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心理学

视觉心理学
视觉心理学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视觉心理学课程代码:01191 2014年10月版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视觉心理学》是摄影专业基础课,即应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来分析人接受和处理视觉信息的过程。视觉心理学理论的运用,可以指导摄影者从观众视觉接受和知觉形成的角度出发,来改善影像造型,让画面更加符合观众的接受心理。

课程主要讨论视觉心理的基本概念,不同的研究角度,理论学派,研究方法以及应用视觉心理学的范畴,课程分为基本理论论述、探讨与应用研究等三部分。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课程要求学生在进行作品赏析的同时,了解视觉的基本规律,并能够结合相关的实践训练,掌握和熟练使用这些视觉规律和法则。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试目标

导论

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导论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格式塔的概念、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主要内容,从而对格式塔心理学有基本的认识。

二、课程内容

(一)解题

(二)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三)问题的缘起与主旨

三、考核知识点

(一)格式塔的概念

(二)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主要内容

四、考核要求

识记:格式塔的概念

理解: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影像形成的生理基础与知觉基础

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本章将讲述“影像形成的生理基础与知觉基础”——探讨眼睛的光学结构、眼睛与照相机、摄影机的比较,诸多视觉的生理现象,以及影像形成的知觉基础。学习本章,要求把握眼睛的生理构造、视觉的生理现象、影像形成的知觉基础、人睛与照相机、摄影机的比较。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影像形成的生理基础

1、人眼与照相机、摄影机

(1)从相机的镜头、调焦、光圈、滤镜等几方面与人眼进行比较

(2)肉眼与135小型相机相比较,所具有的光学规格

(3)视觉形成的过程:我们能清楚地看见外界影像,是因为当凝视某外界物体时,光线由该物体反射并投入眼球。眼球聚焦,使影像能适当地落于视网膜上。

(4)视网膜的构成

(5)杆体细胞与椎体细胞在视网膜上的分布(中央小窝与盲点)

2、视觉的生理现象

(1)眼动

(2)双眼视觉

(3)适应

(4)视觉后像与似动运动

第二节影像形成的知觉基础

1、视觉信息的处理模式

2、知觉的恒定性

(1)感觉

(2)知觉

(3)尺寸的恒定性

(4)形状的恒定性

(5)色彩与亮度的恒定性

(6)影响恒定性的因素

(7)畸变与像差

3、空间辨识

(1)影像的特质与空间辨识

(2)强化空间辨识的元素:视觉元素的梯度变化、视觉元素的规则性、色彩的变化、轮廓的虚实关系、光的层次、相对运动、通过重叠获得画面空间。

4、错觉

(1)错觉的定义

(2)错觉的分类

(3)错觉在摄影中的运用

第三节人眼与照相机、摄影机的观看特征比较

1、视野范围

2、敏锐度

三、考核知识点

(一)影像形成的生理基础

(二)影像形成的知觉基础

(三)人眼与照相机、摄影机的观看特征比较

四、考核要求

(一)影像形成的生理基础

识记:视网膜的构成

双眼视觉

适应

理解:从相机的镜头、调焦、光圈、滤镜等几方面与人眼进行比较

杆体细胞与椎体细胞在视网膜上的分布(中央小窝与盲点)

视觉后像与似动运动

应用:肉眼与135小型相机相比较,所具有的光学规格

视觉形成的过程

(二)影像形成的知觉基础

识记:感觉、知觉、错觉的定义与分类

理解:尺寸的恒定性

形状的恒定性

色彩与亮度的恒定性

影响恒定性的因素

畸变与像差

影像的特质与空间辨识

应用:恒定性不足与恒定性过度

影像创作中帮助观众建立精确尺寸知觉的方法

影像创作中帮助观众建立精确形状知觉的方法

强化空间辨识的元素:视觉元素的梯度变化、视觉元素的规则性、色彩的变化、

轮廓的虚实关系、光的层次、相对运动、通过重叠获得画面空间

错觉在摄影中的运用

第二章影像的完形组织律

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本章将讲述摄影作品的视觉规律,进行影像与完形的研究。要求学生在进行作品赏析的同时,了解视觉的基本规律,并能够结合相关的实践训练,掌握和熟练使用这些视觉规律和法则。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图”与“地”理论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1、“图”与“地”的关系与通则

(1)“图”与“地”的概念

(2)“图”与“地”的通则

2、影像中的“图”与“地”

(1)视觉的分离

(2)“图”与“地”关系的重新诠释

(3)视觉元素形式上的对比与冲突

第二节完形法则封闭性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1、封闭性法则

“封闭性”,是指当观赏者面对个人十分熟悉的图像,一旦图像的线条或形状处于接近完成的状态,就有被知觉或记忆成完成的倾向,这种视觉特性称为“封闭性”。

2、封闭性法则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1)齐加尼克效应

(2)开放与封闭的构图

(3)画面内的形状与封闭性

(4)前景处理与封闭性

第三节完形法则连续性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1、连续性法则

“连续性”,是指当人们观赏图像中的线条时,不论直线或曲线,即使被少数的元素所阻断,仍然可以利用人类的知觉系统整合成连续而不中断的线条,这种视觉特性称为“连续性”。

2、连续性法则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1)利用某些障碍物来阻隔画面中的视觉主体

(2)透明遮挡

(3)反射的影像

(4)画面内的线性结构与连续性

第四节完形法则相似性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1、相似性法则

“相似性”,是指当视觉场中的众多元素彼此间的形状、尺寸、色彩、属性、动作、方向、数量或意义十分近似时,这些不同的元素会被视为彼此有所关连,而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即完形。

2、相似性法则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1)对称式构图与相似性

(2)视觉元素的相似性

(3)运用相似性转场

第五节完形法则接近性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1、接近性法则

“接近性”,是指不同的视觉元素,如果位置彼此靠近,就容易被视为一个整体。凡是视觉元素靠得越近,越容易产生彼此关联而形成一个整体概念。

2、接近性法则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1)主体元素的接近性

(2)背景处理与接近性

(3)不同画面的接近性——画中画

第六节完形法则共同命运、视觉伪装、异质同形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1、共同命运法则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1)共同命运法则

“共同命运”是相似性的一种特例,是指当视觉元素的功能、动作以及变化彼此相互一致时,有被观众感知为一个整体和单一形式与动作的倾向。所以它可以被视为:众多视觉元素同处于运动状态下的相似性。

(2)共同命运法则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2、视觉伪装法则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1)视觉伪装法则

“视觉伪装”,是指信息的传播者为了不让他人轻易的辨认出视觉信息的真相,在信息本身而外加诸各种隐藏信息的手段和方法,便称为视觉伪装。

(2)视觉伪装法则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3、异质同形法则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1)异质同形法则

“异质同形”,是指形式与结构不尽相同的物体,它们具有某种共通的特性,便可以互称彼此为“异质同形”。

(2)视觉伪装法则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三、考核知识点

(一)“图”与“地”理论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二)完形法则封闭性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三)完形法则连续性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四)完形法则相似性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五)完形法则接近性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六)完形法则共同命运、视觉伪装、异质同形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四、考核要求

(一)“图”与“地”理论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识记:“图”与“地”的概念

理解:“图”与“地”的通则

应用:影视穿帮镜头与“图”与“地”的关系

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图”与“地”的关系

影像创作中如何运用“图”与“地”的观念(视觉的分离、“图”与“地”

