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孕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影响探讨

合集下载

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

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

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产后盆底肌是女性生殖系统特有的肌肉群,分布在盆腔内,对女性的生殖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孕期和分娩的影响,许多产妇在分娩后出现盆底肌功能不全,影响了生理和心理的健康。

因此,产后盆底肌的康复一直是产后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护理干预进行评价。

一、护理干预包括以下方面:1.盆底肌功能评估:通过盆底肌收缩的强弱、持续时间、恢复时间、肌肉张力等评估方法,全面了解产妇盆底肌功能状况,并为制定个体化康复方案提供依据。

2.盆底肌功能训练:通过不同方式的盆底肌收缩训练,提高盆底肌的张力和收缩力度,加强盆底肌对膀胱、肛门和子宫的支撑作用。

3.生活方式指导:针对产妇生活中容易出现的盆底肌损伤情况,如咳嗽、打喷嚏、久坐、提重物等,通过倡导改变行为方式和调整坐姿体位等方式,减少盆底肌的损伤。

4.饮食指导:针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和产后体质调整的需要,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加速盆底肌的康复,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

5.心理支持:产妇在分娩后身心状态容易受到影响,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需要专业的护理人员关注和支持。

二、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2. 盆底肌功能训练:多数产妇能够在两个月内完成盆底肌练习,并且多数人在一个月后的随访中仍保持了良好的盆底肌功能。

4. 饮食指导:指导产妇合理饮食,盆底肌得到了较好的营养补充,有助于其康复。

5. 心理支持:对焦虑和抑郁的产妇进行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关注,产妇得到了身心的舒缓和治疗。

综上所述,在护理干预方面,针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方面的护理干预措施全面且合理,能有效的提高产妇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

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

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
产后盆底肌康复对于产妇的身体恢复和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护理干预是一种重要的手段,旨在帮助产后妇女通过正确的护理措施和方法,促进盆底肌肉的恢复,提高盆底肌力,改善生殖器官的支持功能。

本文将评价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

护理干预能够提供全面的卫生教育。

通过教育产妇正确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如何正确清洁会阴部,并告知产妇产后恶露的正常排出情况,这些能够减少感染的发生。

护士还可以教导产妇产后如何正确使用撕裂和切口处的冲洗器具,以及如何正确进行会阴温水座浴等,这些措施有助于加快创面的愈合。

护理干预能够提供有效的运动指导。

产后适当的运动对于盆底肌康复非常重要。

护士可以教授产妇如何正确进行盆底肌肉训练,例如骨盆底提肛运动、骨盆底松弛运动等。

这些运动能够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提高盆底肌的张力,改善骨盆底的支持功能,从而预防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

护理干预还能够提供心理支持。

产妇在产后康复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身体和心理问题,如产后抑郁症、性功能障碍等。

护士能够通过与产妇的交流和倾听,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和建议,帮助产妇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强自我信心,促进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顺利进行。

护理干预还能够提供产后恢复的指导和帮助。

护士可以教导产妇如何正确进行坐姿、站姿和行走等,以避免产后肌肉过度疲劳和不当使用。

护士还能够针对不同产妇的个别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帮助产妇更好地进行盆底肌肉的康复锻炼。

护理干预措施对妇女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

护理干预措施对妇女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

护理干预措施对妇女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干预措施对妇女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

方法60例产后护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化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护理干预措施。

比较两组患者的盆底康复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3个月后的盆底肌力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对性生活的满意度90%高于对照组的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护理干预措施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妇女产后盆底功能的康复效果,也能够强化产妇的盆底肌力以及对于性生活的满意程度,值得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护理干预措施;妇女产后;盆底功能;影响女性盆底功能障碍这一疾病是指患者盆底内的支持结构发生了功能障碍、损伤、缺损,表现为性障碍、子宫脱垂、尿失禁等疾病。

女性由于盆底手术、分娩、缺乏雌激素、妊娠等原因都可能会引发这一疾病。

从当前的现状来看,产妇出现这一疾病的整体趋势还在持续的上升,急需社会及医护人员的重视。

其不仅对于患者的身心素质产生较大的危害,也会降低产妇的工作与生活质量。

根据当前的临床效果显示,将护理干预这一措施加以适当的采用,能够对其盆底功能加以进一步的改善,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本研究探究护理干预措施对妇女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5~8月在本院进行产后护理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

对照组患者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28.5±6.5)岁,懷孕周期37~42周。

观察组患者年龄22~33岁,平均年龄(27.5±5.5)岁,怀孕周期37~42周。

产妇均为单胎初产且未出现急性、慢性、合并症等传染疾病。

两组患者年龄、怀孕周期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Kegel训练护理干预对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的影响

