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物理与生物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从而培养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人类听到声音的“物理过程”。
2.骨导的原理。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声音,我们凭借耳朵听到声音,那么,你知道耳朵通过什么途径感知声音呢?
二、进行新课
1.我们是怎样听见声音的——耳朵的构造
出示人耳的构造挂图:这就是我们的耳朵,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出示课件“耳朵”)
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导致耳聋。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神经性耳聋;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鼓膜、听小骨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非神经性耳聋。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失去听觉,我们每一位健康的人应该关心、帮助残疾人,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使这些人恢复听觉。
活动一: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边,听音叉的声音。
问:用手指将耳朵堵住,再听音叉的声音。你感觉怎么样呢?(学生实验)
问:用手指将自己的耳朵堵住,把振动音叉的尾部先后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看看能否听到音叉的声音?(学生分组操作。把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上,能“听到”较弱的声音,把音叉放在牙齿上体验,“听到”的声音较强。) 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物理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利用骨传导来听声音。例如: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他的这种对音乐的执着和刚强的意志,真让我们健康人为之震撼。
2、双耳效应与立体声
实际中我们如何来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呢?
通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眼睛来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如果将你的双眼蒙上,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吗?再把你的一只耳朵堵上,再试一试(出示录像资料)。
由于人有两只耳朵,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音响设备都是双声道立体声或多声道立体声,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让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人们平常听到的声音是立体的。要想重现舞台上的立体声,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把两只话筒放在左右不同的位置(相当于人的两只耳朵),用两条线路分别放大两路声音信号,然后通过左右两个扬声器播放出来,这样,就会感到不同的声音是从不同的位置传来的,这就是常说的双声道立体声。
如果想得到更好的立体声音效果,可以在声源的四周多放几只话筒,在听众的四周对应地多放几只扬声器,这样听众就会感到声音来自四面八方,立体效果就更好。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音传播的两种途径:
(1)空气传导
(2)骨传导
2.双耳效应
四、布置作业
查阅资料了解双声道立体声。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态,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知道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的含义,并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过程,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的基本技能和科学探究的步骤。
2. 使学生能够通过图象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理解固体熔化和液体凝固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养成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体会交流合作的重要和成果共享的喜悦
【教学重点】
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温度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晶体熔化时吸热而温度不变。
【教学准备】
教师用:
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200ml)、水、试管、温度计、海波、蜡、萘、铁、铜、铝、玻璃、橡胶、塑料、松香、沥青、多媒体等。
学生用:
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200ml)、水、试管、温度计、海波、蜡、萘、铁、铜、铝、玻璃、橡胶、塑料、松香、沥青等——5组。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新课讲授
1.物态变化
2.熔化和凝固
——实验目的
——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活动情境设置】
天气热的时候,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儿就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这是为什么呢?
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我们从这节课开
始就来学习物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物态变化。
同学们猜一猜,固、液、气之间可能有哪些状态之间的转化呢?
【提出问题】
1.冰熔化成水需要什么条件呢?不同的物质熔化时温度会如何变化呢?
2.随着什么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3.什么是物态变化?
【总结并过渡】
先探究固态和液态间的变化,那么,
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什么变化?
2.液态到固态又叫什么变化?
结合生活中冰的熔化过程,想一想,冰的熔化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的物质熔化时温度将会如何变化?
【实验目的】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
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中,温度的
变化规律相同吗?
【猜想假设】
1.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中,温度
可能会升高? 多媒体展示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