关系的重新诠释、视觉元素形式上的对比与冲突)

(二)完形法则封闭性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识记:封闭性的概念

齐加尼克效应的概念

理解:齐加尼克效应在影视创作中的运用

应用:影像创作中如何运用封闭性法则(开放与封闭的构图、画面内的形状与封闭性、前景处理与封闭性)

(三)完形法则连续性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识记:封闭性的概念

理解:封闭性与毕加索的画作

应用:影像创作中如何运用封闭性法则(利用某些障碍物来阻隔画面中的视觉主体、透明遮挡、反射的影像、画面内的线性结构与连续性)

(四)完形法则相似性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识记:相似性的概念

理解:运用相似性转场

应用:影像创作中如何运用相似性法则(对称式构图与相似性、视觉元素的相似性)(五)完形法则接近性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识记:接近性的概念

理解:画中画的作用

应用:影像创作中如何运用封闭性法则(主体元素的接近性、背景处理与接近性)(六)完形法则共同命运、视觉伪装、异质同形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识记:共同命运的概念

视觉伪装的概念

异质同形的概念

理解:摄影如何进行视觉伪装

应用:完形法则共同命运、视觉伪装、异质同形在影像创作中的运用

第三章视觉的分区处理与影像的构成分解

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本章讲述视觉的分区处理与影像的构成分解。要求学生在进行作品赏析的同时,了解影像的构成,并能够结合相关的实践训练,掌握和熟练使用这些构成原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方向

一、关于方向的认知特质——场依赖与场独立

1、方向的产生因素

(1)轴线

(2)视觉习惯

(3)主体向末梢

(4)固定点起始

2、不同方向的视觉效果

(1)水平轴线

(2)垂直轴线

(3)纵深轴线

(4)方向感缺失

第二节景别

一、景别的视觉机制与心理机制

二、不同景别的视觉效果

第三节角度

一、视点镜头

1、客观视角

2、主观视角

3、主观与客观视角的切换与转换

二、拍摄角度

1、最佳方面

2、俯角度

3、仰角度

4、透视缩短

第四节运动造型

一、运动镜头

1、推拉镜头

2、摇镜头

3、跟镜头

4、数字背景下运动镜头的变化与发展

二、剪辑

1、视觉原理与心理机制

2、知觉规律

3、“以往经验”的作用

4、视觉的连贯性

5、隧洞效应

第五节光线

一、光线的视觉原理

二、光线的造型语法

三、光线与影像的气质

第六节色彩

一、色彩的视觉特性

二、色彩的心理特性

三、考核知识点

(一)场依赖与场独立

(二)方向产生的因素

(三)景别的心理机制

(四)视点镜头

四、考核要求

(一)场依赖与场独立

识记:场依赖与场独立的概念

理解:场依赖与场独立形成的原因

应用:场依赖与场独立给影像创作带来的启示

(二)方向产生的因素

识记:轴线的概念

理解:轴线的分类

应用:画面中的方向产生的几种情况

(三)景别的心理机制

应用:景别的心理机制

第四章影像的力场

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本章讲述影像的力场,要求学生在进行作品赏析的同时,了解影像力场与影像创作的关

系,并能够结合相关的实践训练,掌握和熟练使用这些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影像力场及其性质

一、影像力场的创造

二、影像生成动力的原因和性质

第二节影像力场的具体运作

一、简化原理

二、平衡原理

三、逆简化原理

第三节影像力场与影像创作

一、影像力场与观众的联想

二、影像力场与影像所营造的气氛

三、影像力场与影像的知面与刺点

四、影像力场与影像的适度隐匿

第四节银屏的力场

一、形状——横长方形

二、方向——正面垂直

三、张力场

四、边线

五、内部

三、考核知识点

(一)影像力场与观众的联想

(二)影像力场与影像所营造的气氛

(三)影像力场与影像的知面与刺点

(四)影像力场与影像的适度隐匿

四、考核要求

(一)影像力场与观众的联想

识记:场的理论

理解:观众的联想

应用:广告摄影的道具选择

(二)影像力场与影像所营造的气氛

识记:气氛的概念

色彩给人的视觉心理效应

色彩的心理效应 一切以色彩为表现手段的创造活动,其意义都在于沟通某种色彩组合的视觉感受,使人产生一种心理的关系与共鸣。 一、色调------色彩视觉与心理的沟通 1、色调与色彩心理 色彩创作的意图表达首避免色彩感觉上的偏差,如果色彩感觉与表达的意图不符,无论怎样的配色,都会使人觉得不协调,而色彩会对人类心理产生影响,并在不知不觉中左右人们的情绪,这是得到普遍认可的事实。 色彩心理是人对所看到的色彩的视觉刺激和心理暗示产生的系列联想。鲜亮的红色、橙色和黄色能够令人精神振奋,而蓝色和绿色则能平静我们的情绪;高纯度的色彩给人们华丽、气派的感觉,而低纯度的色彩给人一种朴实、素雅质感,混入黑色和灰色的冷色调,其沉闷、压抑的色彩环境令人意志消沉和绝望的感觉。不管是色彩的冷与暖、湿与干、远与近、轻与重、弱与强、柔软与坚硬、华丽与朴素都通我们的视觉经验与心理联想有关,这些感觉偏向于物理感觉的印象,而不是物理的真实物象,是我们的心理作用产生的主观印象。 色彩与形状的关系: 色彩学家通过测试发现色彩以纯色出现时会和人的许多感觉发生联想,其中造型因素有不少联系。当某一形状与某以色彩有相同的心理作用时,他们就构成了表现方面的对应关系;比如:红色的稳定、重量和不透明性给人一种静止、厚实、强烈、大方的感觉,被认为具有正方形的特征;黄色则被认为同三角形有关,是人们把改色相明快、敏锐、活跃、爽快、利落、刺激的特点同三角形的尖锐感以及好斗和进取的精神结合在一起;蓝色的轻柔、柔和、寒冷、通透、飘渺,被联想为海洋或天空之色,他给人们的感觉是浮动不定的、变化万千,因此,能滚动的圆球则成了他的造型代号;橙色的安稳、敦厚、温和、不透明,使其具有长方形的特征;绿色的冷静、清凉、自然、宽坦,对应了六角形;紫色的温和、虚无、变换、神秘同椭圆形的特征相对应。 色彩与民族传统: 民族及环境文化也影响着人类对色彩的感知,这就使色彩赋予了象征性的意义:在西方的工业文化中,黑色象征着死亡,哀悼者都会穿黑的衣服;在古埃及人的眼里,黑色是与准备迎接新生是连接在一起的,而不是世俗生命的结束;西印度群岛的人们使用鲜艳的色彩来祭奠死亡,因为这实际上是庆祝死者进入一个更好的世界。在中国,死亡的颜色是白色,穿着未经染制的白色衣服是一种谦卑的表示;而子昂艺术创作中,白色通常是纯洁、高尚的代名词,象征着和平与宁静。淡粉色使人对温情和浪漫产生联想,而过度夸张的粉色有暗示了甜蜜与肉欲。所以色彩的象征意义在很大程度具有名族性和区域性。 色彩与情感的关系: 色彩同人的性格、情感有关。人们能够感受到色彩的情感,是因为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色彩世界中,积累了血多视觉经验,一旦知觉经验与外来色彩刺激产生一定的呼应时,就会在人的心理上引出某种情绪。比如,那些敏感的人喜欢红色,理性的人更加偏爱蓝色;性格外向的人喜欢暖色,而性格内向的人喜欢冷色;灰色因其代表着实用和理智,则被那些沉稳或保守的人喜爱;然而作为平衡,人们可能会被性格中所缺乏的特质的色彩所吸引。 红色:活力、力量、温暖、肉欲、坚持、愤怒、急躁、正能量等。 粉红:冷静、关怀、善意、爱情、无私、暧昧等。 橙色:喜悦、安全、创造力。 黄色:快乐、刺激、乐观、担心。