Kegel训练护理干预对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的影响

Kegel训练护理干预对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的影响1.1 Kegel训练对盆底肌功能的改善Kegel训练是一种通过收缩和放松盆底肌来加强盆底肌力量的方法。

在产后,盆底肌往往因为生理变化而变得松弛,导致尿失禁、性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

通过长期坚持Kegel训练,可以有效地加强盆底肌肌力,改善盆底肌功能,减轻尿失禁等症状。

除了盆底肌力量的增加,Kegel训练还可以帮助产妇提高盆底肌的协调性。

在生产过程中,盆底肌往往需要进行快速而精准的收缩放松动作,以帮助胎儿顺利通过产道。

许多产妇在生产后由于盆底肌的松弛,导致盆底肌的协调性下降。

而Kegel训练可以帮助产妇重新建立对盆底肌的控制,提高盆底肌的协调性,从而减少盆底肌功能障碍的发生。

二、护理干预对Kegel训练的影响2.1 护士的指导作用护士在产后护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她们可以通过对产妇进行Kegel训练的指导和教育,帮助产妇正确掌握Kegel训练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训练的效果。

护士还可以对产妇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帮助她们认识到盆底肌功能的重要性,增强她们坚持训练的信心。

在产后康复过程中,产妇往往因为各种原因而难以坚持Kegel训练。

而护士可以通过定期的复查和监督,督促产妇坚持训练,保证训练的效果。

护士还可以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确保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往往会给产妇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和困扰,影响她们的生活质量。

而护士可以通过与产妇的交流和沟通,及时发现并解决产妇在训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扰,给予她们必要的心理支持,帮助她们坚持训练,克服困难。

三、建议3.1 加强对产妇的宣传教育针对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的普遍问题,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加强对产妇的宣传教育,提高她们对盆底肌功能的重视和意识。

加强对Kegel训练的宣传和普及,鼓励产妇在生产后积极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预防和减少盆底肌功能障碍的发生。

3.2 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护理人员在产后护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她们的专业水平和护理技能直接影响到产妇的康复效果。

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

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

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产后盆底肌康复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护理干预措施,促进产妇的盆底肌肉恢复功能,预防和改善盆底肌肉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

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涉及到多个方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评价。

1. 促进产后盆底肌肉功能的恢复:护理干预通过针对产妇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妇科科护理、个性化的康复体操等,可以有效地促进盆底肌肉的恢复功能。

2. 预防和改善盆底肌功能障碍:护理干预包括提供生活指导、教育产妇正确的姿势和行为,指导产妇进行盆底肌肉训练等,可以预防和改善盆底肌功能障碍,减少尿失禁和性功能障碍的发生。

3. 提高生活质量:护理干预使产妇的盆底肌恢复更加迅速和有效,可以减少因盆底肌功能不全而对日常生活、社交活动等所带来的影响,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

1. 风险评估和干预措施:护理干预前需要对产妇进行风险评估,了解产妇的身体状况和康复需求,以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措施,以保证干预过程的安全性。

2. 监测和反馈机制:护理干预过程中需要对产妇进行监测和观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干预调整,同时需要建立反馈机制,与产妇和医疗团队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干预效果。

1. 护理干预的操作性:护理干预应具有操作性,即方便产妇理解和接受,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配合产妇的日常活动和生活习惯,以提高盆底肌肉康复的效果。

2. 干预措施的科学性:护理干预应符合医学原理,应基于临床研究的证据,科学有效。

干预措施的科学性能够增强产妇对干预的信心和持续性。

四、护理干预的实施过程评价1. 专业护理团队:护理干预需要具备专业的护理团队,包括妇产科护士、康复医师等,他们能够根据产妇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干预计划,并进行细致入微的护理工作。

2. 护理措施的综合性和连续性:护理干预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干预措施,如按摩、体操、教育指导等。

同时需要保持连续性,结合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长期跟踪和干预,以提高盆底肌肉康复的效果。

