度,调整师生教学活动的整体结构,促使教学活动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等方面将会发生巨大的作用。
二、课题界定1.课题的核心概念: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技术。
教学方式不同于教学方法,但与教学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由一系列的教学方式组成,可以分解为多种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学方法是一连串有目的的活动,能独立完成某项教学任务,而教学方式只被运用于教学方法中,并为促成教学方法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服务,其本身不能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2.对课题研究中一些重要概念的认识与理解(1)“呈现方式”、“学习方式”、“教学方式”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根据课程目标和学习材料的性质,以探究为核心,创设了三种各有侧重而又相互融通的呈现方式,分别为“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其中“呈现方式”是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教材的文本是在以这三种方式呈现;“学习方式”是对于学生而言,学生可以以这三种方式来学习教材;“教学方式”是对于教师而言,教师可以用这三种方式来教教材。
(2)“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这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三种呈现方式,也是其一大鲜明特色。
“文本研习”主要是提供典范性的阅读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侧重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
“问题探讨”主要着眼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发展理性思维,培养批判意识。
“活动体验”则引导学生围绕专题的人文内涵和学习要求,结合具体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侧重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3.课题界定“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指的是江苏教育出版社依据20xx年4月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系列教材,包括必修1—5、选修系列等由教育部批准的高中语文教材。
本课题只限于在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所编写的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1—5、选修系列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方式的探讨和实践研究。
4.理论假设如果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苏教版语文教材的教学中进行教学方式的研究,就能够促进教师改进教学行为,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三、支撑性理论1.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何克抗教授是最早从国外引进和介绍建构主义的学者之一。
他不仅将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介绍,更将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论介绍,尤其是率先提出“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即“以学为主教学设计”)的概念,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2.关于主体教育理论关于主体教育理论的文献资料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裴娣娜教授的论著《发展性教学论》;施良方、崔允漷博士的论著《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主体教育理论的这些基本理论,不仅强调了人的主体发展性,而且具体指出了人在发展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科学地说明了影响和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因素与条件。
3.关于体验学习理论教育界对体验学习的理解是:“所谓体验学习,就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游戏和情境让参加者在参与过程中观察、反思和分享,从而对自己,对他人和环境,获得新的感受和认识,并把它们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 现代体验式学习的理论及实践源自八十年代美国人大卫•库伯提出“体验式学习圈”。
“体验式学习圈”理论强调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阅读的信息,我们能记得10%,听到的信息,我们能记得20%,但所经历的事情,我们却能记得80%,因而体验式学习着重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环境和活动,让学习者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觉悟并发现,使参加者之间交流并共享,然后通过反思再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投入到应用实践中,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式学习强调共享和应用。
体验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只有通过共享成果并应用于实践,才是体验式学习的目的。
以上体验式学习理论强调了学习过程中“实践、活动、体验”的重要性。
四、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1.通过对苏教版语文新课标实验教材各种教学呈现方式下相应教学方式的研究,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苏教版语文实验教材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依据课程目标以及各专题具体的人文内涵来确立,如“向青春举杯”,充满热烈的气息、青春的活力,较适合“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而“月是故乡明”,则是精选表达家园之思的经典作品,让学生在对文质兼美的作品反复阅读中,真正体验家、家乡、家园的精神价值,适宜采用“文本研习” 的学习方式。
不同人文内涵的专题、板块或文本以与之适应的学习方式呈现,能够更有效地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
2.有助于学生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尽管苏教版教材因教学内容和目标不同而运用了不同的呈现方式,但其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合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对话等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不同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让学生在“各类活动”、“各类场合”中体味语言情境,琢磨学习别人的语言,推敲选择自己的语言,积极参与到语言实践中去,对三种教学方式的探索和研究有助于学生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构建了三种教学方式: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
加强对教材中这三种教学方式的探索研究完全符合新课程改革中对教学方式转变的需求,它在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与态度,调整教师教学活动的整体结构,促使教学活动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将会发生巨大的作用。
4.开展对苏教版语文实验教材教学方式的研究,能够为科学地、创造性地组织好中学语文教学,探索一条比较完整的实施方案,以大面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与指标1.从理论分析层面上深入探讨阐述三种呈现方式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研究重点是探讨论证三种呈现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在全面发挥语文课程功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等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2.从实践操作层面上,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来具体研讨总结三种呈现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般原则和常用方法。
研究重点是通过对三种呈现方式的各种课型及其教学实践活动的分析探讨,总结提出在具体教学行为中各自必须遵循的一般原则和常用方法。
3.从对教与学进行评价的角度进行研究,提出与三种呈现方式相适应的评价设计原则和评价工具。
重点研究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如何进行评价设计(即该如何评价)和应采用的评价工具(即该用什么尺度进行评价)。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为江苏教育出版社依据20xx年4月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系列教材,包括必修1—5、选修系列等由教育部批准的高中语文教材。
本课题只限于在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所编写的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1—5、选修系列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方式的探讨和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由下面6个子课题构成:子课题01: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必修系列中如何开展“文本研习”式教学;子课题02: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必修系列中如何开展“问题探讨”式教学;子课题03: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必修系列中如何开展“活动体验”式教学;子课题04: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选修系列中如何开展“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教学;子课题05:建立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教学网站,推动苏教版语文教学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1.行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