视觉心理学复习材料

1.什么是视知觉? 视觉器官——眼睛接受外界信息的刺激,并由大脑对这些刺激进行加工和解释,从而形成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认识。人类通过眼睛感知世界的过程叫做视知觉 2.什么是视觉心理学? 视觉心理学是建立在生物学、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大量试验的基础上,研究视知觉的心理过程,探索人类“看”的过程中如何积极主动地、有选择性、创造性的进行思维的规律。观看的活动是外部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与观看者主体的本性之间的相互作用。 3.人的视觉心理有哪些特征? (1)把握基本特征——形状 人类具有透过少数几个突出的知觉特征见出事物全貌的能力。形状是视觉把握事物的一个最基本的要素,它是事物的外部表象,也是我们视觉器官最容易把握的。 (2)以往经验的作用 新的知觉经验,总是与过去曾知觉到的各种形状的记忆痕迹相联系,过去的一些记忆痕迹总是在互相类似的基础上对新的视觉经验进行干扰。新的知觉经验与过去的形状记忆痕迹相联系,过去的记忆痕迹在相互类似的基础上对新的视觉经验进行干扰。在知觉模糊的形状时,还受语言提示的影响。个人的强烈需求也会使记忆痕迹对知觉产生强烈的影响。 4.什么是格式塔?它的主要理论是什么? 格式塔理论产生于20世纪的德国,是一个心理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惠特海默、珂勒、考夫卡、勒温。格式塔的德文意思是“形式、形状、方式、实质”。反对构造主义心理学关于“对物体的知觉是感知元素的组合”的观点。反对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只重视外在的经验完全忽视内在意识”的观点。知觉是有组织、结构和内在意义的一个整体。当人看到事物时,无须对组成这一事物的各个部分进行分别地分析然后再组合成整体的判断,而是能够直接整体把握事物的知觉结构。格式塔心理学也称为完形心理学。强调经验的重要性,更加重视意识的作用,主张知觉高于感觉的总合,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合性。 5.完形法则有哪些? 图与底;形的群化与整合;视觉平衡;恒常性 6.什么是错觉?错觉的分类有哪些? 错视觉是指在视觉感知与客观物理不一致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错视。错觉不是知觉的错误,而是在正常的知觉下产生出来的视差现象。分类有:不正确的直线、面积对比、明暗对比、不正确的角度、光效应、不存在的空间、图与底两视图。 7.什么是构图? 构图就是指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而如何把人、景、物安排在画面当中以获得最佳布局的方法 8.根据镜头与画面距离,有哪些景别分类?各自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远景:从远处拍摄,着重表现整体环境和气氛为目的的画面,人物和景物只起到点缀作用; (1)易于表现整个环境和总体气势,不利于交代具体情节和细部。(2)适合表现自然景观和群众活动场面。

1.1 剪辑的视觉心理学基础

1.1剪辑的视觉心理 学基础

第一章、认识剪辑 第一节、剪辑的视觉心理学基础 见过电影拷贝的人都知道,记录在胶片上的只是一幅幅静态的图片,然而在这些电影胶片通过放映设备投射到大银幕上时,观众却看到了具有时间连续性的、一连串流畅的运动影像。当然,在步入数字时代之后,更为常见的是电脑剪辑台上的数字版剪辑素材,而它们由一幅幅静态的图片构成。当这些素材正常播放的时候,我们依然看见了具有连续性的流畅影像。那么,影像为什么可以动起来?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电影电视是创造幻觉的机器,它创造了现实的幻觉,而不是现实本身。电影电视能够通过剪辑将系列镜头、段落等组合为一个观众能够理解的完整作品,正是依赖于视听媒介的幻觉性,它的本质是:看起来象是真的一样的幻象。创作者之所有能够在屏幕上创造运动,观众之所以能在屏幕上看到运动,依靠的就是幻觉。幻觉,也是剪辑之所以成立的视觉心理学基础。 1 2 3 4 图1、选自《天堂电影院》(电影)片段截图 在影像的播放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屏幕上看到了运动。也就是说,单幅画面上表现出事件或者动作的基本要点,经过剪辑、制作和播放,最终引起了观众的连续性运动幻觉。这种连续性运动幻觉之所以成立,将素材进行重

新裁剪并重新连接的剪辑工作为什么没有打断这种幻觉,都是我们在讨论剪辑之前必须确认的重要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明白影视的视听素材为什么可以剪辑,也即剪辑这种机制存在的合理性问题。它的答案无法在画面中找到,而隐藏在观看这些画面的观众心中,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观众为什么能够认同剪辑。 第一节幻觉:剪辑的视觉生理基础 苏联美学家M.图洛斯卡娅认为“艺术运动永远是越来越接近事实,下一个阶段总是比前阶段更真,更接近现实”(转引自《中国应用电视学》,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2页)。影视是迄今为止最真实的艺术,她不仅能逼真地再现生活中静态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而且还能真实地纪录运动中的 飞禽走兽。然而这种“逼真性”和“运动性”的特征都是建立在幻觉的基础上的。“可以说,电影是创造幻觉的机器,它创造的是现实的幻觉,但不是现实本身。但是,由于电影运动的最基础的幻觉就吻合人的视觉机制本身所具备的天生固有的功能,因此它对人的视听感知产生十分独特的作用。”(周传基:《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版,第21页) 幻觉是指在某种因素的诱导或暗示下产生的虚假、不真实的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无论16格/秒的电影或者是24格/秒的电影还是25帧/秒的电视,它们都是以间歇运动来造成运动幻觉。银幕上并不存在真正的运动,因为每格画面都是静态的,但是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看到了运动,后者说看到了运动幻觉。 雨果·闵斯特堡在分析观看电影的视觉、心理经验时指出:“电影里的运动,不过是运动的暗示,动的观念在相当程度上是我们自身反应的产物。”(转引黄磊磊:《电影语言学导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爱因汉姆同意