护理干预对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
c e t e t un ton o p te s w ih e v c foo an r sor he f c i f a int t p l i l r,ale a e m id a d lvit l n mod r t e i o a s e a e ut rne pr l p e, a n— ha e va i a i e i e e nc g n ltght nng d gr e,i pr ve s xua ua iy oflf . m o e 1q lt ie
te s wih p l i l o e bi t ton Re ut I 40 a i n s ,83 ate t e e c e , t u e r t int t e vc fo r r ha l a i . i s ls n 1 p te t p in s w r ur d he c r a e
月~21 0 2年 3月 间在 我 院 进 行 盆 底 康 复 治 疗 的 1 0例 盆 底 功 能 障 碍 患 者 进 行 诸 如 盆 底 保 护 的 健 康 教 4 育 、 底 功 能检 测 、 盆 阴道 哑铃 训 练 等 护 理 干 预 治 疗 , 并观 察 患 者 盆 底 康 复 治 疗 后 的 临床 效 果 。结 果 1 0 4 例 患者中有 8 3例 患 者 得 到 治 愈 , 治愈 率 为 5 . 8 ; 有 效 例 数 为 1 4例 , 9 2 总 2 总有 效 率 为 8 . 7 ; 效 为 8 5% 无 1 例 , 效 率 为 l. 3 。 结 论 6 无 14 对 产后 盆 底 功 能 障 碍 患 者 采 取 积 极 地 护 理 干预 治疗 , 以有 效 恢 复 患 可 者 盆 底 功 能 , 轻 轻 度 及 中度 子 宫 脱 垂 , 道 紧 缩度 增 强 , 生 活质 量提 高 。 减 阴 性

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

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

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产后盆底肌康复是指在分娩后通过一系列的护理干预措施以促进盆底肌肉的功能恢复。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由于下段生殖道受到挤压和牵拉的影响,盆底肌肉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松弛和损伤,导致盆腔器官的功能障碍,如尿失禁、性生活质量下降等。

产后盆底肌康复至关重要。

过去的研究表明,产后护理干预对于产妇盆底肌康复具有积极的效果。

一项纵向研究发现,产后立即进行盆底肌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盆底肌肉力量和功能,减少尿失禁的发生率。

护理干预的内容包括盆底肌肉锻炼、生活习惯调整和心理支持等。

通过有针对性的锻炼,可以加强盆底肌肉的收缩力和耐力,提高肌肉的张力和弹性。

护理干预还包括生活习惯的调整,如避免长时间站立、劳累和便秘等,以减少盆底肌肉过度用力和压力,有助于肌肉的恢复和修复。

通过心理支持,可以减少产妇因生理和心理变化而导致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康复效果。

当前对于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仍存在一定的争议。

一些研究认为,护理干预对于盆底肌康复的影响并不明显。

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发现,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在盆底肌肉力量、尿失禁发生率和性生活质量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这可能与护理干预的内容和方法不够全面和科学有关,或者是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在进行护理干预时,应综合考虑产妇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包括科学的锻炼方法、生活习惯的调整和心理支持等。

还需要长期的跟踪观察和评估,以获得更准确和可靠的效果评价。

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

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

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一、护理干预的内容和方法1.教育介入方法针对产妇的盆底肌康复知识缺乏的状况,护理干预通过教育介入的方式,向产妇全面地介绍盆底肌的结构、功能及预防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的措施,提高产妇对盆底肌康复的认知程度。

2.生理铺垫方法产后盆底肌康复时需要运用一定的生理知识,护理干预通过生理铺垫方法帮助产妇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知识,包括盆腔解剖结构、生理变化、肌肉功能特征及其对生殖系统的影响等。

3.行为改变方法产后盆底肌康复需要产妇改变日常的行为习惯,采用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护理干预对此进行指导,如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减少饮酒等对盆底肌康复不利的行为,以及正确地使用卫生巾和维持正确姿势等。

4.运动和体位方法盆底肌练习是产后盆底肌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干预通过指导产妇进行盆底肌的锻炼,如骆驼蹲、侧卧,及时纠正产妇在运动中出现的问题,帮助产妇调整呼吸、运用肌肉力量等。

二、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1.提高产妇对盆底肌康复的认知程度通过护理干预,产妇能够全面了解盆底肌康复的重要性和练习的方法,大大增加了产妇的盆底肌康复意识,提高了盆底肌康复的效果。

2.促进产妇盆底肌功能的恢复护理干预对产妇的盆底肌功能进行全面、系统的干预,可以有效地帮助产妇提高盆底肌的张力和收缩力度,改善产后盆底肌松弛、尿失禁等不良症状,促进产妇盆底肌功能的恢复。

3.改善产妇的生活质量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会给产妇的生活带来一系列的困扰,包括尿失禁、性生活质量下降等,通过护理干预帮助产妇有效地恢复盆底肌功能,可以明显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

三、结论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有着显著的效果,可以提高产妇的盆底肌康复意识、促进产妇盆底肌功能的恢复、改善产妇的生活质量。

因此,在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时,适当地采用护理干预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升康复效果的展现。

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

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

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1. 引言1.1 背景介绍目前关于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尚不够全面和系统,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有必要对护理干预在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和评估,以进一步完善护理干预的方法和手段,提高产妇的康复效果。

本研究旨在探讨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并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价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

通过对护理干预在产后盆底肌康复中的作用、方法与手段、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分析,旨在探讨护理干预在产后盆底肌康复中的应用情况及效果,并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本研究的结果,将进一步揭示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重要性,为未来研究方向提供借鉴,从而推动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领域的发展。