视觉心理学正式版

1.眼睛的构造包括:角膜、晶状体和虹膜。 2.眼睛与135相机的比较: ①篇幅:视网膜的直径与135mm胶片上的24mm画面宽度大致相同。 ②焦距:35mm摄影机的标准镜头焦距通常为50mm左右而眼睛的焦距一般约为17mm。 ③视角:短焦距结合弧形视网膜形成的视角约为180°而摄影机的一般视角仅为50° 左右。 ④景深:眼睛的短焦距还能产生较大的景深,由于景深的大小与焦距的平方成反比, 因此在同样相对光孔下,眼睛的景深约是摄影机标准镜头的九倍 ⑤瞳孔光圈:瞳孔的大小主要根据景物的亮度不同而变化,但也会因兴趣与情绪的不 同而略有变动同事,当眼睛对着较近物体进行聚焦是瞳孔会变小,与简单摄影机镜 头一样眼睛的视觉系统也有许多缺陷,如球面差、色差、彗差及像散,由各种像差 引起的清晰度的降低会随瞳孔的缩小而减少,但由衍射引起的清晰度的降低却会随 瞳孔的缩小而增加。当瞳孔处在大约4mm(f/4)大小时,所见影像最清晰,而照相机 的最佳光圈是f8左右。 3.视网膜:眼睛后部的衬膜,包括感光杆,感光锥和神经细胞网络。 4.适应性:视觉系统对环境的调整过程,如随着照明度的提高而降低敏感度。 5.眼睛适应过程中的黑暗适应性:黑暗适应的曲线中,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增加,眼睛对 光的敏感度越来越高,曲线课分为两段,从开始到7、8分钟的时候是锥体细胞负责,但此时锥体细胞的敏感度欲达到极限,所以曲线略趋平缓,杆体细胞的敏感度下降得非常慢,但是在7、8分钟的时候,敏感度变得比椎体细胞高。所以改由椎体细胞接手,负责黑暗中的视觉,大约30分钟的时候,杆体细胞的敏感度也达到了极限,所以曲线再度平缓。 6.感光细胞层----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杆体细胞:在低亮度环境下反应明暗的亮度讯息, 提供“黑白”的单色视觉形象。锥体细胞:含有三种分别对红、绿、蓝感光的不同色素,提供“彩色”的知觉判断。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不仅在外形不同,在视网膜上锥体细胞与杆体细胞也不是均匀分布。 7.三种视觉范围: 暗光视觉:在低亮度的黑暗环境下,只有杆体细胞进行视觉反应。 亮光视觉:在非常明亮的照明环境下,只有锥体细胞进行的视觉反应。 中等视觉:一般正常的室内照明环境下。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两者同时发挥作用的视觉范围。 8.视知觉是由视知觉刺激和视觉系统互动所产生。视觉系统主要分成三大部分包括眼睛、 侧膝核(LGN),最后到达大脑视觉皮质层。 9.后像:当眼前出现的短暂视觉刺激被迅速移去之后,眼睛将会持续大约1/4的时间,仍 然可以看到与一出刺激相近似的视觉残像。分为正后像(呈像颜色与刺激相同)与负后像(呈像颜色与刺激为互补色)。 10.色彩适应:视觉系统中的一种调节过程,眼睛看某一颜色会是对该颜色的敏感度降低, 而对其补色的敏感度则明显提高。 11.彩色视觉:光线是视觉刺激的来源,但是人眼可见得光线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已—波长 400—700nm的部分。 12.立体视觉、双目视觉:一般而言,具有两只眼睛的动物有比较宽阔的视野范围,任何眼 前的物体都会被左右双眼同事觉察,在每只眼睛的视网膜上产生各自独立的影像,形成所谓的双眼视觉。 13.感觉:人类对于物理刺激的直接反应,而接受到刺激的人诠释感觉的结果,便形成知觉。

《视觉心理学》课程考试试题.

《视觉心理学》课程考试试题 考试内容: 期末考试采用提交作品的方式,对作品的创 意与实施进行阐述。 要求学生根据《视觉心理学》课程所学习的相关完形法则以及摄影师营造美感的视觉策略拍摄四幅作品,并对作品的创意、构思、拍摄状况和创作心得进行阐述,字数不少于800字。 递交作品四幅,要求是:电子版照片,并注明拍摄条件和拍摄时。作品以DVD格式文件上交。

1、充分理解、学会运用完形法则与视觉 策略,占50% ; 作品阐述思路清晰,论述清楚,能够体现对 本课程所学内容的理解,占20%。 此部分要求填在 《结课作品分析报告》。《结课作品分析报 告》 填好后,请打上自己的名字。 《结课作品分析报告》见下页。 注意事项: 1、考生须将电子版照片刻在一张 DVD 光盘上,同时用 标签纸 将考生的学习中心、学号、姓名等信息贴于光盘表面,未贴标签 纸或者标签纸丢失造成不能确认考试成绩的由学生本人自己承 担。 2作品形式新颖, 10%; 3、内涵丰富, 10%; 4、 技术指标合格, 10% 。 口 号

2、考生须在答卷封面上与明学号、姓名及所在学习中心,并与《结课作品分析报告》装订在一起。答卷封面见第三页(请考生下载打印,并按照此封面样式完成答卷)。 3、请考生务必于本学期课程考试时( 旦)将答卷交到当地学习中心,逾期不交者,考试成绩以0分计。 结课作品分析报告 创作/ 制作说明(如创作构思、制作设备、软件使用等,可另加作品 学生姓名 班级类型、题目 课程课程教师名称编号姓名 开 课20 —20学 学年第学期 期 2009年4月16日至20 学生签名请打上名字日期

视觉心理学结课论文

视觉心理学结课论文 通过完成几张作业的练习,以及老师的详细讲解让我对视觉的认识,以及心理的把握,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仅热爱上了这门课程,而且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美感受到了很大的启示。。通过视觉心理学的学习让我感觉到这是一门庞大的课程,涵盖了很多知识的体系,尽管这是一门偏向理论性的知识,但我感觉到它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我们现实生活与实践运用当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下面我就这门课程中印象最为深刻的知识点,艺术大师。以及自己完成作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包括感悟做一分析。 在学习中我发现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或多或少的存在些经验主义以及主观臆断,当我们进行理性的分析后,我们会认识到错误,这是我理解的视错觉,有意思的是,在艺术创作的活动和审美的活动中有时恰恰需要利用视错觉,。比如有这样的图示,使你一会儿看到一个老妇,一会儿看到一个少女。如果把老妇像的眼睛看成耳朵就成少女,把少女的颈部看成嘴巴,耳朵看成眼睛就成老妇显然,作者独具匠心,艺术的创新和审美的新异观常常是与视错觉密切相关的。透过鲜花丛所看到的月亮仿佛是“开满鲜花的月亮”了。 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还提到了均衡这一概念,我觉得它对我们以后的设计道路影响很大的一个名词在设计上,均衡感相 当重要。一个均衡的构图与造型、方向、位置等因素都息息相 关,不容有任何更改,且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一个没

有均衡的构图,每个因素看起来都是毫无目地的碰巧凑合,无 关紧要的可有可无,因为我们做设计师为人类服务的,只有当 我们的作品在知觉上达到均衡,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一种舒适的 体验时,才能称之为合格的设计,对于我们平面设计来说,更 是尤为重要,构图的均衡,直接影响作品的整体效果。决定作 品的美感 在课程的最初,认识了视觉原理,了解了感觉和知觉的生理基础,以及知觉历程,知觉的组织原则,影响知觉的因素,对知觉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它是人对于客观事物能迅速获得清 晰的感知,知觉的选择依赖于个人的兴趣态度。 在这门课程中,留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艺术大师为埃舍尔,了解了他的不可能世界。他的一些作品,在三维空间里游戏,明明是想二楼上去的楼梯,不知为什么却返回了一楼,鸟儿在不断的变化中,不知什么时候却又突然变成了鱼儿,这些就是埃舍尔描绘的空间,具有不可思议的魔力,征服着人们的心灵。他的作品已经构成了一个自足而丰富的世界,对于埃舍尔的不可能世界,一般人或许往往把他们当做一幅幅有趣又奇特的画面。而学者们却可以在这些作品中得到启发,从而广泛的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在学习麦比乌斯圈时就提到这个概念被广泛的应用到建筑,艺术,工业,生产中,运用这个原理可以建造立交桥和道路,进而避免了车辆行人的拥堵。所以埃舍尔原理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这些都激起了我对埃舍尔思维成就成长经历等一系列问题的兴

心理学考研考点详解:形状知觉

心理学考研考点详解:形状知觉 心理学的知识点多而零碎,同学们对于心理学中的基础知识和概念一定要掌握。以下为普通心理学:知觉部分,一起来学习吧! 心理学考研考点详解:形状知觉 (一)形状的特征分析 许多心理学家相信,对形的识别开始于对原始特征的分析与检测。这些原始特征包括点、线条、角度、朝向和运动等。视觉系统对这些特征的检测是自动的,无需意识的努力。对图形的原始特征的分析,是由视觉系统的特征检测器来完成的。 (二)轮廓与图形 图形可以定义为视野中的一个面积,它是借助可见的轮廓而从其余部分分离出来的。因此,在图形中,轮廓代表了图形及其背景的一个分界面,它是在视野中邻近的成分出现明度或颜色的突然变化时出现的。 一个物体的轮廓,不仅受空间上邻近的其他物体轮廓的影响,而且也受时间上前后出现的物体轮廓的影响。这种现象叫轮廓的掩蔽或图形掩蔽。它说明人们在知觉物体形状时,轮廓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的。 当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轮廓,这种轮廓叫主观轮廓或错觉轮廓。主观轮廓表现了视觉系统的一个特点:当视野中出现不完整因素时,视觉系统就倾向于把它们完整起来,变成比较简单、稳定、正规化的图形。也有人认为,主观轮廓是由于明度对比产生的。 (三)图形的组成 视野中的哪些成分容易结合为一个图形从20世纪初以来,心理学对这一问题进行过一系列研究,提出了图形组织的一些原则,如邻近性、相似性、对称性、良好连续、共同命运、封闭、线条方向和简单性等。 (四)图形识别 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到的图形是什么,叫做图形识别。这是形状知觉中比特征分析更高的一个阶段。人对图形的识别不仅依赖于当前输入的信息,而且依赖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期待。 (五)注意在图形知觉中的作用 人脑是如何将不同的特征联合在一起的问题是形状知觉中的重要问题,这在神经科学和心理学中叫特征捆绑问题。现代的一些研究认为,在特征整合中注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没有注意参加时,特征可能是游离的,因而可能出现错误的结合;在注意的参与下,人们可能知觉到事物的整体。 关于凯程: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

视觉心理学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视觉心理学课程代码:01191 2014年10月版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视觉心理学》是摄影专业基础课,即应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来分析人接受和处理视觉信息的过程。视觉心理学理论的运用,可以指导摄影者从观众视觉接受和知觉形成的角度出发,来改善影像造型,让画面更加符合观众的接受心理。 课程主要讨论视觉心理的基本概念,不同的研究角度,理论学派,研究方法以及应用视觉心理学的范畴,课程分为基本理论论述、探讨与应用研究等三部分。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课程要求学生在进行作品赏析的同时,了解视觉的基本规律,并能够结合相关的实践训练,掌握和熟练使用这些视觉规律和法则。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试目标 导论 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导论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格式塔的概念、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主要内容,从而对格式塔心理学有基本的认识。 二、课程内容 (一)解题 (二)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三)问题的缘起与主旨 三、考核知识点 (一)格式塔的概念 (二)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主要内容 四、考核要求 识记:格式塔的概念 理解: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影像形成的生理基础与知觉基础 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本章将讲述“影像形成的生理基础与知觉基础”——探讨眼睛的光学结构、眼睛与照相机、摄影机的比较,诸多视觉的生理现象,以及影像形成的知觉基础。学习本章,要求把握眼睛的生理构造、视觉的生理现象、影像形成的知觉基础、人睛与照相机、摄影机的比较。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影像形成的生理基础 1、人眼与照相机、摄影机 (1)从相机的镜头、调焦、光圈、滤镜等几方面与人眼进行比较 (2)肉眼与135小型相机相比较,所具有的光学规格 (3)视觉形成的过程:我们能清楚地看见外界影像,是因为当凝视某外界物体时,光线由该物体反射并投入眼球。眼球聚焦,使影像能适当地落于视网膜上。 (4)视网膜的构成 (5)杆体细胞与椎体细胞在视网膜上的分布(中央小窝与盲点) 2、视觉的生理现象 (1)眼动 (2)双眼视觉 (3)适应 (4)视觉后像与似动运动 第二节影像形成的知觉基础 1、视觉信息的处理模式 2、知觉的恒定性 (1)感觉 (2)知觉 (3)尺寸的恒定性 (4)形状的恒定性 (5)色彩与亮度的恒定性 (6)影响恒定性的因素 (7)畸变与像差 3、空间辨识

视觉心理学.doc

《视觉心理学》自考考试大纲 Ⅰ.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视觉心理学》课程是摄影专业基础课,它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视觉心理学基本规律,并且在实践中运用这些规律,了解如何使一张照片变得有趣、如何让观众对自己拍的照片产生感动的反应。课程主要讨论视觉心理的基本概念,不同的研究角度,理论学派,研究方法以及应用视觉心理学的范畴,课程分为基本理论论述探讨与应用研究等三部分。 课程要求学生在进行作品赏析的同时,了解视觉的基本规律,并能够结合相关的实践训练,掌握和熟练使用这些视觉规律和法则。 Ⅱ. 课程内容与考试目标 视觉的生理系统 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本章将讲述《视觉心理学》课程绪论以及视觉的生理系统——探讨眼睛的光学结构、大脑神经元组合,以及介绍诸多视觉的生理现象。学习本章,要求把握眼睛的生理构造、视神经的回路系统以及视觉的生理现象。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绪论 (一)、课程目的 介绍课程设置的目的及课程特点。 (二)、课程内容 介绍课程本课程分为三个部份: (1)视觉的生理系统——探讨眼睛的光学结构、神经元组合和特性侦测器的效用,以及介绍诸多视觉的生理现象。 (2)人类的知觉系统——介绍各种知觉的现象及视觉讯息的处理模式。 (3)影像与完形研究——探讨视觉场之观念、各种完形法则、完形训练以及符号学评析摄影影像的方法等等。 (三)、参考资料 介绍课程学习方法以及参考书目。 第二节眼睛的生理构造 (一)、生物的视觉起源 低等生物的眼睛效用十分简单;直到生物演化到高级阶段,才出现构造精密复杂、能够清晰成像的眼睛,才产生了能够辨析形状、色彩、细节和明暗的“视觉”。(二)、眼睛VS照相机 从篇幅、焦距、视角、景深、光圈几个角度分析对比眼睛与照相机的区别。 (三)、肉眼的光学规格 肉眼与135小型相机相比较,所具有的光学规格。 第三节:脑与神经系统 (一)、神经的效用 神经具有以下三种效用:1、负责连接外界的刺激;2、管理从肌肉或器官作出的反应;3、将1、2两种系统整合,同时负责传导的效用。 (二)、神经细胞 神经细胞是基本的单细胞,有树状突、细胞体与轴突三部分组成,它们也被称为神经元。神经细胞有其自身特点。 (三)、神经系统的结构 人的神经网络可以分成中央神经系统与周边神经系统两大类。 (四)、脑 脑部分为后脑、中脑与前脑,各有其不同的效用与特点。 (五)、脑之侧化 解剖学上将外观相近的左右半脑,却具有各不同的效用,称之为脑的侧化现象。摄影学习者需不断加强自己的弱势半脑,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有进步。 第四节:视网膜 (一)、视网膜的构造 视网膜是接收视觉刺激的第一站,由眼球外围往轴心方向包含了五层细胞:感光细胞层、水平细胞、两极细胞、无轴突细胞、以及节细胞。光讯号在接受器转为电讯号后,经由节细胞的轴突送出眼睛至下一站─侧膝核LGN,这些轴突在送出眼睛之前集结成束,形成视神经。 视网膜的结构及连结方式的探索,最早可追溯至卡哈尔的研究,他当时用染剂染色,可清楚见到视网膜不同神经元的构造与连结方式。 (二)、视觉形成的原理 我们能清楚地看见外界影像,是因为当凝视某外界物体时,光线由该物体反射并投入眼球。眼球聚焦,使影像能适当地落于视网膜上。 (三)、感光细胞层─锥体细胞与杆体细胞 杆体细胞——在低亮度环境下反映明暗的亮度讯息,提供“黑白”的单色视觉形象。 锥体细胞——含有三种分别对红、绿、蓝感光的不同色素,提供“彩色”的知觉判断。 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不仅在外形不同,在视网膜上锥体细胞与杆体细胞也不是均匀分布。 (四)、三种视觉范围 暗视觉——在低亮度的黑暗环境下,只有杆体细胞进行的视觉反应。