希望本研究能够为提高产妇生活质量、促进妇女健康发挥积极作用。

1.3 研究意义对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进行评价,不仅有助于验证护理干预在该领域中的实际效果,也可以为进一步开展护理干预研究提供参考。

通过评价护理干预的效果,可以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促进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恢复和健康。

研究护理干预相关因素对产后盆底肌功能的影响,有助于发现影响干预效果的因素,进一步提高护理干预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本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探讨护理干预对产妇盆底肌康复的效果,更在于为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2. 正文2.1 护理干预在产后盆底肌康复中的作用护理干预在产后盆底肌康复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产后盆底肌的功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容易出现松弛、无力、疼痛等问题。

护理干预可以通过合理的指导和帮助,帮助产妇及时恢复盆底肌的功能,预防和治疗相关问题。

具体来说,护理干预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发挥作用:护士可以提供产后盆底肌锻炼的指导。

通过正确的锻炼方法和频率,帮助产妇有效地恢复盆底肌的力量和功能。

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

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

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关注产后恢复。

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它不仅可以预防和改善女性盆底问题,也有利于产后心理调整和家庭幸福。

护理干预在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对其效果进行评价。

首先,护理干预可以通过教育宣传的方式增加孕产妇的盆底保健意识,例如告知产妇什么是盆底肌,产后如何保健,如何预防盆底肌的松弛和失控等等。

其次,护理干预还可以针对不同的产妇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如按摩、理疗、运动疗法等等。

最后,护理干预还可以通过对产妇心理状态的关注和疏导,减轻产妇的紧张和焦虑,提高其抵抗力和恢复力。

护理干预是一种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综合性干预措施,其实践效果具有显著性和长期性。

据研究表明,护理干预可以显著地提高产妇盆底肌的力度和紧张度,减少盆底肌松弛和失控的发生率。

同时,护理干预还可以明显地改善产妇的心理状态,降低产后抑郁、焦虑和不安全感等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

例如在一个护理干预实验中,研究者对500名产妇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盆底肌康复护理干预,其中包括盆底肌训练、按摩、心理干预等多种方法。

研究结果表明,经过6个月的护理干预,大约90%的产妇盆底肌恢复到了正常水平,并且产后抑郁、焦虑等负面心理症状都得到了显著地改善。

三、护理干预的注意事项虽然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有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个性化干预。

护理干预需要根据产妇的需求和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干预,不能一刀切。

2. 专业医学指导。

护士需要具备丰富的生理学、康复学和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以便在实践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3. 定期复查和评估。

产妇的身体状况和需求是有变化的,护士需要在干预过程中定期为产妇进行身体评估和康复效果的评估。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是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作用不仅局限于盆底肌的恢复,还可以促进产妇心理健康和家庭幸福。

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

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

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产后盆底肌康复一直是关注的热门话题,而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也备受关注。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产后盆底肌康复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表明,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起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对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进行评价,并结合相关研究和实践情况进行分析。

一、护理干预对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意义1. 专业的护理指导产后盆底肌康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康复训练和指导,护理人员可以通过专业的护理指导,对产妇进行盆底肌锻炼的方法和技巧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指导,帮助产妇正确地进行盆底肌训练,提高盆底肌的力量和灵活性。

2. 康复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可以通过专业的护理措施,如盆底肌按摩、热敷、理疗等手段,帮助产妇减轻盆底肌的疲劳和紧张度,缓解盆底肌的肌肉疼痛和不适感,促进盆底肌组织的修复和康复。

3. 心理护理支持产后盆底肌康复不仅需要身体上的训练和指导,还需要心理护理的支持。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开展产后康复心理支持小组、心理咨询等活动,帮助产妇调整心态,重塑自信,增强对盆底肌康复的信心和决心。

1. 盆底肌功能恢复情况通过对护理干预进行的实践观察和研究调查发现,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是明显的,能够促进盆底肌功能的恢复,提高盆底肌的力量和灵活性,改善盆底肌的肌肉张力和协调性,减轻盆底肌的疲劳和紧张度,降低盆底肌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2. 盆底肌功能障碍症状改善情况经过一定期限的护理干预,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的症状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如尿失禁、阴道脱垂、性生活质量降低等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产妇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3. 产妇满意度评价在实践过程中,护理人员还对产妇进行了满意度评价,发现大部分产妇对护理干预效果表示满意,认为护理干预对产后盆底肌康复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对护理人员和护理工作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和感谢。

尽管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验证和认可,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护理干预的方法和手段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护理干预的培训和推广还需要加大力度和宣传等。