视觉心理学文献综述

视觉心理学国内外研究综述 前言 心理学家卡夫卡于1925年曾为心理学下过一个定义:心理学是探讨生物和外界环境接触时产生相应“行为”的科学。而“行为”则包含两种意义:一是具象可观的反应,如说话、动作或可以量测之生理变化;二是抽象不可观的反应,如人内在的动机、情绪、思考、知觉等等。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可说是内外兼具,涵盖了人类所有可观、不可观的心理活动历程与表现,因此它是研究个体行为与心智历程,经过缜密观察与测量而建立的科学。由卡夫卡的定义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视觉心理学,他是探讨生物和外界环境接触时由视觉及相关行为产生的相应“知觉”反应的科学。 视觉心理学是一个细化的分类,它是指外界影像通过视觉器官引起的心理机理反应,是一个有外在向内在的过程。这一过程比较复杂,二者在相互联接并发生转化时建立起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视觉心理学的特性主要包括:固有优越性、聚焦区域、尺寸大小、距离远近、运动模糊、运动视差和磁滞现象等七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固有优越性、聚焦区域、运动视差磁滞现象这四个方面来综述国内外基于视觉心理学的交通安全研究。 1.固有优越性 固有优越性是指某些类型的物体具有“天生的”相对重要性。视觉最先选取的东西往往是环境中最为突出的东西,由于有机体的需要是由眼睛调节的,对于一种运动的,即使是很微弱的,离注意中心点很远的,都会使生物以闪电般的速度对其做出反应。当某种东西出现或消失,或从一个地方到达另外一个地方,或形状、大小、色彩、亮度、材质等发生变化时,人们都会依据这个原理选择进入视线的物体:朱红丽在《视觉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浅谈》中提出感兴趣的东西往往更容易进入视野;运动的物体比静止物体更容易让人发现;明亮的色彩比昏暗的色彩更容易进入人的视线;陌生新奇的事物比熟悉的事物更容易吸引人的眼球;具有光亮材质的物体比粗糙的物体更容易进入人的视线;有节奏和韵律

01191视觉心理学考试大纲

01191视觉心理学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视觉心理学》课程是摄影专业基础课,它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视觉心理学基本规律,并且在实践中运用这些规律,了解如何使一张照片变得有趣、如何让观众对拍摄的照片产生感动的反应。课程主要讨论视觉心理的基本概念,不同的研究角度,理论学派,研究方法以及应用视觉心理学的范畴,课程分为基本理论论述、探讨与应用研究等三部分。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课程要求学生在进行作品赏析的同时,了解视觉的基本规律,并能够结合相关的实践训练,掌握和熟练使用这些视觉规律和法则。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试目标 第一章视觉的生理系统 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本章将讲述《视觉心理学》课程绪论以及视觉的生理系统——探讨眼睛的光学结构、大脑神经元组合,以及介绍诸多视觉的生理现象。学习本章,要求把握眼睛的生理构造、视神经的回路系统以及视觉的生理现象。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绪论 一、课程目的 介绍课程设置的目的及课程特点。 二、课程内容 介绍课程本课程分为三个部份: 1、视觉的生理系统——探讨眼睛的光学结构、神经元组合和特性侦测器的功能,以及介绍诸多视觉的生理现象。 2、人类的知觉系统——介绍各种知觉的现象及视觉讯息的处理模式。 3、影像与完形研究——探讨视觉场的观念、各种完形法则、完形训练以及符号学评析摄影影像的方法等等。 三、参考资料 介绍课程学习方法以及参考书目。 第二节眼睛的生理构造 一、生物的视觉起源 低等生物的眼睛功能十分简单;直到生物演化到高级阶段,才出现构造精密复杂、能够清晰成像的眼睛,才产生了能够辨析形状、色彩、细节和明暗的“视觉”。 二、眼睛VS照相机 从篇幅、焦距、视角、景深、光圈等几个角度分析对比眼睛与照相机的区别。 三、肉眼的光学规格 肉眼与135小型相机相比较,所具有的光学规格。 第三节脑与神经系统

剪辑的视觉心理学基础

第一章、认识剪辑 第一节、剪辑的视觉心理学基础 见过电影拷贝的人都知道,记录在胶片上的只是一幅幅静态的图片,然而在这些电影胶片通过放映设备投射到大银幕上时,观众却看到了具有时间连续性的、一连串流畅的运动影像。当然,在步入数字时代之后,更为常见的是电脑剪辑台上的数字版剪辑素材,而它们由一幅幅静态的图片构成。当这些素材正常播放的时候,我们依然看见了具有连续性的流畅影像。那么,影像为什么可以动起来?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电影电视是创造幻觉的机器,它创造了现实的幻觉,而不是现实本身。电影电视能够通过剪辑将系列镜头、段落等组合为一个观众能够理解的完整作品,正是依赖于视听媒介的幻觉性,它的本质是:看起来象是真的一样的幻象。创作者之所有能够在屏幕上创造运动,观众之所以能在屏幕上看到运动,依靠的就是幻觉。幻觉,也是剪辑之所以成立的视觉心理学基础。 1 2 3 4 在影像的播放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屏幕上看到了运动。也就是说,单幅画面上表现出事件或者动作的基本要点,经过剪辑、制作和播放,最终引起了观众的连续性运动幻觉。这种连续性运动幻觉之所以成立,将素材进行重新裁剪并重新连接的剪辑工作为什么没有打断这种幻觉,都是我们在讨论剪辑之前必须确认的重要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明白影视的视听素材为什么可以剪辑,也即剪辑这种机制存在的合理性问题。它的答案无法在画面中找到,而隐藏在观看这些画面的观众心中,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观众为什么能够认同剪辑。 第一节幻觉:剪辑的视觉生理基础 苏联美学家M.图洛斯卡娅认为“艺术运动永远是越来越接近事实,下一个阶段总是比前阶段更真,更接近现实”(转引自《中国应用电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2页)。影视是迄今为止最真实的艺术,她不仅能逼真地再现生活中静态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而且还能真实地纪录运动中的飞禽走兽。然而这种“逼真性”和“运动性”的特征都是建立在幻觉的基础上的。“可以说,电影是创造幻觉的机器,它创造的是现实的幻觉,但不是现实本身。但是,由于电影运动的最基础的幻觉就吻合人的视觉机制本身所具备的天生固有的功能,因此它对人的视听感知产生十分独特的作用。”(周传基:《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版,第21页) 幻觉是指在某种因素的诱导或暗示下产生的虚假、不真实的感觉(视觉、听

视觉心理学

科目名称:视觉心理学(visual percep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时间:文化资传91学年度第1学期,星期,第节 授课老师:唐大仑助理教授 授课目标: 人类有百分之八十的经验来自于视觉,因此从视觉管道来认识人类行为,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但是人的视觉感受与行为不纯然是心理作用,有些感觉来自于神经生理的活动,有些是经验习来的,许多因素共同影响了吾人的视觉感受。课程中将一一分析这些因素的影响力,介绍许多视觉分析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能理解并实作出一些作品来。 The major objective of the course is for the student to develop the ability to effectively use the study of psychology and visual perception to gain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visual arts. 本课程对学生的实质帮助: 1.对于想出国进修的同学,本课程学分将有助于申请国外相关研究所。 2.对于想就业的同学,有些视觉呈现的软硬件技术也可以迅速派上用场。 授课方式: 1.讲课: 2.报告:最多二人一组,期末展示报告。 授课进度表: 参考数据: 1.上课讲义 2.艺术与视觉心理学,Rudolf Arnheim着,李长俊译(节译本)。 3.刘思量着,艺术心理学-艺术与创造,艺术家出版社 4.Paul Martin Lester原著,李文端等人翻译,视觉传播,双叶 5.请踊跃在大传系网心理学讨论区中发表心得 视觉生理参考数据: 1.视觉生理-关于眼球的部分 2.关于颜色本质的通俗评论 视觉心理参考数据: 1.中正大学心理系的视觉教材 2.关于摄影的视觉意义 3.海报上光对视觉的影响

《普通心理学》:知觉的种类

《普通心理学》:知觉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知觉进行不同的分类。根据知觉是更正确,可将知觉分为正确的知觉和错误的知觉。根据知觉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感受器的不同,可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可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一、物体知觉 物体知觉就是对物的知觉,对自然界中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种种现象的知觉。任何事物都具有空间、时间和运动的特性,因而物体知觉又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对客观世界三维特性的知觉,具体指物体大小、距离、形状和方位等在头脑中的反映。空间知觉是一种较复杂的知觉,需要人的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分析器的联合活动来实现。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空间知觉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学习汉语拼音、汉字时,需要正确辨别上下、左右,否则难以顺利地掌握汉字的结构和识别汉语拼音;下楼梯时,如果我们不知道有几个台阶、每个台阶有

多高,就容易摔倒。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与距离知觉、方位知觉等。 形状知觉指对物体的轮廓和边界的整体知觉。形状知觉是人类和动物共同具有的知觉能力,但人类的形状知觉能力比动物的更高级,因为人类能识别文字。形状知觉是靠视觉、触觉、运动觉来实现的。我们可以通过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视线沿物体轮廓移动时的眼球运动、手指触摸物体边沿等,产生形状知觉。 大小知觉指对物体长短、面积和体积大小的知觉。依靠视觉获得的大小知觉,决定于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影的大小和观察者与物体之间的距离。在距离相等的条件下,投影越大,则物体越大;投影越小,则物体越小。在投影不变的情况下,距离越远,则物体越大;距离越近,则物体越小。大小知觉还受个体对物体的熟悉程度、周围物体的参照的影响。对熟悉物体的大小知觉不随观察距离、视网膜投影的改变而改变。对某个物体的大小知觉也会因该周围参照物的不同而改变。 对物体深度和距离的判断可以依据的线索很多,如小的物体似乎远些,大的物体似乎近些;被遮挡的物体远些;远处的物体看起来模糊,能看到的细节少;远的物体显得灰暗,近的物体色彩鲜明;看近物时,双眼视线向正中聚合,看远物时,双眼视线近似平行等。我们还可以通过立体镜来了解深度知觉。 人依靠视觉、听觉、运动觉等来判断方位,这种能力是后天形成的。依靠视觉进行方位判断必须借助参照物。参照物可以是自己的身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视觉设计

必修课程论文 题目: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视觉设计学院 (系):艺术与设计学院 课程名称:视觉艺术设计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视觉设计 一、视觉和视觉设计 1、人类视觉规律 人们都说“眼见为实”,然而,事实证明我们最为信任的眼睛在很多时候都蒙蔽了我们,我们的双眼就像是颠倒黑白的机器,人们眼睛看到的图像投射到视网膜上的成像变成了颠倒的,正的变成倒的,上面的变成下面的。之所以我们印象中看到的事物是正常的,那是因为我们的大脑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将视网膜上颠倒的图像重新纠正了过来,这样一来我们真正的可以“正视”事物。 事实上,我们眼睛看到的东西不仅仅是在视网膜和大脑之间的连接环节中蒙蔽了我们,甚至是在我们真正经过大脑分析后看到的事物中,依然存在这种现象,就像是当我们长期在灯火通明的环境中,而当突然间将我们置身在黑暗中时,我们的眼睛马上失去视觉能力,而随着我们的眼睛渐渐适应了黑暗的环境,我们的眼睛又渐渐恢复视力,又可以看见一些事物,这其实就是我们的视觉适应能力,但是眼睛一开始却欺骗了我们。从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类似这样的例子,于是我们不得不怀疑我们真的可以完全相信我们的眼睛吗? 2、视觉设计概述 基于以上的疑问,作为设计师,这样的问题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既然眼睛如此巧妙地“欺骗”着我们,那我们在做视觉设计的时候,到底应该如何处理,才能将设计师真正的设计意图准确传递给受众呢?他们的眼睛真的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吗? 科学证明,人类所获得的信息有80%是来自视觉,因而作为以传递特定信息为目的的设计活动,更应注意科学处理这些视觉信息,最终将其准确传达给受众,这种处理方式,实际上就是广义的视觉设计。 是在这样一个信息多元化时代,人们接收的信息越来越多,甚至越来越复杂,如何在这样一个信息传递高度发展的时代,将错综复杂的信息更有效更准确的传递给受众成为设计师的责任和义务,视觉设计的设计方式有众多,在这里我主要针对以人类视觉心理为根据的艺术设计方式。 二、视觉艺术设计心理分析 1、视知觉 所谓的视知觉是指视网膜接收到视觉图像刺激后,继而传输到大脑中,由大脑接收和辨识的过程,由此可见,视知觉实际上包含了接收和认知两个部分,首先,借助光的媒介,眼球可以察觉到物象的存在,在这个环节,我们眼睛看到的有时并不一定就是我们真正辨认的信息。在次之后,要知道眼睛看到的物象到底是什么,有怎样的意义等等内容,则是由大脑的辨认分析后得出的信息,这个环节上也正是我们在进行视觉设计的时候需要注意的。 2、从心理学角度处理视觉设计 基于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在进行视觉设计活动的时候,需要学会利用人的视知觉心理,并以艺术化的手法合理处理视觉信息。在这里,我将列举几个典型设计心理学理论,并分析如何利用这些心理,合理的处理视觉信息。 1)视觉整体性,也就是所谓的格式塔完形现象,即整体不等于且大于部分之和,而人们的视觉认知总是趋于完整性,任何“形”,都是经过大脑的重组,解构之后而形成的。这种认知正是在是视知觉的第二个环节中完成的,我们眼睛看到的事物经过大脑的处理,最终形成了另一种形态,而合理处理这种形态正是我们进行视觉设计活动所需要探究的。 这种视觉整体性现象主要可以表现为正负形、接近性或连续性、封闭性、相似性、同型论、同方向运动等现象。