护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心理状况及盆底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心理状况及盆底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心理状况及盆底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影响[摘要]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心理状态以及盆底功能康复依从性的影响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名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

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盆底肌康复护理依从性,护理前后的负性情绪评分,护理前后的盆底状况,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观察组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的阴道静息压力、盆底疼痛评分、盆底肌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的一般健康、情感职能、体力功能、活动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初产妇通过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初产妇的心理状况,提升盆底功能以及护理依从性,影响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 综合护理干预;初产妇;心理状况;盆底功能;康复护理依从性妊娠和分娩是女人特有的一个生理时期,在生产过程中,会对盆底支持功能,结构产生一定程度的损害。

目前,临床上多采取手术法、物理疗法和药物疗法等方法进行治疗,虽然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但术后复发率依然很高,尤其是初产妇。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近年来,大部分医护人员都更加注重提高产妇护理质量,因此,产妇的产后盆底功能和康复训练依从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消极情绪也得到了缓解[1]。

本研究选择2020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10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全面的护理干预。

现将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本次研究中,随机选取本院100名初产妇,并将她们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的初产妇年龄在22至3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46±1.65)岁;平均孕周为(38.66±1.22)周。

观察组的初产妇年龄在23至3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49±1.35)岁;平均孕周为(38.59±1.24)周。

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

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

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育年龄的逐渐提前,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已成为女性健康的一大难题。

因此,盆底肌康复已成为产妇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评价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

一、护理干预的概念护理干预是指通过专业的护理人员对病人进行全面、系统、个性化的护理,以达到预期的治疗和康复效果。

护理干预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涉及诊断、规划、实施和评价等多个环节,旨在激发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二、盆底肌康复的现状盆底肌康复是一种常规的康复治疗手段,旨在通过锻炼盆底肌,哺乳、生育以及老年等因素导致的盆底肌功能障碍。

然而,由于盆底肌是人体内部重要的支撑结构,其功能紊乱往往会导致多种症状,如尿失禁等。

因此,如何实施有效的盆底肌康复至关重要。

目前,国内外均有多项盆底肌康复方案,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电刺激、针灸等。

但这些方案的效果参差不齐,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护理干预不仅可以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还可以为盆底肌康复提供有效的支持。

护理干预的主要作用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评估和监测。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监测,了解其盆底肌运动情况、尿失禁情况、排便情况等,为盆底肌康复计划提供有效的支持。

2.指导和支持。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指导和支持,帮助患者正确地执行盆底肌锻炼和训练计划,增强其自我管理能力,促进盆底肌功能的恢复。

3.教育和宣传。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教育和宣传,帮助患者了解盆底肌康复的重要性,提高其对盆底肌康复的重视和自我管理能力。

1.明显的治疗效果。

护理干预可以通过科学的评估和监测,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指导,促进盆底肌功能的恢复,从而达到明显的治疗效果。

2.高效的治疗方案。

护理干预可以为盆底肌康复提供全面和个性化的服务,针对不同患者的情况和需要,实施高效的治疗方案,提高盆底肌康复的成功率。

总之,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提供全面、个性化的服务,提高康复效果和长期管理效果,是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

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

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一、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影响1.改善产妇生活质量护理干预能够通过生活方式的指导,教会产妇正确的排便、排尿姿势和用力方式,有效改善盆底肌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研究表明,参与护理干预的产妇在盆底肌康复方面的生活质量明显更高,自我评估得分更高,对产后恢复的满意度更高。

2.提高盆底肌力量护理干预通过给予产妇一系列的运动指导,帮助其学习和实施盆底肌锻炼操,增加盆底肌收缩与放松的次数和力度,提高盆底肌力量。

研究表明,护理干预组的产妇在盆底肌力量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后恢复的效果更好。

3.预防盆底脏器脱垂等疾病护理干预通过教育产妇正确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提高产妇对盆底肌的认识和保护意识,预防盆底脏器脱垂等疾病的发生。

研究表明,护理干预组的盆底脏器脱垂等疾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二、护理干预的方法1.康复指导护理干预通过为产妇提供康复指导,包括生活习惯的指导、正确的排便、排尿姿势和用力方式的指导,帮助产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恢复盆底肌功能。

2.盆底肌锻炼指导护理干预通过为产妇提供盆底肌锻炼指导,包括盆底肌锻炼操的教学、正确的锻炼方式和时间的指导,帮助产妇正确地进行盆底肌锻炼,提高盆底肌力量。

3.心理支持护理干预通过提供心理支持,包括情绪疏导、心理咨询等方式,帮助产妇应对和缓解因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提升产妇的自信和积极性。

三、护理干预效果的评价1.患者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参与护理干预的产妇进行满意度的评估,得出产妇对护理干预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的结论。