2016心理学考研考点详解:形状知觉

2016心理学考研考点详解:形状知觉 心理学的知识点多而零碎,同学们对于心理学中的基础知识和概念一定要掌握。以下为普通心理学:知觉部分,一起来学习吧! 2016心理学考研考点详解:形状知觉 (一)形状的特征分析 许多心理学家相信,对形的识别开始于对原始特征的分析与检测。这些原始特征包括点、线条、角度、朝向和运动等。视觉系统对这些特征的检测是自动的,无需意识的努力。对图形的原始特征的分析,是由视觉系统的特征检测器来完成的。 (二)轮廓与图形 图形可以定义为视野中的一个面积,它是借助可见的轮廓而从其余部分分离出来的。因此,在图形中,轮廓代表了图形及其背景的一个分界面,它是在视野中邻近的成分出现明度或颜色的突然变化时出现的。 一个物体的轮廓,不仅受空间上邻近的其他物体轮廓的影响,而且也受时间上前后出现的物体轮廓的影响。这种现象叫轮廓的掩蔽或图形掩蔽。它说明人们在知觉物体形状时,轮廓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的。 当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轮廓,这种轮廓叫主观轮廓或错觉轮廓。主观轮廓表现了视觉系统的一个特点:当视野中出现不完整因素时,视觉系统就倾向于把它们完整起来,变成比较简单、稳定、正规化的图形。也有人认为,主观轮廓是由于明度对比产生的。 (三)图形的组成 视野中的哪些成分容易结合为一个图形从20世纪初以来,心理学对这一问题进行过一系列研究,提出了图形组织的一些原则,如邻近性、相似性、对称性、良好连续、共同命运、封闭、线条方向和简单性等。 (四)图形识别 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到的图形是什么,叫做图形识别。这是形状知觉中比特征分析更高的一个阶段。人对图形的识别不仅依赖于当前输入的信息,而且依赖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期待。 (五)注意在图形知觉中的作用 人脑是如何将不同的特征联合在一起的问题是形状知觉中的重要问题,这在神经科学和心理学中叫特征捆绑问题。现代的一些研究认为,在特征整合中注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没有注意参加时,特征可能是游离的,因而可能出现错误的结合;在注意的参与下,人们可能知觉到事物的整体。 关于凯程: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色彩给人的视觉心理效应

色彩得心理效应 一切以色彩为表现手段得创造活动,其意义都在于沟通某种色彩组合得视觉感受,使人产生一种心理得关系与共鸣。 一、色调------色彩视觉与心理得沟通 1、色调与色彩心理 色彩创作得意图表达首避免色彩感觉上得偏差,如果色彩感觉与表达得意图不符,无论怎样得配色,都会使人觉得不协调,而色彩会对人类心理产生影响,并在不知不觉中左右人们得情绪,这就是得到普遍认可得事实。 色彩心理就是人对所瞧到得色彩得视觉刺激与心理暗示产生得系列联想。鲜亮得红色、橙色与黄色能够令人精神振奋,而蓝色与绿色则能平静我们得情绪;高纯度得色彩给人们华丽、气派得感觉,而低纯度得色彩给人一种朴实、素雅质感,混入黑色与灰色得冷色调,其沉闷、压抑得色彩环境令人意志消沉与绝望得感觉。不管就是色彩得冷与暖、湿与干、远与近、轻与重、弱与强、柔软与坚硬、华丽与朴素都通我们得视觉经验与心理联想有关,这些感觉偏向于物理感觉得印象,而不就是物理得真实物象,就是我们得心理作用产生得主观印象。 色彩与形状得关系: 色彩学家通过测试发现色彩以纯色出现时会与人得许多感觉发生联想,其中造型因素有不少联系。当某一形状与某以色彩有相同得心理作用时,她们就构成了表现方面得对应关系;比如:红色得稳定、重量与不透明性给人一种静止、厚实、强烈、大方得感觉,被认为具有正方形得特征;黄色则被认为同三角形有关,就是人们把改色相明快、敏锐、活跃、爽快、利落、刺激得特点同三角形得尖锐感以及好斗与进取得精神结合在一起;蓝色得轻柔、柔与、寒冷、通透、飘渺,被联想为海洋或天空之色,她给人们得感觉就是浮动不定得、变化万千,因此,能滚动得圆球则成了她得造型代号;橙色得安稳、敦厚、温与、不透明,使其具有长方形得特征;绿色得冷静、清凉、自然、宽坦,对应了六角形;紫色得温与、虚无、变换、神秘同椭圆形得特征相对应。 色彩与民族传统: 民族及环境文化也影响着人类对色彩得感知,这就使色彩赋予了象征性得意义:在西方得工业文化中,黑色象征着死亡,哀悼者都会穿黑得衣服;在古埃及人得眼里,黑色就是与准备迎接新生就是连接在一起得,而不就是世俗生命得结束;西印度群岛得人们使用鲜艳得色彩来祭奠死亡,因为这实际上就是庆祝死者进入一个更好得世界。在中国,死亡得颜色就是白色,穿着未经染制得白色衣服就是一种谦卑得表示;而子昂艺术创作中,白色通常就是纯洁、高尚得代名词,象征着与平与宁静。淡粉色使人对温情与浪漫产生联想,而过度夸张得粉色有暗示了甜蜜与肉欲。所以色彩得象征意义在很大程度具有名族性与区域性。 色彩与情感得关系: 色彩同人得性格、情感有关。人们能够感受到色彩得情感,就是因为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色彩世界中,积累了血多视觉经验,一旦知觉经验与外来色彩刺激产生一定得呼应时,就会在人得心理上引出某种情绪。比如,那些敏感得人喜欢红色,理性得人更加偏爱蓝色;性格外向得人喜欢暖色,而性格内向得人喜欢冷色;灰色因其代表着实用与理智,则被那些沉稳或保守得人喜爱;然而作为平衡,人们可能会被性格中所缺乏得特质得色彩所吸引。 红色:活力、力量、温暖、肉欲、坚持、愤怒、急躁、正能量等。 粉红:冷静、关怀、善意、爱情、无私、暧昧等。 橙色:喜悦、安全、创造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