2.盆底肌力评估通过盆底肌力评估工具,如女性尿失禁生活质量评估量表(ICIQ-SF)、盆底活动度评估等工具,对产妇盆底肌力量进行评估,得出护理干预组的盆底肌力量高于对照组的结论。

3.并发症发生率评估通过统计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产妇在盆底脏器脱垂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得出护理干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的结论。

系统化康复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研究

系统化康复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研究

系统化康复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盆底功能康复是产妇产后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盆底肌肉的松弛和膀胱、子宫、直肠等腹腔脏器的下垂是盆底功能障碍最主要的表现。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盆底肌肉会受到明显的损伤,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会导致盆底功能障碍,甚至影响生活质量。

目前,盆底功能康复在产后护理中逐渐受到重视,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研究背景显示,系统化康复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康复具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系统化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加强盆底肌肉的力量,提高盆底肌肉的收缩和控制能力,从而改善盆底功能。

系统化康复护理干预还可以帮助产妇建立正确的盆底保护意识和行为习惯,促进盆底功能的康复和健康。

本研究旨在探讨系统化康复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具体影响,为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系统化康复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为产妇的康复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

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如康复训练、营养指导、心理支持等,可以促进产妇盆底功能的恢复,减少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提高产妇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验证系统化康复护理干预在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康复中的有效性,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为产妇提供更好的康复服务。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有望进一步完善产后康复护理模式,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康复时间,降低医疗成本,提升产妇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2. 正文2.1 盆底功能康复的重要性盆底功能康复是产妇产后非常重要的一项治疗工作。

产妇在生产过程中会受到盆底肌肉和组织的挤压拉伸,容易造成盆底肌肉的疲劳和损伤。

如果不及时进行康复治疗,可能会导致盆底肌肉功能障碍,进而引发多种妇科问题,如尿失禁、盆腔脱垂等。

及时进行盆底功能康复是非常必要的。

盆底功能康复可以帮助产妇恢复盆底肌肉的张力和功能,增强盆底支撑力,减少盆底肌肉的疲劳和松弛,避免盆底脏器下垂等问题的发生。

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

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

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产后盆底肌康复是保障产妇生殖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疗效不仅关系到妇女本人的生殖健康,还直接影响着新生儿的健康。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将护理干预作为产后盆底肌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关注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对于指导产后康复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护理干预的内容护理干预的内容主要包括产后盆底肌康复知识教育、盆底肌力评估、针灸、电刺激、运动干预等方面。

其中,产后盆底肌康复知识教育是护理干预的基础,通过针对不同产妇的个性化教育,使其了解产后盆底肌康复的重要性、方法、注意事项等,从而增强其对盆底肌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盆底肌力评估可通过对产妇盆底肌力量的检查,确定其盆底肌发力状态,进而制订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此外,针灸、电刺激、运动干预等方式也是护理干预中常用的方法,通过针灸、电刺激等手段,激活盆底肌,增强其肌力;通过有针对性的运动干预,帮助产妇恢复盆底肌的正常功能。

2.效果评价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分娩方式、孕次、产后康复时间等。

研究表明,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产妇盆底肌力量和功能,促进盆底肌康复。

具体来说,护理干预后,产妇盆底肌力量明显增强,尤其是针灸、电刺激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效果更为显著。

此外,综合干预(包括知识教育、柔性体操、瘦身护理、按摩等多种手段)对产妇的盆底肌健康恢复也非常有效,能够明显降低盆底肌松弛、排尿失禁等不良症状的发生率。

3.注意事项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中,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需要根据产妇的年龄、分娩方式、孕次、产后康复时间等因素,制订个性化的康复计划,确保康复效果。

其次,护理干预需要配合产后营养调理,使体内物质充足,从而为盆底肌的恢复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此外,护理干预还需要与其他治疗手段相结合,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以达到更好的产后康复效果。

综上,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具有重要作用,可通过教育、肌力评估、针灸、电刺激、运动干预等多种手段,提高产妇盆底肌力量和功能,促进产妇身体健康。

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

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

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产后盆底肌康复对产妇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护理干预手段也被应用在产后盆底肌康复中。

本文将对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进行评价。

产后盆底肌康复的重要性产后盆底肌康复是指产妇在分娩后通过一系列的锻炼和治疗手段,恢复盆底肌群的功能和力量。

盆底肌群的健康对于维持女性生殖系统的正常功能和保持尿潴留的正常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绝大多数的产妇在分娩后都会出现盆底肌群的松弛和功能障碍,这给她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护理干预是指在护理保健领域对患者的各种干预措施,包括护理操作、教育指导和心理支持等。

在产后盆底肌康复中,护理干预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一系列专业的护理手段帮助产妇恢复盆底肌群的功能和力量。

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康复护理操作。

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按摩、理疗和康复运动等手段帮助产妇加强盆底肌群的力量和功能。

护理人员还可以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护理方案,以更好地满足产妇的康复需求。

护理干预还包括康复教育指导。

通过给产妇提供盆底肌康复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使她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盆底肌康复的重要性和方法,从而更好地参与康复治疗。

护理人员还可以通过教育指导的方式帮助产妇克服康复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提高康复效果。

护理干预还包括产后心理支持。

分娩后的产妇在情绪上往往比较敏感和脆弱,因此护理人员需要给予她们更多的心理支持和关怀。

只有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产妇才能更好地配合盆底肌康复的治疗,并取得更好的效果。

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提高产妇的盆底肌群的功能和力量。

通过一系列的专业护理操作和康复运动,护理人员可以有效地帮助产妇加强盆底肌群的力量和功能,从而改善盆底肌群的松弛和功能障碍,提高盆底肌康复的效果。

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

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

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评价【摘要】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问题,影响着产妇的生活质量。

本文旨在评价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并分析影响因素及未来研究方向。

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正文部分包括护理干预的定义内容、在产后盆底肌康复中的作用,以及对其效果的评价。

结论部分强调了护理干预在产妇盆底肌康复中的重要性,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及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产后妇女提供更有效的康复方式,改善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产妇、盆底肌、护理干预、产后康复、效果评价、影响因素、未来研究方向、重要性、总结与展望、研究结论、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是产妇常见的健康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尿失禁、排尿困难、盆腔脏器脱垂等症状,严重影响产妇的生活质量。

研究表明,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的发生与产程中的盆底肌组织受损、激素水平变化、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产妇在分娩后,盆底肌组织往往会出现松弛、断裂等情况,因此需进行相应的康复和护理干预措施。

目前,护理干预已成为产后盆底肌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护理干预,产妇可以获得有效的盆底肌功能恢复和保护,降低盆底肌功能障碍的风险。

护理人员在产后盆底肌康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通过指导产妇进行盆底肌锻炼、保持正确的姿势、改善生活习惯等方式,帮助产妇实现盆底肌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旨在评价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探讨护理干预在产妇盆底肌康复中的作用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高产妇盆底肌功能的康复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评价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效果,探讨护理干预在盆底肌康复中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康复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包括通过系统分析护理干预在盆底肌康复中的作用机制,评估不同护理干预方式对产妇盆底肌功能的影响,为产后盆底康复护理提供指导和借鉴。

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护理干预效果的因素,为未来实施更有效的护理干预提供参考。

产后综合康复干预对产妇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研究

产后综合康复干预对产妇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研究

产后综合康复干预对产妇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研究目的就产后综合康复干预对产妇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的进行探讨研究。

方法随机选择我院接收的100例产妇,结合对应采取的不同护理干预手段划分成两个小组,对照组50例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50例采取综合康复干预,就两个组别护理效果进行观察比较。

结果研究组阴道收缩压(37.4±3.6)cm H2O、阴道收缩持续时间(5.7±1.1)s、阴道静息压(37.1±2.8)cm H2O,对照组(30.3±3.3)cm H2O、(4.1±0.8)s、阴道静息压(29.3±2.9)cm H2O,两组之间差异明显(P <0.05)。

结论产后综合康复应用于产妇盆底功能康复效果理想,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标签:产后综合康复;产妇;盆底功能本次研究选择我院接收的100例产妇,分别采取常规护理与综合康复干预,旨在为产妇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工作开展提供必要参考依据,研究内容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时间区间我院接收的100例产妇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结合对应采取的不同护理干预手段划分成两个研究小组。

研究组50例产妇中,年龄范21~35岁,平均年龄(27.7±4.6)岁;孕周36~42周,平均孕周(38.7±1.6)岁。

研究组50例产妇中,年龄范围22~36岁,平均年龄(28.1±4.5)岁;孕周36~43周,平均孕周(38.3±1.5)岁。

两组研究对象各項一般信息未有显著不同,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诸如遵医嘱开展各项操作,合理用药,调节饮食,确保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等。

研究组采取综合康复干预,包括:1)穴位按摩。

食指放置于产妇切口部位予以按摩,确保动作轻缓适中;中指放置于引导后方穹窿位置,朝下对耻骨尾骨肌进行按压,手指缓缓退至阴道口,然后使阴道口分开;引导产妇每天洗澡过程中进行自主按摩,每天1次,每次约5 mi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干预对孕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影响探讨
发表时间:2016-07-11T16:36:31.247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4月第8期作者:李群
[导读] 临床中,盆底肌功能障碍性疾病属于产后常见病,大部分患者是由于盆底支持结构缺陷或者是损伤所造成的。

李群
(徐州市睢宁县双沟中心卫生院;江苏徐州221212)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于孕妇产后盆底肌康复影响。

方法:选取从2013年5月-2015年10月9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45)与护理组(45),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护理组采取盆底肌康复护理,对比两组盆底肌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护理组盆底肌力评级
≥3级多于对照组(P<0.05)。

护理组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性生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产妇采取盆底肌康复护理,能使盆底肌力提高,改善患者尿失禁症状,预防发生障碍性疾病。

【关键词】盆底肌康复产后护理干预
临床中,盆底肌功能障碍性疾病属于产后常见病,大部分患者是由于盆底支持结构缺陷或者是损伤所造成的,临床表现为子宫脱垂、尿失禁以及性功能障碍。

相关研究显示,对于产后妇女采取盆底肌康复护理,能使其盆底肌功能得到明显改善[1-3]。

本文主要探讨护理干预对于孕妇产后盆底肌康复影响,并与常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从2013年5月-2015年10月9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45)与护理组(45)。

本组均为初产妇,将妊娠合并症、急慢性传染病以及多胎妊娠者排除。

对照组中,年龄为25岁-33岁,平均为(25.44±3.45)岁;孕周为38岁-43岁,平均为(39.55±6.78)周。

护理组中,年龄为26岁-34岁,平均为(26.66±3.57)岁;孕周为38岁-42岁,平均为(39.45±6.23)周。

对比两组年龄、孕周等资料,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包含康复训练与健康教育。

护理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盆底肌康复护理干预:①准确评估产妇盆底肌力与阴道收缩压,参考产妇有关适应症与禁忌证制定相应治疗护理方案。

②产后盆底肌训练:行提肛训练,每次锻炼时间>3s,每天进行2次-3次;肌肉锻炼过程中,要注意控制速率、强度以及持续时间;按照产妇康复效果,为其制定针对性电刺激方案,利用电刺激激发产妇肌肉神经兴奋,有助于恢复神经细胞功能。

在检查期间,如果产妇盆底肌不收缩或者是收缩力比较弱,可采取个体化参数FES;在行Ⅰ类肌纤维锻炼过程中,如果存在明显肌肉收缩曲线波动,可以采取条件性电刺激,但须注意产妇对电刺激耐受度,最佳状态为产妇无疼痛感。

在临床护理期间,要注意椅子样膝盖、双脚并紧等康复训练姿势。

1.3 疗效评价
产后测定盆底肌肉张力,分为0级-5级,级别越高说明恢复效果越好。

通过问卷调查评价两组尿失禁情况、性生活满意度;利用POP-Q评分评估盆腔器官脱垂。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 SPSS 13.0 软件,计数资料χ2检验,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 ±s表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盆底肌力分级比较
护理组盆底肌力评级≥3级多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盆底肌力分级见表1。

3 讨论
研究发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影响因素为妊娠分娩,作用机制主要为分娩期间损伤盆底肌肉功能,降低盆底肌力,造成尿失禁或者
是盆腔器官脱垂。

妊娠期间,产妇子宫质量呈现为进行性增加,盆腔子宫位置渐渐垂直,这会增加盆底支撑组织承受压迫力,产后未针对盆底肌及时采取康复锻炼,发生盆腔器官脱垂与尿失禁危险性较高。

所以,对于盆底功能障碍来说,妊娠是引发功能障碍高危因素。

盆底肌康复锻炼方法包含电刺激、盆底肌训练、阴道哑铃以及生物反馈等,但这类康复锻炼需要使用辅助器械,临床未得到普遍应用。

本文主要在产妇产后采取盆底肌康复护理,对产妇盆底肌张力进行合理评估,制定相应康复训练方案,并给予专业化、系统化电刺激进行辅助治疗。

石文玲[4]报道显示,产后行盆底肌张力康复护理,能改善盆底肌力,预防发生功能障碍性疾病,效果明显。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护理组盆底肌力评级≥3级多于对照组(P<0.05)。

护理组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性生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这说明产后盆底肌康复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产妇盆底肌力明显提高,符合报道内容,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总而言之,对产妇产后行专业化、系统性盆底肌康复治疗,并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加强盆底肌力,改善产妇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症状,预防发生盆底肌功能障碍性疾病,促进盆底肌力恢复。

【参考文献】
[1]邓海英,胡建梅,刘芬,黄晓玉,周成英.产后妇女盆底肌康复的护理研究[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12(09):156-158.
[2]梁贞文.心理干预对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影响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3,08(14):98-100.
[3]李淑玲,廖惠璇,钟玲.护理干预对孕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影响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4,02(01):178-180.
[4]石文玲.护理干预对孕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影响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06(11):167-1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